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电影《在街上》主题曲《在街上》_腾讯视频 情人节看了部电影:《在街上》,拍在东京的下北泽,东京最文艺的戏剧之街,也是古着爱好者的天堂。
而男主青就在一家古着店打工。
有些人把《街上》与《爱情神话》比较,我不是很认同,我反而觉得爱情神话是比较失败的。
《街上》对城市男女的刻画极其细腻,它的长镜头看起来毫不违和,大部分的长镜头聚焦在2个人之间的聊天,这种聊天真实、简单、却又直击内心。
有几个场景我摘下来,随便写写场景1:06:35-11:50。
用了5分钟聚焦了2个年轻人的试衣和对话,关系不复杂,但表达的男女之间相处的共性,用这种特别简单的场景和随意的对话体现出来,让人回味悠长。
场景2:00:30:16-00:37:05一份酱汁浓郁的pasta餐厅2波客人相继离去青与老板的对话,最后提道:美国朋友和美国友人翻译的区别青说到,有什么区别吗?
老板说到,是一样的吗?
原来是这样,嗯。
场景:3:01:11:07-01:41:23青与IHA的对话持续了近半个小时,节奏像是东方版的《爱在三部曲》,很喜欢这一段,很有意思,虽然留宿,却能像普通朋友一样互聊情史重点是,两个人把一点点暧昧和朋友间的玩笑糅杂的非常到位让人丝毫没有觉得孤男寡女独处一室的尴尬或者越位的意思,像食日料,场景4:01:41:23-01:54:15这段就全剧发展的小高潮,演的好笑又可爱特别是中田青渚听说青“家暴”后,顺势起哄还有雪骑自行车那段以及雪和奇怪交警的对话感觉瞬间一切都释然了。
场景5:01:59:24-02:01:49小酒馆来了位客人,五叉路先生的角色就是被这个人顶替了,他竟然是来道歉的。
他点了杯乌龙茶,陷入了沉默老板明白了什么,欲言又止、适可而止。
(在剧里,2个餐厅老板都会自己边聊天边喝东西)电影里呈现的,我觉得是我们当下缺少的一样东西,一种平静,这种平静与躺平不同,是追求自我的精神富足和独立,又是人与人之间诚挚而又平缓的感情输出,这种东西,让人欣慰,让人不自觉的心生感动。
而情人节,是一种情愫,进而引申出的是一种文化沉淀,这种沉淀是友情、亲情、爱情的交织,这种交织而成的东西,既显而易见、又难以捕捉。
就如同剧里,最后: 荒川青从冰箱里竟然再次拿出分手那天同样的生日蛋糕在川濑雪品尝蛋糕时,既惊喜却又平静的样子两人会心而笑。
生活就是如此,感情的默契是多层次的,你的亲人也可以是你的爱人你的爱人也可以是你的朋友你的朋友也可以是你自己。
有没有情人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理解以上。
祝所有人情人节幸福
又发现了一位宝藏导演——今泉力哉,专注拍摄青春与爱情的导演。
《在街上》是他2019年的作品,简单的人物和简单的场景,把都市男女之间微妙的情感波动展现得非常有趣。
电影主角是在古着店工作的荒川青,普普通通的青年,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经常独来独往,徘徊在书店、剧场、小酒馆,喜欢读书,看店的时候经常捧着一本书。
开场不久青的女友便要与他分手。
她坦白承认已经有了更喜欢的人,希望结束两人的感情,开始新的一段。
青不同意。
雪说:“我从明天起就当我们分手了,和那个人好好在一起。
你就当还没分手,可以继续说我是你女朋友。
”青辩驳了几句,放弃抵抗。
生活还在继续。
他到小酒馆找熟识的老板发牢骚;在面馆,望着不远处吃面女孩的侧影发呆,直到被发现;在书店,女店员主动与他聊天,他却没头脑的问了句“你和川边(书店老板)有一腿吗?
”后来不得不想办法道歉;在街上,交警拦住他,突然开始诉说自己的感情,因为姐姐嫁给了年龄大很多的姐夫,姐夫是二婚,有个女儿,他认识并喜欢上这个继侄女,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法律上属于三亲等,肯定无法在一起。
他很痛苦。
在店里,遇到一个女生帮喜欢的男生选衣服向别人表白,却心有不甘,男孩说两个都喜欢,如果表白失败了,我们交往吧,表白一定会被拒绝的,因为她有男朋友。
结账时,女孩低声地说,要是能成功就好了,男孩呆呆地点点头。
一个常来店里的女孩在拍电影,希望能邀请青演一个读书的人。
害羞的青同意了,虽然表演不顺利,但在剧组认识了一个女孩,两个人一同去到女孩的公寓。
这段对话是电影最长的镜头,调调很像《爱在黎明破晓前》,两个人散漫地聊着,感情、前任、性,偶尔停顿,偶尔对视,对话略显尴尬但整体流畅,忽远忽近的空气飘荡在两人之间,试探与疏远都不想失了分寸。
女孩:为什么呢,男女之间、同性之间有的时候也是,没有交往也没有其他感情的时候,就能像这样自在地聊天。
一旦意识到了彼此是异性,就会开始嫉妒,平时聊的有趣话题,也会变得无聊了。
我一直在想,能不能做到保持这种距离感。
青:如果没有了嫉妒这种感情,也会变得很无聊吧。
不是有种说法吗,判断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上了对方,嫉妒就是决定性的证据。
嫉妒、暧昧、和喜欢,是同一种感情。
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爱与喜欢的距离,爱与不爱的距离,爱情与友情的距离,爱而不得与失而复得的距离,那么遥远,又那么近。
穿梭在电影里的人们,不认识的人在努力走近彼此,熟识的人在微妙地保持着距离。
陌生让身体小心翼翼,熟悉让语言肆无忌惮。
电影的剧情表面简单但构造精巧,每场戏都若有所指,很多对话和人物都在为后面的剧情做铺垫,以青为核心,周边几个互不相识的人物穿插往来,线索清晰,暗流涌动,才有后来很戏剧化的高潮和结尾。
电影最精彩的一段就是五人街头相遇。
青刚要从剧组女孩家里出门,与她藕断丝连的前男友突然来访,看了青便转身离开。
女孩和青一起去店里,路口遇到了小酒馆老板和雪。
老板带着雪想找青复合,青以为老板就是那个第三者,老板和雪以为剧组女孩是青的新女友,恰好剧组女孩前男友追过来,把公寓钥匙给青,祝他们幸福。
要帮剧组女孩,青就要承认是他男友,要与雪再续前缘,青就必须否认。
各种误会、揣测、承认、否认,五个人的眼神和质问你来我往,让人又心疼又开心。
这场戏的演员调度和台词设计,极其自然,极其精彩。
雪最终抢走剧组女孩前男友的车子,逃跑了。
路上遇到那名交警。
他再次讲了他与继侄女的故事,但这次,他想行动了:“我想告白,虽然知道一定失败,但是如果我不说出来我心里永远有过不去的一道坎。
