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祥发自戛纳http://cinephilia.net/57707
导演法提赫·阿金和女主演黛安·克鲁格在拍摄现场|©️PR评分:★★★★(场刊体系,四星满分)十年前的戛纳60周年大庆上,德国土耳其裔导演法蒂赫·阿金凭借好评如潮的三段式《人生的另一边》获得最佳编剧奖。
颇有轮回之感的是,今年他的入围作品《凭空而来》也是一个三幕故事,有着贯穿性的、而不是交织性或蒙太奇性的故事线(后者对应的是自《低俗小说》和《暴雨将至》以来盛行于艺术电影界的三段式或多段式结构),算是对十年前影片中“三段式”的一个回应。
更重要的是,这部影片涉及到的新纳粹和恐怖主义也是对《人生的另一边》里族裔身份政治的发展与回应——十年后回归戛纳,阿金交出的这份答卷可谓震撼人心。
影片女主角黛安·克鲁格有着近乎无懈可击的表演,最终拿到了70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再加上影片以现实主义的方法对社会问题表达了明确的态度,可谓是今年戛纳的重磅作品。
阿金众所周知的身份是生于德国的第二代土耳其移民,其作品主要关注的是德国土耳其裔族群,通常采用政治化的家庭情节剧作为其主要的电影方法。
《凭空而来》讲述一个德裔女子卡提亚的土耳其裔丈夫努里和儿子达尼洛在一次新纳粹的炸弹恐怖袭击中丧生,她指认了凶手,但因为证据不够充分加上自己吸毒被辩方律师质疑精神状态,导致凶手逍遥法外;她在绝望之后展开了复仇行动,并在追踪到希腊后,制造了相同的炸弹,与两位凶手同归于尽。
《凭空而来》实施爆炸的卡提亚|©️PR影片的剧作结构分为“家庭”,“公正”和“大海”三个段落,均以一段家庭录像开场。
“家庭”的开场是一段在监狱中举行的婚礼,一个有趣的细节是两人没有准备婚戒,相反是各自在左手无名指上做了戒指形状的纹身。
“公正”的开场是一段由努里用手机拍摄的视频,达尼洛获得一辆遥控汽车作为生日礼物,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大海”的开场则是一段由卡嘉拍摄的全家在海滨度假的录像,镜头里努里和达尼洛正走向大海,并在招呼手机后面的卡提亚来加入他们。
三段录像均与剧情形成了结构性的关系:婚礼对应着爆炸导致的生离死别;遥控汽车被卡提亚在复仇行动中改装成炸弹控制器;而海滨度假录像,则是暗示着影片的结尾——卡提亚选择死亡,与丈夫和儿子在另一个世界团聚。
影片最有冲击力的段落是“公正”一段的法庭辩论,在剧作和表演上有着极佳的控制。
几个回合的控辩双方的交锋非常精彩,可以与去年的丹麦影片《战争》里的法庭戏相提并论。
阿金在塑造人物的时候并没有把这个家庭塑造为一个道德上完满的中产阶级家庭——观众可以从铺排的信息得知,努里曾是一名毒贩,卡提亚在上大学的时候从努里那里购买毒品,后来两人恋爱,卡提亚退学;努里出狱后开办了一家服务土耳其裔的会计师事务所。
卡提亚纹身、抽烟、(因为丧夫丧子后太过悲痛)吸毒,但她是一个深爱丈夫的妻子,一个深爱孩子的母亲;而毒品不仅是她与努里认识并组建家庭的动机,也是司法调查时一度指向她与努里的原因(警方的偏见?
