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有些味道了;音乐想起公主复仇记,情节的波折被迷幻的缠绕其中,反不觉得有何奇峰拉,埋伏拉;想起不久前看的《蝴蝶》,怀旧的画面,轻轻流淌的音乐中故事就自然而然的发生、演进着,让你觉不出乱伦、女同有啥过分和不可思议的当然,不负责任的透漏一点的说:是差点乱伦。
但情感拉,男女拉,情爱拉,互为依靠拉,许多事就是人情使然,见怪不惊的父女这个尴尬和无外界因素干预的关系处理,呵呵,刚才看到半截忽然错愕,原来想起了才看不久的《秘密》(http://www.douban.com/subject/1305084/,老实说《中毒》http://www.douban.com/subject/1308491/的故事套路和它更像)--共同点是都涉及乱伦因素,但又必须每日面对,就这么干耗着,某一方被主要折磨着,呵呵另,开头有些奇怪为啥把阿杜放澳门呢?
难道是涉及乱伦和警察渎职?
后来看贯穿始终的字幕明白了,大彭还是跟《AV》一样,想和政治擦个边,譬如本片多少反应了澳门警界走私的情况,回归前夕似乎也象征性的严打了一阵子 tips:余文乐和大黄、何超仪客串龙套了一把;阿杜和葛民辉、张达明一样都是不着调或说骨子里无厘头的男人,呵呵,大彭推想可知了;阿杜挑梁还是使得的,多少和梁朝伟的眼睛有些许相似;阿杜不在的时候一帮子PPMM被其女劝退杀败那段真是让人嫉恨这个灰不溜秋混了半辈子的矮胖司警;不认识女主角,名字耳熟,那个跟她拼酒的倒是蛮靓眼摄制是“不是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温了点,再犀利骠悍一些,大彭-·找OST下来听哈
《伊莎贝拉》:零碎的意象或其它 (文/火神纪)1.不够Cult味道的Cult电影。
我以为,终于,华语电影里有了一个很漂亮的擦边球了。
以彭浩翔之名;一个所谓华语电影Cult代表导演的来势汹汹让我以为,终于华语电影也扯起了Cult片大旗。
末了。
一切扯淡。
至少这部电影的前半部分曾经让我这样以为:乱伦,恋父情结,荒诞的性。
我的惊喜一直保持到了张碧欣的父亲出场被彻底地冻结了;原来这依旧还是一部中规中矩的电影,纵然这部电影从张碧欣的角度上说依旧保持着某种Cult电影诱人的味道,可是这部电影背后始终还是华人电影那种中庸规矩化的无奈。
不过这部电影还是让我在百无聊赖的漫长夏日里找到了一点带着悲切的清凉气息。
当然不是悲凉。
彭浩翔不愧是彭浩翔。
我记得我在看完他的《AV》之后对其大肆鼓吹,这部电影果然没有让我失望。
唯一一点点失望的就是这部电影不够彻底的Cult。
从故事本身再到电影本身,带着一种Cult的遐思却始终没有勇气进行到底。
我曾经想过,如果除了马振成之外不再给张碧欣安排一个父亲的话;那将会是什么样的场面。
华语电影似乎还没有开明到可以完全接受Cult电影的程度,在我看来这将是一部接近完美的Cult电影,但是大部分人都会一起口诛舌弑地咒骂以及批判。
于是马上会有两个阵营分化:喜欢Cult的人们高呼彭浩翔万岁以及不喜欢Cult的人们开始探讨起华语电影的终极出路。
当然,也许还在拍《买凶拍人》时代的彭浩翔只不过是把Cult当成是走上导演之路一条捷径罢了;现在的彭浩翔已经不再需要Cult的标新立异和出位了,因为他已经可以堂皇地走上康庄电影的大道上了。
当然这只能停留在我的臆念之中了,毕竟电影已经上映两个月了。
没有半点争议。
2.故事构造和段落镜头的完美运用。
像传统的那种顺叙的手法已经被用得太滥的时候;我记得小时候读书的时代里老师曾经在课堂上赞叹不已的倒叙也开始成了传统的时候。
现在似乎进入了那种把支离破碎的叙事手法也发展成传统的时代了。
也许,是不是让观众们看得吃力一些的同时可以让观众们对电影的印象更深刻一些呢。
当故事情节过于支离破碎的时候,当一个导演的段落镜头用得太出神入化的时候,我们只能望洋兴叹地说,这电影很小资。
在电影上成就自我的时候,往往抛离了大部分的观众。
毕竟我们只是一些很普通的民众而不是专业的电影人,所以导演的意图只能停留在导演和部分专业的电影人那里,而无法传达到观众的理解里,这样的电影只能算是失败的电影了。
纵然,这样的电影往往会获得一些奖项,而获奖的电影获得的荣誉越多似乎电影的票房越是惨不忍睹。
或者只能等到获得荣誉之后让人们冲着荣誉去电影院里生涩地啃着电影然后似是而非地谈论,这只能是电影的悲哀。
当然,王家卫的墨镜是一个难得的意外。
还好,这部电影看起来并不会很吃力。
段落镜头虽说把故事情节分离得有些破碎,可是总算有迹可循。
当被王家卫折磨得疲惫不堪的时候,看看这部电影,我发现我已经很有能力去理解这部电影了。
我始终感觉王家卫像是一个故弄幻虚的成功的商业电影人,而不是传说中的那么完美。
如果选择完美的话,我宁可选择彭浩翔的这部《伊莎贝拉》而没办法选择王家卫的《2046》。
当然没有办法怪我,也许只是因为我看王家卫的时候我还只是一个一知半解的普通观众。
但是一部让普通观众看不懂的电影其实是不是真的应该被谴责呢。
喜欢王家卫电影的那些人们有时候很疯狂,我必须声明的是,我没有半点贬低王家卫墨镜意思,我只是想说出自我的想法。
也许你们又会说我的想法没有半点能引起别人共鸣的地方,说我的想法如此偏激;其实,我只是在表达一种非常自我的观点。
说回这部《伊莎贝拉》。
这部电影的段落镜头可以分成两种。
带有着奢靡写实味道的现在时镜头和带有着泛黄味道回忆的过去时镜头。
这种色调上的区分让我们可以在电影的任何时段中很清楚地区分出电影讲叙的是现在或者是回忆,这一点对故事情节的梳理上,像我这样理解能力的观众是颇有帮忙的。
