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

在希望的田野上,暖冬

主演:曹骏,安悦溪,罗钢,赵亮,张丹峰,杨皓宇,高一清,胡文喆,崔莉雅,徐玉琨,蒋一铭,曹毅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1

《在希望的田野上》剧照

《在希望的田野上》长篇影评

 1 ) 白果村: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桐江市的白果村一个拥有400年历史,美丽但是贫穷的村庄。

以张楠为首的村干部团队在局长李世涛的带领下感化团结全体白果村村民实现白果村乡村振兴。

《在希望的田野上》很好看的正能量脱贫攻坚剧,为每一位扶贫工作者的付出感动。

剧中的每一个人物充满着真实性,镜头将白果村的风景展示得很美,美食充满地方特色,滤镜真实。

希望会有原班人马第二部,想看白果村脱贫工作第二阶段 。

 2 ) 在希望的田野上,在扶贫的道路上。

这是一部非常非常真实的乡村扶贫剧,是主旋律,但是里面一切都很有看点,了解真实的当下农村状态和扶贫干部的工作,人物形形色色,都各有心思,不是完全舍己为民的模范人物。

和山海情比起来,这里的方言也是一样的别有味道,该说普通话就是普通话,该方言就方言。

所谓“铜江”其实也就是贵州铜仁,一个靠近湘西的贵州地区,这里的方言基本上云贵川湘大多数地方都会说,没多大差别。

也许有人会说山海情比它更具文艺味道(可能更多涉及人生),但是这部剧同样有一片土地的辛酸和无奈,自然也有这里人物的复杂。

这里农村贫穷而思想愚昧,贫困在这里生根发芽,世世代代。

就连从这里走出去的主角(演过沉香哦),也不愿意回到这里,甚至憎恨这里。

真实的农村取景群众演员演技太赞,好到怀疑是不是村民演的(肯定不是滴),将那里的撒泼无理展现的淋漓尽致而又合情合理。

这里的教育,这里的留守儿童,这里的经济发展,基础建设,跟不上外面时代的步伐。

并非这里和外面多大差别,这里一百年前可能和浙江农村一样,当整体都是这个样子的时候,就不会觉得这里的贫穷又愚昧格外显眼,但是当外面发展而这里依旧是这个样子,是一个国家的发展没有均衡。

(东西,阶层)这里的孩子依旧和以前一样走很久很久去学校,这里的孩子依旧没有父母,这里的路黄泥四处,这里的老人孤零零的老去。

少数真正走出去年轻人不会选择回到这里,正如台词所说“穷拍了”。

农村已经好了很多,但是如果不是这几年的扶贫,农村还会比上述也许更差更差。

我想,也也是国家为什么要搞西部大开发的原因。

农村还是一个宗法制度的地方,人情在这里生根发芽,这里也有很多有意义的哲理和趣事,很多温暖和善良,很多滑稽的事和复杂的人性,也有很多勾心斗角。

这部剧不完全是“根正苗红”的主旋律,这是一部农村扶贫的真实与戏剧的结合。

当然,作为戏剧是存在一些现实中不太可能出现的理想结局,比如烂尾楼事件。

但是整部剧剧情合情合理,演技非常到位,包括男主的女朋友,支持她来的不止爱情,还有自己原本优渥幸福的家庭和善良温暖的心。

场景也很不错,全部农村实景拍摄。

还有老演员加持。

这部剧基本没看到宣传,不想佷多人错过。

我不是专业的影评人。

只是因为在铜仁农村长大,爸爸这几年在做村干部,了解比较多一点。

拍的很真实,不必要吹上天,但是它也是值得一看,看看中国南方,西部,农村的扶贫。

 3 ) “留守儿童”想要的,只不过是父母的陪伴和理解

其实对于孩子们来说,再好的老师、再多的钱,也比不上父母更多的陪伴。

白果村的生活越过越好了,但精神层面缺失的东西也逐渐显现出来。

最新剧情里,看到慧慧离家出走,在车站拒绝回家的戏份,让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在大家都努力“为了家庭”、“为了孩子”出门谋生活赚钱养家的时候,其实孩子们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又有几个家长认真的思考过这个问题呢......说这话,没有谴责任何人的意思,深知作为父母为了生活大家各有各的不易,但是有时候父母陪伴的缺失,真的是多少钱都难以弥补回来的。

剧中的慧慧,因为妈妈外出打工缺少对自己的陪伴,而产生了情绪,不仅得不到父母的理解还因为成绩的下降受责备。

在白果村,这样的孩子又岂止这一个?

