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的整体色调是灰黑色的,时间流淌得非常缓慢。
全片镜头极少切换,绝大多数是固定镜头,镜头就像藏于暗处,被动地记录着佝偻着背、老态龙钟的何卫国无聊的生活。
加之基本寂静的周遭环境,简单明了的故事情节,寥寥可数的人物对白,奠定了本片内敛压抑的感情基调。
导演在五十分钟内设置了三个悬念,环环相连。
老兵 一部只有三名演员的电影《老兵》,老戏骨金士杰饰演国民党抗战老兵卫国。
有一种悲哀是仅属于自己的日渐孤独。
金自己花钱请仪仗队为昔日战友麻子举行葬礼,在一间破旧的屋里,一群人在流程化地进行奏乐,嚎哭。
金则坐在灵堂门口,没有哀伤与不舍,只有面无表情的淡然与无奈。
葬礼结束,金掏出皱巴巴的三百元,送走请来哭丧的人后,从屋里墙上拿走一张布满折痕的泛黄战友合照,作为对麻子的怀念。
葬礼对于他人来说,仅仅是一单生意,对于金来说,则是战友情怀,是责任和义务,亦是内心使然。
金打电话给二虎说“麻子走了,我过去操办了一下,走得还算体面”。
麻子走了,又少了一名与金共同坚守和等待的昔日战友,这种日渐的孤独只有金才知道其中滋味。
有一种辛酸是坚守信念的躯壳成为了社会摆设。
金的居住地,是昔日的抗战总部旧址,大门破旧,屋内堆满杂物。
金摆上拍照二元的牌子,点上一根烟,等着一拔拔的旅游团前来参观,配合着游客微笑,摆剪刀手…… 金对于游客而言,不过是他们怀念抗战文化旅程中,向亲朋好友证明的一张合照摆设而已。
合照对于金来说,仅仅是为了生存的无奈之举。
金的坚守与等待并不是为了向往美好幸福生活,而是为了一份承认,就像他所言,我不是为了钱!
而是尚有未了心愿,为了给那些已经牺牲和尚存于世的战友,为自己年轻时的抗战岁月讨个说法。
当电视上新闻播放着关于七七事变的国际舆论、国家导向、社会反应以及人民态度时,金很不屑地关掉电视。
对于他来说,他不需要大放阙词的同情,亦不愿被人义正言辞地讨论。
他只是想被历史承认,给在抗战中付出生命的战友一个交待,给自己的人生一个交待。
正如金说“还是打鬼子的那些日子痛快,打完了,就没意思了”。
生活对于金而言,是一段漫长的坚守岁月。
有一种痛楚是无人分享的喜悦。
当电视新闻播放中国纪念抗战胜利七十二周年庆典,将邀请国民党抗战老兵出席,国家领导人发表讲话正视国共两党抗战历史时,老人面流满面,泣不成声。
不计其数战友的七十二年憋屈被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以痛哭流涕的方式,在一夜间释怀。
金是不幸中的万幸,还能活着等到这一天。
第二天一早,他来到小店的电话旁,压抑不住内心的喜悦,用颤抖的手焦急地拔通二虎战友的号码,想与他分享天大的喜讯,可电话那边传来二虎已离世的噩耗。
老人瞬间变得一脸茫然与不知所措,坐在小店门口点上一根烟,在人来人往的街边,慢慢平复内心的哀伤…… 金回到住所,坐在阴暗的房间,借着窗外微弱的光线,打开笔记本,翻到二虎那一页,用笔划去最后一名现存战友的联系方式…… 只是,像金一样坚守岁月中终于等来历史承认的战友,还剩几人?