去TMD所为故作深沉吧,让一切变得更浅显易懂些。
电影讲叙的是两个故事,一个是现在,一个是过去。
而当这两个故事被打碎而后用色调区分开来再用段落重新组合,产生的效果会是一种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比如请张丽华的故事,其实用了数个分离开的段落镜头来描绘。
开始是在医院,张碧欣对马振成说自己是他的女儿的时候,马振成的回忆。
两个很简单的短镜,打架,还有公车上的特写。
然后接着是送马振成送张丽华去医院堕胎的一个段落镜头。
这个故事似乎在这里就被打断了。
之后还有就是张丽华在手术屋外面等候时的落荒而逃。
在这里刻意地制造出一种误会,就是张碧欣真的就是马振成的女儿。
一切等到了张碧欣真正的父亲出现时张丽华的故事才得以完整地表达完毕,落荒而逃之后在马振成等待的地方找不到马振成,于是又折回去,做了堕胎手术。
这样的表达方式把段落镜头的张力用得到了极致。
并不阻碍主线故事的发展,而且把支线的故事也尽可能完整而尽可能唯美地表叙出来。
3.作为“伊莎贝拉”的这个意象。
首先这是作为张碧欣的宠物意象出现。
这只是一条狗的名字而已;在看完电影之前,我总以为,也许这只是一个港版的卡拉,也许只是一个寻找的过程罢了,或者是一个借着寻找过程而展开的故事而已。
当张碧欣说,她不知道母亲以前也叫伊莎贝拉,母亲在知道自己得了症之后送这条狗给她的时候并给狗起了这个名字,这个意象开始有点意思了。
张碧欣说,她答应自己,伊莎贝拉是不可以再被人Dán底。
这里说的伊莎贝拉,应该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的“Dán底”应该是对应的中文字幕里的那个“扔掉”的意思,这是作为狗的伊莎贝拉的意象运用,对于张碧欣来说,这个名字意味着母亲留给她在人世间唯一的回忆了;而另一层意思的指在粤语中“Dán底”的另一种意思“遗弃”和“抛弃”,这是作为张碧欣母亲伊莎贝拉的意象运用,带有一种对张振华强烈的谴责和对母亲无限的悲思。
很明显,后拉镜头里的马振华低头的愧疚模样听得懂这一层意思,那个后拉特写镜头很隐晦地表达了这种东西。
而这部电影如此隐晦的表达比比皆是。
无疑类似的表达方式是我所喜欢的一种表达方式,永远似是而非,没有明确地说明,一切只是在于观众自己的看法;至少比那种过于强烈地想完整表达而显得有些做作的表达手法更让我容易接受。
电影跟诗歌一样需要一种隐忍。
我想。
甚至比诗歌更需要,尤其是作为《伊莎贝拉》的这种带有点伦理色彩的华语电影,否则电影的审查制度不可能会轻易放过。
又扯远了,声明,上面的这一点似乎跟审查制度没什么关系。
这里说的只是隐晦地表达这种表现手法。
而作为被寻找的伊莎贝拉。
首先这意味着一种希望,一种祈盼和向往的希望。
其次这意味着一种对亡母思念的寄托,至少在我看来是如此。
所以张碧欣才会如此固执地想找回她的伊莎贝拉。
因为仅仅只是伊莎贝拉这个名字,对于张碧欣来说本身就意味着的两种东西,上面已经说过了,这里不再阐述了。
还有就是作为“噹噹”而出现的伊莎贝拉。
背影的远去和定点镜头的运用非常细致,尤其是当背影已经迷糊,而镜头前的树上突然投下来的阳光让人感觉很温暖。
这时候的伊莎贝拉意味着的是张碧欣的默默的祝福以及对马振成的依恋。
始终作为陌路人的张碧欣没有认领回属于自己的伊莎贝拉,而让伊莎贝拉作为“噹噹”留在陌生人的身边,这意味着的是不想离开马振成生活和对伊莎贝拉现有生活的祝福。
这是不是也意味着张碧欣对现有生活的满足呢。
伊莎贝拉成了一个旧时代和回忆的意象了。
我想。
而对“噹噹”的承认以及选择对伊莎贝拉的放弃,这就成了对未来的期许和对过去的遗弃。
伊莎贝拉成了一个勇敢的意象了。
伊莎贝拉被张丽华作为名字遗弃的时候。
意味着的又是对已经逝去的爱情彻底死寂的希望。
可是当她给自己的女儿买来一条狗的时候用这个恋爱时候的名字,伊莎贝拉承担起的是负心的马振成和年少无知的岁月。
而当张碧欣的父亲说起伊莎贝拉的时候,那似乎是一种酸酸的羡慕。
她说,她一直把张碧欣当成了和马振成打掉的那个胎。
还有马振成在给张丽华烧纸钱的时候喊着的伊莎贝拉,那是一种对这个女人的愧疚和自己的自责。
毕竟,伊人已逝,那些岁月里的记忆已经消匿无迹了,所有的谁是谁非,随着香消玉殒的女子一起被定格在伊莎贝拉的这个意象里。
大有一种世事全非的黯然。
4.青涩的恋父情结。
张碧欣小时候的回忆很多关于马振成的画面分裂地散布在这部电影的各个角落里。
从小时候在母亲脸上看到的那些表情认定了马振成就是自己的父亲开始,从小到大跟母亲一起生活以及对父亲的遐思,这里面带有一种浓烈的恋父情结。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所有的女子对自己的父亲都怀有一种类似于恋人的眷恋,这就是恋父情节,而更严重的会因为恋父而因此仇母。
当然,张丽华和马振成从来没有在一起过,所以,仇母也就无从仇起了。
这一点上说,这部电影有了很深厚的心理理伦基础。
我曾经观影的过程中数次祈盼,这两个人其实并不是父女,只是张碧欣的谎言或者仅仅只是误会。
因为很多描写看起来并不像父女两个人的描绘而更像一种对情侣的描绘。
很多时候。
马振成扶着张碧欣学开摩托车的时候;两个人一起散步的脚部特写,张碧欣一边走一边把脚上的拖鞋踢走,然后走上前去再穿上;买两块西瓜,一人一块,嬉笑……类似的镜头俯拾皆是。
可是我没有办法把这些镜头列入父女情深的描绘,我想起的是老夫少妻或者父女恋。
