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亦菲很早以前的电影了,原来这个风格就是台湾小清新啊。
里面演员选得不错,本来不了解五月天的,现在都开始有感觉了,刘亦菲也很美,男主角也很配,整个故事比什么山楂树还纯美,毕竟是21世纪的网络爱情……刘亦菲还是挺不简单的,电影里面有京剧表演,值得看一下。
两岸三地,油桐花香五月雪是三义也是哈尔滨的雪没送出的车票是遗憾也是两岸的羁绊落叶归根🍂故乡也是他乡其实电影像这样不刻意煽情反而显得真诚没有抱在一起大哭大声控诉的满只那一句“要相逢 除非是 梦里 团圆”已经让人不忍卒听小人物也没有写的很神性瑄瑄来台北没有背负那么重的家国装病那一小段也很灵瑄瑄和阿磊别说暧昧想拿青春纯爱来形容都怕俗了相识就太妙了五月天做线索的浪漫诚品书店的初见三义火车的偷看唱京剧的瑄瑄和身后的少年“我问你名儿”棒棒糖离别时三声问和急促跑开再见已经是哈尔滨的大雪瑄瑄骑单车追车笑的像朵向日葵高举着画不好好骑车又摔在雪里下一秒公交车停下再开启久别重逢的少年对着她笑电影的确年代早了说画质不好我反而感觉是优点去三义摇摇晃晃的火车配上有点泛黄的画质不能再适配瑄瑄在车站那一幕美得人心惊
這部片,最主要的感動,其實不在阿磊與瑄瑄的身上,反而是藉由他們兩個人那種從虛擬世界走入現實生活的轉變,去帶出後面一連串在五月雪之下最珍貴的情感。
在劇裡,首先先有著京劇學校的學生在校園裡唱著五月天的『輕功』這首歌,像是時光機一樣把現在的流行,硬生生的丟往過去的流行裡,這樣的安排加重時代的不同以及這個世代的資訊發達和迅速感,故事的最後,五月雪中藏著的故事慢慢揭開的同時,時間,彷彿定在油桐花的美麗……五月雪藏著的故事,以趙更生(田豐 飾)為主軸,田豐的戲分不過幾場,老演員果真是實力十足,一個遙望遠方的眼神,帶出思鄉之情、一抹微笑傳達滿心喜悅、一個單身隻影,行走在熱鬧的西門町裡,讓人久久久久不能忘記!
按照我看电影的习惯,看这个名字我根本不会搜索来看,可是昨天我再看完后,却有了很深的触动,因为这根本就不是一部“爱情片”,在两个年轻人懵懂的青春里,却是无尽的乡愁,而放在今天环境里去看两岸关系,更是唏嘘。
电影的故事很简单,但很多剧情设计很值得玩味。
一个哈尔滨学京剧的女孩,和在台北乐队工作的男孩,他们因为“五月天”而相遇。
一南一北,传统和现代,冬天和夏天,隔着遥远的距离,但他们还是相遇了。
他们比分隔两岸三十年的老人要幸运,借着两岸交流的放开他们才能到了对方生活的城市。
对两岸关系有了解的应该知道,直到2008年才实现两岸三通,而这部电影应该是在04年上映的,那个时候的两地往来仍然不通畅,受到各种阻碍,这部电影柔性的也表达了普通民众最朴素的愿望。
而在这部电影里,刘亦菲饰演的瑄瑄几乎我觉得就是她本人的16岁,甚至哈尔滨背景我都觉得也太巧合了一点,几乎没有什么表演痕迹,很真实的展露了青春期女孩的状态。
她有着国外留学回来的那种自信,也有中国女孩的娇羞,她自己本人开朗活泼的个性完完全全在电影里真实的呈现给了观众,我想没有人不爱这样的刘亦菲。
可是这类题材不要说上映了,以后根本都不会有人再触碰了,纯纯的爱恋和浓浓的乡愁,16岁的刘亦菲赢走了我的心,却又觉得已经失去了她。
更让人难过的是,两岸之间曾经还有着很多淳朴,善良的交往,如今被意 识形态裹挟着,不知何时才能重启。
