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少年爱德华是一个热爱灵异故事的孤僻少年,如同我们小时候身边总会有一两个与众不同且喜欢活在自己的小宇宙中的玩伴。
他们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心,却不懂得与人分享,不合群的行为往往招来其他同龄孩子的欺负与调戏。
爱德华住在一个死神经常光顾的老人院里面,在他懂得什么是死亡和离别之前,他已经懵懂地经历了许多次。
那不同于成年人的麻木,那只是少年不知愁知味的单纯。
无知的单纯往往容易错失很多美好,如同我们小时候并不懂得珍惜那么蓝的天、那么白的云、那么亲密的伙伴、那么简单的喜悦,在完全失去后的成年时才恍然追忆。
无知的单纯也往往容易伤害身边的人,爱德华怨恨过的那些老人,报复过自己的父母,如同我们小时候也会犯的那些错。
少年时代能够遇到一个亦师亦友的导师,是幸运的,爱德华非常幸运的遇到了老人克拉伦斯。
与克拉伦斯的相处中,爱德华渐渐学会了如何关心别人、如何尊重别人,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慢慢地融入了伙伴们的生活,同时没有失去自己的童真。
还记得看到接吻镜头会羞涩的自己,还记得会相信妈妈说做鬼脸风一吹就会定住变不回来的谎言的自己,还记得毫不畏惧跟着小伙伴从高处一跃而下的自己,那些不知什么时候忽然失去的童真。
也许那些来不及留住的美好,才是人一辈子最珍贵的宝藏吧。
【成年】爱德华的父亲和母亲是一对没上大学的情侣,早早地为爱情进入了婚姻生活,最年轻的时光都耗在照顾一群垂死的老人们。
母亲是一个善良美好的女人,她真心的关怀这些走在人生最后一段旅途的老人们,她尽力照顾他们的起居饮食、用最大的热情为他们的生命注入生气、也会细腻感伤地收拾他们的遗体。
但是,她却忘了把同样的热情留给自己、丈夫和孩子。
也许当我们为人妻为人母的某一天,我们会成为一个不懂得打扮自己善待自己的女人,我们会忘了那些被生活磨平的爱情的浪漫情趣、以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就是已经是全部,我们会重复小时候自己讨厌的那套规矩、忽视孩子的个性和童真。
所以我总想写点什么留给未来的自己看看,你还记得当年自己的真正想法吗?
你会犯下同样的错误吗?
你会将自己受过的伤施加在自己孩子、爱人和身边其他的人身上吗?
父亲是一个失意的中年男人,碌碌无为的半辈子,对着妻子就如对着餐桌上的旧餐布没有丝毫的新意和食欲。
忽然有一天,遇见了一个鲜活的十八岁姑娘,那么年轻柔软的躯体、那么充沛澎湃的活力、那么多姿多彩的生活,就天真的意淫那是上天派来拯救我的天使吧?
