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几条短评,简言而止全片皆为男主adam的幻想。
我觉得这样解释也行,不过不至于框死,像晒后假日一样看个大概完事,没必要较真谁真的爱过谁。
音乐、调色和对话(虽然这个对话明显差多了,有强制煽情之嫌,尤其亲情戏)都让我想到晒后,这个底子实在薄,最后揭开了也没啥意思(除了解释了harry薄得要死的人物形象,okay,harry的人物我是自始至终都没看出点啥),说真的,我看到一半还以为是adam死了呢,一直嚷嚷着热热热,还又是gay,我还以为他艾滋死了,这一切都是harry的回忆嘞,结果这是他的。
看完了以后,我还以为他俩都死了,看短评才发现他可能没死,随便吧,死没死无所谓,反正我也没磕起来。
本片对记忆幻想交错构成的现实表述极好,可惜在每一个可以再推进、做风格化的点有戛然而止之感。
对于queer群体的集体发声义务,我觉得讲好个人故事就挺好的,有点太自我感动了,谁和你说queer是个集体了。
都这时代了,别执拗着那群体困境了,关注关注个人与具体的关系吧,喊来喊去同志也是真爱,任谁都早脱敏了,累不累呀。
看完电影后我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父母亲两个人一定都是鬼魂,他们不是被幻想出来的,因为被幻想出来的人是不来主动会问你他们是怎么死的,而幻想出他们的你也不需要因为怕他们难过而刻意撒谎。
其次如果只看正片,我认为Harry喝醉酒找上门的那个时候就已经死了,因为在最后他和Adam说那天晚上很害怕他只是不想一个人,在我看来是因为变成了鬼魂才觉得很害怕。
既然他能理所应当地自己一个人在这间空荡荡的公寓里住着,活着的时候也跟Adam打过几次照面,实在没道理是到了那一刻那一晚才受不了寂寞和孤单。
况且他上门时还开玩笑说不让开窗户是不是怕我们跳下去,如果是想要在寻死前给自己最后一次机会,他大可以说自己想过要跳下去只可惜窗不被允许打开,毕竟靠情绪勒索能被留下的概率更高。
我也愿意这样去相信,不然对Adam而言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毕竟倘若那天让Harry留下也许他就不会死了。
实际上Adam在道歉的时候所展现出的情绪也要比这个更稳定一些,在我看来更符合「要是我知道你已经死了,我会让你进来的」而不是说「如果我让你留下你也许就不会死了」。
电影里其实还是很明确让我们理解到Harry虽然知道自己是鬼魂但不断否认自己是鬼魂的事实,首先他不可能不知道自己死了,他总是得回家进卧室,打开卧室就会看到自己的尸体躺在那边。
他之所以会问Adam,我是不是在卧室里面,可以想象他自己也知道自己躺在那边但不愿意面对自己的死相,所以他作为鬼魂的状态下从没有鼓起勇气去打开卧室的门,好让自己相信自己还没有死。
但在Adam家里看到了明确已知过世了的Adam的父母时,他特别害怕,因为鬼魂是存在的,他亲眼看到了已经确信死去的人就出现在了自己的眼前,而既然鬼魂是存在的,那他也不得不接受,自己确实也是鬼魂。
然而影片里有一个很不符合「鬼魂」印象的设定,就是不管是Harry还是妈妈,他们都是有倒影的:Harry在电梯里是有倒影的,妈妈在柜门镜子里也是有倒影的。
既然影片有惊悚的成分在,妈妈拿衣服烘干那段倘若镜子里没有倒影可妈妈就在身后岂不是更有惊悚的成分?
又或者假如是我,我可能会让镜子里反射出「死亡的真相」,这样妈妈在镜子里的倒影可以像她的死状那般失去了一颗眼球,空洞的眼窝还汩汩流血(对不起,我是变态)。
这里引发了我的另一个猜想——也许Adam也是鬼魂。
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呢,在当父母亲发现自己的存在让Adam沉溺于过去不愿走出来时,似乎是他们决定离开好让他们认为还活在人间的孩子能幸福地活下去,但问题是,他们分明也看到了Harry,身为鬼魂的他们又怎么会不知道Harry也是鬼魂呢,又怎么会让「还活在人间的孩子」跟一个鬼魂试着好好相处,嘱咐「还活在人间的孩子」要好好照顾这个面色悲伤的男孩?
如果活人能跟鬼魂好好相处的话,他们又何必离开呢?
他们又为什么要回避Harry呢?