),同时也成为了法庭辩论中的重要证据——这种些细节使得影片的关键推动力量“司法制度无法为卡嘉伸张正义”获得了充足的合理性。
卡提亚和儿子|©️PR对影片剧作的主要批评就是对凶手极其帮凶的塑造太过平面化。
凶手是一对典型的日耳曼人小夫妻,影片并未对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思想成因做出任何描述,也并未对他们为何选择在努里的会计师事务所前放置和引爆炸弹做出解释。
这样来看,他们只是单纯的邪恶(凶手之一的父亲称他的儿子“崇拜希特勒”,并称他已经和住在隔壁的儿子儿媳相互不来往了);为凶手提供“不在场证明“的希腊酒店老板也被塑造为热衷暴力的人;此外辩方律师从造型和表演上也套用了典型的纳粹军官的形象。
有趣的是,凶手与帮凶之间的联系,以及黛安的律师锁定凶手的过程都是通过Facebook完成的。
大概在阿金看来,影片的重点并不在新纳粹产生的社会结构以及司法制度对其的无能为力上,而是在第三段“大海”中卡提亚选择复仇的(性格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必然性上。
黛安·克鲁格在第三段中将卡嘉的犹豫、痛苦与决绝演绎得淋漓尽致。
剧作传达出的正是阿金的观点:土耳其裔即使与德裔组建了家庭也难于真正融入的德国社会(努里的父母想要把努里和达尼洛的骨灰带回土耳其,遭到了卡提亚的坚决反对),至于新纳粹这种社会顽疾根本无解;受害的弱者只能去仰仗暴力去伸张正义——对他们而言,只有以牙还牙的复仇才是唯一的方法。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卡提亚在极度悲痛中,一度曾想自杀,而支撑她活下去的就是寻找到了她指认的凶手,这才使得她最终选择的复仇方式是与凶手同归于尽。
到这里阿金已经完全将他擅长的两难选择通过政治化的情节剧方式推到了极致。
阿金作为长期受到德国新纳粹组织死亡威胁的少数族裔,他自然是不会相信那套“用宽恕终结仇恨”“终结复仇循环论”等等的观点。
他个人的感受呈现在影片中便是从片头开始的凄风苦雨,影片直到最后一场同归于尽的戏时才有天色放晴。
影片令人细思恐极的是,作为安分守己的土耳其裔尚且不能安居乐业,叙利亚难民来了如何立足?
难民也并不都是道德完人,这会引发多少社会问题?
全欧洲的新纳粹和极右翼通过互联网串联起来的话,伊斯兰国再渗透进来的话,这你来我往的恐怖主义怕是没完没了了——所以要多了多少凄风苦雨,多了多少孤儿寡妇泪?
前两幕一般般,第三幕的悬念把持得很好,几个长镜头绕啊绕的很是紧张。
戴安克鲁格的表演其实也很一般。
我们都很期待两个新纳粹主义者被绳之以法,因为我们在案发现场都很清楚的看到了嫌疑人的出现(取消这一客观的看,只留下女主主观的回忆会更好),所以当法庭没有这样判决的时候更显的整个辩护过程拧巴;所以最后女主临时改变主意留下了很大的遗憾。
几个细节:被判无罪的时候的变焦镜头模拟了女主的心态:从周围一切各种情绪中抽离;samurai的纹身可能意思是再次强调我们女主是一个拥抱多元文化的人?
小鸟的出现是一个转折,月经期的回归、终于接通了律师的电话更是。
虽然欧洲经历了文艺复兴,但只用科学解决了人与自然的部分矛盾,对于人与人,人种与人种,宗教与宗教的矛盾依然没有解决,社会通过制度解决不了,最终女主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文艺复兴前一样,以暴制暴。
影片发布于2017年,但今天看来其具备很强的现实意义,片中描述的故事每天仍在发生,德国法国黑人和穆斯林人口比例不断增长,随着欧洲难民问题的扩大,矛盾只会越来越难以解决。
一个土耳其裔呆在文化背景和习惯不同的国家里,你只能收到排斥 与偏见。
当你权益受到损害时,他们是不会慰问你的。
他只会询问是不是因为你的种族问题才导致这个灾难。
我看到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就是 那位警察来到女主调查情况时,女主只想见到她丈夫和儿子。
警察的一句话,让我觉得惊讶,“你的丈夫和儿子已经烧的不成人样了,或许还剩下一个手臂。
”请问警察是这样口不遮拦的吗?
