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网友“懦弱矜持”在天涯右岸发表了一篇《写下些回忆》的帖子,记录了作者景明留学英国期间和英国华裔女子沈芳的一段同性情谊,这个故事满足了很多人对御姐、红色权贵、浪漫爱情的好奇和想象,文笔情节俱佳,成为右岸第一高楼,后来有人扒出沈芳的原型是荣毅仁的孙女荣明方,种种传闻让作者不堪其扰,于2011年从网络蒸发。
记得帖子里的景明和沈芳都喜欢一部电影——《面子》,这部电影2005年在台湾上映,由华裔女导演伍思薇执导,杨雅慧、陈冲、陈凌主演,讲述了一个守寡多年突然怀孕的妈妈和同性恋女儿之间的情感转变。
27岁的小薇是个颇有前途的外科医生,每日穿梭在公寓和医院之间,不爱打扮,不爱社交,小薇的妈妈则着急为女儿物色结婚对象,强拉着她参加定期举行的华人聚会。
这次小薇被介绍给一位股市新秀,两人跳了几分钟舞后一拍即散。
就在外公发表聚会感言的时候,小薇转头发现有个女孩正饶有兴致地瞅着自己微笑,她尴尬地咧了咧嘴。
过了几天,小薇在医院又遇到了那个女孩,她叫薇薇安,在市立芭蕾舞团当领舞,是小薇上司的女儿,两人简单交谈了几句。
回到家后,小薇惊讶地发现妈妈从外公家搬到自己家来了,妈妈看起来既慌乱又神叨,坐在床上听些奇怪的音乐。
小薇跟外婆一通电话才知道妈妈竟然怀孕了,而且打死也不说孩子的爸爸是谁。
妈妈就在小薇的公寓常住下来,她成了圈子里中年妇女的八卦对象,大家都在猜测孩子是谁的,妈妈索性辞去了超市工作,整日在家一边看言情剧养胎,一边吃医生老余开的安胎药。
与此同时,小薇和薇薇安的恋情进展顺利,只是相比舒展自信的薇薇安,小薇一直谨慎犹豫。
在外公的勒令下,妈妈决定为肚子里的孩子找个父亲,她不停地相亲,最终选定了暗恋了自己十五年的周先生。
另一边,薇薇安收到了去巴黎跳舞的邀请,她希望和小薇的感情能有个结果,但小薇没有挽留的勇气。
妈妈和周先生的婚礼开场之前,小薇无意中看见了妈妈安胎药里藏着的一封情书,以为孩子的父亲正是老余,于是跑到婚礼现场说出了真相,众人愕然,老余更是连声否认。
这时,老余的儿子小余站起来承认自己才是孩子的父亲。
现场哗然一片,外公颜面无光到说不出话来,小薇拉着妈妈的手逃了出来,感觉到前所未有的畅快。
她们坐上公车,得知薇薇安今天要去巴黎,妈妈鼓励小薇赶紧去追……
《面子》是豆瓣评分最高(8.7)的华语女同电影,它经常被和《喜宴》拿来比较,两部电影都是爱情喜剧类型的家庭片,家庭关系一直是同性题材电影的重点,《喜宴》里探讨gay的父子关系,《面子》则是les的母女关系。
小薇和妈妈之间是传统中国家庭常见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母女关系,前期妈妈以爱之名让女儿满足自己对婚姻的美满期望,女儿则在独立和孝顺之间徘徊挣扎,双方都过得不痛快。
好在陈冲饰演的妈妈不是那么“正确”,她自从丈夫去世后寄住在小薇外公家,没有婆婆妯娌勾心斗角的历练,也不用为生计操劳,所以身上留存着少女气和孩子气,看她吃饭说话的样子,背着女儿看小黄片的举动,都显示出一颗骚动的心,给了妈妈接受小薇性取向的裂缝。
妈妈怀孕这件事是破局的最大裂缝,谁能想到她48岁了未婚先孕,孩子父亲还是个年轻的小伙子,这样她没有底气站在道德完美的立场上指责女儿搞同性恋,二十多年前妈妈迫于小薇外公的压力嫁给一个不爱的人,现在又是为了顾全他的面子要嫁给同样不爱的周先生,她已经认命了,也下意识地将这种宿命感灌输给女儿。