放眼全国,在这么多鲜少被关注到的山村里,留守在家日日盼父母归来的孩子,又岂在少数?

这部剧通过短短几个镜头,讲述留守子女的心理,也侧面展现了发展乡村经济的重要性,剧里面,通过张楠等人让不识字的慧慧妈听到了慧慧的写的书信,让慧慧妈明白了孩子内心的诉求,而张楠和小伙伴们通过盖车厘子大棚、教授菌类养殖技术等等方式,解决了慧慧妈等人的就业机会,真实而又温暖。

很欣慰在这样一部剧里,不仅有乡村振兴这样的主旋律大题材,还能非常细腻的关注到存乡村生活中那些不易被人察觉的小情感和小细节。

可以看得出来,主创们一定是非常认真的体验过乡村生活,才能够创作出如此走心的一部作品。

 4 ) 看过本剧对工作方法和干部制度的一些粗浅思考

扶贫剧我看过几部,相比之下各有所长,只要是脚踏实地写出的好本子都值得观看和鼓励。

跟山海情相比,这部剧前半段少了些历史厚重感,多了些轻喜剧的诙谐,对跨境非法抓人等真实事件的运用也积累了一批早期观众的好感。

可以说扶贫剧已经形成了内地剧中的一类鲜明特色,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一类独特现象,那就是反映国家几十年来的山乡巨变是如何由一个个普通人推动发生的,既解答了美好生活从哪儿来,又展示了未来新的努力方向,把最新的国家大政方针,用类似小品的形式直观地展示出来(例如保留乡村原貌地发展,不要同质化的复制),在扶贫过程中反省干部身上的种种毛病,并总结“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

如果我是公务员,我会把扶贫剧和扶贫干部手记当成最好的学习资料,甚至对普通人的工作生活都有很多借鉴意义。

回到这部剧上,由于驻村工作组主要是一群涉世未深的年轻人,他们在做扶贫工作前没有理清各项任务的内在逻辑,也不太懂得了解村民们的心态,所以办事顾头不顾尾,走了很多弯路,比如没有考虑如何解决水源就草率决定盖车厘子大棚,没有先着手解决村民缺水缺路的生存困境就开始抓精神文明建设,后来才会面临水源解决不了考虑整村搬迁的窘境,不仅前面的建大棚、修路等工作都可能打水漂,甚至原本有可能避免新的因争水引发的刑事案件,避免村民因拒绝搬迁聚众抗议而间接引发的火灾,快要退休的刘叔也不会因救火过度劳累而引发高血压,如果工作组优先把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建立卫生站做在前面,说不定刘叔还有机会能抢救回来。

也许说这些有点马后炮,可是这些先后顺序上的错误的确给他们前期工作造成很大困难,并且有的还是看起来很低级的错误(比如搞果木种植之前不先考虑当地降水气候),但这也确是一些刚接触工作的年轻人实实在在会犯的错误。

在问题发生后的处理过程中也反映出一些干部考核机制的不合理之处,比如对紧急情况下擅自离村不问理由一刀切的处分,断送了一位好干部李涵的政治前程,再比如对真干事的好干部保护不够,干部纪律处处体现在对他们工作的掣肘而不是支持上,剧中驻村工作组因为诬告几次被迫中断工作接受调查、又几次因为群众矛盾爆发受到波及成了舆论处理的背锅侠,都让人为扶贫干部们感到不值。

让基层干部受夹板气,处于多做多错、不做不错的道德困境中,是需要解决的长期性制度难题。

剧中这群发自真心做好事的人毕竟不会是主流,扶贫需要这样的排头兵,但他们不可能是中坚力量,制度需要给予基层干部更好的工作环境,把他们的潜力激发出来,而不是要求他们靠内心的理想苦苦支撑。

在看剧的前半程时观众时时会感到憋闷,不是传统戏剧冲突中那种好人和坏人斗的困难,而是一群怀揣理想的人冲进一个社会逻辑完全不同的新环境,用小胳膊去拧大腿,用少数人去撬动大多数人改变的困难,村民想占国家便宜的私心和教师想用努力工作换去大城市美好前途的私心,都是普遍的人性,可能不符合道德标准,但也很难说有多大的恶,如何找到更深层次的原因,釜底抽薪地扭转对工作组和教育局工作整体不利的外部环境,就需要工作人员做更多扎实的调研工作,例如对问题村民从各方面进行走访调查,对教师和农村学生家长进行全面的走访和统计意见,这些才是做社会工作的基本功,最枯燥也最有意义,成效最明显。

