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从一开始就告诉你事态有多残酷:开篇近距离拍摄的除草机翻动杂草的镜头画外,詹姆斯(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饰)在阴沉、压抑、不祥的音乐下,冷冷地说:今天我满二十九岁,活不过三十岁咯。
散乱飞落的杂草,正如生命之隐喻。
接下来,他局外人一般介绍他的家人,以及将陪伴他去他最爱的巴拉方德湾的三位好友:戴维,失业后就一直帮忙照顾患癌症的詹姆斯;比尔,有个鸡肋女友和枯燥无趣的电视业工作;迈尔斯,十六岁那年作家父亲死于癌症的虚无主义者。
将死之人,容易看到生命的局限和无奈,容易疯狂。
这些年我看过不少“绝症公路片”,最忧伤的是《去往蒙巴萨的单程票》,最难受是这部,因为它讲的是处于尴尬年纪的男人。
詹姆斯因为癌症病痛,每天靠吗啡度日,文艺青年的大脑因此更加活跃——时常出现略带梦幻感和沉重感的詹姆斯视角镜头——让他直言不讳地揭穿朋友们的生存谎言。
他认为,男人应该有冲动去做一次真正的历险,可是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白日梦都变成了幻想,不再有实现的可能。
这个时间点,也许是莫言得诺奖,击碎所有小文青想当中国诺奖第一人的狂想,也许是绝症,也许是“三十岁”,正如《三十岁》这首歌里唱的,“所有的期盼统统变成遗憾”。
这四个伙伴就是处于这一尴尬年龄的四种代表。
在篝火边仰卧谈心的那个夜晚,他们讨论死后之事,同时流露出各自的价值观,铺垫剧情将揭示的各人困境:詹姆斯幻想自己死后仍是一团恒定能量在宇宙间跳踢踏舞——怀抱诗意的梦想、渴望不朽却难逃劫数;戴维说自己需要信仰,比如信神——不敢说出内心想法,没有个性,在照顾友人的“被需要感”中获得存在价值;迈尔斯说,死后就是腐烂,我父亲死后我就这样想的——虚无厌倦,说话含讥带讽,为作家梦失落,连朋友的病痛都不敢面对;比尔相信佛教轮回,或者价值在子女身上实现——野外摄影师的梦想已化为泡影,早无爱情的七年女友怀孕,人生将错就错。
无论哪种价值观,都是内心懦弱的投影,而詹姆斯只能含泪面对朋友们的遗憾人生。
没错,詹姆斯是个很有掌控欲的人,他看不得朋友们浪费人生,但这场旅行也让他明白,戴维要如何继续生活,迈尔斯要不要承担起他的激情之责,破坏詹姆斯姐姐的家庭,然后娶她,比尔要不要离开他女友,他都看不到也控制不了,他曾为此害怕,如今却感到安慰。
自我,其实没那么重要。
好好死一场,成了他唯一的执念,他选择游到巴拉方德湾中央溺水自尽,懦弱虚无的迈尔斯则见证了他的死亡,亦有成长。
“第三颗星”,意指去彼得潘那个永无岛的路途(用错典故也似象征“逃避成长”之荒谬)。
实际上,他们不得不面对“成人”事实,去野外也不敢如约不带手机,这一现代通讯方式象征他们想要逃避却又割舍不掉的社会关系。
徐徐推进的情节冲突和对话,让我们慢慢窥见四个男人的内心和友情关系,随之触动。
本尼迪克特将一个患癌症的濒死之人表演得非常真切.无论是摇动的镜头还是水下摄影,都很美妙。
本文发表于《环球银幕》2月号“小剧场”。
前方是全然的空寂,隐约听得见引擎声。
近了,更近了。
先是一根纤细的草茎被甩进了视野又飞了出去,更多的紧随其后。
瞬间,眼前被它们填满:或长或短的草茎,和顺带扬起的尘土;混合着、漫天飞舞着。
那些草茎很多都带着一半的枯黄,不过也不乏轻柔的嫩绿。
脚下的机器咆哮着,尖利的刀刃轻而易举地带走成千上百的生命,让它们逝于孩童记忆的沉沉黑暗。
这便是电影Third Star的开头,也是这部小众文艺片想讲的故事:当一颗年轻的生命预知了与死亡约会的时间。
James今年29岁,活不到30岁。
癌症袭击了他,亲人们承担悲剧,朋友们为满足他的心愿带他去巴拉方德湾。
他的病痛和药物带来的副作用更是增加了这趟旅程本就不小的难度。
他灌着吗啡,拖着身体,在经历了许多冒险与争吵,看见过许多易碎的美后,如愿以偿地溺亡于模糊不清的大海。
这部手法确实稚嫩、情节部分莫名其妙的电影为什么如此打动我们?
在许多日子的沉淀下,我找寻到了答案。
正如James所受,每个人是不是都有这样的时刻:当你意识到自己永远你不可能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或是自己的国家队可能永远不会踢世界杯决赛。
对于James,但他抓握着、抚摸着一簇草杆时,便意识到手中的这个东西——生命,在可见的将来将永远不再属于他。
他悲哀吗?
他痛苦吗?