所以我想,可能Adam也是鬼魂。
毕竟他们心里希望还活在人间有幸福将来可能的儿子跟那个面容悲伤的男孩在他们眼里并没有什么分别,所以他们就顺便也把Harry当作活人了,我想这是有合理性的。
再回头一想,一间那么高层的公寓却只住着两个人就已经足够诡异了,Adam在地铁上又是咳嗽又是尖叫却没有人在意,与此同时,事实上似乎也没有证据证明有除了这三个人以外的人也看到过Adam或者跟Adam有过互动,即便是最后似乎是跟Adam互动了的餐厅服务生却连脸都没有露。
外加我一直很在意Adam生病的这个意象,他生病的部分有妈妈和Harry照顾的戏份就已经足够了,为何要在地铁上特地给了那么多镜头是他在不断痛苦地咳嗽?
母亲的鬼魂在最后离开前突然说自己看不到东西了,Harry是神智不清拿着半瓶酒地跑上了楼找Adam,说明在本片的设定里鬼魂多少会保留临死前的状态,那咳嗽发烧的Adam会不会是……?
我想这也是点题的吧,因为大家都是鬼魂,所以大家确实都是strangers to这个活人的世界。
而且最后两个人抱在一起变成天上的星星了,我想两个人一起升天似乎也是合理的解释吧。
父母亲必须先升天,不然孩子对人间依旧有执念他会无法离开,他们规劝他敞开心扉去接纳Harry,让他接受Harry已死和自己已死的现实,好让两个人都也能顺利升天,天啊这个太合理了。
事实上是不是鬼魂并不是那么重要,倘若所有人都只是Adam作为剧作家幻想出来的,他幻想了这一出戏让父母亲接纳自己外加幻想了一个人来爱自己,这太虚无太可悲,我不喜欢;倘若只有Adam是活人其他人都是鬼魂,纵使他在这一切之后也许能完成所谓的自我救赎,但这未免过于俗套,我也不喜欢;倘若所有人都是鬼魂,至少他们经历的一切都是真实的,他们也都顺利升天有了happy ending,这是我喜欢的,是我愿意去相信的,仅此而已。
1. 不是很喜欢解析剧情,但看到很多影评所谓的解析有点不是很合理所以说说我的理解。
电影院二刷之后读了原著,因为导演是根据小说改编的,所以他在写剧本的时候应该有原著故事线在脑海中。
第三第四遍看的时候带着原著结局的印象,大概更好的理解这剧情最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原著里Harry是个女性角色,她在书中一开始和Harry一样喝多了之后上来找男主,被男主拒绝了。
在书的最后男主发现女主在被拒绝的那晚就自杀了,之后她心怀怨恨,报复性的让男主能见到死去的父母,以此来消耗他的阳气,男主确实难以抵挡重见父母的好奇和慰藉,无视朋友劝阻一再去拜访父母的鬼魂。
在书的最后女主显出女鬼的模样试图带走男主。
总而言之,是一个略带惊悚的聊斋故事。
带着这个设定来回看电影,首先电影非常明确的指出了Harry是第一晚被Adam拒绝之后就死了,至于是overdose还是自杀,这点不清楚。
(Harry最后床上和以鬼魂出现时候穿的衣服都是第一晚的,手上和床边的酒瓶都是第一晚拿的)但至于为什么第一晚之后Adam开始见到鬼魂这点电影没有任何解释和说明,只能靠观众想像,但其实无论是为什么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整个电影营造的情绪和对于孤独的展示,所以导演并不想过多去解释。
但他写剧本的时候应该是有一个逻辑在的,细想有可能是Harry死后,有一个可以看到死去的人的异度空间入口对Adam打开了。
Adam借此机会重新和父母建立感情并试图修复之前因为时代和代沟造成的各种误解和伤害。
Harry再之后都是鬼魂的形式出现的,直到最后一次Adam推门看到Harry的尸体,已经是好几天之后了。
Harry鬼魂再出现问道:How come no one found me? Where are my friends? My brother and sister. Where are my Mum and Dad? 结合之前两人的对话,Harry也是个因为queer身份和家里人很少联系的边缘人。
第一晚Harry本就孤独伤心喝了酒之后想找楼里唯一的住户Adam排解被拒绝之后就更伤心以至于嗑药加喝酒死去了。
之后或者Harry自己或者宇宙中神秘力量打通了Adam去异界的通道,我的理解是为了引导Adam去Harry的住处找到他的尸体,即使这样也是几天之后,尸体已经开始有味道,如果没有Adam的话,恐怕尸体会更加面目全非。
这样理解的话其实是一个稍稍有点温暖的结局,Harry的鬼魂帮Adam解了心结,也帮自己留了个相对不那么难看的死亡。
2. 电影本身是想讲孤独的,同时也讲了不同时代对于性少数群体的认知以及相应造成的影响。
性少数群体由于种种原因总是有孤独的底色在,Adam这一代人,从小或多或少都会被欺负,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喜好,只是偷偷的跑去火车站,向往着以后可以去伦敦这种大城市,离开自己的家乡。
因为大城市有更多的包容性和同类人,好像去了那里就可以更自如,更可能找到另一半。
