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以色列电影,以为是战争片,结果很失望。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士兵和他的父母。
讲的是某一天以色列军方的俩人突然造访费德曼,告诉他,他们夫妇的儿子乔纳森在值勤中遇难。
噩耗传来,一家人悲痛欲绝。
过了几小时,军方又来,告诉他。
死掉的是另一个乔纳森,现在他的儿子平安无事。
乔纳森在边境的一个执勤点上,和三个战友一起,设置路障,检查过往车辆。
余下的大量时间,则穷极无聊。
他的父亲利用关系将他调回,不料回家路上,却遭遇车祸。
真的死了。
将近两个小时,就这么个简单的故事。
影片中的几乎所有人都是慢性子,听到外面的信息或是看到外人,都是痴痴的盯上半天,然后再默默的思考半天,结果仍然是一言不发。
充分阐释着”后好莱坞主义“的精髓。
那么编导向通过这个电影告诉我们什么呢?
如果说是影片中间接描述了隐含的政治主题,那么以色列这个国家确实有一个特殊的政治环境。
二战之后,为了让漂泊多年的犹太人有个自己的家园,列强们强行在中东给犹太人划了个地盘,以色列建国,却始终没有安定的生活,纷争不断,四面受敌,生灵涂炭。
战争与不安就是以色列人生活中的常态。
曾经看过一篇龙应台的游记,对以色列和瑞士这两个国家做了比较。
在瑞士,人们似乎在人间天堂里生活,风光壮丽的山水,平静悠闲的生活。
然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是冷漠的,人们只想着过好自己的日子,别人的事情,外界的纷扰,只要与自己无关就好。
在以色列,人们最关心的是土地还是和平。
邻里关系紧密,国家的认同感也很强。
大街小巷满是背枪的人,警惕的目光中也饱含热情。
如果你是游客问路,会有许多人为你解答。
影片中乔纳森的小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无聊的生活着。
一个荒无人烟的边境执勤点,他们住宿的货柜在慢慢倾斜,检查站旁的破旧大巴上涂着美女明星的过时海报,除了偶尔的过往车辆,只有孤独的骆驼在漫步。
四个人寡言少语,偶尔间才有气无力的聊聊自己的生活。
通过的每一辆车,都会使他们的精神紧张,都可能是潜在的敌人。
因此才有了后来发生的事情:四个年轻男女的车辆经过,乔纳森和里面一个美女四目相对,刚刚准备送上秋天的菠菜,一个啤酒罐掉出,士兵们误认为是手榴弹,立刻拔枪扫射。
顿时车内烟尘四起,硝烟散尽时,无声。
下一个镜头里,挖掘机缓缓的将千疮百孔的汽车推入坑中,一切归于平静。
留下的只有乔纳森对汽车和挖掘机的速写。
此时又联想到前几天看到的新闻。
几位以色列士兵面对远处示威的巴勒斯坦群众,在商量着如何用有趣的方式射杀他们。
这样的事情在以色列在巴勒斯坦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
人们会责怪谁呢?
是以色列的凶残,还是巴勒斯坦的极端?
两边的人们难道不都是追求着美好平静的生活吗?
只是由于命运之手,才将这些原本是善良的人们带入了无休止的杀戮中。
纵观整个影片,我觉得政治的背景远远不是编导想要表达的。
这部影片所要反映的是命运的无常和人们面对这命运的无奈。
影片一开始,当费德曼得知儿子的不幸后,他的神情显得很茫然。
摄像机从俯拍的角度慢慢追随着他的失措的脚步,从客厅到走廊到卧室,像是在展示上天对他的无比压力。
这时他感受到的首先不是悲痛而是这种压力。
在他得知儿子真的死亡后,这种压力就更大了。
画面用中央特写的近景,看到了费德曼的那眼神,无助、悲哀、忏悔。
看到他留在眼眶中的泪水。
儿子的死甚至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
尽管在外人眼里,费德曼是个标准的成功人士,一个出色的建筑师,有自己的公司,无忧的物质生活。
然而在此时,他和妻子之间没有物质的纷扰,只有感情的折磨。
最了解他的妻子说:“为什么他不能在第一次通知时就死去?
