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是所有潜水者都应该看一下的电影之前认识了一个高知白富美 据说也是疯狂的潜水爱好者 准确的说是技潜爱好者 一个呼吸器 一级头二级头 动辄成千上万 她曾经在群里开玩笑 这又怎么了 我只不过拿了别的女人买包包的钱来买了一些装备这几天听说她从墨西哥洞潜归来 说 在洞里看见了800年前的玛雅罐子当时我就在想 那是怎样的一幅画面漆黑 幽深 充满孤独和紧张 技潜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在洞潜时 如果出现任何一个错误 那么不要试图去弥补 因为你必然已经死了 洞潜不需要救援 只需要打捞尸体但是 时间 空间 这些神秘悠远的东西 恰恰就在这最危险而诡异的地方 如同一个打开的宝石匣子 就这么原始的赤裸裸的展现在你的面前这种诱惑力足以让人将生死置之度外好吧 又开始脑内剧场了只是想说,之前朋友推荐我这部电影的时候 我以为就是一个充满科幻的好莱坞探险大片 但是现在看来一切都这么真实 就好像自己朋友的故事接触潜水短短的时间 已经听说太多这样的事故女潜水员为了救自己的男友违反安全规则溺水的急速上升爆肺的气瓶准备错了在水下准备减压时吸错气得减压病的违反守则一个人浮潜BO没人救憋死的太多太多太多危险但危险背后 却又是那样的美丽不可言说潜水真的是一项疯子的运动 而我竟然这样热爱它
我的业余爱好是潜水,目前也持有洞穴潜水初级证书。
看完这部片子,给我最多的感受就是:潜水是有一定风险的运动,而洞穴潜水那就更是险上加险的运动了。
在进行洞穴潜水活动时,一定得万分小心,一个小错误都可能让人葬身水底。
片子一开始,就来了个关于潜水事故的大特写。
主角Frank的女伴,真的是太倒霉了,好端端的氧气管竟然破裂...导致惊慌失措的拼命挣扎说到这里,Frank 真是值得敬佩,他取下了他自己的氧气面罩给了她。
轮流呼吸十几秒,坚持这样下去,应该完全可以逃出去的。
可是她却不能坚持下去,恐慌占据了上风,这是潜水员的一大禁忌。
任何情况下都得尽力的保持冷静,一旦恐慌,什么解决办法,学过的知识,都会忘记,危险接踵而来。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来2009年我在Malaysia sipadan的龟洞里,那惊险的一幕,如果当时不是我自己极力控制恐慌,冷静了下来,恐怕现在我也没法在这看电影,写影评了。
当时,我,我男友,以及教练,共3人。
从洞口进入到洞内分支,也就是另一个小洞里。
教练停下来,打手势给我们,示意我们来做一个练习:训练在洞内缺氧情况下的反应。
大家应该都有所了解,潜水器材:二级头(就是潜水时含在嘴里的呼吸器)一共是有2个,一个是含在嘴里呼吸,另一个就是:备用二级头了。
备用二级头一般就是用夹子夹在浮力背心上(就是气瓶挂在上面的背心要穿身上的,我们叫BCD)但是!
在洞穴内,情况比较特殊,因为洞穴内常常会有时不时突出来的石块啊,石笋啊之类的东西,很容易勾住管子。
所以在洞穴潜水时备用二级头会卷好并塞在浮力背心的口袋里,于是,也就不像平常那样挂起来比较好找,好拿了。
这是一点,另一点:当我们在开放水域潜水时,如果你没有氧气了,你所要做的是,立即游到离你最近的同伴那,把手伸到脖子处来回划动,示意氧气已断,然后直接从你同伴的浮力背心上把他的二级备用头拿下,放进自己嘴里呼吸即可,然后2人慢慢上升水面。
可是,在洞穴潜水中,这又不一样了,因为环境黑暗,情况紧急,你要做的,是直接游到最近的同伴那,不打招呼直接从同伴嘴里拿过二级头,放到自己嘴里呼吸。
这是我当时的教练所说的(现在已经证实,教练错了,洞穴潜水教程里没有这一条)更倒霉的是,我根本就没有听清楚他说的是:不需要做手势,打招呼,直接从同伴口中拿二级头。
可怜的我,还以为是拿同伴的备用二级头呢。
于是,杯具的一幕发生了。
当轮到男友演示氧气不足的情况时,我还如无其事的等他来找我要备用二级头,可是不曾想到的是,男友在我呼出一口气,正准备吸气的那一刹那,从我口中拿走了二级头!!!
那一瞬间,我完全没有任何反应,就是傻了,呆了,而且吸不上气,肺部又是空的,那种感觉我觉得是没有言语来形容!!!
(大家可以试一下,呼出一口气,在要吸气时,屏住呼吸,就是那感觉)就这样,我大脑大概空白了几秒钟,什么从自己浮力背心口袋里找自己的备用二级头,什么打手势告诉他们2个,我不行了,这些在正常思维下能想到的解决办法,我一个也想不到,我脑子里只有一件事:我要氧气,我要呼吸!!!
