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缸》很容易让人联想到09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之一的《成长教育》。
因为两部影片都提及了一个关于青春期少女与伪单身老男人的故事。
后者当然是一部极矫情的片子,我之前已为此写过影评(http://i.mtime.com/3316235/blog/4545909/),在此不再赘述。
但是开篇就显出不俗气质的《鱼缸》,却因为之后虎头蛇尾的叙事,令人惋惜的跌落到了《成长教育》周遭。
少女米娅与周围的事物格格不入。
她颓废风骚的母亲、叛逆野蛮的妹妹,以及然她厌恶的那些同龄女生。
于是她用粗暴冷酷的表现形式对抗着这些带给她束缚感的外在因素。
米娅喜欢一个人在高楼的小屋里放着自己的CD,一遍遍练习着自己的舞。
据说,喜欢跳舞的人通常是很自信的,他们总有着自我展现的强烈愿望。
米娅正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宣泄她内心的热情和对自由的向往。
她几次冒着危险,企图用石块敲碎铁链释放白马的冲动,正是自我内心想要挣脱周遭,挣脱母亲,挣脱一切束缚的写照。
这一动人的情节设计,也成为本片的一大亮点。
在这个属于三个女人的家庭里,父亲与丈夫的角色是缺失的。
之后本片的男主角出现了,母亲的男友康纳,有魅力的中年男人。
本片前半部分对米娅与康纳的关系及两人情感的发展,描写极其细腻到位,丝丝入扣。
从一开始的陌生抗拒;到开车出去兜风时那首惬意的《加州梦》,些许拉近了米娅内心与这个男人的距离。
之后一起下河抓鱼,割伤了脚,康纳背着米娅行走;于是米娅愿意在这个陌生男人面前用受伤的脚,跳起自己爱的舞,这是信任与舒展的姿态,这样的情节多么自然动人。
这个貌似外表冷酷、性格古怪的女孩,在这个温暖迷人的中年男子身边找到了被保护、被欣赏的感动,这是一种类似父爱的光芒,暖暖的浸润了她感觉被束缚的身体和心灵。
之后米娅带着自己的小男友,来到康纳面前要零花钱买酒喝的情节,像极了小女孩之于父亲的撒娇;她还告诉他,自己想要应聘舞者却惶惑不安的心情,也得到了康纳的支持和鼓励。
她当然喜爱这个男人,一种带着恋父情节的异性之爱。
这种微妙的感觉很是抓人,却也着实难以把握。
我确实曾焦灼期待影片的情感走向,在半夜他们一同喝酒,康纳要米娅跳舞给自己看时,我就在心中默默祈祷,千万不要继续延伸,到此为止吧。
但是影片还是把两人的关系拽到了性爱的圈子中。
有点像本可慢慢品尝、渐渐微醺的美酒,一扬脖一口喝干似的,畅快了,但却失去了美感,让人不知所措。
当然也让影片的气质骤然滑落。
其实这样的处理本也并无不可,真实生活本就缺少影片之前的微妙感觉,以赤裸裸的样态居多。
只是这让影片情节的后续发展与品质保证成为了高难度动作,或者落入俗套,或者瞎编乱造。
最后创作者还是选择了与《成长教育》一样的情节收场,毫无创意却也似乎别无选择。
仿佛总是要有一个一开始充满迷人魅力,过后发现原来面目可憎的中年大叔来充当小萝莉成长路上磕破心灵的路障。
总之切记小女孩是惹不起大叔的。
只是原本似有若无、轻轻摇摆于父爱与爱情的微妙情感,一下子七零八落;好像玻璃杯摇晃的清水,微微眩晕不知去向何处,突然水温骤升,杯子炸裂开来,碎片与水花四溅,满地残局。
最后米娅为了报复而绑架了康纳的小女儿,之后又因不忍心而将落水的她救起送回家。
米娅对这个小女孩是充满嫉妒的,有着一种像是争夺父爱的幼稚冲动,这时我们又记起她也只是一个十五岁的孩子。
但是她还是及时悔过了,康纳的那记耳光,像是父亲对女儿的教训,让混沌孤单的米娅清醒了自己寻找生活道路的决心。
也许导演想表现的鱼缸,是加在米娅身心的隐形束缚。
为了挣脱这一切,鱼一般的女孩不惜奋力跳脱鱼缸,却跌入了年轻的心灵无法对应与承受的无水之境。
最后还是只能与同龄男孩结伴同行,一起去远方的海洋寻找心中的自由。
我是在看了最新的简爱之后,迷上了里面的罗切斯特,然后去找这个演员演的别的片子,偶然才发现这个片子的。
感谢简爱,让我认识法斯班德大叔。
感谢大叔, 让我看到这部电影。
这确实是我看过的最好的coming-of-age的片子,没有之一。
很多人将这部片子和An Education相比,都是英国人在同一年拍的coming-of-age, 大多数人都觉得这部要更好。
我非常赞同。
