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到这部电影是因为看过电视介绍它,说它里面的服饰是如何精美绝伦、价值连城。
而当我真正看过之后,却忘记了关注里面的服饰,吸引我的是这个电影的本身。
凯利不是我所熟悉的演员,于我而言,这不是熟悉的传记,它仅仅是一部电影故事。
作为一个妻子,我们选择怎样的男人,就是选择怎样的生活。
凯利如是。
当失落、彷徨甚至想放弃之时,让人坚定信念继续走下去除了初时的爱情,还有日久而生的亲情。
这是跨越国度的结合,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历经了初时爱情的甜美后,开始产生种种矛盾。
而我们的生活中也总是这样,我们恋爱结婚,剥开爱情的外衣,材米油盐的生活才是故事的真谛。
两个生长在不同家庭的人,要融合在一起,总是要学会体谅与包容。
总是要试着去理解彼此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在另一个属于TA的家庭中给予TA的优点或缺点。
不论你是高高在上的贵族豪门,还是平平庸庸的寻常百姓家,生活给予我们的,总是同样的,说起来浅显而做起来却要拼尽全力的道理。
童话里都是骗人的—我看《摩纳哥王妃》电影伊始,便打出了格蕾丝王妃的话:“The idea of my life as a fairy tale is itself a fairy tale.”字幕组将它翻译成了“我的人生之所以被描绘为童话,是因为它确实是童话。
” 于是不由哂笑,因为想起了光良的那句:“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第一次和朋友有了分歧,因为我觉得这部电影,实在不值得推荐。
剧情糟糕,拍摄手法一般,只有片尾的歌声在瞬间让我恍惚了一下。
不是说妮可基德曼不是个好演员,她很棒,在片中表演也很出色。
只是她棱角分明的脸、冷静犀利的眼神,让我怎么也无法和优雅、美丽、充满魅力的格蕾丝王妃划上等号。
我不知道电影所表现的那个故事是正史还是野史,也不是很清楚那个故事所处的历史背景。
我只是觉得导演太想突出格蕾丝,所以把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都寄托在一个女性身上。
最后那段演讲,见微知著,的确感人,但是真是因为一篇演讲就能改变摩纳哥的命运吗?
我看未必,因此那只能是也必须是童话,而童话都是骗人的。
一个女性,一个电影明星,在事业达到巅峰的时候,遇上了倾心喜欢的白马王子,何况这个男人真是个王子。
于是她欣然嫁入王室,成为真正的王妃。
我们都知道所有的童话,都是以“王子和公主快乐地生活在一起”而告终,只是到了他们这里,不得不涉及婚后的乏味、政治的严峻、影圈的诱惑。
枯燥、刻板、无趣的宫廷生活,把她的棱角都磨平了,也让她感觉喘不过气来。
好在这个时候,希区柯克来访,带来了她喜欢的剧本,应邀她出演主角。
那该是多大的诱惑?
也是让她乘机浮出水面喘息的大好时机。
于是她心动,蠢蠢欲动,迫不及待地想重返好莱坞。
只是个人的动作再快,也斗不过国家的历史,政治的黑暗。
她隐忍,她默默地学习,她用一切动作表现出了她爱丈夫、爱国家,爱得可以失去爱好,失去自我。
因为在自我之上,还有责任。
所以她放弃了重新踏入影坛的机会,她默默学习法语,她刻意表现,只是为了助丈夫一臂之力。
最后的演讲,她潸然;然而翩然走至丈夫身边,她又是一副如释重负的样子。
我悄悄地和朋友说,她是不快乐的,从眼角眉梢都能看出是极不快乐的。
而朋友冷静地回答:人生中只有选择一说,你怎么知道她是不快乐的?
无言。
只是突然想到,人生充斥了选择,我们每一天都在选择。
就像格蕾丝最后放弃了出演,那也是她的选择。
然而,就像《盗梦空间》里讲的那样,“谁说梦境不会成为现实,现实又不是梦境呢?
