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神之地

众神之地,The Land of Spirits

主演:刘琮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2

《众神之地》剧照

众神之地 剧照 NO.1众神之地 剧照 NO.2众神之地 剧照 NO.3众神之地 剧照 NO.4众神之地 剧照 NO.5众神之地 剧照 NO.6众神之地 剧照 NO.13众神之地 剧照 NO.14众神之地 剧照 NO.15众神之地 剧照 NO.16众神之地 剧照 NO.17众神之地 剧照 NO.18众神之地 剧照 NO.19众神之地 剧照 NO.20

《众神之地》剧情介绍

众神之地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人类一直在探索自然的奥义,我们通过探访各种极致的自然地貌和这片土地上的生命,探寻人、动物、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这一次我们跨越中国四角的不同生态,通过探寻四种令人敬畏的动物,通过努力感受它们,尝试与天地沟通。它们在远古曾经是图腾,是食物链顶端的动物——森林之王东北虎、海上精灵白海豚、雨林巨无霸亚洲象和雪山使者野牦牛。这四种被称为旗舰物种的动物,它们与天地同生,与人类共存,用特殊的方式帮助人与自然对话。众神之地,是那些神奇沟通的发生之地。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替天行道五湖四海警察日记命运航班第三季太阳河双食记杰茜驾到第五季女房客致命射杀参与其中傀儡人倭寇的踪迹爱情像猫一样奔腾年代笔仙致命闪玩新死亡列车2某人的目光异端指南猎捕错上加错人间诗句走投无路青橙芒果咖啡大汉天子Ⅱ咒怨铁道风云指控年度最佳学生鬼娃回魂7

《众神之地》长篇影评

 1 ) 古老和现代交融的纪录片

自然类纪录片,印象中多为《蓝色星球》、《地球脉动》这类作品,宏大的叙事,偏西方的视角,现在更加走向科、类的细分研究。

《众神之地》给到一些惊喜,在带有BBC视觉感的同时,带来了具有中国传统色彩的底蕴,从神兽的角度,讲述了古老的人类与它们,现在的我们与它们之间的故事,有着文化的传承融合和我们与它们的交互。

《众神之地》一共四集:荒野上的轮回——野牦牛、粉红色的会议——白海豚、寻找故土——亚洲象、山神归来——东北虎。

拍摄画面唯美可做壁纸,记得不要错过片尾的简笔画,很童趣。

美中不足,作为纪录片,有点过于情绪,感觉“过度”解读和煽情了。

第三集关于武则天的比喻,有硬凹之感,第四集东北虎部分较少,穿插了较多其他内容,显得杂乱。

以下为官方介绍:人类一直在探索自然的奥义,我们通过探访各种极致的自然地貌和这片土地上的生命,探寻人、动物、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

这一次我们跨越中国四角的不同生态,通过探寻四种令人敬畏的动物,通过努力感受它们,尝试与天地沟通。

它们在远古曾经是图腾,是食物链顶端的动物——森林之王东北虎、海上精灵白海豚、雨林巨无霸亚洲象和雪山使者野牦牛。

这四种被称为旗舰物种的动物,它们与天地同生,与人类共存,用特殊的方式帮助人与自然对话。

众神之地,是那些神奇沟通的发生之地。

 2 ) 永远只有遥远的神明凝视人类(第三集科学失实严重,达尔文要掀棺材板)

——8月25日纪录片完播后补充:完播后我给四星,一二四集质量都非常不错。

但第三集我给零分,因为这集可以说是一个丧失了科学事实的亚洲象版《狮子王》,人类编剧用亚洲象写了一个不符合亚洲象生活事实的煽情故事,已经无法称这集为纪录片并为之评价了。

我认为自然纪录片可以不够美,可以因为动物的连续拍摄困难采用剪辑手法,可以在不曲解动物习性和自然法则的前提下代入理解动物的行为,但在科学事实上绝对不能假。

科学性是优秀自然纪录片的基本线,缺乏科学性的自然纪录片,即使剧本/配乐/摄影做得再好,都不能称优秀,甚至不能称作纪录片。

因为没有科学性的故事,就是在误导观众,尤其会误导希望借自然纪录片了解科普知识、对物种建立初步认知的孩子们。

第三集讲亚洲象的剧本,我看了感到非常不适,因为这集编剧的科学打底研究工作做得不足,人为煽情有余、科学性欠缺。

①大象是母系族群,最年长的母象是家族首领,成年公象到了年龄一般就会离群独立生活,也会有离群公象结群生存。

因此,从科学事实来说,是没有“老大回归引领家族”一说的。

我对亚洲象领域不专业,只能从亚洲象科学爱好者角度猜测:可能是“老四”到了离群年龄,和生物学父亲“老大”会合了。

这里应该请科研人员提供专业解释的,而不是写一个狮子王里老国王木法沙回归的滥桥段。

②“老大”放弃和“老二”对决,怎么可能是“老大”考虑基因多样性而主动放弃?