于是我手开始乱挥舞,嘴巴里发出呜呜呜的声音,头拼命的左右摆动。
教练明白了过来,马上拿起他的二级头塞到了我的嘴里,终于,我呼吸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口气。
要知道当时,我们已经深入洞穴将近100米,如果我一时惊恐吸了海水进了肺部,恐怕来10个氧气罐也救不了我。
游出洞穴没有20分钟是不可能的。
回到岸上时,我哭了整整半小时。
我以为男友要谋杀我。
这都是后话了,现在我了解到,当时的教练可能出了错。
好了,回忆了这么多,再说说电影其他方面吧。
后来他们在逃生时,Frank要求victoria穿上死去女伴身上的潜水衣,竟然被她拒绝了。
这可以是一个致命错误。
首先victoria 她不是潜水员,她甚至从来都没有潜水过,第一次就上洞穴潜水这么危险运动,也真是服了她。
她是不了解,潜水衣有多么的重要,在水下失温会导致腿脚痉挛啊,无法呼吸等一系列的后果。
所以,在任何情况下探险,最好还是听从领队的,尤其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
最后一点,在Frank的儿子逃出来的最后那几分钟。
他就带着一小瓶气罐,面镜也不戴,(面镜不戴,其实在水下是什么都看不清的)挺厉害的,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
最后,气罐的气也没了,Josh就靠呼吸洞穴顶部的气体坚持了最后几分钟。
其实也就是自己呼出的气,因为出不去,堆积在洞穴顶部而已,里面都是二氧化碳的,也不知道有没有用。
反正我没试过。
我也不想试,呵呵呵另外,我也是因为卡梅隆是监制才来看这部电影的,他可是个不折不扣的潜水老手哦!
有童鞋想看看我2009年在马来西亚,斯巴丹 龟洞潜水的录像,可以来这个地址看看。
是我自己拍的哦。
呵呵 :)也就是发生上述事故的洞穴。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c5MDIxNjg0.html最新视频2012 帕劳 游记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k5MzkwMjQ0.html潜水也不都只是危险与恐惧啦,美丽的海底世界,可爱的鱼儿们才是重点,童鞋们也可以来看看我最新拍的,2011年泰国 similan潜水行地址是: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TjrIsxQJAB8/最新的 2011年五月 菲律宾科隆 沉船潜水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cxNDg0ODcy.html以及潜水博客http://scyes.blog.163.com/我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judycan希望更多朋友加入我们潜水行列中来!
2020年2月22日的深夜更新当年的男朋友现在已成为是我2个孩子的爹目前已经不再玩潜水最后一次潜水是2016年在泰国。
现在喜欢的运动是单板滑雪🏂定居在瑞典🇸🇪欢迎豆油们➕wx :judycan
Save the best for the last,是上世纪90年代很流行的一首欧美歌曲,演唱者Vanessa Williams那绕梁三日的歌声仿佛还近在耳边,把最“好”的留在最后,果然,最纯朴、善良、正义、敬畏自然的男主角乔希在编剧手下活到了最后,其他人因为或这或那的罪孽而全部丧生在深渊中。
弗兰克,男主角的父亲,一个经验丰富的洞穴探秘者和潜水专家,但由于不够敬畏自然,老爱深入地球母亲的内部去探秘,惹得地球母亲很不高兴。
虽然他有丰富的洞穴探险经验,但有时显着太“刚愎自用”,不会协调众人的情绪,犯了众怒。
本来他完全可以和儿子,片中的男主角乔希,一起呆在那个有蝙蝠飞过,暴露在夜空中的大洞底下等待救援,那儿至少有充足的氧气。
可他认为等待是等死,冒险才能救活自己,结果遇上私自带着氧气瓶逃跑、丧失了爱人、自私自利的投资家卡尔,由于卡尔被羞怒和贪生的念头冲昏了头脑,俩人扭打在一起,他不幸被地上突起的岩石块穿透了肺部,身亡。
弗兰克是本片中倒数第二个死去的人。
卡尔,探险爱好者,也是这次探险活动的资助人,探险只是他炫耀自己的一种方式,但在最后生死关头却没有一个探险者应有的机智和沉稳,而且置他人于险境而不顾,自私贪婪的本性暴露无疑,果然成了这群人中最后一个被自然杀死的人。
维多利亚,卡尔的女友,从没有进行过洞穴探险,却又偏偏要赶这趟浑水,以为自己什么都行,在生死存忘的关头,不听有经验的领头人弗兰克的指导,自以为是,结果在拿小刀准备砍掉被滑轮卡住的头发时不慎砍断缆绳而掉进激流里溺亡。
她是本片中倒数第三个死的人。
乔治,弗兰克的老搭档,由于以前潜水不慎得了潜水病,一潜水,血液就会起泡,会咳血,危及生命。
这次大难临头,洞穴被淹,他出于不连累他人求生的心情,主动放弃了活路。
他这是一种伟大的自我牺牲。
还有那个土著向导,在洪水淹没洞穴的关口,为了救其他同伴,被掉下的岩石砸中,最后被弗兰克施以“安乐死”。
一般非白人角色,在这种灾难片中很难活到最后,谁让编剧和投资方都是白人呢?
