這是06年喜劇作品裏,讓我比較有印象的一部了。
這不是純粹的一般讓人XD的喜劇,你會聽到耳邊時不時有一個神經質女作家悲劇情節式的描敘。
我看得時候一直想:Kay Eiffel會安排怎樣的死法給主人公Harold Crick,Harold Crick會不會見到Kay Eiffel並阻止她對他"無意的摧殘",結局是不是來個反轉的SHOCK,....等等。
果然、結局被我猜到。
不過我不為這一點失望,就像Kay Eiffel最後對Hilbert教授所說的,Harold Crick是個"想讓他活下去的那種人"。
這只是一部有點點神奇的有趣輕喜劇,不用過多用你優秀的邏輯去找出不合理瑕疵。
為它的荒謬和他的認真笑笑就好。
难得一见的好电影!
编的好,导的好,强烈推荐。
是目前为止(12月10日)今年圣诞档我看过的最好看的电影。
Meeting an insurance agent the dayyour policy runs out is coincidence.Getting a letter from the emperorsaying that he's visiting is plot.在电影中,harold的人生因为他自己不小心把手表调慢了三分钟而改变,这是coincidence;然而事实上,这个情节其实是这部电影的plot的一部分。
而我们的人生,不会有那么多coincidence,我们也不知道冥冥之中是否有who在设定我们的plot。
你厌恶了每天朝九晚五的生活吗?
你讨厌拥挤不堪的交通吗?
(还记得么?美国人最讨厌的三件事,第一是工作;第二是交通;第三是找不到袜子)在我们已知的范围之内,要想改变,只有靠我们自己。
我是真的打算把学习一样乐器放到我的日程表里面了。
此外,我还打算去买一个烤箱,试着自己烤些cookie……多引一句:The ultimate meaning to which all stories refer has two faces: The continuity of life,the inevitability of deathstory如此,人生更如是……
当《奇幻人生》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发现自己是一部小说的主人公时,他最关新的是,这部小说是悲剧还是喜剧?
这将决定他的生死。
而我关心的是,这部电影是悲剧还是喜剧,将决定这部电影的价值。
小说是悲剧,电影也就是悲剧,反之亦然。
一个真正的作家的写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自己的写作,也就是说写作不能受到写作以外的影响。
当你的写作必须让主人公死去,这本来很正常,但如果这个主人公在现实中出现求你不要杀了他,面对真实的生命和写作的价值,作家该作何选择?
那么这部电影又该如何处理呢?
达斯汀·霍夫曼在片中说,我很抱歉,但这是所有悲剧的本性,主人公死去,而故事留下。
但是最后这部电影还是不得不选择了善意。
小说作家放弃了小说的价值,电影放弃了彻底的悲剧。
这成了另一个悲剧。
尤其对一个既是小说作者又是电影作者的人,比如我。
威尔·法瑞尔和艾玛·汤普森在本片的表演十分出色。
http://wuqing.org/
《奇幻人生 》Stranger than Fiction,一部开头很有创意的影片。
主人公 Harold Crick,一个审计员,每天过着简单单调的生活,一个与数字打交道的人,生活里也充满着数字,刷牙的次数,走路的步伐,每天准时到达公交车站,有一天,表不准了,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这是一个讲述一个循规蹈矩、超级理性的人,却在生活中发现了一个旁白,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在叙述着自己的生活,异常的精准,直到有一天,这个声音告诉他,他即将死去。
而这个声音居然真实存在着,是一个作家,她的性格悲观,她笔下的每一个主人公都是以死亡结局,没有一个逃脱。
而恰巧,主人公Harold Crick就是他笔下真实的男主角,而她的这部作品,就是那个旁白的声音,她作品里的主人公,居然就这么真实的存在着,这个主人公在他笔下也会死去,只是作家在苦恼,如何让他死去。
当男主人公发现自己即将死去的时候,他的生活发生了变化,简单理性的生活变得鲜活生动起来,他开始和朋友一起吃饭,开始想要做却一直没做的事情——学习吉他,开始追求爱情。
当他后来找到了作家,看到了作家笔下他的结局,他没有惊慌,而是选择坦然的去面对,这个选择,却让作家顿悟。
最后,故事以另外一种结局结束。
什么是最重要的事看完这部片子,又让我对“最重要的事”有了新的想法。
在《时间管理》课程中,“重要的事”总是会被提到,但是,这个概念却很难说清楚。
我们每天会面对很多我应该做的事情,心中还有那些个我想做的事情。
但是,当我们意识到死亡即将来临的时候,因为没有无限期的明天,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我需要做的事儿,而重要的事情就变成了我想做的事情。
就像电影里的男主人公,理性的工作,查账,计算,精准无比。
但是,当他意识到死亡即将到来的时候,他想做的事情却变成了学吉他和追求心爱的女人,而其他的那些事情变得不太重要。
他的生命也从此发生了转变,不再数数字,不再过那样循规蹈矩的生活,活出了和以前完全不一样的人生。
难道,只有当死亡即将降临的时候,我们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吗?
