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发生

L'Événement,孕辱(港),Happening

主演:安娜玛丽亚·沃特鲁梅,卡西·莫泰·克莱恩,卢安娜·巴杰拉米,露易丝·奥利-狄奎罗,路易丝·舍维约特,皮奥·马麦,桑德里娜·博内尔,安娜·穆格拉利斯,阿丽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21

《正发生》剧照

正发生 剧照 NO.1正发生 剧照 NO.2正发生 剧照 NO.3正发生 剧照 NO.4正发生 剧照 NO.5正发生 剧照 NO.6正发生 剧照 NO.13正发生 剧照 NO.14正发生 剧照 NO.15正发生 剧照 NO.16正发生 剧照 NO.17正发生 剧照 NO.18正发生 剧照 NO.19正发生 剧照 NO.20

《正发生》长篇影评

 1 ) 《正发生》与未发生

影片描述女学生安从怀孕到堕胎的整个过程,结局比较幸运,医生给的诊断是“流产”而不是“堕胎”,她不必面对法律制裁。

但整部影片对安的心理变化的描述几乎是完全缺失的,没有波澜,没有任何内心煎熬。

不错,她是有一个当作家的梦想,但仅靠梦想去强大内心消化所有冲击是不太可能的,有梦的人通常也是敏感的,即便拥有足够的勇气、骄傲和运气,梦想通常也是伤痕累累的赢家。

一个不错的题材,被简化处理了。

比较失望。

 2 ) 从文字到影像

(不是影评)在法国的朋友看完这部电影推荐给我的时候,我其实没有想到还会再次遇见Annie Ernaux这个名字。

学法语的时候去法国交换,法国文学课讲当代法国文学,大部分时间讲的都是这个作者,以至于后来也讲了一些当时得到诺贝尔奖的Patrick Modiano,反而没给我留下什么印象。

对于法国的反堕胎运动也没有太多印象了,记得课上老师给看了一些视频,也听了作家自己的访谈。

但无奈当时法语实在不太行,对文学的感受力很弱,听力也不大好,理解就停留在隐约记得的一些关于她写作手法的关键词:l’auto-biographie, naturalisme, banal, quotidien, le réel et la fiction…看这个电影,我的第一印象是通过镜头和表演传达出来的切实痛感(真实到了令人害怕的程度),以及作为一个女学生的无限共情。

于是看完这个电影,我最大的私人感受是“像我这样读着书的女的实在没啥值得烦恼的”。

再后来和当时一起上课但现在继续研究这位作家的同学简单聊了聊,他提到一个我遗忘了的细节:流水账一样的叙事中,Ernaux甚至时不时地跳出来以自己的身份开始讲述。

我突然想到看电影的时候常常感到困惑的几个镜头:在电影画面中,主人公Anne在对着其他人说话,或者进行自己的行动,但镜头却来自她的肩膀斜后方,既没有拍到施动者Anne也没有拍到对面的受动者,好像是一道来自背后的视线,看着故事中的“自己”。

聊完以后,同学说立刻马上去看电影,而我想立刻马上去订购L’événement这本书。

 3 ) 阻止你走向“母亲”之外的人生的,不只是宗教保守势力

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影片《正发生》是2021年最疼痛的电影不仅是因为影片中几次不加遮掩或修饰的少女流产场景,更是因为它深刻揭示的女性生存困境: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坚持你自己、成为你自己更艰难的事了。

如果你不知道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一阵微风,一片落叶,也能让你随波逐流。

电影里,少女安妮出生于1940年,生活在1960到70年代风起云涌的女权和民权运动的前夜。

当少女安妮意外怀孕后,从男友到闺蜜,从父母到老师,从一位医生到另一位医生,这些她赖以生存期间的社会联系,似乎自觉形成一堵密不透风的墙,随时准备把要逃离“母亲”身份的她挡回去,阻止她走向“母亲”之外的人生。