第一个死的朱迪,一位女潜水者,由于疲劳潜水,要逞强,结果在过狭窄洞穴的时候注意力不够集中,慌了手脚,导致氧气管被突起的岩石刮破,缺氧而死。
所以,疲劳潜水和疲劳驾驶一样,都会要人命滴。
最后,只有男主角乔希活下来了。
他够敬畏自然,不爱洞穴探险,那是他父亲热衷的。
他父亲弗兰克认为只有在洞穴探险中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洞穴对他来说犹如神圣的大教堂。
但对男主角来说,洞穴探险没有太大意义,他是被逼的。
他够纯真、善良。
当他父亲要对那个临死的土著施以死刑,结束别人的生命时,他提出抗议,认为他父亲没有那个权利来决定别人的生死。
他够正义、服从领导,在危险关头,挺身而出,听从领头者(他父亲)的指挥,跳到悬崖上挂缆绳,他父亲让他怎么做,他就怎么执行。
当然,他还够机智,能从岩石上蝙蝠的粪便来判断出附近有通向地面的路径;他有天赋,在最后缺氧的关头,能听从直觉,浮到海面上获救。
这样的人再不活下来,天理何在???
不知道从何时起,去电影院观影,加戴眼镜成了流行。
当然如果没有那么逼真的3D效果,该片就要被扣去一颗星,它让观众们几乎身临其境。
那些潜入洞穴的探险者犹如飞入人口中的小虫,有多少小虫是可以在幽闭曲折的通道内跌跌撞撞,最后侥幸从后门飞出,重又呼吸到自由、新鲜的空气?
建议幽闭恐怖症患者谨慎前往观影。
国外都放了N久的电影,到国内还是个新片。
导演还是是比阿凡达更适合3D的电影。
我看还是一般,浪费大价钱看3D。
我喜欢那句小诗,直到看完电影到现在也是回味无穷。
“忽必烈汗驾临上都, 修起富丽的逍遥宫, 那儿有神河阿尔浮 流经深不可测的岩洞, 注入不见太阳的海中。
”整部电影以侧面的形式直击人性的自私,生存,内心活动种种。
以平和的内心,细细体味,你会发现真的是小中见大。
这部电影在IMDB和豆瓣的评分都很低,一来大概是因为情节太俗,基本上每一个转折都可以预料,人物也面具化,主题不脱陈腐的要有爱,要有勇气。
另一个主要原因,却是很多人没有看懂,尤其是某些牵涉到技术细节的地方。
他们不停地问,A为什么要这样,B为什么要那样,其实片子里前因后果都交代得很清楚,如果理解了每一个细节,也就能理解每一个人。
主角Frank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洞穴潜水探险家。
他的儿子Josh虽然暑假会在父亲要求下来参与活动,却从来不认可他的追求。
被困在溶洞里的某一个时刻,Josh问父亲为什么要选择探洞,Frank回答说: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好爸爸,在地面上,我该做的事情都没有做到,你妈妈想要的一切,房子,汽车,安全感,我都不能给她,只有在这里,我才能够做到我想做的事情,我才能找到我自己。
这是多么陈腐的一个回答,然而它就在那一瞬间击中了我,因为它是如此的真实,我们许多人选择潜水,不过是为了逃避。
所以Frank能那样镇定地面对死亡,他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可以放弃一切。
可是其他的人就没有那样幸运,大多数人如Josh所说,是被一步步推到这里,或者如Frank所说,从来没有真正明白这个选择所意味的风险。
第一个死去的是Frank的女伴Judes。
在她死后,Frank对Josh说,她比任何人都明白探洞的风险,这一切都是她自己的选择。
其实他不过是在自欺欺人。
的确,她选择在无比疲倦,又没有后备系统的情况下陪Frank下水,她选择和Frank一起穿过“魔鬼之限”(Devil's restriction,那条狭窄的水下通道),结果气管在通道中被挂破漏气后炸断,而又没有后备气瓶,如George所说,在那一刻,她已经死了。
然而,这之前她已经连续34天不见天日,连续17天下水,每天睡得很少,George也看出了她的疲惫,并且要求Frank去和她谈一谈,希望她能够放弃。
Frank是怎么谈的呢?
他对她说,你不要下水了,我一个人去。
就像Judes所说的,潜水不能独自行动(no one dives alone),尤其是在未知的洞穴里,没有潜伴是大忌。
为了Frank,她却触犯了疲劳潜水和不带后备系统下水的两大忌。
洞穴不比普通的海面,在发生危急情况时无法浮出水面,必须要在当地解决问题,然后原路返回,因此洞潜的第一条要求就是redundancy(冗余,携带足够后备系统)。
如果不是Frank坚持要下水,这一切根本就不会发生;如果不是疲倦导致被卡住时的焦虑和判断失误,她的气管也许不会破;如果不是Josh没有送来后备系统,如果不是Frank把自己的后备系统留在了魔鬼之限的另一面,她就不会死。
所以,的确可以说,是Frank和Josh害死她的。
他们使用的是rebreather(循环呼吸机?