An Education的故事还是蒙在柔光镜下的,端着的,美的,把小女孩推到镜头前,演那种其实不谙世事但又偏偏自以为是的小小矜持,和泛进眼眶、最终又默默咽下的眼泪。
Fish Tank讲的则完全是另外一种故事,凌厉、现实、全无甘美的生活。
一个伦敦郊外工业区的破乱公寓里的15岁女孩,酗酒的单亲母亲,不知道是否满了10岁但已开始抽烟喝酒满嘴脏话的妹妹。
这个姑娘的生活里,几乎没有什么美好的事情,更不谈什么宏大的理想,甚至一个柔软的角落。
而她俨然就出落为生活为她预想的那样,辍学、酒精、言语与身体的暴力, 在尘土飞扬的马路上漫无目的地寻找。
没有人对她会有洛莉塔的错觉和怜惜,虽然她只不过是洛莉塔的年龄。
在遇到大叔以前,她的生活里似乎没有任何正面的力量,没有一个人对她曾和颜悦色,曾有过温暖的肯定。
大叔是她娘酗酒party上的hookup,是个气质温暖放松的好看男人,随随便便地,赤着膊地来厨房倒茶喝,看到她随着音乐跳嘻哈,笑眯眯地夸她跳的好。
少女看他的眼神很复杂,是警觉、叛逆、和犹疑的混合,为了知道他是谁,偷看他的钱包,还顺手摸了几张零钱。
再看他的眼神,更加复杂,因为那里面开始有了依恋。
每个人都是有心的,哪怕是十岁就开始酗酒和满口粗话的问题少女,只是她的心从来没有被人关照过,甚至未被她自己关照过。
得到一点温暖,她自己也由此看到了心里的一角柔软。
因为有了这一点柔软,她粗黑的眼线下的目光,开始有了一点期盼和雀跃。
无论内心的那点细腻如何被放大,生活依然还是落花流水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逻辑发展下去。
大叔并不是个坏人,所做的一切也并不是蓄意的圈套。
成长的故事其实并无新意,一个女孩的成长,总是要和成为女人拉上关系。
大叔悔了,大叔走了,大叔消失了。
少女是个无畏的年纪,她顺着城市尘土飞扬的道路,走了很远,找到大叔郊外的住所,才发现他和他的妻女。
他的女儿,穿着公主纱裙,在她的眼前快乐地滑来滑去。
那一刹那的强烈感觉(愤怒?
),让她差点把这个小公主扔进河里溺死。
好在生活的残酷是不动声色而非声色俱厉的,什么灾难性的事情也没有发生。
她重新回到自己的生活,这段成长的故事就这么结束了,她似乎只用了一场短暂的嚎哭,就结束了转瞬即逝的希望和悲伤。
这个演员是本色出演的,她在该片在嘎纳拿到大奖之后无法出席颁奖礼,因为当时16岁的她已经怀上了男友的孩子。
她果然没有试图逃脱自己的命运,这或许是一种勇敢。
演大叔的fassbender,其实差不多也是本色出演。
他有种温暖的举重若轻的气质,他的身上没有阴影和陈年的伤痕,没有向年轻人贩卖的深沉,但谁知道他是否愿为生活扛起所有他应该扛起的负担。
没有谁是坏人,因为每个人都只在对方的生命里扮演了一个某个角度的角色。
谁又何尝知道谁的真相。
在一刹那眩目和醉心的温暖光芒里,谁又在乎谁的全部是怎样。
大叔和萝莉之间,谈什么爱情呢,成长与爱情无关,甚至与性觉醒无关,那只不过是一场希望和失望的交换,然后在尘埃落回原处的时候,令那个年轻的人对生活中绝望之平静(quiet desperation)有点新的感触,能在未来的日子里,更加平稳地节制地交出自己的希望,再平静地接受失望和随之而来的改变。
说白了,是一场教与学的关系,感情和肉体上的纠葛,都只是副产品。
人的一生中,能全面了解和拥有的人,不超过寥寥几个,这样的重量,不是一段成长的时光能承载的。
爱情并不是必然发生的,而每个人的生命里,都需要依恋、温情和肯定,成长之前,对这些的要求只会异常强烈。
那些给予这些的人又怎能命定是谁,他可能只是个友好的过客,而你或许从来没有机会真正认识他,而他也同样如此。
我喜欢这部片子,是因为它有一种在现实和内心之间优美而自信的平衡。
没有煽情,没有玫瑰色的憧憬,没有戏剧化的心碎,一切都符合我对quiet desperation之境界的想象。
我对black swan之类的片子,赤果果地把成长的实现与性觉醒挂钩在一起,非常之不以为然。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对black swan里面那个猥琐教练大叔,有一种不合情理的好感。
因为我觉得性觉醒在一个少女的成长里,往往真是minor的事,而倘若她能带着感激想起他,他一定还教会了她其它的东西。
然而,这些事情,可能都还是不再回首最为妙吧。
还有一句无谓的心愿,那就是所有有女儿的父亲,请好好爱你们的女儿吧,其实大多数悲伤的成长故事,起因都是父爱的缺席。