猥琐仓促的求爱,被女孩果断拒绝后惶惶不可终日,最后被孩子爱德华揭穿后恼羞成怒把责任推给了妻子和老人们。
年轻的时候,我们会遇见这么一个男人,善良略带懦弱、没有什么大志但看起来挺老实的样子、承诺会爱你一生一世、憧憬着两个人一起努力奋斗出个幸福的未来。
简单的幸福却不见得比华丽的王子公主童话来得靠谱,当窘迫的经济压力压弯了脊梁、当粗糙的日常生活磨花了脸孔、当日复一日的单调湮灭了最后一丝幻想,简单的幸福依然可以不堪一击的卑微。
在所有的选择背后都会有好坏参半的结果,后悔不是解药,只是越来越坏的催化剂。
在选择了以后能够无畏点且真心包容这个选择,也许才是越来越好的那线生机吧。
【老年】老人克拉伦斯盛年的时候拥有过很多情人、财富和名声,但却失去了一生中唯一的挚爱。
他固执又高傲,刚来老人院的时候他看不起所有的人,不愿意适应老无所依的新生活。
他悲伤又失落,他发现连个孩子都能够欺负他,他夜夜在黑暗中思念亡妻,甚至尝试自我了结生命。
爱德华像个生机勃勃的小精灵闯入了他的生命,整个故事就是他和爱德华的忘年友谊。
电影中克拉伦斯有两次情感的爆发。
第一次是车祸后他将代表一辈子回忆的旅居车推入了湖中,爱德华追问他为何要这么做,克拉伦斯失声力竭地吼出了死亡的真相,以及深藏在内心深处对于亡妻的歉意。
第二次是他与爱德华探访完亡妻的坟墓回老人院的路上,他误以为爱德华母亲是自己深爱的妻子安娜,老泪婆娑地一直道歉,最后得到了爱德华母亲的原谅以及深情一吻。
那一吻,救赎了老人,也救赎了处在感情破裂边缘的爱德华父母。
学会面对,学会放下,学会在失败以后重新开始。
——————————————————很多人离开了,也许他们仅仅存在于我们少年、成年、老年中的某个阶段或者某个时刻,但至少他们曾经来过。
——————————————————我始终觉得,一部好的电影,不一定是要本身蕴含多少真理,而是在看完这部电影,能够让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反思和领悟。
我们都在别人的故事中寻找自己的影子。
这篇影评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写影评,写得不好,请不要见怪,希望各位多多指教,也希望各位能给点意见和建议。
这部电影有着一般英国电影的特质,画面质感不黑不暗,但是很少出现阳光,给人一种阴沉的感觉。
但是电影恰到好处的配乐又给电影增色了不少,死亡本身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然而电影里轻松而又不失时机的配乐把这个话题很自然流畅地带过了。
特别是最后,小男孩和那个中风的老人踢球时,配乐再次响起,看见那只獾的出现,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也能够让人的内心会心一笑,因为死亡并不可怕。
很抱歉,影评有严重的剧透---电影里的主人公爱德华长着一副可爱的小英伦模样,操着一口纯正的伦敦腔,生活在父母经营的养老院里,经常会经历到死亡,但他却从未因此而害怕,反而对灵魂有着异常浓厚的兴趣。
或者是因为与同龄人有着不一样的经历和兴趣,小爱德华没有朋友,不喜欢足球(要知道,这在英国是很少见的),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用录音机录下即将死去的老人的讲话,希望能听到所谓的灵魂的声音。
他不喜欢那些老人,却要每天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他不相信圣诞老人,却要和这群“不是眼蒙就是手抖”的老人一起过这个一年里最重要的节日,生活似乎很是没趣; 爱德华的妈妈每天为养老院忙里忙外,无暇维持与丈夫之间的感情,无法修补与丈夫之间的漏洞,更没有时间顾虑那个年龄正处于好奇心膨胀时期的儿子;爸爸人到中年,幻想能通过一个奇怪的发型能让自己变得年轻,对年轻的女帮工产生爱慕之情,还意外被儿子发现他险些出轨的证据。
这样的一家子生活在百无聊赖的养老院里,日子似乎没有也并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
然而,克莱伦茨来了,一个古怪的老人,年轻时是一名风度翩翩,英俊潇洒的魔术师,深爱着自己的前妻,但却没能出席她的葬礼也不知道她埋葬的地方,这也是他一辈子最遗憾和内疚的事情。