翻译不是很清楚哈)系统,呼吸用氧气面罩,而不是普通的二级头。
Judes的气管爆裂后,Frank提出共享氧气面罩,岸上观看的人们都觉得他疯了。
的确,这与共享二级头呼吸不一样,二级头递过来你吸一口,递过去我吸一口,交换很快,同时双方还都有面镜,能够清楚地看到水下的情形。
而氧气面罩先要排出面罩里的水,然后套上呼吸,再取下,递给对方。
在一个人使用时,另一个人既无面镜,也无氧气来源,处于十分危险的状态,并且这个危险状态的持续时间较长,所以他们才说,he's insane to even try that。
认识到这样的危险,才能知道Frank为什么要从已经惊慌失措的Judes手里抢回面罩,因为Judes把有面罩时间太长不肯放手,很快会超出他的承受极限。
实际上,他们几乎不可能通过共享氧气面罩重新穿过“魔鬼之限”,找到后备系统,所以这条生路已经没有了。
Judes在气管破裂之后,提出过浮上当地水面的要求,Frank拒绝了,因为水很深,压力很大,如果上升太快会导致肺和血管破裂(潜水病),必须要在水下呆够一两个小时的减压时间(之前他们下水时路过减压舱,有个女孩在里面,就是因为减压时间不够回去治疗的)。
如果Judes不惊慌失措,气瓶里又有足够的气支撑他们度过这么长的减压时间,也许他们可以安全浮上水面。
Judes作为一个资深潜水员,本来是不应该这么容易惊慌失措的。
造成她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应该有两点:1,她的疲劳。
2,她失去氧气供应,体内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造成晕眩。
两者叠加,导致她恐慌而无法正确地处理当时的情况。
(这里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在Judes的气管爆开后,她开始下沉,是Frank拉住了她,可见失去全部空气后,她是负浮力的。
可是她死后的那个镜头却是中性浮力的。
——更新泡面在回帖里的指正:关于Judes的气管爆开后,下沉的bug。
水管爆裂后,空气向上喷,人肯定急速向下,这点没有错。
judes死后是否变为完全的中性浮力就不知道了,没学过洞潜,不知道配重是否有别的要求。
)Frank坚持要下水,一方面是因为自己不舍得放弃,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受到了来自金主Carl的压力。
他们已经在那里耗费了许多金钱和时间,热带旋风就要来临,第二天就必须要撤退,可仍然没有探通道路,所以Carl和Frank在视频里大吵了一架。
Judes是被逼上绝路的,而Carl和他的女友Victoria就是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选择这条路带来的风险,对他们来说,深入地下2千米的洞穴只是一次刺激的度假冒险;而探索世界上最危险最神秘的洞穴,也只是花钱雇人办事。
的确,还有很多人选择潜水,不过是为了烧钱去寻求刺激而已。
当死亡切近地来到他们面前,他们不可能像Frank, Luko,以及独自躲在洞穴里死去不拖累同伴的George那样淡定。
Victoria的死其实没有Judes说得通。
她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攀岩者,在Frank为了解除Luko的痛苦溺死他的时候(这里有个细节,Luko全身的骨头都已经因为和山岩的撞击而破碎,连嘴都无法动弹,Frank让Luko对他眨眨眼,Luko微微地眨了一下眼睛,表示他是赞同Frank帮助他求死的。
Frank把他按在水里,他的手因为被溺死的生理反应而挣扎,是无可避免的,最后Josh帮助Frank溺死的时候,情形也类似),Carl问Vicotria,如果你们登山时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
她回答说,的确没有什么办法,只能继续前进。
因此,她接下来拒绝穿死去的Judes身上脱下来的潜水服实在有些牵强,而这件事导致了她后来的身体失温,手指麻木一直没有恢复,并间接造成了她最后失足时手不能抓到绳索,才拿刀割头发并错误地割断了绳索(尽管Frank一再提醒她不要用刀,会割断绳索,但极度的疼痛让她失去了判断力),坠下身亡。
不过也许理论终究只是理论,人在面临生死的时候,理智会变得遥不可及。
Victoria割断绳索坠下身亡,也带走了他们的攀岩工具(所以之后在坦克那里,Josh和Frank没有办法攀出生天)和挂在绳索上的几套潜水用品,这时的三个男人只剩下了一套潜水用品。
Carl一方面受到了女友死亡的打击,一方面认为Frank说的三人公用一套潜水用品出去是不可能的,于是抢走了那套rebreather下水。
结果还是没有找到出路,又没有吃的,这时Victoria的尸体漂了过来,Frank和Josh碰到他时,他满脸血渣,而尸体的右肢已经不见,显然是被他吃掉了。
在发现这个事实之后,Frank和Josh表示放弃Carl继续前行,虽然Frank其实还是想回头再来救他,但Carl已经绝望了。