不言而喻。
即使他已明了虚度光阴的懊悔,仍愿意和任意一个正在腐烂的人交换,去过他们那年纪轻轻却行将就木的生活。
但他不可以,这是安排好的事情。
这时,他的勇气便显现出来了。
一个癌症病人,如已病入膏肓,大可以用无数的药物止痛,在他人的服侍和陪伴下浑浑噩噩地度过最后的时光。
他大可以不接受病痛,少受一点苦,在家里或是医院无意识地死去。
但当你不得不进入角斗场,被别人拖进去和自己昂首走进去是不同的。
James,尽管四肢无力,却决绝地选择成为一名勇士。
他希望亲手完结一件事,去经历这一切,去感受,感受自己的搏斗,即使是海水进入肺部的剧痛。
有尊严、有选择地死去是一种姿态,证明了他曾鲜活有力的生命。
泰戈尔的“生如夏花之绚烂”很好地总结了人们对易逝的美的怜惜与向往。
但生活不是电影,我们很少有James的不幸与幸运。
当他走了,我们仍要对准天上第三颗星,用力走下去。
不要虚度一生,不要遵从所有人给你写定的剧本;发现你真正向往的。
举起一杯吗啡,向所有人干杯。
敬James,也敬所有对着第三颗星走着的,我们。
久不写评,笔锋生疏,望见谅。
================================================最近遭遇或者用更合适的词来说,以旁观者的角度经历了一些事,仿佛一击响钟敲醒了沉闷太久以至于麻木迟钝的我。
朋友说,其实我挺喜欢你继续写点什么。
心里不禁也暗暗赞同,是啊,也该转转脑子提笔写点什么,思维活动不能就这么被永远禁锢在140字的微博时代。
所以,那么就来写写你吧,BC,又或者说是,JAMES。
下笔之前还是思索了挺久该如何起头表达我对你在这部电影中的喜爱之情,许久未果。
也许是太过完满反而找不到适合的词来叙说。
兴许是女性导演处女作的关系,通篇处处呈现出一种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温柔,绚丽夺目的景色之下,开始那稍许温吞悲伤的叙述,可其中也有那么几份浅浅的微笑之处。
偶尔含蓄地小小的留白,又或者突然大胆而直接点破死亡这个过于沉重而宽泛的话题,配上那星星点点深邃的音乐,这一切正如一位豆友所说的那样,在所有的电影类型中,这一类最能代表我的泪点和笑点。
一场以生命终结为首尾的大背景下,你和你的朋友们去你最喜欢的地方渡过最后的日子,我想,这对于一个即将走完人生尽头的人来说绝对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死亡很大,人类很小。
你抱怨着,我的压力,是时间,从前太多而现在太少。
坐上去往目的地小车上,你探出窗外对着朋友的摄像机笑的像一个孩子。
故事就这么平平淡淡地拉开帷幕。
没有韩剧的撕心裂肺,没有日剧的积极励志,更没有美剧的惊心动魄,可却正是这种平凡和真实却实实在在地触动了我。
有那么短短的一幕一直印象深刻。
你坐在朋友们自制的车上戴着小礼帽滑翔在草地上的那一刻,风,笑容,身边朋友不断的欢呼声,纵是不久即要阴阳两隔,我却在一个即将死去人的脸上看到了再鲜活不过跳动的生命。
这也许是这部电影的特色之处,以一个小小的切点切入,点到为止。
在这部以死亡为主题的电影里,它或许更多的从不同细小的角度探讨了其它的东西。
例如生的意义,例如友情,例如适时的放弃。
后来,我终于醒悟有那么一个词可以用来表达我对你的喜爱。
我想是窒息。
仅仅是你用你那低沉好听的声音说我的人生,没有悲剧。
又或许是你看着朋友们精心暗暗准备的烟火时那满足的笑容。
更有可能是你望向独自飞翔的海鸥后沉亡大海的勇气。
这一切就足以让我心动地不由窒息。
最后,还是不得不题外话说说BC精湛灵活的演技和天生所具有的那种纯真感。
若不是夏洛克我想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兴许这一辈子也不会知道遥远的英伦岛上有这么一号人物存在。
包括我。
可之后欣赏了他的其它作品,例如此部,又例如倒带人生,霍金等,或许更能感受到他极其善于用一些极其细小的表情和动作来诠释一个角色的性格和经历,外带他那极富魅力的声音随着感情的变化时而低沉时而高昂绝对是添彩加分之举。
也正是这些细碎的小特色不断积累起来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而不矫情的人物。
最后的最后不得不吐槽一句,他确实再适合不过这种跌宕曲折的苦逼角色←为啥我每次都喜欢这种苦逼脸。
四个大男人的旅行,途中的笑点痛点组成一个告别旅行。
对于James,这是一场最后的旅行,对于生命的告别。
对于剩下的三位,这是一场告别过去、告别好友的旅行。
James是不幸的,更是幸运的。
他患病,但他拥有三个性格迥异,能够陪他到最后,并且尊重他的选择的挚友。
朋友们偷偷准备了烟火,却被在途中一直抱怨行李太多的Davy不小心说漏嘴了。
烟火下他们,像四个孩子,肆意的嬉笑打闹。
简单的人物,打闹嬉笑怒骂的过程,如果不是穿插着James的潮湿抑郁的梦境,我简直就认为这就是四个大男人的欢乐旅行。
然而,现实总是会到来。
缺少了吗啡掩盖的痛楚,如汹涌的海水一样袭来。
那一夜James的痛苦,让我想起了母亲。
癌症患者的痛苦,如同凌迟之刑在亲人心上执行。
这里,还想起了李香山,那个笑着为自己举行告别仪式的男人。
在某些时候,选择也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还好,James的朋友们给了他选择的权利。
不想讨论生命的意义,就像最后一句“没有悲剧”。
ps.我本尼的眼神令我沉迷[星星眼]被公主抱也那么好看!