活在当下的勇气刚开始的时候,觉得结尾有点俗套。
因为,能被我想到的结局,一定不是精彩的结局。
我在看的时候就在想,这主人公到最后是死了呢还是活着呢?
当主人公和作家见面后,他们发现真实的Harold Crick存在在这个世界上,那作家到底是让他死还是活呢?
看完,发现是个欢喜结局,对我的冲击不是特别的大。
就像剧中的评价,是okay,而不是great。
有时候就是这样,皆大欢喜了,冲击力就弱了。
就好像《步步惊心》,最后的结局虐的要死,看了以后久久不能平静,有些人就说,为什么不能让若曦活着,为什么不能让她嫁给十四爷种种的话,我当时也很困惑,但是在贴吧里看到了一个网友改版的版本:“若曦没有拒绝皇帝的赐婚,嫁给了十四爷”,结局是好了,但是,这部小说立刻变得索然无味,不禁感叹。
什么是好的文学作品,自有评价。
这部影片,结尾虽然是ok,而不是great,但是最后作家的观点,却值得思索。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即将死去,你可以让他去死。
但是这个人,明知道自己即将死去,也知道未来发生的事情,但是他还坦然的面对生活,坦然的面对死亡,这样的人,难道不应该让他活下来么(在他的作品里,也是现实)“结果,Harold Crick活了下来,作家的文稿最后一个字”die“,在打最后一个字母的时候听了下来,主人公的小命保住了,虽然命悬一线,但是最终,还是幸运的存活,而救了他一命的,还是他的手表,他过去循规蹈矩日子的象征。
看到这里,我不禁在想,这个理由,真的可以让作家做这样重大的决定,改变她作品的结局?
想想,确实值得。
不是因为他面对死亡时生活态度的转变,而是那种活在当下的勇气。
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所以认真过好每一天,然后坦然的去面对即将到来的命运。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死的,只不过,没有那么强烈的感知而已,这种感知,只有在即将面对死亡时候,才会越发强烈。
人生匆匆数十载,说快也快,说慢也慢。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感觉死亡还远,所以对当下的每一天,就没有那么珍惜。
而我们这样正常人的生活,在有些人眼里,确是那样的求之不得,弥足珍贵。
复旦大学女教师于娟在她的《此生未完成》里写到,”活着就是王道“,多简单的愿望,只是活着。
如果没有活在当下的状态,哪有坦然面对死亡的勇气?
就冲这一点,作家让Harold Crick活下来,就是值得的。
是,这样的人,确实值得活下来。
有时候,当我们坦然面对某些事情的时候,往往就峰回路转了。
理性与感性之间当一个声音以旁白的角度在叙述你的生活的时候,会不会有一种异样?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跳出自己的生活,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生活的时候,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我真的是这个样子么?
我的生活是我想要的吗?
是真实的自己吗?
会不会想冲着那个旁白的叙述大喊甚至大骂:”说谁呢你“这个影片的独特之处也就在于此,这种表现手法,也让我陷入一种思考。
有时候,是不是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自己?
看待自己的生活呢?