老人和小男孩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是本片的最大亮点之一。
刚开始,小孩不喜欢这位老人,就像他不喜欢其他老人一样。
老人也觉得这孩子惹人嫌,害他差点撞车,还被他用泥巴砸了后背。
但是他们都渐渐地因为对方而改变了。
老人想自杀,却意外地被因为犯错受到妈妈的教训,想要离家出走的爱德华发现了,老人获救了,当然,小男孩的离家出走计划也泡汤了;其实老人是一个很有爱的老伯伯,能表演很精彩的魔术,膝下没有儿女,理应不会喜欢这么一个惹人嫌的孩子,但是他渐渐地接纳了这个和他一样奇怪的小男孩。
他会主动去接小男孩放学;知道小男孩没有朋友,会教他魔术来吸引同学,怂恿他开生日会,鼓励他多与别人交朋友;用自己的戏法来完成小男孩的“降神会”。。。。。。
小男孩内心也是很温柔善良的,表面上看上去是一个Naughty Boy,但他却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孩,可爱的牙齿,可爱的声音,他不喜欢这群老人,但他却能熟知每个老人的特性。
克莱伦茨的到来也让这个小孩敞开了自己的内心。
因为害怕克莱伦茨会上吊自杀,就把他的皮带全部藏起来;因为害怕他会从窗户跳下去,就在窗户底下看着;在老人的门缝里放进医疗的宣传单章;拿着水果去探望老人;找到了与老人前妻重名的坟墓来完成老人的心愿。。。。。。
戏中,克莱伦茨告诉爱德华“生活总是在变化,而且并不会越变越好”,但是他却让这一家子包括他自己在内都有所变化,而且都是往好的方面改变。
开头时,老人虽然唠叨麻烦,但最后还是像小孩一样跟着爱德华去找坟墓(在这里不得不敬佩Michael Caine的演技,他把那种迟暮老人的神态和举止演得淋漓尽致,虽然有点步履蹒跚,但骨子里的那份傲气依然存在)。
最后安静地躺在了爱德华妈妈的怀里坐车回到养老院,去世前平静地和爱德华闲聊,讲述魔术,然后平静地离开了。
开头时,小男孩虽然很讨厌家里变成了养老院,埋怨自己的房间被别人占领了,独来独往没有朋友,见到有老人死去不但不伤心,反倒还兴奋地把妈妈叫来。
但最后他会因为克莱伦茨的死去而流下了眼泪,不再要求要回自己原来的房间,愿意和别人一起玩,愿意和中风的老人踢球,愿意表演魔术给迟钝的老婆婆看以宠她开心,看到那只被他骂“蠢东西”的獾会会心地微笑。
老人去世了,而那个不相信圣诞老人的小孩也渐渐地在成长。
老人去世后,爱德华的表现正是他成长的见证。
爱德华的妈妈不再只会埋头工作,她开始打扮自己,开始着手修补过去遗留的感情问题;爸爸也不再留着那个很不适合他的发型,开始与自己的妻子重修旧好。
是的,生活不可能按原定的轨道运行,生活总是在变化,正如老人会渐渐地老去,小孩会渐渐地成长一样,有时它并不会变得越来越好,但我们应该相信它会好起来的。
在这间屋子里,一个十岁的小男孩的出现反而会破坏应有的平衡。
没错,就是这样一间家庭养老院,穿梭于各色老爷爷老奶奶中间的小男孩。
不得不佩服,从这么小开始就见证死亡。
对于一个成长中的人来说,这实在是非比寻常。
也许正是这种年轻的青春和暮老的夕阳,才会形成影片中鲜明的对比,才会让人在碰撞和不和谐中寻找那微妙的链条。
一个不愿意住进来的魔术师,一个探寻死亡后灵魂的小男孩,他们的思想在摩擦中成熟。
也许没有人理解他们两个的思想,他们却可以在对方那里寻求慰藉。
老人其实和小孩子一样,他们总会有一些无法无天的想法,他们会专注于自己认准的理。
就是这样,两个“小孩”互相搀扶着成长。
但是人终究斗不过自然,人老了还是会死,小孩子也终于长成了大人。
作为一个大人,男孩子仍然在追求死亡后灵魂的存在,梦想的寄存,其实在老魔术师死的那一瞬就定下了一生的约定。
爱德华的家开了一间家庭养老院,每当有老人去世,他便偷偷潜入死者的房间,安插录音机,记录灵魂离世的声音,寻找另外世界生命存在的证据。
有一天,养老院里住进来一位老头子克拉伦斯,他是个魔术师。
教爱德华学魔术的过程中,一老一少倒也形成了某种奇怪的友谊克拉伦斯帮爱德华寻找灵魂的世界,而爱德华则默默见证克拉伦斯那不能释怀的,早已消逝的爱情。
但最终,克拉伦斯没有得到救赎。
还是去世了。
爱德华却带着困惑和怀念着有关克拉伦斯的记忆继续成长。
看克拉伦斯表演魔术把养老院老头子的手指弄断的时候,真的挺惊奇的。
一老一少在一起的默契,让人时不时发笑时不时深思。
其实是很可爱的一对朋友呢!