一段旅途的开始,总是兴高采烈,就像那旅途开始的音乐那样青春恣意,总是不害怕,会说出“我必须与这一切保持距离”这样的话。
旅途渐渐进入疲劳期,是旅行蓝调。
开始碰到麻烦,有争吵,甚至会想念原来的生活。
在某一次狂欢之后,是大家为了快乐的努力,但之后却是深深的痛苦。
James在烟花后的流泪,在喧闹中,觉得孤独,害怕死亡。
旅途的终点,一切归于平静,生活总是发生了一些变化,也许你知道,也许你不知道。
这,大概就是旅行的意义。
难得今天我在写文之前先写题目,偶尔这么做一次之后才想起来这题目要配的是一部关于死亡的电影,不过也没什么所谓啦,初恋亦或者死亡,反正说的都是关于终将逝去的东西。
其实在看电影之前了解过多关于电影背后的东西并不一定是件好事情,然后再加上我抱着看缺爷的不纯动机,所在我很难控制住自己在影片开始之前就赋予了它太多的意义。
只能说幸好看过的评价是有好有坏,总算是帮助我保住了平常心和正常的期待值,换句话来说,无论你在事前做了多少的准备,这也是一部足以让你记住它的美丽的电影。
影片以星空作为开始,随之而来生活化的片段再配以柔和暖色调的光线就已经告诉你这部关于死亡的电影其实充满欢乐。
一路上有透过零碎叶子的斑驳阳光,茂盛而充满生命力的树林,欢乐无虑的乡村狂欢,奔驰在柔软草地上的骏马,甚至连那个讨人厌的小孩儿也有一对天使的翅膀,你很容易的就会相信这是一个简单的四人周末旅行,和电影主角一起忘记了这次行程的意义。
好在还有JAMES的梦境来提醒观众不要忘记死神的相伴,阴冷潮湿的空气,昏暗无光的天空,以及波涛汹涌的海水一次又一次的在梦里向他袭来,被海水淹没的越来越多而海边的那个背影也变得越来越模糊。
我不能说JAMES是一个讨喜的角色,所以我不能评判他是否幸运,但是因为病重的关系,难免会对他产生同情和怜惜,当然我不否认这其中有缺爷太美的关系【混蛋你终于说出真心话了吗】虽然这场旅行因为JAMES而进行,但是对于其他三个男孩来说,也是面对自己重新开始的旅程,在影片里,JAMES不止一次的询问他的朋友们,如果他不在了他们会怎么样,会怎么样呢?
会面对自己的女友怀孕,会面对自己睡了朋友的姐姐,会面对自己父亲的离去和继续写作事业的艰辛,但是他们要面对的事情都与JAMES无关,因为他已经离去了,纵使他希望自己可以活的更长久一些纵使他希望自己留下的印记能更深刻一些。
听上去很残酷,但却是事实。
好在JAMES也有了自己的选择,29岁真的是太年轻了,甚至还没来得及开始,所以他才会对他的朋友们说,我只是希望我能够亲自完成些什么。
虽然电影里不断通过JAMES的梦境上演海水汹涌的画面,但是出现真正的死亡却只有一次,而那一次却是出现在JAMES最美的梦境的结尾,一只白色的巨大海鸟躺在沙滩上,被冰冷的海水冲刷着支离破碎的尸体,这或者有些回光返照的意思?