然而,小薇大闹婚礼的举动帮妈妈打破了命运的枷锁,她像个追爱的小女孩一样,和女儿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将心比心,感同身受后的理解更深入。
除了母女关系,《面子》也涉及到父女关系。
小薇的爸爸很早之前去世,由外公托养,薇薇安也被离异的爸爸寄予厚望,对她们而言,父辈的亲情里含有高高在上的权威。
作为德高望重的教授和大家长,外公对妈妈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这辈子的脸,都被你丢尽了。
”但是相比母女的终生幸福,他的一点点面子实在不足挂齿,妈妈和小薇在父权下的逃亡充满讽刺喜剧色彩。
《面子》结构精巧,节奏轻快,人物生动,对白机智,导演擅长从东西方文化差异和性别偏见的角度发掘矛盾,随处可见令人错愕或者会心的幽默,它能带给观众感官、情感和智性的三重愉悦,这是很多此类电影达不到的高度。
伍思薇把片子的背景放在唐人街,在这里中国文化的特质在西方文化的包围下就放大、凸显了,就像我们熟悉的邻人的故事。
我们最最熟悉的行为、思考方式显得像一个美丽却不实用的古董的花瓶,或者像是我们构筑起来的薄脆的墙,人人以其作茧自缚,而其实华人社会对此还是很宽容的,突然有一天局中人清醒了挣脱了,尽管遭受一些风言风语可更多的是周遭人的接受和祝福。
表现中西文化冲突的电影常喜欢选同性恋题材,其实偶觉得这不是两者冲突最激烈的地方,其实中国人对同性恋还是相当宽容的,翻翻历史就知道了。
当然,《面子》导演的初衷也许不完全在此,更主要的是她本人是les而历经许久终于得到她母亲的理解。
片子里对国人的爱虚荣而对他人的不幸相当冷漠的天性有相当深刻搞笑的描绘,比如那几个操着上海话的大妈们;还有就是生活在这样环境下的善良的人,因为面子(不是因为虚荣,而是因为从没有人勇敢地挣脱过,所以胆小不敢的)而活得相当辛苦的人,比如wil。
其实她完全希望vivian能留下来,可是她直到跑去截机前都没有一句挽留的话。
偶觉得这真的太真实了,就是太胆小,没有自信两人在一起更幸福远胜过追求功名;觉得人应该追求成功,让对方成功是自己爱她的最好办法。
这就是中国人的内敛,有着很含蓄很深沉的味道。
两个女孩子都演得很不错,特别是都是straight却能演得那么自然。
特别是wil,微佝偻着背,中性的随便的穿着,手插袋里,走路时风风火火,睡觉时懒得换睡衣,吸烟的时候的眉眼,被vivian seduce的时候的窘迫的表情,实在是一个典型的小T的形象,Michelle真的很天才把握得很出色。
陈冲演这个母亲很是游刃有余,很出色。
另一个亮点就是导演不知从哪里找来一堆很有趣的男人给高妈妈相亲,哈哈。
最后的结局皆大欢喜,虽说有点让人难以置信,但还是让人感到很幸福。
其实也不错,这也说明,面子是纯粹作茧自缚的东西,你把它看得很重,而其实国人的“面子监督”及其之无力。
中国人就是在传统的力量下,没啥自己主动思考的习惯,被动地接受一套传统的理念去judge他人,对违背传统的行为在惯性的支使下马上群起攻之,而其实国人都还是很善良的,开诚布公后大家反而都能理解宽容。
多么脆弱的面子!