主题没什么新鲜的,人物设置和剧情桥段也熟口熟面,毕竟青春成长的题材拍来拍去都是大同小异的,碰上情场老手大骗子更是洒狗血情节的重灾区。
但导演Andrea Arnold却处理得相当抑制和理性,迄今为止三部长片中最好的一部,其看点在于毫无煽情的真实感和恰到好处的作者风格。
她对中下阶层的描绘深得英国大师Ken Loach的真传:采用非职业演员,展现贫民窟生存环境,满嘴脏话跟母亲对骂的小女孩更是逼真得让人心惊。
嘻哈乐的引入也相当老到,跟女主角的身份地位,乃至命运转折都有着奇妙的暗合,从而更令观众领悟到影片名字的内在含义。
导演对动物隐喻的喜好再次浮现,被缚的白马,河里被捕杀的鱼,异样的角度特写反衬出的却是人物内心情绪的敏感变化。
空屋练舞时的逆光,随处可见的虚焦镜头,足以显露出导演在处理自然环境和人物心理关系之间的微妙手法。
不过归根到底,最值得一看的依旧是初登大银幕的女主角,一鸣惊人的(本色)演出让我更容易投入到她身处的那个残酷而现实的生存状态里。
不得不提,最后半小时的几场重头戏里,她充分发挥出极其自然而难忘的演技:应聘艳舞女郎、屋里撒尿报仇、绑架男主角女儿,以及最后跟母亲妹妹三人跳嘻哈舞和解。
我觉得大部分人不会喜欢是因为这部剧着实简单,甚至有些无聊。
可能是女主角性格太孤的原因吧。
可是如果细想,其实这些事情该发生就是会发生,就是那么简单的理由,我们就是为了让这些事情发生而存在的,所以一切就顺其自然的简单。
我给四颗星是因为这部电影对于我来说还是有价值的。
因为我能从Mia的身上看到我自己的影子,所以我知道Mia在干嘛。
电影是在Essex拍的,浓重的流里流气的东伦敦口音我也天天听,甚至自己也能模仿着说上一两句;电影里很多场景就在我家门外;类似电影里打扮的人天天在我眼前晃。
我平时甚少接触这些人,也从未了解过他们的思想,至于他们生活状态,有钱没钱,家庭,父母这些,我还是略了解一二的。
所以看起来不费劲,我懂、我知道他们在干嘛,为什么会那么做。
尤其米娅和我的想法很像。
Mia能喜欢上一个年龄是她的年龄乘以二还多的男人其实完全是家庭原因,缺少父爱,没人欣赏---一个只知道花天酒地不在乎她死活的老妈(我经常听见我们同学冲着我们老师喊“你TMD爱给谁打电话就给谁打电话吧,我爸妈才不在乎!
”)、一个什么也不懂只是盲目的被世俗和身边人的思想所传染的妹妹。
米娅,作为一个青春期里的女孩,她有自己的忧郁,想法,冲撞,还有看事物的眼睛。
每次她看着她母亲的时候,我总是看着她的眼睛。
她内心包含的那些东西,没人懂。
她以为Conner懂她,可是成人的世界她现在还不了解,涉足太深只会害了她自己。
她并不恨Kiera,只是无法接受她得到些许父爱的源泉其实被另外一个女孩的分享着。
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好像在旅游一样,对里面的风景有那么多感触,还总是往青春上扯。
其实这部电影很现实。
再加上女主角就是一副青涩的”我在演戏“的样子。
大家都是一副认真的我在演戏的样子。
于是就越演越真了。
其实梦想和家庭是两码事儿,但难免被彼此影响。
严重的会彼此牵制。
甚至颠覆一个人的命运,但梦是变不了的,最多成为曾经。
但是不会消失,不会改变。
我们应该打很多比方,比如若她有一个健全的家庭,她会变成什么样?
她还会爱上Connor么?
她的舞蹈呢?
她身边的朋友呢?
梦不变,但是梦会被家庭所影响。
而她正处在一个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会做出什么的年龄,开始所谓的彷徨(如同鱼在鱼缸里游)。
刚开始以为四面八方都铺满阳光,都是未来。
游着游着就发现自己怎么那么压抑,好像永远游不出这个地方似的。
撞了几次壁后知道一些路不能走了,开始试其他的路。
撞啊撞,找啊找,失望又失望。
然后明白这地方是走不出去的,看开了,于是人生也就过去了。
青春都是这样。
这不是固有模式,这是简单。
青春期是如此简单的东西,身处青春期的人却总把一切想的过于复杂。
谁的青春不是这么回事儿?
谁当年没有心动过?
没有努力过?
没有愤怒或不屑过?
没有和父母吵过架?
少年总是被一些东西所吸引,填补自己的空虚与无所适从,以为自己拥有什么,可也只是短暂的一瞬,最终还是一无所有。
还是得走下去,把该做的事儿都做了。
没有目的,有目标。
没有动机,有想法。
顺着这条道走下去,谁知道会变成什么样?