于是打斗中Frank的肺被刺穿,无法再活着出去,只能要求Josh帮助他溺死;而Carl打不过Josh,不能抢到他手中最后一个备用小气瓶,于是独自跳下水寻找出路,终于溺毙。
Josh的小气瓶用完之后,他趴在岩洞顶部吸取空气,这些空气有几个可能的来源,一是这个地方在海边,随潮涨落,洞顶有可能露出水面,当水面再上升时,可能会有一些气泡被关在上面。
还有Josh自己呼出的气体,其中二氧化碳浓度虽然比较高,但仍然有氧气,可以再次呼吸。
电影结束的时候,Josh终于逃出生天,可我只觉得全身发冷。
我一直以为自己不怕死,现在却前所未有地恐惧死亡,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恐惧死亡的那个过程,那种绝望和痛苦。
即使不在那种危险的情形下,死亡也很少是温和美好的,可这个过程又终将来临,无可逃避。
我想要在这一瞬间死去,于是不必再恐惧。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电影对我影响至深。
也许,我只能引用Joseph Heller在接受某杂志(不好意思,杂志名肯定会被豆瓣过滤)采访时所说的:I’ve come to look upon death the same way I look upon root-canal work. Everyone else seems to get through it all right, so it couldn’t be too difficult for me.-一些花絮:本片是根据Andrew Wight在西澳大利亚探洞时的真实经历改写,但在那次事件中,Andrew Wight在四个小时之内就脱险了,两天之后救出了全部的人,据说无人受伤。
该洞穴(Pannikin Plain Cave )现已关闭。
片中为两位女性角色充当水下替身的女潜水员,不久前在澳大利亚探洞时事故身亡。
本片一定要进电影院看啊,最好还能看3D。
虽然不是啥风光片,水下洞穴的场景还是很惊人的。
就我个人来说,这是一部值得一看,但,又是极其不愿再看的电影。
就像有个著名的电影史家对那部著名的《索多玛120天》所做的经典评价:“不可不看,但不可再看。
”即使有着种种高科技设备,地底的深洞探险依然危险重重。
稍有不甚或难测的意外带来的就是严重的后果。
然而,这两种可怕的情形让故事中的探险队员们全赶上了。
它讲述了一个梦魇般的故事:被围困在幽深的洞底的人们如何一步步一点点的战胜死亡的故事。
然而,灾难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只有一个人侥幸逃了出来。
当男主人公侥幸的从阴冷黑暗的地洞里逃出,来到温暖明亮的地面时,我的内心依然是沉重而恐怖,仿佛做完一场惊悚的噩梦而久久难以平息。
我是不愿再去经历这种梦魇般的感受了。
虽然,它的故事原型来自现实,但它毕竟是一部故事片,虚构和想象已使得这部带有纪实色彩的探险片变成了灾难片。
在各种高科技的保驾护航下,它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一部大自然原始风光的旅游片和地底洞穴的奇观片。
壮丽绝美的原始丛林,巨大幽深的古洞,九曲连环的洞穴,在导演的诗意镜头下,我们确实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惊叹、折服、迷醉。
然而接着,它笔锋一转,突然冒出了灰色的一笔。
由于连日的水下作业,意外突然降临到一位女队员身上,为此,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接下来,这笔灰色逐渐扩大而成为黑色,并笼罩了整个银幕,统治了影片的其余部分。
暴风雨加剧了,山洪爆发汇成滔天洪流朝洞穴里的队员们扑来。
他们必须立刻转移,否则危在旦夕。
洪水冲毁了通信设备,使得他们的转移错过了最好的时机。
于是队员们不得不直面危险、直面灾难、直面死亡,影片至此变成了灾难片。
灾难片无非刻画滔天灾难的恐怖、人类在灾难面前的渺小无力或者人类抗击灾难的崇高精神和非凡勇气。
《洞穴》将这些要素一个都没有落下。
那排山倒海般的洪水,那冰冷刺骨的地底水,那幽暗阴冷仿佛永无出路的地洞,着实给我们噩梦般的恐怖体验。
处在那样一个环境下,确实是危在旦夕、命若草芥,死亡的气息已经在逐渐稀薄的空气下将队员们紧紧的围绕。
只要稍微一个大意,甚至于是无论多么精湛的探险技术和经验,巨大的灾难都能将你瞬间吞没。
死亡,也只有在死亡面前,人与人的精神境界被拷问的清清楚楚,或崇高、或渺小,将无所遁形。
有的人因为灾难,死去了;有的人为了不拖累队伍,自杀了;有的人为了整个队伍,不得不杀死受伤的队员;有的人为了整个队伍,不得不面对队员的死去而无可奈何;有的人为了自己,而带着设备丢弃了队伍。
在灾难的舞台上,它上演的是一曲人性的交响曲,其中音调的有崇高、悲壮、软弱、无奈。
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种种色调,给人以巨大的感染作用。
而其中,最震撼人心的莫过于这样的情节:父亲受了重伤,已经无法逃离出去了。
他便冷静的请求儿子杀死自己。
由于境况使然,儿子不得不强忍悲伤杀死了自己的父亲。
这是多么震撼的悲剧啊!