强烈推荐撒,很好看的片子。
在我所接触到的中国式教育中,很多家长总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儿女身上,无论他们是否喜欢,都必须遵从,若有反对,要么会拿出“我是为你好”的温言软语去胁迫,要么来个直接断绝关系的结局来阻止。
对于这样的中国式教育,我称之为集权主义,也就是说在一个家庭里,由父母以垄断的方式掌控孩子的生活,而孩子是没有权利为自己的人生做主的。
在《面子》里却讲述了另一个中国式的教育:在美国从小长大的单亲中国女孩Wil整日被母亲逼着相亲,却不想母亲高蕙兰竟怀上了不知是谁的孩子,因为觉得败坏家风,Wil的外公外婆将母亲赶出了家门,于是母亲住到了女儿家,而女儿也一直隐瞒自己是女同的秘密,因为家庭,两人对爱缄默、畏缩,但两人又因为爱,勇敢、果断。
在这部影片中,与其说这是一部讲述中国人是为其面子而活,不如说是两个“女儿”去改变家庭本质的故事。
在中国式的家庭中很多父母即使在孩子成家之后仍然没有放弃他们作为父母的掌控权,当然,这和孩子是否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勇气有关。
像电影中的母亲,结婚多年(虽已单亲),但仍然与父母住在一起,在很多事情上她秉承了中国式儿女的软弱和顺从,这一点从外人的评论中就可以看出:她老爹看得可紧了。
而当母亲怀上了不知是谁的孩子时,她的父亲开始发难了,而这里不仅是人们所看的因为面子问题,更多是因为突然发现自己掌控的孩子竟然脱离了控制,假如母亲一开始就独立生活,从丈夫去世那一刻起便已经有了重新寻找幸福的权利,而不是当发生这种事时,以这种局面来被处理。
其实从这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中国式的家庭也存有这样一个问题,从小被父母要求做那做这,无论对与错,父母说了算,等到了成年,本该是开始自己独立做决定的时候,却因为习惯性的依赖父母,造成了独立性的缺失,也就失去了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权,而影片中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个“孩子”。
当然,这也是她们最可悲的地方,因为被圈养在父母身边,受到父母自我良好式的教育,无法走出去看真正的世界,如同似乎一辈子都要生活在唐人街的华人圈的母亲。
一个家庭中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不是因为父母给予孩子多么富有的生活环境,而是他们知道如何在教育上做到换位思考,更好得理解孩子。
相对的,作为孩子,其实有时候也是父母的老师。
当女儿准备给母亲相亲时,母亲忽然没有了自信,不仅是因为年龄,还有肚子里的孩子,可是女儿并没有就此放弃,反而赞美母亲,鼓励母亲走出去。
相反的,在外公眼中,母亲已经没有了选择的权利,作为母亲的父母,他没有去体谅自己孩子失去丈夫,多年孤身一人的苦楚和寂寞,反而为此责怪,甚至想趁早将母亲与他人凑合,以免损伤自己的面子。
两代人的差异就在于此,一个是努力争取自己的幸福,一个是为了别人的眼光屈从生活。
在我看来,这其实也是两种家庭教育,一个顾忌他人,一个更在意自己。
这也是我在影片中所理解到:爱不应该是控制,而是理解和包容。
相对于母亲这个角色,她其实也是徘徊于这两种教育之间。
从很早知道女儿的取向却未曾提及,到又再次看出端倪,母亲未曾说出任何严词,不以过来人的身份去伤害女儿便可以见之,而从好多现实故事中,假如知道自己儿女是同性恋,一场大吵大闹是完全无法避免的,即使是我如今生活的这个时代,人们无法接受超出自己的认知的事情,不是它们太过先进,而是超出了他们的控制。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当我们无法做出决策,准备受到命运枷锁的禁锢时,身边总是会有幸运之神降临,那个人也许是你的朋友,也许只是一个陌生人,但我更希望是你自己。
当女儿得知母亲是为外公的面子无奈嫁给他人时,女儿不愿母亲受苦,阻止了这场婚礼,并且让母亲去嫁给她爱的人时,孩子的真正父亲站出来了。
而这时,冲破枷锁的母亲带着女儿冲出了婚宴,并让女儿去找她的爱人。
到了这里,我们看到的不再是曾经屈从于父母意愿而小心翼翼生活的女儿,而是终于敢于主动站出来去寻找自己生活的女人。
文章开头我说这部影片是另一种中国式的教育,它不仅包含了中国式父母特有的集权主义,但它更为我们表现出家庭教育中孩子与父母之间更重要的是互相理解和包容,这是使一个家庭变得更加和睦欢乐的必经之路。
今天说我爱你,明天呢,who knows我要的就是他有勇气,敢公开我们的感情。
可是,不是所有的爱都那么容易说出口,即使有那么的爱,那么的舍不得,只因为现实中总是有太多的束缚,年龄,性别等等,许多不容于悠悠众口的所谓的不道德,也不得不放弃。
究竟是逃不开命运的枷锁还是我们自找的负担?