今天看了六公主的节目单,去央视影音找到了这部电影。
首先,它是一部青春爱情电影,没有现在误会堕胎的套路,只有朦胧又真挚的少年爱意,或许并不是爱意,只是好感,但是不影响它的美好,没想到会在18年前的青春片里找到共鸣[awsl]刘亦菲饰演的瑄瑄和陈柏霖饰演的阿磊既青涩又鲜活,他们在分开后各自变成了更好的人[孤寡青蛙]又重新相遇其次,五月天串联全片所有线索,这个安排很妙,我觉得它代表了一种沟通方式,瑄瑄和爷爷素未谋面,却通过五月天表达出专属于他们的爷孙情[锦鲤附体][锦鲤附体]。
在这部电影中,沟通无处不在,瑄瑄所在的剧团去台北演出、瑄爸去台湾学术交流、五月天来内地开演唱会,还有包括两岸网络的沟通等等。
最后,“要相逢,除非是梦里团圆”,结合时事,不可避免地感到悲伤,希望早日统一,让那些还在等的人等到一个结果[泪]
还记得初中的时候,每个清晨骑着自行车上学去,撑着因为疲倦而蜷缩在一起的眼皮,头顶的灰白色,不知道是阴霾,还是早晨的朦胧。
我总会经过新建的薛福成故居,看着带着江南味的建筑,粉刷过全新的白漆,沉在城市凌乱的一角。
那时候的我,看生活里的任何东西都是不顺眼的。
我还在学校的作文里写我觉得这种故居的新建在我看来是多么荒唐。
不知当初是谁推掉了原来老宅的墙,又兴师动众再重建起来,用全新的一砖一瓦来标榜官方对文化名人的缅怀,可却又收取着门票。
当时我实在看不出这样的意图,只觉得是那些人对历史的痕迹做样子式的纪念,给他们脸上贴了些金顺便再捞点门票钱。
有一天,在外婆家,舅舅和我谈起崇安寺边新建的阿炳故居。
我一听,乍得冒出的是同样的对新建的所谓故居的轻视。
舅舅却略微激动起来,说,那里都是我们童年的回忆啊,看着那些老式模样的房子,就像小时候一样。
我感觉心头突然被什么震了一下,抬头看了看在房间另一头的母亲,她正在不紧不慢地给坐在轮椅上的外婆喂着饭。
那么一瞬间,我突然觉得充斥着自己的愤怒,鄙夷,那些我视为力量的狂妄,被一种静静流动过的东西冲走了。
我妈妈小时候和三个舅舅在老图书馆边上的老房子里长大。
临近城中公园和崇安寺,想象中很有小城中心温暖安逸的味道。
我想象中母亲长大的那地方,有着瓦砖堆砌的屋檐,以及些许坑洼的青石路。
看着舅舅谈到新建的故居时,脸上的那种久别重逢般的欣慰,我对这些新房子倒是有了些许认同。
我一个小屁孩,怎么可能真切理解舅舅在时间流逝之中寻觅到的亲切感呢。
我可以感受到些许,可是那份强烈又怎么可能相比。
扯得实在是远了。
说回到电影,当到了后半部分,开始讲起爷爷的故事的时候,前半篇若隐若现即将消失的共鸣感一下子浓郁起来了。
开头的时候讲到瑄瑄在哈尔滨的学校里学习京剧,这种主流外比较冷门的文化,一个青春期朝气蓬勃的姑娘。
也许只是我个人的缘故,我总觉得这样的姑娘是无比寂寞的。
这种寂寞不是需要身边有个谁来照顾自己,而像是期待远方某个明白自己的朋友的精神上的陪伴。
我不曾去过北方,看着电视里的画面,总觉得有种亲切感。
想象中哈尔滨冬季光秃的树枝,雪地里是不是也有一个姑娘哈着气回到家,然后看着窗外面,一个人不知道在寻找什么。
也许这只是面镜子,照的是寂寞的我。
不管如何,瑄瑄认识了阿磊,后来又有了遥隔两地不断的思恋,实在是美好的事情。
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找到了些什么。
对比之下,离乡多年的爷爷是多么的落寞。
爷爷是想回家的,可是他的家在哪里?