”我只知道她和他在结婚后不久,都有了各自的情人。
而她在52岁的时候,死于一场神秘的车祸。
所有的知性、优雅都消散在岁月之中。
他们的宫殿,据说有300多间房间,所以在婚后,王妃和国王是分房而居,电影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所以,所有的幸福传说都是童话;而有的时候,能跟某人躺在一起,也是一种幸福!
为了一部影片,写个流水记。
最近上映的大片小片玲琅满目基本都看了,还是最怀念一个人提着咖啡去影院看《摩纳哥王妃》的那个午后。
相比较炒作火爆的商业片,我更喜欢文艺片的温情,没有高大上的特效,只在一帧一句间深情感动到泪腺。
这就是为什么每当别人问我喜欢哪个类型的电影我会毫无犹豫的选择欧洲人文电影,十年了,不曾改变。
说回故事本身,戛纳的开幕影片,典型的欧洲怀旧,虽然有年龄差距,但你也找不到比妮可(从金发碧眼的外貌相似度到内在优雅的高贵气质)更合适的演员来演绎那个时代的格蕾丝凯丽。
我是希区柯克迷,一直觉得他早期作品中的格蕾丝有花瓶嫌疑,希区柯克真正漂亮且历练女主演技的作品(如个人比较喜欢的《鸟》和《西北偏北》)都是在格蕾丝远嫁欧洲息影之后,包括电影里提及的那部与王妃擦肩而过的《艳贼》。
设想如果她不去当王妃,作为希区柯克女郎的格蕾丝可能会更经典,甚至会成为好莱坞一代无法超越的女演员。
但事实是,当你放弃梦想投奔现实怀抱时,你就必须有“入乡随俗”的魄力和勇气承担现实赋予你的角色,好演员比平人更易情感化,而王妃的角色恰恰要求她比平人更理智化,说什么样的话,做什么样的事,一颦一笑都深含政治意味。
更何况她是“动荡期的摩纳哥王国的王妃”。
所以她当王妃要比平人更痛苦更艰难,一边要克服自己典型的开放式美国性格,一边要与宫廷阴谋做斗争,既要坚强的学习欧洲的保守与阴柔智慧,又要维护自己的爱情和家庭。
看到累心,看到纠结,看到落泪。。。
最后那个倔强的眼神特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政治角色浓重的东方女人--宋美龄。
命运不知哪里有些相似。
“你要知道你一生扮演的就是国母的角色,你必须可以用你的美貌智慧和优雅征服政治打败敌人”多么残酷和令人折服的人生。
2014.6.29 雅
不知道为什么评分那么低,非常好的电影是能让你产生共鸣,更能让你感受到身边的美好之处,让你在那些不能改变的时候,就先从自己去改变,去学习从而才能更好的改变世界。
摩纳哥王妃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女人可以那样也可以这样,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就在于她内心是怎么去评价自己,怎么去感受着生活给予我们的有什么东西。
妮可基德曼演的很好,但是王妃本人更加美丽优雅。
那个年代真是人类的黄金时代,一批的女星,美的光芒万丈又不相同,她们美丽却不是花瓶,事业上成功,又受人爱戴,用女性的美女性的力量传播爱与尊重,化解危机,真是上天赐给人类的礼物,中国古代多得是祸国妖姬,还没有美貌又有影响力的女性,成长吧,姑娘们!
二个《摩纳哥王妃》《摩纳哥的格蕾丝》这一个,是妮可·基德曼塑造的那个王妃,据说本片是根据真实历史改编,当然,这个真实应该更属于传记作家罗伯特·雷西。
影片中,将她描述为助君,力挽狂澜的国家女性。
1962年,摩纳哥与法国发生了长达6个月的政治危机,身为摩纳哥王妃的格蕾丝·凯利在重回好莱坞和拯救国家两者之间徘徊,最后坚定选择国家利益为重。
并且,在摩纳哥与法国危机之间,格蕾丝通过自己的方式最终帮助摩纳哥解除了危机。
这让我想起那个茜茜公主,还有贝隆夫人,这些银幕上的著名国家女性,但很明显,妮可·基德曼塑造的这位女性,即不迷人,也无气势。
为何?