达尔文和赫胥黎的棺材板都要掀飞了。

不遗余力留下自己的基因,是地球上有生命诞生以来,所有生命的最原始本能,生物进化的基石之一。

以熊和狮子两种手段比较“狠”的动物为例,公熊杀死母熊与其他熊的幼崽,迫使母熊与自己交配,留下自己的后代;公狮赶走老狮王取而代之后,就会杀死狮群里老狮王与母狮的幼崽,也与熊的目的相同。

野生动物有一条基本的生存法则:尽量避开低效打斗,因为野生动物一旦受伤,轻则失去领地被驱逐,重则无法捕猎、等待死亡。

第四集写人类难得看到老虎,“当你看到老虎的时候,其实老虎已经凝视你一百次了”,就是因为壮年东北虎是完美恪守这条法则的代表,先观察打量再决定要不要攻击。

猛兽对待打斗反而更谨慎,尤其同类打斗。

我个人猜测,可能是“老大”当时没有发情,没有交配欲望,因此没必要和“老二”直接硬刚。

“老四”年龄小,没有老象那么经验丰富,所以莽着去招惹其他大象。

这里也最好要科研人员给解释,而不要写狮子王里刀疤企图干掉木法沙上位的滥故事。

(写到这里我发现第三集的编剧是真的很爱《狮子王》啊...这集英文标题不叫Elephant King或者Hamlet The Elephant都说不过去。

)自然纪录片以人格化的方式去写动物的故事,是一种利于观众理解并投入情感的好办法,野牦牛那一集就做得很好。

但人格化的故事一定是建立在严谨、真实的科学性上的,不由人类套用自己的社会规则臆想动物社会的规则、并在科学性缺失的故事上营造煽情氛围的。

否则观众为什么不去看动画片狮子王呢?

狮子王还有幼王出走一朝回归为老王复仇的剧情,岂不更精彩?

这一集的剧本非常令人失望,恍惚间水平又被拉回到早期国内自然纪录片还不成熟时,观众看动物披皮演人类编剧脑补出来的桥段,掉一些棺材里的生物学泰斗们无法理解的眼泪。

想问问导演,第三集是怎么和亚洲象科学研究人员合作的,明明第二集和第四集合作得那么专业?

第三集的奖金,扣是不扣?

唉,我们离BBC和Apple+的纪录片水准还有很长很长距离要走,这部何从谈比肩。

7月11日看完第一集时写的评论:我能打六星吗?

我心目中的唯二六星自然纪录片,一部是《大象女王》,一部就是这部了(截至第一集)。

摄影,文案,故事线,剪辑,音乐,无一不是我个人心目中的完美表现。

第一要夸日本的这个配乐团队,开头引入时梦回当年看宫崎骏的幽灵公主,故事渐入时完美融合藏族音乐,悠长灵动神秘深远——最主要是有种不热闹的灵动——极大化烘托观看感受而又不喧宾夺主。

第二要夸文案/故事线,昆仑的人格设定和故事线给人以强烈震撼,它就是山神的化身,蛮荒的精灵,人类无法捕捉到的沸腾血液,是真正意义上的“calling of the wild”。

第三就是摄影,片中大量出现静滞的远景,主角野牦牛就是远景中的一点点。

如果其他纪录片这么用镜头,我可以怀疑摄影师给对象拍照就是这个水平:传说中的“直男如何给女朋友拍照”(无论摄影师是男性还是女性)。

但众神之地这么用镜头就与氛围完美适配,令人惊艳。

天地即世间最大神明,永远只有遥远的神明凝视人类,岂有人类近窥神明?

众神之地,只知神则不得知神性。

当人类也出现在同一片土地上,与神明若即若离,或伏身,或远观,或对峙,或亲近,我们身处这样的双向关系中,才方得以知神明。

看预告后非常期待第二集,况且还是发生在我老家地区的故事。

 3 ) 生命的存在就是一个神迹

早前也有看过一些人与自然为主题的纪录片,但没有哪一个能这么打动我。

作为一个感性多于理性的文科生,比起BBC、CCTV频道那种冷峻、客观向观众输出大量知识点和数据的风格,这部纪录片所传达出的温情与怜悯更打动我,这些年一直有在救助流浪动物,因此我也深信万物有灵。

一共四集,几乎每一集都有泪点,特别第一集牦牛故事线泪点更是密集,野牦牛与牧场主的冲突、小牦牛之死、母牦牛离家去找被卖的小牦牛...几乎每一幕都精准的踩在我的泪点雷达上,真的是哭的停不下来,众生都太苦了,怎么能这么苦啊。