但一定是自己的模样。
This way, my way。
打三星是因为我对这种青春期疼痛题材的无感,但并不妨碍对法鲨的欣赏。
设想一下,在爹不在娘不疼的幽暗少女时光,有一个男人无意闯入,带着点诱惑,香水和气味,和性感。
很少有人能拒绝。
他会在你睡着后蹑手蹑脚地抱回房间,轻轻地替你除去裤袜,盖上被褥,像一个父亲那样沉稳。
他会在门后看着你自在地随着电视的音乐起舞,静静看着,然后淡淡鼓励,你可以做到的。
像一个良师诤友那样点评。
他会停下脚步为你脚上的伤口包扎,然后在你面前微微躬膝,上来我背你。
像一个兄长那样依靠。
他会在看到你身边围绕的小伙子而微微不满,但却又没多说什么,带着讽刺的话语仿佛在透露他的内心,会吗,像一个情人那样在乎。
他这样一个男人的出现,奇迹般补充了生活中缺失的每一块。
他是这样地无法忽视,她无法拒绝。
偶尔的调情,原谅她,在这孤寂迷茫的十五岁,他来到她身边,已渐渐动心。
哪怕是在夜半看到母亲和他亲热的时刻,提醒自己,他是母亲的男朋友。
然而,在午夜微醺的客厅,无法抵抗的是他带来的诱惑。
毒药是你,解药也是你。
你把我带到我到天堂,又推我下了地狱,如此狠心。
他怎么可以就这样消失了?
仿佛不曾到来。
不顾一切地去找他,他的慌乱,他的隐瞒,他的回避,他的无所谓,让我明白来自己的愚蠢,其实早该猜到了,不是吗?
之后的埋伏已久报复太迷乱,一切都乱了,一切都变了,一切都结束在那一晚的一个耳光之中。
也许她等的就是一个了结,很好,终于结束了,终于可以重新开始了。
现在,我要离开你了,曾经爱过的你,也许。
你给过我快乐和希望,也给了我匕首,让我看清这世上的虚伪谎言。
我就像是鱼缸里的鱼,从来看不清这大千世界挣扎着要出去,你来到我身边,把鱼缸打破,让我离开了原来的温土,终于冲向未来的河流大海。
我恨你的残忍,又感激你的残忍,让我得到了青春的解脱。
但我会一直记得,十五岁那个夏天,你,曾经来过。
《鱼缸》是一部反映英国问题少女的现实主义作品。
它并没有用戏剧化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来冲击观众的感官,而是从现实环境说起,娓娓道来。
Mia是个乖戾叛逆的15岁少女,有个同样乖戾的10岁妹妹。
她们的单亲妈妈目测也没过30岁,每天过着荒唐的生活。
周围也同样是一群毫无希望的年轻人,Mia的世界就像一个鱼缸,她想挣脱出去,强硬的表现只是为了掩饰内心的挣扎。
这个鱼缸世界似乎有了转机,那就是妈妈的新男友康纳(迈克尔·法斯宾德),他带着母女三人出游的时候,Mia似乎找到了父亲的所在,接着又被另一种感情取代。
另一方面,她热爱的街舞似乎得到了赏识,获得了一个面试,似乎是通向梦想的曙光。
然而这不是一部励志片,‘父亲’并不是来做父亲的,更不是真爱,面试也看中的不是她那其实很糟糕的舞姿。
一切都破灭了。
在绝望中Mia做了别人也会做的事。
闯进欺骗了自己的男人家里,在客厅里撒尿。
我甚至能理解这种行为,这只是对受到的侮辱的一种卑微的发泄和报复。
也想让伤害自己的人尝尝大的苦痛,但最后还是对无辜的人下不了手。
那只有逃离。
心理和行为的匹配非常到位。
非常现实,没有视觉冲击和起承转合,到头来却给予观众更持久的冲击。
生活就像鱼缸,我们满以为总有一天会有更广阔的天地,但其实我们永远也无法逃脱。
电影没有呼吁社会关注,也没有交代Mia远行后的结局。
这只是一段人生的横切面,它没有任何诉求,只是让你感受那鱼缸中的绝望。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非常的不波澜不惊,整体感觉和达内兄弟的片子以及《永远的莉莉娅》一样很相似,但是我会更倾向于把他分到《莉莉亚》一块去,同样是关于青春的议题,同样是放荡不羁想要冲破无形屏障的迷失少女,莉莉娅却显得更加残酷。
同样关于自由与梦想,同样是想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但是两个懵懂的少女都被爱情欺骗了,都在稍稍萌发的爱情中看到了现实。
真个时候真该大骂一声:爱情是狗娘!
