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架
Rapito,与神对话,信仰大绑架(港),教宗家的小儿子(台),Kidnapped,La Conversione,The Conversion
导演:马可·贝洛基奥
主演:保罗·皮耶罗邦,福斯托·鲁索·阿莱西,芭芭拉·朗奇,埃内亚·萨拉,莱昂纳多·马尔特斯,菲利波·蒂米,法布里齐奥·吉福尼,Andrea Gherpelli,Samuele Teneggi,科拉多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法国,德国语言:意大利语,希伯来语,拉丁语年份:2023
简介:Octogenarian Bellocchio is following 2019 hit The Traitor with another historical drama, about a Jewish boy in 1858 who is kidnapped and converted to Catholi..详细 >
不感兴趣,中途放弃
好 但是 老。意大利古典乐太好了,恢弘的交响乐和宗教/政治/历史题材就是最搭的!
今时今日还能看到如此古典节奏的叙事电影,真是太舒服了。艾德加的经历有点像拐卖儿童,但是这拐卖居然还是合法的,这就有点冲击三观了。趁机学习了一下意大利统一的历史以及天主教和犹太教的知识。意大利人的信仰执著真的是顽固,难怪去年去意大利的景点都是教堂。
贝洛基奥依旧干练,几场交叉剪辑,就把“绑架”诠释的一清二楚,所有人都被裹挟,历史漩涡中的可怜东西,完全把音乐当成作者评论来用,突然的激烈争锋的弦乐响起,让这些镜头中的历史时刻显得如此幼稚愚蠢。
油画式布景摄影催生出古典主义气质,与这份精美厚重的视觉氛围相反,故事本身只留疲惫的短平快,每一次转变都如此的突如其来,不仅在主人公的选择上,也在视角的转换上。
极大的观感不适,感觉在看以色列主旋律。痛斥孩子不到7岁被绑走经历天主教洗脑,从小生在犹太家庭被犹太教耳濡目染又算不算洗脑呢?无法保护孩子被夺时,父亲也想选择玉碎吾儿,作为被争夺的孩童肉身只是一个意识形态确认权力的客体。双方真正争夺的其实是宗教意识形态统御的完备性:犹太父母坚持所有的孩子都得信奉犹太教,而天主教则恪尽“凡受洗礼必为教徒”的教条。所有的夜袭割礼、十字舔地板这类奇观都是在极端脸谱化对立的意识形态,对异构同质的自身毫无批判觉察。当犹太教发展壮大后会发生什么呢?可以参考巴勒斯坦在发生什么。
多年前斯皮尔伯格曾试图把这个事件搬上大银幕可惜一直无果,而本片仿佛是一版有着斯皮尔伯格所有缺点的好莱坞“历史大片”,无论是人物本身还是背后的政治博弈都非常肤浅,紧张全靠肖斯塔科维奇四重奏也是没谁了
没有刻意制造高潮,却恰到好处的保持了戏剧张力。起因是一次意外的偶然,推进故事发展的是信仰的对峙,结尾发现身在其中的每个角色都被“绑架”。
故事对于“正义”的论述实在是太强,但是“个体对抗宏大叙事的失败”本身不是一个用“谁比谁更加正确”就能成立的。这场批判很漂亮,有一些话选择的用建筑去说。节奏上,也有在很努力地像“理性”去靠近,但最终还是不太令人满意,尤其是后半段男主的情感暴走,真的看不懂。情感线完全靠着亲情在支撑啊……
(金鸡)《绑架》绑的是人心,绑的是信仰一个三个月大的犹太婴儿被女仆偷偷施洗,六岁时被教皇“绑架”到梵蒂冈再度施洗,成为真正的基督教徒…片中埃德加多将钉在耶稣(同为犹太人)身上的铁钉取下,映射着身为犹太人的他出于“赎罪”(迫害耶稣的歉意)而决定“解放”耶稣(信奉基督教);以及由于思念父母,无法放弃犹太教的矛盾心理。该片化技巧于无形。整部影片调度非常完美,精彩、熟练到你完全看不出导演在炫技,尤其是开场父亲要把埃德加多扔下来的那段。埃德加多幼年演员埃内亚·萨拉的演技也十分出色,甚至不输于片中其他的意大利“老戏骨”。值得一提的是,埃德加多成年时听命于教皇接受“惩罚”一幕很难不让人“瞳孔地震”!