片中的山民信奉山神,敬畏大自然敬畏动物,他们认为野牦牛是山神的家畜。

在我看来,这其实就是一种最淳朴的信仰。

自然一直是强大而浩瀚的 ,无论人还是动物都是渺渺沧海中的一粟,自然这个大环境其实就是广义上的山神,它护佑着每一个生物,但却对终生之苦无能为力,因而山神创造了人类,由人代替山神去怜悯这些野生动物 。

怜悯,是本纪录片一直在传达的主要感情节奏, 纪录片中的每一集,都有那么一伙人在为了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努力,在尝试救助动物却屡屡失败时的手足无措、在感受到生命的呼吸与心跳的欣慰与欢笑...动物是一面镜子,它是我们窥探自然界的窗口,也是人类与大自然的链接,它同人类同所有的生物一样,也有情感与需求,也都是生态链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看这部纪录片的意义,如导演所说:“没看过不会有损失,但看了之后,会对野生动物多一些了解,也许人的生命就会开阔一点,原来这个世界比我们想象中要大一些,丰富一点。

 4 ) 一些关于自然的思考

ep01.近距离聆听野牦牛昆仑和断角的故事 看到三位站员和小野牦牛晨跑的画面不禁笑出声/在荒野之上 或许野牦牛才是这里真正的主人 他是山神的追随者 也是牧民的守护者/ 被绳索套住的牦牛挣扎出声 寂静离开 远处的昆仑落泪,在每一个交易后的早晨 母牛离开牛群寻找自己的孩子背影孤独而坚韧/不禁感叹万物有灵 只是无法通灵语言罢了。

ep02.中华白海豚居然是粉色的/ 向往着内河的老年白海豚 不知道他是不是传说里的古老民族-卢亭/奇妙的海底世界居民-寄居蟹 唤醒了我童年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 探索人与自然的平衡是一些人坚持的信仰 万物有灵 每一个经过自然之手点化的物种,都是留存于世的神迹。

/众神之地,并非只在冥冥之中,而是真真切切存在于地球的每个角落。

/去做维持平衡的一环,就会得到神迹的护佑。

ep03.关于一群迷失象群的决斗故事/ 街霸老三 贪玩接班人老四 以及武则天母象都很生动/ 为了象群未来生活思虑踌躇的国王 用心良苦 但影片结尾处的小字令人唏嘘/ 国内仅存300头的亚洲象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下 似乎并不像想象中强大 象群和人类都在寻找自己的栖息地/ 科普了关于大象可以用其他声波传递信息的知识点/ 另外每天跟踪大象并播报他们出没轨迹的工作比写100份ppt可有意义太多啦!

 5 ) 生命轮转,不过无常。

这可能算不上是一篇影评,因为直至此刻,我依然被深深的失落包裹着——没能看到最后一集有总结式的主题升华。

在这种情绪下写出的评论,很难界定是不是足够客观。

但看了该片导演的文章后,我想精神力量是“可以”加入到这篇影评中的,或者说,“应该”加入。

讲述食物链顶端的动物,并将其与自然的无常相联系,讲述物种崇拜,这是我个人非常喜欢且关注的主题,所以看到第一集,我就决定要追完,每周都是在更新的第二天上午抽时间看完,几度泪目哽咽。

这份哽咽持续到最后一集,三位萨满跳“鹰虎祭”时拉远的镜头。

后面小鲵的部分,非常遗憾,难以找到与主题的关联,“播种了自己的勇气”用来形容交配,这样离奇的病句出现在纪录片中,实在太过主观。

导演说部分观众以BBC纪录片的要求来对待这部片子,我想这个距离还是有点大,不适合放在一起比较,而且该片反映的是我们国家特有的精神崇拜,并不适宜与他国作比对。

一直在说的文化自信,也是希望国人相信自己国家的精神内涵,和自己独特的拍摄逻辑。

但,汉语使用过程中,牵强的句子和逻辑,我是无法接受的。

说回这部片子的前几集。

第一集昆仑的回头和离去,“混血”小牦牛的死亡,会跟着人一起跑的小牦牛,都有触动到我的心。

难过、孤独、委屈……甚而会心一笑,都是这部片子带给我的珍贵体验。

温暖而又悲伤,却充满力量。

第二集那只“走错路”后再未能回家的老海豚,也令我难过。

第三集,最想回家的大象没能回家,在外撒野的大象却被迫回归故土,令人唏嘘。

第四集的部分镜头很重要很精彩,也很遗憾仍有近景镜头稀缺,四个题材中虎最不易靠近,所以收集素材的确很难,我猜是这个原因才加入小鲵等其他篇幅不短的镜头,个人更期待的其实是一个总结,对前面四集里的小主题作串联升华,这样也能把后半部分时长撑满。

然而再不尽如人意,再多么失望,有一点我深深认同着:【生命永远充满力量,于自然的无常中不断轮转。

】这大概是我为此片缺失部分感到失落,又不至于全然无力的原因吧。

写完这篇剧评的两周后,我决定再降一星,特此说明原因。

在bilibili发表了一样的剧评,有人指摘说用“播种了自己的勇气”形容交配不是病句,是多么具有人文情怀和深厚文字功底的一句话,我对此观点感到深深的恶心。

照这个逻辑,人类强奸,也算是“播种了自己的勇气”?