正常、合理的死去,为什么成了一种惩罚?
或是复仇?
是神要向我们报复。
抱歉,是向你报复,我不想抢你功劳。
你曾经那么坚持带他回家,就算你无意杀死他,也于事无补。
我还是无法和你共同生活。
我曾经可以陪着你的伤口过日子,假装看不见,不让你窘迫。
我过去靠着你,让你觉得自己强壮。
所以你不晓得我早已明白,你很脆弱。
你不齿于你自己。
你的一生:公司、我们、名车,以及你努力展示的可靠形象,一切都只为了掩饰你的软弱。
”我倒是觉得说费德曼性格上的软弱是对的,但是他在此时此地想的更多的是:命运的捉弄。
因为自己的错误造成了儿子的死。
也许真的是冥冥之中造物主在对费德曼的错误实施报复?
影片中向我们传达了人们经常所犯的错误,一是军方弄错了乔纳森的死,二是乔纳森误杀了人,三是费德曼托人让儿子回家。
如果这些错误没有造成后来的结果,那么也就不成其为错误了。
如同一个驾驶员操作失误,没出车祸,最多也就是自己私下反省一下;而如果因为这错误撞死了人,那么要承担的后果也许会影响许多人许多家庭。
进一步的问题是:谁又能够预测这些错误所产生的后果?
谁又能保证以后永远不犯错?
接下来引申到的是:谁能够预测命运?
长期以来,无数的人求助于祭司、神汉、算命先生,更多的人祈祷上帝佛祖的安排。
目的只有一个,希望提前预知自己的命运,以便尽早趋利避害。
可实际上,你信与不信,命运都在那里。
似乎在挖了个坑等你去跳。
平凡的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坑在哪里。
面对命运,人们有几种态度。
不信邪的人屡屡向命运挑战。
例如贝多芬要“扼住命运的喉咙”。
这种勇气确实令人钦佩!
结果是,他为人类留下了许多伟大的作品,而他自己,一生未婚,饱受耳聋的折磨,晚年贫困潦倒;无为的我只能“但做好事,莫念前程”,好好去生活,管它天塌地陷,坦然接受和面对任何不可知的命运;而理性的人们更专注于那种大概率事件。
所谓大概率,就是人要向上。
可是什么才是向上的标准呢?
一些人追求真理,追求知识。
也有一些人追求权力,追求财富。
只要不影响别人,这些都不能说是错的。
向上的结果,也许会使自己的命运变得好一些。
但仍然不能排除小概率事件,即那些偶发因素的纷扰。
而这追求这些无为这些抗争,不也是命运的一部分吗?
影片用“狐步舞”的规则,借助费德曼的口告诉我们:“人不论走到哪里,永远会回到同样的起点”。
这似乎是说,人尽管时时刻刻都在生活中挣扎、快乐、痛苦、享乐,人可以有不同的信念和理想,最终仍然逃脱不了命运的摆布,还是要回到人原本的思维中。
面对命运,人仍然是个瞎子,如这个电影海报中所描绘的那样,无奈的在看不见的世界中爬行。
这样的解读不知道对不对?