恐怖的是,《正发生》改编自自传体小说,而其背景年代不是威权统治下的罗马尼亚(《四月三周两天》),而是一向以自由平等著称的法国。

事实上,搜索一下,我们会惊讶地发现,避孕的合法化和人工流产的合法化,竟然都是非常晚近的事。

阻止女孩儿们走向“母亲”之外人生的,不只是宗教保守势力,而是她身边的一切。

幸好少女安妮异常执著:她知道自己想要读书并进入大学,知道要抵达那一目标在当下必须认真读书和通过考试。

《正发生》中女孩儿们的高中生活是繁琐的课程,老师提问时全班沉默的惶恐,男孩子们来献殷勤的小小骚动,和女孩儿间暗暗交换的关于男孩儿的想象和秘密。

而和身边的姑娘们一比,安妮格格不入:同班同学准备嫁人而无心学业;闺蜜虽然认清了女性人生选择的有限(“嫁错人一辈子就完了”)却只是想着如何精挑细选一个理想伴侣。

唯有安妮,就像那种老师赞赏家长喜爱路人都赞叹的“别人家的孩子”,所有人都知道她是要去“清北”的。

那时,社会给女孩儿们指出的最广阔的道路是嫁人,而以知识为路灯的那条路似乎只是狭窄的小径,黑黢黢无人踏足。

而青春期源于荷尔蒙的骚动,与婚姻相关的经济宽裕,则变成熠熠夺目的霓虹灯。

这样的处境,在中国的《金粉世家》里如是,在英国的《成长教育》亦如是。

浪漫爱情的神话和婚姻所象征的“成人”世界,成为最优秀的女孩儿们也难以抵挡的诱惑。

而这样的现实并未改变。

各种各样的陷阱伪装成甜美的糖果被放在银盘子里送到女孩儿们的面前。

即使“女神节”的宠溺已被撕下面纱露出消费主义的獠牙,关于“现代女性”的种种流行话语依然如此冠冕堂皇——女性被要求既要通过工作经济独立又要勤勤恳恳奉献家庭,既要时刻情绪稳定又要随时能提供情绪价值,时而要小鸟依人时而要顶半边天,正如《正发生》里安妮一边被男友嫌弃在朋友前情绪失控,一边被女友怀疑得病而排挤。

她愤怒地说,两个人都要负责的麻烦,你期待我一个人搞定。

一个人搞定——这正是社会对女性的期待。

如果一个女孩儿不能搞定,那么人们就期待一个受精卵的着陆能够让她“为母则刚”,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些悖论。

在这个意义上,华坪女高张桂梅校长那次引起争论的采访就显得一针见血:在现实中女性的生命里向下的引力如此之强,不向上攀援就将持续下降。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

”唯有竭尽全力去靠近高山,才可能摆脱成为附庸的溪流。

而安妮甚至不是一个我们现在会称为女性主义者的姑娘。

安妮并非一个不婚不育主义者,她在学业之外探索爱情。

她可能对未来的人生还只有影影绰绰的遐想。

她只是坚信“母亲”这一身份转换必须以个人的独立自主为前提——“我以后将会有孩子,但不是以牺牲我的人生为代价,那样我只会恨它。

”不过这样的清醒即使在现在的社会也不多见。

而这一愿望的实现竟然如此困难。

《正发生》直白到残酷地描写疼痛:安妮将药物注射到腿部;安妮将长长的金属放进自己的身体;私下帮助女孩儿们流产的女人用一种又一种冰冷的金属工具打开安妮的身体;直到最后,在宿舍的公共厕所的马桶上,剪断那根流血的脐带,那从母体吸收营养又不啻于寄生的“生命纽带”,落入水里的血和肉只留下沉闷的一声。

在女性电影里常见的女性同盟在《正发生》里也约等于无。

这不只是说安妮母亲的假装茫然无知和安妮闺蜜的仓皇逃避,而是说与子宫相关的疼痛和伤害往往仅由个人承受。

正如安妮的另一位闺蜜向她承认,“我的欲望比羞耻感更为强烈”,而“我只是比你幸运一点点,我没有怀孕。

”而拥有卵巢、子宫这些“生命之源”本身,就是一种不幸。

所以,承受能力较差和没有做好心理建设的人需要谨慎观看《正发生》。

在那些残酷的时刻,镜头不动声色地移开,聚焦在苍白的脸和豆大的汗珠,却让疼痛更加真切。

在这些时刻,人工流产不再是无病呻吟的青春电影里草草带过的一节,而是一种将烙印在生命里的疼痛。

唯有疼痛,才能超越感伤而指向行动。

“正发生”的正是现实。

只要想想美国至今仍在沿用的罗伊案(1973)关于人工流产的判决就知道了。

罗伊案给出了一个奇妙的三段论,粗略地说,妊娠前三月人工流产合法,妊娠中三月一些情况下人工流产合法,如此云云。

在这里,并非医生也非生物学家的法官能以简单的三段论粗暴决定什么是生命(三个月不是生命,三个月零一天就是生命?