当我的祈盼被张碧欣真正的父亲出场的时候终于被实现了的时候,我开始不明白,自己是感觉欣慰了呢还是失望。
欣慰的是这部电影终于还是把这两个不应该是父女的情人合理化了;而失望的是华语电影也许就要出现的最完美的Cult电影就这样被掐灭了。
敏感话题,或者说大部分人没办法接受的父女恋被掐死在襁褓里了。
终于我发现,其实我也是一个恶俗的人。
我始终还是祈盼他们并不是父女而不是期盼他们真的是父女。
也或许,我心理其实明白,如果他们真的是父女的话,彭浩翔最终是没有办法完成他的人生道德观的。
说到底,彭浩翔依旧只是一个传统的华人而已,也许他自己本身也没有办法接受这样的东西以至于在他的电影里只能寻求一个很无奈的突破。
真正的Cult暂时似乎不大可能出现了。
5.假想的乱伦味道。
但是这部电影终于还是我看到的最接近Cult的华语电影了。
整部电影都泛着一种浓烈的乱伦的味道。
不管是前面故意做出来的那种误导性的操作还是后面那种无奈的自圆其说,我依旧固执地认为,这部电影依旧是在讲叙一个有关恋父的乱伦故事。
至少站在张碧欣的角度上来说绝对是如此。
毕竟,她始终停留在一种相信马振成是自己父亲的认知上,而她对马振成的情感已经远远地超过一个女儿对父亲的眷恋和依恋。
在她和马振成想一起跑路到泰国的时候,我居然想起来了那部《洛丽塔》的电影和书里的情节。
一个年长的似是而非的父亲和自己的所谓的女儿在路上不停地奔波和不停地做来。
只是外国的电影和文本似乎也没有彻底乱伦的勇气,所以洛丽塔始终只是和自己的养父或者名义上的父亲***,而不是自己真正的父亲。
乱伦似乎只是停留在一种假想之上。
而没有成为现实。
被鼓吹了很多年的学校和学生之间的青涩爱情在这部电影里似乎被描绘成那种非常不成熟而且无味的恋爱。
至少在张碧欣身上是如此。
同年的异性学生的好感似乎没有半点诱惑和吸引。
张碧欣和马振成的讨论称呼的时候,那一段就有这种糜烂的味道。
不叫爸爸,因为怪怪的;不叫马Sir,因为不是其下属;不叫阿成,因为感觉像他的女朋友;最后的决定是叫他全名。
在我看来依旧还是很像他的女朋友。
带点玩笑的味道,也带着无理取闹的味道。
不过怎么看也不像父女。
6.零碎地回归到电影本身。
我迷恋彭浩翔的某种特有的手法,比如一些特定的描写。
印象最深的是马振成家里的那个沙发,全片有很多特写镜头都在那个沙发后面或者上空完成。
那是我最喜欢的几段描绘。
定点镜头,或者吊高镜头,在同一个地方不停地重复。
那更像是一种导演自己本身也迷恋的表叙方式,就写我们写字的人一样总有一些特别迷恋的东西。
而我迷恋,因为那是一个完全个人的东西。
没有其它原因。
当然这样的迷恋我也是我个人的喜好,不关客观因素。
而杜汶泽终于也练成了主角,其实以他的能力完全可以胜任主角,也许是因为长相不够帅,所以一直只能担任配角。
这部电影里对他的挺着的大肚皮印象深刻。
影视界对于长相不够帅的人们总是很不公平的。
末了,我想说,这部电影从某种程度上让我看到了华语电影的Cult希望,纵使还不够彻底。
不过彭浩翔已经带给我足够大的希望和喜悦了。
不管怎么说,这部电影也算是近期来少数的值得一看的电影之一了。
有人说这部电影只是一个中年男人的性幻想故事。
但是我更宁愿相信,这是一部接近Cult的电影。
纵然不够彻底和淋漓尽致。
2006-07-16 丙戌年六月廿一日
附注: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伊莎贝拉》 ■编导:彭浩翔 ■演员:梁洛施、杜汶泽 ■类型:剧情 ■语言:粤语 ■色彩:彩色 ■片长:91min ■地区:香港 ■首映:2006年2月16日(德国)扩展阅读:【彭浩翔电影专题】 《青春梦工场》(AV):年少轻狂;给我一个理由改变这世界 《伊莎贝拉》(Isabella):Cult。
构造。
段落镜头。
意象。
恋父。
乱伦。
零碎。
《出埃及记》(Exodus):以神之名的审判与救赎
不是我帶了偏見的去看彭浩翔,實情我也算是半個彭導的粉絲,比如是《AV》我就進場看了三次,可是彭導今回的依沙貝拉確實令我看得不很舒服。
撇開顯然易見造作的文藝包裝不談,也不論其如何向王大導的鏡頭東施效顰;他對梁洛施身體的窺視也實在到了讓人難以忍受的地步。
尢其是電影架在外國影展得獎電影的高格調光環下,這份俗氣就來得太過顯眼。
進一步說,雖然電影甚至用了梁洛施的洋名作名字,可她在電影裡面卻始終是一件被操控的被動物體。
她從一開始便對馬振成死纏爛打,沒來由地對這位麻甩司警懷著莫大好感,而且其後更沒半點考慮便安然附屬到這個男人身上。
縱然我們在梁洛施身上或會看到諸如爆樽和關電掣這種狀甚主動的人性化行徑,甚至她如何在家以一后當關力拒眾女來犯也盡顯其剛強執拗本色,可到了最後她都不過是一個開口閉口為了自己男人的歡喜就得怎樣怎樣的小鳥依人。
所謂她的男人為她而改變了,根本就是空口白話。
說穿了,任彭導怎樣塗脂抹粉,整部電影仍離不開一個大男人視角,而且嬌揉得很虛偽,反不如《AV》來得光明正大。
不知怎地,筆者總覺得曾國祥於戲內的角色就是彭浩翔的個人投射。
他總是得壓抑地站在遠處凝視著心儀的女孩,以至往後他的作品都擺脫不了這種窺視的角度。
此外,這部電影為了攪一些誤會懸疑的設置,運用了很多flashback交待故事;加之本來就要少對白的前提下,突顯了好些疏淺的對白,致使整部電影白得太狹隘,虛有文藝包裝卻無深邃情感,所謂嬌揉造作的印象正是源出於此。
還有,雖然彭導把故事放在回歸前夕的澳門,似有強烈的政治關懷,可從故事的主線上,也即杜汶澤與梁洛施的一段關係裡,根本無從體現有關回歸的情懷。
所謂「尋父」實際就是一道掩眼法,我們在電影裡又哪曾真正看到過幾多有關「尋找」的畫面呢?