但同时Adam也是不敢想什么是组成家庭,什么是爱,因为他从小就知道自己大概这辈子都没有找到另一半组成家庭并有下一代的这种生活的可能性,这种未来没有路可以走的阴影,对于小孩子来说,是即使几十年后同性婚姻合法了,也很难弥补的缺失。
Adam来到伦敦之后,这么多年过去了也是自己一个人,因为即使来了城市,有很多同类人,但其实他们也都和Adam一样,因为对未来没有值得憧憬的东西,所以不会或者很难真的去爱一个人。
大概有自我保护的原因在,既然看不到未来,那何必要交心呢?
大都市:伦敦,纽约,上海,都是类似,不少人为了找同类而来到这里,然而这群孤独的人即使聚在一起,也难以融合,只是形成了一群孤独的个体,像是群居的孤岛。
电影通过Adam和父母的对话,其实展示了现在(英国)社会已经进步了很多,起码大多数人不会当面辱骂殴打,艾滋也不再是可怕的绝症,但是底色孤独的这群人却好像没有怎么真的改变。
Adam和Harry也是两代人,Adam还不是很自在称自己是queer,觉得是insult。
Harry说他父母都知道他的取向,他们也都ok with it,但还是不自觉的,会变成edge of the family。
Adam下面的一段话大概是对这所谓的时代进步给性少数群体带来的感受的很好的阐述 It’s so much better now, of course it is.Most of the scabs have healed but it doesn’t take much to be back there again. Skin all fucking raw, feeling how you used to feel. 3.这片子并没有想提出或者解决什么问题,只是用一个相对巧妙的框架在讲了一个很老套的故事,但对于孤独的展示和对情绪的渲染是给能改同身受的人一个慰藉的。
仿佛这个导演,这群演员,这个世界的某个地方,有人也在经历着这些事情,有着这些很难描述的想法和情绪。
我们好像通过电影找到了同类人。
虽然最后我们也只不过是天上的星星,永远只能待在自己的轨道,看到同伴的时候,也还是会试图照亮一下彼次,提供一点微光和温暖而已。
同性在这个电影里是一个话题,一个横亘在孩子和父母间的一道坎。
但通过跨过这道坎,男主获得无条件的爱和治愈。
十二岁时父母因为车祸离开了,缺失的父母变成了男主一生永恒的主题。
挥之不去的孤独感,一直在找寻什么,就像他试图在找寻母亲那只掉落在车祸现场的眼睛。
我们内心的深处,多么希望来自父母的一个拥抱,一个肯定。
男主和父母出柜的两场戏非常令人动容。
父亲和儿子之间,关于男子气概无法展开的讨论,在那一刻解开了。
父亲说出了他对孩子以前的不理解,并且道歉。
男主也因此获得了勇气和自己和解。
也生出勇气来保护父母,跟父母说他们在车祸里去得没有痛苦。
分别那段,父亲颇有信心地说,这个应该由比我们年长的儿子说。
电影里有很多这样的片段,不管年龄如何倒置,男主在父母面前就是个孩子,父母那心疼的眼神,无尽的爱,说不尽的关心。
以及在给完足够的支持之后,送男主离开,回到自己的生活。
这里蕴含着深深的接纳和相信。
男主在一次次和父母的重逢中,弥补了生命中的诸多遗憾。
最终虽然依然要告别,但是这是好好说过再见的道别。
是有力量的告别。
就像最后和Harry的道别,因为有了爱,这些都没有那么可怕了。
Difficult to listen and comprehend. The pacing is absurdly slow, and it was quite uncomfortable sleeping in the cinema. The sudden scene transitions reminded me of "The Father," a similarly suspenseful, family-themed film that was equally tedious and had me on pins and needles. The true nature of Harry and Adam's relationship remains elusive—real or imagined? If the film doesn't provide enough subtle hints and leaves it open for interpretation, it might as well not have been made. I believe the movie's theme revolves around self-acceptance, embracing a difficult childhood, and coming to terms with one's sexual orientation. The male lead looks quite handsome here; I didn't find him attractive when he played Moriarty.