看片子开头的时候心情挺浮躁的,感觉渲染的气氛过于了,完全可以平淡一点,在不过于渲染的悲壮的平凡情愫里体现真诚。
看到后面部分后还挺能理解对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和外在表现联系的这种表达,情感是片子的维系,让人难免激起人文关怀的恻隐之心,自然而然地想起在凉山的一些彝族老人,平凡的生活固然没有电影渲染的那么壮烈,却也因为平凡和普通甚至是凄惨荒凉的晚景折射出许多难言自明的阴郁。
希望自己以后能够尽己所能的分享人文关怀,为了让自己不那么悲伤
短评中写不下了.....几年前大连电视台播报过一条九旬抗战老兵上山当道士的新闻。
抗战时期老兵十多岁就参了军,当时的房子也捐给了政府,建国后几经辗转来到大连的农村,这么多年从没享受过政府的任何待遇。
孙子要结婚,家里四口人住在一起,老人为了不给家里添负担,去了山上当道士,虽然山上条件简陋,但是有地方住,还管一日三餐,家里劝了很多次让老人回家,但是老人执意要留下。
记者问老人问什么不回家,老人说,以前我革过命,现在还革不革命,我觉得还应该继续革命。
今天是外公的祭日,外公也是一名老兵。
晚上鬼使神差的看了这部片子,融合对外公的想念一起,哭的稀里哗啦比片中老兵幸运的是,外公外婆都是解放军,48年在老家结婚后才参加的革命,二野文工团,算文艺兵,干部身份,所以离休后待遇也很好。
但即使这样,我也还清晰的记得,在外公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每次跟他的老战友打电话,总是不可避免的说“谁谁谁又走了,谁谁谁也走了。。。
” 妈妈他们说过他很多回,不要每次跟战友打电话都报丧,但那可能就是他们战友间无可奈何的悲伤,其中的含义可能也只有他们自己可以体会。。。
外公参军时年级比较小,算部队里的小鬼,曾经看过他刚刚穿上军装时跟外婆的照片,青春中透着一股子机灵。
外公到老都很活跃,70多岁的时候张罗着祖国各地战友们出了本回忆录,当时上小学的我认认真真的看过,里面的故事精彩绝伦。
从那时起,我爱上了听外公讲过去的故事,虽然口述的历史可能融合了种种夸大和模糊,虽然很多故事我都听过很多遍,但我还是不断的要求他讲给我听,至今还记得他说故事时神采奕奕和得意的样子。
外公永远都不服老,90岁的时候还爬高上低地修电灯,每天早上都要自己去公园走一圈,天气不好打车都要去。
家里人担心他的安全,他总是淡定的说,放心,我有小兄弟保护着我,他口中的小兄弟,当年已经83了。。。
外公虽然只是小学毕业,但思想很跟得上潮流,离休以后一直是老年大学合唱队的骨干队员,有国家门球二级裁判的证书,四处参加比赛。
80多岁也还让妈妈给他配置了台电脑,并学会了开关机、看照片和上网。
我送他的90岁生日礼物是一架风琴,他也特别喜欢,每天都弹。
外公一辈子古灵精怪,只要有他的地方绝对能有快乐,每天在家里走模特步逗外婆开心,每天打麻将时忘记摸牌还能趁人不注意偷牌,没人发现他,他还事后洋洋得意地介绍经验,那时外公已经快90了。。。
外公有一点不好,脾气不好,特别对一些社会上看不惯的事总要插上一嘴,所以每天大家都很担心他去外面惹祸。
在家里他偶尔也会大发脾气,有一次把小姨惹哭了,之后还主动写了检讨书念给她听,赔礼道歉,让人哭笑不得。
外公和外婆结婚60多年,孕育了5个子女,两个人几乎每天都在拌嘴,但感情十分好。
银婚时两个人去补拍了结婚照,外公还在地下道的地摊上给外婆买了串项链戴上,外婆很高兴,带着拍了照。
外公每天睡得早,但他会给还在看电视的外婆打好洗脚水,热好牛奶,嘱咐她吃药,才自己去睡。
几十年如一日,对外婆的关心直到他走的那天。
我大学的时候,妈妈陪着80多岁的外公来厦门玩儿,外公很开心,印象最深有两件事。
一天早上我在梳头,外公在背后看着我说,你外婆年轻时也是一头长发,很漂亮。
我当时逗他说,那是我漂亮还是外婆漂亮?