基本上,那段父女情也無需要置放到這種回歸的大環境下。
所以杜汶澤面對回歸困難那條故事線,就正如影片裡時常出現的舊聞字幕一樣突兀、虛偽。
順帶一提,馬振成那句「一定要有金撈,唔係話人地睇你唔起,而係人地根本睇唔到你。
」係出自杜汶澤的自傳《江湖血淚史》。
雖說不免俗氣,但仍算得上是擲地有聲的見解。
题记:上海作家陈村说过:你做了,你就欠了。
情感电影的内容故事不会太新鲜,就看导演以怎样的方式播弄你的神经了。
为七情六欲主宰的人们总是在天堂和地狱之间彷徨。
――――卡夫卡·陆(KavkaLu)[img]http://bbs.dvdspring.com/UploadFile/2006-4/2006419104886211.jpg[/img]本片以一个在澳门当司警的父亲和混迹夜店的16岁女儿若即若离的关系开始,揭示了欲望本身对于道义的疑惑,这条无形的戒条两边埋藏着“恋父”的关键所在,而父亲是司警的精神指向是男权世界的粗暴,他和女儿在夜店的繁琐表白自己是导演暗喻男性形象的虚伪,正如电影里不知实情的父亲将不知是他女儿的张碧欣逼到墙角询问一样,导演让观众的心理也到达绝境,人的故事里道德约束是否惨白,怎样的设计才是道义的底线。
导演将人类的敏感话题却以看似懒散的方式表达出来,影片开始那个从屋檐下仰拍的镜头显示着内心对于外界的不可顾测,而酒吧里慵懒的暖光充满色情气息,女孩第一个正面近景的镜头充满了哀怨的气息这和在一旁搭讪的马振成成为对话,在夜色里男性总是以老套的台词堂而皇之搜寻着可以猎取的小白兔。
时空交错的场景,慢慢泄露着这个被郁郁寡欢的男人旧情和新欢,沧桑的经历让这个男人选择了自我沉醉,颓废的背后有着导演对于时局的想法,暧昧的情愫被彭浩翔弄成了对于体系的哲理,一个电影所标记的年份往往很有象征意义,父亲对于女儿的愧疚和抱怨以及最终的冰释寓言着两地的关系,这种将宏大话题浓缩成父女关系的智慧显现了年轻导演把控敏感的能力。
导演保持着自己作者电影的风格,细节上非常独到,张丽华决定生孩子的镜头导演以一个游戏的按键和一声买单表述,人生许多决定在于一念的偶然。
一条和张碧欣母亲同名的狗伊莎贝拉连接着故事三个人的关系,旧情里的母亲和马振成,当下的女儿和弃狗,名字下蕴藏的是情人之间无法割舍的关系,而询问的关系也使得父女之间有了重新了解,“伊莎贝拉不可以再给人扔掉”这句由女儿说出的台词有着对于父亲的埋汰和对于自己的祈愿,在吉他的拨弦里观众看见马司警的悔意。
为了舒解内心的歉意,马司警用为女儿贴寻狗启示的方式表现一份迟到的男性责任。
他们在磕碰里了解对方,责任是导演一再突出的话题,无论是女儿固执寻狗还是女儿买安全套给父亲都是呈现着人际的责任,而闪回里女儿和母亲屡次搬家艰难行走的夜景有着依靠缺席的含蓄表达,同导演以往电影不同的是,导演将所有的愤懑情绪克制在人物的情绪里。
贯串全剧的音乐有着两种构成,一种是酒吧纵情的热辣音乐,一种则是反映人物之间心灵沟通的钢琴声,在找到狗一段里它直接成为父女心声和关联的写照。
而母亲旁白和影像的错位却为观众了解马振成的性格特征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个其貌不扬的小个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却对自己的亲人有着爱心,在午夜的大三巴父女俩高声的说话里我们看得出他们的心连在了一起,这个过程导演以细微的观察传递人情的暖意,色调也以最初的冷色转为暖色,心理的反映通过视觉给观众以确定。
影片后半部导演慢慢展现了阿成的境遇,栅栏、灯塔、狗等象征物为简练叙事起着作用,逐渐达致高潮的时刻让我们看到了回归主题的三层涵义,澳门的回归、女儿的回家、父亲的自我认知这些都是亲情的作用,这个故事到这里似乎已经可以高潮,导演在此时却安排了一个男人的突然出现,在他和阿成的谈话里,我们发现阿成和张碧欣的真实关系,这样的转变可能更加适合亚洲发行,特别是大陆发行吧,看了或许观众有些错愕却说明导演把人际放到更大的范围去审视。
我们应该承认这部怀旧的影片确实在影调上和王家卫喜欢的大色块有着某种联系,而内在的更有香港电影人对于的历史伤怀和对于相互前尘不确定性影像表述,或许没有人注意到这部影片的字幕插入是和澳门警察涉黑有关的腐败事件,这样的方式在王家卫的《2046》的插入有着异曲同工,这个涉及到警察阴暗题材的影片最后以阿成对镜剃须而寓意新的日子洗心革面的开始,他以自己的行为挽回了警察的尊严。
导演选择相貌平常的杜汶泽主演就把故事变成了普遍性的意义,释演女儿的小美女梁洛施有着一种灵气,而阿成的上司,饕餮客警司黄秋生其实可以省略,当放着似乎有着某种调侃。
综观导演数部影片,他在影像叙事和编剧上都掌控得比较好,这部让他载誉柏林的影片或许是他崭新的开始,相信他会有更好的成就。
【附录:影片资料】片名:《伊莎贝拉 Isabella》2005中国香港导演:彭浩翔主演:杜汶泽 梁洛施 黄秋生 片长:104分钟个人评价:艺术性7.5,欣赏性8(不错的港片)云间 寒鸦精舍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
文:十一月的雨第一遍看《伊莎贝拉》时并没有如此强烈的感触,或许那时还不够成熟,也可能和瑕疵版本加国语配音有关。
但是即便如此,它依然在我体内慢慢发酵,悄然散发着余味。
于是直到某天偶然翻出碟片,看到梁洛施仰头上望的那个封面时,内心一个声音告诉我,是该重温的时候了。
于是,一些当时我尚觉混沌的情怀和散落于记忆中残缺的细节,在一帧帧流光溢彩的画面和一段段五光十色的音乐中,慢慢的丰富了起来,直到最后一刻。
彭浩翔说这是他所有作品中最喜欢的一部,我感觉亦然。
可能大部分熟悉他的人都钟情于他一贯的黑色幽默和恶趣味,从《买凶拍人》到《大丈夫》从《公主复仇记》到《AV》,“怪鸡”的风格在那些结构精妙的故事和忽冷忽热的幽默中毕露无遗。
但这仅仅是他的一面而已,喜欢村上春树和米兰·昆德拉的他骨子里其实有种很深沉的浪漫,而这种浪漫凝结起来就变成了《伊莎贝拉》。