而在影片的最后,同样也是有一只海鸟脱离鸟群飞离而去,其中的含义不言而喻。
死亡是影片的骨架,但是整部电影却充满了生命力和想象力充满了各种唯美而容易消逝的东西,纵然最后只剩下深深白骨,可至少曾经被温暖的体温和坚强的脉络包裹过。
电影确实是美得像一场初恋,可惜也像初恋一样经不起考验,热情而不持久,灿烂却注定肤浅,它似乎是想表达点什么,可是又显得太羞涩,它不应该留给观众太多的想象空间,而是应该一击即中直戳泪点,它给了我们太多机会去思考,反而让我们忘记了电影本身的主题,就好像我记住了那些美丽朦胧的镜头,却无法在希望哭泣时流下哐哐哐撞击心灵的疯狂泪水。
如果你想要我笑那就别在我咧嘴时告诉我死亡的意义,如果你想要我哭那就请收起流泪时的吐槽和笑语。
毫无疑问我是喜欢这部电影的,但是如果能够更加纯粹一些那我就可以更单纯的欣赏小清新的风景和缺爷的美丽了【喂】
想起第一次看的时候哭了好久,室友都被吓到一直陪着我,第二次室友陪我一起看,然后我们坐在那里安静的流眼泪,四年了,突然写这个是我突然间开始想念了,想念曾经的那段时光。
影片里四个男人共度一次旅行,随着故事的发展,他们不得不遗失与外界的一切联系,遗失了电话、手表,那何尝不是抛掉了一直缠身的烦恼,重返年少无忧的时光。
趴在三轮车上一次一次的滑滑梯,乡村舞会恶作剧成功逃跑,甚至轮渡坐船被坑无奈的小表情。
大家有一个模糊的目的地,一路迷茫又坚定的前行。
那个穿着天使翅膀的小男孩狡黠又邪恶,那个海滩上一直在寻找的老人神秘又兴奋,那个轮渡码头的售票员死气沉沉又精于算计。
一路上遇见了很多奇奇怪怪人,遇见了,再见了,然后就再也不知道了。
目的地越来越近了,旅程也接近尾声,大家却越来越迷茫,一开始的开心期望突然一下变的空荡,为什么来?
来做什么?
完了之后怎么办?
热闹喧嚣归于平静,沉默慢慢爬上脸角。
金色余晖洒满,海鸥安静滑翔,镜头拉远,剪影一片。
要是时光暂定该有多好,他们暂停在落日余晖,虽心有茫然但人情自然,我虽泪流满面但快乐简单。
生活的戏剧总是见缝插针的上演: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又或者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
每每遇见了,经历了,才会回过头去细细体味,像是一只回忆动物,现实受创,回忆里疗伤。
【告诉我,你怎样去生活】借用了阿婆的书名,因为Third Star讲述的正是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James做出了自己的生活抉择,并且利用自己选择的最后之路来质问三个好友:告诉我,你怎样去生活。
说“质问”显得James上帝视角,正如朋友Miles骂他时所说“癌症并不是极端自我主义的借口”,当然,他不是极端自我主义,他只是在生命即将走向尽头之时“思考并且阅读了很多”,可以说,对朋友们的“质问”是他最后的“矫情”。
影片用了主人公的独白来开头,“The one thing about life is——”,BC饰演的James连说了两遍,但都没说完,这已经暗示了他自己的结局,如果你刚巧知道后半句,就会理解James为什么接着发出那种不甘而又无奈的笑声,这句话完整的是“The one thing about life is that one day you'll be dead”。
生命中确定无疑的一件事情是你终将死去,可是通常人不会知道“终将”二字代表的是哪天哪个时间范围,而刚满29岁的James,他已经知道了自己的未来——活不到30。
于是他对自己的最后人生做了一个抉择,他要带三个好友进行一次公路旅行,到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巴拉方德湾去。
他想在临死之前和朋友们好好谈谈“应该怎样去生活”,同时,他还藏着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则是关于他自己的生活。
通过James的独白,我们大致了解他的三个朋友:失业后一直在照顾他的前公关基金头儿Davy,在电视台工作、与女友关系困扰的Bill,想成为父亲一样的作家的Miles。
这些名字前的定语,就是James想通过公路旅行来解决的问题。
对于Davy,James的质问是“你究竟想要什么?
不是关于生活发了什么样的牌给你,而是你觉得哪手牌玩起来安全?
”;对于Bill,James的质问是“你为电视台拍片,和不那么喜欢的女友合租,都是为了偿还抵押贷款,你变得越来越模糊平淡,为什么你不按照自己实际上的意愿做事情”;对于Miles,James的质问是“你为什么生活在总想赶上或者超越父亲的压力下,我又为什么不如你,我也能成为作家”。
告诉我,你怎样去生活?
他们都做出了选择,Davy当然会在James离去后重新寻找工作,问题在于,他会找到自己玩起来觉得安全的那手牌吗?
Bill带着责任感选择与怀孕的、自己不那么喜欢的女友继续生活,能快乐或者顺利吗?
Miles的书能得以出版吗,以及,Miles也有秘密,他和James那个已婚的姐姐会有美满的结局吗?