),而这样一个判例,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也一直面临被推翻的威胁。

或许现实太糟糕了,人们只能努力阻止其变得更糟。

还是那个逻辑——正是由于下坠如此轻易,而向上如此艰难,才要竭尽全力拒绝向下的引力拼命向上。

于是我们看到,还是个孩子的安妮不得不四处求助,然后收获拒绝。

而最终向安妮伸出援手的是一个曾经有过相似经历的女孩儿。

她告诉安妮,进入医院会有两种结局。

幸运者(遇到好心的医生)会被判定为自然流产,运气差儿点的(遇到不愿遮掩过去的医生)则不死就要被送进监狱。

于是我们诡异地看到,《正发生》的结尾处,安妮被送进医院。

她“幸运地”被判定为自然流产。

那苍白的无影灯竟然成为本片最令人欣慰的亮色。

这简直令人哭笑不得。

正如紧急避孕药的副作用和意外怀孕相比竟可以接受,正如短效避孕药的副作用和“掌握身体”的赋权感相比亦可以接受,应当有更好的科普帮助女性享受到社会和医学进步的成果。

血、疼痛和伤害成为安妮迈向她理想人生(写作)的必经之路。

这俨然成为一种诅咒。

仿佛女性那作为生命起源的身体,一旦生出欲望就是一种诅咒。

而这种诅咒在影视作品里已然出现千百次却还在继续出现才是可怖的——在拉斯冯提尔的《女性瘾者》里,Joe为自己实行流产。

在《奋斗》里,要离婚的杨晓芸和要分手的夏琳在相约进行流产后买了一堆彩票然后一无所获。

在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里惊人相似的故事在一次次被讲述,仿佛育龄女性的自由必须与对自己的伤害相伴。

在《朱诺》里,少女朱诺因为听到“这么大的胎儿已经有指甲了”而放弃人工流产的打算,仓皇逃离看起来脏兮兮的小诊所。

她在在父亲和继母的宽容和爱中生下宝宝,连看都没看就送给了渴望成为母亲的中产女性。

而朱诺依然可以和小男友弹着吉他唱着歌。

这是一个美丽的美国童话。

现实里,如果有《很少,从不,有时,总是》里描绘的那种健全的青少年保护机构和心理支持机构,就已经很好了。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对社会进步的期待依然如此真切。

在那之前,《正发生》这样疼痛的电影越多越好。

宁愿在电影里承受一千次这样的疼痛,也不要在现实里有机会去感受它。

 4 ) 导演不会是想要反对堕胎权吧?

电影拍摄的时间和法国计划将堕胎权写入宪法重合,电影中故事发生的时间刚好是法国禁止堕胎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左右,电影的导演是一位女导演,按常理来说,这应该是一部支持女性获得堕胎权的电影。

但是我在观看的过程中并没有强烈且清晰地感受到这个意图。

电影中花了非常多的镜头描绘女主几次尝试堕胎的过程,非常血腥,是会让观众感到生理不适的程度。

最后一次堕胎,地下医生操作的那一次,除了环境不太无菌之外,其实非常接近于正规堕胎时医生的操作,然而还会让人感到血腥。

看到这样血腥的场面,观众心底里自然而然产生的想法,到底会是支持堕胎,还是反对堕胎?

这部电影给我最强烈的感受是,女生要洁身自好,不要随便和男人上床。

女主是在充分清醒且自愿的情况下和男性发生性关系的,但女主和电影里孩子爹并没有什么实质的情感联结,孩子爹那个死德行也没有一丝一毫的魅力。

在法国那个堕胎犯法的年代里,女主究竟为什么要冒着怀孕的风险和这样的男人发生性关系?

就为了片刻欢愉吗?

压抑自己的性冲动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吗?

基于这样的想法,女主堕胎的痛苦,学业的下滑,和朋友的冲突,都没能让我产生足够多的同情。

甚至还想吐槽一下女主的学业为什么下滑那么多,从尖子生变成不及格,是怀孕了又不是脑瘫了。

想吐槽一下女主为什么去偷别人吃的,女主这么有钱,卖卖自己东西就能赚到四百法郎,自己买自己吃不行吗?

如果真的想要拍一部支持女性堕胎的电影,我觉得首先应该给这次怀孕一个观众可以理解的理由,比如,女主缺乏女性生理相关知识,女主被一个老男人给骗了,或者直接去拍一对已婚夫妻/稳定男女朋友的意外怀孕。

这样我才会觉得,这是一件没有办法的事情,必须帮助女主解决它。

而且电影的重点不要放在怀孕的痛苦上,而是放在不允许堕胎的痛苦上。

工作学习受影响和需要堕胎都是怀孕带来的痛苦,而不是不允许堕胎的痛苦。

谁谁谁因为没有堕胎丢失了工作、从大学里退学、被迫嫁给糟糕的丈夫等等,女主在听闻这些消息之后感到痛苦和绝望,急切地尝试却处处碰壁,被各种人阻拦,最终也没堕胎成功,最后被迫走向黑暗的人生路——这才是不允许堕胎的痛苦。