这种浪漫乍一望去和王家卫颇为神似,但细细揣摩就会发现内在其实相差甚远。
王家卫极端风格化的镜头语言与他凌乱而抽象的人物和故事是相互照应的,如果之前没经历过几部锤炼的话你往往会因为无法进入而感觉不知所云。
彭浩翔在这部作品中影像风格的转变是显而易见的,但这种看似流光溢彩的风格并非刻意而为之,完全是为了把这个略带忧伤的故事讲述的更为贴切。
换句话说,和他以往的作品一样,一切仍然是为了一个好故事服务,只不过这次换了种讲法:不再嬉皮笑脸,而是略带神情。
《伊莎贝拉》的背景设定在回归之前的澳门,可能是为了让观众最大程度的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人物角色和澳门的街景上,彭浩翔好像故意清空了城市。
在他的镜头下,古老破旧的街道上除了男女主角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人。
张碧欣和马振成漫步在街头时,就好像一座遗失千年的古城中突然闯入了两个尘世间的人来。
而在他们漫游的轨迹下,你会随之领略它的点点滴滴。
我对有如此敏感和责任的导演向来是心怀崇敬的,不管这种驱动力源自内心的何处,他们最终将镜头对准了那些即将逝去的现实景象和背后的文化情怀,这种作为都是值得赞扬的。
澳门毕竟是被葡国统治了百年的地方,回归大陆意味着有些延续百年的东西即将慢慢散去,有些可能会永远消失,它们是什么具体说起来可能没人能分条缕析说的清楚。
但在他的镜头之下我们可以跨越时间的鸿沟去感受,可能仅仅是一条破旧的街道,也可能是一两个人的命运。
我们循迹而往那些地方可能早已物是人非;我们驻足于光影之中时又真切地置身其中。
在这一刻,时间变得永恒。
其实有如此情怀和念想的导演并非彭浩翔一人。
杜棋峰在《文雀》里同样把镜头对准了香港即将消失的那些地方,只是个人感觉他玩性太重,让几个扒手的故事吸引了几乎所有的目光,隐藏在他们背后的那些曾经在不经意间就被忽略了。
不能不说的还有贾樟柯,他其实一直在安静的记录这个时代,这个风起云涌日新月异以至于人们无暇驻足思考的时代。
《小武》《任逍遥》和《站台》可能离我们太远,因为那不是我们的青春。
但《三峡好人》和《二十四城记》则是一种担当,他用一种静默的力量告诉我们,这个在冲突中缓慢行进的国家里,有多少人和事不应该遗忘,但事实上我们却毫无知觉。
《伊莎贝拉》中有很多耐人寻味的空镜,或者是天空浮云或者是青郊草地,昏黄的街道尽头才有一两个寂寥的人,与此同时,金培达的音乐总是在最合适的时候响起,浑然天成。
这是我第一次静下心来品到了这些空镜的韵味,或许是我和导演的口味太过相近,我很明白他想要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我很感谢他如此完美的展现了出来。
彭浩翔的女主角都很幸运,因为他最善于在电影中展现她们最美的一面,而且用恰到好处的方式把它放大至赏心悦目。
比如《公主复仇记》里的钟欣桐,比如《出埃及记》里的刘心悠,几乎都是让人过目不忘的角色,基本都是她们演艺生涯中最好的表演。
即便如此,梁珞施在《伊莎贝拉》里的表演还是太过惊艳,我第一次看时还不知道这这么一个人,看完后惊呼香港什么时候蹦出这样一个演员。
她饰演的那个失去母亲追寻父亲的女孩,很坚强但也很脆弱。
她在二者之间不断游离,时而装作大人,时而变回孩子,我想每个男人对这样的人都忍不住要疼爱吧。
她在小饭馆里模仿梅艳芳《梦伴》的一个场景已无需多言,神来之笔往往就是这样的一两个细节。
其实今年闻听她早早嫁为人妇的消息时我还莫名失落,一入深闺之后再次回到大银幕上的机会肯定少之又少了。
虽然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方式,但私心还是希望有这般潜力的她,能在她最好的时刻,有更多的角色永远的留在银幕上,继而成为永恒。
虽然我们永远无法打败时间,却总是希望美好能以某种方式实现永远。
难道这只是个中年男人一厢情愿的梦吗。
肥彭和杜汶泽聊出来的一个灵感。
一个自称是女儿的少女找上门来,后来知道是不相干的两个人,却有了爱情。
因为那是一个17岁的少女,撒谎家常便饭,只有爱是真的。
先是母亲,母亲死了,有母亲买给她的小狗伊莎贝拉,伊莎贝拉没了,有母亲的初恋情人。
总是母亲。
有一次醉酒后大哭,他问她,她说,想母亲。
那是一个超级漫长的伤痛期。
自小只有母女俩相依为命,母亲走了,只想找与她有关的一切。
哪怕蛛丝马迹。
留住她。
她买的小狗,她爱过的男人。
就这样没有理由的开始了爱情。
在17岁可以任性恣为的年纪。
没有什么心机,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无论如何要接近这个男人,不惜谎称是他的女儿,当然不是,一个个打败他的女人,她没原则到这样,不计较他的花心,甚至于他对自己的无动于衷,当他说要逃亡,便要一无所有一起逃。
当肥彭和杜汶泽聊天的时候,是否也想到这样一个女孩,是这么死心眼的,爱得死心塌地的洛丽塔。
若是当作一场美梦我也愿意这样做一做。
但只是梦吧。
这女孩真纯的就像一块水晶。
在中年危机焦头烂额的男人那里,必将灌注的是一丝清凉。
真有这样的好事吗。
起码,说起这样的故事的两个人,当时有怎么样的心底的悸动呢。
想起花季,愣头青的自己,没来得及实现的梦想——青春又一次来了。
但女孩,是新丧母。
和母亲一起住过的房子。
和她一起走过的街道。
殖民地风格的大屋、百叶窗,残破的墨绿的墙面,大片的树荫,炎夏的不绝于耳的蝉声,都跟以前一样,可是母亲不在了。
于是她找到他。
以为是爱的那就是爱吧。
想去爱的那就去爱吧。
爱从来都是付出,不求回报。
她竟这样接近爱的真谛。
因为你知道那是医治伤痛最好的办法。
因为爱是一种能力。
每当我们可以去爱,我们就觉得充满了力气,觉得自己那么好,就觉得有了存在的理由。
有时我们用爱人去疗伤。
最怕我们无可爱。
心如死灰,还奢谈什么活着。
和他在一起,就是和母亲在一起。
他会渐渐代替母亲的角色。