当灵魂需要离开自己的肉身离开肉身所在的那个地球时也就是要经历所谓的“死亡”时在脱离肉身之后会在一处被称为“星光层”的空间被自己在这一生中所珍爱的已经离世的那些灵魂家人迎接和陪伴一起去回顾这个灵魂的这一生帮助这个灵魂去了解在这一生中还未曾了解清楚的自己、父母、伴侣等等帮助与这一生中还未得到和解的种种珍视的关系达至和解而这一切最终都会指向无条件之爱然后灵魂才会真正地离开这一生世中的这个肉身、这个地球和这段人际关系继而投向另一个新的生命旅程以上就是这部电影所演绎的内容这是为今天世界上那些准备好要带上肉身达成这种生命旅程之间的巨大跨越的人所准备的一部影视作品它值得准备好这样做的灵魂个体的关注
两个灵魂的互相救赎,生与死的纠缠不分,虚幻与现实的交相辉映,长与子的牵挂羁绊,围绕的都是一个字——爱。
一场温柔的电影,我从头哭到尾。
Adam Harry一个活人和三个死人的故事。
Adam在公寓里遇见了一个男人。
他拿着酒和酒杯站在门口,想请自己喝酒。
Adam由于不好意思,就没有接受。
后来某一天,由于Adam心情不好,便去那个男人门前,想和他一起喝酒。
后来他们就聊天,Adam知道了他叫Harry,从家里离开,自己一个人来到了伦敦。
因为在家里他父母总是忽视他,感觉自己在家里是个边缘人。
他自嘲道:也对,谁叫自己喜欢男生,是个同性恋呢?
哥哥姐姐也都结了婚,有了孩子。
父母当然更不会在意自己怎么样……Adam听到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因为他也是同性恋。
但是父母因为早就去世了,所以他并没有机会让他们知道这件事。
他紧紧抱住了Harry。
两个孤独的同性恋就这样紧紧抱着,用两个残破不堪的灵魂,互相安慰着对方。
后来,他俩就陷入爱河了。
Harry抚摸着自己的身体,亲吻自己的眼睛和耳垂,憋了很久的东西终于在这一刻释放了……Adam的父母,在Adam很小的时候就因为车祸去世了。
长大后Adam时常幻想父母如果还在的话,会怎么样。
一天,因为怀念,他去了小时候和父母住的屋子,透过窗户,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
后来他去了小时候常去的公园,在那里呆了很长时间,直到太阳落幕。
就在准备起身回去的时候,他看到了他爸爸,就在他身后不远处伫立着,注视着Adam,看着还是当初那般年轻。
Adam很是惊喜,那人迈着步子向后走去,Adam跟了上去,跟着他爸爸走到了那个小时候住的房子。
敲门,他妈妈从里面打开了房门。
Adam看到妈妈,几乎是瞬间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他紧紧抱住了眼前这个女人。
妈妈也很是开心,似乎很长时间没见自己的儿子了。
说着:都长这么大了!
妈妈抚摸着自己的儿子,眼中满是爱意。
Adam也很激动,自己终于又见到了父母。
后来他们三人坐在餐桌前,妈妈询问着Adam最近怎么样,在做什么工作。
Adam跟他们说自己在写作,现在住在伦敦。
父母听到后很是高兴。
Adam环视着周围,一切还是那么的熟悉,那颗小时候圣诞节买的圣诞树还在那里放着……后来,Adam告诉了他们自己喜欢男人。
他跟爸爸聊天,说起了小时候自己从学校回来的时候躲在屋子里哭泣,他问爸爸为什么那时不进去问自己发生了什么。
Adam说那时候在学校被其他人欺负,被霸凌,只能回来躲在屋里哭。
爸爸回答他:当时我大概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我设想如果自己在学校,也是会和他们一样欺负你的……Adam很是伤心,虽然已经猜到了结果,但真正听到后还是忍不住泪流。
当然,对大部分直男来说,同性恋注定是要被欺负的。
所以他理解他爸爸。
爸爸也哭了,对Adam说着对不起。
Adam现在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当初那个被人欺负的对像了。
Adam握着他爸爸的手,摇着头,仿佛是在安慰他。
两个人都早已泪流满面。
Adam的父母接受了自己的儿子是同性恋,但他们依然爱他……后来Adam带Harry见了自己的父母。
妈妈说Harry是个好男人,看得出他很喜欢你,说他们两个很般配。
爸爸也是满脸欢乐,祝福着他俩。
再后来,他晚上睡不着,跑到他爸妈的房间,跟小时候一样,每次睡不着就会跟他们一起睡,躺在他们中间,最幸福了。
爸爸挪了挪身子,中间空出一个人的位置,Adam挤了进去。
妈妈扶摸着Adam的脸庞,仿佛他还是那个小孩子般。
Adam好久没睡过这么好的觉了,他愿意这样一直睡下去。
终于,Adam在房间里发现了Harry的尸体,但他不理解为什么,明明他们之前还耳鬓厮磨,互诉爱意,明明Harry还带着自己去酒吧,带自己去玩,明明伤心的时候他还总会安慰自己,抚摸自己的头发,明明父母很看好他们两个,明明……爸妈他们不是早就死了吗?