本人评分:6.5。
整部影片,就讲了这么一个荒谬的故事。
假死、真活、假活、真死……乔纳森滑出优雅的舞步,以「真的死亡」回应了「死的传闻」。
于是,本已取消的葬礼,又如期举行;本已转忧为喜的父母,重又坠入深渊。
故事的结局,只是故事开始的重演,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什么都可以从头再来,只是青春不能。
那么多事情,跟青春绑在一起就是美好,离开青春,就是傻冒
我用两天时间在思考,为这部电影写点什么。
观影的感受很奇特:开始的狐疑、紧跟着喘不过气的压抑、当中又夹杂着莫名其妙的笑点,然后是恍然大悟的结局和叹息。
总结一句就是,这是一部荒谬黑色的悲剧。
【名字】电影叫“狐步舞”,这是一种规则简单的舞步,“前右后左“,途中可以根据自身心情或停或动,舞姿随心所欲变化无穷。
最终脚步将踏回原点,过程呈“口”字型。
步伐的顺序有四,影片里出场的人物也基本以4为基数:一家四口,四个士兵,四个报丧的军官,四个枉死的路人。
还有象征着突发、分歧、踌躇、回归的四段内容。
截图的时候发现了许多细节,值得回味。
【对应】除了与“四”相关,影片的画面还呈现着大量强烈的带有隐喻性质的对称与明暗分界。
男与女、直与弯、内与外、黑与白、方与圆、冷与热、清晰与模糊、圣洁与污垢。
人物的遭遇与心情,在错位的时空里奇妙的一一对应。
这样处理的效果,象征着命运无常,是非难辨。
而大量采用高处俯视的镜头,又有一种奇特的类似上帝视角的,旁观者的清醒。
【踱步】狐步舞,单从过程来说可以视为小范围的来回踱步。
电影有四处印象深刻的踱步:听闻儿子死讯,父亲在狭窄的卫生间里犹如绝望的困兽般团团转;荒芜之地里执勤公务,百无聊赖的儿子在边境线上持枪风骚的摇摆躯体;一匹野生的骆驼,旁若无人的往来穿梭着人类划分的边界;随着泥泞的皮靴在地板上厚重的摩擦声,长官下达了对误杀事件三缄其口的命令。
【倾斜】这是最容易被注意到一个细节。
士兵们的驻地,一个简陋的铁皮屋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下沉,而倾斜本身就代表着崩塌的危机。
从轻微的体感,需要用铁罐的滚动去判别确定,到显而易见触目惊心的大倾斜,沉没只是时间的问题。
这一切都提醒着观众,岌岌可危的屋子里将发生的灾难。
最恐怖的感受就是等待灾难降临,这颗希区柯克式的炸弹,一直让平和的画面里充满了危机感,把神经绷紧到了爆炸的一刻。
【冰冷】登场的士兵,包括夫妻之间,都有种说不出的机械和冰冷感。
从报丧的第一幕开始,军人阵亡的用语,葬礼的流程细节,对家属的安慰和用药安排,有条不紊的同时缺乏了人类的情感。
仿佛生产流水线上的机器,一场根本不存在的噩梦。
荒谬得想要大叫,却又被困在几乎没有光线的房间里。
圆形的桌,菱形的地板砖,稍微转移一下镜头就立刻产生了目眩神迷的昏厥效果。
卫生间里的那个俯视镜头,更是把这种巨大的焦虑与混乱表达得淋漓尽致。
父亲打开热水烫手任由它红肿起泡,企图用疼痛刺激清醒,就是这种坠入深渊的慌乱和挣扎。
除了屋内的人,边境上的士兵对往来的旅客也是保持着冷漠高傲,警惕与杀机并存的复杂情绪。
即使是一个貌似远离战场的边卡,死亡的气息仍时刻笼罩在他们的心头。
黑夜里的车灯异常的刺眼,不知来者何人的恐惧感,一车一车的过客挑拨着他们不安的神经。
电脑屏幕上对照护照名称,关键时刻出现细微卡顿,生怕弹出的是“危险”。
连修理仪器都要带着水滴,分明有触电的危险。
贯穿全场的忐忑,不动声色的左右着观众的情绪。
【宿命】带着笑声的悲剧,嘲弄式的轮回。
父亲年轻时战场上幸运的死里逃生,战后成了他一生的心理负担,而最后这份“宿命债”又由儿子去承担。
逃出生天的是他,将儿子拉进死亡的始作俑者是他,接受造化弄人的还是他。
听起来最惨的人是他,可纵观全片,四个路人从此人间蒸发何其无辜,另一个同名同姓的士兵亦同样不幸,甚至包括那匹被撞飞的骆驼,它招惹谁了呢?
不知该笑还是该哭,在命运面前一切都苍白无力。
能做的只有努力的苟活着,把这些沉重的糟心的往事,狠狠地卷成烟团。
再涩的痛苦在麻草的交换传递之间也化了一缕青烟,伴随着苦笑与眼泪。
跳完这支狐步舞吧,在死神召唤前,在生命的音符没有停止前。
风骚妖娆的扭动着你的身躯,反反复复的前右后左,用余生踱步。
尼采说,上帝死了。
萨特说,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有选择的自由,你的选择决定你的本质。
《狐步舞》的故事发生在在上帝诞生的之地以色列,天生拥有哲学基因的犹太人导演却提出了另一种看法——人是否真正拥有自由,宿命是否存在?