挺喜欢老年人的,因为在一起又可以受教育还能受宠爱。
每次看见电影里的类似情节都会想起好像朋友一样的外婆。
很难忘的上下楼梯机器。
也很想问一句,有人在吗?
“我想转世之后成为一只小动物,兔子,獾,或者其他什么。
獾,我喜欢獾,他们脾气暴躁且样貌美观。
还可以拿来做毛茸茸的口袋。
”我实在很买老少配的帐。
中央车站,蝴蝶,天堂电影院,我们俩,玛丽与马克思……《有人在吗?
》讲十岁男孩与老魔术师的故事。
老人是个魔术师。
魔术不是魔法,在舞台上的猜中扑克变出鸽子玄幻美妙,却在午夜里对着镜子呼唤她,只有转身的空镜子而已。
他在派对上表演失败,割断了观众的手指,他的魔术就要结束了。
老魔术师的最后一刻,不是呼吸声,而是一个小小的片段。
轻盈又尊严,魔术的一生,虽然有遗憾,却并非完全错误。
Michael Caine真的演得很好。
有花絮写上映时他带着相濡以沫几十年的妻子去看,妻子泣不成声,因为演的太逼真,仿佛见到他的终老。
小孩的父母经营个老人院,他是里面唯一年轻的小生命。
有古怪的嗜好是对鬼魂很热衷。
要录下每个老人去世时候的声音,想要从最后的呼吸里找到鬼魂。
后来遇到了魔术师老人——退休的流浪者。
过了一段有个奇怪朋友的时间,他又老又暴躁,在车里自杀,有个魔术道具大仓库,和一段很遗憾的爱情。
过了一个奇怪的生日,什么庆祝都会变成灾难,这个鬼魂和魔术跟随的小孩。
很难说这是一部温情治愈片。
两人都有很容易被理解却很难被原谅的困惑,在那些温暖的小幽默和小细节里,仍然透着沉重和忧伤。
就像人将死最后的一点气息一样,一次一次被重复播放。
死之路踉跄,而生的前路,也充满蹒跚。
或许在做鬼魂游戏的时候,问,有人在么?
回答,有。
而那“有”,是善跟爱的自我。
一老一小,年龄相差悬殊,对人生与死亡的看法也是天壤之别。
影片并没有采用《本杰明巴顿奇事》那样的离奇故事阐述对生命的理解,而是将生活中的小事与普通人用质朴的方式展现出来,讲述老之无奈。
从小生活在老人院里的Edward在同龄孩子中不太合群,却又不可能和那些垂垂老矣的住客们打成一片,有意思的是,天真的童心和对死亡的熟悉在他身上同时显现,碰撞出对“鬼魂现象”的无比热衷。
在他那里,死人只是“科学实验”用的玩具。
直到有一天,Clarence出现在老人院里,从相互排斥到增进交流,再到互相依赖,Clarence有些特殊的魔术师职业吸引得Edward主动去了解和接近他,最终意识到老人也是人,有着自己的辉煌与衰落,美好与悔恨,在这个世界上,曾经有人爱过他们,他们也曾经爱过别人,不能因为你无从知晓,就否认他们生命意义的存在。
当人们老了,一切都抓不住了,留给自己的唯有记忆。
正因如此,年轻时的那些选择才显得尤为重要。
人们常说表演是遗憾的艺术,因为永远存在着缺陷,过去的再不可重来,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所以,哪怕你曾经没能珍惜,也要从当下开始,拥抱生活中一切可以拥抱的,只有这样,当你什么都抓不住时,才能用美好的回忆填充自己。
很累么?