伤痛总会过去。
不管他有多胖,有多坏,有多少缠不清的女人,好在青春无敌。
都不理会就是了。
只需知道自己这份爱是真。
争取为何那般决绝,竟以为,那是唯一活下去的理由。
是人生里,每个人为自己选定的那种方式。
17岁少女,可以老道地对另一个他的女人说,我17就跟了他,都10年了,你能比吗。
她和他一起喝啤酒,随着歌曲手舞足蹈,人已微醉,摇头晃脑学明星,暴露出仍不过是个贪玩的孩子,胳膊好长,晃晃荡荡,半熟少女,信赖他。
这是多么完美的爱人。
彭导的青春的祭歌。
就这样告别青春,竟也可以心甘情愿。
有个男人说:我不是你的藤井树,你也不是我的伊莎贝拉。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脑袋忽然飘到很多年前的北海道,那里的春天有樱花开,那里的夏天有轻拂侧脸的风,而那里漫长的冬天,有个女孩子在积雪的山上奔跑,她抬起头,对着天空大声的喊着,“你好吗,我很好啊”。
我无法忘记那一年《情书》对我的触动,我爱的不是那个叫做藤井树的男生,也不是那个叫做藤井树的女生,我喜欢的那个人叫做博子,她是个面对真相还能够温柔的爱着的人。
心里隐约知道,这样的爱情少了,这样的人不见了。
回到《伊莎贝拉》。
我对于这部电影唯一的想法只是为了看看上头那个男人心中的伊莎贝拉是怎样的,我想知道我是否有成为那个伊莎贝拉的潜质。
而我看完了,知道了,原来我永远不会是那个伊莎贝拉。
在大部分女人的想像里,她们总希望有一个男人爱她,即使分手,他找的那个女朋友也要象她;我不知道男人们的想法是怎样,是不是也希望有个女人爱他,却不打扰他的生活,甚至于在他最落魄的时候派另外一个人来拯救他。
在《伊莎贝拉》里,那段年少爱情派来的天使,她穿简单的T恤,短小的热裤,长手长脚,说着,我是你的女儿,带点纯真带点性感带点撩人的风情,她满足所有中年男人的想像,年轻貌美,简单直接,能够带回他们随着岁月流逝的热情,更重要的是她爱他,崇拜他,并且哭着说,不要扔下我。
多么美妙的……童话。
可是为什么我觉得童话这么的无趣呢。
十六岁的时候你爱上一个人,即使不能和他走下去,心里总也希望他要一直记住你,在他的心里总得有个地方有山有水有花有草,是只属于你一个人的。
等你大一些,你爱上另外一个人,你偶然偷窥到他的心里有个地方有花有草,却不是你的。
你很难过,反而却会爱他多一些,希望你的爱让他的心里长满只属于你的花。
再老一些的时候,遇见了年少时爱着的那个人,可能他牵着另外一个人的手,他的心里已经没有你的位置了。
即使这样你也可以释怀的笑。
我想,在我心里,这才是真正的童话。
所以,那个男人说的是。
我不是你的伊莎贝拉。
我想要懒散的活法我忽视不了眼下的暗潮我买不起进口的零食我排斥大开大合的故事.以上这些有关联么?我只能很诚恳地告诉你我在吐槽它们没任何关联.我对面是一个比我糟糕得多的老男人,他也在吐,不过我没有任何慰藉.因为我对着的是一面墙他对着的是一个姑娘.这世上最悲哀的不是你去买苹果四代我去买四袋苹果,而是本来只够买四袋苹果却不小心掉进魔瓶,好不容易释放出来又被当作神继而听人许愿说要苹果四代.姑娘很美长身细腿,觉着她不好的人我咒你们统统阳痿.只是说话太吓人,你没和我睡过但你睡过我妈.她没有哭没有闹没有画外音也没有音乐奏起,简直成了一个最普通的桥段里最简短的一句话,随意得像开饭时间一边找筷子一边自言自语说我饿了;他也没有愤怒没有错愕没有动作没有言语,仿佛一盘刚出锅的菜,静静地明了自己就要被端上去.好个一唱一和.所有的羁绊是否都如流水线样被印上纠结与完满,倘若如此,他们似乎只能当令人头痛的次品,但凡那些本该相濡以沫的场景硬是被粉刷上一层贱格.我十六岁跟他,今年二十六,为了赶走其他的女人她居然也晓得去扮起沧桑断起电.没有人会带着自己的未成年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大半夜爆瓶即使他并未当过父亲.你醉了你先躺着我好色我睡沙发,他再次写满面无表情的起身.我笑,亦从这份笑里察觉出不正常来.谁没有点过去呢?惨绿的少年孱弱的初恋,医院的长椅早已修炼成精目睹着上演悲欢的每一天.国配里还有旁白港版里只有空白,好在这并不比读起卡佛来还要难以理解.少年开始混账初恋依旧贤良,少年变老初恋却病死在变老的路上.遗留的女儿与喂养的狗,如今狗丢了他负责带女儿去找,找不到接着找找到了请滚蛋.是的是的就是这么简单.始料未及之处在于那从中抽出的温柔,砍也不是.她懂得对心仪她的男生三令五呵,自然懂得如何与他保持停留.他惹上麻烦想带她一走了之,却好像哪里都不对劲似的.究竟哪里不对劲呢?其实他最清楚不过了.他的城市亟待回归,他却奔上一条逃避的圆形轨道怎么也回归不了.她的出现是一次改道或仅仅是一出调味他不敢确定,于是他还需要一次错愕.伊莎贝拉是初恋是狗是人宠同名的小把戏但不仅仅只是这些,它还是对过去的回忆和现今的延续.在明了这个世界一切无聊的游戏规则后,只有你才能不让我启动自杀程序.对他是如此,对我们亦然.他愿意背负愿意承担愿意陪伴她保护她,尽管从现在起他们已无任何关系.这种放开双手就能获得世界的情结不再那么扯淡,同时,一种新的关系在自行地蓄谋着,它更为亲密却不再禁忌,它好过生活好过毒品好过喜剧片里的一句我养你.接下来要做的,只需等待就好了.只需等待就好了.等待闲庭信步的开春等待不再潦草的日子等待那该拥有的结果,姑娘穿着校服坐在课堂望着窗外出着神,素净的脸上流淌着比当初准备逃亡时还要大得多的渴望.好故事终将开始,电影戛然而止.
一直不想看伊莎贝拉,怕这部备受赞誉的片会很难看,虽然我一直赞赏梁若施同学的美丽。
瘦削的她,美丽的长腿,神似张柏芝,却比张柏芝更加清纯,她一笑,清纯得让人窒息。
我一直喜欢这样的女孩子。
好像很需要保护,一举一动却充满了倔强,早熟敏感,容易受伤却很坚韧。
一个人蹲着时,像一只受伤的小猫,却又透着永不妥协的坚强。
我总是喜欢这样的矛盾,是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极端矛盾的人吧?