主人公是个特别理性的人,他的生活里充满了机械、精准、数字。
虽然看上去循规蹈矩,但是精确,精准,高效。
我是一个GTD践行者,我的生活中其实就充满了各种理性,我的信条之一就是”做事靠系统,不是凭感觉“,典型的蓝色性格,金牛座。
但这种靠系统的理性,其实也缺乏浪漫色彩和想象力,有时候,系统的存在会让我对外界事物缺乏敏感,甚至有些迟钝和麻木。
这世界上绝对没有一种观点是对或者错,理性点还是感性点,还是随性点,其实都没有明确的界限。
但是,如果理性的人多一些感性,也许就多了一份对外界的感知。
没错,我就是一普通青年,但是,如果生活中多一些文艺,多一些213,也是不错的。
那样的人才显得丰满,既不死板,也不那么矫情。
今天早晨在街旁上发了这么一条消息:”玩了街旁后,认识了几位感官很敏锐的朋友,他们拥有独特的视角和嗅觉,连带着自己也变得敏锐起来。
”这些朋友和我不一样,有点小文艺,有点小个性。
每天除了好吃好玩外,还有小个性,大吐槽。
一张普通的用手机拍的图片,视角也很独特,看上去很带感。
一杯普通的芝士绿茶,却有着自己独到的喝法。
刚开始没觉得什么,但是有一天,和朋友在图书馆安静的环境下,喝着芝士绿茶的时候,才有切身体会,忽然发现以前很迟钝,很麻木。
当人对外界的感知麻木的时候,思维往往会陷入僵化,即使再怎么刺激,也一如既往。
想象力和创造力,就不要提了。
其实作为培训师,需要更多的灵感和创造力,如果自己是麻木的,也是危险的。
当然,我永远信奉中庸之道,凡事过犹不及,感性和理性之间,总是要有个平衡。
别忘了,在这个故事的结尾,救了主人公一命的,是那块象征着理性的手表的碎片。
先说点儿题外话。
——记得有一位朋友曾经讲过西方人永远都是将善恶割裂、对立的,因此永远都纠结于善恶之争,无法超脱于善恶看待事物。
其实正是因为将善恶割裂,不断摒弃恶、最求善,才使得西方的电影看起来永远那么清新阳光充满正义感与伟大。
反观中国的电影,永远纠缠于非善非恶的争斗,在痛苦、欲望、快乐、自由之间苦苦挣扎,看不到纯粹的阳光明媚。
西方的电影总是线条清晰简明,大道至简。
而中国的好些个电影却总是模糊暧昧,不知所云。
西方的电影更多关注“主人公的人生、命运”本身,而不关注身外之物,生命由此显得精彩。
东方的电影则充斥着对身外物的迷恋、陶醉、占有欲,生命因此显得特别低级、琐碎、无聊、庸俗。
可能是由于西方的文化市场比较发达,而中国的电影市场背景不同,总之,前者有思考,后者仅供娱乐。
言归正传。
看完这部电影,让人很觉精神气提气。
非常棒的一部电影!
有趣、有情、有哲思。
面对着死亡去生活,因而生显得格外清晰明了。
看完这部电影,孔老夫子那句:“不知生,焉知死?
”的观点在我这儿,准确地说,被动摇了!
原谅我看着男主角的一举一动便想起之前在网络上看过的韩国做的关于倒霉熊的动画他们长得都是那样的憨态可掬不像憨豆先生那样夸张只是有些木讷有些笨拙有些单纯还有会闭着眼睛慢慢弹着吉他低声唱歌总之这个男人令我喜欢...不知道整个电影诉说的是不是就是所谓的西方的中产阶级生活但是 我总是觉得影片有种说不出的不一样整个电影的场景包括那主人公的家 简洁到了极致让我怀疑他是不是住在旅馆里甚至女作家空旷的犹如她枯竭的灵感一样的办公室还有那个教授充满设计感和舒适感的办公室所有一切都是那样的规则 简洁其实 你也可以说是单调...很喜欢其中的几幕画面男主人公知道自己已经要死了 并把书那给教授看的那个夜晚他躺在床上 头顶昏暗的红色光芒和如那个如神抵光环般的床架耳边响起舒服又有些神圣感的音乐...教授拿到书后 一直等到夜晚 独自一人 身着整装在昏暗的灯光下静静的读着他喜欢的女作家的手稿在那个办公室里 他竟穿着鞋子...