我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这部电影支持堕胎,为它鼓掌喝彩。

这部电影的导演,不是个菜鸡,就是个反堕胎主义者。

 5 ) 正发生:撇开不必要的负面情绪,只需前行

电影《正发生》。

2022年威尼斯电影节上斩获金狮奖。

改编自安妮自传体小说。

描写了上世纪60年代,法国禁止堕胎,大学女生安妮因一次放纵意外怀孕,因非法堕胎存在的法律和生命危险,在学业和未来之间做选择,偷偷寻求堕胎方法的故事。

她找到医生。

两个医生都因为要负法律责任拒绝了帮忙。

第一次试图堕胎是她拿长铁棍自己捅。

捅完找到其中一个曾拒绝过他的医生时她说:我以后会想要一个孩子的,但我现在不能拿我的整个人生去交换,如果我因此变成了单亲妈妈,我会恨这个孩子的。

第二次是在一个有相同经历的同学帮助下找到的地下组织,手术过程无麻醉而且不能叫,一叫医生立刻就会停下,因为墙壁很薄。

之后她找到老师,让老师给她机会把落下的课补上。

老师问她之前是病了吗?

她说:“是一种只会攻击女人的病,把她们变成家庭主妇的病”。

是啊,明明是两个人的事,结果却只有女孩一个人承担。

男朋友只是口头上支持但是没有任何作用,甚至提供不了情绪价值。

当老师问她是否想当教师,她说有更重要的事要去做,就是想写作。

女孩是很勇敢坚强,并且一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第二次堕胎又失败了。

第三次她来到地下组织,在医生告知风险的情况下又再做了一次。

差点付出生命的代价。

幸好被同学发现喊了急救,在医院里碰到了一个“好”的医生,在病历上写“自然流产”。

那个年代,有些医生反对堕胎,他们认为不能让女人拥有自主权,比如安妮寻求过的其中一个医生就把保胎药开给了她,骗说可以让她来月经。

如果碰到持这种观点的医生,在病例上写“堕胎”,女孩就得坐牢。

影片直面血淋淋的手术过程,十分可怕,我几度暂停,双脚冰冷。

而且她是一个人去的。

瞒着父母,同学因为怕连带责任也避开她。

只有最后胎儿流出来的时候她坐马桶上浑身发抖汗流满面,让室友拿来剪刀以后,她说:“我一个人做不到。

”室友看着血肉模糊一团,忍不住干呕发抖着说也做不到,但最终还是帮了她。

天,如果我是室友,我也做不到。

如果我是她,我更做不到。

——但是最终我们都会做到的。

谁不曾在成长路上伤痕累累。

无论多害怕,最终我们也都能做到。

还有一个细节,她之前一个闺蜜后来找到她,说暑假她也一直在和一个大她很多的男人谈恋爱,在能找到的任何地方做爱,很多次。

“我们唯一不同的只是我没有怀孕。

”谁又不是呢。

以及,同学说,羞愧很强烈,但欲望比羞愧还强烈。

谁又不是呢。

但我最佩服安娜的是什么呢,是她几乎没有出现过那种诸如悔恨、怨天尤人、犹豫、过度恐惧、自我怀疑以及愤世嫉俗那些没有用的东西。

“我们只留下荣誉,其余的,我们应撇开,只需前行。

我们的眼睛是愤怒的,我们的额头是苍白的。

在他们之上,我们读道:‘信念、勇气、饥渴’,队伍继续着他们的路程,高高昂起头颅,高高举起旗帜,神圣的旗帜!”(维克多.雨果)看完还想起《自梳》,杨采妮也是怀孕后一个人用长针自捅差点命丧黄泉。

这部剧里的男人同样是懦弱无能且自私自利。

女人总是独自承受痛苦后成长。

 6 ) 预产期倒计时两周

本周是今夏巴黎最热的一周,日均最高温度超过30,我挺着38周的大肚子,关上了所有窗帘,在沙发上看安妮埃尔诺的诺奖获奖作品Une Année,中文译作《悠悠岁月》。

埃尔诺的书,尤其是法语原版,很少用Je,全是On,昏昏沉沉,非常适合法国北部的夏天。

从看《一个女孩的日记》我就被其主人公对意外怀孕的恐惧震惊,从头怕到尾,对于一个生活在六十年代的法国普通工薪家庭的女孩来说最恐怖的事情就是未婚先孕,你的一辈子全毁了,没人会娶你,你要拖着一个孩子孤老终身,和1830年雨果小说里的芳玎一样,沦为妓女,孩子寄人篱下。

出生在二十世纪末的中国的我很难理解这种恐惧,记得高二时班里有一个女生意外怀孕了,当时关系很亲密,我陪她去医院做了检查,医生确认了结果,她当场嚎啕大哭。

又能怎样?