杜汶泽同学的演技居然这般好。
一个底层警官,因为参与走私香烟而被革职,郁闷潦倒,有很多很多的女友,多到会让人忽视,他曾经和伊莎贝拉有过一段那样真挚的爱情。
第一次和女儿见面,就被女儿打破了头,进而误以为这个诡异的美丽少女是自己的一夜情对象,在知道少女居然是自己的女儿之后,他的生活改变了。
片中的伊莎贝拉以旁白的形式,无所不在。
真佩服导演,居然找到了一位和杜汶泽如此神似的小男生,来扮演十七岁情窦初开却无法承担责任的他。
少男少女的爱情,热烈却抵挡不过现实的冰凉,当他得知小女友怀孕后,第一次抢劫,让女友堕胎,却终在医院门口离开小女友远去。
呵,我乐意原谅一个十七岁的男孩,再怎么早熟,没有勇气来面对这样的人生,多少是可以值得原谅的吧?
导演好像在考验杜汶泽对梁若施的迟到的父爱的同时,也在考量着观众的承受能力,比如影片接近尾声时,才让人明白,其实杜汶泽并不是梁的亲生父亲,伊莎贝拉终究还是选择了堕胎,只是她始终没有忘记那个懦弱的初恋情人。
她带着小小的女儿,躲避经常出现在她的世界里的她,她和女儿看他暴打犯人,看他和别的女人勾三搭四,看他潦倒流连。
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女儿自然聪慧早熟,看透世情,却又难得的纯洁。
让我想起亦舒笔下的花解语,多么的相似。
也许澳门和香港本身就有这相似之处吧?
都是殖民地,民众都有着特别复杂的情绪,那些斑驳的墙,脱落的白灰,殖民风味很浓的建筑,都在无声诉说着这样一个城市的沧桑,而电影背景则是在1999年,更让人在无声中,感受到种种焦灼。
回归,这么大的变迁,涉及到具体每一个渺小的人,带来更多的却是心理上的震撼吧?
而这样的震撼,和爱不爱国无关。
而我,很不爱国地人为,就算一个人不爱国,只要他不卖国,那么他没有罪。
爱,或者不爱,从来都是个人选择,是不是?
爱,只有中不中意,没有愿不愿意,爱人,或者爱国都是一样的吧?
我又严重偏题了。
话痨就是话痨。
喜欢把语言的创造力发挥得很好的东北人民,他们的常用词语,总是全国流行。
东北方言的生命力,貌似比他们的经济能力更加剽悍,也许是南方人本身就内敛,以至于连语言也少了一份那种外向的感染力吧?
回到电影。
伊莎贝拉在电影中其实是一条小狗。
她和梁若施相依为命。
看着那个瘦弱的女孩满大街拼命呼喊着伊莎贝拉,而后绝望地哭泣,可以看到一个16岁的少女心里对于亡母无限的思念,还有揪心的煎熬。
我突然很难过。
我从来不曾见过我的外婆,妈妈在她不满15岁时,就永远地失去了本来会疼她教她许多事情的外婆,而过早地承当了妈妈的责任,把舅舅小姨带大......妈妈,如果可以,下辈子我还当你的女儿,只是我向你保证,我一定会比现在乖......喜欢父女两爆酒瓶的场景。
呵呵,身为警官的杜汶泽居然顾不上纠正青春期的女儿的种种恶习,却忙着让她坏的更加专业一点。
看着父女两用一摸一样的姿势爆了一个又一个的酒瓶,玻璃破碎的声音如此清晰,父女俩的笑声如此放肆,感动,却又觉得纠结无比。
看来彭浩康导演的叙事能力也足够的剽悍,我总是沉湎在这样的叙事方式里,不知所以。
还有很精彩的镜头。
16岁的女儿假装老练,叼着烟,用老道的语言赶走了一个个找上门的女人。
呵呵,这个小孩,在捍卫自己好容易得到的父爱吗?
事实上杜汶泽明显不善于表达对这个似乎从天而降的女儿的爱,她的美丽和精灵,让失意的他,更加不知所措。
烈日下的老爸推着女儿学机车的场景也颇为动人。
带上头盔的梁美丽得惊人。
呵呵,希望这个骄傲的孩子今后稍微听话一点点,那么有天分,别因为自己的任性,被扼杀在残忍的雪藏里。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是不是?
只是导演对于那个爱上了美丽少女的男高中生特别残忍。
他让梁小妖精在他面前笑颜如花,却是得意洋洋描述她和另外一个男人。
她从来不纠正这个错误,比如杜汶泽其实是她的老爸,而执意在这个真心喜欢她的男同学面前,称之为我的男人。
呵呵,那个戴着眼镜看似成绩很好的乖乖男,会在暗夜里,绝望地哭泣吧?
我真是想太多。
不这样残忍又能怎样?
让梁同学也爱上他?
无聊的重蹈覆辙。
我猜,导演和我一样,希望梁小朋友好好读书,成为一个和她的妈妈一样,却又不太一样的人。
不是因为不美丽,而只是太艰辛,所以我不希望看到拙劣的人生的重复。
那么,残忍着吧。
一个人活着,大抵总得和残忍沾边的。
要么对自己残忍,要么对别人残忍。
对自己残忍,也许会比对别人残忍好过一点。
反之,要承受因为别人的残忍带来的痛苦,却是特别的难过吧?
其实梁同学还是找到了自己亲爱的小狗。
她抱着她,在长椅上,伤心地哭泣。
瘦弱的肩膀的抽动,任谁看了都不忍心。
所幸电影还有一个看似圆满的结局。
比如杜汶泽答应了初恋情人,会好好照顾这个女儿,会好好坐牢,重新做人,等等。
希望,总是有的,倔强的人,只能选择面对,即使要面对的是自己的懦弱猥琐,或者不堪。
一个人,要有勇气正视那个实在会让自己失望的自己,真的很需要勇气吧?
从这个意义上,我觉得自己还是很不够勇敢。
我乐意面对我遇到的所有问题,有时候我害怕面对这个没有丝毫成就的我自己。
以一个清醒的旁观者的身份来审视我自己,多么的情何以堪。
一部好看的闷片总是让我想得许多许多。
而这样的思索,绝对不是一部可爱的轻喜剧所能带给我的。
为此我放弃那部合约情人,虽然我喜欢小齐。
据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好吧,亲爱的上帝同学,我的存在,就是为了让你长期合不拢嘴而存在的,你说,我是不是真的很乖?
你说,你怎么可以不多爱我一点?