如果是我想到最爱的人只剩下一个手臂,可能是痛苦到无法用语言形容了。
再到最精彩的部分,我觉得女主情绪把握的非常到位,伤心,无奈,失落。
以及对法律的讽刺,或许是因为法律的不健全还是想说明社会是无法打倒恐怖分子的。
不管怎么样,我觉得影片想最突出的应该是女主的复仇,第一次把炸药放在车底下,再把它拿出来。
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拿出来了。
看到第二次复仇我才明白,她已经觉得自己无法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了,最终的同归于尽,镜头也慢慢的向上,看到夕阳,也看到他们一家人最后还是“团聚”了 整部影片,我觉得跟大家观点一样,就是反派塑造太少了,完全不知道 为什么要这样做,或许多给点反派的镜头,能够制造更多的矛盾点,更能突出复仇的主题。
在影像和现实的镜头交叉是个不错剪辑手法恰到好处。
本身剧情是一般,但是由于演员表现的很有张力,让人沉入在悲伤的情绪里,剧情也相对没那么重要了。
1⃣️这案子是爆炸杀人刑事案件,而且是新纳粹杀土移民应该是检察官公诉,国家支持,警察提供证据。
完全不应该是民事案件的双方私人律师对薄公堂。
请参考《第三嫌疑人》,《全民目击》等2⃣️审案过程中完全没有问嫌疑人一句话,审判审判需要审嫌疑犯啊,都是在说证人,律师,女主的戏。
3⃣️关于街区监控完全没有提及,这是用苹果六以及平板电脑的时代了。
只要采集到女嫌犯或男的在附近街区的画面就能证伪。
4⃣️完全忽略媒体和社交网络,新纳粹爆炸案,多大的新闻?
应该是炸天的新闻,就算传统纸媒也会穷追不舍,而且社交媒体时代,网友提供一些女嫌犯在德国的证据很容易的。
那一方的身旁都会包裹媒体的,那么容易出国?
5⃣️刑事案件上诉期,主要嫌疑人员能出国吗?
6⃣️女主丈夫其实是土耳其黑帮千丝万缕的联系,朋友律师的代理人都是毒贩,貌似控制着某区域的毒品网络,他们地下会放过新纳粹杀土耳其移民?
个人影评:1.凭空而来的信仰,带来了凭空而来的灾难,凭空而来的证据,解释不了这凭空而来的痛,只有靠自己凭空而来的想法让一切凭空而去!
2.恐怖袭击的恐怖不仅在于你要失去你的至亲,还要去收到各种机构的拷问,就好像拨了盖卡吐了皮了之后,好不容易定嘎嘎了,就总有伙人在那不停的扣你那嘎嘎,烦不烦人,疼不疼?!
3.外国的法律是相信每个人都是好人,所以有太多的个人英雄,在无罪原则的推理下,只好靠精神寄托的英雄们解决正义!
法律不是为了维护正义,而是为了慰藉心灵,给那些扣你嘎嘎的人一种心里解脱!
4.最后女主的行为不仅是为了报复,也是为了解脱!
她想知道她的孩子到底承受了什么样的痛苦!
她不仅要让仇人体味,也要自己切身体会!
为人父母,不能保护子女,岂能苟活!
从悲痛到愤怒,从绝望到复仇。
以血还血,以牙还牙,本片堪称德国版《三块广告牌》。
黛安•克鲁格表演细腻且动人,戛纳影后实至名归。
导演法提赫·阿金着眼于社会问题,对于德国现在抬头的新纳粹主义,从移民后裔的角度给出了不一样的观察视角。
《凭空而来》与《方形》相互补充,构成别样的欧洲,连起来看,别有一番味道。
1.从绝望到以暴制暴。
在《凭空而来》的前十分钟,观众就看到了一个从喜到悲的巨大冲突。
德国新纳粹分子有着种族歧视,极端排外,并策划爆炸。
卡佳痛失所爱,土耳其裔丈夫和儿子瞬间殒命。
没有私怨,没有宿仇,这一切的伤害都凭空而来。
从手机拍摄的画面可知,两个人原本的幸福就来之不易,但现在失去对方的痛苦却如影随形。
如此巨变让卡佳逐渐成为复仇女神,她实在无法承受这种绝望,先试图用法律制裁罪犯,可事与愿违,后来只能用私人方式解决问题。
整部影片的氛围也很压抑,好像永远都没有放晴的一天。
黛安•克鲁格把那种陡然失去一切的煎熬,展现得非常细致。
这一点也需要赞美女神开挂的表演,人物情绪变化随着片段的切换富有层次,一步一步推进,有渐入佳境之感。
导演也用很多细节展现女主角的情绪变化,她暴起的青筋,痛苦的神情,躺在在儿子床上不能自控的悲恸状态,都非常细腻。
电影中,无法伸张正义的绝望,最终引发了以暴制暴的结果,这反映了一个社会司法体系的不足,也在用一个女人的决然来还击极端组织和种族歧视,远比我们看到的东西要多。