”雪顿悟了一般,又回去找青。
青的镜头被删了。
剧组女孩到店里找青,却掩盖了真相,说电影里有他。
她随意地翻看着衣服,试图找到话题,把对话延续下去。
但他和她都不知道如何进行,那一晚的气息和默契似乎没有了。
空气静止片刻,她欲言又止。
电影最后,女友回来了。
雪之前喜欢上一位有名的演员,青在剧组里也见到他了。
真正在一起以后,雪发现并没有想象的美好,她更怀念和青在一起的感觉。
雪带着知名演员找青复合,演员承认他们已经分手了,转身逃走,还在震惊中的青,第一反应是问雪,你还不赶快去追回来他,他可是大明星啊。
雪说,你就是大笨蛋。
青从冰箱里取出分手时没吃完的蛋糕。
也许过期了,也许没有。
鼓起勇气尝一尝,依然很好吃。
温柔地别离,才会温柔地重逢。
今泉力哉导演塑造了一座理想的城市,那里有很多有趣的男男女女,他们热爱生活,他们简单善良,他们胸怀坦荡,爱或不爱,温柔以待。
是我以为的日本气息很重的一部作品,虽然不久之前看过《花束般的恋爱》,也有人说两部作品风格类似,但我不这么认为。
我甚至会觉得风格迥异,要讲的内容也大不相同,在这部影片里甚至少有对恋爱中的人的直观刻画。
影片中不是笑话却引人发笑的片段很多,看着看着我会跟着片中人物一起笑,可能也只是因为个人的泪点笑点都比较低吧。
听说导演“擅长”拍“尴尬”的风格,颇有体会,自己在片中许多地方就感到尴尬,从一开始那个微电影男主不自在特别紧张的镜头一直延续到中间正式拍的时候、影片开头在古着店男生和他的“第二选择”的女生在荒川面前交谈的时候,那个警察对着完全陌生的人一遍又一遍完整地重复他爱上了“侄女”却结不了婚的故事的时候,还有小雪不想坦白抢了自行车想快点走却在陡坡上试了两次想骑上车都没成功的时候。
整体上我会觉得除男主以外的人物都不太立体,但都会因为某个点而很有趣。
影片中我印象最深最喜欢的片段是城定和荒川的在城定家里也是“休息室”交谈穿插着男明星与小雪交谈那一个片段。
我甚至在一开始没反应过来小雪是最开始和男主荒川提分手的那个女孩子。
所以这个片段令我印象深刻主要还是因为这个片段中荒川跟城定很自然很真实的对话,让人很舒服,也让我很向往。
影片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点就是很多不是主角的人物重现,或者说有很多经典的“巧合”。
古着店的那个试衣服的男生三次出现几乎穿插了整个影片,酒馆里的演员竞争角色没有竞争过一个相扑手,那个相扑手在我看来就是城定的第二个对象,男明星是小雪和荒川在一起时的出轨对象却也在真相大白之前和荒川在拍戏的时候有过交流,甚至荒川提到了自己前任的偶像是男明星,还有出现两次分别对荒川小雪讲自己爱而不得的故事的那个警察。
很有趣,好像也很荒诞。
不太理解的几个点:古着店试衣的那个男生的出现,小雪看到桌上那支烟的感受,找漫画场景的那个女生和古着店试衣的那个男生出现。
总之还是很喜欢,整体风格比较喜欢,再加上一个非常喜欢的片段,其中再穿插许多引人发笑的片段让这部作品成为我的最爱之一。
之后再看了再写一点,有时间再加一点截图,第一篇影评,没关系,慢慢来。
这世上比我爱你更贴心的三个字,原来是“你有我”——匪我思存人生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高宁如果额头终将刻上皱纹,你只能做到不让皱纹刻在你的心上有一天,当你走过蔓草荒烟,我便在那里向你轻声呼喊,以风声,以水响你摸摸我的衣服,看看是不是做你女朋友的料子生活不论好与坏,每天都是限量版ʕ๑•ɷ•๑ʔ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等苦尽甘来的那一天,山河星月都做贺礼⛰
1.各种各样的关系或许因为对配角们认真的刻画,使得影片整体呈现出的不是这一个或那一个关系,而是“关系”本身。
《精神现象学》说,“自我意识只有在一个别的自我意识里才获得它的满足”,只有在社会关系里人才寻求到他的本质。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所谓“本质”,是“他是什么”这个问题追问到底得出的答案,是让他成为他的那个东西,是让他和别人区分别开的那个东西。
)2.美好的交流气氛真诚的、尊重的(让他人按其自身意愿发展)、给予对方表达空间的、即便被伤害也没有情绪暴力的交流,这样一来,过错可以被理解,不道德的感情可以被理解,仿佛一切都可以被理解。
3.琐碎的“你就当我们没分手,继续说你还有女友”,小雪尊重荒川,她明白是个人一时半会儿都接受不了分手,那么就让你保持接受不了的状态,不想着立马改变你。
一起逛古着店的男女很有趣,女方表现出强烈的感性,强烈到罔顾在场的陌生店员袒露心声,不遮掩自己的脆弱,强烈到变来变去放弃前后一贯,一会儿希望他成功一会儿希望他失败。
男方并未阻止这些隐私的袒露,而是给予表达的空间。
同时也顾及到店员,向他致歉,这像是王小波说的“尊严就是你走在任何地方,都被当作一个人物而不是一个东西来看待”;开场不久,livehouse的民谣就调动起情绪,配合几个美丽的特写镜头,在低色温和高色温的强烈对比下异常动人;荒川默默拨通书店座机,递给田边是神来之笔。
他之所以能这么做是因他感受到了田边真挚的感情,哪怕不道德,但这种感情终究存在。
而一种存在不希望孤独地存在,因为无人知晓的存在就如同非存在。
电话那头传来的声音点燃了田边的情绪,这是人与人交流才能碰撞出的火花。
我猜正是这一举动让田边对荒川更加有感觉,因为他能懂她,而且给予了她前所未有的精神体验;结尾iha对男主的谎言饶有趣味,在我看来,与田边的偶遇让她意外发现另一个对荒川有好感的人,于是就想逗一逗他,心里想“你这个被动的小子还挺受欢迎啊”。
取材:常川拓也--本作里,若叶以“青”这个名字登场,或许是以前作《爱情是什么》里出现的“仲原青”这个人物为前提而设定的吗?
今泉 2019年1月的时候,我曾经搞了演技工作坊兼试镜,最初就想着从那里面选出电影的主演。
至今为止,我一直让演员们以同样的角色名出演我的电影,比如让芹泽兴人在电影里出场的时候,一直就给他起名“正雄”。
因此,决定让若叶出演的时候,也给他的角色名变为了“青”。
*1--城定IHA的名字,是来源于碎南瓜乐队的吉他手James Iha吗?
今泉 是的。
除了James Iha以外,我不知道还有谁叫Iha的(笑)。
因为他给电影《琳达!
琳达!
琳达!
》制作了音乐,能给人一种“电影之人”的印象,也就这样用了他的名字。
大桥,你是如何给角色起名字的呢?
