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的人民,既被安置在不同国家,就以不同方式纪念韩战60周年。
本片的主创阵容,在首尔出席了“天安号”罹难将士的吊唁活动。
往昔和今朝,战争与和平,就在黑压压的一鞠躬中,被牵连了。
如果说,三八线是一根横向的梁木,60年后“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外交部发言人秦刚语)是一根纵向的梁木;朝鲜半岛的磨难与前途,就如一副沉重的十字架,活画在世人眼前。
1950年8月的南韩,如血海地狱,烧着不灭的硫磺。
金日成的人民军不宣而战,不到两月,韩国90%的国土已沦陷。
为保住最后一座城市釜山,他们把残留的倾国之力,都押在了洛东江一线。
联合国谴责朝鲜,组建联军,赶赴仁川。
苏联独自偷生,投了弃权票。
21个西方国家参战,16个国家出兵。
按东方的政治伦理,这叫“存亡国,继绝世”,春秋大义也。
按近世的普世价值,这是地上通过《世界人权宣言》之后,人类第一次投票组成的义军。
在那个最漫长的月份,军人拼死亡命,妇人闭门哭泣,学生征召上阵,教会禁食祷告。
最后一线希望,是那些不认识他们的遥远的海军陆战队,能赶在他们亡国之前成功登陆。
当年有286名中学生,穿着校服参加洛东江战役。
他们没有编制,番号,军装,被称为“学徒义勇军”。
影片描写其中的71人,死守浦项女中,挡住人民军的史记。
导演既煽情,也写实。
既憎恶战争,也讴歌死士。
片头20分钟巷战,算是战争片的经典场面。
从一个学生兵的慌乱、奔走、惊骇和大难不死,及杂糅了女性气质的身影中,去衬托雷鸣闪电般的沙场。
直到他耳鸣,失聪;面对长官被杀,却拔不出枪,下不了手。
接着,这个唯一上过一次战场的孩子,领着71个中学生留守学校,却意外遇见了敌人整整一个团。
电影史上,有类似的经典之作。
1959年的德国电影《桥》,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也是二战后德国第一部引起关注的反战影片。
1945年4月,纳粹倾覆前夕,7个中学生被征召入伍。
他们出征前,被好心的军官留在家乡,去“守”一座已计划要炸毁的桥。
老师,父亲,区长,老兵,所有人都厌恶了战争,泯灭了激情,晓得帝国的结局。
只有这几个孩子,把少年维特的烦恼,对战争的憧憬,和为国尽忠的梦想,都新鲜无比地带到了桥头。
以灵魂的活力而论,他们或许是当时德国军队中,战斗力最强的几个士兵。
出人意外的,一支盟军的坦克小分队,突袭桥头。
7个孩子击退了他们,6人阵亡,一个哭着,浑身是血,回到了青春期。
片头,英语老师教他们,朗诵诗歌。
大意是,我爱你,但我不能对你起誓,因为虚假的誓言一无益处。
若你的爱包围我,会让敌人发现我,求你不要爱我,不要牵着瞎眼的恋人走。
这是对一个战争之外的世界的抒情,更是以爱情为譬喻,对国家主义的反思。
在一个征召孩子参战的时代,爱的誓言在哪里呢。
奥斯卡的历史,是几乎和百年战争史同步的反战史。
1929年,评委会把第一届最佳影片给了反战题材的《翼》。
2010年,他们又把最佳影片给了反战的《拆弹部队》。
这是好莱坞的伟大,他们奠定了战争片的价值内核,如果有人不反对将战争场面拍给人看,却不同时反对战争,他就是与电影为敌的导演。
按奥斯卡的道德水准,中国导演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战争贩子。
连《集结号》也不例外。
因为他们不敢越过战争中的政治立场,去肯定人性和人权的立场。
不敢就罢了,但他们又贪财,舍不得血腥的场面。
即使韩国军人是正义的一方,即使这71个孩子是保家卫国,即使国家到了灭亡边缘,征召他们实在迫不得己。
导演仍然刻画了战争对孩子们灵魂的摧残。
在他们摇身变作刚毅决绝的职业军人之前,最吊儿郎当的那一个,嘶喊着说了一句话:“在战场上,人人都是畜生”。
如果说,曾经为了爱一个女人,他必须变成一个流氓。
如今为了爱一个国家,他却必须变成一个畜生。
最后,他们被战争激发,生出对方士兵所没有的一种激情。
这激情中,既有畜生般的血气,也有男人对家国的责任。
既有对敌人的仇恨,也有对成人世界的还击。
就像狼人的故事,或卡夫卡笔下的《苍蝇》。
如果有群狼人来了,人的反应可能是逃跑。
但你发现自己也变成了狼人时,你才了解什么叫狼人,你才意识到你的家乡若被狼人占领,是多么可怕。
你这才有了勇气,来到城外,约你的同类决一死战。
你的目的不是消灭他们,是与他们合作,消灭一种叫狼人的畜生。
和《桥》一样,戏剧性的结局,是这班孩子竟然打败了职业军队。
但这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这是一个哲学问题。
意思是,到底什么样的人才是最不要命的人?
