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流逝,一棵树从花开到花落,依然可以抱紧眼前人。
连姆尼森和莱丝利曼维尔真的太有默契,尤其Lesley简直太适合这个角色。
普通的爱一点不普通,可以共同承担生命中的意外,可以携手跨越突如其来的病痛,太浪漫了,胜过千言万语。
让你整个电影都在思考死亡,但是又缓解你对死亡的恐惧,真爱,陪伴,真的很重要。
人总要面对无尽的孤独和绝望,而我现在的困境又算什么呢 疾病带给我们的除了痛苦,也是对爱情的升华,相互陪伴直至终老!
看完了连姆·尼森主演的这部英国剧情电影:《普通之爱》,还不错,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老年人的爱情和生活被病痛缠绕,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一起走完余生,影片拍的很真实琐碎,没有过度煽情,却让人感受到了抗癌之路的痛苦和辛酸,安享晚年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谁也无法预料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珍惜眼前人,把握当下,别让人生留下遗憾!
英国人真的腐到根上了,所有的影视剧皆可腐,简直了!
就像法国人所有的影视剧都可以出轨,西班牙所有的影视剧都可以毁三观,中国所有的影视剧都可以玛丽苏,哈哈哈哈!
可能还是老了,基本上已经不看那些小年轻演的矫情造作的文艺片,反而越来越喜欢这些大叔大妈演的中老年人的写实的一地鸡毛的生活片!
大家都知道连姆尼森是一个动作片演员,他的《飓风营救》系列电影已经成为了一种标杆,在这种标杆之下,很容易让观众将他的人设固定住的,这就是一个知名动作演员的悲哀。
但是也有人可以成功的转型成为其他类别的演员,然后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戏路进行有限的扩展,以此为契机,给自己今后做转型打好铺垫,这就另当别论了。
很明显,今天所说的这部影片不失为连姆尼森的转型之路作品。
《普通的爱》是一部连姆尼森主演的影片,主打的是普通人在面对疾病的时候,展现出来的相濡以沫。
因为这部电影很普通,情感很朴素,所以本片一定程度上很普通,但是因为这部电影是连姆尼森主演的,同时兼具不普通的意味。
一对老年夫妇,两个人没有孩子,独自居住过着平淡的日子。
直到有一天,妻子被查出来了癌症。
于是,平淡的生活被打破了。
起初的两个人并没有觉得这样的病症有什么不妥,尤其是当医生告诉他们,癌变的器官细胞已经被切除了之后,看上去生活马上就要回归正常。
但是遗憾却发生了。
为了保险起见,妻子不得不接受化疗,化疗期间,脱发等一些列不良反应将妻子的好脾气折磨殆尽。
两个人长此以往没有矛盾的平静生活也被打破了,痛苦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
这部电影给人的整体印象除了平庸还是平庸,你几乎找不到一个词语来对本片进行突破性的解读。
当然,你可以说这是连姆尼森的转型之作,但是如果换为另一个不知名的的演员,这样的故事依旧是有意义的。
本片旨在寻找普通人的家庭关怀诱因,但是这种诱因一定程度上是非常失败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如果大家了解一个普通家庭的矛盾的话,基本上就不会对于这样的家庭面临的这样的矛盾感觉到非常动容。
如果建立在非常客观的角度去理解,任何一个身患病症的人的遭遇一定会得到大家的同情的。
但是我们的同情是建立在一种强者逻辑的基础之上的。
如果你的家庭以及你的社会地位让你的角色加成,你去看待低于你社会地位的人的时候,一定是会感觉到眼前的景象会激起你的同情之心的,反之则不然。
之所以这部影片没有对广大影迷的同情心产生触动的原因,来源于影片中的生活与大多数人生活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则是产生不了同理心的主要原因。
试想一下,当你的生活一团糟糕的时候,你是没有任何的能力以及冲动去感受一个远高于生活标准的人的悲痛的。
因为现实中,你的生活相比较而言,更加的悲惨。
这是毫无疑问的。
所以说,本片的片名也叫作《普通的爱》,确实,本片是非常普通的,且普通到没有什么显著的亮点,除了连姆尼森这个演员之外,别的什么亮点的都不存在。