刘副市长一开始整那套大米食油贿赂法短期见效快,但反噬也来的快,而且长此以往会给帮扶对象和问题群体形成不好的预期依赖,村民认为扶贫就该发米发油,教师认为个人能力的证明就是升迁去大城市,最终造成局部的恶性循环,给后来的接班者的工作造成更大的阻力。

这就是形成了不好的大环境,也叫做“势”。

好的“势”让人事半功倍,相反就会事倍功半。

我们在考评干部工作时是不是应该增加对他们工作成果是带来好的大环境还是恶化环境这方面的考评呢,而不是像原来的教育局长捞够资本或油水走了,把烂摊子留给后人背锅,还丝毫不影响他的仕途升迁,这就是干部考评最不合理的地方。

如今媒介发达了,舆论监督跟上了,干部考核制度也亟待跟上新时代的要求,做出更符合现实需要的改革,不要让它成为木桶的短板。

由于驻村工作组的扎实工作和新教育局长勇于担责的个人作风,才把村里和教育系统里有十几/几十年积弊的大环境彻底扭转过来,从剧情中段往后,工作组的工作终于开始进入良性循环,基础设施跟上以后,前期的一些产业开始发挥脱贫致富效果,村民的热情被点燃,不再围着争夺存量利益打转,开始期待搭上集体增量的这班车,对扶贫工作的配合程度明显上来,对扶志/智的抵触情绪也没那么强烈了,开始有长远眼光,愿意让娃甚至自己一起也来读书学习,一起改造家乡而不是拼命走出去。

这就是“势”的改变带来的一连串效果。

所谓“少有人走的路”,也就是先难后易的路,这一点对任何人的工作生活都适用。

当然我还要说,这是一部可以给干事儿的人鼓劲加油的正能量剧,但它含有一定理想化的成分,现实可能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是一个扶贫工作能完美解决的。

我们需要对辛勤工作者的赞歌,但也时刻不能忘记新问题会出现,甚至有些有复杂背景的老问题在很长时间里还会反复出现。

像留守儿童问题,其实剧里没有太多篇幅展开去体现,还有乡村空心化的问题也没有深入讨论,但它们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从社会到家庭,也许不是单靠扶贫能短期解决的,毕竟城市里的人为了一份好工作都要从小学开始内卷,在举国实现产业升级、提高制造业利润、消除城乡贫富差距之前,这些问题可能并不能得到完美解决。

同理还有不赡养老人的问题,剧里的处理也比较理想化了,一个是动用行政权力施压,另外也给了两人“良心发现”的机会,现实生活中并不会有这么容易的“良心发现”,而不赡养老人问题的普遍性令人触目惊心,这里面的原因可能有有年轻一代的生活困境,有家庭和学校道德教育缺失,有农村人进城后农村社区内那种道德压力的消失,也有人性自私自利的原因,还有诸如家庭不和睦、观念有错位(认为父母再婚是老不正经)等等方方面面的具体原因,指望扶贫能解决这些问题是不切实际的,只能期望在长期的提升整体居民物质文化、教育水平和道德素质的过程中去逐渐消灭这种现象的土壤。

乡村振兴/扶贫是个拍不完的题材,它不仅反映了某个落后村庄市镇存在的问题,也是许许多多个大中小城市问题的缩影。

饭要一口一口吃,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发展要一步一步走,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有能力且不忘初心的人民干部,希望我们社会方方面面的体制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级优化,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有更多反映真实故事的文艺作品被呈现出来,忠实记录下中华民族蒸蒸向上奔向美好生活的伟大过程。

如此,幸甚至哉!

 5 ) 一次次感动,一次次泪目

弹幕很少,每个观看的人都在认真看,我也农村出来的,家里之前也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精准扶贫那几年在外地上大学,但是国家也在补助着我,补助着家里,感受很深。

这部剧给人的感觉就是真实,剧情处理的好,贴近现实不作做,演员们的演技都超好,尤其是曹骏饰演的张楠,让人很感动,没什么说的了,真的感谢国家感谢党,感谢那些为振兴农村,精准扶贫的干部们的付出,借用习大大一句话:“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感谢为人民服务的英雄们🙏