狐步舞如同狐步舞一样,就算可以把它跳得花样百出,兜兜转转还是会回到原地,影片中的人物的命运似乎并没有因为他们的选择而改变。
士兵死亡的结局没有因为误会的消解而改变;母亲放弃堕胎选择生下孩子,可她最终还是失去了他;儿子误杀了人,没有因此受到制裁,却在回家的路上因为车祸而死;夫妻二人选择戒烟,却又重新复吸;被射杀的游客什么也没有选择,可他们却死于他人的选择之下,他们的存在被悄无声息地埋藏。
导演在片中多次设置场景与构图来表现人物的宿命感。
开头和结尾出现的笔直的公路,透视原理让路的尽头消失于远方的一点,寓意着人生的命运就如同没有岔道的路,目的地无法改变,人别无选择;男主家中的走廊同样是笔直的,走廊的尽头是模糊的毛玻璃,导演多次设置父亲站在这条走廊上的对称纵深构图,颇有探寻哲学问题“人到何处去”的意味;家中进门处挂着的抽象画,旋转着的矩形的中心是唯一的中点,暗示着宿命;货箱里有罩在玻璃罩中的飞蛾一次次徒劳地冲击着玻璃试图飞向火焰,意味着飞蛾扑火般的宿命的吸引。
片中多使用对称构图,严谨的对称将人物禁锢在画面中心,削弱了人的自由能动性;导演在特殊情节处使用全俯镜头,从上帝视角观看人物,突出了人的渺小与无助,增强了人的宿命感;几次框架构图中的群鸟纷飞的镜头,即是使用框架表示限制之意,也在暗示圣经中“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意味着如同人拥有山一样不可改变的归宿,就算生活的表象如冗杂的鸟群一样变化莫测,可人依然要像鸟儿飞回山林一样,回到早已注定的宿命中来。
骆驼:生命无法承受之轻的焦虑存在主义认为,人可以自由地选择,选择影响命运,因此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选择焦虑症是焦虑的根源。
可当宿命感侵蚀人的自由时,责任感便会消失,因此会感到生命无法承受之轻。
夹杂在自由与宿命之间,人物承受着另一种焦虑,便是迷茫。
骆驼在圣经中被描述为已被驯化的家禽,可最新研究证明,骆驼的驯化远在圣经之后,这是否可以成为上帝死了的一个证据?
在士兵工作的哨岗,骆驼多次出现,意味着对上帝以及宿命的怀疑,可骆驼出现的地点是一条同样笔直的公路,没有选择,就如同宿命的存在。
当儿子跳起花样百出的狐步舞时,一只骆驼出现在画面的深处,暗示着对狐步舞回到原地的宿命的怀疑。
骆驼从黑夜里缓缓走来,却又消失在黑夜里,而儿子的死亡,也是因为笔直道路上出现的一匹骆驼。
父亲是影片中担负起选择的焦虑的人物,他的选择真正改变过命运。
父亲用圣经交换色情杂志,是对上帝的挑衅,这一选择导致了他母亲的精神失常;父亲当兵时选择让战友先行,免于被炸死的命运,负罪感和焦虑让他无法忍受战友的惨叫,希望挣扎着的战友死去;父亲选择召回儿子,可这一选择导致了儿子真正的死亡。
这样的焦虑导致了他们对存在主义和宿命论的双重怀疑,因此父亲才会坚持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来消除心中的怀疑。
在动画中,他渴望着画报女郎的乳房——乳房代表着母亲与生命的来源,既是对认知世界本源的渴望,他的选择让他的脸上带着罪恶感的黑色的叉蒙蔽了他的双眼,使他相信镜子中看到的自己,相信别人看不到他身上的叉,相信幻想所代表的意识才是本源。
他踢踹狗,因为狗所展现的怜悯与理解的对象正是他试图隐藏的罪恶与伤痛,这样的伤痛只能由他自己纯真的那一面来抚慰。
但他的本质依然被人所发现,他的掩饰终于被戳穿。
这一焦虑同样体现在影片中哨岗的情节里。