但是也正是这个演员,如果单单从他的转型之路来看,或者说本片是他转型之路上的一部铺垫之作的话,这本身是肯定的。
姑且将他作为特点来解读。
对于一个已经被观众习惯了动作片的演员来说,这样的作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广大影迷们的审美疲劳。
过度的营销某一个演员的某一种表演技术或者是特定人设,一段时间后会让人感觉到厌烦。
如果连姆尼森一直都是动作片演员,这个过程会更加的短暂。
但是本片却是一个不错的开始,虽然这个开始有点平淡。
但也算是开始。
如果连姆尼森从这个时候起,就开始用心经营自己的多方位,全方面表演范围,那么这个演员还是很有意思的。
之所以说本片非常普通,其原因还是在于连姆尼森在片中的发挥空间有限,他既没有细致到摩根弗里曼那样让人感觉到非常舒服,也没有以往自己大男子主义形象的让人厌烦。
本片实际上是一种中和。
虽然片中的人设是一个大男子主义者,但是也有对于妻子的爱的细腻以及少许幽默感。
这对于一个演员的转型作品来说是一种尝试,更是一种进步。
连姆尼森完全的放弃自己之前的形象,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在很多人看来那样会非常的突兀。
所以,本片的意义在于中和之前的形象与片中的形象。
两者中和之后,这个演员的表演就更加舒服一点,大家的接受程度也就更高了。
这可以算是本片的一个特点吧。
除上述外,本片确实是一部非常平庸的作品,可能那种新鲜感会冲淡本片的平庸,但是如果你按照片中给出的逻辑以及故事去考虑,那毫无疑问。
这样一部作品,让一个曾经的动作演员来出演,或许是一种大胆的尝试,看看,不拍动作片了,连姆尼森也没有被逼疯。
……你好,再见
这是2019年上映的一部电影。
按照英文《Ordinary Love》原意,翻译成《平凡的爱》最好。
现在译成《爱在人间》,稍稍有点背离编导本意了。
汤姆和琼是一对中年夫妻。
他们的女儿很早就去世了,只剩下老两口相依为命。
不料有一天,琼突然发现自己的胸部有肿块,检查后确定为乳腺癌。
面对这样的巨大的变故,俩人最初都有点懵,只得根据医生安排,一步一步的治疗,其间遇到一些不可预测的事,以及两人之间不同的想法,但他们互相关爱互相扶持,终于走出了阴霾。
影片就是平静的叙述了汤姆和琼从发病到治疗的过程。
以这个事件为依托,描述了他们之间平凡的爱。
在一个家庭中有亲人得了重病,对自己对亲人都是巨大的打击。
仔细想想,这也是经常会发生的事情,是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何去面对疾病,更是对家庭每个成员的考验。
“有些人是没办法面对这些事”。
影片中,当琼在初步检查后,医生告诉他们有可能是癌症时,琼一时无法接受。
这时汤姆对琼说:“琼,如果你得了乳腺癌,当然我不这么认为。
我们会把该走的疗程走完,两个人一起。
”汤姆并不认为这只是琼得了病,而是确定这时两个人共同要面对的事情。
他说:“我无法告诉她我又多害怕,只能继续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
”这时他已经下了决心,要和琼一起共渡难关。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当医生告诉他们:“已经确定有癌细胞了。
”这时汤姆轻轻的握住琼的手,在鼓励她安慰她。
琼被推进手术室时,对患了癌症的病人来说,这是离开还是回到这个世界的时刻。
她感到了瞬间的无助。
这时她好像独自坐在一列火车中,铁轨向不可知的远方驶去。
外面的景色一闪而过,这时她看到汤姆在列车下,默默的目送她前行。
在之后的化疗中,琼经历了许多难以忍受的痛苦,她的病友一个同样患癌症的老太太对她说:“当你觉得自己快要不行时,想想你所经历的一切,还是比死亡来的好。
”几个微小的动作,几句轻轻的话语,给了琼莫大的鼓励。
在琼的病情稳定之后,汤姆和琼之间有一小段有趣的对话。
琼:“医生要检查我的肝和肺。
”汤姆:“为什么不在切除肿瘤时顺便检查肺?
”琼:“她又不能把手伸进去,把器官挪开看一下。
”汤姆:“你怎么知道他们办不到?
难道你是医生?
”琼:“别胡说八道了。
”汤姆:“我只知道他们有事瞒着我们。
”琼:“他们没有事瞒着我们。
”之所以将这段话转抄下来,是因为当一个病人未见好转或者对于康复的希望遥遥无期时,多数人都会有和他们一样的想法,怀疑医生另有所图,怀疑用药,怀疑过度检查,等等。
在咱们这里,立马会产生无数个“医闹”,吵个翻天覆地,如阎王爷般大喊:“还我命来!