到底什么样的念头,才能锻造最有战斗力的士兵?
这两部影片,都不是在颂扬以少胜多,而是在反抗战争的逻辑,并给了这种反抗以爆发的力量。
正因为学生不是军人,他们胜过军人,是对战争本身的羞辱,是人类含辛茹苦的梦想。
是的,“和平来之不易”。
为了维持和平,欧洲在二战前曾付出巨大代价。
战争爆发后,路易斯在《时代与潮流》上撰文,质问说,“唯有给予首要之物以首要之位,你才能维护其他次要的食物。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问,三十年来我们的文明到底把什么事物当做首要之物。
答案非常明显,它把自己当做了首要之物”。
换言之,保持文明,维持和平,保持高收入、高质量的生活品质,保持交通、食物、卫生和娱乐的水准,这一切都是好的。
但如果这一切成为人类文明的最高目的,文明怎么可能不崩溃,敌人怎么可能不嫉妒,世界怎么可能长久稳定?
如果文明的内容,被我们视为至善之物。
我们终将失去文明,或者一一失去,或者在某个清晨全部丧失。
已有无数战争证明了这一点,还有未来的战争要继续证明下去。
路易斯在空袭中躲进地下室,半小时后回到书房,继续写道,“也许文明不可能安然无恙,除非我们珍惜某物胜过珍惜它”。
无论是爱情,还是爱国,人们牵着瞎眼的恋人,却说不出爱的誓言。
朱丽叶捂住罗密欧的嘴,说你不要指着月亮说,免得你的爱像月亮一样变化无常。
在民政局,新娘拉住新郎的手,说你不要按着宪法说,免得你的爱像宪法一样频频修改。
除了战争,我们在哪里遇见和平。
除了现在,我们在哪里遇见永恒?
除了在71个孩子的眼睛里,我们在那里遇见国家?
除了教科书,我们在那里遇见谎言;除了看电影,我们在那里遇见乌托邦。
除了死亡,我们在那里遇见生命?
除了坟墓,我们在那里遇见复活?
王怡 2010-9-27
简直是侮辱智商,天哪。
我居然被某些影评安利去看这种片。
50个训练过几天的高中生,把一两百名正规军打得全军覆没。
导演组们,编剧们,只要你们跟退伍军人哪怕打过一次war game,你们都不会拍出这种片。
大家真的不要信某些影评说的有多好多好,这部片跟太极旗飘扬或者说高地战比,简直就是小学生跟博士生的对比。
该电影前半部分是国庆在家看的,当时一边看一边听奶奶讲她还不太懂事时,日军来到澄海的情形,在我们这一代人之上,几乎都是恨透日本的声音,可到了我们这一代,日本动漫却是深深地侵蚀了我们的心,我还好,但我的兄弟姐妹们足够疯狂,甚至,我的“妹夫”就叫佐助。
不过,该片不是抗日题材,而是关于南北朝鲜之战。
这是一个真实的战争故事。
1950年8月,为了守住关系到韩国战争命运的洛东江战线,穿着校服加入战火中的71名学生兵与朝鲜人民军展开一场悲伤且伟大的生死较量。
这一个不折不扣的阳刚之作,着力刻画了男人间的情感,男孩成长为男人的心路历程,除了几个回忆的镜头涉及到女性,整个主体故事都是男班阵容。
看了20多分钟,我的男神终于出现,冲着你来的——权相佑。
不出现在上流社会中的你,即便粗糙却还是那么迷人,泥土将你覆盖,眼神却更加清澈传神,你眼中迸发出的悲愤,如火,如电,要把一切燃烧起来。
你还是坏坏的,永远不是乖巧的孩子,可谁知道在你内心,是怎样一片最正义的光明。
写在国庆前向着炮火,无论是什么,只能是玉碎!
无论是青年的梦想,无论是人性的羁绊,无论是父母的纪念,在炮火中,玉碎!