缺少对白的沉闷日常、士兵们用测量的方式以确定货箱是真的在倾斜;士兵们玩着虚拟的战争电子游戏,疑惑自己到底是在跟什么打仗,到底在对抗什么;玩具小人在泥地上前进,却摔倒在地陷于泥潭中原地踏步;一位士兵选择戴上耳机逃避现实,一位士兵变成了阴谋论和虚无主义者;查证的士兵无法通过照片确认本人,无法验证意识与存在的焦虑与紧张让他误以为啤酒瓶是手榴弹;士兵们每日看着来来往往经过哨岗的车子,自己却被困在原地,只能用望远镜试图看见困境外的世界,可即时他们汗流浃背,看到到也只是另一片荒原。
他们的焦虑也体现在性压抑上,面包车上画着的性感女郎,对路过的美女目不转睛,对着屏幕里显示的证件照面露微笑导演用视听语言展现了这一压抑与焦虑。
在影片的大部分场景里,较长的镜头、缓慢的剪辑、缓慢稳定的镜头移动、克制的演员调度带给影片缓慢的节奏;偏灰的低饱和色调传达压抑的情绪;低沉舒缓的配乐渲染了凝固的气氛;多使用人物的近景和特写来表现人物心理,通过狭窄的空间和演员忧伤的表演使观众感受到这一情绪;家中场景,单向打光使人物处于半明半暗中,体现了人物的悲剧形象;哨岗场景,对水中倒影的使用和雨夜的设置带来寒冷的压抑与伤感。
自由与宿命拉开热战儿子的车祸死亡无疑是这场焦虑由冷战变为热战的导火索。
当场景再次回到家中时,导演颠倒了叙事顺序,将儿子的真正死亡放于最后,对前情并无交代,使观众产生了迷惑的感觉,产生了暧昧性,其本质是想表达自由与宿命之间真正的暧昧性,谁为真理导演并未明确给出答案,只采取了中庸的态度。
在此场景里,镜头第一次出现了晃动,镜头的移动和摄像机的移动变快,剪切的节奏也加快,暗示了矛盾的爆发。
这一爆发的暗示为抽象画的倾斜,意味着平静与既有模式的被打破。
妻子在丧子之痛前采取了和丈夫一样的自残的方式来宣泄,也是因为疼痛能让人感到存在,以此摆脱压抑的宿命感。
但这场热战的最终结局是和解。
当夫妻二人终于坦诚相待时,在丈夫视角的妻子手部的伤口特写之后,出现了人物正面不动,背景快速旋转的镜头,伴随着抒情的音乐,演员的眼神彼此交汇却又若即若离,仿佛是两颗宇宙中的行星,存在于万有引力之中。
引力是宿命,可引力的存在是因为质量的存在。
在夫妻与女儿的对话中,夫妻的正面与女儿的正面始终不出现在同一个画面里,这样的隔离是释然者与世界的隔离。
上帝死了的世界,命运的主宰便是个人意志,而意识的不可控性导致了宿命感的产生。
尼采说,世界是荒谬的,正如《狐步舞》讲述的故事,夹在宿命与自由之间,本质是哲学根本问题——物质与意识何为本源,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孰为真理,是一个不断追寻的探求答案的过程。
4.5🌟 (写不下改长评好了1、三段式结构,很喜欢中间这一幕!
是真的让人耳目一新沉浸其中!
就单论“集中营的圣经”与“战后的黄色刊物”这一笔对照就写的太强了。
2、现代战争是一场异常安静的幻像“我们正在被录像,而眼前的一切都是幻像”。
边境线无战事,战争的气息却无处不在,它在片中没有直接出现,而是弥散成一种真假难辨的幻觉,玩弄着生死。
第二幕里,玩着电子枪战的士兵们问:“我们在这里打什么仗”,房屋在倾斜、在下沉、被逐渐吞没,而人们仍安静地坐着,咀嚼、睡觉、无法离开。
他们迷失在现代战争的迷雾里,失控也就在一刹那。
在这团迷雾里你甚至不用去担心杀人的罪名,因为连掩埋都是悄无声息的,而雨水会在最后帮你抹去轮胎的痕迹,那么等价交换,你的墓碑上也只会记录“倒下”,而非“被杀”。
这场幻像不断扩大,第一三幕精准地刻画了它所笼罩的每一个人。
母亲这个人物丧子后安静的崩溃,独特又真实,她在一摊废墟中否定儿子,宁愿用多年前的堕胎掐灭一切痛苦的源头,她恨丈夫因而不再假装依赖他,但她也和丈夫一起抽儿子留下的烟卷,跳一支简单的狐步舞。
所以说这不是一场单论战争的电影,战争电影盲点外,它也在只言片语中涉及了婚姻困境、命令他人开道替死的道德/阶层困境、或许还有点宿命循环的宗教意味?