或许因为,还有一个更为科普的真实摩纳哥王妃。
1、王妃的夫君。
兰尼埃三世亲王1923年5月31日生于统治摩纳哥700多年的格里马尔迪家族中,13岁时被定为王位接班人,但父母的离异并未给其留下温馨的孩提时代。
他在皇宫里长大,随后奔赴英国、瑞士留学,最后决定选择巴黎政治学院深造,这为以后执政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1939年他像大多数先辈们一样,从军入伍,曾驻扎在法国阿尔萨斯,参加过二战。
1949年5月9日,他继承外祖父路易二世亲王之位成为国家元首后,其执政能力和经验并未被外界看好,甚至被认为他的权力源于世袭而不代表能力。
战后,欧洲百业待兴,社会背景复杂,再加上摩纳哥国小人微、资源极度匮乏,离不开法国的支持。
因此,摩纳哥当时面临的生存、发展与赢得世人尊敬三大挑战,这使兰尼埃三世亲王施政步履艰难。
同年,他号召国民“我们的未来在于团结一致、共同捍卫民族独立和保卫国家主权。
”这种民族主义精神始终伴随他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
2、1962年。
1962年初,摩纳哥曾与法国产生不悦。
摩纳哥出于发展经济而采取的优惠税收政策,使得法国感到有必要与之协商,另外,兰尼埃三世亲王与当时法国总理埃米拉·贝尔蒂耶之间的隔阂和冲突,再加上法国误认为好莱坞影星格雷丝·凯莉王妃当时拟寻求美国的支持来解决摩纳哥与法国的摩擦,使得法国极为不悦,并发出暂停电和煤气供应的威胁。
在此背景下,全体国民所表现出的民族主义情感令兰尼埃三世亲王备感欣慰。
次年,双方经过谈判达成协议,特别是随后的摩纳哥王室成员在爱丽舍宫受到隆重接待,化解了一度紧张的双方关系。
电影把历史上摩纳哥与法国之间的小摩擦放大成了一个国家的生死时刻,最后用“爱情”来拯救,煽情但无说服力,就像一出皇家肥皂剧,令全片透着一股好莱坞式的平庸。
电影中虚构了法国总统戴高乐参加蒙特卡洛慈善晚会、希区柯克亲自前往摩纳哥王宫送剧本等桥段。
导演自己也强调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传记电影。
最后,摩纳哥王室2014年5月2日发表声明,指责这部影片篡改历史。
摩纳哥王室在声明中指出,《摩纳哥王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被描述为传记片”,预告片已经证明了这部影片的“虚构性”,其创作依据是“被错误记载的历史资料和值得怀疑的文学作品”,摩纳哥王室不愿意与这部影片产生任何联系,而且很“遗憾”王室的历史因为“纯粹的商业目的”被篡改。
好吧,为了商业目的扭曲历史,除了赚钱,更大危害应该是让观众迷惑/迷失。
如果单纯从技术层面来讲,Olivier Dahan是很难被分到导演班「差等生」行列。
毕竟他这般精细地讨好着——开画的前五分钟,从小山坡上的俯镜、希区柯克的剪影到女主角以背影转正面的过程,都不动声色地向悬疑大师作360度标准敬礼。
有心的人自觉有趣,却不至打搅无意人观影的情绪。
我说某个导演「好玩」与否,基本分也就在这里。
只可惜,太不合时宜。
人物传记大体可分为两种:说人的,以及借人讲事的。
《玫瑰人生》是说人的,而本片无疑是吾辈「熟读唐读三百首」的逼样童年中「借景抒情」的那一类。
Grace Kelly的精致美貌于我这种脸盲症患者而言有如浮云,远不如嘉宝的眼睑和费雯丽的眉梢有记忆点。
然我毕竟记住了这枚五官全无瑕疵(以个人标准而言,也就等于与「乏味」)的女子。
因为在看某部导评时,那蘸足了笑意的声音道「Grace最大的美德是慷慨(停顿三秒)希区柯克说她睡遍了整个好莱坞。
」这句简短的话,远比这一部电影,将Grace勾画得更为生动富致,多得多。
Dahan不吝牺牲这枚传奇女子的精彩私生活与动人天性,刻意将她描画成上世纪迪斯尼公主系列中的标准「傻白甜」,只为粉饰片首打出的这行字幕: The idea of my life as a fairy tale is itself a fairy tale。
在家有土豪老爸、出嫁有歌王情夫的奥斯卡影后捧起国王老公的脸道「了不起我们去当地主终老」。
看到此处,影院中轻声观众嗤笑。
图森破,乃已无啊,导演君。
天朝人民许不知道,美国人民或不知情,然而身为法国佬的你岂不知欧洲正走到二战后最为紧要的关头?