外公想了想,说,还是你外婆漂亮,你外婆年轻的时候真是很美。。。
说完,就陷入了回忆中,那样的表情我永生难忘。
还有一天,我们在鼓浪屿的小洋楼住着,外公突然看着窗外说,要是你外婆身体好也能来就好了,什么时候一定要带她来看看。。。
记得当时在旁边的我差点哭出来外公有很多没有实现的愿望,比如去台湾看看,比如回河南老家再看看,比如去西安寻找他失散多年的干弟弟,比如出国去看看,但都没来得及实现,成了有一辈子的遗憾。。。
两年前的今天,我记得很清楚,看完变形金刚的晚场电影回家,睡到半夜电话响了,我心里想着不妙,果然电话里传来了噩耗,平时看起来非常健硕的外公,在睡梦中离世了,没有麻烦任何人。。。
我买了早上第一班飞机飞回家,虽然一路上都在哭,但我应该是直到他被推进火化炉才意识到什么叫离去,我那么那么慈祥可爱的外公,就这样离开了,没有留下一句话,甚至没来得及参加我3个月后的婚礼。。。
两年里,我梦见过外公好几次,有时他过来跟我说会儿话,有时他过来跟我一起去听音乐会,但每次梦见他,他都很开心,还像以前一样。
有时我也会对着天上跟他说说话,说我很想他,或者看着天空,仿佛看到他在注视着我,给我加油。
两年整,我不知道今天看这部老兵,是不是外公安排好的任务,影片里的老兵让人心酸和感动,我生命中的这位老兵,您带给我的坚强与乐观,是我一辈子的财富。
外公,放心,一切安好,外婆也很好,我们都很想你
偶然发现了这部片子。
虽然只有朴素的表达,几乎没有什么对白,老爷子的演技依旧让我崩不住眼泪直流。
特别是最后那段时空交错般的画面。
这群人为共和国的建立拼过命,而无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士兵,在这段历史中都同样重要、值得尊敬。
影片中的老兵守着早已变成旅游参观点的旧址,赚着给游客拍照一次两块钱的现状,只是他们的一个缩影。
其实他们不仅应该被铭记,更值得在活着的时候被更好地被对待。
而当下的人们或许早已习惯了浮躁的社会,沉迷着明星和流量,没有几个人能说出这段战争的历史,更不要说知道当年抗日战士的名字。
但他们每个人都有名字,每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个拿着生命为国打江山的人,就像片末那一张张老人的照片。
或许只有那个小女孩追着老人远去的背影,是导演美好的希望,让下一代、下下一代的孩子们可以不要忘记他们吧。
一寸山河一寸血,或许他们正快速的一个个离开这曾经他们奋斗过的土地,或许他们并不期待什么,只是想被承认。
几乎没有任何宣传,《老兵》的正片便悄悄登陆了几家视频网站。
选在这个9月上映,自然是多了一层向抗战胜利70周年致敬的意味。
然而,在这个举国同情的日子里,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的却并非愉悦,而是一些酸楚,与反思。
很多人之所以来观看这部电影,都是被海报上的那个老人所吸引。
也许你是因为《绣春刀》、《痞子英雄2》等院线电影或是《我可能不会爱你》等偶像剧结识了金士杰,然而,他最重要的身份,还是台湾的舞台剧表演大师。
被剧场人们亲切称为“金宝”的金士杰,在将近30年的戏剧生涯里导、演了无数佳作,包括我们熟知的《暗恋桃花源》,是真正的台湾戏剧的开创者与灵魂人物。
他的表演能有多好?