大桥 不,我很随便的(笑)。
像我认识的人的名字之类的。
今泉 我也会重视(名字的读音)听起来的感觉,像二胡(《面包,巴士和第二次初恋》),或木帆(《芳醇》),最近多用两个字的名字。
我自己的心中也有标准的,比如在剧情里人物说到“James Iha”的话有一种装酷耍帅的感觉,但是叫“城定秀夫”之类的话就可以让人物说出口(笑)。
--您和大桥合作写剧本,是期待着为剧情引入哪些要素呢?
今泉 “最初想要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但是经过一番考虑之后,却什么都没有做成,就结束了”,大桥的漫画故事里总是出现这样的人物。
我预感到,《在街上》可能也会成为这样的故事,因此才拜托他和我一起合作。
被拜托演电影的“青”,为了练习演技而自拍的那个桥段,也是大桥的主意。
大桥 这是我给出的,为数不多的主意之一(笑)。
今泉 町子在古着屋里,想要拜托青出演自己的毕业作品的时候,一开始她并没能直接和青搭话,而是在店里犹豫地转来转去…像是这样非常细致的,犹豫的场景也是大桥的主意。
还有,在结尾,不是有一个主要人物们都汇合到一起的像喜剧小品一样的场面吗,我有点怕,甚至一度想要停止拍摄。
只是大桥对我提议说这样很有趣,就这样拍。
因此最后还是把它留在了电影里。
不过,大桥提出来的,最后让警察也过来和大家集合的主意,我想还是有点过头了,就把这一点地方去掉了。
大桥 如果不是我制止了你,真的会把这个汇合场景就这样放弃掉吗?
今泉 或许是吧。
也许会保留遇到酒吧老板的情节。
我在这之上还是想要减少场景里的人数。
本来我是这样设定的,就是雪的出轨对象不是成田凌,而是酒吧老板。
--您是如何定下来让成田来出演本作的呢?
今泉 在《爱情是什么》公开上映的时候见到他,他说如果只是几天的话还是有时间的。
最初,我想让他在电影里饰演他本人,最后却还是放弃了。
我把他的设定改写了,变成出演过电视上晨间剧的男演员,他的地位则正好和青形成一个对照。
大桥 正因如此,成田出现的时候,场面不就变得很像一个搞笑小品吗。
虽然我感到有一点不安,不过今泉最终还是让这件事成立了,我想不愧是他啊。
今泉 我以友情出演的名义,拜托成田凌出演了好多次啊(笑)。
不好啊,真的。
--在IHA家里的那个长镜头的场面会让人不自觉的就笑出来,真的很优秀。
只是在那个场景里,IHA的演员有一瞬间打磕巴,把台词讲错了,但您还是把这场戏保留了下来。
今泉 她是磕巴了一下,然后重新讲了台词,后面也把戏继续演了下去,真的很厉害。
那场戏我是一遍就喊了OK的。
因为当时现场那种氛围恐怕再也出不来了,所以把它留了下来。
大桥 我完全是不在乎。
今泉 一直以来要是演员中途磕巴了,就会重新拍一次,或把台词削减掉的情况也很多,这次却都把台词留了下来。
很开心,能够把那场戏保留下来。
还有就是,戏里演员们笑的方式,那其实都已经不算是表演了。
我很想要拍一个全部都是由这样的场景构成的电影。
--今泉导演,目前为止您一直在拍摄那些,力求维持自己和他人关系的人物们的故事。
这次的作品也可以说,迂回的描写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今泉 其实以前的我一直不能理解(电影评论家)森直人说过的,他并不认为电影的最后一幕很重要的这件事。
但是,当《一首小夜曲》公映的时候,我在SNS上面读到了不知道是谁的感想:“一边想着,到底会有什么样的结尾呢,一边看的电影有太多了,可这部电影却让人一直想看下去”。
当读到这样的感想时,我突然意识到,我已经明白了森所讲的意思。
毋庸置疑,电影的结尾方式是特别重要的,但如果里面的登场人物们,会让观众一直想看下去的话,那结尾的方式就没什么大不了的了。
只是碰巧,是这样的结尾罢了。
假如要正确的让《在街上》这部作品完结的话,我会拍青在古着屋外面抽烟的场景,或者把青站在大街上的场景作为结尾。
其实这次的结束,是在一场,看起来像故事中间的场景,还是挺好的啊。
最初,我也考虑过别的情节展开,如最后时刻,雪在青的家里,发现了他在livehouse里面从其他女子那里得到的香烟,两人就吵了起来。
只是我想,既然已经拍到了演员们那样的笑脸,就这样结束吧。
--《巴士,面包和第二次初恋》的时期,您曾经说起过,不认同那些,不相信结婚之后能够一直维持喜欢的想法的人,于是像东野幸治*2一样,考虑着“离婚之后,和同一个人再婚的案例”的时候,才诞生了汤浅保这样的男主角。
一对恋人并不只是单纯的结合在一起,一度分开之后再次复合的本作品,我想也应该称得上是某种“破镜重圆的喜剧”。
今泉 你记得还挺清楚的,那些话(笑)。
我在《素昧平生的两人》里第一次描写了这样一种恋爱的过程。
虽然因为喜欢上别的人,暂时从原来的恋人身边离开,但是最后还是没有什么理由的回到了原来的恋人身边。
这在以前,我是绝对不会这样写的。
也就是说,人物意识到自己本身所拥有的东西的珍贵性,而重新回来的这种描写,基本是看不到的。
可是,正是这样的描写,才显出人情味。
雪对于青的感情变化,也或许是经历了上述的那种意识的变化。
--两人复合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作用的,正是饰演警官的左近对吧。
单纯只是被看作怪人的他,在电影的后半部分又一次登场,并承担了这样令人意外的任务。
那这种构想,是如何产生的呢。
今泉 让警官再出场一次,或者把推进复合的任务交给什么别的角色,我有点决定不了。
看电影的人,大概也没想到他会出场两次吧。
大桥 而且还是重复着一模一样的话呢(笑)。
今泉 虽然说着“不要对任何人说啊”,结果还是把同样的话对每个人都说了,生活里也经常有这样的人呢。
我就是想要搞一个这样的(笑)。
警官对于雪的事,并没有做出什么支持,他只是擅自对着雪开始说起“我是这样想的哦”。
不过分强硬的,只是助推了一下的那种平衡感,让我觉得很好。
还有,在最后大家集合的时候,IHA的前男友骑着自行车登场的画面,也是大桥的主意。
大桥 那块的话以自行车的方式登场如何?
,我记得我说过这样的话。
今泉 以自行车登场的主意我是想不出来的。
我一想到这里,就感觉很麻烦,还是想要他步行登场。
--自行车的那个主意被拒绝了之后,才想到了警察再次登场的情节展开吗?
大桥 啊,是这样的吗。
今泉 好像是的呢。
但是现在问我的话,自己一个人写脚本的话,很容易觉得“这个地方好像弄的太假了”,最后还是用真实的东西去填充剧本。
那个地方,果然还是没有让雪去偷那台自行车。
--顺便说一下,若叶提到,在SUZUNARI附近被左近盘问的场面,是电影里他最喜欢的部分。
那么大桥最喜欢哪个场面呢?