这些问题都还没有答案,但你可以决定你怎么去生活,并“stick to my decision” (剧中Bill语),无论痛苦还是充满希望。
对于时日不多的James而言,The one thing about life不是one day you'll be dead,而是you're dying,在所剩无几的日子里,他选择要自己亲自去结束一件事,那就是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结束生命,他不要缠绵病榻,不要被疼痛蚕食,这并非懦弱而致,他要选择自己的死亡方式,到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到巴拉方德湾去“感受那种巨大的、可怖的、充满勇气的与海水搏斗的感觉”。
其实,这个抉择本身,就是巨大的、可怖的、充满勇气的,这就是James告知我们的——他的生活。
【病痛袭击我,承受悲剧的是他们】James在滴答声倒计时的余生里,除了希望在临死前引导朋友们去思考怎样生活,同时,他不希望孤独地死去,他希望有朋友的陪伴,于是,正如他在剧中的台词所言:病痛袭击我,承受悲剧的是他们(The sickness may be mine, but tragedy is theirs),——他的朋友们,眼睁睁地看着朋友在自己面前“自杀”,不仅无力去阻止,还要痛苦地伸出“援手”,助“自杀”一臂之力。
其实,客观地看,James对朋友的那些说教,台词上实在软弱无力,关于生命的那些阐述——能量恒定、人生轮回、生命延续,信仰什么,想要什么、以及不想要什么,都是些毫无新意的重复前人的话,没有让人为之一震的启发。
意外的收获是,在这个说教与反说教过程中引出来、在进退两难的抉择之间所展现出来的四人之间的情谊,深深地打动了我,看完影片,我完全理解并且原谅James那些无理的、显得自以为是的质问,而羡慕他所拥有的友谊。
它所展现出来的友谊,并非毫无保留的无私的付出,并非真空的不顾事实的奉承,并非炽烈的洋溢的无比热情,而是那些朋友之间的争论,那些稍带恶意的不满,那些毫无恶意的欺瞒,那些因为友情而产生的同情,那些酣畅淋漓的彼此倾诉,那些毫无顾忌的嬉笑玩闹,那些抱怨却又不悔的相互给与,那些打完又和好的幡然醒悟。
而最终的高潮,是那些进退两难的、痛苦的、而又不得不的抉择。
在目睹James经历的究竟是如何非人般的疼痛折磨后,他们对于阻止James变得颓然无力,他们心如刀绞地尊重了他的选择,陪着他游向海中,帮他“自沉”。
这几个朋友,比起James,我不知道究竟哪一方更为勇敢。
他们也并非不怕,Miles在水中如孩子般对James祈求说:“我们回家好吗?
”,他带着哭音说“James,我好害怕”,然而他最终还是做了,亲手把自己的朋友按在水里,因为James说“我不想一个人,求你”。
而Davy,那个对James最为照顾的好心肠Davy,那个对James说“你伤了我的一片赤诚”的Davy,那个对朋友“他需要我,我就在那里”的Davy,那个差点溺水而不得不在Bill的帮助下返回岸上的Davy,他唯一能做的,是对着自己无法陪着最终走向死亡的James哽咽着喊“对不起,对不起”。
而Bill,那个被James教训“生活越来越模糊”的朋友,他似乎也是James的三个朋友里面目最模糊的一个,他不能像Miles那样,由于经历了恶心、震惊、逃避到挣扎、接受与剖白而变得鲜明,他也不如Davy那样,因为带着些许的抱怨却无悔的婆婆妈妈的照顾举动而变得突出,他只是默默地推车,默默地背人,车坏了他来修,半夜里发现吗啡遗失了他最有决断返身就去找,他想出烟花的点子带给James无比的惊喜,不相干的人打架他也要去劝,Davy说他“就像一只阿尔萨斯犬,似乎人人都会爱上的那种人”,而被病痛折磨得奄奄一息的James走向海里之前,死后的James回到陆上之后,始终,都在Bill的怀里。
(怎么能说这三个人不像是James的“好”朋友?!
)James最后的独白说“我的人生,没有悲剧”,他的悲剧,由朋友们帮他承受。
【我会成为一个特别的人】(以下含HC成分,不适者请扶墙袅娜而出)也许是因为碎草在隐约可见的墓碑之间纷飞的画面,也许是因为急切中带着重击的音乐节奏,但更也许,是因为BC演出的James那副病怏怏的面容,衬着他低沉浑厚的声音说“我是James,我今天29岁,活不到30”,是因为他穿着那身西服坐在桌子旁瘦骨伶仃的模样,是因为他斜弓着背脊、拄着拐杖从桌边站起的孱弱背影,影片一开头,就让人忍不住喉咙有些发哽。