”更有甚者,则不该出手时便出手,逼的医生戴着钢盔上班。
好一片富有特色的景象。
而汤姆和琼则不是这样。
他们把刚才的问题拿出来,和医生面对面的讨论。
而医生则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去办。
最后是皆大欢喜的结果。
这才是应有的景象。
借着看病这个题目,编导向我们展示了汤姆和琼之间那种平凡的爱。
现在的年轻人受爱情剧和当今时尚的熏陶,恐怕已经熟悉和喜欢那种嗲声嗲气的“我爱你”了。
可我总觉得,“爱”这个字眼是神圣的,是不能轻易说出的。
而随时随地把爱挂在嘴边的人,要么是不懂得不理解爱,要么就是把爱当做满足他的私欲的工具。
这是对爱的亵渎。
在影片中,汤姆和琼之间从来没有说过“爱”这个字眼,而是将这种成熟的爱溶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中。
他们之间经常有无伤大雅的玩笑,也会互相抬杠,会互相争执,甚至是吵嘴。
但这些都是爱情中的小作料,丝毫不能损伤他们之间的情感。
当琼确诊为癌症时,汤姆对她说:“随时随地,我都会陪着你。
”无论在病前或病中,汤姆每日都陪着琼散步,在一棵小树边折返,小树从圣诞节的枯枝,到吐出嫩叶,又迎来了冬日,见证着他们爱情的坚贞。
如片头歌中所唱:“因为有挚爱温暖我心,爱情在我心烧灼。
”这种爱,就在汤姆握住琼的手中,就在汤姆为琼剪发的灯光下,也在琼和汤姆互望的目光中。
他们之间,不需要经过狂风暴雨的历练,也不需要甘苦患难的考验。
爱始终就在那里。
平淡、沉着、牢固、坚毅。
这种爱平凡吗?
是的。
而我更愿意说是伟大。
影片中,琼在和彼得的聊天中,谈到了如果一旦出现了那种极端情况该如何应对?
彼得说:“什么也不做,花时间陪伴彼此就好。
我已经庸庸碌碌一辈子了,现在我什么也不想做。
”彼得离世后,他的伴侣史蒂夫回忆他们在一起的最后时光:“我们俩就只是坐在一起,这就够了。
”是啊,真正心灵相通的爱情,不是漫步街头,不是拥抱接吻,甚至不是互相倾诉,就只是两人在一起,默默的坐着,倾听彼此的心跳,感受彼此的呼吸。
让最宝贵的时光缓缓流逝。
虽然这种爱的境界并不为多数人所接受。
片尾曲非常好听,不止是歌曲的旋律,也是感人的歌词。
抄在下面:不是这样吗?
没有蓝就没有黑。
不是这样吗?
幸福的时候就不苦。
不经寒彻骨,焉得梅花香。
所以我喃喃自语,让你的心舒畅。
你有很多心里话,对吧?
难道不是这样吗?
有潮起就有潮落,不是这样吗?
你难道不知道,有舍才有得吗?
对或错,错或对,就像得奖的名曲,让你的心舒畅。
无论如何,你都曾爱过。
难道不是这样吗?
暴风雨冷冽刺骨。
不是这样吗?
风儿吹向澄澈的蓝天。
…….本人评分:8.0。
演员把英国老夫妻的内在与外在都演绎得很优雅,妻子得了乳腺癌,面临生死,手术、化疗给两人带来巨大的冲击,两个人的关系也受到伤害,“那个得癌症的是我,不是你。
”再紧密的关系也无法解决人终究是孤独的这个终极命题。
有几个展示身体的片段极好,妇人的乳房和身躯不似青年那么凹凸有致,已然垂暮,身上刀痕累累,但片中的视角是有温情的,是美好的。
片中就医环境要比国内好多了:医院干净整洁,人不多,妻子化疗时,丈夫有个沙发在旁陪伴,也能去楼下咖啡厅喝一杯吃一点(想起我从傍晚6点多排队做核磁共振到凌晨1点,做完快3点了,没病也累出病了)。
片中同性恋爱侣一条线索也好,癌症晚期的数学老师,放弃了化疗,与爱人一起分享了最后一点时光,迎接死亡,这是极其体面的。
本片没有巨大的医患矛盾:医生的戏极少,最大的矛盾就是丈夫问癌症全没有了还是还有一点,医生答,从检查结果看,是没有了。
但是仪器检测不出来微小癌细胞,所以,手术后还是要化疗。
丈夫跟妻子抱怨医生讲话不准确,妻子说你闭嘴人家讲得很清楚。
最大的医患矛盾也就是这么一幕。
在本片中,病人自己是有选择的,不存在得不到救治或者没钱医治的困境。
这种小片子虽然不是表达人类的巨大困境,比如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离散、人的原子化、意识形态对人丰富精神世界的窄化,表达的是小问题小温暖:英国人的普通生活是体面的,人是体面的。
而且让我觉得很惊讶的是,医院给这位老年妇女做了重建,从腹部取了脂肪,让她依旧拥有乳房!