大桥 有太多了。
但,当成田凌进入休息室的时候,青把放在自己座位上的双肩背,像“不能存在在这里的脏东西”一样拿开,并快速的退到一边的那场戏,我觉得非常好。
我觉得即使只看那一幕,也会觉得看了这部电影真好啊(笑)。
今泉 大桥非常喜欢那一幕呢(笑)。
大桥喜欢的点都很奇怪,或者说,他会替我们记得谁都不记得的场景。
我非常喜欢他这样的视点。
本来,电影这种东西就意味着,观众在看着那些谁也没有看到过的时间,所以这次的作品里,我有了展示过程的这样一种意识。
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字,则是取自马克・夏卡尔的绘画作品《over the town》。
但是负责翻译的人对我说,如果取这个标题,就意味着是以浮在宇宙里的视角来,描绘街上住着的人的故事,和电影本身不太相称。
但我和负责人说了,“无论是以谁的视点,从外侧的视点来观察的街上的人的话是不错的”。
比如,已经去世的川边的视点之类的。
那样的,没有任何人看着的,一个人的时间,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
,从这样的层面上来讲,和大桥一起共同创作脚本真是太好了。
*1译者注:芹泽早在2009年就出演了今泉的电影《最低》和《さっぱ》,角色名都为“正雄”,近期的作品,《在街上》和《猫猫逃走了》里面,角色名都为“竹原”。
若叶在《爱情是什么》和《在街上》中的名字都为“青”,但细节上却有差异,根据电影里人物的称呼,二者的读音不同,即一个是音读“SEI”,另一个是训读“AO”。
*2译者注:东野幸治,吉本兴业所属艺人,1991年和妻子玲子结婚后,经历了离婚和复婚的过程。
最近看的三部电影《在街上》《爱情神话》《爱情是什么》刚好可以放在一起聊,说的都是男女之间那点事,且在风格、角度、主题表达等方面尽量都做到了不拘一格,可以说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侧重,也各有各的韵味。
如同三块拼图,让我们得以窥见爱情的一隅。
《在街上》描绘的是日本学生或稍年长一代的爱情群像。
主角是一个在旧衣店工作的小青年,电影里我们随着他游走在下北泽的街头巷尾,不时驻足于小面馆、旧衣店、酒吧、咖啡厅、二手书店和小剧场等地,同时也见证着一个个和他相关或不相关的人如同网一般交织开来。
这些人或多或少都有着自己的小烦恼和小心思,他们或尴尬或轻松或散漫地与主角交谈着,气氛带着点模糊、暧昧,彼此却又小心翼翼,始终保持着各自安全的距离。
而一段又一段有关生活琐事的对白以及对男女间关系的哲学思辨,也让整部电影颇有些洪尚秀和侯麦的味道。
《爱情神话》则有些不同,它聚焦的是中年人的爱情。
作为一部导演处女作,各方面成熟的有些人令人惊讶。
不仅剧本扎实、细节上充满巧思,摄影亦非常灵动且老道,而配乐的选择更是体现了邵艺辉不俗的审美和品位。
更重要的是,她拍出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烟火气以及男女关系的现代性。
在她的镜头下,上海是阴暗潮湿、温暖明媚的,同时也是闲适自在、充满情调的。
而生活在其中的人一边追求着爱情,一边憧憬着爱情,一边质疑着爱情,一边也在为生活忙碌。
她所讲的中年人的爱情有着现实层面的阻力却又不完全束缚其中。
她借着对生活和男性的调侃,宣扬着现代女性的生存价值观以及对男女关系的理解,自信张扬却不自负嚣张,有一股独特可爱的劲儿。
而到了《爱情是什么》这里,主角们又变成25-30岁左右的青年,恰好处在《在街上》和《爱情神话》群体的过渡阶段,他们开始了对爱情和自我的思考。
这个故事很简单:一个女人因为爱彻底失去了自我,最后所寻无果干脆变成了对方。
在这部电影里导演构建了多层关系:女主全身心爱着男主,男主又全身心爱着另外一个女人,女主和男女主都爱而不得却不时保持着联系和肉体的关系,同时男主和另外一个女人又分别数落着与女主和男主不合适的原因。
可以说俨然就是一条「舔狗的爱情食物链」,活脱脱的一本「做舔狗的自我修养」,它回答的不是爱情是什么,而是单向的爱和失去自我的爱算不算爱情。
三部电影中最值得玩味也最有趣的地方,是不同年龄段人物所展现出的状态以及对待爱情的态度。
《在街上》里有几对正在分手或求复合的情侣、有几条点到即止的暗恋线索,有一个对前男友无法放下执念的女导演,还有一位因喜欢侄女却不能结婚而烦恼的警察.....而主角荒川青则有点像德国电影《啊,男孩》中的Niko,总是会莫名其妙地陷入尴尬的场景,前者欲和前女友复合而不成,后者想喝杯咖啡而不得,最后却又都在不经意间实现了愿望。
而这不经意背后的「善变」也暗合了日本年轻一代对爱情的态度。
当然这群年轻人是相当可爱的。
他们对爱情中喜欢及快乐与否的姿态显得简单且坦诚,同时又对分手和复合表现的蛮不讲理、幼稚且草率,却又不过多纠缠。
爱情对于他们而言更像是情绪的一种调剂品。
没有了爱情,芝士蛋糕仿佛都失去了味道,而有了爱情,过了期的蛋糕都可以一样甜蜜。
如果说《在街上》是在传达「年轻人不能没有爱情」,那么《爱情神话》则是在感慨「人类要是没有爱情就好了」,这像极了一个受了爱情伤害的人的不甘喟叹。
这个人是谁呢?
自然是与之深有共鸣,为之黯然落泪的女主角李小姐。
李小姐和电影里其他几个主要人物一样,都是婚姻的失败者。
然而人到中年,他们对爱情的理解和态度又都不太一样。
如同在评价费里尼的《爱情神话》时,有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人觉得费解难懂,有人觉得吃不消,有人觉得一旦看进去了感觉倒还不错。
他们虽不像《在街上》那群年轻人般随心随性、散漫自由,也不至于像《爱情是什么》里的女主那样为了爱情迷失自我,但也显得谨慎理智和缺少勇气。
对于他们而言「结果」似乎显得更加重要,既然没有结果,那就各自保持着体面吧。
终究「白辛苦不辛苦」只是一种调侃,谁说修好的高跟鞋没有物归原主反而被丢掉不是一种遗憾呢。
当然《爱情神话》也没有被导演拍成一部老气横秋的中年爱情故事。
里面所有人在爱情面前都保持着鲜活和悸动。
老白会为了约会而精心打扮自己,也会因对方朋友圈点赞而心起波澜;李小姐害怕一部电影看到最后是部烂片,但也最终迈出了那一步;格洛瑞亚一边喊着「老娘有钱有闲老公失踪不要太灵哦」,但也难掩在KTV门关上的那一刻的黯然神伤;而老乌本身就是一个「爱情神话」,让人真假难辨,尽管他对女人评头论足尽显限狭隘和刻薄,但也如芸芸众生一般憧憬着美好的爱情,至少在这一点上,也是可爱的。
要说这三部电影哪部最好。
答案毫无疑问是《爱情神话》,在质量上无可挑剔,各方面都非常成熟。
然而最喜欢的还是这部《在街上》,是有点尴尬的,还有点好笑的,是轻盈的、灵动的、好看的,有一种浑然天成的质感。
至于爱情是什么?