BC是个浑身都能演戏的演员,肢体以及各种小动作不必细说,尤其是他的眼睛,导演和摄影似乎也很钟意他的眼神表演,给了很多镜头:和父亲拥别时眼里的忧愁;和母亲拥别时眼里的不舍;和姐姐拥别时的欲哭;坐在汽车里驶向自己抉择的生活时眼里的期待;露营中Bill教他扇火时眼里的晶亮;突然接到半空里飞来的一支“Angel”白羽后抬起头来看着Miles时眼里小小的震动;在夜空下的沙滩上询问Davy对生活的想法时眼里充满的“爱意”(请别误会啦);望着夜空谈论天国和佛教时的些许迷茫与若有所思;看着礼花绽放时眼里的愉悦却又感伤;被吗啡带来的幻觉折磨时眼里的不知所措;清晨醒后蹲在草丛里时眼里的不甘;在Miles打断自己质问Davy时眼里的不屑;质问Davy时眼里的恨铁不成钢;得知Miles和姐姐的关系时眼里的震惊;在说自己要去游泳时眼里的请求;当然,还有无数次病痛来袭时双眼漫溢的惨痛。
而他最了不起的一点是,James这个角色实在不讨好,像个“病态白人版奥普拉(sick-white-Oprah,剧中Miles语)”般叨叨叨叨,最悲剧的是语言还基本不出彩,可是BC就有这种本事,演出完自以为是质问完这个又教训那个后,最终你会觉得他如同一只眼神湿漉漉的小狗,让你怜爱得抓心挠肝,伤心得如鲠在喉。
BC以数字化时代的福尔摩斯这个角色走出腐国,为我们所熟知后,回头去看他早年的影视作品,无论是打酱油,或是副主角,还是挑大梁,居然都是些非常成熟非常优秀的表演(尤其是霍金),他在舞台剧里积攒下来的经验或许帮助了他,均为演员的双亲或许给予了一定的遗传,但更多的,我想是他对每个角色倾注的感情与思考,最著名的例子,是记者在福尔摩斯片场采访他,与几个月后采访时见到的他判若两人,记者后来才明白,上一次采访时的BC还陷在角色里没有走出来。
《倒带人生》里BC饰演的作家,也即该片编剧本人,某天突然发现BC不仅穿着跟自己一样的衣服,连动作也跟自己惟妙惟肖,才突然醒悟过来这“混蛋”一直在偷偷观察自己,他对角色倾注感情与思考,用“心”去演戏,这从他对记者的一次说话也能看出来,他说,我不得不减少舞台剧表演,不仅仅是金钱上的原因,而是精神上和身体上的考虑(not just fiscally, but mentally and physically)。
很不幸,我只看过BC的两本舞台剧,但能找到的影视作品,除Small Island外,都已观看,看得出来,他在出演每个角色时的认真与天才(当然,他的天才可能来自厚积薄发),他从不重复自己,他的角色们,仿佛来自不同的表演者,我不想去挨着道来,只想用一句话来赞扬:每个角色是每个角色。
在商业化最高、票房至上的今天,腐国那片还有一大堆坚持着“真正”把表演当做文化、当做艺术来经营,来思考的工作者,BC成长于这样的氛围。
优秀的公学教育,曼大的戏剧学习,伦敦音乐戏剧学院的进修,各种舞台剧的表演,造就出来的BC,是一个演技出神入化、头脑大智若愚、工作吃苦耐劳、外形美貌气质、着装有二有范、内心文艺傻气、声音低沉性感、语言丰富唠叨、行为绅士疯癫,无数优点集于一身的白马(脸)王子。
这位名字和脸一样长的——啊,我矫情地真不想再次用“王子”这个俗气的名词兼形容词——,我不知道今天的他算不算已经大红,但我坚信,不久的将来,他会大紫。
那是他的绝大多数影迷剧迷乐见之事,然而,对于他们来说,最大的遗憾是,再也不能像不久前还能做的那样,在他独自从剧场后台里走出来去取大型机车以回北伦敦的家时,能够靠近他,递上一条润喉糖,顺便拍下看他换衫的福利。
剧中的James,在发火时说:“我本来可以成为一个特别的人”,而Benedict Cumberbatch先生,他已经成为了一个特别的人。
初看她的场景就感觉那里是天堂,抑或说是接通天堂和人间的桥梁,很美,很干净,没有一丝杂质,看不到天空的地方是铺满落叶的道路撒着斑驳的阳光,而苍穹之下又是广袤得没有尽头的海岸,天地间最渺小的,是四个男人信步走过的轮廓。
当然那里也有村庄,有不太讨人喜欢的村民,还有一路上的种种麻烦——这才是一次旅行,充实的让人忘了旅行的真正意义,正如每日邮报所写的: Face the death like men, with jokes, beer,and a journey。
看这部电影本来以为她会让我泪崩,但其实没有,她宁静,至冷漠的调子,把人心都压到一个不轻易感情泛滥的境界。
即使看到James——二缺——我唯一深爱的演员本色出演的那个人,看到他蜷缩在草坪上皱着眉头喝药,看到他像个年龄很小的男孩一样搭在同伴的肩膀上,看到他身体的轮廓被昏暗的水光晕染的仿佛要化作雾气消散——没人可以知道这时的他是怎样的感觉——但我都没有哭,宁静的冷漠。
这是宿命,宿命让他在生命的最后有那三个人的扶持得以一路磕磕绊绊地前进,宿命让他得以惬意地吹着巴拉方德的海风踏着巴拉方德的海水,让这个不知为什么作为他最爱之地的海湾堙没了年轻的生命。
看着他苍白的几近透明的皮肤,看着他一天天的消瘦,看着他倔强的一拐一瘸的走路,拄着拐杖走路,被人扶着背着抱着,像个年龄很小的男孩一样环着人家的肩膀让人抱着——宿命是真实的,不管是在人间,还是接近天堂。
死亡也一路相随,只是若即若离——天空颜色的变幻由浅到深,James的梦境从未停止:照不到阳光的海边,每次浪潮过后,那个高瘦的身影就愈发模糊一点。
直到最后,永久地消失了,一切,也许真的,化作水雾弥散在他最爱的汪洋里。