回到哈尔滨,故人已经不再。
自己的儿子,本该是多么亲切,可是见了面也只剩下不停的点头称道。
爷爷浓浓的乡愁,只好托在薄薄的五月雪上。
时间就这样子流过生命,带来了距离,又带走了些人。
爷爷落寞的终点,究竟在哪里。
我很恐惧,这种同样的无家可归,会在未来悄悄地落在我头上。
当我第一次登上飞往英国的航班,我的未来就无家可归了。
我也许会一直属于两种文化间的空白之中。
我可能会无法完全融入另一种文化,而当我回到故乡的时候,故乡也会变成我不熟悉的样子。
那我的依恋会是在哪里。
脑海里一直是电影里爷爷坐在铁路边长椅上的画面,这里不是故乡,可是故乡又找不到了。
生活在一圈一圈的滚动里变了模样。
面对着变化,只有过去所熟悉的可以给人以安慰,这就是寄托吧。
我们在年轻时候所接受的一切,都将会成为老去后所熟悉的挂念。
这点也许永远不会变。
爷爷的寄托变成了五月雪,瑄瑄的寄托还没开花。
如果有一天,人走了,花儿谢了,那还剩下什么。
不敢想象。
因为最近的新闻,尤其是那张举字幅的照片,那些年纪大的叔爷们聚在一起,我又重看了这部电影。
补充一些新感受。
要相逢,除非是梦里团圆在五月之恋里,这句唱词串连起整个故事线,三代人的羁绊就此展开,哈尔滨的雪景就这样和三义的五月雪联结。
这句唱词取自京剧名段《文昭关》,讲的是伍子胥的故事。
〖哭一声爹娘不能相见,不能见,爹娘啊!
要相逢除非是梦里团圆〗赵爷爷在离世前坐在车站露台上说“我要回家”、“车票早就买好了”,最后是在芳姨的回忆里,她在二月将赵爷爷骨灰送往哈尔滨,那张车票作为遗物一并交还给了瑄瑄爸爸赵新中。
车票上面的时间显示是1948 赵爷爷确实是早就买好了车票,可惜一个人的命运不在自己的掌控范围内,他随蒋的部队去台湾之后,直到很多年后两岸开放探亲才终于返回自己故乡。
回乡的时节,哈尔滨下起了雪,当初离开的少年人此时已经年迈。
瑄瑄代表哈尔滨京剧少年团去台湾参加文化交流访问,一早就跟网络上认识的“阿信”相约去三义,她生来没有见过爷爷,只见过照片,但还是执意在剧团交流之外的时间坚持去三义的胜兴车站,一个已经废置很久的车站,因为赵爷爷在这里工作了三十年。
血脉联结……赵爷爷为没见过的孙女去诚品书店买她喜欢的五月天专辑纯真本事,瑄瑄骗带队老师自己发烧,偷偷一个人去胜兴车站,一个人在油桐花飘落的树林下唱出那句“要相逢,除非是梦里团圆”。
没有人说出思念二字,但思念绵绵……镜头语言含蓄,隽永悠长。
不要梦里团圆,期待两岸早日团圆。
五月之恋 (2004)7.32004 / 中国台湾 / 爱情 / 徐小明 / 刘亦菲 陈柏霖
本片因五月雪展开,在雪景里收尾,加上内容,算得上是部比较纯净的电影。
有点淡淡的微言大爱的感觉。
看前一半就以为是个青春偶像剧,帅小伙和漂亮姑娘网恋了,然后见光了,然后春心荡漾就完了,就像是五月花飘零在风里,然后归于沉寂。
不一样的是,加了个台湾爷爷,这个深度就不一样了,什么乡愁啦,什么温馨的亲情啦,什么海峡两岸骨肉心连心啦,就全都说的通了。
所以编剧就高明在这了。
有一点,爷爷买书的时候是不是穿越了?