在这个民族主义高涨的年代(5月25号结束的欧盟议会选举中,极右派达成了半世纪的首度复苏),还在作品中大肆宣扬美式的个性与价值观,这是作大死。
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下,简单粗暴脸谱化地将嫁与君主为妻的美国大妞描绘成为自由而战的猛士,而将光复法国、人民票选的本国历史最伟人戴高乐将军(「戴高乐主义」被视为「法兰西民族主义」)刻画成暴君与跳梁小丑,不但毫无宣传自由之理念、缓解社会之矛盾的功效,反倒更为助长「厌美」的情绪(欧洲极右派大多「亲苏」)连我这粒外人都觉得「红十字鸿门宴」这一段高潮中Grace的演说既假大空泛又矫揉造作。
是以本片的情节高度模式化、人物高度脸谱化、桥段高度韩剧化反正成了「优点」——不卖座,就是本片最大的社会意义与价值了。
摩纳哥是我那天通宵电影的最后一场,大部分观众在看完《分手大师》之后就散场了,凌晨4点漆黑的影厅里响起了均匀的鼾声。
但我确认为,这是当晚3场影片中最棒的一场,妥超《变形金刚4》,让这样一个“重量级”的女王压轴出场,位置算是摆对了。
影片一开场就是妮可扮演的奥斯卡影后格蕾丝的领奖以及婚礼画面,举手投足之间透露出一种皇室的雍容华贵。
看看对比照片就可以发现,妮可基德曼和格蕾丝之间还真有几分神似。
有意思的是,摩纳哥皇室在影片上映之后直接发表声明来谴责该影片,摩纳哥王室在声明中指出,《摩纳哥王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被描述为传记片”,预告片已经证明了这部影片的“虚构性”,其创作依据是“被错误记载的历史资料和值得怀疑的文学作品”,摩纳哥王室不愿意与这部影片产生任何联系,而且很“遗憾”王室的历史因为“纯粹的商业目的”被篡改。
但这并不能阻挡《摩纳哥王妃》成为法国电影节的开幕影片,不过在片中戴高乐可谓是被狠狠的黑了一把,我们只能说法国人民还是很大度的既然是以王妃为主的电影,对于皇室的描写是必选动作,导演在这方面还是相当用心的。
礼服,红毯,灯光,宴会,而妮可的举手投足也将名媛范儿演绎的淋漓尽致,恰到好处。
毫无疑问,妮可是本片最大的看点,片中有大量的大特写,镜头明晃晃的直接推到妮可的眼睛上,而主人公格蕾丝的情绪全靠这流转的眼波传达。
星眸闪动,妮可在片中奉上了绝对影后级的表演。
而当我们剥去这些光鲜亮丽的华服之后,《摩纳哥王妃》剩下的是每一位女性都要面对的一个朴素命题:如何在事业与家庭之间抉择,哪怕这个家庭是无数人期许的皇室。
如果说在希区柯克到来之前格蕾丝还没有陷入这个两难的选择题前的话,那么希区柯克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一池平静的春水。
一边是自己深爱的孩子和丈夫的政治生涯,另一面是自己如日中天的演艺事业,任谁都是一个心痛的选择。
而导演又让格蕾丝的个人选择变成了一场政治争端的导火索,这些设定非常戏剧化,凭这我就相信王室所说的,这部电影篡改了历史。