在那样的境遇下,要活下来,人是必须服从理性的判断的,而决不能感情冲动。
父子之爱朋友之情都是人之伦常。
在生死存亡时刻,伦常不得不服从理性的规约。
这里的悲剧音调,其实是历史和伦理之间的巨大悖反。
想想历史,无非如此。
譬如战争一方面刺激了科技的巨大飞跃,另一方面又毁灭了无数的生命。
这便是历史的悲情规律。
而历史总在这样的悖谬中冷酷无情的前进。
这样的历史多么沉重,这样的电影多么沉重,我不愿再看。
提示:慎点,这是四年前写的,电影情节基本忘光了。
底下很多人说我没看懂,还有人说我电影看少了。
估计没啥参考价值。
这文留着我个人做纪念就好。
===========================================从影院出来的时候,我一点也不幸福,一点也没有看到好电影的激动的感觉。
到现在在家坐了一个小时,还是不高兴的。
我是喜欢在电影院看电影的,有人陪没人陪我都很高兴,无论悲剧喜剧惊悚片,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心情惨淡。
你说,这部电影有让人高兴的地方吗?
有,极少。
也就是开场那宏大的洞口惊鸿一现,展现我等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难得领略的大自然的壮美。
但可惜电影名字叫夺命深渊,这个名字让我一看那个大洞就全身发冷,要是我自己去旅游见到那个大洞,站在边上我都不敢,旁边看看都吓得双腿发软头昏目眩。
片头一开始就有人警告有钱公子哥了,说有暴雨,看这个洞就知道这个洞一旦有雨肯定有很多水往里灌,相当于是整个雨林的下水道。
结果这群演员勇敢啊,明知道有暴雨,明知道自己没啥经验,蹭蹭蹭的往下跳啊,还面带笑容。
第一个死的是朱迪,这个女人17天连续下水,又加上没休息好,一出场已经是一张很疲倦的脸。
不知道为什么还要下水,按理来说作为领队的FLANK这么强势这么经验丰富的人应该坚持不让她下水。
结果被拉拉小手就立刻软化。
水下救援那一段我就不说什么了,FLANK的确没错,他已经做得够好,要是我,我也会把朱迪推开。
他最讨厌的就是在死亡发生后一脸沉重的说:这是她的选择。
说点好听的会死啊,毕竟人都死了,考虑一下别人的心情好不好。
我要是他儿子,我也暴怒。
第二个死的是扛石头大叔,大叔可以说死的很无私,不过死相最惨,全身骨折,还破相。
本来这种小配角应该死不见尸,不过为了加剧父子冲突和塑造主角形象还是漂浮到了众人面前。
好让FLANK又跳出来,把大叔溺死,大叔双手扒拉扒拉一阵死了。
这里赞一下。
大叔一双手表现力十足。
第三个死的是有潜水病的男配,大家都知道潜水病是个伏笔,这个男配可以说是没有选择的去死了,死前还讲了一个故事教育儿子父亲不是坏人。
也没有拖累大家,死的很治愈。
第四个死的是富家公子的女朋友,这个是死的最受非议的一个,罪过有三,第一没有经验还下洞穴洞潜。
你怎么不来之前先百度一下啊。
第二宁死不穿死人的潜水服,这直接造成了她冻得手脚不听使唤,我看她下水那一刻我就觉得这是个死人了,其实我总觉的FLANK这里就存了让她去死的心,因为其实如果他联合富家公子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完全可能让她克服看见他们脱朱迪身上的潜水服时突然而生的反感。
女人嘛,为爱什么不能做。
怪不得FLANK会离婚。
完全不懂女人心。
第三是不听指挥割头发,这一点换成任何人都会痛疯了,只会一心结束这痛苦,或许死亡对她来说是种解脱。
其实她的死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她鲁莽的男朋友造成的结果。
不过她死的时候,FLANK又说了那句让人翻白眼的:“这是她的选择。
”第五个死的就是富家公子哥了。
这个角色死的有点匪夷所思,他选择了自杀。
按理来说,他一个人逃走的时候应该就存了让父子两个死的心了,怎么还会因为内疚或者是因为儿子说了他几句就自杀呢?
儿子心肠这么好三观又正,就算他父亲死了,我看很有可能他们一人吸一口分享着最后一个氧气瓶去寻找生路。
第六个死的是FLANK。
受重伤的他被儿子溺死。
我只能说,他不应该留露出他要抛弃富家公子哥自己和儿子走的心思。
要么悄悄杀了富家公子,要么承诺要来救他。
FLANK不会说话,不会办事,不去理会儿子不爱冒险的心。
不去还房贷买车子拯救婚姻。
只会拿冒险去换来“真实的自己”。
我觉得,是不是死亡才是他一开始的选择呢?
我觉得,最后逃出生天的儿子,这一辈子也不会再快乐。
他逃出了洞穴,却再也逃不出自己杀了父亲的事实。
我前面坐着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我觉得在水下朱迪那张布满恐惧的惨白的脸充斥画面的时候,小女孩的爸爸就应该后悔带孩子来看这种每一个死亡都需要好好解释的惊悚片了。
......大半夜在被窝里看,快窒息了都!
深海恐惧症,都不敢呼吸了!