老外来中国,首先要适应中国国情的关系论,还有就是老中们要命的面子。
为了面子,陈冲饰演的妈妈29年前嫁给了自己不喜欢的人,29年后依然是为了维护那个所谓的脸,重蹈覆辙;为了面子,妈妈始终自欺欺人,不承认自己的女儿wil是个gay;为了面子,爸爸能狠心把自己的未婚先孕的女儿赶出家门不理睬;为了面子,幸福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保存面子。。。
不觉得,为了所谓的面子,失去的太多了吗?
48岁怀孕相亲也要打扮的漂漂亮亮,一袭红色长裙配上蓬松长发,依然有韵味,谁说女人老了就不能美呢。
红,蓝,不同颜色长裙的同一款式,相亲的男人转个个都是一个味道的乏味,只会顾着自己跳舞唱歌吃饭。。
原来打扮的再美也需要人欣赏有时候很感叹这个世界的神奇,都是一个地球的人,却差别那么大。
Wil和vivian的故事,黄种人,小眼睛,黑发,身材小巧,一口流利的美语,她们生活在纽约,接受美国教育,可是思想里呢,一方面受着中国的传统教育,一方面又是美国式的开放,如此的纠结于文化差异之中,其中的苦涩不为外人所道也。
我们老是说要让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出国留学之类的,可是思想呢重来不注重也要更新的,用老一套的想法来要求孩子,真是可笑。
这倒是想起李安的喜宴来了,同样是gay的情节不被家庭所接受,同样的带有很强的戏剧效果,感叹于无论时代如何发展,mild才是主控。。。
最后感动于wil和vivian的重逢,这一次要紧紧的抓住机会,fuck them,自己开心才是最重要的。。
那就去吃顿好的,把人生观改变一下吧
这是一部非常非常切题的片子,情节都围绕面子展开,但是感觉还是单薄了一点,毕竟是人家的处女作。
我喜欢片子里的vivian,长得漂亮,又妩媚又有个性,男人女人都会喜欢的类型。
从小就搞不懂面子,体面,形式,家丑不可外扬有什么用,明明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却所有人都在装糊涂,不务实,没用还显得虚荣。
也许话里有话是成年人的幽默,那可真是又冷又热的。
请人办事就说赏脸,办成了说这人很有面子;对上了面上要过得去,最后要互相给个台阶下;树先生想让别人给个面子,可没人给他面子啊。
总之确实就是不到最后一刻不能撕破脸。
它不像尊严,虽然我也不是很懂尊严,往往提尊重的时候是没有尊重的时候。
等等,赏脸不会是只是客套话,只是低俗的人当真了吧?
给台阶只是和气生财,僵住不好交流了吧?
《面子》(Saving Face)这是我目前很喜欢的电影我觉得它具备了我现在想要的生活的一起电影简单、入题快、不会有任何时间去浪费,看我看第二遍,我是很少会看电影第二遍的,但是它里面的主角wil实在让我难忘,所以我为了她再看一遍她胆小、犹豫、但是温柔,不强势,有前途是在实习医生但是潜力很大不是美女但是看久了会觉得耐看,她的性格,部分很像我,对感情不会很勇敢,一切都是被动的还是我很想像她,找到爱的人,找到很爱自己的人温柔的对身边的人,有自己物质的支持穿的朴实不追求其他的,很安静,也很平凡的过但是这样的活着会让人看不起吧,看不起这样脑袋里只有觉得感情是最高的一切我就是这样的活着的?