Adam呆住了,眼泪一滴接一滴地落,他似乎明白了什么……电影是温柔的,现实确是残酷的。
现实是Adam与Harry可能之前确实是见过几面,但也仅仅如此。
他们并不互相了解,也并没有陷入爱河。
再者,Harry现在早已是一具冰冷的尸体。
父母也终究不知道自己喜欢男生,爸爸还是没有在小时候他被霸凌躲在屋里哭泣的时候去安慰他。
从来没有那句道歉,也从来没有那份温情。
有时候,我们只能自救。
Adam的幻想就是Adam的自救。
他幻想了一个爱人,一个认同自己,爱护自己的父母。
放佛这些幻想是被偷来的时光,但Adam终是体验了爱情,体验了久违的亲情,体验了同性恋者穷极一生去追求的东西。
这场电影就是一名同性恋者的自救,无数名同性恋者的自我认同与他人认同。
生为同性恋,我们无罪亦无悔。
同性恋,敬健康与自由。
(真的希望有一天,能与自己的爱人,父母一同在电影院看这部电影……)
其实我一直都不喜欢看致郁类电影,这部是个例外。
先说说为什么不喜欢致郁类题材,倒不是因为我怕致郁影响自己心情,而是我确实很难和抑郁共情。
ta为什么忧伤呢,什么理由呢,现实似乎没那么悲惨啊,ta是不是有抑郁症啊。
我就是这么的冷酷又无情,自己活的快乐就不管他人死活,甚至生怕别人的抑郁打扰了我的快乐。
现在聊聊为什么这部是个例外。
一是,电影中两位主人公的抑郁不是蔓延发散式的,而是内敛的。
也就是说,他们的情绪并不具备压迫感,透过荧幕我们感受到他们在自己狭小的空间里暗自悲伤,不想打扰别人更不希望被打扰,他们不需要外界的关注和同情。
这种感觉很好,适合我这样冷漠的人,反正我也没打算共情他们的悲伤。
二是,导演表达情绪的功底非常深厚。
天空的颜色,房间的光线,火车的速度,温柔的触摸,甚至是恋人毛茸茸的毛发都不紧不慢的传达出主人公当下的心情。
迷人的,充满诗意的。
三是,故事极具戏剧张力。
电影前半段节奏很慢,我以为这是一部注重情绪表达而不注重故事性的意识流电影。
我猜错了,这部看起来不紧不慢的电影,竟然涵盖了丰富又深刻的元素。
既奇幻,又悬疑,即致郁,又治愈,既残酷,又温情。
这些看似繁杂又矛盾的元素并不会让故事显得混乱,恰恰相反,这些奇妙的元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本片独特的魅力。
因为奇幻,所以才可以和逝去多年的父母重聚; 因为悬疑,所以才有了呼应开头的那句,门口有吸血鬼(别丢下我一个人); 因为致郁,所以才耿耿于怀年幼时父亲对自己不够男子汉行为暗暗的忽视和鄙夷; 因为治愈,所以有了迟到三十年的出柜和父母给予主人公追求真爱的鼓励; 因为残酷,所以才让这段爱情停留在了即将开始的时间里; 因为温情,所以爱人并没有离去,他们都存在于爱的永恒里。
看完电影,再回过头看这张剧照, 恍然,其实结局早在一开始就注定,只是当时我们还不知道导演的用意。
你看,他明明在笑,却流露出无尽的悲伤...