其实对于这种情绪慢慢增加,感情含苞待放的片子,用纪录片式的手持摄影是最好的,相对于那些天花乱坠的角度景别剪辑,其实这样的慢慢道来的片子更考验功力,片子的节奏不能太慢又不能太快,不能太多剪辑和角度的切换不然就打破了我们去跟随的感觉,观众是被一点一点慢慢带进去观看的。
起初我们会厌烦于米娅一直漫无目的的乱走以及他的无礼和傲慢,其实他就想许多叛逆期的少年,明明很想要加入到普通的行列但偏偏要证明自己是特别的与众人不同的,矛盾的心理就是青少年的心。
回头想想,米娅所经历的情节真的不是让人心动不已很有兴趣,就是普通的生活,所有人会经历的普通的生活,但是就是这样的慢慢发展下去,叙事开始走向小高潮,观众还是会不由自主的去为这个少女感到担忧,害怕他继续的沉沦于犯罪,是的,导演手持的目的到了,你已经被导演代入到米娅的世界了。
同样的达内兄弟的片子也是如此,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就是主角非常不好看的后脑勺然后跟着他一直走一直走甚至走的晕头转向找不着北了,人生不就是如此吗,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如此的神秘,手持跟拍刚好符合了人们窥私一大怪癖。
一直在学习这样漫不经心娓娓道来的讲述方式和拍摄感觉,这种片子一把握不好变回被打得遍体鳞伤,但其实真正的珠宝和甘甜就在其中。
学习之。
全麦无糖面包看似粗粝,却很有嚼头,而且营养丰富,越嚼越有味儿。
电影《鱼缸》似有这样的特质,粗糙晃动的镜头,无拘无束的光,纪实式的成长日记,非惊天地泣鬼神,却带出一种“稻草盖珍珠”的亮眼感受。
而且故事节奏把握得精准,像一条牵引情绪的隐形线,使观众跟着女孩子疾驰不羁的脚步走完两个小时,却未觉无聊。
故事从十五岁小姑娘Mia独自练习完街舞的喘息中开始,接着用电话留言交代Mia的友情陷入危机,然后用母女对骂的场景诠释家的概念。
三张照片,童年的幸福,亲密的友情岁月,还有乖乖女的学生照,把曾经的美好轻轻地从Mia与观众的眼帘翻了过去。
Mia走路的样子,像风一样扫过的步伐,为整部电影的镜头注入了青春焦躁的脉动。
这能营造“访客”被邀请参与到剧中人物的人生舞台的亲近感,在看影片的过程中,我一直幻想自己就是坐在阳台上,或跟在Mia的身后,看着Mia生活的友邻。
满口脏话,用脑门磕破另一个女孩子的鼻子,Mia愤怒叛逆的性格被定格。
两次偷白马未遂,直至白马被宰杀掉,自由与死亡紧密相连。
翻钱包,偷窥,对Connor若即若离,到后来献身、报复、回归,呈现了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子面对情感漩涡,复杂而又危险的心理变化。
Mia趁母亲醉酒,无意或本能地接近母亲的男朋友,拍摄成了有美感的情感互动,对导演及观众而言,都是一种挑战。
这样的处理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Connor的关怀取代了母亲的自私冷漠;Connor的鼓励给了Mia追求梦想的信心,这一切都是正面的积极的,因前面做足了情节铺垫,到后面一切可追究的原则都被羽化了。
成长中充满阴郁的,无需负责任的人生态度滋长在这个家庭的角落里。
所以女儿可以随意地叫老妈荡妇,母亲也会一边揪着女儿,一边恶狠狠地咒骂。
Mia的妹妹Tyler与朋友在房间里看着真人节目秀扯皮,抽烟喝酒,娴熟的动作,出色的表演,一个镜头强有力地展现了“家庭教育”的全貌。
有时这不分阶级,谁都不能找借口自甘堕落,但沿袭又是复杂的现象,是循着“上梁不正下梁歪”的物理变化,还是等待能够引起化学质变的羽翼丰满后,找到希望?
的确,糟糕的环境、条件是催生悲剧的温床,而为此负责的,除了社会,还有放任自流的灵魂。
所以在本片中,看不到导演对贫富两极导致的社会问题指手画脚的影子,却能听到更多来自精神世界的、不同声音的战斗。
说实话,Mia的舞蹈跳得并不美,这也反映了现实与梦想之间存在的不完美的“美”。
BobbyWomack 翻唱的《California dreaming》有沧桑不羁的味道,那是Mia身上的,也跟Connor有关。
Mia在厨房第一次撞见Connor时,裸着上身的迈克尔.法斯宾德一下子把我带进了《饥饿》中惨不忍睹的画面里,演技没的说,就是感觉有点瘦,那阴影怕是根深蒂固了。
Connor 这个人是全剧的亮点,像掷入平静湖水中的石子。
内敛而又丰富的性格特征极具戏剧张力,不好定义他的好与坏。
是他玩弄了Mia,还是惯有的轻佻心态演变成本能的迷恋追求?
两种意图都不甚明显,安德里亚.阿诺德似乎很了解“神秘感”孵化出爱恋的过程,也深知如何左右观众的心理变化,循序渐进地完成前奏,继而表现更加残酷的现实。
Mia从Connor身上得到的全部是有条件的施舍,为了满足欲望,获得征服的快感,Connor殷勤地周旋在母女三人中。
当然,注定不是完满的结局。
等到鸣金收兵时,“叔叔的年纪太大,不适合你。
”一句话就能把Mia从玩家的身份推入小朋友的队列,顺带着把Mia的老妈一起踢出去,然后他继续新生活。
这是中产阶级男人玩弄底层人的悲剧?