就像高更那样,知道自己表达的,就重新我找到自己要的,我也要重新我每一天都是重新啊是吧是吧不在意别人说什么,我每天都是很好的过着写于2012.926现在2013.10.12看不懂自己想说什么。
可能是:“还是我很想像她,找到爱的人,找到很爱自己的人温柔的对身边的人,有自己物质的支持穿的朴实不追求其他的,很安静,也很平凡的过”为什么很喜欢?
因为,我有les倾向?。。。。
这部电影,也说了爱情不分年龄,不分性别。。。
十年前就看过的一部片子,不知道为什么最近又拿出来看,而且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基本把豆瓣的影评也都看得差不多了,无论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碰撞还是从压抑个体保存面子,还是从一代代地开放,都让这部影片不仅仅如标签一样只是一部拉片,更是一部家庭伦理,社会文化融合的影片。
不想再就这个深刻值得社会学者去探究的方面去说,而就简单地从两个人的分分合合的小细节说吧,我喜欢那些不经意的小细节,有那种被两个人爱的磁场包裹的感觉,心底也不乏泛起涟漪。
从舞会的回眸,Vivian 独有的外貌与身条引起了wil的注意,但她没想到的是Vivian和她的对视里包含的不仅是回敬,也有19年前的回忆和那个时候感激而单纯的吻,就此Vivian 制造偶遇,一次次诱惑喜欢自己却不敢表白的wil ,在她家宽大的阳台教wil 如何摔倒不疼时慢慢地走进,慢慢地打开wil抱紧的双臂,直到几近贴上脸,如果没有前面Vivian的演示,但从这里断章取义地看,顺势地应该就是缓缓地,试探性地kiss啊,然而戏剧性地就是腼腆的wil没有让应该的事情发生而是顺势倒下了,wil在vivian勇敢热情地表达下显得那么无力而让人揪心(恨不得想踹她两脚啊),当两个人同时倒在地毯上时,vivian的攻势依旧没有减,两个人含情脉脉地对视在温暖的灯光下让人有些迷醉,vivian的手轻轻抚摸wil的唇,看着都有些情不自禁(后面她俩在公园里吃热狗,vivian给wil擦净嘴时,那个眼神和动作所营造的氛围连旁边的小朋友都不禁问,你俩要kiss么?
那种在俩人看来正常的举动,在别人的眼里满满的都是爱!
),继而又抓着wil的手抚摸自己的脸,恰到好处的小细节,让这个吻那么自然而又让看者回味无穷。。。
在公园的栅栏旁,两人隔着,手扒在铁丝网上,wil抠着vivian的手指,当Vivian索吻时,wil拿开了自己的手,显得无所适从,当Vivian骂该死的铁丝网时化解了小尴尬,又让wil放下了心又开始手指扭捏地盘着Vivian的手指,就是这个细小的动作把wil胆小,不敢大白天下而又喜欢享受一切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和后来Vivian说她们像外遇见不得光,见不得朋友的话也遥相呼应,这个手指的动作虽然很不起眼,但却让我有一种纠结地满足感(不知道这么说是不是被人理解),我喜欢那种比较拧巴的感情,而这部片子处处皆是,这也是这片子让我百看不厌的原因吧。
激情的部分不想说了,因为Vivian妈妈的电话让这个场景从唯美的画面变成了幽默元素,毕竟不是三级片,所以这种处理让做爱不会只让人想到性,也包含了直面,理解与支持!