格蕾丝从一开始坚守自己的演艺事业,到心中激烈斗争,最后到放弃事业保卫家庭与王室尊严。
整个过程被妮可演绎的扣人心弦。
其中有两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
一是格蕾丝深夜在卧室研读剧本,对着镜子用不同的语态练习台词。
全身还是手捧小金人时的姿态,只是眼神之中多了好多疲惫。
另一个场景是影片的结尾,格蕾丝坐在片场,沉默,微笑。
这是在表情训练时遗憾的表达,这一瞬间为之动容,她终究放不下曾属于她的那方舞台,只不过因为已经做出了选择,对于人生的另一个可能性,就只有沉默,微笑。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想必这个答案是没有的,每个人都要做出选择,像希区柯克说的那样不辜负自己。
要知道现实生活中,妮可也是在结束了与靓汤的婚姻长跑后,才迎来了演艺生涯的新高峰的。
一个老生常谈嘅问题,男人同女人喺唔同嘅动物,呢样嘢喺嫁入豪门嘅梦幻故事背后更显得尖锐异常。
她无法理解他点解满脑子只有政治,他亦无法理解她点解可以抛开呢个国家嘅责任于不顾。
到最后,总有已经影响巨大嘅事件将两个人串联起身,终于令她明白佐他,而他亦理解佐她。
影片就讲佐奥斯卡影后格雷斯•凯利嫁入皇室,从懵懂少女经历摩纳哥亡国危机,最后蜕变为合格王妃人妻嘅故事。
同类型嘅电影其实非常多,《年轻的维多利亚》、《公爵夫人》、《绝代艳后》……只不过本片将时间拉近佐几百年,上演佐一部有电话同电视嘅现代宫廷剧罢了,同前来者比真心唔觉得有出彩嘅地方。
我明白唔喺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绮拉丽奈一样令人叹为观止嘅公爵夫人,要进一步成为戴卓尔夫人嘅就更喺凤毛麟角,所以嫁入豪门我一直都认为只喺一个梦幻嘅童话,梦醒后还喺要面对现实,有时现实甚至残酷到演化为一场悲剧。
感觉Nicole Kidman喺“Clod Mountian”之后就再冇令人惊叹嘅演出,佢俾我嘅印象亦一直停留喺弗吉尼亚嘅乡村田野上,虽然我亦曾经非常崇拜过佢,但显而易见光环正随住年龄逐渐褪去,毕竟Nicole已经47岁“高龄”了,整整俾我大佐一个double。
从故事到演员都冇乜存在感嘅一部电影,只为科普下历史事件而观瞻,唔推荐,唔收藏。
“我的人生之所以被描绘为童话,是因为它确是童话(The idea of my life as a fairy tale is itself a fairy tale。
” 这是今次戛纳电影节开幕片《摩纳哥王妃》给出的第一行字幕,好莱坞影后、摩纳哥王妃格蕾丝.凯利一句盖棺定论式的自我定位,颇为准确的历史观。