钱、资产的确是好东西,然而要谈论变质的情感,一定有真正的罪魁祸首。
Mia跑到Connor家,无意中探明真相,并掳走Connor的小女儿,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不可预见的“意外”,这正是整部剧的高潮,也是阿诺德在《红色之路》中探讨犯罪与救赎后,在此片中继续探讨的话题。
Connor的掌印留在了Mia永远的记忆里,坏人是这样的,他永远没有错。
影片没有对“不伦恋”进行刀光剑影地讨伐,但在全片结束时,绝对能感受到不寒而栗的惩罚。
生活不会恢复原状,书写过的创伤、悔恨,一辈子要装进行囊,即使去远方,也要带着。
而留下的人,也只能继续寻找着跳出鱼缸的勇气。
为Mia设置的最后一个小高潮是令人欣慰的。
Mia收到舞蹈面试的通知,拿着Connor给她的CD,走进了她曾梦想拥有的舞台。
音乐响起,梦却醒了,Mia潇洒地留下了一切,割断了与Connor及小镇有关的一切。
最后,母女三人在音乐中舞动身躯的特殊告别很新鲜,像在鱼缸中游泳的鱼,画外音是未知的美好。
她们仍然有希望,明天会更好。
或许,这依然是临时止痛的安定片,离开这个鱼缸,若找不到大海,会不会困入另一个鱼缸。
观赏鱼只能生活在鱼缸里,尽管生来美丽斑斓,身处之处却处处都有界限。
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但无法触及一丝陌生的空气。
而人类世界呢。
世界本身看起来就像一个巨大的“鱼缸”,无数的人在其中游动,看似好像在同一个硕大的“鱼缸”中,其实各自有各自的“鱼缸”,“鱼缸”是身而为人的局限,身处在夹缝中处处局促,因为得不到自由。
于是心也变得日渐麻木起来。
《鱼缸》里出现的人物并不多,围绕着女孩米娅的成长片段,剧情开始逐渐展现出来。
影片一开头,争吵、暴走、脏话等就显现出来。
青春在米娅身上看起来不那么友好,它总是和烟熏妆、伤口、愤怒、神经质的母亲还有任性刻薄的妹妹联系在一起。
只有在跳舞的时候,会有短暂的明亮和雀跃。
电影里,米娅的家庭也和米娅这个人一样,无时无刻不处在愤怒和暴躁中。
她们彼此之间习惯了针锋相对。
互相辱骂和攻击对方,似乎这就是在那个看起来贫穷并一无是处的家中获得快乐的唯一方法。
不难看出,这也是个残缺的家庭,没人知道缺席的男性角色——米娅的父亲在哪里,他又是否在年轻的时候就抛弃了她们。
影片里,三个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在狭小的鱼缸中相依为命,也互相看谁都不顺眼,她们不懂得如何尊重对方,更别提如何表达和释放爱意。
就像米娅的母亲常做的一样,酒精是她们逃避现实获得暂时的满足的良好办法。
却也想不到更好的方法。
鱼缸虽小,孤独却无处可逃。
Conor的造访,如同鱼缸外一抹新鲜空气来到了这个家。
他其实并不年轻了,却也并不影响他的温柔体贴以及成熟男人特有的魅力,还有不同于米娅她们家的生活情调,像一束温和的光线照进了她们的生活。
对三个人合乎时宜的处处讨好、带她们去野外玩、捉鱼来吃、喝酒聊天、送给米娅跳舞用的摄像机,夸赞她跳舞跳得好。
不管是否狭带目的到来,总之,这个男人的出现,让这个家中的女性原先觉得无足轻重的存在变得跟之前不一样了。
这个男人给予的东西使存在显得贵重起来。
不必探究情感深处到底是什么。
也许是依赖,也许是陪伴。
米娅对Conor的依恋还是产生了。
影片里的几处细节刻画里,因为长久以来家中男性角色的缺席,对男性的陌生与好奇,似乎连Conor肌肉的线条都能引起米娅关于性的联想,重要的是,这个男人看起来可以信任。
说是喝醉酒也好,蓄谋已久也好,黑暗中与成长相关的仪式终于还是完成了。
本以为是两颗心之间的靠近,相互之间戒备的瓦解。
可是,没有什么承诺,从来都没有。
黑暗中肉体的欢愉与片刻之间的温存是刹那间的电光石火,等酒精的效力减退,清醒之后的落荒而逃才是司空见惯的场景。
所以他才在欲望满足过后对米娅说道,我喝多了,我们做了不该做的事,这是我们两之间的秘密。
合情合理,不留余地。
米娅尚未清醒过来,男人已经在脑子里计划退路。
害怕的不只是少女无辜的身体,还有某种禁忌之恋和少女苏醒过来的爱意。
毕竟,米娅只有十五岁。
和米娅去向不明的父亲一样,在米娅的家中,教育也呈现出缺席的状态。
有时候,精神上的危机比物质上更为严重。
影片里米娅的身上有一种原始的叛逆与冲动,还有道德感的缺乏。
她未必是有意去引诱母亲的男友,就像那匹无意中发现的白马一样,只是对于米娅,它和Conor都同样温暖,所以米娅才会跟随着本能一步步靠近,想要解救那匹白马,使它得到自由。
想要得到Conor,即使付出身体的代价。
Conor这个角色在《鱼缸》中的设定耐人寻味。
他就像一个符号,少女在男人身上寻找到温暖并产生爱意,之后便是毫无防备的抛弃与离开,甚至连正式的告别都不会有。
其实仔细想想,是不是在每个少女的生命中都存在过这样一个男性,他是谁并不重要,只是出现过这样一个人。
因为他而产生爱意,尽管在这爱中总是伴随着疼痛,并且结局也从不由自己掌控。
也许有过快乐和温暖,然后伤害,离开,告别,泪水,欺骗。
似乎这才是记忆的主要构成部分。
也许爱过就长大了,只是眼泪还未擦干。