交配射精的行为居然是值得鼓励的“勇气”?

比较少有片子让人想两次降星,认真追完整部片子的人应该能体会得到这种心情吧。

以及该片实在是很适合b站,大概只有小学中学水平的孩子,才会无视掉其他人的点赞和收藏,一味地喷我这样写“是个喷子/黑子”,说这部片子有多“封神”。

我想他们很难明白,一开始有多喜欢这部片子,最后一集就有多失望。

我们不拿该片和BBC对比,是因为这片子不配,它只是中国纪录片当中比较有特点的一部,但离客观和佳作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评分着实虚高了,其中也包括只看了前三集时我给的满分。

长期下来,想必该片最适合的分数范围是7.9-8.6分。

 6 ) 众神与众人

《第三极》之后,因为要写一个电影故事,几次去了云南。

大概是在那时候,听说在勐海县有十几头大象与当地人冲突严重,于是模模糊糊有个想法,这种冲突,也许可以做一个非虚构的电影。

之前我拍过一个黑颈鹤与藏族大姐的故事,又拍了一个老人和放生羊的故事,总觉得这其中有一种特别的力量,没有讲完。

于是到了2017年底,脑中冒出了“众神之地”这几个字。

那时候还不知道要怎么做,只是开始梳理中国的野生动物有哪些可拍。

一着手才发现自己所知甚少,就去拜见了很多人,视野中划定了十几种动物,然后开始调研。

最初的几次调研,主要集中在亚洲象和白海豚上。

为了亚洲象,两次去了西双版纳,最终还是选定勐海的那十几头问题象。

有一幕深深印在我脑海中,两个农民为了对抗大象夜里入侵,在农田里点起火把,举在头顶仿佛准备一战。

我问,象在哪儿?

管理员说,就在我们身后的山坡上,它们在观察。

于是那夜,拍摄的计划就定下来了。

白海豚的调研,却埋下了很多隐患。

我们第一次出海,就看见了粉色海豚一跃而起,同行者们惊呼,觉得是个好兆头。

它们距离至少有数百米,而且很快就不见了。

后来又去了几处海域,虽然都幸运地见到,但追踪的效率非常低。

种种迹象都表明,拍摄白海豚故事将非常困难,但可惜,那一跃而起的粉红色,彷佛是一种灵光乍现,对我们有着非理性的吸引力。

从这一点看来,最初《众神之地》的拍摄定位,是不够严谨的,或者说,感性大于理性。

我们放弃了观测相对成熟的熊猫、金丝猴等动物,转而拍摄野牦牛,白海豚,亚洲象和东北虎,完全是出于某种自大、乐观和浪漫主义想象,无视了很多实际的困难。

开拍之前,需要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众神之地?

简单说,众神,是几种动物,曾经是图腾,是神的化身。

再深入一些说,这些动物,是大自然的晴雨表,是自然意志的展现,正如萨满会通过虎神与天地沟通。

往大了说,万物也许都算众神。

所以众神之地,其实就是自然。

众神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沟通,怎么沟通?

通过动物。

是与动物对话吗?

也不全是。

当人类在远古时代将动物视作图腾的时候,人类拥有与自然直接沟通的能力,类似于第六感,这并非什么神秘的力量,而是人类安静之后,丰富的感官能力,就如同旧时的农人能预知天气,猎人能嗅出动物的远近,那是生存的本能,是与自然沟通的努力,只不过这种努力,在城市生活中已无必要。

但在荒野中,这种努力显得格外重要。

在这种意义上来说,人类也曾是众神的一员。

正是因为这种沟通的努力,让我们找到了昆仑。

那是很偶然的一次拍摄,我们感受到了不远处,徘徊着一股力量。

后来证明,那一刻之后,我们逐渐找到了众神的含义。

所以,拍摄者在现场的感受,是最重要的。

但从拍摄上来说,最难的并不是拍摄到这些动物,而是将动物的行为故事化。

不光是跟拍,而是寻找到最可能的戏剧冲突——这也是最初选择亚洲象的原因。

因为我们觉得,人象冲突,是天然的冲突。

但真正开拍之后,却发现,人象冲突只是一个表面的现象,真正值得深入的,是探究亚洲象的内部结构。

如果我们希望避免人象冲突,首先要去了解它们,了解它们内部的真正冲突,于是有了现在的故事。

野牦牛则完全不同,因为各地野牦牛的情况差异很大,单一故事的拍摄陷入了困境,于是我们决定用一种图景式的结构,来讲野牦牛,从原本的一个点,扩展到四到五个点,于是有了昆仑,断角和小野牦牛还有面具的故事。