好像开头在诚品的桥段啊。
然后爷爷去看了阿信,我觉得挺雷的。
但是阿信好像没觉得特雷,只是对那位爷爷表示了敬意。
阿磊经过情窦初开的洗礼,能写出好听的歌了,可见追女孩的时候会催生灵感。
常识告诉我们,恋爱中的人智商会降低。
那么,是不是因为爱的作用,有一部分智商转化成灵感了……可能是和蓝色大门的人物设定相似,陈柏霖又演了个没心没肺的小子。
网络的爱情的动力源自于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这部轰动一时的网络小说曾骗得每一位网络男女都泪洒键盘,如我这般糙汉虽未被骗出眼泪,但也被感动过一把,不能免俗。
当这部网络小说最终被搬上银幕后,我却是兴匆匆进的电影院,兴味索然的离去。
用电影画面堆砌出这个名噪一时的网络爱情故事,让人只觉得味同嚼蜡,从此以后轻舞飞扬便在我心中真的死去。
而后本人又陆续见了几位网友,多半也没有小说中这般浪漫动人,第一次亲密接触原来也只是无奈的真实世界将梦想往虚拟世界的投射。
打造一个动人的虚拟爱情,没有俊男美女是不成的,否则也就构不成动人的网恋故事,要想成功,无论如何两者之间必居其一。
而陈柏霖就是一个帅气的新新人类形象,我没有看过他的《蓝色大门》,但却早已通过媒体的喉舌知道了他的名字,这位台湾小男生的当红程度也是风闻已久。
刘亦菲在祖国大陆的成功几乎就象陈柏霖一样,如同刹那间的风生水起。
当两位俊男美女相遇,他们便在电影《五月之恋》中纯纯的恋了一把。
《五月之恋》原本令我提不起兴趣,我只怕又是一出落入俗套的痴傻爱情戏。
但看到制片人中的田壮壮的名字,我方才改变了决定,用心看完这一部电影。
田壮壮在我眼中却是第五代导演中最值得尊敬的,他虽然没有张艺谋和陈凯歌的名声和成功,但直到现在仍然能如此执着于毫无功利的艺术路线也唯有他了。
对于中国独立电影的支持,对于多元化电影风格的包容,更彰显出他自身的大师级的气质。
如《五月之恋》这样的青涩爱情的题材多半逃不出商业的范畴,但若用心看罢,其中却有着不一般的清新之风,并不流俗。
它总不同于张艺谋那样将商业电影包装出一番艺术,毕竟形式的极至仍掩不住骨子里的商业气味。
影片的故事极自然且简单,没有刻意地营造出若干的浪漫情节,有着岩井俊二式的淡然的纯美。
这是关于新新人类的新时代爱情,一个台湾的阿磊,一个大陆的暄暄,从哈尔滨到台北,好似双城的故事,让我想起陈果的《榴莲飘飘》。
故事是如此的现代,有着五月天的青春歌声,但却不能忘记传统京剧的古典之美,将古典与流行的溶合,这是一种跨越代沟的真诚。
导演徐小明延续着台湾纯艺术的细腻风格,将阿磊与暄暄的网络情缘表现的平淡而真实,徐徐展开,没有矫揉造作,每一个静默的镜头之下蕴含着浓厚的人文情感,总会将你打动。
含蓄的情感是台湾电影的标签,平平淡淡而又不经意地令人煽然泪下。
在阿磊与暄暄的纯纯的爱情主线之下隐藏着的却是一份尘封的亲情,关于台湾离不开的总是两岸情节,老人们的乡土之情。
影片回避了政治,回避了敏感,但是从片中却可以看到对两岸交流的认同之感。
我想着陈 水扁为什么不愿“三通”,只是因为两岸的交流会使台湾独立丧失民众的基础,血终浓于水。
为了此等目标而定的政策之于他似乎无可厚非,因为他终究是怕的。
对于人物的刻画,导演徐小明尽管着墨不多,但也将阿磊这样一个有着新新人类通病的男生形象勾勒出来,聪明却不务实。
与暄暄的相遇,为他带来了不少的改变,他开始关注一些他漠不关心的东西,被一些情感所打动。
从哈尔滨到台北,从台北到三义,又从台北到哈尔滨,故事在徐徐的展开,情感在点点滴滴的积累。
刘亦菲饰演的暄暄清新动人,为暄暄与阿磊的故事在平淡中注入着活力。
各种情感的汇聚,使影片并不再是单纯的爱情,素未谋面的父子亲情,又或者是石头与阿磊的兄弟亲情,为五月的清纯恋情添加了不少佐料。
也许是受侯孝贤的影响,电影的节奏是缓缓而进的,故事没有大的起伏。
三义的油桐花就像五月雪,而哈尔滨的雪景却如此真实,唯美是影片舒缓的理由。
导演徐小明让我记住的作品只有《少年口也,安啦》,但是足矣,一个有功底的导演就是这样来把握一部原本商业的电影,但却看不出商业的功利味。
而且切实地把握住新新一代与老一辈的不同心态,足见他的用心。
《五月之恋》就是这样一部不需要大红大热,但却不会令你失望的电影。
很多年以前第一次看,真觉得一般。
后来的几年里,有反复看过几遍。
一遍比一遍深刻。
最近,又看了一遍,因为,我遇见了和电影里相似的情节。
我也想去你的那个会飘雪的城市,看你曾看过的风景,呼吸你曾呼吸过的空气,感受你所有的感受。。
节奏慢,淡淡的基调。很可爱很喜欢的故事~
刘亦菲演技自然灵动细腻,《五月之恋》包含着青春 乡愁 爱情 亲情 !