......鬼斧神工的大自然,造就了一个罕见的“洞穴之母”。
人类好奇、勇敢、坚强、脆弱……欣赏电影的整个过程,就好像在看Discovery探索频道,不由不敬佩这花了多大的人力物力才能去发现、探究甚至为之献身的地质奇观。
人类多么渺小,不会在水中呼吸,抵不过暴风雨的冲刷,不会飞,看不见黑暗中的物体;人的行为太容易犯错,因为赌气、盲目、惊慌、没经验……还有自私、等等,而失去了一次次活下去的可能。
......作为国家地理爱好者,实在太喜欢洞穴里一切奇妙的地质构造;作为观众,对整个电影制作表示敬佩;作为局外人,还有很多很多疑虑在这都不重要了。
电影里有一些道德观念有争议,但值得思考。
起码我就对“意气用事”这四字有了更多的认识。
......太美了南太平洋伊沙阿拉洞穴后记:这类电影对演员要求太高,成本肯定也不小。
国产大片,路漫漫兮!
2011年10月01日 16:23
可能谩骂商业片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文艺青年的标志。
所以,虽然有卡梅隆在,挨骂仍不可避免。
刚看完这部片子回来,因为海报上说的,根据真人故事改编感到奇怪,一搜,却搜出一大堆的评论,而且泰半是批评。
其实,说真的,这片子有这么差吗?
感觉有时候,更多的批评意义在于说明看客是个有文艺气质的人罢了。
鄙视纯商业片是走向高尚的第一步。
反过来说这部片子,不错啊,就商业片而言,情节进展快,特技逼真,也许正是缺少了艳丽的爆破画面,所以难免被批评为特效效果差吧。
以前看黑暗来临,惊栗于大结局那一束放弃生存的幻影阳光。
这部片子,多少上我想起那群也是在洞穴中探险的女人。
我倒是觉得这部商业片非常有意思的在于,外表所显示出来的一个人,仅仅只是外表,只有当环境极端改变时,那个人,才是真正的他。
比如卡尔,在金钱骄宠、众人追捧之下,在现实的生活中,他是个追求极致刺激的狂人,他表现的风趣、绅士、大度、从容,就好像是个掌控一切的成功人士,他信任自己的雇佣员工,甚至理解弗兰克,想和谐两父子。
而弗兰克,不近人情,对待儿子粗暴,对团队要求甚严,甚至一开始还害死了自己的手下。
乔什,讨厌父亲,质疑、抵触他的每一个决定。
而随着情节的展开,在压抑而又绝望的洞穴中,随着每一条生命的离去,随着越来越走到看似绝路的尽头。
真正的他们,才开始上演。
弗兰克,由从judy手中夺过氧气面罩,到公平照顾每一个人,寻找不想拖累大家的乔冶,他从亲走夺走自己助手的生命,到一次又一次的救维多利亚,从简单的命令,到他可能也偶尔绝望时同儿子说真心话“我知道我不是个好父亲,但我会带你走出这里。
”当他放手自己生命的时候,他从头到尾实践自己的承诺,选择他要的探险家的开始与结束。
卡尔与乔什则正好相反,质疑弗兰克的,最终信赖他,保护他;曾表现出信任的,却背叛他、伤害他。
也许维多利亚的死让卡尔深恨弗兰克,想要鱼死网破?
或者想要最后的备用氧气瓶?
但他真正死于自己的恐惧,他之前所表现出来一切的勇敢与坚强,冷静与掌控力,只不过是在生命安全底线之上的一种张扬,他即没有真心热爱的探险,也没有真心信任过别人,更没有从容面对过死亡。
当之前一个又一个人被弗兰克放弃,或者自己离开的时候,他表现出来的理解与支持,只不过是因为不在乎。
而正相反的乔什,他的一切质疑、反对、责难,却是因为在乎每一个身边的人。
这因当是剧中两个人最大的分岐。
顺便说一下,维多利亚的死,只不过是加速了卡尔的心理崩溃,他的叛逃更像是最后一击的努力。
如题所说的,本来他们都可以活下去,如果乔什没有跑去接卡尔而没有给他们送备用气瓶,那么judy也许不会死,整组人也许就会在有收获以后及时离开;如果卡尔没有带着女友来洞里炫一下,他就不会逼着弗兰克的人在暴风来前再做一次探查,拿到成果;如果通讯没有出问题,如果卡尔不是擅自下水去深潜延误了撤退时间;如果不是为了反过头来通知大家;如果不是维多利亚不肯从绳梯上面撤下;如果不是为了抱住那块大石头,如果维多利亚穿上潜水衣;如果乔冶不是为了等维多利亚在深水待得时间过长;如果卡尔不用手电照维多利亚,而她又不是拿出小刀来想要自救;如果不是卡尔的叛逃,如果维多利亚的惨死,如果有这么多的如果没有发生,那,在电影院里我又看什么呢。
因为要去印度尼西亚潜水了,朋友借我们这个片子先领略一下海下风光,所以我抱着风光片的心理,想看James Cameron再一次展现Avator一样的奇景幻象,结果——发现又是一部讨论人性的灾难片⋯⋯尽管有舍己救人的角色和情节,最震慑人心和占据剧情的还是死亡将至与绝望边缘的时刻人们本能的恐慌和自私。
作为观众,我们的视角更倾向于跟随男主人公Josh,从风平浪静到灾难降临后直至脱险逃生,将起初对冷血残酷的父亲Frank憎恨逐渐转变成了对他的理解甚至敬佩,而与出手阔绰的Carl的关系则从玩友变成了死敌。
只不过,或许在片中的情景条件下,已经不能简单地归结出好人或坏人,顾全大局专业勇猛的Frank在一开始也鉴于考察洞穴的压力间接害死了同伴Judes,钱臭熏天背信弃义的Carl也在尚入绝境的时候对女友关怀备至。
在没有生命和安全威胁的情况下,我们都可以是美好温柔和平善良的,就像我们平平常常的每一天,无所事事的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肆无忌惮地晒着上天赐予的阳光,丝毫感觉不到自己地幸运和奢侈。
但是,在氧气突然被剥夺、光随时可能会一去不复返的时刻,我们是否还是我们熟悉的那个自己???