海面的象征意味很浓,有几个空镜头特别美,配乐也能加分。
2.不由私仇出现的社会问题,该如何反思。
当这个社会出现问题时,一个有艺术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导演,用自己熟悉的镜头语言和叙事技巧去探讨或批判,给观众在平凡生活之外带来了许多刺激和提醒。
导演阿金是典型的土耳其移民后代,有这方面的感知和经历,把深刻、突出的社会问题放置在了观众眼前,引导观众去反思。
可能因为表达的主题跟相似,很多人把《三块广告牌》和《凭空而来》放在一起比较,我觉得两者还是不同的,前者在表达的是人和人之间的“愤怒”,以及由愤怒燃烧后的和解,而后者则抛出不由私仇决定的社会问题,它更棘手和绝望。
《凭空而来》也有小缺点,比如反派角色的笔墨很少,可以说寥寥无几,几乎看不到他和主人公之间的正面对立。
除了法庭部分有几次对峙,剩下的部分只有从卡佳视角对他们的观察和窥视,这样会缺乏一些张力,多少带着匠气。
好在阿金导演在每个部分加入了一些手机拍摄的镜头,区别于常规叙事,看完电影再去回顾,很有余味。
3.和平不意味着安全,稳定也并非平静。
任何一部发人深省的电影,其内在能量都是极大的。
导演阿金敏锐地捕捉到了不同民族、文化、信仰之间发生的碰撞和冲突,他试图用一个突如其来的变故,从单独的个体故事中,讲述宏大的命题。
他用卡佳的遭遇,表达了对看似和平世界的思考,这是一种创作者的自觉。
大多数人身处稳定的高墙内,忙于生计,困于生活,没有足够的时间和高度去看到这些隐形存在的问题。
假如卡佳不是遇到了这件事,她或许不会有如此偏激的选择。
她可能会跟丈夫偶尔吵架,但俩人感情稳固;继续抚养儿子长大,看他结婚生子。
平凡普通的生活里,她不会察觉到社会发展滋生的问题正侵蚀着自己。
假如你是卡佳,有同样的遭遇却无人主持公道,那么该如何选择?
是不是该就这个问题做一些探讨,要么改革司法,要么惩治类似的新纳粹分子。
这才是导演阿金拍摄《凭空而来》想要传达的东西,这也是巨大能量的来源。
和平不意味着安全,稳定也并非平静,总要让人看到当今欧洲社会环境里的不安和动荡。
——————————————微信订阅:cmf2015 ,可能是全网福利最多的电影话剧号。
她从地狱深渊而来,为了复仇也为了自我救赎。
最后的同归于尽不是一种绝望之举,反而是一种义无反顾的求仁得仁,因为她早在失去爱人的那一刻绝望地死了。
得而复失的幸福最是磨人,当心已经死了,她又该如何、又怎么可能活下去呢。
这种自我毁灭性人格从一开始就有了昭示,不管是那个浪人武士的纹身,还是强迫自己去听法医事无巨细的尸检报告,比起自杀未遂更加隐晦。
不知道是导演的个人风格,还是德国人作风如此,画面冷酷严谨,登场人物非常有限,故事的绝对主角就是女主,一众人等都是形象明确、严守人设,让人一目了然各人的立场。
比如说辩方律师是一个面目可憎的白人中年男子,辩论时咄咄逼人可;控方则是一个地中海裔的年青男人,激动、正派;审判员则是面目模糊的中年人,不苟言笑。
沉重的社会性话题被导演局限在了一个能让人感同身受的个人复仇故事里,立场非常鲜明,不容反驳。
最后的自我和解是影片的高潮,那种平静实在是太难得了,再也没有愤怒和自责,只有接受命运的平和。
这些袭击背后唯一的原因就是,这些受害者都不是具有“正统德国血脉之人”。
©[凭空而来]只身复仇的女主角德裔的女主角卡佳要承受同时失去土耳其裔的丈夫和儿子的苦难,因为一对金发碧眼的年轻新纳粹夫妻在丈夫办公室门前放置了一枚炸弹。
当漫长而僵化的司法过程终无法实现卡佳渴求的正义,她选择了以相同的方式炸掉凶手和自己。
蔚蓝的海边,是冒着浓浓黑烟燃烧着的白色房车,轻快的歌声响起,似乎消解了一丝阴霾。
©[凭空而来]结尾但,没有和解。
有的是尖锐的对立,以血祭血的愤怒,生生不息的憎恨,以及不断回环的肃杀。
作为土耳其裔德国人的导演法提赫·阿金是悲观的,但也是敏锐的。
©生活在德国的土耳其裔导演,法提赫·阿金以尖锐的方式发出悲鸣和呐喊的[凭空而来],迫使着你不得不去正视、去思考欧洲正在愈演愈烈的新纳粹势力。
或许总有人不屑一顾地觉得新纳粹只是不成气候的一小撮——但就像当初希勒特成立纳粹党、甚或该党议席不断增加时,没有人知道将会发生什么。
①光头党?