故意以16毫米效果做旧的摩纳哥蔚蓝海岸公路行驶片段,与1956年4月19日好莱坞那场世纪婚礼的黑白影像,在片头以双屏呈现,似乎昭示着从皇室平民联姻到驱车陨落山崖的王妃个人悲剧命运,就差没让光良来嚎哭出:“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接下来这个“确是童话”的故事,却真的被“光良化”了,历史中的小摩擦被放大成王国将倾的生死时刻,格蕾丝.凯利被提纯成放弃梦想、精忠报国的西方王昭君,只是蛮夷的一方,成了凡事直吐不快的美国糙妞,算得上是为角色行为演进和戏剧冲突埋下还不错的性格,所谓文化撞击,公主和平民都不能避开。
一则有那么点小冲突小矛盾,留待恩爱情人去解决的童话建立起来了,如若将它浓缩到10分钟以内,且满布上口水歌,我真会以为是肥皂泡MV导演周格泰,为欧洲卡拉OK市场度身定制的最新作品。
可以说,曾以《玫瑰人生》证明自己善拍人物传记电影的奥利维耶·达昂,这次刻意提纯的童话搞砸了。
就连一贯嫌欧洲电影不够亲民不够肥皂的美国发行方都忍不了了,韦恩斯坦放出狠话:“不会发行当前这样的欧洲版本。
” 本来,将一部全新出炉的《摩纳哥王妃》搁在戛纳电影节作开幕片,是再合适不过的选择。
事实上,在1955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刚以《乡下姑娘》荣获奥斯卡影后殊荣的格蕾丝.凯利,就是在这里遇上了后来的丈夫、摩纳哥公国的雷尼尔三世。
转变来的如此突然,金童玉女热恋、王室盛大婚礼,可刚在好莱坞获得的地位往哪搁置?
电影处理这番戏剧化转变的开头段落还算不错,符号化的希区柯克挺着大肚子,以其著名的剪影形象,走进有着235个房间的摩纳哥王宫。
“你得尊称她为王妃殿下”,冷酷的女管家向这位骄傲的电影大师下了命令,可没几年前,他可是那个在片场把这位初涉影坛的美女骂哭了的暴君。
乏味的宫廷生活与随性的美国习惯形成着有趣冲突,坐到丈夫雷尼尔三世身边,在一群王室政客对阿尔及利亚战争高谈阔论间,唐突插话进去:“在我看来,殖民地是属于上个世纪的事情。
”似乎还停留于一战思维的骄傲欧洲王室,被大大咧咧的美国女人弄尴尬了,丈夫也开始呵斥格蕾丝不要把美国那套德行带过来。
王妃看来急需回到相对自由的好莱坞片场去。
可随后,导演就选择并严重夸大着一个看似内忧外患的1962年。
将历史上摩纳哥公国与强大法国之间小到微不足道的矛盾——法国企业和个人通过边境管控漏洞避税——虚构成一个民族生死存亡之际还勇敢抗击强权的政治童话。
雷尼尔三世狠狠扇了法国外交官一耳光,法国军队竟屯重兵关卡于仅是蔚蓝海岸一条公路的边境,最不可理喻的,是戴高乐总统居然在电话那头威胁雷尼尔三世:“答应我的条件,要不我把摩纳哥送回黑暗的中世纪去”,要知道,摩纳哥不过是一个还没纽约中央公园面积大的山国!
于是,我们那抑郁寡欢的格蕾丝王妃适时登场了,决意牺牲表演梦想,永远不回归好莱坞。
与此同时,重振摩纳哥红十字会,建立慈善医院,为大型晚宴满世界飞奔,面对戴高乐之前,选择发出Invitation(邀请)以不被Invaded(入侵)。
政治童话与爱情童话相伴相随,好莱坞明星拯救了王国拯救了世界。
可历史远比这样主流而乏味的童话精彩,大公和王妃两人的婚姻压根没幸福多久。
电影中确实也表现了他们分局而眠(毕竟235个房间!