 6 ) 有一种生活,叫白果村向往的生活

很惊喜通过这样一部剧让我重新认识了乡村生活的另一种打开方式,我想应该也有很多同龄人都有同样的感触。

之前在我的印象中,说到“回乡发展”或是“驻村”这样的关键词,我联想的画面总是苦兮兮的。

就是那种吃不好、穿不暖、环境也并不乐观的刻板印象,这样的“偏见”也直接带偏了我对乡村题材的喜爱度。

但是看了这部剧,乡村生活其实也可以很充实,充满各种意想不到的小美好。

一开始张楠和驻村小队一行人来到白果村的时候,确实需要重新适应一下乡村独有的环境——旱厕,并不算安逸舒适的办公环境、“烟火味”十足的宿舍和“食堂”、车都开不进来的乡村土路......每一点都是需要他们努力接受、积极克服。

但是在这样一个地方,他们同样可以收获在城市里得不到的“乡村馈赠”。

比如说他们在这里吃到的各种各样独属于乡村的美味,比如说他们可以在开完会后一起吃香喷喷的烤红薯,比如说他们每天推开办公室大门就可以看到茂密青山,闻到清新空气......这些都是在城市里感受不到的。

尤其是当卞老师来到白果村之后,乡村的美好就又平添了几分。

张楠会给卞老师准备早餐,每天一束鲜花,准备可口的饭菜。

就像筱悦自己说的那样——“每天都有健康的野菜吃,每天都有鲜花看”这样的乡村生活,也别有一番美好!

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磨合,驻村小队和白果村也已经相互接纳,开启了欢乐模式。

在林青青的“日常vlog”里面,大家都褪去了初来白果村时身上所带的稚气与浮躁,转而换上了满脸沉稳坚定的笑容。

感觉经过白果村一段乡村生活的磨练后,大家都变成了更好的自己,这种蜕变,令人欣慰,也令人心暖。

这群善良可爱的年轻人,给这片山野带来了全新的生机。

而田野里的乡村生活也同样回馈于他们都市里难见到的简单与美好。

白果村版“向往的生活”,看得我都有点羡慕了

 7 ) 工作不允许出错?!

不赞同这样的纠错方式,凡是村里出现的问题,都与驻村工作队脱不了关系,这是什么逻辑。

外来人员在村里开展工作是十分困难的,对驻村队遇到的困难,上级部门没有解决,而只是对困难引发的问题进行问责,且问责没有让人心服口服,需要驻村工作队队员承受大量的委屈,尤其是李处被开除的事件,这种处理方式真心让人无语。

如果是在这种是非不分的环境中开展工作,不知在现实中有几个人能踏实安心的工作??!!

 8 ) 这是继《步步惊心》《请回答1988》第三部让我哭的停不下来的电视剧

这是一部很认真的剧。

剧中关于驻村工作组下乡入户的细节、村民的不理解、人居环境整治、厕所改造甚至是送米送油等剧情都是真实而有依据,作为一名帮扶干部,在下乡的路上遇到蛇、摔过跤,一次次的入户修改资料,一次次帮助贫困户对接教育、就业、医疗政策,真正的体会就是大部分村民是淳朴而又善良的,他们老是觉得在麻烦我们,老是邀请我们在家吃饭,虽然我们没在群众家里吃过饭,但是情谊真是满满的,作为一名外地人,在帮扶的村里感受到了家人的关心,所以看到这部剧的时候,我很共情,我也曾给他们打扫过卫生、也曾帮他们整理过衣物,虽然在四川,但和贵州差不多,有着一样美丽的景色,但是好在所有通村路、通组路和入户路都修好了,下乡的路途平坦了很多。

还记得,第一次入户的时候不知道去往贫困户的路,是村支部骑摩托车载我去的,和剧中钟老师载筱悦是一样一样的。

这是一部充满张力的冲突的剧。

剧中几乎每一集都会出事儿,感觉编剧为了让剧情更加紧凑而将多种状况都强加给了驻村工作组,看的我是血压飙高,驻村工作组虽然肩负白果村的扶贫和乡村振兴的责任,但是不应该把所有的责任都甩给驻村工作组,比如在坟头蹦迪,主体是村两委,受众是村民,青青去阻拦而没阻拦成功,导火索是李涵未履行请假手续,结果导致引发舆情,最终李涵背锅被开除。

这个处罚就有点过于狠了。。。

(个人理解,勿喷) 这是一部美好而有遗憾的剧。

美好的是张楠和筱悦的爱情,很纯粹,很美好,双向奔赴而不负重托,美好的是筱悦被蛇咬以后,路边打的一排排手电筒,美好的是筱悦每天打开窗户的那一束束野花,美好的是筱悦、李涵离开之时村民送的那一篮篮特产,美好的是裴景春如释重负的那一抹笑容,感觉好多美好都与筱悦相关呀,没有狗血和撕逼真是太美好了。