是什么挑起了战争,是什么让学生拿起了枪,是什么让疯狂淹没了人性。
不是保家卫国,不是抗击外敌,不是,不是。
一个个年轻的人,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转瞬消失。
只是同一民族,有着同样的肤色,说着同样的话语,过着同样的传统生活。
同样的一个人,就这样子,拿起了屠刀,对刺,互相屠戮。
难道只是简简单单的意识形态,难道只是简简单单的政治,难道只是简简单单的利益,难道只是简简单单欲望。
战争爆发了,挟裹着炮火,倾泻下来。
建筑物倒了,桥梁断了,马路毁了。
一起生活过几千年的家园,毁了。
人死了,心冷!
有没有一种力量能超越政治,有没有一种力量能跨过意识形态,有没有一种力量能超越欲望与利益。
正在读书的青年学生可以吗?
正在思念孩子的父亲可以吗?
正在写信给母亲的孩子可以吗?
可以吗?
同样的肤色可以吗?
同样的语言可以吗?
同样的传统可以吗?
同样的祖先可以吗?
可以吗?
有没有其他的路子,不必向着炮火玉碎,人死,家亡!
后记 兄弟何必举刀,留下同样血脉。
2011年9月7日 观影有感
吴张帆,一个用全力去守护国家的孩子,一个用真实行动去温暖观众的孩子,看了第二遍还是哭了,就在最后镜头扫过他们合照的画面,从吴张帆开始,一直到甲祖,眼泪就不自觉的下来了。
这一路走来,看到的是吴张帆的成长与责任,一开始作为学生兵送弹药,站在死亡前的恐惧与害怕,到后来作为中队长对守卫祖国的信念。
吴张帆是个内心非常温柔的孩子,即使学生兵里一团乱,夜晚听见隔壁教室里同学载歌载舞的欢乐声,他在给妈妈的信里还希望这样的欢笑能久点再久点。
这个孩子心里头挂念的都是自己的妈妈。
特别是在最后上战场前穿妈妈准备的衣服,说感觉像是寿衣,真的看得很心疼。
可是,这就是战争的残酷,不是吗。。。
对战争一直没有实感,是生长在和平年代的我们,面对的是经济市场的压力,在生存和金钱面前,已无力应对其他。
但也会假想,如果我活在吴张帆那个年代,不管国籍问题,同样面对战争,我能做到他那样吗。
至少,这个电影提醒我,历史真的是不能被遗忘的,即使它过去了很久,但所有的今天都是那样的昨天艰辛走来的。
整部影片里最喜欢吴张帆这个角色,印象最深的镜头是最后死在中尉怀里的表情,一个勇敢坚守阵地到最后,没有辜负中尉和祖国的期望的学生兵,但在看到中尉的时候,他露出很温柔的孩子般的表情,似乎在告诉中尉,他尽全力了。
其实吧,我个人觉得这部电影还是比较好看的,虽然有些部分不是特别写实,比如现实中那些学生实际是有几个月的培训时间的,但电影中并没有描写出来,导致很多看过的人觉得这部分有点浮夸,误以为他们分分钟就可以打仗。
还有一点就是这场战争貌似学生没有死完吧?
电影中为什么说死完了啊?
而且也把人民军刻画的太笨了吧?
本来觉得战争片(还是棒子的战争片)很不对我的胃口,在外面赖着不想进去干活,就坐着和老妈一起看了。
71个学生兵对一个师的兵力。
结局颇有点狗血地让两边都死光了。
画面不算血腥,但是也足够让人别开脸。
战争,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是残酷的。
权相宇在里面演得毫不费力,延续他坏学生的一贯风格就好了。
不过崔胜贤倒是让我刮目相看。
不过话说以前也没“看”过。
他演的学生一开始胆小怕事,看着自己战友被朝鲜兵刺刀一刺一旋,自己在旁边连颗子弹也抖抖索索装不进去。
后来被当了中队长之后(中间漏了一段没看……)神情动静大为不同,最后打一个师的时候居然还会组织大伙装汽油弹,埋地雷,整双重防线,炸汽油桶。
当然样子也是很重要滴……那深邃的五官加上极短的学生头在电影里不管什么时候看都觉得,真的是,啧啧啧。
在临死前,还用自己当初装不上去的那颗子弹把朝鲜军司令员给毙了。
还算是看得下去的片子,after all是真事改编的,还是比较震撼的。
韩国战争片,71名韩国学生兵,在与北朝鲜正规军的对抗中全部战死。
取材于真实故事。
当看到他们是说着同样语言的岁数相当的年轻人,当看到他们无论有着怎样的意识形态在垂死前都用相同的语言呼唤着妈妈,当看到他们都充满藐视死亡的勇气奋不顾身的勇猛的相互厮杀,当看到他们在心底都还存有善良的本性,不能不让人深思:这样的血肉刀兵相见究竟为了什么。
看到这部影片时,很容易的联想起2004年韩国的另一战争巨作《太极旗飘扬》,在对于战争残酷性的描述中,同样有着对于战争的反思。
本是亲如手足的兄弟,到头来自相残杀。
我想涉及到南北问题素材的韩国电影已经足够多了,观影后只想说白瞎了人民军766部队团长朴武郎同志了。
本来一出场挺震撼的,硬是让我控制不住联想到了八国联军进北京的场景,一身白衣服头顶棒球帽(那是顶棒球帽吗?