街头年轻混混?
说是,德国球队在国际赛事上赢球时,即使是再激动的球迷,也没有人敢高喊“德国最强”、“德意志万岁”的。
因为一定会引来周围人的侧目和纷纷议论:“什么?
你是光头党吗?
想要复兴纳粹?
”至少可以说明,在当下的德国,人们普遍很警惕,新纳粹当然还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但这件事更让我好奇的是,光头党是怎么开始和新纳粹画上等号的。
毕竟,兴起于60年代英国伦敦的光头党(Skinhead),在当时还只是占据了一席之地的青年亚文化的一支。
©60年代伦敦光头党的典型装扮出生于工人阶层,剃光头,穿背带裤、马丁靴,听牙买加雷鬼乐的光头党青年们,在当时几乎没有什么明确的政治诉求。
他们最多算得上是精力过剩,喜欢在街头搞点事,发泄下作为底层的愤怒和精力的一代。
在谱系上属于和摩登族(Mod)、朋克青年(Punk)同一类的群体。
而新纳粹(Neo-Nazism),大多是极端民族/种族主义者,旨在延续纳粹精神,保持种族纯粹,强调的是本种族的优越。
为区别希特勒时候的纳粹主义,在前面冠之以“新”,或有时也以极端右翼的名字出现。
但从光头党发展到新纳粹的这一派系,总免不了让人觉得,新纳粹也同样是精力过剩、无处发泄的一个群体。
就像是[这就是英格兰]、[英国制造]里,英国的光头党们。
©[这就是英格兰]里的光头党们[这就是英格兰]的时代背景是80年代初的英国,撒切尔夫人带着她的“新保守主义”上台。
小男主的父亲死于一场莫名其妙的英国对外战争,经济仍然是一蹶不振,难见好转。
彼时失业人口倒是每月见长,最终达到了自大萧条以来300多万的最高数字。
整个社会的不安氛围,就如同英国那潮湿的海风,遍布英格兰岛。
©摄影师镜头下80年代的失业青年在街头迷茫又愤怒的失业青年们,就差一个理由,就能一点即着。
而这时,鼓吹排外,反对外来移民的新纳粹思潮适时而生。
就像电影里一个光头党大佬演讲所说:我们参加蠢得要死的战争,各个要么送死,要么失业,还尽是欢迎外来移民,抢占了我们的工作,把英格兰拱手让人。
©[这就是英格兰]光头党愤怒的演讲所以,一部分激进的光头党揭竿而起了,将反对移民演变为暴力事件,而种族主义也借此时机取得了复兴。
事实上,早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战后经济的复苏,欧洲各国急缺劳动力的情形下到80年代,英国的光头党文化又迅速对外扩张,法国、前东德地区、西班牙、芬兰、丹麦、挪威等整个欧洲都有了光头党。
德国的[格斗女孩]、[前任领袖]讲的都是新纳粹主义怎样成为了普通青年的政治信仰和未来依托。
©[格斗女孩]的家丹麦的[兄弟情]通过一段光头党内的同性爱情,展现在丹麦光头党的势力和对年轻人的影响。
©[兄弟情]里的光头党集会情景每个心中有怒的年轻人都握紧了拳头,燃红了眉眼,将生存的压力、未来的无望,寄托在狂热的种族主义上。
他们举起枪,抛下炸药,才有了[凭空而来]那样忧心忡忡的呼喊和警戒。
②新纳粹,近未来势力浪潮?