但是这部剧里有很多遗憾,遗憾的是刘一手没有坚持到最后,在听到《那些花儿》的时候真是泪水止不住,同甘共苦共同奋斗的战友在快退休的时候离你而去,耿一鸣得多伤心呀。

李涵在面对妻子生产之际的纠结和被开除以后的坚强和无奈又是多么遗憾呀,为什么好人总难当呀。

遗憾的是明明张楠妈妈因为争水失手打死人以后,姑姑又因为同样原因而被关,水的问题要是早点解决该有多好呀,“两不愁三保障”不是空口谈谈而已,越看电视剧,越觉得通水、通电、修路对一个村的发展有多么的重要。

这是一部瑕不掩瑜的好剧。

剧情中透露的细节,无不彰显编剧的努力,在大量走访、调研过程中才写了这么好的一部剧,贴近现实、照进现实,千千万万个脱贫工作一线人员,就是这么度过了精准扶贫的那几年,剧中以贵州为背景,穿插了贵州山水美景、美食,特别是方言,很有味道,就是张楠能向他爸爸一样,再多练练贵州话就好了,再者,剧中台词略有些漂浮,不太符合现实,一般帮扶干部进村入户,都是讲他们听得懂的“土话”,这个“土话”不是指方言,而是贵州人讲话方式和表达方式。

看到很多网友呼吁第二部尽快更新,不知道有没有第二部,但是希望有,风里雨里我们等着你。

最后,我想吐槽一下这部剧的宣发,虽然是主旋律电视剧,但是主旋律就不代表不能宣传,各大视频首页推荐上尽是些工业糖精速成剧,但是这么好的一部剧竟然没有任何宣发,都是靠网友自来水,要不是在B站上看到有网友自发推荐,我都不知道有这么好的一部剧竟然没人发现,可能是电视剧拍到后面没钱了吧。。。

一想到豆瓣小组上豆友说,讨论量一天才20几条就心酸。

最后的最后,我看到这部电视剧豆瓣没开评分,但是腾讯上标注的是7.7分,谁评的分,又是谁在引导我们?

祈求豆瓣开分,我打10分都不够呀!

 9 ) 说实话,让人失望了

题材不错,立意很好,之前也有《第一书记》同样的题材获得很好的口碑。

但不足之处也很明显,第十集我就弃剧了,有点看不下去。

在我看来主要有两个问题比较脱离事实,第一,村民都太脸谱话了,刻画得很死板,真实的贫瘠乡村老百姓那种冷漠,漠不关心没有体现出来。

第二,张楠这个人物很别扭,每天都那么愁云满目,穿着永远都那么干净整洁,连头发都一丝不苟,白色衬衣始终不会有一点褶皱和污迹,感觉很不接地气,代入感很差!

个人意见,不喜勿喷!

 10 ) 难以想象乡村孩子的梦想是这些...

你的梦想是什么?

这样一个并不算新鲜的问题,在白果村的孩子们口中却有了不一样的答案。

之所以说这答案不一样,并不是它有多么新潮,而是他们的每个人的梦想对大城市孩子来说就是生活日常。

剧中当卞筱悦来到白果村这间小小的学校,第一次给孩子们上课的时候,她温柔的询问孩子们——你们的梦想是什么?

而她点名起来回答问题的几个小朋友,却给出了让她完全没有预料到的答案。

他们之中,有人说“希望妈妈还健在,没有离开自己“;有人说“想要爸妈不要再出门打工,留下来陪陪自己”;还有人说“想要自己快快长大,能够早点出去挣钱”......课堂上的卞筱悦,来自大上海,从小衣食无忧,一时间对于孩子的梦想竟不知如何回应,我想,她也被孩子们这些梦想而深深触动了吧。

在生活优越的当下,当谈及梦想,还有几个人会如此?

如果你问一个生活优渥的城市小朋友,他的梦想是什么,他可能会告诉你长大之后想成为想做歌手、想做科学家、想做警察......命运给了他们相对富足的生长环境,所以他们的所想所愿,大都围绕自己展开。

而留守在山村的这群孩子们,他们的梦想几乎全都围绕自己的父母或是家庭展开。

想要父母更多的陪伴、想要家庭更多的团圆、甚至想要自己快点长大,能为家里人承担一份生活压力......他们还只是一群孩子啊本该无忧无虑的年纪,却早早尝到了生活的不易。

这样的梦想,怎能让人不心酸?