),使用着最擅长的团体操战术一路南下,首都汉城?
早他娘的被英勇的人民军战士光复了。
就这么势如破竹般杀到釜山,南棒子眼看着被挤到海里煮饺子,总统李承晚都准备逃去美利坚,半岛眼看着就要飘扬起主体思想思密达了。
好嘛,朴武郎先是特别解气的毙了像嚼舌头的小媳妇关键是单眼皮长得丑的政委,又和一群问题青年少年犯、学生仔拼的死去活来,然后被没上过学、没摸过枪的南棒子学生兵给解决了。
人民军势如破竹啊,佛挡杀佛,连大江大河都是铁人三项游过去的,结果干不过一群半吊子。
学生兵凭着狠劲和信念和机智和对祖国的爱速成了使用步枪、机枪、迫击炮然后速成了韩国特种兵。
就此历史重演,今天板门店三八线大家各站一边。
影片开头实在是让人提不起兴趣,如果说全片有哪里可以加分的话:一处是直到二十多分钟时才出场了个小混混让人眼前一亮,呀,原来是马粥街残酷史里那个帅气的小伙——权相宇,勾起了我对青葱岁月的念想;另一处便是开头那句话,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不管影片中他们多么打鸡血、多么的超级赛亚人,可终归是有那么一群年轻人在动荡时期书写着和平年代里你根本无法想象或者你压根没胆量尝试的事迹。
我的话讲完了。
如果不考虑影片的特技效果仿佛看到了70-80年代的爱国主义影片枪都不会用的学生可以迅速提升为战斗力超强之战神敌人总是人数重多,同时内部不合并腐败,战斗指数几乎是负的组织总是在最精彩部分的尾声华丽出场HLL收拾残局我们不乏优秀的题材需要优秀影片来纪念强烈希望开拍 800壮士浴血四行仓库
刚开始无情节甚至是无聊 后来情节出现也几乎知道了大概,高潮阶段流了无数眼泪。真实事件演绎而来。手法还是下相当不错了。top的演技大赞。
咦 忘标了... 片子总体也不错
为了煽情,制造了一些不真实的剧情,韩国特色。(20100826)
白衣朝军大叔将军只身前往谈判很有关公降曹的古典浪漫主义情怀。而且朝鲜共产主义共和国的团长带的是劳力士!!!!
最后塔普好让人心疼哇~~~
第三颗星还是给萌男的。。。这片子拍的太烂了浪费演员- -
一帮子学生兵,竟然像特种部队一样能干。用Sherman代替T-34,硬伤太多了,纯粹YY
wuli TOPxi``````
棒子YY的功夫比中国人强很多
@袋鼠二十四嗝 可以看看,这里有很多你最爱景深。人家的主旋律真的可以看。
典型韩式战争美学...
=X=
有点夸张,但是看着成群的朝鲜思密达倒下,我还是很有快感的~~~
车胜元到底帅啊....
大韩民国爱国主义教育片
韩国学生版集结号 TOP唱完歌就去演戏吧演得行啊 还是比较触动的
TOP还是演的很感动的,好久没看战争篇了,我们的日子有时候清闲的太好了
朝鲜战争六十年。一群学生兵充当炮灰浴血战场。韩国片战争戏拍得就是比咱们好,不过还是忒煽情夸张了点。
为了塔比来看的,第一幕就被塔比的演技惊住了,他有一双太适合演戏的眼睛了。几番泪流,那个音乐真是抵不住。平时不怎么会看战争题材的片子但这部制作的确实精良,还有四个我喜欢的男人来演,不看良心煎熬啊!虽说是真实故事改编,但作为电影来说感觉剧情还是有点老套和薄弱,但赢在煽情够力度,画面棒
一帮高中的小崽子枪法还挺准?!除了有这些学生在的战争场面还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