机场的部分,特别是wil挽留Vivian的那段话,感觉特别鸡肋,特别不爱听那句“不要为了惩罚我而葬送了自己的理想(大概意思是这样)”,Vivian的离去是失望,也有逃避,她只能选择去满足自己父亲的愿望,而且之前她也说过去巴黎跳舞说明得到了专业上的认可,她自己也是有期待的,对她来说也并不是葬送了理想,只是选择了一个不是自己最爱但也还不错的方向,这里真的说不上惩罚和葬送吧,反正觉得这句话特别牵强。
最后在舞场复合,和开头相见遥相呼应,但是少了隐忍,少了含蓄,wil变被动为主动,一句“fuck them”,发泄了所有的过往的不悦,那一吻那么自然,让人不禁悸动,也被环绕在她们的爱里!
喜欢她们俩从眼神到微小的动作流露出的爱,感觉绵延不断而又热烈,喜欢场景柔和的灯光,让画面变得唯美而切合,至于对白感觉逊色了不少,自我认为精彩对白都是妈妈口下的,陈冲老师的表演特别到位,话语间流露出的敏感,自欺欺人,好面子等等都自然而不做作。
整部电影看了很多遍,然后拖着只看wil和Vivian很多很多遍,太喜欢她们俩之间那种纠结,拧巴,感觉有很多自己的影子,特别是wil,爱不敢爱,考虑的比谁都多,却伤害了最不该伤害的人;Vivian真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爱人,勇敢而热情,一步步引导爱人让wil接受她自己,坦然面对自己的情感。
低成本小制作的影片败在知名导演和演员手下也还值得,但是让我投票我会投给saving face 寓意深刻又不乏幽默,形式简单却不落俗套。
👍
那天上网无意间看到,就下来看了。
看罢,google了一下这部电影,2004年的作品。
嗯,我错过了最沸腾的时刻看这部电影。
饰演Wil的Michelle Krusiec(念Kroozik)当年凭这部电影提名金马女角,在网上更有一大票支持者。
显然的,Alice Wu以小成本制作的Saving Face某程度来说,是相当成功的作品,引起的回响也极大。
(我当年是在做什么啊)演员表里有个很著名的陈冲坐镇。
不过,天晓得我居然过分到看完整部戏,依然以为陈冲饰演的角色是Wil。
天啊……我对陈冲原来只是闻名而真的不曾见面啊,根本不知道原来她饰演的是Wil的妈妈。
= = 老实说,她这角色演得真好,真得很到位。
华人传统家庭里,面子是天大的尊严。
48岁的妈妈怀孕,被她的父亲赶出家门,走投无路的她只好投靠唯一的女儿——Wil。
一开始她都扮演着传统的女性,穿高跟鞋化妆出席宴会,体面地寂寞地活着;直到后来,意外怀孕才开始将她长久以来在人前的面具一一裂开。
只是,她沉闷的日子依旧持续着,为了维护父亲的面子及尊严,拒绝与她真正爱的人一起;甚至觉得,这把年龄了还能花俏什么。
(不应该用这字眼,偏偏我想不到别的形容词)导演更是隐喻式的描绘了华人社会里,三姑六婆间急速的八卦能力,更印证了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吧。
他们甚至,将套住自己的传统道德伦理,套在别人身上,并认为,这才是真理。
妈妈因为怀孕了,拒绝透露孩子的父亲是谁,进而被从前的街坊妇女疏远,连牌局,也没打了。
另外,妈妈即使早知道女儿是同志,却不愿接受。
当女儿向她告白:“Ma, 我爱你。
我也是Gay。
”妈妈意料内吁了一口气略带无奈地说:“怎么可以一口气说这两件事?
一面说你爱我,一面伤我的心。
”后来,陈冲的父亲为了挽回一点面子,强迫女儿相亲找个男人嫁了。
而陈冲的女儿Wil,更当起了介绍人,将母亲介绍给一个个形形色色的男人。
(这里挺好玩的,我们看到许多不同男人的脸孔,很幽默一下的表现手法)又一次,为了父亲,陈冲准备下嫁给她根本不爱的男人。
而婚礼当天,Wil因为看到小余(这安排还真有点妙,是我失败像个三姑六婆般猜了很久都猜不着的,陈冲孩子的爸)写给母亲的信,决定阻止母亲的婚礼并希望她可以跟她真正爱的男人一起。
只是,为什么最后变成陈冲跟她女儿落跑,而不是跟小余呢?