是的,这就是人生,除非你下辈子做一只獾,徜徉在绿树成荫的林地。
老之无奈,我们都要经历。
记住,人生不是魔术,你终究骗不了自己。
一个10岁的小男孩执着于鬼魂,醉心于探讨人死之后的世界。
这是怎样的一个小孩啊?
是的,他在学校就是被看成怪物。
在圣诞节过后的一次作文课上,每个孩子被要求讲述圣诞节是如何度过的。
10岁的爱德华是在一位90岁老人的死亡中度过的,当然这个不合情理的描述引来了孩子们的哄堂大笑。
爱德华的父母以家庭事业的模式运行的“老年人之家”,里面住着各式各样的老人。
父母忙于经营养老院,忽略了爱德华。
整日和濒临死亡的老人们在一起,他想弄明白人死后会怎样。
他在每个老人住的房间里安装了“窃听器”,去捕捉到鬼魂存在的蛛丝马迹,他坚信人死后会变成鬼魂继续漂浮在这个世界上。
爱德华唯一的乐趣就是带着耳机,听着老人们临死前发出的动静。
这样的日子长了,渐渐就与生活脱轨了。
爸爸被这种单调、重复的日子折磨得激情殆尽,只会把眼光放在假期来打工的女大学生身上,妈妈的生活则被日复一日的劳累和忙碌取代。
爱德华陷在自己的世界里,努力寻找人死后的鬼魂。
搬来的魔术师克拉伦斯或许是跟爱德华志同道合的人。
他在经历了丧妻之痛后,对生活彻底失去了激情。
克拉伦斯竟然相信爱德华的论调,承认这个世界上确实是有鬼魂存在的,而那只是因为他太想见到自己的妻子了。
在这个世上,谁不曾有自己的伤痛呢?
谁不曾有让自己后悔的事呢?
克拉伦斯想再见一次安妮,想对她说一声对不起。
这个愿望,只是在他慢慢老去,慢慢开始痴呆后,才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实现。
这个被誉为“不可思议的克拉伦斯”的魔术师,为了爱德华能重新赢回同学们的喜爱,在他生日时为他策划了一场魔术表演。
可时间夺去的不仅仅是他的安妮,还有他作为魔术师的记性。
原本万无一失的小魔术,最后却在众目睽睽之下失手。
原来,时间才是我们最大的敌人。
爱德华也终于明白,克拉伦斯为他营造的一次与鬼魂的对话不过是他玩的小把戏而已。
时间最终还是带走了克拉伦斯,父母的关系也比以前更加融洽。
生活终归是给了爱德华某些阳光。
只是在听克拉伦斯临死前留下的录音时,这个对死亡并不畏惧的孩子还是泪流满面。
这是影片里最打动我的镜头之一。
当我们离死亡很遥远的时候,我们不会去思考关于死亡的事情。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爱德华是连生都没弄清楚的人,却在特定的环境下被迫思考死。
克拉伦斯知道自己离死亡越来越近,因此他不愿意进“老人之家”,他对那些终日无所事事等死的老人不屑一顾。
人死之后还有没有灵魂?
这是一个宗教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10岁的爱德华相信有鬼魂的存在,因此他掉进未知的世界而与现实世界脱离。
克拉伦斯通过他的魔术把爱德华拉回现实里来。
现实世界的残酷一下子暴露在爱德华面前,克拉伦斯的老年痴呆,父亲对母亲的心猿意马。
捅破现实世界的虚伪,爱德华感到了绝望和孤独。
而克拉伦斯一步步迈向死亡,也让他心灰意冷。
可恰恰正是他原本为了探听人死之后的灵魂而放在克拉伦斯房间里的话筒拯救了他,他在一遍一遍听声音的过程中回想两人共度的片段,原来生活是有乐趣可言的,而死亡并不能阻挡人前进的步伐。
以往总是对喜剧收场很排斥,会不屑一顾的发个鼻音,然后说“自娱自乐”!