情感的爆发集中在电影的后半部分,本来是无心的走近,而Conor有家庭的事实却不由自主地浮出水面,这个男人,自始至终都没有想过要负责,每一个讨好的动作都带有心怀不轨的目的。
这对于米娅是毫无防备的打击,想要做个坏人狠狠报复这一切,却又坏的不够彻底。
最终救出了小女孩。
当下的愤怒消退后,内心深处的欺骗与失望也无处化解。
死去的白马是最后一颗稻草,眼前的这一切终于分崩离析。
再也没有停留在此的理由。
《鱼缸》的好,在于它没有过度渲染情感。
就连引诱少女的大叔看起来也没那么坏,它只是那样发生了。
被遗弃后的失望、欺骗后的清醒、受到伤害的感情、还有原始家庭的困境、无处不在的孤独像一个狭小逼仄的鱼缸一样围困着米娅。
哭过一次,烟熏妆哭花了,让自己彻底狼狈一次,然后就长大了。
或许温暖是曾经有过的,Conor对于米娅的喜欢也是存在过的,只是它就像天空中突然涌起的密云,敌不过现实强大的力量,一会就消散了。
无论是跳舞这件事还是Conor,它们都是米娅灰暗的生活中曾经出现过的希望,当希望消失的那一刹那,心里也有什么在分崩离析。
然后天亮了,酒醒了,就要清醒地走下去,带着还未愈合的伤口。
尽管已经努力地在克制,《鱼缸》中成长教育还是从另一个侧面不动声色地反映出它的残酷性。
相比较性上初步懵懂的尝试,米娅受到的伤害显然不止于此。
原生家庭的残缺和冰冷、Conor逃跑之后母亲对她说的那句“我有没有跟你说过原来我想把你打掉的,那时我连医生都约好了”、黑暗中那个无处躲闪的耳光,身受的委屈无处倾诉终于筋疲力尽、最终因为年老生病被宰杀掉的美丽的白马、舞蹈面试上想着要怎么跳舞而他们只想看到衣着暴露的性感女孩来赚足客人们的眼球。
那个女孩无论是谁都可以。
也是成年世界里躲不过的阴影。
走的时候关系一直紧张的妹妹拥抱了她,这也算是《鱼缸》中展现出的少有的温情。
想要释怀这一切笑容里还带着疲惫和牵强。
这场特殊的“成长教育”本身就脱离了青春的青涩和稚嫩,打上了另一层阴影。
却还是不由分说经历了这些,酸甜苦辣都一一尝下去,暗中回味。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成长过程中,每一场蜕变总是伴随着疼痛和无法被估量的伤害。
想要拔出心上的那根刺就可能要付出血肉模糊的代价。
带着破碎的心出逃,不论去到哪里都好,只要离开眼前这一切。
米娅的选择未必是最好的,重要的是离开的勇气。
跳出“鱼缸”,跳出疼痛与执念、探访未知世界的勇气。
尽管抵达之处也可能会是更大的“鱼缸”。
但是一定有什么,跟之前不一样了。
英国女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Andrea Arnold)据说今年会推出由名著改编的新片《呼啸山庄》。
对于一个独立电影导演来说,可以接拍这样的名著改编电影(像《呼啸山庄》这样家喻户晓级别的名著必然是中等以上的投资了),那就算是投资人认同导演的执导能力和市场潜力了。
而奠定她这一地位的,就要数她09年的影片《鱼缸》(Fish Tank)了。
《鱼缸》在那年的戛纳获得评审团奖,说起来,她也应该算是戛纳的谪系,因为其前作《红色之路》(Red Road)也获得过当年戛纳的评审团奖。
(所谓某某电影节的“谪系”,就是指几个世界知名的A类电影节总会挖掘某些电影新人,让其作品进入本电影节的竞赛单元。
将来成不成材,当然要看选片人的眼光和导演们自身的造化了。
比如目前戛纳当红的谪系便是日本导演河濑直美,中国导演王全安则是柏林电影节的谪系。
怪不得国内某导演在自己的作品落选某电影节时,愤愤不平的说:电影节都是靠人际关系进去的。
其实说得也八九不离十了。
)所以得不得奖,对观众来说,大可不必在意,好看才是要紧的。
《鱼缸》的女主角Mia的家庭位于英国低收入社区,同时是一个单亲家庭。
她母亲养了2个女儿,但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她对她们的不耐烦明显超过了爱。
Mia除了跳舞成天无所事事,直到母亲的男友Cornnor闯入她们一家的生活。
接下去的剧情似乎和八点档肥皂剧并无二致,Mia爱上母亲的男友并在一个灯光恍惚的夜晚和他发生了关系,之后又发现Cornnor其实是有妇之夫而且有别于她们的低收入者身份,他是一个中产阶级,就是说,他既骗了她妈妈,也骗了她。
之后Mia的舞蹈梦也破碎了,只能选择逃离这个社区,去别处寻找她的生活。
由于影片大量采用了手持摄影,再加上所讲的故事是低收入单亲家庭青春期女孩的成长痛楚(片名《鱼缸》就是用困于缸中的鱼来暗喻Mia的生活),所以乍一看,此片颇有些“现实主义”的风采。
其实不然。
就Cornnor这个角色来说,他的出现,他的背景,以及他为什么要欺骗母女俩,影片完全不做交代。
好像这个人物从一出生,就是用来要给Mia的生活创造悲剧的——中产阶级男性欺凌无产阶级妇女,很好的意识形态分析范本嘛,如果Mia是个黑人,那这个模型就完美了。
就是说,这个男性霸权(性霸权和阶级霸权)的出现,突兀到让人不得不猜疑导演自身的意识形态倾向。