它也就是那么回事,所以千万别把它太当回事。
下北泽 今泉力哉的新电影《在街上》依然是我特别喜欢的下北泽青春物语。
很早前就想过,倘若要找个地方挥霍青春,那必然得是在下北泽吧。
三年前在东京时我曾去过那里,地方不大,却曲折迂回,每一条小路都琳琅满目。
人们穿着不那么日常的服装走来走去,这其中有美大的艺术生,有独立电影人,有来看演出的,有唱片店的老板和古着店的顾客......即便阔别三年,我依然认得出,哪条街上有本多剧场,哪个路口曾经在施工,某某店居然还在那儿呢(对,说的就是奶茶店CoCo)。
都说在东京文艺青年一定要去下北泽和吉祥寺,但我显然更喜欢前者。
下北泽有自己的性情,它属于年轻人,却又不慌不忙,有种复古的温和。
如今没法出去旅行了,可看了电影,又把我拉回到那段时光,想起下北泽,我对它的憧憬从未改变。
其实《在街上》拍的就真的只是“在街上”而已,镜头像是在跟拍下北泽某个年轻人的普通一天,他独自居住,刚与女朋友分手,在古着店打着一份清闲的工,非常不善于社交,日子平淡无奇,直到请他演电影的大学生忽然找上门来,由此发生了一连串富有戏剧性的事。
我很喜欢电影后半段的展开,特别是三段关系无端撞在一起又非常简单地解开时, 这种淡出方式格外符合下北泽的语境。
而在那小小的街道里,人们邂逅、相遇或是聊天,无处不在的际遇中,谁又不是“在街上”呢。
映画『街の上で』今泉力哉导演 × 若葉竜也 采访
──《在街上》以不断变化着的“文化街区”下北泽为舞台,讲述了一个关于古着店、古书店、独立电影、恋人和朋友的故事。
可以聊一聊您是如何想到以下北泽这个“街”为舞台来拍摄这部作品的吗?
今泉力哉(以下、今泉):有个电影节叫“下北泽电影节”,那里的工作人员希望我可以拍一部以下北泽为舞台的电影,于是我就拍了这部电影。
──故事的灵感是立即闪现的吗?
今泉:不是,我以前从来没有拍过以某个街区或场所为主题的电影,所以最初思考着“应该怎么拍”的时候觉得是件很困难的事。
但当我看到车站前的区域施工中的景象后,想着如果我能讲述一个关于“变化的景象和人们不变的情感”的故事就好了。
还有,最初的设想是一个在古着店工作的角色被邀请参与一部独立电影拍摄,以此扩展出了整个故事。
──是导演提议让若葉先生饰演主人公荒川青的吗?
今泉:我们最初的想法是举办研讨会然后从中挑选演员,但当我在《爱情是什么》上映期间再次见到若葉先生时,觉得主角可以由他来饰演,所以极力邀请了他。
──您收到邀请时有何想法?
若葉竜也(以下、若葉):怎么说呢,有种收到情书的感觉(笑)。
导演希望再次与我合作,我觉得非常开心。
──看到剧本后有觉得更加有趣吗?
若葉:最初只看了企划书,关于企划书...今泉:和现在完全不一样若葉:在最初的设定里,主人公完全不说话,但在剧本第一稿里却不停地在说话(笑)今泉:我原本打算像Aki Kaurismäki那样,主人公相当沉默寡言却逐渐被卷入故事中。
电影实现出来之后虽然也有那种沉默寡言的氛围,但整体上还是说了很多(笑)──虽然有点偏题,演员们的台词量很大啊...今泉:一直在说话。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我写的剧本就会变成这样(笑)──导演可以聊一聊起用若葉先生的理由以及觉得他发挥出色的地方吗?
今泉:他是一个混在一群没有什么经验的人群之中(包括非演员)也能使作品成立的人,同时也是一个能够好好发挥演技的人。
我对他有着这样的印象。
──反之,在若葉先生看来,今泉导演的作品以及今泉组的印象和魅力是什么?
若葉:在今泉先生拍摄的作品中,主人公基本没有成长,那种不对人进行分类的氛围我觉得非常有魅力。
今泉先生拍摄作品时的温度也很有魅力。
──这部电影完全是在下北泽取景拍摄的,但我觉得一直在同一个街区取景可能也是个很大的挑战。
今泉:在我拍独立电影或者说是小电影时,就只在自己的房子、附近的公园和通往那个公园的道路上取景,所以我不是那种担心画面没有变化的人。
若葉:基本都是在室内呢(笑)今泉:可以说在室内的拍摄解决了“如何拍摄下北泽”这个烦恼。
我一直觉得只要具备“对人物进行有魅力的描绘”和“紧张感”这两点电影就算成立了,因此在同一个地方拍摄没有那么多困难。
反过来说也有积极的方面,例如不用经常移动。
──印象深刻的场景之一是在中田青渚饰演的Iha家中的那场戏,那是一段非常长的长镜头。
之前在采访中田小姐的时候听说完全是按照剧本演下来的,大概有10分钟,拍摄的时候感觉如何?
若葉:大概有17分钟。
今泉:其实中间还夹着另一对的对话场景,除去那一段,整个片段基本拍了17分钟。
──您觉得这与舞台上的表演相似吗?
若葉:不,和舞台也有些不同,没有那种观众在场时的能量。
今泉先生蜷缩在房间的角落里观看,工作人员真的营造出了两个人的空间。
中田青渚小姐表示她非常紧张,最初我说着“别担心,我们可以拍很多遍”,但在正式开拍前更紧张的反而是我(笑)──真的感觉那就是日常生活里的一个片段,我非常喜欢那个场景。
今泉:对我而言,这个场景是“我能够拍摄其他导演拍不了的东西”的印证之一。
我觉得很厉害的另一个地方在于,虽然他们说没有即兴表演的成分,但他们在对话过程中笑得很自然。
关于“笑”这个动作,剧本里并没有写,我也无法控制。
这也不能说是即兴表演,只能说二人营造出的氛围大量存在于台词之外,这单纯阅读剧本有趣得多。
──所以二人之间的氛围是意外的收获。
今泉:是的。
因此尽管有小瑕疵但也不会重拍一遍,因此无法复现那种氛围。
──还有什么其他场景产生了超乎想象的效果吗?
今泉:用长镜头拍摄的场景拍得比想象得快。
例如在咖啡店和芹澤(興人)先生交谈的场景里,本来并不打算从头到尾用这么宽的镜头,原先计划的是用更多镜头,比如两段式或切回式。
我表示“已经拍完了,要不就这样”的时候,全员都很惊讶(笑)。
因此在前往下一个拍摄场所前留出了更多时间。
若葉:在那之后,我们度过了悠闲的午餐时间(笑)今泉:下一个拍摄场所要拍两个女孩在外面拍照的场景。
在前往拍摄场所的路上闲逛时遇到了安藤サクラ小姐...若葉:遇到了安藤サクラ小姐和柄本佑先生。
──这也是下北泽的日常风景吧。
若葉先生在表演过程中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场景吗?