前一晚他疾病发作在帐篷里呻吟着“I can't breathe" Davy来回抚摸他的后背不敢停下来,那时我以为他要死了,但是没有。
在沙滩上Bill的怀里他萎靡欲睡,那时我又以为他要死了,但也没有。
他睁开眼凝视着大海灰绿色的眼眸里又泛出了光,下一秒他已经缓缓,缓缓地在海里游动了。
那时的天空不暗,但已完全是灰色的,灰的像要下雨,灰得很苍凉。
他单薄,穿着浅蓝的衬衫,以为他游不了多久就会没有力气,会回来,但他却一直,不停地游着,单调的划着手臂,只露出棕色头发的脑袋。
海很大天很高,三个年轻人很清楚地站在海滩上,但那个棕色脑袋若隐若现,仿佛越来越远,这时我开始确信,他真的要走了,这样的画面就仿佛一个已经在去往天堂的路上,留下三个朋友,在身后默默地想。
尽管后来Miles游上去追他,他也还有点力气回去,但这次真的,是结尾。
在梦境里他踌躇不定地站在海岸上,但现在,他在挣扎,挣扎着去迎接他的宿命。
Miles说回去吧,他说回去我也时日不多了。
Miles说我答应了你母亲会把你好好带回去,他说对不起了让我去吧。
Miles说你完全可以选择静静地死在舒服的床上有很多人围着替你流泪而不是让海水灌满你的肺,他说。。。。。。
我没有听清他发抖的艰难地喘着气的声音说了什么。。。。。。
但我想他的基友们,可以理解他。
我想一路上磕磕绊绊但没有放开他的基友们可以理解,他在那次旅行中说的每一个词都用怎样的心情,理解他沉海前的那一刻抬头凝望着苍穹——一只海鸟脱离了鸟群——那时候的他浅浅的一笑。
他没有死于癌症发作,他没有吹着海风在基友的怀里舒服地闭上眼睛,他把自己埋葬在海里,埋葬在天堂一般的巴拉方德湾。
Miles带回了他的身体,可能留在这里,也可能带回家乡给他的父母,然后三个年轻人回去,继续没有了James的生活,和面对一堆麻烦的事情,怀孕的女友,自己睡过的朋友的姐姐,父亲的死,事业的搁浅——但这些都与James无关了,尽管他曾不止一次地问:我不在了你们会怎么办,尽管他曾咆哮过我不想死我还想帮你们每个人解决一些事。
感觉更像:四个人逃离到人间之外,三个最终踏上返程,一个真的不留神进了天堂。
到头来,还只是一次旅行。
我习惯一路写一路看,基本上又把影片看了一遍,还是很喜欢James,也许是缺演的角色我都爱,他的羸弱,单纯,倔强,还有英伦气质,似乎都已美得不属于凡间,就像海边Miles从口袋里掏出的那片羽毛,一松手,便让天堂收回。
笑点很多,痛点不少,完全没有我最怕的「伤他闷透」(sentimental)。
笑点顽强地与痛点搏斗,直到终点。
恰如韦尔斯令人屏息的大自然风光一般美丽也一般残酷。
但笑点不是笑中带泪的撞击点,只是为了滑开,不触碰痛点。
而痛点无解,只能在迫近的时候更用力转身,滑开,装做处理,直到再也无法遁逃。
理论上,还活着的人,没有一个不是幸存者。
无论刀下留人的是衰老,疾病,意外,或自己。
很多幸存者的存在状态如同在薄冰上滑行。
如果可以,努力工作,因为现实就是仅有的,也就是那层薄薄的冰,为了避免坠落,必须高速滑行。
如果不行,说说废话搞搞笑,浪掷光阴也好过思考,因为思考可能带来停滞和沉重,阻碍滑行。
James 发现自己一事无成而来日无多,决定要做两件事来「极大化」他少的可怜且备受疼痛折磨的余生。
一是把不能幸免扭转成自觉的选择。
一是让周遭的朋友思考幸存的意义。
第一件做到了,不过,跟原来想象的不大一样。
他还年轻,完全没活够,死后也不会与天地同舞,他的选择不过是画下一个空洞的句号。
一个姿态。
但也许也就只能是这样。
第二件也跟他原来想象的不一样。
没有人要听他训话。
他们要用各种搞笑、不计较、狠话、单纯的信仰、生命可以另类型式延续的想象、虚无…什么的,或更多的搞笑…回避可能令人沉重的思考。
他们也想「极大化」James的最后旅程,但对他们来说,那意味着陪伴他完成造访Barafundle Bay的最后心愿,用嬉闹和美丽的事物充填旅程。
然而,最终,James空洞的句号其实就深凿在他们的生命中,从今而后,无可回避。
有些影评说,如果导演想让人深入思考沉重的问题,就不该回避。
当初我以为是过度的感伤或泛滥的美景淹没了思考的线索。
现在觉得导演思考的恰恰是「回避」本身。
这个还年轻的世纪不想承受苍老的人类文明和充满痛苦的暗黑历史。
我们要高速滑行,要无痛的干净明亮。
于是习惯服用止痛药阻断肉体的痛楚,于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用了更多微妙无形的语言吗啡和欢愉假象抑制内心的痛苦。
回避原是一个令人不适的议题,有点儿像小孩大喊国王穿的那叫什么新衣。
手法也无意讨喜。
不让你完全释放情绪,好逼迫你尴尬正视自己是如何一贯地伪装无能为力,其实就只是缺乏面对的勇气。
不管是面对自己的人生,或面对挚友的离去。
有些影评说三个男孩不够像James的挚友,认为剧本有问题,或配角缺乏说服力。
他们当然是挚友。
默默陪伴是情谊,嘻笑是情谊,吵吵闹闹扛树推车是情谊,悄悄准备花火是情谊,公主抱是情谊,悬在崖边绝不松手和暗夜里仓皇奔走疯狂翻找止痛剂更是情谊。