我在想,如果在国内,这个年纪的女性,多半劝你凑合凑合了,不必重建乳房了,重建乳房是算美容费用吧?
不在医保报销范围,是需要自费的。
医保只管最低限度的治病,尽量让你不死,至于人的尊严,人身体的美好,不在考虑范围。
so,这个看完,又抚慰又难过。
7.9/10还有谁比英国人更擅长表达这种深沉的爱呢?
在我看来,比起法国人的浪漫、西班牙人的热烈,英国人的情感似乎总是深沉而体面,这与我们文化的一些特点似乎不谋而合。
而与此同时,它又兼具有西方祖传的“外放式表达”。
这种复杂的融合使得英国电影——尤其是爱情、家庭题材电影弥漫着一种暧昧又克制的情愫。
这恰恰是它吸引我的地方。
普通片如其名,全片就一个关键词:Ordinary.题材普通、情节普通、叙事普通。
“深情的丈夫照料罹患癌症的妻子”,怎么看这都不是一个吸引人的故事。
开篇不到五分钟,引入主题(发现,疑似);十分钟就进入正题(确诊,治疗),之后就一直围绕着治疗这个事儿来讲。
而从头到尾,全片几乎没有起伏,亦没有一个所谓的高潮。
这样一个看开头就猜得到结尾的故事,又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势必造成平庸之感。
观众看了太多的爱情片、温情片,白开水再健康,咂咂嘴它也难出味道。
《婚姻故事》靠的是张力,《美好年代》靠的是戏剧,而《普通之爱》显然在“面子上”就败下阵来。
好在“里子”没丢我曾经曰过:一部电影只要你叙事不崩坏,你就强过大部分的电影。
情感电影就是讲故事,讲好这个故事,情感表达基本大差不差。
《普通之爱》在情感表达上,下了一定功夫。
首先是细腻,这部电影给我的最大感觉就是细腻。
这里不仅仅包括对于细节的把控,更包括了对于感情基调的把控以及情感表达的拿捏。
这种细腻使得电影整体变得极为流畅,这直接带给观众一种浸入式的体验。
如果不能在情节上抓住你,就在情感上打动你。
显然这一点是极为成功的。
相信编剧和导演一定是仔细研究过剧本的,人物的每一个反应都无比真实。
丈夫对鱼的态度、癌症病友之间的细微情感、对医生迟来的揣测、以及夫妻之间的心态转变…这些足以使你产生源于生活的共情力。
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妻子因化疗呕吐时丈夫的举动,小心翼翼地问你是否要先倒掉这个细节着实抓人。
再有是深沉,我之前说英式的表达大多是深沉的。
没有长篇大论式的叙述、没有心灵鸡汤式的鼓励。
夫妻在琐事上争论,转而散步时牵手绕圈,而他们心中永远忘不掉的是意外去世的女儿。
变故也好,琐事也罢,都被二人有一搭没一搭的对话一笔带过。
而留存在心底的是同床二人的彻夜难眠、是父亲在女儿墓前的低声呼唤。
最后是体面,这一点与深沉相互关联。
即使没有特殊的情节,你也能肉眼可见地看到电影里的体面。
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们似乎都留存着一丝英国式的高傲。
你可以将其归结于文化内核,而在这部影片里,这无疑变成一种对生命的乐观与死亡的坦然。
实际上,“面子”上也有话可说影片的构图、色调、摄影、剪辑均展现不俗水准。
我不知道导演有无前作,豆瓣也未有收录,倘若真为处女作,那实属惊喜之作。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妻子在手术台上的一场戏:冷色调、俯拍,麻醉后镜头上升、虚化,似是梦幻,又似上帝视角。
而在几处构图也令人惊喜,无论是蓝色帘子隔开三个床位还是麻醉后进入列车的场景都让我眼前一亮。
除此之外演员演技值得一提,男女主都是戏骨级别,而他们的演技更是撑起了影片大部。
比起特工,连姆尼森大叔还是适合这种深沉的角色。
第一次看到影片名字的时候我就想起了U2很久以前献给曼德拉的同名歌曲,看完电影又听了一遍。