若葉: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剧场The Suzunari前,与Renoir兄弟之一的左近(洋一郎)先生饰演的警官交谈的场景。
非常有趣,大概是十年来第一次在正式拍摄时差点笑场,如果不是咬紧牙根真的会忍不住(笑)。
心里想着“你到底在说什么啊”。
写下这些台词的人很奇怪,不加怀疑地说出这句台词的人也很奇怪。
其实我非常喜欢这个场景,单单是那个场景我就能看40分钟(笑)今泉:只有那个警察不是演员,他其实是漫画家。
他与一起制作剧本的大橋(裕之)先生关系很好,在大橋先生拍摄的独立电影里作为演员出场,面对没有台词的剧本开始即兴发挥自顾自地说了起来,非常有趣。
一旦正式邀请了他,因为其他人全是演员,他也会好好记住台词,那一场完全不是即兴发挥。
若葉:真的都是记下来的,因为开拍前他就说起了台词(笑)──电影4月9日上映。
希望观众可以自由地接受它的同时,在导演心中还有什么别的期待吗?
今泉:虽然电影只是展现了日常生活,但由于一年之间就变成了这种情况,去看现场音乐会或者去酒吧喝酒这样的事情看起来更加美妙和珍贵。
如果能再次回到这种时期就好了。
我制作电影时很注重独自度过的时间,或者说没有人旁观的时间。
我最近一直在想,电影的魅力之一在于观众可以看到无人旁观的时间,可以是无所事事的时间,比如闲暇时在古着店看书,或是在酒后想起甩了他的女朋友。
希望大家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可以享受这一部分。
──也请若葉说一说给观众的留言。
若葉:如果大家身上发生了很糟糕的事情,希望能来看看这部电影。
我觉得这是一部让人觉得“明天又能继续努力了”的电影。
虽然它并不会改变人生观或世界观,但却是一部让人觉得“明天再试着努力一下吧”的电影,希望大家在心情不好的时候能来看一看。
今泉:有一部电影叫《Happiness》,导演是Todd Solondz。
我在大学时期玩柏青哥输了三万块钱,拿着剩下的两千块钱去看电影,电影里出现的人都比我不幸,相比之下三万块钱就成了一件小事。
如果这么想的话确实...若葉:我觉得会这么想今泉:会想“比(荒川)青要好一点”若葉:可能会这么想(笑)*原文:https://screenonline.jp/_ct/17446346今泉力哉导演 × 中田青渚 采访
──首先,您是怎么想到要拍摄《在街上》的呢?
今泉力哉(以下、今泉):下北泽电影节有独立电影竞赛单元,我曾经参加过第二届下北泽电影节,也担任过第九届电影节的评委。
因为有这样的关系,所以电影节的工作人员邀请我以下北泽为舞台制作一部电影。
──导演的意图是创作一部描绘人们的互动和日常生活的电影,而不是展现下北泽的魅力吗?
今泉:别人对我说只要以下北泽为舞台就可以自由地写剧本。
已经有很多以下北泽为舞台的好电影了,比如《人声嘈杂下北泽》,所以我觉得我不能拍一部烂片。
另外,我此前从来没有拍过关于一个地方的电影,如果一直在室内拍摄的话会觉得很抱歉(笑)。
现在如果要在下北泽拍电影的话,我觉得其中一个主题是车站前和街道的变化,于是我开始写剧本,然后自然地开始围绕“不变的情感和变化的城市”展开。
我最近觉得展示那些无人关注的时间是电影应该做的事。
例如,透过窗户看到人们在开店前做准备工作的样子,有类似这种想要描绘的形象。
──另一方面,中田小姐平时经常来下北泽吗?
中田青渚(以下、中田):我在开拍前来过一次,但平时不来。
尽管它离涩谷很近,但不像涩谷那样热闹。
我来的时候是晚上,有一群人拿着罐装啤酒在车站前闲逛,给我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与其说是难以接近的街区,不如说是任何人都可以居住的地方。
──这次以若葉竜也先生饰演的荒川青为首,有四位主要女性角色,其中选择中田小姐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今泉:中田小姐在另一部作品的试镜中演技很有趣,令我印象深刻。
当我和制作人髭野先生讨论选角时,我说“前几天在试镜时遇到一个很有趣的人叫中田青渚”,然后发现髭野先生在另一部电影中与中田小姐有合作。
4位女性年龄很接近,在发出邀请之前也讨论过她们各自饰演哪个角色。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四个角色只能由她们各自来饰演。
──在这种情况下,是什么让您决定让中田小姐饰演城定Iha这一角色呢?
今泉:说实话,这次选角真的提心吊胆(笑)。
我从来没有在片场与她合作过,所以不知道她是什么样的人。
不过我觉得中田小姐今后很可能会在电视剧或更大的商业电影中因为可爱而被起用,所以我认为在这部影片中这样做没有意义。
我对她说希望她能扮演一个需要演技实力的角色。
中田:我最初拿到剧本的时候就很害怕,听到你刚才这番话我更害怕了。
──我只看过成片,但我认为在这四位女性中,中田小姐是Iha的最佳人选。
今泉:另外在念剧本的时候,我觉得她原本的关西方言很有魅力,所以我用我乱七八糟的关西方言写了剧本,让后让她本人修正。
因为是大学生的角色,所以用什么方言都可以,为了配合她关西出身的设定,我还添加了一些对话,比如“你在下北泽住了多久?
”。
──您刚才提到觉得她在另一部电影的试镜中演技很有趣。
中田小姐的什么地方让你觉得有趣呢?
今泉:我第一次见到中田小姐是在某个电视剧的试镜中。
她在戏外蹦蹦跳跳,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但是表演的时候却很出色。
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田:我果然很奇怪吧(笑),完全没有印象了。
在那之后我又参加了这部电影的研讨会,有很多人参与,所以我很紧张。
我当时也表现得轻飘飘的,表演的时候甚至觉得可以不计结果。
今泉:我们在研讨会上宣布将从这些人里选择出演人员。
同时也向几位发出了邀请,只有中田小姐是特殊的。
基本已经决定是她了,只是我想看她的表演,所以让她与报名研讨会的人混在一起表演。
──当决定饰演这个角色后,中田小姐是如何去塑造Iha这个角色的?
中田:塑造角色也没有做什么特别的事,只是认真阅读了剧本。
读完之后询问了导演关于Iha来到东京四年的背景和情况,其他并没有做什么特别的事。
──出演其他作品也是这样吗?
中田:取决于作品。
Iha并不是那种很需要发力的角色,如果用力过度反而会在影片中显得格格不入。
当然并不是没有努力,只是尽量不表现出紧张。
现在回过头看,觉得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这个角色。
──包括城定Iha在内,今泉导演的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描绘都很精彩,展现出了人物的诚实魅力。
在女性的描绘方式上有什么注重的地方吗?