爷爷说,对上帝的要求必须适量,不能过于贪心。
恩,我不贪心,我要的,只是你多爱我一点。
哪怕只有一点点,也好。
胡言乱语,献给一部我喜欢的闷片,是为记。
平静地看完。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而电影是一种挽留青春的努力。
”——在豆瓣看到的一篇《Isabella》影评中的话。
印象深刻的有:空荡的医院走道,失措绝望的眼神。
瘦削白皙的后背,陈陋阴暗的房间。
透蓝飘飞的制服衣襟,托着大袋沉重行李的臃肿背影。
一地细碎的酒瓶玻璃渣。
是这些细节,不是故事本身。
打开家门后,发现丢失小狗,连并着那些情愫。
和母亲年轻时名字一样的狗。
能理解这样的感情。
因为曾经丢失过养了三年的小狗,母亲在外找到凌晨二点才回家。
那是在外念大学的第一年,第一个月。
母亲一直隐瞒,直至放假回家,才发现母亲重新寻到一只外表接近的狗重新喂养的无奈。
可是那些呢,那些呢。
三年里,她给予我所有的温情,给予我的无时无刻的陪伴,连同她来到我身边时带给我的惊喜。
三年里,和她独处时讲过的所有的话,滴在她柔顺毛发上的所有眼泪。
这是一个讲父亲与女儿的故事吧。
浪子回归,青春救赎,有温情,但总是一部残酷故事。
残酷青春的遗物。
我不能够说:谁没有在这样的年纪这样与人相爱过,谁没有面临过诸如独自堕胎的残酷现实,谁没有狠心离弃过自己的爱人,谁没有失去过一生所爱,谁没有阴暗颓败无奈地成长,谁没有谁没有谁没有……。
我不能这样说。
我只想说,如果你没有过,也必然经历其它,别人所不知的残酷。
然后得以成长。
这是我的想法。
也许是一部讲到父亲的故事,所以让我有些特别的偏爱。
吸同一支烟,提同样大的包裹,一起灌酒,在深夜的路边练爆酒瓶。
甚至有一夜睡同一张床。
父亲是落魄的父亲。
但这永远不会是女儿心目中的形象。
小学的时候,父亲给过我一支烟,我还记得它绿色细长,薄荷味,有点呛。
多次和母亲一起搬家。
与电影不同的是,母亲不会变成父亲。
记忆错乱。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而电影是一种挽留青春的努力。
不知道未来,我是不是你心中的Isabella。
还有没有Isabella。
看的109分钟版本,畅快淋漓,彭浩翔转型之作,文艺的外表下,依然是彭浩翔的港式趣味和对于现实的荒诞描绘。摄影、美术设计,和金培达的配乐都有极高的水准,很好地将回归前澳门人内心的惶惑、生活的颓塌,与私人化暧昧情欲交融,影调和摄影构图的风格化,营造出一种疏离的同时又粘滞的氛围。故事层面,以一场狗血的乱伦一夜情开始,后续慢慢地剥离误会的真相,采用回忆与现实交叉的叙事方式。梁洛施的真实背景和伊莎贝拉形成一种映射。由她扮演的碧欣和阿成的关系,既像父女又像情人,但是编导演处理的很含蓄克制,感觉非常微妙。彼此互动的很多细节很好,学习砸酒瓶、跟阿成的情人斗酒、走路踢鞋子、一起爬灯塔看倒着转的澳门、碧欣为逃跑购置牙刷等物品,少女的天真和大叔的忧愁,都一起裹挟在暧昧的气息里面,浓的化不开。彭浩翔转型的惊喜之作。
收不回的过往,忘不掉的故人,挽不回的罪孽,放下后的结局。走上犯罪道路的警察到底是自己的选择还是命运的胁迫?没有金表被人看不见的社会是不是只存在于回归前的澳门?伊莎贝拉不要哭泣,总会有人温暖你孤独的灵魂。影片气质悲哀虐心,吉普赛风格配乐很有感觉
伊莎贝拉不是一条狗,也不是一个人。是一段回忆与爱情。
有点Leon的味道,风格十足
嘿嘿 红配绿 美术和摄影都有那么点意思
很明显,这种片子对我来说太深奥。哼
彭浩翔的电影,一般都是性格鲜明,口味独特。只是伊莎贝拉中,总感觉有些王家卫的味道。
彭导,你怎么了彭导,干嘛要学王家卫啊,得其形容易,可王家卫电影里的孤独是融入骨子里的,学不来。分明是效法”靠寻找母亲给生存以理由的阿飞”来讲述这个”靠寻找一条叫伊莎贝拉的狗,得以拯救一个废掉的男人”。还是按自己的风格走,这才是港片,或者电影的出路。115:t42ed8cd25
杜汶泽演得很感动。其他很装。
这调子太有文艺范儿了,不过这片我还是不怎么喜欢。“没关系,他不喜欢,我就戒”……
这男主又爹又阉啊...而且身材管理和形象管理都很糟糕...怀孕伤的不是他的身体当然不在乎了🙄成长路线还可以,两星表尊重为了梁洛施看的,很喜欢里面鲜活的设定,有自己的小滑头!编起谎来完全不慌的字体和色调挺喜欢的,片尾的绿色真的很好看
彭浩翔真不该拍这个题材的,一个在很用力的演女儿,一个在努力做爸爸,摄影就更不谈了。幽默的人,真不该轻易讲述一个严肃的故事。多突然啊。自己不觉得么?
摄影值得推荐~~音乐也狠好~~可做文艺风的参考~里面的澳门虽不熟悉却很亲切~~可惜剧情进度过于缓慢~我停了几次才看完。。。。
……不太适应彭胖子装文艺……
1.好王家卫 2.曾经在某夜路过新华大旅店的门口 3.梁洛施的演技真赞 4.OST赞!
没事儿找事儿说事儿。
这得是多复杂的一种恋父情结啊。
看得我要睡着了。。彭导演这片子就是在模仿王家卫嘛。。唉。。远没有他之前拍的<AV>好看了。。要不是有杜汶泽。我估计坚持不完。。梁洛施会演戏么。。还有电影配音要不要那么突出吃东西嘴巴吧唧吧唧声啊。。。简而言之,,是一部喜当爹的片子。。同类题材我更喜欢韩国喜剧《超速绯闻》
香港导演的电影总是雄性荷尔蒙的、粗砺的,充满黑道白道的江湖气,其实跟武侠小说无查,无非把走险境的杀手换为吊儿郎当生活的混混警司,本来一人吃饱全家不愁无可牵挂,却被突然闯入的人扰乱阵脚有了弱点。电影有一种迷醉的温情色彩,杜的家里充满末时代的颓废气息,非常喜欢。
没怎么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