白海豚的问题,在于开拍之际就找不到它们,找到了之后,镜头拍不到,好不容易拍到了,又拍不稳拍不深,真的是在拍摄中,改造设备,学习拍摄。

而且白海豚的追踪几乎可以说是“不隔夜”的,第二天,之前拍过的白海豚很可能不知所踪。

每天的拍摄都是全新的。

现场导演是个潜水爱好者,她曾在国外潜水时见过海豚和鲸鱼。

但白海豚的海域,能见度很低,几次潜水一无所获。

但她没有放弃,最终却是站在泥潭里完成了全片最重要的拍摄。

必须承认,当观众拿BBC的动物纪录片要求我们的时候,内心是有波澜的。

在动物拍摄上,我们的技术还有很大差距。

我们的团队,大多数人是第一次深入拍摄野生动物,包括我。

但要是等到圆满学成了再去拍摄,估计又得往后推几年,我们只能在拍摄中学习拍摄。

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讲述的还是人与自然的故事,人,始终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动物是人面对自然时的一面镜子,照一照自己脸上,还有留下多少自然的痕迹。

正因为如此,第四集东北虎的片子,直到送播之前还在修改。

因为以我们的技术,没能完成在野外的蹲守拍摄,最后只能大量依靠红外触发相机。

在积累了两年的相机素材后,我们发现还是难以完成连贯故事。

幸得国内东北虎研究权威专家冯利民的认可,他将十几年的研究成果,交给我们,那里有全世界跟踪时间最长的一只雌虎的全部影像,冯老师也成为我们第四集的特邀导演。

其实学者的加入,是野生动物拍摄的关键,只可惜我们没有条件让学者们参与日常的拍摄,或者说,我们也缺少科普型的作者,参与到日常的拍摄中。

所以纪录片导演们,大多数时候,必须在做一个片子之前,把自己囫囵地变为一个准行家,实在是勉为其难。

《众神之地》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拍摄了三年,正好是疫情爆发以来的三年,拍拍停停,磕磕绊绊。

这个过程也是人与自然沟通的过程,每一次开机,都被视为一次沟通的努力。

就这样,海量的素材,终于扔到了剪辑台。

在做完《第三极》之后,剪辑指导开法又帮我剪了《极地》的电影版,我们合作已久,在无助和彷徨的时候,后期剪辑,总是用他的方式,不断提醒我们的初衷——去寻找神性的东西,那东西,太容易在焦虑的后期制作中丢失了。

事实上,后期制作,是对主题的一次重新实践,也是隔着电脑,与自然沟通的继续。

还值得说的是音乐,这是与神思者的第三次合作。

很不好意思,因为疫情的原因,我们并没有第一时间选择远在日本的神思者。

但剪辑基本成型之后,仍旧觉得非神思者不行,于是,几乎在距离开播不到三个月的时候,神思者加入了。

为什么我总觉得非神思者不可?

在听了音乐之后,我才明白,那种沟通天地的能力,是超越物理空间的。

所以,对一个片子来说,主题是很重要的,但主题的贯彻,并不只是发生在片子中,还发生在我们每一个创作者身上。

就《众神之地》来说,制作的全过程,就是人与自然试图沟通的过程,虽然不完美,却是我们能触摸到的真实。

当你去做那个沟通的一环,就会听见“啪”的一声,环环相扣。

敬众神,敬众人。

 7 ) 纪录片少点编故事吧

不喜欢这种给动物取名再配上心理活动的片子,和看图写话似的,不像纪录片,像拍了动物素材写出的剧本。

四集看下来感觉第二集和第四集好点,虽然东北虎的镜头比较少,但至少没有一些奇奇怪怪旁白故事。

第一集:西藏耗牛(★★★)主要内容:一、耗牛的传说:山神援助;二、野耗牛和家耗牛区别;三、牧民让野耗牛和家耗牛配种,买卖耗牛;四、野保站救护小耗牛;五、和尚为节日修耗牛面具。

感受:风景和构图好看,视频排版也很文艺。

也不知道昆仑和断角的名字是谁取的,感觉牧民没这么闲,可能是编剧取的,拟人的叙述太多看着难受,尤其是卖小牛那段,剪辑出了一部电视剧,实际也没讲什么,主打一个渲染氛围。

对藏族佛教文化没啥好感,只联想到历史上的恐怖,不想评价,以后可能会去多了解一点,也许会扭转现在的片面印象。

更喜欢野保站的故事,小牛喝奶好可爱呀。

第二集:白海豚(★★★★)一、卢亭传说;二、白海豚一生的颜色;三、渔民和白海豚;四、救助白海豚;五、同环境下其他生物(鱼、鸟)。

感受:比第一集好太多,有聚焦到白海豚的生存环境,看到后面都有点泪目了。

第三集:云南亚洲象(★★)本来不打算看这集了,但是不了解就没有发言权,还是看了,这集的角色分配真的是最讨厌的,把母象取名武则天,还非得给公象再取一个“国王”的名字,大肆渲染国王对儿子的教导云云,受不了了。。