"This is a story about a man named Harold Crick and his wristwatch.”电影开始既给观众一种小说式的开端,当然这就是电影中女作家作品的开端,这却不像《指环王》的开端那样,电影开始并伴随着旁白的类似“很久很久以前。。。
”,我想这种构思是巧妙的,独特的。
但观看完这部作品,还是会有奇怪的感觉,以下略作记录,期待其他人的解答。
当女作家在打字机上打上“The phone rang”时,她的电话响起来。
当她打上“The phone rang again”时,电话再次响起。
当打上“The phone rang a third time”时,电话响起了第三次。
是否女作家的新作品中自己也在其中担当了某个角色,所以“the phone”是她家的电话,否则为何作品的文字会指向她的电话。
我觉得最不可思议的是“男教师”要求男主角赴死,因为这是女作家最好的作品,结尾只有他去死才会完美。
难道没人觉得这是一种很自私的想法么?
男教师还讲了一大堆大义凌然的说话,大意是“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看到男主角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却要他欣然赴死,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接受的。
男主角看了作品,最后还是做出了赴死的决定,实在感觉突兀,难道因为作品实在是太好了,所以自己要牺牲自己去应景么?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要说,这本来就是一本充满奇幻色彩的电影,既然真实的人都能成为作品中的角色,为什么电影中的角色不能做出那些事情来?
我倒是觉得不能这样认为,有些不存在的东西当然可以去幻想,去设计,因为那不存在任何逻辑关系,但是人是真实的,情节应该自然而然的产生,应该有因果逻辑关系。
比如一个好人突然变成杀人魔王,那必定是由于某些原因引起,可能是年少时的经历,亦或是心理压抑的爆发,但绝不会是莫名其妙的突然转换。
男主角依然赴死的决定,抛弃一切的决定就给人这种突兀的感觉,不像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再有为了作品完美而去让人赴死,这是多么自私的行为啊,一部经典作品和一条人命,孰轻孰重还不明显么?
对于死亡这么重要的事情,难道这一大批当事人就没有想办法解决么?
男主角已经看到了作品的结局,难道不能提前去阻止小孩子避免车祸么?
也就是说,男主角难道必须死这部作品才是经典么,如果男主角不死,这部作品就不能那么写了么?
好吧,可能又有人要说我太认真,太理性了,不过,我觉得对于热爱生活的人,生命绝对是最重要的事情,怎么会那么儿戏的做出赴死的决定,就为了成全某个不认识的作家的经典作品,而很有可能仅仅是应景且没有起到任何实质作用。
作家最后没有把男主角写死,不是因为他是“真实的”,而因为“他知道可以不死却还要赴死”。
突然发现人命在他们眼中就那么不值钱么,不让他死不是因为那是一条活生生的人命,而是因为他的做法感动了她。
是不是我会错了意,这其实是讲人性的复杂与丑陋的?
最后要吐槽一下病房那场戏,男主角的女朋友进入病房看男主角时,作为正常的人,怎么也不会那么表现吧,完全没有焦急、心痛等等感觉,反而异常的平静。
先说点题外话核心创意=整部电影?