家长接回去,安排手术,一个月后再回来上课,男友转校两人分开。

这女孩性格很好,后来甚至马上结交了新男友。

而电影中的Anne,怀孕了的女孩,一个人对抗整个世界,要不大出血,要不死,要不去坐牢,家人,朋友,医生,教授,孩子爹,没有一个能靠得住,不反过来害人就不错了。

Anne很不幸,露水情缘一次就中招,孩子生命还很顽强屡屡打不下来,而她的黑发好友最后时刻温柔坦白,我去年夏天和一个男人缠绵了一个月也没有怀上,只是比你多了一点点运气,但是这件事真的可能发生在任何女孩身上。

Anne又是幸运的,她找到了一个还算靠谱的帮人打胎的女人,起码不向子宫里倒漂白粉。

法语里这种职业被很美好的翻译成faiseuse d'ange,像天使一样的人。

孩子终于打下来了,大出血后被送往医院,医生给她开了自然流产的证明,而没有起诉她堕胎,因此免除了牢狱之灾。

影片中的设定在六十年代初,用了安妮埃尔诺的原名,她在结婚之前就叫Annie Duchesne,而她自己的真实经历是在当暑假夏令营老师时和一个男人暧昧不清,但是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做爱,这男人一夜之后就抛弃了她转而去找更漂亮的金发女孩儿了。

她难过抑郁了一年,暴饮暴食,可能荷尔蒙失调,月经也很长时间没有来,尽管医生向她母亲证明安妮没有怀孕,可是母亲的直觉依然能把这事儿和性联系在一起。

基于这段经历,安妮写了L'Evenement这本书。

她的第一次其实还是献给了后来的老公飞利浦埃尔诺,片中被称为Maxime的来自波尔多的政治经济系大学生,她没有未婚先孕,她最后和飞利浦结婚了。

他在安纳西当公务员,他们有两个儿子。

片中年轻的安妮还不会知道,68年5月马上就要来临,那是新世界的第一年。

蓬皮杜当选总统,左派第一次当政。

1971年,343名女性冒着可能会坐牢的风险,联名签名表示自己曾堕胎,其中有波伏娃,杜拉斯,吉赛尔哈里米,萨冈,让娜莫罗,Delphine Seyrig,阿涅斯瓦尔达,Marina Vlady...当然这些社会阶层更高的女性可能会选择去临近的堕胎合法的英国或者瑞士,五个小时火车从巴黎到洛桑,你就进入了一个完全身体自由的国度。

而每年有一百万普通法国女人像安妮一样在违法诊所里堕胎。

1972年,女权律师Gisele Halimi在Bobigny为十七岁少女Marie Claire和她母亲出庭,少女被强奸怀孕,她母亲帮助她堕胎,这案件更进一步撼动了社会,为即将到来的堕胎法案打下了舆论铺垫,这次案件之后,司法部要求停止起诉堕胎女性。

1975年初,西蒙尼维尔法案终于在法国议会通过,从此堕胎合法,新的时代到来。

时任健康部长的西蒙尼维尔在国会陈词时是这么说的: 我坚信堕胎永远应该是一种特殊情况,最终的不得已之举,你们去随便问一个女人,没人发自真心喜欢堕胎。

但是我们需要保证这种权利。

这是我看完此片觉得比芭比好很多的地方,也是欧洲的女权运动让人敬佩的所在,发现问题(比起脚后跟能不能落地和男性凝视我的确更关心女性能不能堕胎),个人层面抗争,集中社会力量抗争,用中肯的语言去辩论,思考,政治沟通,立法,用实际的方法帮助广大女性,而不是一味的停留在喊口号,唤醒意识,搞性别对立,阶级对立的初期层面。

每个人都义愤填膺,但是毫无组织架构,一团散沙。

程序正义重要吗?

太重要了,没有程序上的合法性,不管是女权还是动保都不会成功。

我的第二个孩子马上就要出生了。

我对生孩子这件事的态度很简单,想生就生,不想生就不生,这是一个纯粹的个人选择,谁也别试着干预,不管是国家还是七大姑八大姨。

理想情况下,想生而生不出来的人应该得到专业的医疗建议和帮助,意外怀孕想打胎的人同样如此。

总之一种彻头彻尾的可能又会被打上新自由主义标签的想法。

我根本搞不清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区别,也不想知道,但我确实喜欢自由这俩字。

套用纳博科夫的话,自年轻时代起——我十九岁离开俄国——我的政治信念就如同一块花岗岩一样,无可改变。

还是传统的老一套:言论自由、思想自由、艺术自由。

我很少关注理想国家的社会或经济结构。

我的愿望不过分。

政府首脑的肖像不超过一张邮票的尺寸。

没有酷刑,没有处决。

没有音乐,除了来自耳机或在剧场演奏。

 7 ) 有一天我会要个孩子的,但不是以牺牲我全部人生为代价,那样的话我会恨那个孩子一辈子的,我可能永远都不会爱他。

大部分医生都是反对堕胎的,他们不觉得那是一种女人自己的选择。

因为这是只攻击女性的绝症,无差别地把所有人变成家庭主妇。

每次时间的显示都让我觉得好恐怖呀。

天呐,好残忍,明明她的人生才开始,有无限的可能,却在那个堕胎犯法的时代,只能选择一次次伤害自己来获得自由,我作为外人看着都痛,无法想象身处其中的她是怎样坚持下去的。