第四集:东北虎(★★★★)虽然时长不少,但真正讲东北虎的镜头很少,很大部分都再说山里的环境和其他动物,但是观感还不错,虽然知道老虎是猛兽,但隔着屏幕看毛茸茸胖乎乎的老虎感觉还是不一样的,有种可可爱爱的感觉。

为了贴近“神”的主题加了萨满,但是萨满的言谈没有给人神圣的感觉。

能得这么高的分也是没想到。。

 8 ) 众神之地

庄严、肃穆、震撼,在那片纯净之地,是代表神的野牦牛与人之间如何相处的困惑。

被那头有着昆仑血脉的小牦牛挣扎至死,也不愿意踏上被出卖的旅程,昆仑最后一刻放弃冲击的绝望震撼;也被人类救下的小公牛每天等候牛奶喂养,温柔的舔舐喂养人,和巡护员一起晨跑而感动;更为人类决定留下颐养天年的断角感到一丝慰藉。

它们的眼神,纯净、坚定,看不到一丝怯弱,它们就是那片土地神圣的使者和象征。

每一个经过自然之手点化的物种,都是存留于世的神迹,众神之地并非只在冥冥之中,而是真真切切存在于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去做维持平衡的一环,就会得到神迹的护佑。

看到第二部,强烈地感觉到了生命的脆弱、孤独、无力。

内心最最脆弱的部分被中华白海豚深深打动,泪水不自觉地从眼角滑落。

我喜爱大象,爱他们平缓迟重的步伐,爱他们滚圆的身体,爱他们在密密灌木林中若隐若现的身影,爱他们高高举起表达爱意的鼻子。

众神之地,每一部都越看越无力。

过刚易折,被关进笼子里老三那沧桑的面容泛起了我深深的悲悯之心。

 9 ) 万物有灵且美

写完这篇影评,一抬头,刚刚好看到了窗外的云朵,大自然总是如此慷慨的给予我们馈赠。

每一帧都漂亮得像壁纸,以至于看片子的过程都成了难得的享受。

整个片子有种“舒服”的感觉,结构精巧,第一集用了春 夏 秋 冬作为明线,暗线则铺垫了求偶、新生、死亡,第二集则是根据白海豚的颜色,也就是白海豚的年龄来做结构,甚至到最后它们成为博物馆里的骨架和尸体。

心情低落到谷底,真是难过啊。

好在导演最终都给了向上的结局,小野牦牛的放生,从此它不再作为商品,小叶决定留在海边继续父亲的事业,人类和白海豚未来还会有美好的可能性。

甚至第三集的开头,蜷缩在雨林里睡觉的小象,都让我不由得想到了那只去世的白海豚,她肚子里还有一只差几个月就要出生的小白海豚,也是那么宁静的蜷缩在妈妈的肚子里,这像一种美好期冀的传承,尽管它们不是同一个物种。

我最喜欢的是第三集,不同于前两集,动物们总是成群出现,这群亚洲象,他们的家族太小了。

这是同一个族群的故事,就连名字都很统一,一只叫“武则天”的母象管理着象群,一只叫“国王”的公象拥有绝对的力量,然后是它的竞争者老二、老三,它的儿子老四、老五、老六。

家族里,其余的成员不多了,放眼全国,亚洲象仅余三百多头。

这个家族的故事,是国王对故土的寻找,同时,儿子老四完成了成长。

但是,老四看起来实在太不靠谱了,明明是跟着父亲探索的征途,却跑去玩电线,还差点把自己缠住了。

在它身上,人和动物的界限消弭了,玩耍,睡觉,破坏,它看起来非常像个不听话的孩子。

最后,这个不靠谱的老四,在片子里完成了一次成长。

面对老二的挑衅,它站出来保护自己的家人。

虽然这场战役最终不战而败,它和老二的体型差距实在太大了,老四毕竟还是个孩子。

这场战役,让我想到了第一集里,野牦牛昆仑气势凌厉的从山上冲下来,就为了拯救它的孩子。

昆仑和国王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昆仑的下山,是为了它的孩子,而国王的退却,也是为了孩子,它想给老四真正成长的机会。

这种对比在片子里还有很多,比如同样在第一集里,即将被卖掉的小野牦牛面对货车拼死挣扎,最终送了性命,被领养的小野牦牛也是不断挣扎,但和野保站的情谊让它挣扎的时候都扭着头,不断后退,担心伤到自己的几位奶爸。