虽表达内容南辕北辙,但我总能从旋律与电影之间找到某种共同的感觉,这可能就是英国式的低吟浅唱吧。
(后来一想人家U2是爱尔兰的啊,算了,就当我强行共通吧。
)电影从二人散步开始,到散步结束。
人生是一场远行,希望每个人都不孤独。
ordinary love也只能翻译成普通的爱,很普通很直白的翻译,就跟电影一样。
一对丧女的老夫妻,面对癌症。
没杀人没放火,连姆尼森除了餐刀,没拿过任何一件武器,包括拳头。
温情而平和的讲完了这个故事。
平和却不平淡,故事激烈到没法冷静的用技术来分析。
毕竟人到中年,经历的事情多,看着看着就会有共情。
至于年轻人能不能看懂,就不讨论了。
电影当然是给年轻人看的,但不应该过分讨好年轻人。
就如快手带货效果比抖音好,但那种拼多多都嫌弃的尾货,也只能深挖广大农村地区。
一旦工地上朋友没有杠抬,这种大篷车游商的卖货模式是否还能持续。
就如两拨疫情对年轻人收入的打击,疫苗出来前,不知道他们是否还有闲钱继续在电影院被讨好。
连姆尼森这转型也是棒,因为有这种不讨好后浪的机会,也就不用如成龙或者乘风破浪的姐姐们一样,一把年纪了还得卖肉。
岁月本来就是香的,越沉越香,不用如鲜肉般爆炒,静静的就很香。
表演细腻,镜头冷静,情感表达很克制,但剧本的剧情性太弱了,组合在一起就略显平淡。
●喜歡散步的場面,走到燈柱繞一圈,抱著你每天走回頭路。
換來一瓶啤酒的熱量,猜猜熱湯今天有甚麼不同。
你會想念它們嗎?
會。
謝謝。
被上天奪去的,不懷恨不追憶,只圖曾經相伴過的感恩。
大力支持senior romance。
如果不是连姆·尼森主演,影片估计也不会配备强大的制作团队,无论镜头取景编剧剪辑都是一流的,特别是好莱坞式的娓娓道来的背景音乐特别有大片的感觉,某种牺牲奉献和爱国爱家的正面形象呼之欲出,迫不及待的要给广大观影群众进行一堂洗脑课。
我个人很反感这肤浅的快餐式的人文关怀。
好吧,罹患癌症完全值得同情,而且后面支持的家人也同样值得赢得掌声,但是影片讲述的特别空洞,出了对着屏幕发呆我没有任何的共鸣。
我也有过在医院陪护的经历,在病房的椅子一夜坐到天明。
不仅仅是病患,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面对和承担的责任,我们需要的是尽量以一种平常心和坚强的态度,这部影片帮不上任何忙。
Bleecker Street购得连姆·尼森、莱丝利·曼维尔主演[普通人](Normal People,暂译)北美发行权。
[樱桃炸弹]导演丽莎·巴路士·达萨、格伦·莱本执导。
连姆与莱丝利饰演夫妻,故事讲述他们如何度过充满逆境的一年。
该片计划于明年上映。
Bleecker Street购得连姆·尼森、莱丝利·曼维尔主演[普通人](Normal People,暂译)北美发行权。
[樱桃炸弹]导演丽莎·巴路士·达萨、格伦·莱本执导。
连姆与莱丝利饰演夫妻,故事讲述他们如何度过充满逆境的一年。
该片计划于明年上映。
淡淡的,忧伤的,与其说是部电影,不如说是生活的片段吧。丧独夫妻,妻子患癌,从最初的恐惧到最后鼓励新患者,看似什么都没改变,其实什么都变了。散步的马路,那棵树,一起共餐的餐厅,还有那个共同的家。身体的痛苦只是一个人的,另一个只能握紧方向盘,或者坐在椅子上等候,咖啡和香烟只能缓解暂时的焦虑,日子还是一天一天的过。电影节奏平淡而真实,叫人害怕。
印象最深的两个片段:在车里因为晚餐的小小争吵;以一棵枯树为折返点的散步... 有些爱情巨浪滔天;有些爱情水滴石穿 💖 Manville演技举重若轻,和Neeson的on-screen chemistry也很适合这部电影里夫妻二人的关系和感情 👍
平凡人的生活,真实,也优雅。