电影院里是此起彼伏的吸鼻涕和低声抽泣,因为故事的切入点实在是太令人代入了。
莫娘——《新夏洛克》里著名的莫里亚蒂教授的演员——安德鲁·斯科特饰演一个双亲在十二岁前就意外去世的孤儿,长大之后成了编剧,而某天意外发现了自己的父亲还在原来的街角便利店,跟他像没事人一样说,“我们回家。
”到家里,发现母亲仍是年轻时的模样,卷发飘飘,母亲看到他也不意外,说,孩子都长这么大了,真好。
他们请他喝酒,问他要不要抽烟,问他这些年来的生活。
家里还是原来的那栋小楼,客厅里的唱机放着儿时熟悉的音乐,父母在昏黄灯光的音乐中搂着跳舞。
二楼自己的房间,仍是童年时一模一样的装饰。
墙上贴着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海报,架子上放着旧了的熊猫玩具。
墙壁光秃,但被衾仍旧温暖,被父母的爱包裹着。
他迷上了去那里,一次又一次。
母亲问他现在的生活,问他有没有女朋友。
他说,我是个同性恋。
那个时代的母亲显然还没有完全接受,为他担心,他说,不用担心,现在的人已经不像那时候那样看我们。
他是个同性恋,但更深的标记是,他是个孤独的人。
看上去事业有成的他住在孤独的大楼里,除了他之外好像就只有另一个对他示好的同性恋者。
他的窗外是巨大的整个伦敦,夜色里的点点灯光。
他们两人在一起,温暖,疯狂,但当他母亲问他那是不是爱时,他说,不知道。
他试图带他去见自己的父母。
但当他们下了火车到达那栋小楼时,里面空空如也,看到的只有他父母的鬼魂站在玻璃门之后。
噩梦醒来,他向对方诉说了一切,对方让他鼓起勇气向他的不存在的父母告别。
他的父母似乎也知道他们终将离开。
他对挚爱的父母说,我们有那么多事情还没有做,比如,去迪士尼乐园。
那是每个家庭都会做的事情啊。
他们在熟悉的商场告别——小时候爱和父母逛的地方,爱去的餐厅。
父母似乎预知了自己的未来,问他:“Is it quick?” 他忍住眼泪点点头,电影院里的观众潸然泪下。
他终于鼓起勇气回到现实,却发现那个伙伴并非他想象的那样……这真是一部孤独的电影,然而导演过于取巧,让人不哭不行,但同时也觉得有些刻意。
一是父母,二是童年,三是少数群体。
父母猝然离世在心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缺口,那些遗憾无从弥补,而现在竟然得以重现,是任何人明知幻觉或梦境也抵挡不住的诱惑;能回到童年乌有乡的温暖床铺和小房间,也是多少人可求不可得的梦想,即使物理上的场景仍然存在,也不可能踏入当年那条时间的河流;而同性恋是第三个题材的取巧,这个故事如果改成异性恋,完全可以同样进行下去,可能导演觉得少数群体更不见容于社会,更容易孤独,从而引起的共鸣更多吧。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地方在于,它很好地诠释了电影即梦境,幻觉即真实。
在这里,没有真实和虚假,你感受到的就是真实的东西。
一切都由音乐、镜头、剪辑营造。
观众不需要追究离世的父母为什么还在,他们还在本身就好到不需要追究原因;观众也不需要问为什么伙伴仍在,那些肢体、陪伴、谈话的内容都是真实。
这不是一个向外的可以讲述出来的故事,而是向内的心灵探索,弥补自己童年缺失和情感缺失的企图,甚至是主人公编的一个故事,借与另一个伙伴的肉体与灵魂的接触告诉自己:我是可以被拯救的,我也是可以拯救其他人的。
但最终,那个伙伴在哪里呢?