对它来说,这种克制的挣扎,可能正是出于对人类的信任和爱。

信任与爱,这不是一个纯粹的动物纪录片,出现在其中的有大量的人。

关于野牦牛,有藏族的信仰,白海豚则被视为妈祖的化身,亚洲象获得了庙里佛爷起的傣文名字,这些信仰串联起了神与动物,也回归到了名字——《众神之地》。

傣族传说认为,神象让天地太平,象是维持平衡的力量。

这和野牦牛如出一辙,在藏族传说中,牦牛的脊背构成了如此广袤的山川。

对几千年前的人类来说,他们的力量太过弱小,于是不得不依赖这些强大的生物。

野牦牛、白海豚、亚洲象、东北虎,它们或是拥有庞大的体型,或是拥有强大的力量,成为了信仰的寄托,就像开天辟地的盘古和和泥造人的女娲,动物是最早的神祇。

片子很可爱,小野牦牛跟着野保站的奶爸们一起晨练跑步,寄居蟹靠武力抢占房子,老四和老六用鼻子玩一只废轮胎,不只是动物,就连人类也非常可爱,专家一边介绍一边说“这个好要拍下来”,昆仑加入保护小牛的时候,一个只有智达受伤的世界达成了,一首动物哀歌构成了对牛弹琴的名场面……每次在我快要想落泪的时候,又不小心被可爱到了,心里浮上来温暖。

第三集的末尾,也是我最感动又唏嘘的地方,“后爸”赵平带着香蕉去看老三,发现它瘦了,“原来你看多胖。

”老三像个“坏孩子”,它曾经逼停三十多辆卡车,就为了吃甘蔗,上路,把一辆大车的前挡风玻璃撞得稀碎,最后,不得不臣服于一剂麻醉针,然后被送到了野象谷里照料。

老三被“关押”的地方,正是他们曾经的故土,是国王始终在寻找而不得的故土。

老三回到故土,又被困在故土,国王苦苦寻找故土,始终没有找到,最想回家的大象没能回家,在外撒野的大象却被迫回归故土。

这一集的结尾也是凄凉的,老二死了,永远作为失败者死了,再也没有小象出生,三百头亚洲象经不起死亡了。

这也是唯一凄凉结尾的一集,尽管它开头那么美好又可爱。

片子没有采用常见的人类视角,这样多少显得有点狂妄,也没有采用动物视角,毕竟用人类视角去揣测动物或许显得偏狭,最终呈现了上帝视角,或者说没有视角,人类和动物如此平等的在天地之中。

前段时间我在云南采蘑菇,我遇到了一朵紫色的毒蘑菇,朋友说好毒,应该把它拔下来丢掉。

后来我想,这是一种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类来说这是一朵毒蘑菇,但对自然来说,这只是一朵颜色好看的蘑菇罢了。

最后我们没有摘,把它留在那里,和我们一样平等。

 10 ) 众神之地,众神的力量

高原野牦牛,白海豚,西双版纳的亚洲象,东北虎/西伯利亚虎。

那只被交易的牦牛由于受到野牦牛昆仑的影响最后竟然挣扎反抗自杀了的结局和画面真的让我感到很意外,对啊究竟谁才是主人呢,智达和野牦牛,那只走丢的小牦牛被巡视员们收养过冬也很暖,也很理智地把它再次送回它的部队,因为那才是它属于的地方,粉红色的回忆也很精彩,又涨知识了,竟然越老颜色越褪去,只是最后没有方向地游走死在淡水也很让人难过,生存环境也受到挑战,白海豚怀胎要一年啊且为一胎,大象家族也超棒,大家伙,聪明,和老虎比起毕竟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相对来说让人类还更易靠近,去看望老三的时候我泪目了,东北虎十月让我们的东北更富生机,从上一个虎年到今年的又一个虎年,从秋天的十月到来年春天,以及东北这片神奇土地上的其他生命,这片土地对她十月而言还是一片适宜生活定居的土地和环境,动物无国界,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来串门或者定居,还有北朝鲜也是他们的适宜地,一山果然不容二虎啊,除非一公一母,然而老虎毕竟是老虎,森林之王,严肃凶猛,就连十月和白山显然也是一点都不腻歪的,平日里依旧各自生活,各司其职,雄虎寻找拓展领地,雌虎独自养育后代。

《众神之地》短评

要是人的镜头少点就好了。

5分钟前
  • Waiting
  • 还行

治愈、感动 又心堵无奈,正如小野牦牛在卡车上死去后,牧民在吉他声中的忏悔,或许这就是千百年来人与自然的相处模式

10分钟前
  • 力荐

学bbc学了个啥啊?不知道是自然纪录片,还是人文社科纪录片?两不像,主旨到底是想说啥啊??还有,纪录片本来就是科普性质的,你又不是营销号,瞎编什么故事啊,还编错了……不要拿人类的那一套去编动物。一盘食物再美,里面带了💩,就是0分