今泉:在写剧本和创作人物的时候,有意识地不神化女性,不将她们描绘成女神,也不将她们描绘成男性幻想或理想的产物。
我不了解女性,所以就将她们作为不了解的东西来描绘。
此外,我认为不做过度的演出指导很重要,不仅是针对女性。
既然已经起用了这些优秀演员,过剩的演出指导只会削减她们的魅力。
以烹饪作比方,为了充分发挥食材本身的味道就只用盐调味。
只要交给她们发挥就已经有足够的魅力了。
这是一种听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很困难的执导方式。
──原来如此。
今泉:在这次的拍摄现场,我清楚地记得在接近片尾5人在街上相遇的场景里,中田小姐被要求调整表演。
我想中田小姐是参照着周围演员的表演来进行自己的表演,但聚集在那里的几个人表演温度是不同的。
我觉得中田小姐自己也不知道应该要表现到哪个程度。
因为是一个有冲突的场景,她周围的人情绪有点高涨,所以中田小姐也有点表现过头了。
因此我对她说“你不用表现得那么用力,再放松一点”,于是她做了适当的调整,放平了情绪。
就结果而言,中田小姐明白了我想要的温度并改变了她的表演方式。
中田:我其实很害怕今泉导演(笑)。
虽然他在研讨会上近距离指导演出时看起来很享受,但拍摄现场他其实是在远处俯瞰,所以感觉完全不一样。
虽然导演看起来很放松,似乎想让我们自由发挥,但其实他控制着一切也看透一切。
这既让人舒服又让人害怕。
今泉:我尽可能不给出详细的指示,只是进行微调以获得最佳效果。
中田小姐在拍摄现场学到了很多吧。
她非常迅速地理解了场景的长度。
在影片结尾处的古着店场景中,她对台词、转身时机以及空间有很好的把握。
她也知道我并不是想大量拍摄面部表情。
至于未经演出指导而产生的有趣场景,则是和若葉先生在家里摊开一块白布然后把它卷起来并像球一样投出去的场景。
我应该没有告诉她要这样扔吧?
中田:我就很随意地做了一下(笑)。
最初的剧本中并没有这个场景,摊开白布是拍摄期间突然加入的动作。
若葉先生 “小心不要染上茶渍了”的那句台词也是现场产生的。
今泉:那是在测试(正式拍摄前的确认工作)过程中,想到若葉先生如果摊开布的时候说“小心不要染上茶渍了”会很有趣,于是决定加上这一段,然后也当场加入了中田小姐“本来就在茶上”的回应台词。
但是摊开的布只在那个场景里出现了。
《在街上》这部电影里,我有意识地试图创造一些场景,那些在普通电影中只出现一瞬的人会在之后的故事中出现,或是以类似主角的方式登场的人在此后不再出现。
在live house流泪的女性就是一个突出例子。
会遇到很多人,也有许多再也不会见面的人,这在日常生活中不也很常见吗?
也可能因为下北泽是一个可能会遇到各种人的地方。
──在今泉导演的电影里,即使是有主角在场的场景,也会聚焦于其背后的那些人认真但有趣的互动。
在本作中,这些人最后也会成为推主人公一把的关键。
您最初就考虑到这种构成了吗?
今泉:“最讨厌的人、最无可救药的人在无意之中推了某个人一把”的这种构成能使故事更加丰富,所以我很注重这样的情节。
我看过的电影里喜欢的故事大体也是这样的。
在我制作这部电影的时候,尽管不知道片中的那个人能否在背后推雪一把但还是尝试了一下,那部分也是有意识地加入的。
──在咖啡馆的场景里关于Wim Wenders的对话,像是把实际生活中听到过的对话放了进来。
这种次级角色的互动在写剧本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吗?
今泉:基本上是边写边想。
我并不是先建立一个框架再写的。
有时候会灵光一现写下几个部分然后把它们串在一起。
我也不知道每次都是怎么写的,已经完全不记得我是怎么写出《在街上》的。
有很多场面是在开拍后写的。
我能够做到这一点可能是因为这是一部规模相对较小的电影,但即使是大电影,我也会在片场纠结到最后一秒。
这样做的话作品会变得有趣。
写剧本时的最佳效果、拍摄时的最佳效果和编辑结束后的最佳效果都是不一样的。
──现场产生的东西发挥了很大作用呢。
就剧本以外产生的东西而言,中田小姐拿到剧本有何感想?
中田:通常阅读一个剧本时不是可以在脑海中想象出场景吗?
但是对于《在街上》则完全想象不出来...今泉:原来想象不出来啊(笑)。
真是个糟糕的剧本(笑)。
中田:我不知道这会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所以就以轻松的心态去到了拍摄现场。
我甚至不知道这电影是否真的会有趣。
因为不知道电影会是什么样子所以感到害怕,导演的这种感觉也令人害怕(笑)。
剧本里到处都是括号,我想着怎么能说这么多话。
而且没有舞台提示的话也不知道是什么场景。
今泉:确实很少有舞台提示。
但我在拍摄时也不清楚成片会是什么样子。
只有当电影完成并串连起来时我才意识到它是这样的电影,所以演员们可能也不知道。
例如Iha将青带到家中的场景,如果被追问理由的话那场戏就不成立了,在我心中没有什么理由。
中田:我也觉得这不是从逻辑上考虑的东西。
连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做,把青带到家中聊天也没有什么理由,所以我尽量不去想这些。
我觉得有些时候正是面对初次见面并对自己一无所知的人才能敞开心扉。
与其说Iha是女主角,不如说希望大家能想象在电影结束后仍在继续的青的日常中她会留有什么地位。
──电影中的庆功宴场景里,青感到尴尬时Iha来到他身边坐下,看那个互动可能会觉得Iha对青有好感。
但当去到Iha家中后,却很自然地像朋友一般互动。
观众可能会觉得她是不是一个玩弄别人的女性。
今泉:会有这种观点吧。
是否有恋爱感情,直到最后都是模糊的。
中田:我自己也不清楚。
虽然表演的时候很紧张,但我也不知道这是一种恋爱的心动还是出于当时的情境。
我觉得Iha的魅力在于她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出人们说不出口的话,但当问及她行动的原因时她本人也不清楚。
今泉:就像我刚才所说的,饰演Iha的时候不用考虑太多,她去到旁边的座位也没有什么意图。
谈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电影公开时她可能会成为一个女性观众很讨厌的女性角色(笑)。
中田:确实...在其他场景中,我也有意识地抛出了一些话语。
如果过于温柔,看起来会有恋爱的感觉,所以2人聊天的时候我有意识地把话说得粗暴一些,也有一些吐槽的语气。
今泉:我觉得房间里的互动场景拍得比我脑子里想象的要厉害得多。
我认为那场戏是其他导演绝对拍不出来的东西。
当拍出这样的场景时,我能感觉到这是自己的作品。
但是正式拍摄前一遍都没有成功,因为正式拍摄也不太顺利。
中田:我和若葉先生都说错台词了(笑)今泉:虽然后期编辑做得很好,但若葉先生跳过了大约三页的台词(笑)。
他想不出接下来的台词,我为了不让他看向我这边于是用悄悄话说“接下来的台词是什么”。
若葉先生可能注意到了,但紧接着助理导演用更大的声音传达给他的同时,中田小姐看向了助理导演(笑)。
整体的表演非常好,所以我心中完全没有再拍一次的选项。
但我因此很苦恼,一直念叨着“虽然是OK的,但中田小姐是不是脖子扭向了这边?