在这样一部聚焦乡村振兴和文化建设的正能量剧集里,镜头之下,不仅仅是那些包装过的真善美,还有很多我们平日里未曾关注到现实写照。

这里有山川田野的美好景色,也有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的现实剪影;这里有正能量满满的乡村帮扶,也有“驻村人”的无奈工作日常展示;这里有充满烟火气的乡村生活,也有无法忽视的生活之苦......

有美好的愿景也有血淋淋的现实,交织之下,展现出了一副温暖又真实的乡村写实画。

感谢有这样一部剧的出现,让更多人能认真去了解一下,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里,那些仍在为了生活而不断努力的人们。

《在希望的田野上》短评

比上不足

10分钟前
  • 盲人看一出哑剧
  • 推荐

这种优质剧需要我们的支持啊

13分钟前
  • vinasu😋
  • 力荐

剧的剧情有点理想化了有的事情中现实生活里是不可能这样解决问题的!但出发点是好的

14分钟前
  • 给个名字吧
  • 还行

最近的剧都好辣眼睛,这剧虽然也有十分不足,但是却是一股清流了

19分钟前
  • 楚语吴歌
  • 推荐

三星半。设定和剧情有可取之处,也能领会到一些编剧想体现的理念。但对村民形象的刻画是否有刻板嫌疑?我不了解黔西南的农村,不好判断。选角演技都还可以,男女主相对稍微差点,村民、小孩演得很好。

20分钟前
  • 还行

不错的电视剧。

24分钟前
  • 一千零一夜
  • 还行

曹骏台词好正啊!!!听得很舒服!村民们都演得挺好的诶 短短二十四集 节奏不错 青青是我的快乐源泉 当然有开心的地方也有感动的地方 值得一看对里面烧的饭菜都好香好想吃!

27分钟前
  • 阿幻的镜子
  • 力荐

给题材加一星吧,这个主题摆在这里,很多事只要把真实的情况展现出来就完全足以令人动容,一些矛盾的制造完全是起了反作用,反倒显得虚浮了。本来很久没看曹主演的剧还是有点子失望的,日景的光打的不得行,太让人出戏了。

32分钟前
  • 弋生一生
  • 推荐

很接地气 很真实

33分钟前
  • Mm
  • 还行

硕士毕业的张楠(曹骏饰),因母亲患癌,被迫放弃了大城市很好的发展前景,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回到土生土长的白果村担任工作队队长。三年扶贫工作张楠坚毅不屈的性格为扶贫工作贡献良多,亦解开了童年心结,明白到扶贫工作的奥义。

37分钟前
  • 黎婧玥
  • 较差

有希望!

42分钟前
  • 豆友_fQS8cg_9I
  • 还行

特别贴现实,乡村的故事。真好,演员也好

45分钟前
  • 力荐

立意是好的,也反映出基层存在的问题,但剧情还是太理想化了点。

48分钟前
  • 豆友hTV0f90qaU
  • 还行

题材挺好,扶贫工作真的是事无巨细五花八门的状况,基层工作真不容易。但是整个剧就不是很有意思,而且家长里短的看着也很没吸引力,很多地方还很尴尬。

50分钟前
  • 🐳居北望南🦥
  • 较差

很接地气

51分钟前
  • 小猪快跑
  • 较差

小bug不少,比如城市小区的便利店卖农林学报这些。但总体来说还是部很好的主旋律脱贫剧。对于问题没有回避,充分说明了脱贫攻坚的艰难。当然,尽管编剧在尽可能还原,但终究和现实有些差距。不过,总体而言很真诚。

56分钟前
  • 兰陵
  • 力荐

好看,认真搞事业

1小时前
  • momo
  • 力荐

制作质量方面,剧集在摄影和剪辑上展现了一定的专业水准,但在特效和场景转换上有时显得不够流畅。

1小时前
  • 没有一米六
  • 较差

那个锅巴饭!!!也是我小时候的味道,以前外婆老是给我做,只是长大了之后再也吃不到了,亲切又想哭。

1小时前
  • 似屺
  • 力荐

这个剧立意是好的,也反映出基层存在的问题,但剧情还是太理想化了点,教育局长亲自去赔礼道歉还执意请研究生回来工作,感觉也太假了,这个局长的人设还要求见面别跟他打招呼,现实生活中还能有这种领导?

1小时前
  • 张腾森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