这部电影是恐怖片吧,有些场景我都跳过看的,都看得我遍体生寒,人麻了。

这部电影的女主居然和《我的小公主》是同一个演员,她长大了耶,演技好好呀。

这部电影2021年拍的1960年法国的故事,而2022年6月24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推翻“罗诉韦德案”后,堕胎禁令已经立即在路易斯安那州、南达科他州,肯塔基州和密苏里州生效。

据悉,此前美国已有13个州通过所谓“触发法”,截至2022年6月25日,美国有13个州已经根据该裁决开始了禁止堕胎法律的启动流程。

生育权本来就是女性自己的,生不生,和谁生,怎么生,都不应该受到法律和宗教的绑架,而现实中历史却在倒退。

 8 ) 影评

刚看到新闻,感觉片里的大环境离我们不远了,没ban之前女生都来看看这部吧😭///对于女性来说是一部恐怖片,生理和心理上的恐怖,女性都应该来看看。

在一个堕胎犯法的大环境下,男方装死隐身,把怀孕的风险和痛苦完全转嫁给女方,全程看着非常焦虑窒息。

女主的演技很有代入感,最后女性一定要保护好自己。

 9 ) 电影&话剧记录

明天2023.11.7准备看在Berliner Ensemble话剧版,所以提前预习,此为记录,因此会有很多的剧透。

女主的经历,烧红的毛衣针堕不掉,找医生开堕胎药结果拿到的是保胎药,地下两次的非法无麻药堕胎手术,坐在马桶上终于松了一口气的时候,一边为她开心,一边干呕,生理的不适是如此强烈。

trigger我那些孕检和生育过程,虽然也是要死要活,但至少有提供支持的医疗团队和伴侣。

“一种只攻击女人的病,把女人变成家庭主妇的病”。

第二天晚上,看了以此改变的话剧,也是我来柏林的第一部话剧,三位女演员的独角戏,三个年龄段,皆为女主角,她们分享同一个故事,困于同一个困境,她们都是她,都不想生又堕不掉,“堕胎,一个在语言系统里不存在的词”。

剧中所有男性角色都完全不见。

几个道具我很喜欢,丝袜:“好学生好姑娘”是顺从的完好的丝袜,套在手上是可以做手术的手套,水盆中捞起的丝袜,大小刚好是3个月死胎,淋漓下来的水滴仿佛是真的血一样震撼。

泥土:布满舞台,我喜欢这个无处不在的道具,泥土是能孕育生命的,是看起来肮脏的,混乱的,演员把泥土塞进衣服中,泥土坠在肚皮下面的质感沉重,就算是男人也能理解。

三个女主,搬起整袋的泥土,摔裂到地上,毁灭生命,毁灭自己的身体,大声呼喊“Sterb!

Sterb!

Ich Will Das NICHT!

” 泥土洒落到舞台外。

最终三个女主把衣服中的泥土抖落,身体又恢复了原来的体型,意味是如此明显,她们又自由了。

她们开始清扫舞台上的泥土,messy是如何发生的,也可以自己全部都解决掉!

 10 ) 没错,仍然正发生。

1971年4月5日,一份由343名女性联名签署的请愿书刊登于法国杂志《新观察者》(Le Nouvel Observateur),在这份请愿书中,她们声称自己都曾堕胎,由此呼吁修改刑法典,请愿堕胎除罪化。

1974年,时任卫生部长的Simone Veil极力推动堕胎除罪化。

身为女性的Simone Veil在几乎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向男性占比极高的国会提案。

“没有任何一个女人会以愉悦心情去堕胎”“今天那些反对这项压迫性的法律修改的人,有多少想过要帮助那些处在悲惨境遇中的女性;除了判断(堕胎是)错的, 又有多少人向那些年轻的未婚妈妈表达过理解和道德上的支持,而这些恰恰是她们最需要的。