Calibrating a ghost story originated from Japanese screenwriter and novelist Taichi Yamada’s (1934-2023) 1987 novel “Strangers”, Andrew Haigh’s ALL OF US STRANGERS transposes the milieu to a contemporary London. With its heightened aura of variegated lighting that is anything but natural like his previous films, notably, WEEKEND (2011), which has put Haigh’s name on the map, and all the empty space that underscore the solipsistic existence of Adam (Scott), a TV writer living alone in an apartment of a tower block, the film establishes itself as a mood piece of a gay man’s solitude in the universe. Part romance, Adam meeting-cute with Harry (Mescal), his neighbor living a few floors beneath, part surreal encounter, Adam constantly visiting his old digs and inexplicably resuming communications with his deceased parents (Bell and Foy), both died in a freaky car accident when he was 12, Haigh’s film is an earnest plea of reconciling with one’s past before moving on. Scarred by his parents’ sudden departure, Adam is left with some serious wounds and unanswered questions that he cannot discard as he grows up and enters adulthood. During him and Harry’s first meeting, it appears as if Harry merely wants to get intimate with Adam spurred by Dutch courage and albeit the mutual attraction, Adam declines the proposition and shuts the door right in front of Harry’s face. It is a quite rational thing to do at first glance. Who will invite a total stranger in just like that? But when we think of it with hindsight, it is actually Harry in his most vulnerable moment, it is him sending his SOS signal, craving for some human company to go through a tough and eventually fateful night. But Adam is so dyed-in-the-wool in his secluded existence, he is incapable of reading Harry’s signal, and after that, there is little he can do. This is Adam’s ultimate loss, insularity is an easy defense mechanism and ALL OF US STRANGERS makes a cogent case to urge us to be more empathetic and perceptive, and to reach out to those who are suffering in this broken world. Adam’s shucking off this insularity is eventuated through a series of fantasticated encounters with his parents. During which Adam finally can come out to them and get the genuine reactions from both, also the knot of father-son miscommunication is disentangled and ends up with a heartwarming hug. Adam can finally say farewell to them knowing that they are proud of him in spite of everything, attaining that elusive closure and poised to move on from the stasis that has ensnared him for far too long. To watch a grown-up Adam talking with his parents who are more or less around the same age as him is an immensely touching and uncanny experience, and Scott achieves the almost impossible task to be present as both an adult and a 12-year-old in the same scene. In those familiar but also strange tête-à-têtes, sleeping on the same bed, Adam is both a boy who relives the cherished company of his parents and dreads the inevitable, and an adult son must gingerly come clean to them, studies their reactions to seek any form of approval, also updates them with a changed worldview and concocts white lies about their accident and the aftermath. Scott’s performance is superlative, not only can he turn up the emotional volume at the drop of a hat (which is always a marvel to behold with one’s own eyes), but out of a fairly sketchy character, he succeeds in registering Adam’s interiority with profound nuances and delicacy, he becomes a specimen of an audience’s own projection, a human without specificities, a lost soul gets a second chance to reconnect with the world, his every reaction and emotion is ours too. To amp up the sense of solitude, the film has restricted the main cast to four with almost no marginal characters. Mescal has the saddest face of a young man, his Harry crops up like a beam of sun ray, but winds up as the most harrowing meteor ever crosses the firmament. As Adam’s unnamed parents, both Foy and Bell are phenomenal with warmth, candidness and unalloyed affection while betraying not an ounce of hokeyness or pretension (the former gains a slight edge with her additional maternal prickliness). It is difficult to play ordinary folks whose biggest asset is decency, yet, somehow, they comprise an endearing triad with Scott, a wholesome nuclear unit that is the fabric of our entire society. Culminating in that star-studded, flawlessly materialized closing shot that leavens the plaintive story with a cosmic signification, ALL OF US STRANGERS is ultimately a therapeutic introspection about loss. Congratulations are in order to Haigh for balancing out that fine line between personal and universal in his storytelling and to Scott for his career-best achievement, a new entry in the queer cinema canon is officially here to stay. referential entries: Haigh’s 45 YEARS (2015, 8.0/10), WEEKEND (2011, 8.1/10); Lucio Castro’s END OF THE CENTURY (2019, 7.8/10); David Lowery’s A GHOST STORY (2017, 7.0/10).