#2484 9.//一场因幼儿受洗引发的荒谬而当代合理的命案。大致地看就是基督教杜绝着与犹太教的接触,而且双方互相鄙夷,教会怎能容忍受洗的孩童一直留在犹太家庭?但父母无从而知的洗礼怎么能成为合理的?最害怕的应该是关于儿子理念与信仰发生巨变,而作为父母的两人无法改变这一局面,用最典型的案例揭开最丑恶的现实,信仰不同便要孤立。全片最上情绪的就是法官判无罪释放后付清不断敲打自己的头与儿子在接受第三次洗礼的镜头剪辑。在那装着主教的棺材运到群众中时Edgardo好像也说了那句话,把他扔到河里吧。
(7.7/10)教会绑架孩子,信仰绑架个人,神权绑架社会。与《叛徒》类似,贝洛基奥由个体的命运为切入点展现动荡的时代。然而当代观众“无趣”“枯燥”的评价,也许预示着这种平实克制的电影叙事风格终将有消失的那一天。
“绑架”不仅仅指小男孩被教皇身体绑架,还有信仰对他和所有人的绑架。影片中很多人都是极度狂热的。贝洛基奥擅长历史、政治类的惊悚戏,技巧可以说无与伦比。但本片不像他以前的作品那样板正、严肃、缺少趣味。它有不少辅助观众沉浸的亮点。印象最深的一段是十字架上的基督在小男孩面前从神龛走下来,超现实氛围拉满。影片的音乐也极具张力。
配乐也太吵了……
非常单一的宗教主题电影,有格调有腔调有故事有表演有历史,基于真实故事,但就是哪里缺了一点。这个结局早就能知道,对于几方涉事人内心的变化,就一个10年带过了。而抱走孩子的动机也模棱两可,可能没信仰的我们不能很好理解吧。小男孩演员真好看!片头片尾各出一次血红大片名。“银幕意蕴——意大利新片在北京”(去年就叫这名字)。内嵌英字,外拍中字依然拍得较差。资料馆1号厅,约四五成满。现在为了堵影迷嘴馆里还先在银幕上打出敲字幕的“免责声明”了!就这么烂没办法是吧?真是厉害~~补上去年2023年底在百老汇的金鸡影展。今日二连之二。
2023.12.30太沉重了,尤其是这个故事正好可以与此刻俄罗斯强掳乌克兰儿童的现实相对位……
信仰和非信仰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是洗礼,一个是洗澡。
可以辅助理解这样一个现象:犹太人加入PNF的比例是高于意大利人平均水平的(犹太人对Risorgimento的参与程度也非常高,不过我没有查过数据),而反法西斯犹太作家如巴萨尼和普里莫·莱维所刻画的那种,回避政治的“惰性气体”式犹太人群体其实有可能是事后的建构。(当然,就算不看这片你也能理解这一点,电影本身就像所有他90年代以后的政治作品一样油腻且可疑。ps 果然当代意大利电影里每一个我看着眼熟的略有颜值的中老年男性无一例外都是Gifuni。)
【3.5】又一部贝洛基奥式古典电影,面对这样的优雅做派,再多一点会更好,就像《夜的表象》。
技法流畅得赏心悦目,所有关于场面的调度音乐的运用情绪的操纵都行云流水一般古典又熨帖,现在这种熟手导演简直买少见少。非常规整的三幕剧,从单一事件、家庭折射出几十年风云突变巨大而荒谬的历史,立场不重要,因为它已经完整地表达了一个人从幼童长至成年是如何因各种外力操控灌输而形成根深蒂固的信仰与原则,在最后直面小儿子的同时甚至难免怀疑和审视自身而留下震颤的余韵,我们要如何不被裹挟,这是一个无解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