这部电影的完满收场却让我觉得很安心,哭一小下,笑一小下,然后心里很满足。
英国电影,英国人的幽默和阴郁,没什么新鲜的。
和那部获奖的法国影片《蝴蝶》的主题很相似,古怪老人和怪癖小孩的忘年交。
有人在吗?
这是每个孤独灵魂都常常在问的问题吧。
Is Anybody There ?
这里躺着一个人,他的名字写在水上。
——济慈,《墓志铭》人们总是把老人和孩子联系在一起,归为相近的一类人,原因自然很明了,刚来到新世界和从新世界离去的人都一样,不会有世俗的牵绊,不用戴着面具,而是随着自己的心意。
不管是小孩子还是老人,脾气都不会太好,因为不用装。
十岁的爱德华是一个疏于他人的孩子,对死亡的好奇心驱使他一直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直到遇到了老魔术师克莱伦茨,这个老人的到来改变了小男孩的心灵世界,使他变得开朗和乐观。
对于中国人来说,看这部片子或许还很吃力,因为首先没有那样一个特定的场合感受。
爱德华的妈妈是一个善良的女人,她和自己的丈夫运营着白叟疗养院,也就是私人养老院。
爱德华和一些行将就木的垂死老人生活在一起,这就是他既定的家庭环境。
但他并不害怕,只是好奇,并在自己对死亡的认识圈子里来回搅拌,他总认为人死后会重生,又死又重生……所以,他应该认为人生是不断的循环的无终的过程。
事实上,人死不会重生,人一旦死去,一切都会成为灰烬和云烟,甚至什么都不是。
对于老魔术师克莱轮次来说,他是一个快要死的人,在和小男孩爱德华不断深入的了解和相处后,两个人的情谊增进不少。
但这一切都不能改变克莱轮次快死的时候一种悲伤的情绪,对于他曾爱恋的女人安妮的遗憾,关于离婚。
人死了,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有遗憾,而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然而,这部影片有一个情节我一直耿耿于怀,我也认为是本部电影最亮点。
那就是在爱德华十一岁的生日派对上,老魔术师克莱伦茨在台上表演魔术时,或许是因为意外,在一个小型断头台上(魔术道具)切断了一个老人(此时,老人的角色是观众里面的志愿者)的手指,老人被送进了医院。
伺候,爱德华和克莱伦茨暂时离开了家,而乘车去了别处,应该是安妮的墓地。
这部影片还插入了一个小插曲,就是爱德华的父亲,作为一个中年人的形象,他碌碌无为,却萌发着对年轻女孩子谭亚(本来是在爱德华家里作助手的一个高中女孩,准备考大学)结合的欲望。
爱德华将父亲和谭亚的对话通过录音机录了下来,并且当着妈妈的面播放,父母的感情在一刻间看起来土崩瓦解。
《中年之殇》这部电影应该是阐释中年人生活现状的最好影片之一吧,或许可以看看。
但是,电影总是给人以希望。
在电影末尾,克莱伦茨神志不清,把爱德华的妈妈当做安妮并躺在她的怀里奄奄一息。
爱德华也和同龄孩子做朋友,一起踢足球。
而且,爱德华的爸爸妈妈又重归于好,应该算是一个开始吧。
是的,有人死去,就有人新生。
或许没有来世,也没有转世投胎的可能,只有自然法则,人死是必然的,人生也是必然的,我们都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如果老了,也可以像电影《人生七部曲》开头那样,几个老人反抗资本家,也可以像《返老还童》那般,对于死亡充满着不切实的心理幻想。
但不要像《梦之安魂曲》里面的母亲欲望过于强烈,否则人是否太累了?