电影总要有卖点才有人关注。
特效,史诗场面或者片场外的是是非非都可以做到这一点。
这也使得相对波澜不惊的生活浪漫类影片越来越难生存。
这类电影往往投资中等,会有买明星面子来看的观众,不过总的来说他们还是靠故事本身的吸引力来维持票房。
尽管被无数人诟病,但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好莱坞爱情片剧情套路依旧格外的保守。
有情人终成眷属是必然法则。
然而我们又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爱情故事,而是要不断看到新鲜的噱头。
于是有了Holiday的交换女友,Click的万能遥控器,50 times first date的不断失忆,当然还有stranger than fiction的笔下求生。
编剧们渴望出奇制胜,于是让主人公们遇到种种怪事,哪怕它们异常荒唐或者超自然。
我们不难看到这种趋势,越来越多的商业爱情电影靠一个构思撑起整个故事,然后一切的情节建立于这个与众不同的前提或背景之上。
这也就是我说的,一个核心创意,然后故事照旧发展。
编剧笔下求生的核心创意一出。
Crick就开始外他的命运四处奔波。
这是很自然的走向,我们也从中看到了编剧们“无尽的想象力”。
然而,这种模式开始出问题了。
当核心创意等于一部电影的时候,我们发现整个电影的故事用一两句话概括就已经绰绰有余了。
stranger than fiction就非常典型。
“一个人的生活正成为一部小说的情节,当主人公发现作者要将自己写死的时候他抛弃刻板的生活来努力改变小说,也是他人生的结局。
”虽然这句话很罗嗦,但除了影片末尾,所有情节在简介里用一句话就说清楚了。
我们在看电影之前完全可以凭借相当少的背景了解就清楚知道全盘情节的走向,人物的命运。
当创意从吸引人看电影的工具变成电影的全部时,荧幕前的两个小时极有可能变得相当无趣。
你会看一部你知道走向的电影吗?
这就是我再无聊也不想看Just my luck的原因。
我不否认这些创意本身非常富有想象力,让人拍案叫绝。
可眼前一亮之后,我们还有必要看演员把这个过场走一遍吗?
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遵循着大致了解剧情再决定是否观看的择片模式,仅靠一个构思为框架摆出来的影片,往往很难真的有观众。
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创意的华丽外表下隐藏的往往还是老套的情节,男女主人公换个背景直接上……在夜宴结束之后,一度认为冯小刚下一部的下一部电影将是喜剧《贵族》。
这貌似是个类似《王孙梦》的中国版故事,又是可以一句话说清的。
后来冯导接拍雅虎搜星的广告短片,结果使用了这个创意,于是前者的拍摄计划就自然地被取消了。
几十分钟的短片,两个小时的电影,骨子里都是一个意思。
核心创意=整部电影?
编剧们在偷懒……关于stranger than fiction收一收,收一收Stranger than fiction看完给人非常完整的感觉。
导演手法的运用非常娴熟,现实与小说自认地融合,交叉,浑然一体又界限分明。
如果说有缺憾,就像我前面说的,一个比较兼得的创意拉成两个小时总会有点点冗长。
影片的主旨是发人深省的,Crick机械的生活使他不去思考人生的意义,不去追求爱情和快乐,而生死的威胁使他重新认识生活。
我是人定胜天的坚定拥趸,所以从影片开始就再努力寻找这种趋势。
姑且算它有吧。
人可以控制人自己的生活,Crick的努力也正是为了改变命运。
他四处寻找奇怪声音的来源,拯救自己。
当然电影不仅仅是这样。
后来Crick读了Karen的小说,被文艺的力量所感染,甚至愿意为不朽的作品而牺牲。
撞车是心甘情愿,这又何尝不是他在掌控自己的命运?
他大可以要求Karen让他活着,这无可厚非,可他选择了顺着剧情,成就经典。
不说这个情节怎么找都有些别扭,Crick从一开始就在控制着他的生活。
我始终愿意相信,是Crick自己在决定他刷几次牙,而Karen的文字不过是一个调皮的巧合……结尾的众生相大概也是这个意思,每个人都在经营自己的生活。
记得最后Karen把定稿拿给教授看的时候,面对后者的可惜,她说她改结局的原因是Crick是个好人,而好人应该活下去。
这是很真诚的,却是被我们忽视的。
善良的人应该得到善报,他们利他,他们是高尚的灵魂,他们高贵,应该被保护,被尊重。
我们总是强调自信、勇敢、正直,那,善良……影片中Crick选择了用生命换伟大作品,而作家Karen到反而选择了牺牲作品换Crick的命。
文艺与生命,究竟谁轻谁重?