”1974年12月20日国会最终通过了堕胎免罚的决议,1975年1月17日,法国政府颁布自愿终止怀孕法案,这标志着法国堕胎行为的合法化。

影片的时代背景则设置在仍未堕胎除罪化的60年代。

意外怀孕的女大学生Anne随着孕期的增长而不得不面临着接踵而来的变故和心理上的压力。

学业的岌岌可危以及性格的变化使Anne意识到自己已经在生活的轨迹上逐渐脱轨,为了重回正轨她必须选择堕胎。

由于在当时堕胎依旧是被法律严格禁止的,Anne想要堕胎的诉求自然是得不到正视与帮助的。

可以分享口香糖的闺蜜为了怕被拉下水便划清了界限;平日里仗义的男同学则认为怀孕的Anne就不需要考虑避孕措施所以意图不轨;表面上给予了Anne希望的男医生则“不认为堕胎是女人自己的选择”所以给了保胎的药物;导致自己怀孕的男友则心安理得认为这一切应该Anne自己一个人解决;情绪的暴怒非但没有被家人理解反而以一记耳光结束。

影片中Anne有尝试过自己动手解决,胆小的我屏住呼吸开启了倍速才看完。

或许这样的疼痛是无法感同身受的,但那种绝望时想要抓住一根稻草的感觉,那种在得知自己没有成功后的失落,在我心里留下来强烈的共鸣。

“女性题材很容易拍成恐怖片,那是血淋淋的恐怖,那是真实发生过的恐怖。

”最终Anne得到地下诊所的联系方式,她卖掉自己的物品,筹到了400法郎,在极限的第十二周做了第一次堕胎手术。

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那种一个果实在体内枯萎的感觉无疑是对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折磨,谨遵医嘱,Anne适应短暂的不适感,她在感受生活逐渐回归正轨的预感。

她向老师坦言,自己感染上了“一种只会攻击女人的病,把她们变成家庭主妇的病。

然而第一次手术并没有成功,她不得不做第二次手术。

回到宿舍疼痛席卷,那个快要占据人生的不速之客终于离开。

镜头扫过,那是女性的疼痛,那是恐怖片无法达到的恐怖效果。

Anne是“幸运”的,她最终被判定自然流产,不用担负法律责任,依旧可以回归校园继续学习。

然而又有多少女性可以免于意外怀孕而导致的生活脱轨呢?

2022年1月28日,有一条微博上了热门。

“兔子的一生就只有一件事:忍住痛不要叫。

”是啊,现在想想,似乎从来没有听过兔子的叫声是如何,无论受到什么样的折磨迫害,兔子依旧没有叫出声。

很像是大部分女性不是吗?

“忍一忍”“会过去”然而在漫长的忍耐后面对她们的依旧是生活的高难度模式。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有些话可以放在这:“忍耐不是美德,把忍耐当成美德是这个伪善的世界维持它扭曲的秩序的方式。

”“温良恭俭让,温暖的是体液,良莠的是体力,恭喜的是初血,俭省的是保险套,让步的是人生。

”希望社会对于女性能够宽容,希望女性可以捍卫自己的权利,希望当下这些正发生的悲剧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过去式。

不要把自己的人生都让步。

2022年2月14日新补充:以中国大陆为例:妇女有生育子女的权力,也有不生育的自由。

影片中对于女性的压迫是显而易见的,其实现实中也如此。

我不认为女性在终止妊娠后还要接受道德的谴责和批判,事实上人流手术所带来的危害是很可怕的,已经经历过身体和心理双重折磨的女性不应该受到道德的谴责。

“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吗?

”这句话请问男方,为什么不去做什么措施来避免呢?

为什么不主动承担责任呢?

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很轻松吧,反正上手术台的不是自己,遭受疼痛的也不是自己,怀孕过程中身体发生变化的也不是自己。

男人也太轻松了吧,射出来后如果不想承担责任选择逃避就可以了,一听说女主没做成功脸色立马拉下来了。

另:我不认为女性有性需求是什么可耻的事情,每个人都可以在道德和法律允许的情况下满足自己的性需求,既然男的可以,那么女性也可以。

《正发生》短评

正视自己的身体。

4分钟前
  • 神哥
  • 还行

看过的关于「堕胎」题材的电影,前有2007年获得第60届戛纳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的罗马尼亚电影《四月三周两天》,后有2020年获得第70届柏林电影节 银熊奖 评审团大奖的美/英电影《从不,很少,有时,总是》,还有这部2021年获得第78届威尼斯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的法国电影《正发生》。---- 怀孕12周的安妮做堕胎手术的长镜头让我联想起《罗马》中女佣克里奥生孩子的长镜头,而后安妮将死胎排出体外的血腥画面莫名让我回忆起妈妈说曾经计划生育时期村里有妇女超生被抓后强行堕胎的事情(不过我印象中却没看过这方面的影视纪录片),……

7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为什么删我这个词条??是贴近身体的也是裸露自我的,是私人的也是令人共情的。1960年代还提供了一种极具讽刺性的对比,和闺蜜交流高潮奥秘的时代也是流产非法的时代。那是新浪潮的法国,也是困在身体里的法国女人。是现代法国,也是前现代的“非女性”时代。