2016年末的德国科隆跨年夜,本该热闹平和的新年关头,却发生了近百名女性被抢劫、猥亵、性侵的恶性事件。
哦,难民。
2011年夏天的挪威,正在奥斯陆参加夏令营的孩子们,在一瞬间被炸成烟花,77人遇难。
呵,新纳粹。
或许恶魔从来都是双生子。
就像近90年前,希特勒也是在经济大萧条、大量外来人口的背景下,利用仇恨移民的民众情绪,得以上台。
而今的欧洲,难民的大量涌入、整体经济的停滞不前,很难说阿金的[凭空而来]不是一张未来图景预言。
两方极端势力对立的越尖锐,彼此仇恨越生生不息,便越是培育新纳粹的绝好土壤。
©在德国,一场反对穆斯林和移民的抗议集会当人们对欧洲新纳粹的印象还只是停留在,社会底层的、在街头闹事的成群结队的小混混时——[凭空而来]里,那对夫妻加入的新纳粹政党已经在德国合法化了;希腊和德国的新纳粹之间互相协作,已经建立了某种国际化的链接。
事实上,各式极右翼政党在欧洲社会已经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希腊的「金色黎明」是对移民实施暴力事件最多的团伙之一,也是全国的第三大政党;丹麦的「排外权力党」掌控着丹麦五分之一的议会席位;法国的「国民阵线党」和英国的「不列颠第一」已经成为国内的主流政党之一。
......©希腊「金色黎明」和它的领导人在欧洲大量难民带来的动荡里,宗教式恐袭带来的震惊里,新纳粹绝对在以肉眼难见的速度,迅速崛起。
而这个魔鬼,还远没有被人足够重视。
所以,拍出[凭空而来]的法提赫·阿金是时代的斗士,他比别人忧虑的更深,也更远。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女主卡佳的丈夫和儿子被新纳粹主义分子炸死,卡佳因吸毒被对方律师抓住把柄没有打赢官司,最后亲自走上复仇之路。
凭空而来的爆炸,给卡佳幸福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转折,亲人的离开所带来的痛苦一度让卡佳失去了生的希望。
但是她不甘心,复仇的念头油然而生,她要报仇。
电影刚开始,我看到卡佳身上多处纹身,加上她放荡不羁的言语,我以为她是个无所事事,行为不检点的“坏女人”。
很显然,以貌取人的做法一向是不可取的。
随着影片的发展,我在她身上发现,她有着和大多数女性一样的特点:爱家庭,会用手机记录下生活中美好的事情;对丈夫的信任,在警方来家里搜寻时,她声称毒品是自己的,极力为丈夫辩解,给他清白;倔强,起初她几乎承受不住这样的痛苦,割腕决定追随丈夫孩子的脚步,但是强大的意志打消了她自杀的念头,她不能接受他们平白无故的死亡。
接下来就是繁琐的打官司流程。
对方的律师很狡猾,紧抓卡佳吸毒的把柄,法官也因此为罪犯判无罪释放。
再多的挣扎都是徒劳,就这样放弃吗?
当然不会,以牙还牙才是卡佳的作风。
我很佩服卡佳的意志,家庭支离破碎,她却要在短时间内恢复精神体力去报仇,一个弱女子只身前往一个陌生的地方,前方充满了未知的险境。
但是她不会退缩,她已经没有退路了,她还有什么顾虑呢?