这个,真的很难说……关于演员的表现忍不住加几句。
喜剧往往对演员要求比较低,大牌们也多是露一下脸罢了,不用真刀真枪飚演技。
法瑞尔的木讷总觉得很不自然,就像看李亚鹏演郭靖(其实比那个好很多)。
女主角么一开始拽得很后来就柔情似水了……Emma Thompson的歇斯底里我看起来很到位(文艺片看太少),人物整个也比较合理。
达斯丁霍夫曼就有点倚老卖老了,大量文学知识和游泳教练这些细节沦为标签,人物印象不深刻。
又是一部关于生活的电影,不象《身为人母》那样绝望,也不象《阳光小美女》那样肆意,《奇幻人生》用其独特的方式、异想天开的碰撞,道尽生活的点滴,既有趣又深刻。
奇怪的声音 “这是关于一个名叫哈罗德的男子和他的腕表的故事。
他的一切都和数字有关,他不停的在计算并且少言寡语,他的腕表更是惜字如金。
整整12年,每一个工作日,哈罗德都会将他的32颗牙齿一颗不拉的刷上76次,左右刷38次,上下刷38次。
整整12年,每一个工作日,他打领带都打温沙结而不是双结的,这样可以节省43秒…………” 伴随着画外音,镜头从俯瞰城市的大全镜集中到主人公哈罗德的身上。
一个循规蹈矩、一成不变的人,一个芸芸众生里普通、毫不起眼的人,孤独一人,唯一擅长的是和数字打交道。
这个世界在他的眼里,看到的不是风景,而是反映大小、距离、时间等等度量的具体数字。
当我们以为画外音只是影片的旁白的时候,作为被描述者的哈罗德竟然也听到了这个“画外音”。
他吓了一跳,我们也有些吃惊。
不过作为观众的我们只是好奇的期待着故事将怎样发展下去,而哈罗德则惶惶不安起来,被困扰的同时还会无辜的被旁人以为是精神分裂。
影片的设置非常巧妙,突破常规的这个奇怪的声音,让观众、影片主人公、以及现在还未知的第三方叙述者来了一次有趣的互动。
观众仿佛处于和影片人物相同的位置,一起有寻找答案的愿望,影片也就更引人入胜了。
同时,影片开始插入一个女作家遭遇创作瓶颈的事。
她无法为她小说的主人公找到一个最合适的死法,而迟迟不能完稿。
通过一些细节,我们大概就能知道可怜的哈罗德便是女作家小说中的主人公。
这时候,哈罗德和作家两条线各自发展,让人感觉可能是“戏中戏”的结构。
通过达斯丁霍夫曼扮演的文学教授,两条线索逐渐接近。
在一段录象中,哈罗德发现发现了困扰他的奇怪声音的源头——那个正为小说结尾冥思苦想的女作家。
两条线索交汇,最让人吃惊的是两者是在同一个空间里并行发展了(并非一般的“戏中戏”),女作家正在书写哈罗德现实里的生活!
控制或被控制的生活 这个奇怪的声音出现后,哈罗德的生活被打乱了。
当他又开始一天枯燥重复的动作和行程,那个声音用一种厌恶的口气让哈罗德也不得不停下脚步,审视自己一成不变的习惯。
其实他并不喜欢他的工作他的生活,只是和大部分人一样对这一切并不太在意,慢慢就变的麻木了,忘记了真正生活的取舍得失。
说他被声音困扰,还不如说是他被自己的生活方式困扰,当他意识到自己是这么的单调、无聊。
那个声音用第三人称来叙述他的生活,让他觉得自己成了某个文学作品中的人物。
他找到一名文学教授帮助他分析未来。
当然了这样没有头绪的工作,很难有个明确的结果出来,“故事”的发展是难以琢磨的。
教授让他忘掉这一切,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而哈罗德还遭遇了爱情,虽然经历了一些挫折,但最后的甜蜜似乎证明他的“故事”是个喜剧。
喜剧意味着他的“故事”有个美好的结尾,他可以继续活下去。
当一切似乎柳暗花明的时候,却发现了他的真正的“作者”——那个女作家。
而女作家的作品以悲情闻名,她的小说的主人公都将以死亡作为结尾。
关于哈罗德发生转折了的生活,是女作家书写的结果呢,还是他自己改变的呢?