我们是否会因为极度的慌乱断了自己的生路,是否会出于下意识抢夺同伴的最后一份资源,是否会像Carl一样以女友的尸体充饥?
我憎恨这样的情境,因为我们失去了控制,失去了选择,我们发现了自己原来如此不堪,可是求生的欲望胜过了一切基本的道德界限:是作为人一样死去,还是像怪物一样活着?
在这个不见天日的洞穴里,Frank说,上帝已经离我们很远了,他们承受的不仅是肉体上的折磨,还有精神上的窒息。
Frank把这样的地方称为他的教堂,是否因为这里才是他灵魂的终极考验?
片名Sanctum本来就是圣殿之意,没有人曾经来过,因为它不是属于人的地方。
当我看完这部电影,我突然领悟了一个我从来没有想过的问题:挑战人类的极限,是否违背了人的本真?
这些所谓的先驱为了完成伟大的探险,冒着生命的危险突破未知,却也把自己推入非人的境地,这难道是遵循人性的选择么???
西方的价值观鼓吹的是极致,而东方的哲学将平衡和中庸作为终极的目标,孰是孰非?
美国人大嚷着Just do it,中国就在宣传着和谐为贵。
尽管超越自我是一种可贵的精神,人仍然应当有自知之明——毕竟我们是人,我们需要呼吸空气,需要阳光,需要温暖,需要爱,我们会有自己的缺陷、阴暗面、恐惧,我们的天性就是善与恶、强与弱、阴与阳共存,如果我们渴求的是幸福,就应该在不违背和挑衅自身规律的前提下,避害趋利。
因为如果我们把自己推向不属于人的空间,我们也就不能在以人的形式存在了。
人性如此脆弱,我们难道不该极力去保护它?
我不敢将自己置于极端的境地,因为我知道人性可以有多么惊人的可怕。
当探险变成了冒险,人也就走向了死胡同。
遵守自然的规律,也许听起来像是懦弱的姿态,却是至福的归宿——如果自然就是我们所谓的上帝,我们便会留守在上帝的祝福下。
奇景
面对死亡 人人平等~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拨人,他们生命的意义不是舒服度日,而是体验终极冒险。还不错,★★★☆
一点意思也没有
不喜欢看,没看完。对洞穴探险无感😑感觉剧本没写好,想表达年轻的儿子理解不了父亲,结果把儿子演成弱者。探险队有个女的,弹幕上一直吐槽说她该领盒饭,人家队友都没嫌弃她,你凭什么嫌弃人家?都是厌女!
去掉男女猪脚去掉剧情旁白 这片就是真正的五星[海洋]纪录片
在電影院就是容易入戲~這片子我竟然看哭了~....鬱悶
剧本一般了些!可惜的是在电脑上看的,还是很期待3d的水下世界是个什么样子的!
对冒险片来说,数十年如一日的剧情早已不是讨论的必要点,总有头羊,总有小人,数位伙伴殉难,一名幸运儿独自生还。卡梅隆在制作特辑里说得对,宽广视野不利于3D,反倒是狭窄密闭空间更突出效果,此片3D效果杰出,让人无比的压抑和恐惧。如果只剩下黑暗和死亡,什么会是你的生命之光?
很失望。原以为是恐怖片,还为自己那纯情的少女梦想纠结了许久,结果发现根本不用。本片连惊悚都不算,播放到四分之一时我就已经能猜出谁死谁生、主题的表达与升华。影片的人物刻画也很浅显,看不出真情的流露,惟有做作与殷勤。至于所谓的惊悚也只是几个刻意的血腥镜头来虚张声势。太烂!
再好的3D技术也救不了这烂片,第三颗星是送给美丽的画面的~
虽然和黑暗侵袭定位不一样,但也完全比不上。
这帮牛人要在没有光的洞穴里探险还带潜水带速降带攀岩。看得我觉得自己都要窒息了。因为我有幽闭恐惧,也感受过水肺潜,所以幻灯结束客厅灯打开时,我觉得解脱了,返回人间的感觉太好了
这个片子。。。好奇怪
外壳是卡大神钟爱的蓝色与海洋,内里是活脱脱的《死神来了》深渊版,各种死法各种惨,用潜水的危险系数与父子关系两条线左右剧情的刚与柔。封闭空间与双机3D技术让我在黑压压的放映厅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幽闭恐惧。
户外生存,要懂得取舍,时刻保持一颗理性的心!
很感人
还行 其实应该按照黑暗侵袭的路数来拍
除了3D,还有父子情;按套路出牌的探险片,叙事还算流畅。
想去潜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