没有什么比失去家庭更让她感到害怕,她现在什么都不在乎了。
丈夫孩子被新纳粹分子残忍杀害,却得不到法律的制裁,丈夫作为受害者却要背负参与毒品交易的罪名。
法律无情但人有情,卡佳也因此最后通过以暴制暴的方式回到了丈夫孩子的身边。
这也是电影最大的悲哀。
卡佳(黛安克鲁格)的“至暗时刻”。
女主自己要什么,都不清楚
3.5 | 剧情、主题非常普通,老生常谈,但是导演娓娓道来,配以女主出色的表演,让人十分入戏。
憋了一肚子的气,最后大快人心,释放了。法律?呸
法提赫作为土耳其裔德国导演一直专注于在德土耳其人的遭遇题材,这次也没例外。故事简单,张力不错,特别是结尾,是冲动报复?还是放下,继续拿起法律武器?最后经过心理斗争还是决定同归于尽。
又一次验证了为母则刚这个道理。。。
私以为戴安·克罗格在本片中的表演比科恩嫂在《三块广告牌》中的表演更加出色,后者演出了绝怒,而前者还演出了绝静。女主以暴制暴、以眼还眼,阿金以电影来圆梦,那些不被公平对待的、令人咬牙切齿的、逃脱法网的都逃不出阿金的天地。P.S.辩护律师应该是近两年看到过最令人厌恶的荧幕形象了。
还以为是虐杀,结果这么客观,平静。
居然和Jodie Foster的The Brave One如此类似,整个故事和情节的惊喜都不大,Diane的表演也没有到那么出色的地步,现实主义的影像背后是满满的老生常谈。
浓浓的电视电影美学,克鲁格是铆足了劲要拿影后。
老实说,比不上Fatih Akin以往最好的作品。匠气略浓,也并无太多新意,但整个故事的戏剧张力都很足,Diane Kruger的表演也相当令人信服。
同样是毯星 德国范冰冰真的比中国克鲁格会演太多
三段式,很喜欢第三段她行动中的反复,最后一个镜头从她的脸的样子到爆裂燃烧的树枝到和不再看到烟雾的天空连接的翻转的海面都是完美。不过第二部分的司法途径失败实在有点没设计好强行BE的感觉…
从勇往直前到凭空而来,非斯阿金重回超级直男的确凿悲剧叙事,也是他最被影展认可的风格。算是在失败的历史大叙事《cut》后翻身了。当然,个人更偏爱故事和寓意设计都更考究更喜剧些的《在人生的另一边》。但始终觉得德国电影捡社会问题的软柿子捏,怎么都有点不爽。
电影并不难看,拍得相当有水准,法提赫·阿金表现出相当高的控制力,戴安·克鲁格的表演也很有力度。但影片中有着太多现实的隐喻了,最后的结局也太过于激烈,且有着太多的指向性。这种指向以法提赫·阿金的身份说出来,也许并不合适。
影片兼具了文艺片的敏感细腻与剖析社会的辛辣调性,用三段式的结构逐步将一位丧夫丧子的女性逼入绝境,在反思纳粹主义对新移民的排挤外还有对司法判断力的不信任,结尾的同归于尽可看做是无奈之举,就跟整个片子一样直白但也有效。
比想象中还要好看,深刻且沉重的社会议题,三段故事每一段都情绪都不同,看点却非常的多,整体很伤感,但最后一段却略带一点爽快,模糊了道德边界,反而有更大的空间去思考社会问题。黛安·克鲁格的这个戛纳影后实至名归,情绪拿捏得太到位了,几乎完美的将悲伤、愤怒、绝望融在一起,牵引着观众的心。
法提赫·阿金继续探讨移民与种族歧视的问题,这回直面死灰复燃的新纳粹的罪行。恐怖主义者因无罪推定的法律制度而逍遥法外,以暴制暴的道德困境令人无奈唏嘘。结构上重回拿手的三段式叙事,每一章节前插入的手持DV家庭录像片段都为后续情节作了铺垫,形式感做足。视听语言始终为人物塑造和气氛渲染服务,而斩获戛纳影后的戴安·克鲁格入木三分的表演亦给观影者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沉浸感。法庭戏张力满满,第三章“大海”则时刻让人心弦紧绷,为随时可能来临的暴徒袭击和女主的心理挣扎而惊惶不安。上述种种都为这部并不新鲜且主题先行的影片增加了看点。(8.0/10)
复仇故事,然后呢...
克鲁格表现完美也无法掩盖影片的粗糙。中段法庭戏除了几次对峙简直是敷衍,根本不能表现“司法无法伸张正义”,自然也无法合理化第三幕克鲁格的选择,更不用说全片散发的一种电视电影的廉价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