3、视听语言极具风格化:视野里巨大的鸟群、破车旁水塔下的狐步舞、公路上的塑料玩具战士,每一帧都想截图!
塞缪尔·毛茨似乎很喜欢用旋转的俯瞰镜头,是否在完成一种大胆的抽离感。
在编织影像时,他贯彻了这种抽离感,把不同类型的媒介串在一起,再时不时来点黑色幽默,当然这不只是简单的拼贴游戏,一本漫画既能串联起二三两幕的父与子,也能让人后知后觉地体会到他们所跨越的生与死,漫画主角脸上画的叉叉❌又被父亲的眼泪打湿,重新变为墨水…好高级好高效的叙事技巧,学到了学到了…4、第二幕的四个士兵都很有辨识度,眼睛里有一种近乎残忍的迷茫。
ps1一直在想第一幕里反复出现的狗指什么用意?
后来恍然个大悟,麦克斯是这只狗啊…鸟啊、骆驼啊、狗啊…有点自然主义那味儿了ps2记得补《黎巴嫩》
影片故事来自导演塞缪尔·毛茨和女儿亲身经历的这一事件。
塞缪尔·毛茨每天都是开车送女儿上学,因为女儿从来没有按时起床过,这一坏习惯让塞缪尔·毛茨操碎了心。
塞缪尔·毛茨告诉女儿应该像其他人一样,乘坐公共汽车去上学。
一天,女儿乘坐5号公共汽车去上学,半个小时后,塞缪尔·毛茨听说有恐怖分子在5号车里自焚,十多个人在事件中丧失了生命。
塞缪尔·毛茨给女儿打电话,但是电话服务器因为战争已经中断, 一个小时后,幸运的是女儿回到了家, 她因为差一步而没有赶上那班公共汽车,这样的危险经历启发了塞缪尔·毛茨创作感悟。
千疮百孔的中年男子生活:你的妻子幸运地被扎了一针镇静剂昏昏睡去,躲过了最突如其来的几个小时;公寓里只剩下你一个人独自咀嚼灭顶般的丧子之痛,not even a single soul to moan with。
你去母亲的精神病院,她的第一句话是“把你的衬衫塞进裤子里”;她说记得,重复她孙子死去的事实,冰冷的表情没有变化;一会儿,她又露出女人见到心爱情郎的表情(在她脸上像是巫婆拿出要害人的毒苹果般可怖),喜悦地摸着你的脸,叫你陌生男子的名字。
下葬时,拉比会撕下你心脏部位的衬衫,如同雅各撕裂衣服,为儿子悲哀多日,当他误以为儿子丧生时。
他们带着你操演了这一套流程,忽然告诉你他们通知错了,你儿子没死。
然后你儿子又真的死了。
你有秘密又脆弱。
你的家庭成员都知道:你的妻子知道,你的小女儿知道,你死去的儿子也知道——他为你留下抹去你夜间眼泪的漫画,为你的罪责翻倒了;就连你的狗都知道,它的肋骨间都钻进了你的脆弱和恐惧,你把它踢成了内出血。
中年男子千疮百孔、无法直视的生活。
富有荒诞感的三个段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环形结构,通过环境统一的车上作业将内容连续起来。
第一段,行政失误给受害的主人家庭带来巨大情感起伏,这部分画面调度,极度工整漂亮,镜头内容的运行有焦虑感。
事件转机处,散开的黑色粉末作为一种主观的情感释放,是一处新意,也是一个集中意象。
后面两段,岗哨的狐步舞作为一种荒诞的消遣,是中心。
慵懒的边防生活给了乔纳森幻想空间;而另一空间,家中则实现了情感和解。
就在情形向好的进展中,乔纳森在撤离回家的路上遭遇意外。
通过车上作画的暗示,连接了两个空间的情感,同时也间接坐实了“荒诞”的世界观。
这种“荒诞”是一切事物的表面,而“宿命”是已注定好的,终究会发生。
整体讲,是一部有着极好工艺水准的艺术电影,作者观点明确,内容上具有很突出的学习价值。