还是只有眼球?
如果只是眼球的话可以用CG修正”(笑)。
最终,我将同时发生的另一个场景穿插在失误片段中间才使之成立。
──还有这样的事啊(笑)。
最后,请聊一聊《在街上》拍完看完后的感想。
中田:在拍摄现场我只是以Iha的视角看着青。
与其他人在一起时的青和与Iha在一起时完全不同,这很不可思议。
我自己也不明白是怎么做到的,可能是在那个年龄段以及那种状况下才能做出这样的表演。
如果现在再让我饰演一次Iha,我已经做不到同样的事了。
在好的意义上是如此,在坏的意义上也是如何。
我当时可能真的什么都没想,完全把自己交给了角色,有很多地方都是靠着若葉先生引出来的,现在再表现一次的话会非常困难。
我已经饰演不了那个角色了(笑)。
今泉:我觉得电影的成片非常有趣。
在各种意义上,我已经很久没有拍过这样一部具有个人特色的电影了。
像《春眠寂茶》这样,在至今为止拍过的此类电影中最完美的例子之一就是《在街上》。
通常我在拍电影的时候,绝对不会感到满足。
因为我觉得当我满意的时候就结束了,但这次我相当满意,因此对未来感到不安(笑)。
我觉得这部电影好到我近期再也无法超越它。
*原文:https://storywriter.tokyo/2021/04/19/4761/
这是一部纯粹的日式电影,讲述在一条街上,几个小店,几个普通年轻人之间发生的微妙情感。
近年一些好的日本电影十分善于抓住日常的细节,日常的人物和情感来做演绎,好多电影都有一点是枝裕和导演的风格。
有一本日本的著作非常有名,叫《低欲望社会》,就是讲在当前萧条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个人的生活和理想都进入了一个紧缩的范围,去年影视作品,比如《驾驶你的车》、《偶然与想像》,都是着眼于个人情感的一些描述和交流。
在极简主义比较流行的日本社会,连拍摄电影的艺术设计也十分的简洁,主要是以一些日常室内家居,没有更多的展现恢宏的大场面。
但在平淡如水的艺术风格下,准确地抓住了个人情感的波澜。
最后,电影在絮絮叨叨中结束,好像什么都没说,又好像什么都说完了。
又是不知道想说什么的碎碎念日本电影。
迄今为止今泉力哉观感最佳,可以预定一个【2022十佳日影】的席位。把如此盘根错节错综复杂的男女关系处理地井井有条游刃有余,轻盈舒适,清新脱俗。飘忽不定,暧昧不清,下北泽‘泛散步’城市群像电影。太喜欢了啊!那个喜欢侄女但不能结婚的巡警路人甲简直神来之笔。
明明很狗血的故事竟然拍得这么举重若轻。日本年轻人好天真,思无邪。
成田凌还是帅的,但是比渣男东出昌大还差一点。
季节变换人也时不我待似的浮躁,无法进入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乏味生活郁积了很多莫须有的情绪,此时强烈渴望一个被动自救的契机——所幸总有这样的文艺作品在海海网络中不期而至——是一眼划过的缘分,得以进入电影的平行世界,共情两个小时,重归身心宁静,看过了这用心提炼生活后的生活,仿佛自己的生活也被厘清而告一段落。
3.5+,藏在漫画里的一把小刀割破纸张,露出了现实。此时,创作和生活共享一条原则:在面对选择,必须舍弃什么的时候,要乐观觉得这只是一次获得礼物的微小代价,同时做好准备和一部分好的东西分别。很喜欢今泉力哉连接这几个人物的方式,但总是觉得男主作为处在关系中心的角色不太具备牵引力。
日本人真爱搞修罗场这种东西,全片真是尴尬美学的又一巅峰,这个造型的成田凌我欲罢不能!
《憨逼男的日常生活》
比较巧妙精准抓住了当下年轻人之间那种模糊朦胧迷离的感情状态,似花非花,似雾非雾,导演表达有点洪尚秀的感觉了。3.5
本来是要看穗志萌香,然而她戏份太少,且没比《生而抱歉》表现更出色。前半部寡淡,开场有在铺垫面馆和后面拍戏场所都在下北泽,但没看出门道,全靠滨口龙介式的戏剧性很差的对白勉强支撑,后面中田青渚登场后时空运用和人物关系开始有点意思,见过面的两人想见对方但不知道已经见过,再见面两人以为对方是那个人但实际不是,所有人大见面,又见面两人各有故事但互相不认识,还有两人关系之前有铺垫最后登场给观众一个交代,全片2小时最有意思就这十几分钟,看完才发现原来是大男主戏,看后回想这些人物关系还是有趣的。片子夹带私货给编剧大桥裕之打书,推介其他独立电影人,提了熊切和嘉,10年前我们都觉得他有希望成为下一个被戛纳力捧的日本导演,结果不要说是枝裕和河濑直美这种嫡系闺女,滨口龙介两部戏就在戛纳拿奖了他还没入围。
最近的日本导演,很爱拍这类不彰显什么主题的琐事片啊,可惜此片太淡了。另外,能不能不要总设计个脸瘫的主角?
7.7 《在街上》没有我喜欢的演员,没有我喜欢的台词,没有我喜欢的取景,没有我喜欢的音乐,没有我喜欢的风格。这些都是前一个半小时没有的,直到最后半小时,一场小群戏像舞台剧般把人物柔和在一起,放大再放大,小小的冲突迸发出烟火般的花火,一点点的,警察的一个call back让女主勇敢面对内心,然后,镜头切换,男主拿起了吉他唱到“说不出味道的芝士蛋糕…在没有你的街道”,虽然感情分分合合可能也会在此离别,放在冰箱里的旧日的蛋糕“竟然真的比想象中的好”,像这部片子要表达的爱情观一般。
看不懂 哦
为了尴尬而写尴尬最做作 剪掉三分之一差不多 越来越对这种堆砌小聪明的东西受不了 像大型毕联
话痨片。 N.Z
无聊
就是能拍出那种雰囲気,一个人逗留在街上,然后就感觉角色当下的情绪就慢慢的扩散开来。日本就是能能拍那种尴尬奇怪的事件,就是屏幕前的观众会说出え?的那种,既不合理又合理。
好棒的电影!对暧昧和尴尬的表现不禁令人想起侯麦,但又是纯日本的味道。
和no call no life 相似又不一样的烂,看完来标记发现果然是中年男导演。逐渐掌握了一种从观影感受中推测出导演的性别和大致年龄段的能力:) 爱情算什么里都是远景夜景还觉得马马虎虎,这片里正常光线怼脸拍,好家伙,脸长嘴凸法令纹深邃🤦🏻♀️阿宅,文青,日本电影,有这三要素在绿瓣分高一点太常见啦🤷🏻♀️
3- 观察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