也许那个时候,陈冲心里多少还有些芥蒂,不想年轻的小余为了她,放弃更美好的事物(?
)至于Wil,我很喜欢很喜欢她。
老实说,后来看了一些Michelle(即Wil)比较女性化的照片,反而觉得Wil更有魅力。
腼腆的女孩,同样为着家族的面子,只能将自己躲藏起来,努力维持着两个世界的平衡。
她跟Vivian Shing在一起的画面,真的很美丽。
无论是在Wil对Vivian一见钟情的舞会(Wil的表情很好,眼里不断追逐Vivian的身影,被看穿后却否认。
而当Vivian对她笑,她随即转过头,不久又回过头礼貌地回笑。
Yeah, she is into her。
这样的感觉很充分的表现了出来啊,呵呵),或者她们在男装店约会的时候(这段也很棒,她们聊起了彼此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十九年前,Vivian said, “ … and then I kiss you on the nose and you ran..” Wil呆掉的神情,将她的角色个性表现得很好);抑或两个人一起坐在长凳上吃hotdog的时候,近几理想的美好画面,我想即使排斥同性恋的人看了,也觉得很唯美。
Vivian Shing(Starring Lynn Chen)这个角色一样发挥得很好。
美丽的芭蕾舞舞蹈员,自信、清楚自己要什么、也引导着Wil更靠近自己。
她喜欢Wil喜欢得心无旁骛,更不在乎那些面子问题。
结尾的时候,在那个华人传统聚会里,她们旁若无人地跳舞、接吻,即使有些人看不下去而离席,也没什么要在意了。
结局是皆大欢喜的。
陈冲总算选择了小余,而Wil和Vivian也理所当然地在一起。
陈冲顽固爱脸的父亲,也终于软了下来。
只说了:“以后孩子生下来,我一定要天天在这里坐阵。
不然啊,跟着你们母女俩(陈冲和Michelle),孩子不知道会污染到什么程度。
”最搞笑的还是,最后那句,陈冲对Wil说:“好了,小薇啊。
就看你,什么时候给我添个外孙了。
”Wil即时喷茶。
呵,风趣一百分的结尾。
这部电影,像个陷阱,容易让人陷下去。
这也是,当年许多人乐此不疲地看了N遍的原因吧。
整部电影的调,就是调的很对味。
轻松风趣地带出华人社会注重颜面的习性,挑战中华传统里的规格定律,当然,它并没有如此政治化,只是以一种幽默的手法呈现而已。
如果将这部电影定位成同志电影,我倒觉得并不仅仅如此而已。
Saving Face,中文意译保存面子,更倾向于一部家庭伦理喜剧啊。
并且,很成功地将华人封建社会的一面表现了出来。
*嗯,绝对值得珍藏的电影。
我不是一个爱情的原教旨主义者,所以一切的爱情都是美好的,不论年龄、不论种族当然也不论性别。
以女主角wil的视角而言,电影里再现了三种爱情的形式,首先是爷爷的爱情,这是最为传统的中国式爱情,老夫老妻,历经沧桑,时间成为其爱情的见证。
其次是母亲的爱情,先是因父母之命嫁给没有爱情的人,单身又又险些因父母的面子再次嫁给不爱的人,最终在女儿的启蒙下选择了和自己女儿年纪相仿的真正爱的人。
第三是女儿的爱情,同性之爱,简单而纯洁,不顾及传统基因中的阻碍,最终和自己爱的女人生活在一起,爱情是她们爱情的见证。
故事的主角是现代美国社会中的一个传统气息极为浓重的中国城,虽然千水万山,仍然未能改变其从遥远的东方继承来的厚重与端庄,如有没有周围环境与语言的区别,俨然一个传统小城,恪守着传统的所谓道德,在这样的文道之下,任何反叛性的爱情都会成为异类而成为酒席舞会上的谈资。
或许也正是由于爱情天生所具有的自由色彩,又由于自由本身是相通的,不存在单只属于爱情的自由,所以自古以来,爱情都被当做一种颠覆性的力量而被防范。