9分钟前
  • 闵思嘉
  • 还行

一部看简介就足够了的电影,女孩如何争取自己女性堕胎的权利,好了,开始共情吧,电影看不看不重要。

11分钟前
  • 张三其人
  • 还行

看的时候差不多全程在想:避孕手段是人类伟大的发明,反堕胎法是人类文明的倒退....“正发生”这个名字起得真不错,沉浸式的部分对女观众而言有如当头棒喝,好奇现场男观众是什么体验

12分钟前
  • 九月
  • 推荐

精神堕胎大概就是:看完出来只记得表演和过程,却不记得开头,也忽略了结尾

16分钟前
  • 玄猫
  • 还行

这样的女性主义小成本电影挺多的了,批判现实的角度讲是不错,电影本身的角度讲真的一般。让人想起以前有个“从不、很少…”,正发生比那个片子还能强点,但是薄弱的地方都很相似。

20分钟前
  • 落灰
  • 较差

建议把那些anti-abortion的人关一起让他们连着看这部和《四月三周两天》还有《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不过鉴于出台反堕胎法的policymakers好多是男的所以他们根本就无法共情 永远不能理解的事情之一:男人对着女性的身体和权利指手画脚

23分钟前
  • 日落可以慢半拍
  • 推荐

应当有更好的拍摄方式

24分钟前
  • Hesse
  • 较差

这样的电影不嫌多的

26分钟前
  • 须弥墩子
  • 推荐

堕胎仍然违法的年代里一个女大学生的斗争。情绪的压抑紧张控制得非常好,那种压抑感真的能传递到整个放映厅。把正反打基本上换成要么是全景要么是聚焦一个人其他人是画外音,增强了镜头感染力。一部精准、动人、在当下十分必要的电影。 @2021-11-28 02:36:45

31分钟前
  • 没有昵称
  • 推荐

诚然,此类题材的影片再多多少都不会嫌多。但仅从电影艺术的完成度及表现力谈及,本片拿下金狮多少有些过誉了。大概场外因素加了很多分,而且还是女性导演。横向对比,在近几年的金狮奖中,摄影比不上《无依之地》,剧本比不上《罗马》,技术比不上《水形物语》,纵向对比,从技术、摄影、表演、剧本等方面切入,更是逊色于《犬之力》、《上帝之手》、《暗处的女儿》等一众影片。除去题材,整体实在乏善可陈。

32分钟前
  • 野凡
  • 还行

432将氤氲在空气中的窒息感、对时政语境的拿捏推到顶峰后,同题材玩再多摄影的花样,也难免落入“弱叙事,重刺激”的圈套。这部的窄画幅特写和浅焦跟拍,很多时候让人想到《索尔之子》,包括主人公不合时宜的执拗:驱使Anne堕胎的除了禁令,更多还有对文学(救赎)的渴望。这在任何性别思维僵化的年份,都是何其孤倔又悲剧性的坚持,做深蹲流产时用来负重的书本,也就顺势成了压垮精神防线的稻草,与结尾相映衬。在零星的亮点褪去后,余下的只能说是过于单薄,且难搅动起更绵久的后劲。

35分钟前
  • 仲夏之门
  • 还行

当初爽的时候怎么没想到这出?出了事就让一个无辜的生命承担后果,左棍就是一群不负责任的自私鬼。

40分钟前
  • OldKing
  • 很差

3.5 好想知道被刪減的那五分鐘內容。「一種只會攻擊女人的病,一種會讓女人成為家庭主婦的病。」

45分钟前
  • 水原吸管
  • 还行

怎麼在哪兒都這麼難啊

47分钟前
  • 天雨粟
  • 较差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是很平庸的作品,去年三大电影节的最高奖项都颁给了跟“女性”密切相关的电影,可能是时代进步,也可能是退步。大部分堕胎都是年轻人瞎搞的产物,对于我这种反对婚前性行为的人来说,虽然可以表示一丝同情,但也是畏而远之。

50分钟前
  • 汾河水怪
  • 较差

这是一种只攻击女人的病,把她们变成家庭主妇的病

54分钟前
  • 野柚子Timo
  • 推荐

男人不能感同身受!

59分钟前
  • 秦峰
  • 较差

如果非要从这片和《钛》中选一个,我会把大奖给《钛》。腹中的胎儿是一次日常的神迹,它就像漩涡将女主人公所有的生活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卷走了,但导演却没有赋予它一个神迹的形式。432比它更好到不知道哪里去了,除了一些比较纯净的女性视点,我不知道这片还有哪怕任何可取之处。威尼斯是真的保守,怪不得越搞越烂。

1小时前
  • MManuel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