WOW,还挺多层次的。但是这样安排Harry,Adam怕不是阴影更大,一辈子都别想走出来啦,好毒辣啊你,编剧。
希望TZP能有Paul这么多资源…
视听、表演、剧作都是优秀水准,想懂原来在一切只是梦幻的那一刻,就涌起了无可奈何的孤独与辛酸。☹️☹️☹️
这片子应该很不好演…太闷太压抑 看得我喘不上气 人人都是孤魂野鬼浑身创伤没人爱那个意思
缓慢的基佬片没法看下去
痛苦磨成执念,执念造出幻象,幻象既是牢笼又是出口。爱和羁绊本是解药,可一份来自无法摆脱痛苦的幻象的爱,又怎么能承担起陪伴与治疗。所以两个同样荒芜孤独的灵魂,也无法互相拯救。
也就还行吧
海格离大师越来越近了。他迄今为止最高概念的作品,也是跳出“写实主义”舒适区的作品,成品太好了。梦境-现实的交叠处理很特别。除了通过跳接把梦境和现实无缝连接,还把整个梦境“嫁接”给了现实(感觉导演本人知道自己强项在哪所以算有点取巧,但效果很好)。而且我喜欢剧情“交底”很早的设计,因为这突出了影片的悲伤气氛、孤独感,甚至是一种后疫情时代的宿命感(扣回高概念)。观众基本明知父母都是想象出来的,就更能让人痛楚。影片最后男二的命运揭晓更是最后一击。这个如此绝望的故事,居然做到了最低限度的煽情,这就是海格细腻写实的功力所带来的。同性和个人创伤两条线相辅相成。节奏稳,表演丝丝入扣。第一次用这么满的配乐,但配合调度与剪辑丝毫不喧宾夺主。看完掉眼泪了,对父母感情复杂的单身老gay会被精准打击,真的慎入
9号秘事The 12 Days of Christine加长Queer版本
两个没有出口的人。
我没看下去
关注《都是陌生人》已久但未被剧透的我本来以为这会是安德鲁·海格的又一部《周末时光》,结果却是Gay版《人鬼情未了》(爱情+亲情)。虽然安德鲁·斯科特和保罗·麦斯卡上演了犹如《寻》系列一般的大尺度色情戏,但整体剧情却像《45周年》《赛马皮特》令我觉得有点沉闷、不够有意思。
形式不错,内容乏善可陈。
1.5 / 除了正中间那段疾病-虚构-幻觉的处理还挺有趣的之外都非常可怕。在没有现实的可感厚度时就过于轻松地进入了虚构,然后又始终没有着力挖掘这种混杂性的感知特征或是叙述语气。而在对人物关系只做了最浮皮潦草的概览之后,又轻易地宣判了幻想的死刑。从未感觉到海格有对人物如此疏远、冷漠又残酷。两个演员虽说并不是完全没有化学反应,但也着实堪称尬演了。
?一个BE BL本子的感觉()节奏有点怪,而且也没明白到“陌生人”的含义,是说虽然天人永隔还是能传递情感,还是说人类活着的时候彼此太陌生了才导致这么多遗憾?配乐有点满,镜头切得有点快对我来说。一些无言的场景但我没有沉浸到情绪中去。保罗麦斯卡的身体和湿润的眼睛还是挺值得一看的()……
好直白,好无聊……发挥失常
半小时已经看不下去了(但我不会放弃的),通篇配乐扛住limbo大旗,limbo真的成了部分导演造作的王牌。Mescal真的又丑又油,aftersun女导演是怎么调教的他,成功去油后观感还不错,看他第二部foe就油得不对劲。露水情缘异乡情切,结尾可知开篇麦斯卡演偏得不止一点点啊(白搭剧本堆结尾的煞费苦心),他的演技连方法派都不够格,全片安煮吊打他。同性题材只要看着没cp感,多少觉得被剥削了情绪。不可否认的事实影片用超现实的设定大力煽情,和怪物的剧本讨巧度不相上下,只是没罗生门那么昭然若揭而已。我怎么理解是里面所有人都已经不在世了。抛弃了原作的季节属性(夏),需补异仲夏。
电影似乎是将某种心境或状态具象化,本体与他者都只是徒有其形,感官才是更真实的存在。故事基本也没留什么呼吸的空间,灰暗是唯一的主调。
竟然是这么悲伤的电影,想起看过的小说《螺丝在拧紧》,心理惊悚做到极致,一点不输恐怖片。拍没有爱意的情欲戏,只有欲望被满足、空虚被填补,那人不必是谁,回头想来也算是一种征兆。重返儿时记忆,和父母对话过去、现在与未来,演练未能来得及问出口的质疑,未能有机会坦白的真相。在喃喃自语中,试图治愈童年创伤、重建自我认同。寻找亲密关系的同时又惧怕失去、惧怕伤害。原来离群索居、独自悼念不是人生的答案,窗边的倒影可以是魂魄,鬼魂也可以互相依偎,从梦魇中醒来时不再是孤单一人。极其适合被改成话剧,转场就用火车的轰鸣声,可以一次次重返、拜访,直到最后一次,然后再轰鸣声和黑暗里结束全剧。
Your death it won't happen to you, it happen to your family and your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