),却又在面对来自姐姐的间谍夺权威胁时,黏在一起倾吐心愿,“大不了不要这王位了,我们可以去图卢兹买个农场”;而现实中却有着闹到不可开交的绯闻,两人都各自在外面有着不少情人,王妃还和歌王弗兰克·西纳特拉搞到了一起。
即便我们设想导演是为孩子去建立一个国与国互敬、人与人平等的“纯洁童话”,身型和神情都神似王妃的妮可.基曼也确实用了自己的表演功底进行挽救,可肥皂剧式的故事演进,也实在不能满足愿意进电影院看文艺片的观众,更何况是作为艺术电影大师云集的戛纳电影节开幕片,四起的嘘声是影展观众给予童话的回应。
一切,还真就按光良式的MV结束。
红十字会的盛大晚宴中,帕兹·维嘉饰演的歌剧天后玛丽亚·卡拉斯唱起《蝴蝶夫人》中最著名的咏叹调《晴朗的一天》,台下的希腊船王奥纳西斯、肯尼迪时代的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作为摩纳哥敌人的法国总统戴高乐和大公王妃一道,其乐融融。
地中海旁晴朗的一天,总是最适合虚假童话的。
喜欢Tim Roth演的王子,满是深情和无奈。妮可基德曼用大量特写近镜头诠释了摩纳哥的“武则天”是怎样炼成的。
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因为炒作给3颗星,不想给2颗
宫斗剧能拍成这么差也算是一种才华吧
三星的水准,多一颗星,因为Grace是我眼里穿DIOR最美的女人,在Nicole还美的时候去演一个在历史里永远美丽的王妃。
皇室、政客、人民、尤其雷尼尔三世都被严重愚蠢化了,戴高乐哪可能这么逗bi。诚如片中Grace所说:她的人生就是个童话。片子试图展现Grace的能力及对摩纳哥和皇家的贡献,却是那么苍白,更是起到了反效果。不知现实中如何,单论电影还不如去看灰姑娘,免得被误导。
我看到了王妃的优雅,不管是真的Grace还是尼可基德曼,都超美的~
漂亮
Grace长得超美的好么!Nicole脸上有打过肉毒太多次的感觉。。。
电影不错。
温吞水。妮可的表演不足以让人信服,最后的转变和演讲也略突兀。
这片子不过也不失,除去妮可外没什么大卖点,但我也没觉得像之前媒体说报出的那样,好像整部片子错乱不堪都没法看了,故事情节还算完整,起承转合也都到位,虽然觉得没有麦当娜的倾城之恋有意思,但凑活看看也过得去,米洛的酱油打得可真没存在感,那几个可怜的镜头还不如不给呢!
妮可基德曼的眼神太凶了,充满欲望,咄咄逼人。格蕾丝应该是个更加温柔软弱的人吧。
女人不适合玩政治。
其实就三件事:演戏顾家两难抉择、王妃捉叛徒、王妃外交公关。Nicole还行,但Tim Roth驼背耸肩颓废得完全不像个国王。希区柯克和卡拉斯的出现是惊喜,尤其是卡拉斯那一首"O Mio Babbino Caro",惊鸿一瞥太美❤
这两位都是我的最爱,也是在自己去年最困难的时期看的。女人啊还是要回归家庭,赞同女主的做法。很喜欢。
传奇的经历,却演绎的很平淡。最后的演讲本应将本片推向高潮,却反而留下了遗憾。我本来是想看看“童话”背后的现实,没想到被灌了一波英雄主义的鸡汤。
拍得很美,而且源自真实的故事,这就足够了。
大量妮可·基德曼别扭又晃动的脸部特写,我知道妮可的脸360°无死角,这有什么意思?!导演希区柯克、歌剧女王卡拉斯的出场是亮点。
还是没看出来她为什么要放弃一切留在摩纳哥?连国王对她的爱也好像只是一种护国有功的奖赏,难道她在好莱坞得不到爱吗?如果她是 Queen Grace 的话一切才说得过去吧,这样拍让人觉得国王除了态度强硬点啥也不会全靠王妃撑住这个国家。
那么多前情 还以为会有意料之外的精彩结局呢 结果是女主排一段自恋演说就把王侯将相们打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