有这一切情谊的表现,但情感就是无法完全的交流。
可这种没有交集也许既不是剧本,也不是演员有问题。
隔开James和三个好友的是死亡。
对死生意义选择了思考和回避两条不同的道路,让他们在死别真正到来之前已经生离。
James倨傲的关怀不可避免的节节挫败,三个男孩也有自己的尊严和骄傲要维持,大家都难受。
都不知如何是好。
悲莫悲兮。
所有在其他电影里一定带来启示的荒谬事件和怪异路人甲乙丙,在此亦不兴发三个男孩的感慨,或催动他们深思。
但以他们各自的方式,他们都算是陪他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有些观众会因为见到死亡的场景而流泪。
有些会困惑。
还有一些自始至终未曾落泪的人,会不由自主地反刍脑海中的影像,细细咀嚼,突然被后座力重击。
最后,说点Benedict Cumberbatch。
再苛刻的影评都无法不称赞BC的演技。
尖酸的说他再努力也救不了导演和编剧,痴心的说不管别的,光看他就值。
事实上,其他三个男孩也都是好演员,但只有JJ Feild稍微靠近BC的层次。
就Third Star想探讨的主题来说,这样正好。
什么是BC的层次?
Jonny Lee Miller 在 Frankenstein 的Q & A里曾经指着 BC 说 “He is really good.” 脸上流露的表情,只能用不胜钦羡来形容。
同样的话 Martin Freeman也说过,还说 “When he is on fire, it’s a formidable sight to see.”因为BC往往不仅出动肉身「扮演」着角色,也不只是运用心智「融入」角色,更把灵魂灌注进去,让角色的生命意志与存在困境光芒四射地透显出来。
扮演的极致是神似,融入的效果是立体,至于灌注灵魂,则一颦一笑,都可能成为天启。
理论上,还活着的人,没有一个不是幸存者。
不过,从来不曾忘记这个事实却又能温柔严肃对待的人并不多。
我们何其有幸,能有BC这样一个清醒的幸存者毫不吝惜地为我们展示人类生存的各种样态。
期待他持续为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思考,更多美好。
都很不容易。。
语言各种通俗的同时带来了并不俗气的生命态度,只能说,勇气、尊严、疾病的折磨、友情等等都是世界带给我们最好的纪念品。
电影主旋律竟然是:亲爱的朋友们,我要结束我像屎一样却又恋恋不舍的生活…望成全
看之前没看简介 还以为又是二战题材 结果是癌症患者告别世界之旅 电影平淡的风格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刚开始还以为类似于成年版伴我同行…
BC在这里面柔弱的美啊,而且他是不是拍完这个之后就拍sherlock第一季所以第一季里那么瘦。又,才发现jj field这个撞脸帅哥啊,完全就是裘德洛,抖森,年轻唐尼的结合版,他的声音还很特别
人们总是嫌一辈子太短,又嫌一天太长。总是坐着抱怨,不站起来行动,总是浪费时间找借口,却不花时间想想怎么做。总是惊叹羡慕别人的成就,却忽略别人之前一次次的失败再继续。总要死期将至,才后悔没把人生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是不是大家死前最想做的都是旅行?现在就出去走走吧。归类《遗愿清单》。
没有惊心动魄,但每一个人物的表情,每一个镜头都细腻到让你动容。
三星半
英国文艺片啊,要不是有任务我才不看呢
他们在火堆旁跳舞想到那句“火,要是燃烧了才叫火。”而生命就是用来燃烧的。【小清新气质二缺特别特别美!!!
剧情弱,太清新。。并且事实证明,要有好机油哦~
无聊
"让我举起吗啡,同所有人干杯”。虽然死亡不可避免,但你有权选择结束生命的方式。Cumberbatch先生精湛的演技快让我彻底成为脑残粉了!
这种带着基情的文艺片英国人最会拍了~~~虽然是文艺片,并且到了结尾还会觉得非常压抑,但是却不闷。对于生命以及生活的探讨有深度且不装逼,有戳中笑点的场景更有戳中泪点的场景。景色简单但美丽,所谓旅行,就是要这样才算是真正的旅行。BC太会演了我觉得我已然成为他的脑残粉了。
为了基友!为了BC!
最後一幕不錯,除此之外無話可說...
这类片子太多了,其实拍得很一般,多给一颗星给主角最后的选择吧。about my death, I don't know……
用旅行作为生命的告别仪式这个点子绝对是大爱!在生与死的面前其他问题都变得微不足道。最后的沉海表现力很强,生死的对立用海来区分。【最后风行上这个版本的字幕组成员,你们过四级了吗???】
三十岁,是个尴尬的年龄,也是个来得及改变的年龄。该发生的,总要发生。好残酷的片。
片儿挺闷的,中间直接拖了好长一段,还不是为了看BC,我容易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