在我看来,那是一种境界:可以很松弛,收放自如、毫不刻意,真真正正进入到角色中的境界。
在银幕上,金士杰也算是常有露面,在这里便不得不提到杨德昌的著名作品之一《恐怖分子》了。
在《暗恋桃花源》中有出色表现的三位男演员:金士杰、李立群与顾宝明齐聚本片,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演出。
去年参加金宝的对谈会,被问到出演《绣春刀》的经历,金宝打趣说因为做了爸爸,最近会多出演一些电影来养家。
这一年,他还将在青春文学作家落落的处女作《剩者为王》中出演重要角色。
而不同于其他的那些电影作品,金士杰出演《老兵》,想必有很大的原因是看重了剧本背后的深远意义,那便是:借助电影的媒介,唤醒社会的重视。
正如近年来,《亲爱的》、《失孤》等电影所做的一样。
电影时长五十分钟,大体上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是对金士杰所饰演的国民党退休老兵的生活状态的展现,而后半部则反映了老兵酝酿着祭奠亡去的昔日战友的整个过程。
这是一部“慢”的电影,大量空镜头与客观视角的使用让本片带有了较浓厚的纪录片色彩,而事实上,正是这种较慢的节奏,才能让坐在屏幕前的我们去体现这群被社会遗忘的老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
前半部对生活状态的展现是让人心碎的:居住在荒凉山村的破屋里,为死去的战友草草办了葬礼后,只有一条老狗相随,整日坐在革命遗址等待与游客合影赚取生活费,只有墙上的照片能让他想起往日的辉煌。
那样的日子缺少激情与欢笑,甚至没有什么寄托,不是生活,只是生存。
导演在这里对细节做出了很好的把握,运用表现主义的手法,将悲凉渲染的更加浓郁:从高处向下望去,居所的房顶与空间构成了仿佛棺木的形状;老兵给昔日的战友打去电话,而后什么都不说,只是划去了电话本上的那个名字;配合着戏台上舞枪的霸王,老兵正看的起劲,而裤管里却悄悄流下了尿液......这一段金士杰对老兵身体上的力不从心与内心中痛苦与麻木刻画的极好:时刻佝偻着背,大部分时间呆滞的神情以及不多的言语,还有在自己失禁后的失声痛哭,导演在这一段把特写对准了金士杰,让这位老艺术家的每一声低嚎都深入到了观众的内心深处。
于是,进入到全片的后半段,老兵换上皮鞋、军服,买了酒,缓缓地走向村中的山头。
他买给了跟来的小姑娘一根棒棒糖,告诉她,“爷爷要去看看老朋友”。
那一段在蓝天白云绿草下的攀爬让我想起了《飞屋环游记》开场那段动人的蒙太奇,他走了很久,终于抵达了山顶上刻着他们曾经荣光的石碑。
在那一瞬间,曾经他们在战场拼杀的场景浮现在老兵眼前,这里导演巧妙地把过去与现在交融在一起。
那些年轻的士兵从他身边快速跑过,与敌人做着殊死的搏斗,仿佛时代更迭般将全片的情绪被推上了巅峰。
那首老人轻轻哼唱的《大刀进行曲》,或许就是对许许多多向他这样的老兵的心境的最好诠释吧。
在全片最后,几十位老兵敬礼的相片映入眼帘时,我想每个观众都已经懂得了这些为我们打出了如今美好生活的老兵们的伟大与不易,明白应该去感恩,去铭记,有这些,说明这部电影成功了。
说回之前的话题,爱国主义电影究竟应该怎么拍?
我想,一味去呐喊我们应该如何如何,或是一味去煽情妄图赚取观众的眼泪,这并不可取。
而对于当今市场上某些主旋律电影自以为加大制作就是震撼、刷到票房就是成功,更应为我们所不齿。
几年前一部备受好评的《十月围城》,个人也十分喜欢。
细想一下,其实片中所渗透的价值观同样也是爱国主义,但之所以它能打动如此多的观众,在于对于所要陈述的观念,它选择了让观众去理解,而非强行将其施予观众。
另外,其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并非许多主旋律电影中的高大全,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愿望、爱恨情仇,这样的人物做出的选择与举动,才会让观众有所体会与共鸣。
《老兵》也是如此,它有煽情,然而煽情并非影片的主体,更多的时候,它只是在呈现,呈现一种真实。
只要这种真实本身足够有力量,哪怕只是去呈现,就可以收获更好的效果。
我想这,真的值得许多电影工作者去思考。
在当今的内地电影市场娱乐化的大环境下,能拍出这样一部扎实的电影,加上金宝出神入化的表演,我衷心的希望,这部《老兵》能被更多人看到。
他值得我们的赞美。
我的爷爷也是抗战老兵参加过三大战役,也是一个人默默无闻生活,晚年各种疾病缠身,那会家里条件很困难,政府也没有补贴,爷爷于2001年因病去世,妈妈天天去爷爷单位求人,才闹到一份殡葬费让爷爷火化下葬。
那时的他们,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付出了一切,在此向所有“抗战”老兵致敬!