本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上看到最赏心悦目的一部电影。
这种形式与内容兼顾,视听风格与表达主题俱佳的作品在九十年代比较盛行,近年来愈发少见。
我没看过这位以色列导演的处女作《黎巴嫩》,但是这部蛰伏多年创作而成的作品令我眼前一亮,导演透过独特的三幕剧反思战争的荒谬本质令我深感震撼。
第一幕在密闭家庭里的叙事令人啼笑皆非,开场有一种独裁政府高压统治下的意味,战场上牺牲的儿子对父母而言首先是悲痛的,而报丧人却用强制手段控制父母的悲伤情绪,还跳过见儿子遗体的程序直接安排葬礼,如此荒诞不经的情节设计在报丧人通知儿子没死时达到顶峰。
这种黑色幽默的方式抛出了悬念,无疑令观众对接下去的情节有所期待。
如果说这一幕是用轻松调侃的口吻来讽刺政府罔顾战士性命,那么第二幕描写四位年轻战士在边关守卫的叙事则显得无比尖锐,延续下来的荒诞感也逐渐增强。
士兵们颓废绝望百无聊赖的情绪与此起彼伏的超现实画面(狐步舞、骆驼、倾斜的房子)碰撞出强烈的荒诞幽默感,简约的对白设计与细节捕捉则不断渲染出末日般的压抑感,而突如其来的射杀场景更用反差极大的视听风格打破这种压抑感,令观众深陷于更为绝望晦暗的氛围里。
如果说这一幕算是直面揭露战争的荒诞与残酷本质,那么第三幕的设计又让人始料未及。
场景又回归到第一幕的家里,本以为儿子安然无恙的观众却对母亲控制不住的悲伤情绪深感错愕。
儿子究竟死没死这个巨大的悬念终于在父母的对话中泄露出来,但是这压轴一幕并非以此为主题。
这幕主要是描绘父母痛失至爱的情绪宣泄以及面对命运的无奈与坦然。
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儿子生前的一本手绘漫画带出的讽刺幽默效果。
动画场景的出现令人惊叹,生动地将父亲与儿子的命运勾连在一起,顿时也令父亲的形象更为立体传神。
这段突然让我回想起多年前一部以色列动画《与巴什尔跳华尔兹》,记忆呈现与梦幻化的处理,以及同样残酷的战争背景,不仅让我感叹以色列电影人对人性及战争的思考。
乍看上去,三幕剧独自为政,人物情绪与空间处理不尽相同,细细品味下来却发现有一种荒诞的幽默感贯穿始终,除了第三幕较为弱化之外。
结构上更是契合了片名“狐步舞”的设计,回型结构增添了故事的宿命感,将战争给家庭带来的致命创伤阐述得较为深刻。
风格上来看,导演喜用俯视镜头,第一、二幕均有出现,无论是父亲听到报丧人消息后的心理刻画,还是士兵们在边防地区行动的画面,人物头顶上盘旋的摄影机犹如上帝之眼俯瞰众生,独特的视觉观感不仅跟故事的宿命感紧密相连,而且令观众对人物及故事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第一段的绝大部分的场景都在Michael和Dafna的公寓中发生,简约现代的装饰风格、精心布置的空间、不真实的窗外景物和受限的镜头位移触发了一种舞台式的情景,创造出置身其中的剧场式幻觉。
而在这幽闭空间之内,压迫性的镜头特写,将Michael围困于逼仄之中,无限放大他暴露在巨大悲伤之下的狂躁不安,由情绪推进而升温的张力,如同尖锐的噪音刮擦着观者的神经。
向旁电影的第二段则转移至荒芜人烟的北部边境关卡,那里驻守着包括Jonathan在内的四个士兵——他们的主要任务除了例行检查往来的车辆和人员之外,还得对怡然自得缓慢路过的骆驼予以放行。