有人在吗是一部动人的电影。
这个由家庭经营的疗养院和“东方快车”有着一样的封闭性,它把故事中所有人物的情感都集中在了一起,年华逝去的老人,感到被忽略的孩子,对失败的婚姻感到厌烦的丈夫,永远为别人忙碌的妻子和年轻的帮工。
丈夫对于失败的婚姻是如此压抑,以至于急切地渴望得到年轻的女帮工。
他希望自己爱上了她,而不是自己那个只对照顾老人感兴趣的妻子。
父亲在“追求幸福”,母亲在做慈善,心智还没成熟又缺乏引导的小eddie因长期经历死亡而产生怪癖,研究鬼魂。
对死亡一无所知,所以他相信电视里捕捉鬼魂的节目给了他正确的解答。
在阁楼的其中一个房间,老人拿出完好保存的舞鞋,穿上又马上脱下了,走了两步,哭了。
从出生到迟暮,活过了成功失败,活白了头发,每个老人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于是故事就这么开始了。
影片的剧情发展很缓慢,即便是在Mr.Clarence住进以后。
导演没有打算把Mr.Clarence变成救世主,没有让疗养院里的人们像得到救赎一样立即重获了希望和生机。
Michael Caine饰演的Mr.Clarence脾气古怪,虽然一出场就与小eddie产生了矛盾,但eddie对Mr.Clarence的兴趣是毫不掩饰的,因为Clarence和疗养院里其他老人不同,他看到Clarence不是一个安安静静的等着被死神带走的“无聊”的人,他可以跟他分享自己的研究,可以学魔术伎俩在伙伴面前炫耀,在所有人当中,Mr.Clarence这个倔老头是唯一一个能和小eddie成为朋友的人。
两个好朋友的组合给疗养院制造了麻烦和快乐。
导演John Crowley可能根本没计划要把“有人在吗”拍得多么不同,观众也不会有大起大落似的感动。
然而影片可贵地让剧情仿佛自己发展一样自然而然的叙述给观众,没有煽情的镜头和配乐,更没有刻意暗示的台词,一切感情交给观众自己去掌握。
但是导演Crowley仍旧给了影片一个不易察觉的意义。
Mr.Clarence的到来是一切改变的开始,他让eddie第一次被倾听,让他离开自闭式的生活。
但这只是生活中的一小段,不管是对于小eddie还是对于Mr.Clarence。
可能eddie长大后会有一天偶然想起来他小时候曾经和疗养院的一个老人成为了朋友,但他可能连Mr.Clarence的名字都记不起来,就像我们在不懂事的时候曾经天天和楼下的伙伴玩在一起,可能以前她曾经为了你挨过打,你曾经为了跟他玩很晚才回家,但十几年之后见了面可能只是一个招呼然后走人。
同样,对于Mr.Clarence来说小eddie只是他这长长的一生里边认识的所有人中的一个,他愧疚于亡妻Annie,而eddie只是帮他在最后的日子得到充实。
Mr.Clarence到来了,改变发生了,这就是完整的故事,不要去想在这之后,在这之后人们还是过自己的生活,谁也没走进谁。
老人孩子都如此孤独
为了老爷子那一口纯正的英语
生活教会了你什么,一般般的小温馨。
很温暖的片子,切手指那一幕太有爱了
life is a brief moment. a one-off trail of journey. you can only follow your heart and make the choices accordingly. there is no best way to spend the life, but you can always live to the fullest and not die with unfinished passion.
很温暖
我还太年轻,没法理解衰老和死亡的感觉...
看不下去……
6星...
暖暖
原来你也在这里
太美好了。无以复加。2010最好的最好。给10颗星吧
一起看电影006
冷画面下的小温暖
成长中历经了许多死亡 以后的人生会更美好 有时候恍然觉得 人性是很简单的东西
克拉伦斯是一位退休魔术师, 整日悲伤,对爱德华很凶。但这一老一少在彼此的交往中却形成了一种奇怪的友谊
好治愈~里面那首黑童谣大爱:)
Michael Caine演技超好,故事是感人的。有人在吗?有。有人肯呼应已经足够了。
很感人
画面温暖,情节压抑。人到暮年,连热爱生活都变得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