#LFF# 情柔如水,爱意绵长。这大概是相濡以沫最美好的样子了吧。最美好在于无论岁月带走了什么,又带来了什么,在不断累积的时间面前,两人依旧相爱并保有健康、可爱和互相扶持的相处模式,这种夫妻关系的样子比金石还要珍贵太多了。常常在影视中看到年轻夫妻、中年夫妻之间的婚姻故事,似乎老年夫妻题材相对少,更加显示出这部电影的珍贵,也是它戳人的地方。最初注意到这部电影是因为喜欢名姝中的这位演员Lesley Manville,一看是和连姆尼森叔一起合演夫妻,简直太想看了,想看这两个以往角色中tough类居多表演生活化的角色会是什么样的化学反应,结果真的比想象中还要喜欢。太欣喜伦敦电影节上可以看到,非常满足了。甚至,映后Q&A还看到了阿姨本人!被自己的幸运感动哭。ps. 认出取景地是贝尔法斯特,亲切。
当人面对生命最后的时刻,如何与相爱的人共同携手
7分。连姆·尼森没有救到女儿,和妻子一起相依为命的故事。本来两口子挺好的,但在妻子得了癌症之后生活被摧毁。妻子身心受到极大伤害就不用说了,丈夫也难,痛苦无法释放,在长期的陪伴治疗中逐渐崩溃。还好妻子在接受手术和化疗后恢复了健康,老两口还有找回以前生活的希望。而那些无法康复的人,不管对自己还是对伴侣来说,死亡也是不错的解脱。电影最真实的是表达了生活中的许多无助、无力和无奈:卖健身手环的人不知道手环记录的原理;卖金鱼的人不知道金鱼会不会吃到撑死;一直想要参加马拉松比赛,每次却只能站在终点看着别人冲线……还有不知道什么时候找上门的癌症,直接就把生活击碎。英国的曼彻斯特也有绝望心碎的故事,人的一生平平安安可能需要依靠运气,如果还有一个爱人陪伴的话,那就是上辈子积了德了。
原來在家裏拍空鏡頭是那麼刺痛的:用到第五次的時候,還以為導演要再用一次,以暗合化療的六程,最後用悲劇結束這個故事——還好沒有嗎?平凡人能有尊嚴地活著已經不容易。
siff23,看多了平淡真实的情感,有种活累了的感觉。
因为爱你 所以我的恨我的幸福我的冷漠我的诙谐都释放得游刃有余
很喜欢这样的电影,观看两位演员将这么普通的故事呈现出来是非常舒服的体验。角色之间的互动十分娴熟和自然,就像是真的做了几十年夫妻的老两口。看多了演员们努力探索,试图突破情感边缘的极端角色后,这样的自然的刻画让人觉得耳目一新,很舒适。
看Liam和Lesley演戏是一种享受,可惜温吞水的中产阶级晚年也就止步于此地陷入平庸,情感绵密但也涣散,所有的情节点都给人一种“就这样了?”的无力感。
医院这个地方可能是我最陌生的地方但的确是最能看出人冷暖人生的地方电影中的医院没太让我看出冷 反之却带有温度 看病同时还有餐厅咖啡 卫生条件良好 最后女主还重生一条命 反而看中国 生门里的冷暖人生 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夹缝中带着一点生存才更是生电影很沉浸普通 中产阶级式病痛
没有戏剧性的转折和皆大欢喜式的惊人痊愈,也未曾留下失去的遗憾和天各一方的泪别。这部“《抗癌的我们》”所聚焦的,是这对夫妇生活中因为疾病所经历的争吵、相伴、创伤甚至是呕吐…那些生活百味和情绪碎片所组成的细小时刻。婚姻誓言里的“忠贞不渝”四字,是因为静默的日常才绽放着不一样的光彩。Lesley Manville贡献了很出色的演出,这大概是今年荧幕上最真实的情感故事--如此平凡,却又如此动容。
BGM好听。
做爱人间😅
癌症患者和家人的心路历程,两位老戏骨拍家庭戏
三星或者四星,这只在一念之间,我给三星也并不是因为电影不够好,还是情绪上的共鸣差了点。演技部分交给Lesley Manville,那么温情部分就可以给Liam Neeson大叔了。
正常生活即如此
片名贴切,副标题共同面对乳腺癌的失独夫妇。
演员把英国老夫妻的内在与外在都演绎得很优雅,英国人最擅长表达这种深沉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