女作家是从小说人物的那只严格控制他生活的腕表入手,由于腕表的异常导致了他生活的改变。
而现实里的哈罗德则是因为他听到了那个奇怪的声音。
而声音(也就是作家的小说)描述的就是他的生活,就象上面说到的,他的困扰或者说他的改变其实是因为意识到了他现实生活的无意义,只是通过了一种非常戏剧化的方式来触发和体现。
他的生活还是他的生活,他的改变也导致了最后结局的某种必然。
两个结局 哈罗德知道了“作者”之后,就要找到这位要想方设法弄死他的作家。
而女作家这时也已经完成了最后结局的草稿。
关于女作家这部分,影片刻画了她寻找灵感的状态和环境。
她将观察到的许多细节,如骑自行车的小孩,刚找到工作的女司机,车祸,滚落的苹果,结合起来完成了最后的结局。
预想的结局。
哈罗德的生活已经改变,变的积极,也有了爱情。
三个星期前腕表罢工后重新的设定的时候比正确的时间快了三分钟,所以这天他去上班的时候早到了公车站。
意外发生在他面前,骑车的孩子摔倒,他去把孩子扶起来,自己却被驶来的公车撞倒,死了。
小说的这个结局,在影片中获得很高的评价。
教授认为一部杰作由此诞生了,而哈罗德自己看过之后,竟然也愿意就这样死去。
最后的悲剧往往更具震撼力,人物的宿命,必然与偶然,对生活的认识,关于生命的意义,这样的结局的确包含着许多值得思考回味的东西。
但这毕竟不是最后的结局,虽然有片中人物的肯定,但限于篇幅和非真正重点,这个结局没有得到充分渲染,没有完全体现出应有的力量。
这是影片中让人觉得表现上稍弱的一点,但也是取舍的必然吧,无伤整体。
最后的结局。
与预想结局的唯一区别就是哈罗德没有死。
教授对这个结局有些不满(从文学上),女作家说,他知道自己将死,他能够阻止但仍愿意去做,谁会让这样的人去死呢?
这是小说的结局,也是电影的结局。
哈罗德在病床上醒来,女友喂他饼干吃,一切都会好起来。
人们常常会为生活的一成不变而感到恐惧,而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再寻常不过的普通物品,却往往会在关键时刻给予帮助和力量,只是平时并不为人注意罢了。
对哈罗德来说,他的那块腕表,结果就救了他的命。
哈罗德的生活,在小说和现实之间,在小说和电影之间,在碰撞里寻找到了意义。
自己的生活还是要自己来编写,幸福和精彩都在可能错过的日常生活中。
意义非常的腕表 腕表,开始代表着哈罗德的生活。
这个只显示数字、并时不时发出定时铃声的东西,严格划分着哈罗德日常生活的每一步。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定义着哈罗德的生活,它代表时间,也代表着他的生活和生命。
所以当女作家要改变哈罗德的生活的时候,也要从这只腕表下手。
腕表的异况,彻底改变了哈罗德的生活。
没有了时间的限制,他才能突破原来生活的框架,去尝试去寻找。
虽然在影片中段的大部分时间里出现不多,但在前后起着呼应和对比的作用。
最大的意义当然还是体现在最后的结局上。
不仅因为腕表的关系,造成时间上的差别和意外,导致救人事件的发生。
更重要的是它还救哈罗德一命,从作为单调枯燥生活的象征,到如新生般获得意义的关键,腕表作为哈罗德和女作家眼中的普通又特殊的物品,体现了哈罗德的改变,还有女作家观点的改变。
它是生活的象征,也是影片的主题和意义的所在。
不得不说的精彩表演 艾玛·汤普森扮演的女作家实在太抢眼了,让人都会忘了威尔·法瑞尔(扮演哈罗德)的精彩。
苦苦思索中的疲倦、无助的神情,寻找灵感时的神经质,刻意控制的肢体语言,最后选择结局时的痛苦挣扎和爆发,而当她作品完成去拜访教授时,又完全换了一幅神情,实在是太精彩了。
而威尔,好莱坞当红的喜剧明星,在奥斯卡上还深情演唱作为一个喜剧明星的不幸,在影片中洗尽铅华,扮演一个埋没于生活的小人物。
他的笨拙和无奈,虽然也会带着一些喜感,但背后带给观众更深的是同情和没有距离障碍的认同感。