如今我也是一名现役老兵,真希望爷爷能看到如今的大好国家。
一开始我看到这个电影的时候有点莫名其妙,因为我没有看到任何关于这个电影的宣传或者广告,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看了起来。
整部影片我一下子哭出来的一幕是,老人在看戏的时候尿失禁了,等回到家,一个人,一边看反法西斯70周年庆的相关新闻报道一边哭一边笑。
心中很酸楚。
我酸楚的角度是人们正在遗忘他们,遗忘带着鲜活的历史沉重感的他们。
虽说历史书还在,先关的文献和资料都还在,但是那种抗日老兵身上活生生的沉重的历史鲜活感,可能在下一个十年,下一代的孩子们,都看不到了。
其实但从理智的分析电影的角度来说,我觉得电影有点短,而且主题不是特别明确,故事发生的经过也有点简短处理了。
但是剧情和金老师的演技完全的填补了这些不足之处。
看到最后的时候,我想起了,多少抗日老兵为了抵抗侵华日兵,没有生儿育女,甚至有的老兵一生都没结婚,孤独一生。
我还想起一个老兵说的话,那位老兵我不知道还健在否,他说的是,我害怕的不是时间的流逝,我害怕的是人们会忘记我们,忘记这段历史。
当然不是说从历史书上忘记,而是忘记那种历史的沉重感。
历史书谁不会看?
但是看过建国那年的大阅兵的人都能看得出,当年的阅兵和今年的阅兵很不一样,当年的兵身上都带着杀气。
我很庆幸我出生在还有抗日老兵的年代。
历年来以抗战为题材的电影电视剧题材一向很多,电视剧为了收视率以手撕鬼子,裤裆藏炮弹之类的剧情赢取观众,而电影这个有点节操的地方现在还没有出现这种雷人情节但是消费抗战题材这个例子也多不胜数。
而这又分为广电亲批不看票房的红色电影比如《开国大典》,和名导为了展现自己情怀而拍的抗战片比如冯小刚的《集结号》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出现了更多的关于抗战的电影,而偶然发现的电影《老兵》让人耳目一新。
这是一个低成本的电影,没有出名的导演,没有出名的演员,没有强有力的宣传,甚至片长1个小时也不到。
总之没有任何吸引现今年轻人的噱头,这部片子大量充斥着黑白和灰暗的镜头,基调沉闷。
然而以打发时间看这电影,没有任何期待,却带着满满的感动看完。
片子刚开头就有长达数秒的黑屏,只有逐渐响起的哀乐。
镜头逐渐拉远,离世之人的画像在屏幕中央,伏哭在地的年轻人声音夸张而不带感情,左边是面无表情的奏乐之人,右边是低头抽着烟的老头,给初看此片的人唯一观感就是又像是一个消费战争消费抗战老人的片子。
出于点开了就看完的心态,耐着心再看了两分钟,镜头转至老人哆哆嗦嗦的从包里掏出钱,穿着丧服的人脱下丧服随丧乐队离开,才恍然大悟,夸张而没有感情的哭声不是因为演员演技不行,而是演员他演的本就是一个职业哭丧员,哭只是他的工作而不是人。
作为这部影片唯一的主角——老头卫国。
片头就是他帮他的战友操办了一场“体面”的丧礼,虽然参加的人员只有他,还有一只叫家福的狗。
卫国已经90多岁了,居住在一个红色旅游景区里,每天依靠和参观的人合影的钱过生活。
参观的人匆匆的来匆匆的走,带着一时的感叹又转眼间忘记。
有人问老头子你以前是哪个部队的啊,老头沉默以对,为何不回答呢?
因为他的身份是国民党的抗战老兵,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曾经为国家奉献生命,现在却不被承认拥有同样的抗战老兵的待遇,就像片里老人说的我不是为了钱,剩下的话藏在海碗的酒里,藏在低哑暗沉的二胡里。
片中反复出现了新闻联播,从最开始老人听到日本不承认侵华行为而关掉电视,到听到习大大说国民党抗战老兵同样值得尊敬而哭的像个孩子。
老人想将喜讯分享,却又得知战友逝世,一个通讯录里,都是被划掉的名字,都是曾经的战友,都是已经离世的人。
大悲后的老人,带着刻有回忆的木板穿着曾经的军装离开家,小女孩问爷爷你去哪啊?