15分钟前
  • vivi
  • 很差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非主人。

17分钟前
  • 殇之左脸
  • 推荐

镜头很棒视角很好,但是作为流媒体时代下的自然纪录片,还在试图从拟人的角度观看世界多少有点滑稽,编排到实在太过于刻意的脚本实在很难找到“纪实”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和意义,分数给运镜和音乐吧。

18分钟前
  • voice
  • 还行

众神之地被入侵,神却包容世人。

20分钟前
  • 子时霜降
  • 力荐

1.讲述神,牦牛,和人之间的关系;2.小朋友在船上看到白海豚时的那种无名的喜悦和激动大概就是人们有意识的对动物作出善举的根源;3.象群王朝的更迭终敌不过时代的变迁;4.当平日里如小丑般逗游客开心的中年萨满带着两个少年默默踏入山林,一如往常般跳起祭祀的舞蹈,那虔诚的神情坚定的舞姿让我看到了山神归来的庄严。

21分钟前
  • CancerCathy
  • 力荐

除了画面好看并没有太多的内涵(故事走向表达都有点次)

22分钟前
  • 南山南.
  • 较差

马马虎虎 情节不紧凑 叙事很啰嗦 动物不够野

26分钟前
  • chuan
  • 还行

过度解读过度煽情,把人类当作宇宙中心。出发点不错但成为实打实的纪录片还是有点差距。特别大象那集,最后被关到保护基地的象,看了很不适。既然提出了“众神”栖息地不够跟人类之间产生的矛盾,但作为批判或警示也太柔和。感觉作为自然纪录片,基础不扎实,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对人类的自我陶醉

28分钟前
  • 要酸不要甜
  • 还行

这文案我想打差评,这个人类中心主义的文案真的很恶心人,大象那集我被恶心到了,公象国王?连大象习性都没搞清楚就做纪录片,门槛真低,公象成年就要离开族群去寻找新的象群,那头公象明明是因为人类活动难以找到新象群一直在外流浪,却被强行安了个国王之名。象群的首领一直都是母象,离开的公象是它的子侄辈,一个纪录片充满了人类视角的傲慢,甚至歪曲事实,吃相难看。

30分钟前
  • 蜉蝣一梦
  • 较差

在工作的时候把动物世界挂在旁边当背景会很有干劲,不好好努力会被物竞天择哦!

33分钟前
  • 路遥
  • 还行

过程总会想起一个词,媚俗。尽管拍的很美,包括一些自然风光,还有人与动物之类的联系纠葛,物种之类的互相依存都有展现。但总觉得哪里怪怪的,可能是动物身上被赋予了太多人类的情感想象,这里面有多少成分属于人类的臆想和自作多情?可能动物自己压根就不想收到哪怕一点的惊扰。

34分钟前
  • 格林维智
  • 还行

第一集4星,扣分在旁白:山神是野牦牛真正的主人。全集非常震撼非常喜欢,尤其混血小牦牛反抗至死那段和最后母牦牛找小牛,旁白太人类中心论了。第二集无感,第三集1星!!!❕大象是母系社会,全篇都在讲“王子成长记”,犯了和第一集旁白一样的错误,以人类中心论来看待动物的行为,谁是神?

38分钟前
  • 蜡笔小丸子
  • 较差

过度拟人 过多人类对动物和自然的揣测 内容担不起“众神之地”这样的高度和宏大

42分钟前
  • 野木头
  • 还行

1.配音气衰。2.“贡献着自己的毛和牛奶”典型的以人为宇宙中心。

44分钟前
  • 闲止都屋
  • 很差

试听是好的,其余不太行。文案略浅和单一、第二集节奏故事线紊乱。

48分钟前
  • urmamamaya
  • 还行

昨晚发现《众神之地》豆瓣已经开分了,高达9.4分,就4集而已,于是今天就去观看了。—— 第1集 荒野上的轮回:喜欢小野牦牛和无人区巡护员一起生活的片段,有时感觉它可爱得像只大狗;第2集 粉红色的回忆:海豚是我从小到大偏爱的动物之一!「每一只死亡的海豚都会被大海送回陆地」?对此表示怀疑;第3集 寻找故土:记得此前有看到关于人象冲突的新闻,这一集算是让我有了更多的了解;第4集 山神归来:东北虎不易拍摄,相关影像较少,不时跑题讲述其它内容……使得整体感觉有些散乱拼凑。—— 看了导演曾海若写的那篇《众神与众人》,想说:作为无神论的动物纪录片爱好者,看到这部国产的“人与自然”题材纪录片《众神之地》还是有些惊喜的,不过其片名、部分解说词内容等还是限制了我个人的喜爱满意程度。

53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高清版《动物世界》的赶脚,那些配音的语气都好像,过誉的一片。

54分钟前
  • 特雷比西亚
  • 还行

文案写的奇差,摄影看似提升了,其实也参差不齐,前三集剪辑零散内容薄弱,不像是一群有纪录片功底的人拍的,第四集水准还行。7

59分钟前
  • z先森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