但恰恰因为是太过于本真的自由,所以往往都会不断地有痴男怨女(或痴女怨男,当然还有痴男怨男和痴女怨女)试图对无形的传统做出抵抗之状。
在传统的中国,亦不乏各种抵抗的英雄儿女,不过在现实意义上似乎都不会有太好的后果,自挂东南枝,千古共唏嘘,除了以死亡代对抗之外,更多的抵抗最终都难免被现实收编的结局,或者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某位神仙姐姐的帮助之下修成正果。
总得来说似乎都难以跳脱悲剧的结局。
那么换一个环境呢,这个电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并给出了它的答案,其实人与人正如不同的叶子之间一样,除了仔细观详,基本都是一样,尤其是涉及到基本的人性时更是如此,谁都想和自己爱的人一起生活,不论民族和国家,那么给古老而凝重的中国城镶上一条美丽的蕾丝边又有何不可呢?
好好看!! 怎么能把女同这味拍这么准确!她俩机场离别的时候 真的痛 还好是he呢 笑死了 我真 “就看你什么时候给我添个外孙了” 我真笑死 把中国人那拧巴劲拍得太活灵活现了
更像是轻松愉快的搞笑片
又刷了一遍,机场分别戏很能感同身受,距离和时间不是问题,是感觉的问题。是我太胆小,不敢放眼看世界,我还没有争取过就弃甲而逃了。我还没有学会爱别人,怎么祈祷别人坚定地选择我呢
算是华裔同志电影史上很重要的一部影片了吧 2004年能拍成这样 真的是很厉害!机场送别那段让我特别有感触 我和前任在一起我也还是不喜欢在公共场合做任何PDA的事…我在这方面有点像will 而且也因为这样 我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会去撩人…所以 前景堪忧啊……哎
很无聊,更无聊的是二十年后还在拍这个主题。
这类中外文化冲突电影我真的不想看,一辈子不想看,永永远远不想看,不管什么地方看着都是做作,
伦理与面子;世事难料与世风日下。结尾还是有点儿太不现实了吧。(中国人还真的是在哪儿都能遇上熟人儿。ps.送药那小伙子声音真好听。
平庸的大团圆...以及刻板印象的culture shock实在显得有些滞后了
意外结局 不知道和饮食男女是谁来自于谁的创意
这片子真的好看么?指甲都不剪当lala不怕下体扣烂?不管是她妈还是她自己的感情线真的不是在走马观花?有什么出人意料的细节?还是说有什么灵性的视听创新?这不就是欧美每年量产的政治正确、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参赛片而已么…
3.5。很有味道的蕾丝片,由在美国的华裔后代们导演和主演。我本以为,在美国那个开放的社会里,华裔们早已被同化。哪知,面子是民族传统啊!
第一感觉是编剧很老派,不看出品时间会以为是1994年。总的说来除了情节连贯性有些差之外,戏剧冲击力算是平缓而有力的,喜欢里面充满了暗喻的感觉 PS:T君有别样的帅气韵味
比较能接受的女同,主线细腻,妈妈这条副线搞笑,中规中矩但有效的轻喜剧模式,还是有看点的
都不知道该怎么打分,想法是好的,但没拍对味道,不是很娴熟,尤其这对蕾丝演员好像永远不在状况。话说这片子我还真不敢给我长辈看,虽然很想推荐= =
结局太美好,人生不是一出家庭轻喜剧。
《喜宴》过去十年了,这个片子并没有更多的心意啊。
史上最佳les片
真的是部好电影啊,女女的情感也渲染得很到位,画面又美。
2004 亚裔的刻板印象?不过…在国外中国人只骗中国人
和你一起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