其他主要演员,达斯丁·霍夫曼、扮演女友的玛吉·吉伦哈尔、扮演作家助手的奎恩·拉提法,虽然不及上面两位那样突出,但也都将各自人物的个性、特色表现的十分到位,一起演绎了这部精彩的电影。
创意很好,但我实在想不出那个被废掉的结尾是怎样让其成为最优秀的英文小说的。这种类似的完全不可避免的BUG还有在一个叫罗隆祥的科幻短篇《山海间》,里面有一个宇宙闻名的诗人,而这个诗人在写一首即将宇宙闻名的诗,然后她就死了。聪明的做法是绕开写,但他偏偏要把它写下来,这就是悲剧。
创意不错,但是剧情有点拖沓结尾更是让人有点想说WTF的冲动。
如果你的人生都是被一个作家所操纵,包括爱情、吃喝、生死,那会是怎样的情境?常常把主人公写死的作家,终于良心发现,结局是甜美的饼干。
好莱坞非处方药:宿命大补丸,需配合奇幻类型心灵鸡汤服用。特征:创意场景肠衣,有时需借助道具,颗粒虽苦,效果甜,对待失败者有神效。常见主治医生:金·凯瑞、尼古拉斯·凯奇、威尔·法瑞尔、亚当·桑德勒、本·斯蒂勒等。
太过荒诞,太过亢长,中间部分很枯燥乏味,结局内心毫无波澜,这个打字机可以被scp基金会收容了。
有时 我们在恐惧 在日常琐事 在一成不变 在无望 在悲剧面前迷失自我 幸运的是我们仍能从我们熟悉的手上或一种爱的手势上或细心鼓励上或一个爱的拥抱上或温暖的安慰上安下心来 ------------------------ 3Q 肉同学
故事和结构都很新颖,在某些情节方面虽然与“登堂入室”有雷同,不及“登堂入室”剧情甘饱满,但结局噶缺憾美却令人觉得剧情还蛮顺噶,痴癫的艾玛•汤普生,谨小慎微的法瑞尔,老道的达斯汀, 生活原本就索然无味,小说家基本的职责就是制造惊喜,读者也许可以循着作家已成签字的笔墨去改造生活
非常不喜欢。太做作。编剧意淫自己是上帝,主宰别人的命运。男主为了成英雄,愿意去死,脑子绝对有病。
故事构思很有新意,有想象力,但是总觉得哪里少了那么一点力。男主面对自己要被“写死”的这件事,态度和反应不是那么强烈,所以整个影片没有那么震撼。不过最后的结尾到是没有想到,算是峰回路转。就是片子拍的太平了,不那么抓人
今天看了这导演2部电影,都是在讲人们面对死亡,配乐和故事都绝了!在这个有着温润空气和阵阵烤串香的夜晚,谁会希望睡觉起来要去上班呢,而这一刻can't last forever
不知所云,不能追问,没法深想。
严重怀疑导演是作者粉丝,想像不出除了粉丝还有谁会觉得这么无聊的书值得拍出来
需要高度创造力的职业,总是被各国电影描绘成神经病一样的存在。。。我觉得这些编剧很不敬业,完全是胡编乱造,浅薄得很。
没看出是部多伟大的巨著,非让人家死不可。狗血来形容
happy ending 对于电影本身要填彩许多 经过一番心理斗争坦然接受生命的结束后醒来的harold就像是得到了重生 故事里的小说家既给了男主角重获新生的机会 也是给了自己一个机会 不再以悲剧为她小说的结束感人的是最后的小说家的旁白 劝悟人们去接受和珍惜生命中的点滴 身边
唔...演员不是很喜欢...节奏有点不舒服...看了一半放弃了...但是大家都说是一部好片子...
剧情有点像苏菲的世界前半部分,如果有一天你知道自己将要死亡,而且确切到时间地点,发生的事情,你会坦然面对么?把生命当成最后一天来过,即使上帝为我们每一个人写着一本书,即使我们终斗不过命运,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过我们想要的生活~
剧本构思跟我曾经的想法一致
it could have been a master but the melodramafication destroyed it. i am sorry.
构思太过天马行空而让我无法感受到结局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