第一段中几欲崩塌的情绪张力和幽闭受限的物理空间,突然在开阔无垠的沙漠中得到缓释。
一时间,由死讯所诱发的悲伤突然转换成超现实的荒诞无稽。
天空如同被颜料染蓝一般不真实,废弃过时的手绘广告牌前,寂寞的士兵抓起来福枪作为舞伴,在空无一人的公路上踩踏起孤独的狐步舞;在潮湿泥泞的集装箱中,他们一遍遍地用滚落的午餐肉罐头测试其倾斜的程度,用咸腥的“最后一个睡前故事”调剂枯燥无味的重复生活。
当然,别忘了他们所身处的战争泥沼和背负的军人职责,以及这一职责所附带的那一点点高于巴勒斯坦平民的权利:经过关卡的阿拉伯旅客总是被迫要接受士兵们漫长乃至羞辱的检查。
而这一权利使得这群与普通青年无异的士兵过早地被推上杀伐决断的位置之上,于是酿成一场误杀的惨剧。
高级,但不好看
还行
2.5
结尾的骆驼算是点睛之笔。但似乎匠气过重了。
如果一切的事发偶然都归咎于宿命跳着狐步舞逃不出循环打转,那么困囿其中的人还怎么向前?所以一切不切实际的反思都是矫情且毫无意义的。
导演自恋了
本是一个非常简单也并不有趣的故事,还要故作姿态绕着弯子摆弄一番,荒诞主义也好宿命轮回也罢,闷得要死。
垃圾
以色列军人敲开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门,宣布他们的士兵儿子阵亡,妻子晕倒,丈夫陷入无处躲避、只有依靠自残来发泄的悲痛中,夫妻俩伤心欲绝,方寸大乱,正在接受现实、安排葬礼的时候,军方又发来通知,刚才通知错了家庭,牺牲的另一个和他们儿子同名同姓的战士。悲极生乐,父亲却没有彻底放心,动用关系让军方赶紧把自己儿子从边境撤回来。没想到,回家途中又生变数,然而事情却又一波三折,发生意想不到的转折。
又哭又笑。
第一段惊艳,第二段尚可,第三段平庸,不光段落的断裂感严重,镜头与镜头间也仿佛不在一个画风。帕特神曲《镜中镜》再次响起,而就在十分钟前才在手机上听了一次,这种极夸张的巧合,就是传说中的平凡生活中的神圣时刻吧。
??????
太机械了。
空间艺术,摄影构图绝妙。压抑,痛苦,愤怒,荒诞……不疾不徐,一步一徘徊,无法排解的怒火伤痛,家庭与社会的复杂矛盾,陷入僵局失控的人儿……哎,人间不值得 !
意义不明确,第一幕和第二幕撕裂感尤其严重,第一幕全是夸张的表演,第二幕是士兵生活的体验,以及几个表现欲望的片段。狐步舞这个元素也很突兀,最后儿子是出车祸死的,也没有体现反战的思想啊,那全片只做到了一点无聊的刻画
城市公寓与边防哨所两个时空的不可控事件,以及纽带父子关系的一本没画完的性幻想漫画,将儿子与父亲前后脚着,塑造成希腊戏剧中得为错误付出代价的悲剧英雄,而且是在一个循环反复的闭环中永远摆脱不了自己命运的英雄。故事编织之精巧与命运寓言之含糊,在这部电影里,竟能形成某种并行不悖的默契
狐步舞,无论如何都会回到最初的起脚点,完成一个循环。就像我们所有的过错,终究都会回到我们自己身上。而命运的循环,却也总是逃不过。
太迷人了,从摄影到结构,毛茨把镜头的空间感用到了极致,用运镜来表达情绪,值得所有摄影导演系学生反复观摩。三段叙事的空间割裂到结局,像是能听到电影的大喘气一样。这还只是导演第二部长片,惊叹了。年度十佳预定。
前两幕的节奏简直是顶级的 各方面的调度都太好了 最厉害的是第二幕的tone 世界尽头一切都是荒谬
节奏太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