爷爷去看看老朋友,当时就让人泪流满面,是的我只是去看看老朋友,整理他们的坟冢,给他们坟钱放一碗烈酒。
这是一个让人用笔写不出来的故事,一个老戏骨,一个年轻导演用他们的诚意带给我们呢的观影感受,影片有很多细节都处理的很到位,无法一一列举,真心值得一看自己感受。
网发行、何一铮执导、金士杰主演的电影。 影片讲述一位抗战老兵住在旅游景区
其实就是说抗战是大家的抗战,不分国共。但是豆瓣网友和微博上的那些爱国粉丝一样,十分地高潮了。
整个短片不仅是题材视角独特,关注了一个国民党老兵,金士杰也留下了过于完美的表演,看电视默默哭泣和最后想象中的冲锋,都是教科书级别的。而且代入一下,简直破防。
含蓄过头便成了卖弄,全片靠老戏骨撑着,而男二却像是电视剧里出来的。立意加一星。说实话不喜欢没头没尾的所谓微电影,你可以叫小品,但你要是自称为电影,请你好好讲故事
有情绪没故事,有意识没落实,有技巧没内容。摄像不错,演员不错,置景不错。
震撼!感恩!
两星给老兵,拍摄陈词滥调,外行宣传片的水平
都是人,都上了战场,都为国家流血,这一点我们是共同的。
国民党抗战老兵同样为祖国流血牺牲,为什么要被区别对待?我们要求日本正视历史,我们做到客观了吗?日本的战争罪人被供奉在靖国神社接受参拜,反观我们的抗战英雄是怎样的境遇?影片对老兵的愤懑情绪的表达很隐晦,可观众是很能代入的,老兵这么多年的孤寂落寞悲凉酸楚溢出屏幕,难以想象他怎么度过如此长久的年岁。抗战胜利后他们只想回到家乡,他们为祖国同胞守住了家园,可他们却没有家了……国民党老兵连普通中国公民的权利待遇都不享有,他们是彻彻底底的弱势群体,这样一个敏感又沉重的话题,是鲜少人敢于触及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的,遑论摆上台面谈论?这个题材也是在官方承认后才搬上荧幕的,能等到政府认可的那一天的老兵是幸运的,可惜幸运的个体实在太少了。虽然这部电影是抗战胜利70周年的致意,但它更大的意义在于引起我们更深刻的反思。
挺真实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压缩成10分钟以内会更感人。
如果选择忘记,那便不会被记起
好感人
更多的还是在骨子里的感动与缅怀 但过于故事太平了🧐
从古至今,对于征战沙场的战士,最好的勋章不是上衣左胸前的金属,而是身上的伤疤!
立意很好,但是篇幅太短,充满了仪式感,没有丰满的故事,充其量算个小品,片尾真实老兵的敬礼值得加一颗星。《老兵》2018-196
老兵不死,只是渐渐老去。当老兵放声大哭将压抑在心中的委屈与无奈发泄出来时,可想而知,老兵的不甘心与无助。当年用鲜血换来的胜利与荣誉,却因为身份不得不忍气吞声接受现实,但历史是客观的是不容美化以及修改的,致敬那些国军老兵。
老兵可敬,但一码归一码,这片不值得这么高分
因为我爸当过兵 所以我从小就知道战友真是最好最好的朋友。 他那些战友叔叔伯伯之亲密 大家喝酒聊天的感觉真棒。 未成年就出门一起当兵又是同乡那种感觉我都能看出来。 而在战友的情感上再一起打鬼子 然后又遭受到之后新中国的各种社会动荡 最后垂垂老矣之时战友的名字一个个被划掉 那种悲凉无奈感金士杰演得很好。
含蓄过头便成了卖弄,全片靠老戏骨撑着,而男二却像是电视剧里出来的。立意加一星。说实话不喜欢没头没尾的所谓微电影,你可以叫小品,但你要是自称为电影,请你好好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