当了这么多年迷妹最后却以另一个迷妹的身份看完了这部电影。04年的片子立意就这么明确了。而今怕是再不会有这么单纯的电影了~
最近在某抖上很火的样子刷到几次视频于是去看了。确实好看,青春靓丽的少男少女,解不开的丝丝乡愁,结合之下看得很是怅然。画面也很美丽,导演真的会拍。而且真的有五月天本天,特别青春的几位!
看中的是电影里的摇滚本事= =
剧情平淡,索然无味,也就看看颜,好在男女主那时候都很年轻
年轻,青涩,直接,美好的脸庞,全程盯着刘亦菲和陈柏霖的脸欣赏,以前视频质量也是真的差。在这个五月天“假唱”讨论漫天之际,我看完了这部电影,观影时只顾看人去了,歌已被我忽略。亲情和两岸关系的叠加,有淡淡的哀愁。刘亦菲骑单车双手举着五月雪的画,画面一转摔倒在雪地里的画面很真实很可爱。看完以后最大的发现就是现在的偶像剧大多都不好看的原因是他们太像假人了,一点儿年轻人的灵气也没有,表情语气妆发都是经过设计的,一丝不苟的AI。
雷死人
喜欢刘亦菲,感觉确实在踏踏实实地演戏,可能没有那么高的演技,但是能够看到每一部的进步,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这是难能可贵的吧。
刘亦菲少女时期的颜简直惊为天人,陈柏霖也是一个能驾驭爆炸头的男人。火车、隧道、傲娇少女拉着恐高少年在废弃的铁路上慢慢走,喜欢这个画面。
一如所有的台湾青春电影 简单干净 还有你们当年的声音和身影。实践的镜头一眼就认了出来 能亲眼看过 走过那些地方 真好。PS. 当年的陈柏霖又帅又萌到人仰马翻 但当二陈出现在同一个镜头里的时候 我还是不争气的完全定焦到了老陈的身上这是为嘛。。。
10几岁的刘亦菲青春靓丽演技自然,陈柏霖也很可爱,电影的立意也很好,爷爷坐在长椅上拿出车票那段很催泪,不愧是老戏骨,电影真的很好看。
故事2分不能再多了,台湾铁路+风景再加一星。是五月天粉丝YY出来的寻亲剧情么。ps. 年轻的刘亦菲真的好美啊,在发光。
很青春比最近的青春片好多了,没有堕胎没有反目成仇,平平淡淡的青春岁月也很值得怀恋是中国版的你好陌生人,片中陈柏霖顶着爆炸头也很帅,刘亦菲更是鲜嫩欲滴场景也都不错
那几年连、宋跑得很勤,两岸交流势头不错,电影主题明显贴近时事,1948年上海到哈尔滨的车票还是挺让人感慨的。至于其他内容,演唱会和男主角的戏码都乏善可陈,除刘亦菲外无足观者。
年轻的刘亦菲带着少女的灵气和美,爱情故事里带着年轻人的莽撞和热烈,还有轻描淡写但深深存在的乡愁,随着五月天的歌,浓烈不已。
亦菲很美,角色很纯,电影很商业...2005
竟意外地各方面都做到位了,但也仅是到位而已。
久违的希望慢点结束,影片的家国情怀升华了主题。他俩太可爱了吧
“要相逢,除非是梦里团圆。”想起那句“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海峡两岸,一弯浅浅的海峡,载不动许多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