如果这个电影真的如其表面所展示的那样,是一部追求现实主义的电影,那除了Mia之外的人物,都实在是太奇怪太单薄了;而如果它只是一部企图隐晦地表达导演自身某些观念的电影,但问题就得到了近乎完美的答案。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大部分电影都在传递着某个观念,但就如某个比喻所说,拍一部电影,就如要到河的对岸去,有些人先用石头一个个的搭成一条路,再踩着自己搭的这条路走过去,有些人不搭路,直接下水摸到对岸,但路其实已在身后了。
大部分电影都属于前者,它们必须有这么一条路(观念),才能拍得下去。
只有极少数的天才可以用第二种方法安全过河。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用这个比喻来说,就是用第一种方法,搭一条看上去很像第二种方法的路——所谓用精确的造作,来造成自然天成的假象——这也正是目前大部分“现实主义”要采用的方法,于是《鱼缸》也走了这条路。
但就如我上面所说,它失败了,它的造作并不精确,人物的塑造露出了破绽,以至于大厦崩塌,使得导演的隐秘倾向也暴露无遗。
但是如果观众一开始就认同于Mia这个角色的话,那么以上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因为如果你对Mia的遭遇感同身受,那么你就会自然而然全盘接纳导演所要倾注的思想与情感,那倒不失于一次感人的观影体验。
要观影愉悦,还是要真相,连在看电影这么小的事情上,也要让人做出如此残忍的选择——这才是现实主义啊。
百分之六十的時間在拍女主一個人走路。投資方是有多愛看她?前半部分兩個人赤裸裸一直挑逗彼此,這種狀態沒有善惡之分吧?還有,標榜自己跳舞的東西,好歹找人編編舞吧……還沒有最後他媽的那一段好看。最後在表示家人間的情感,太學生化了。
90后·少女·性起义这是谁给的译名啊.......我的娘啊.....确实比红色之路好..
靠我终于看完了,原本以为是和skins差不多的电影,看到一半终于有些摸得着边,好像Mia的感情和性格只有她自己能懂.在将小女孩拉上岸后看的有些难受,其实她真的是个好女孩.最后Conner的一巴掌也让我感到释然...我认为算是个Happy Ending.
Arnaudsait captiver à la fois les petits moments intimes émotionnels et le monde quientoure ses personnages.Sublime portrait d’une ado rebel
叛逆期这种东西,其实就是欲求不满导致的,归根结底还是社会分配不均。所以,什么时候开始三战?
本来没想看这部的,热评看到有人说一直走路我就来了,我是真爱走路电影(但就普通青春故事吧。
Everyone has a fucked-up teenage life . Deal with it. 现在再看这种论调的青春片真心毫无感觉了啊。虽然导演始终抽离冷漠的视角还是爱的。女主这舞跳得也太糟糕了吧。虽然法叔的角色是个混蛋 ,but he is so damn smoking-hot !!!
晃的头都大了,不过法斯宾德的身材真是,啧啧啧。我终于相信他们说的,英国的人均流氓指数是其他国家的100倍。
gives m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why the riots struck england, bad parenting mixes with other elements, wondering how they're gonna reconstruct the society
CALIFORNIA DREAMING响起的时候,Mia走开了。
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每个少女成长之前都是被渣玩过的,但拒不成长的永远都会被渣玩……
我只能说我已经厌倦了这种反叛题材电影的固有模式,并且被这部片的评分之高吓坏了。另外,尽管全片的着重点不在女主角的舞步上,我仍是要说:她。跳舞。太。难。看。了。看这部片看影评就好了。影评比电影好看太多。
你妹,脑残的电影
手摇镜头晃。喜欢最后女孩踏上旅途的结尾处理,这可能会是她跳出鱼缸的一个开始。
没有任何做作,直接而忠实的记录那些瞬间让影片显得张力十足。Andrea Arnold在影片情感变化的处理上已然令人折服,对这部没有强大情感依托便会变成垃圾的电影所展现出的掌控力更是令人感到不可思议。至于Fassbender,或许还是更适合他一人独挑大梁的电影,如<Hunger>
“她已经十六岁,是时候了。”对于马和女孩,同样的年龄,不同的时间。
我喜欢黄耀明,但是他喜欢的我看来是不喜欢。当然如果他喜欢林夕的话,那就另说。
25岁。看这样的片子果真没有触动了。
她想要逃走,逃到更远的地方,逃到自由的水里,可是不管往哪个方向都会碰壁,因为她生活在鱼缸里。就像被锁起来的那匹白马,she was 16, it was time, 成长注定是一个伤痛的过程,而我们都是这样成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