飚泪看完《蓝色大门》。
我一动不动,就想这么苟延残喘的再在胶片上余留的一些青春的余温里待着。
一并祭奠那些在青春的岁月里酸涩绽放的花朵儿。
其实故事的背景很简单,三个孩子,在导演所构筑的一个成年人暂时缺席的世界里,悲着他们的悲,笑着他们的笑。
一边抹眼泪一边打算要写点什么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想象力已经不够用了,一定要列出一些关键词,才可以勉强涂鸦的纪录下什么。
我很伤心,原来,我离那扇蓝色大门已经越来越远了。。。。。。
关于“蓝色大门”。。。。。。。
在影片中,蓝色大门的概念在片尾孟克柔平调的那段话中被带出。
——“于是我似乎看到多年后,你站在一扇蓝色的大门前,下午三点的阳光,你仍然有几颗青春痘,你笑着,我跑向你,问你好不好。
你点点头。
”这本是一部关于成长中的琐碎而甜蜜的烦恼的电影。
它不用很多花招或者噱头,仅仅用简单干净的背景,光芒万丈的微笑和这样一些寥寥落落的文字,就已经把我完全打败。
首先——蓝色大门对少年来说是一扇通往成长的大门,是一道隔绝成年世界和少年世界的门。
那道门不远不近。
你无论是不是愿意,却都要慢慢逼近那道门,然后走过它,进入成年人的世界。
在这个层面上,导演在电影中所构筑的世界是一个几乎蓝色大门以内的世界,所有的成年人几乎缺席,在这样的世界中,三个孩子的原本只有考试,升学,运动,素色制服,饭盒,沙滩,清碧的蓝天的世界,因为三个人感情上的相遇,于是使那段记忆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丝颤音。
其次——蓝色大门对成年人来说也是一道已经走过,而且不可能第二遍走过的青春的门。
在影片中,其实不是完全没有成年人的角色的。
唯一的两个被模糊化的成年人,一个是体育老师,一个是孟克柔的妈妈。
在片尾的孟克柔的独白中,她说——“三年,五年,或是更久远久远以后,我们会成为什么样子的大人呢?
是体育老师?
还是我妈呢?
”其实,今天的体育老师可能曾经是当年的张士豪,今天的孟克柔的妈妈也曾经是当年的孟克柔或者杜月珍。
他们在那些青春的日子里撒欢儿,烦恼,心慌,蜕变,成长,和今天的那三个小家伙一样。
但是他们跨过了那道蓝色大门,于是,他们进入成年人的世界,履行成年人的义务和责任。
获得成长,丧失青春的所有好的与不好的东西。
在这里,导演设置了一道大门所隔绝的两个世界的人的互相探索。
少年想探知大人的世界,比如,孟克柔很平淡的问妈妈:爸爸走的那些年,你是怎么过的。
而大人也同样渴望探知少年的世界,比如,孟克柔妈妈很隐晦的问孟克柔:你是不是失恋了。
这里出现了一种很有意思的对峙,两个世界的互相打探和观望,没有得到的和已经失去的。
同样珍贵。
最后——蓝色大门对于孟克柔又标志着她关于爱的标准定义。
这部电影很多时候被归类为同性恋题材的影片,我决定看到一次就吐一次口水。
孟克柔一直喜欢着杜月珍,她拒绝张士豪的表白,一方面因为她不能因此而伤害喜欢着张士豪的杜月珍,另一方面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可以喜欢男生。
于是在爱的定义上,孟克柔是游移并模糊的。
蓝色大门更象征着一个成年人的道德背景下的关于爱的标准定义。
孟克柔知道这个标准定义,并且试图纠正。
影片在最后也没有揭示孟克柔最后的纠正有怎样的结果,但是,她努力接近着这个标准定义。
关于三个少年角色。。。。。。。
影片中的三个少年人物都自我认可自己身为蓝色大门内的人的身分,他们渴望成长,又惧怕成长,三个人都如此,但是个别又有不同。
孟克柔是一朵倔强开放的略有些潮湿阴暗的花朵,也娇艳,但是沉默着,她对爱以及长大的理解在这三个人中最深刻;杜月珍更像一个没有心事的孩子,她的一点可爱的小心机和她对爱一个人的迷糊定义让这个角色悬浮在第一人称以外,始终作为故事发展的背景材料;张士豪这个角色我最喜欢,他身上那些少年的勇敢和阳光,在那个夏日的午后配着那件棉织的花衬衫,自行车,碧澄的天空,和一个回头的灿烂笑容把有关青春的所有定义定格在那一刻。
对待各自不同的成长道路上面临的障碍,他们倔强而单纯的表达着悸动与挣扎。
他们站在大门的这一边不安的张望大门的另一边。
三个角色中孟克柔的角色是心理层次最丰富的一个。
她喜欢杜月珍,也喜欢张士豪,她的境地是选择谁都不符合自己与别人的要求。
选择张士豪?
杜月珍会伤心。
选择杜月珍?
自己又明明喜欢张士豪,而且,她不可以喜欢女生。
我喜欢出演孟克柔的桂纶美,没有一眼瞄准的美丽,但是她嘴角淡淡的微笑和眼神里透出来的倔强,让人过目难忘。
影片的结尾其实是开放式的,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只是在孟克柔的那段话中关于三个人在蓝色大门重逢的约定,和最后出现孟克柔在画板上歪歪扭扭的写着:“我是女生,我爱男生”的镜头。
他们还会在成长的荆棘中相遇么?
孟克柔会喜欢男生还是女生?
张士豪是不是还会一脸流光溢彩的微笑?
杜月珍是不是还很可爱的爱谁就收集谁喝过的可乐瓶?
我们不敢想,答案太多了。
青春以及一些有关青春的小道具。。。。。。
不记得是谁用过的比喻,说是人生的河流中,有一个渡口,就算你离他远去,可是你却总想不断靠近它,这个渡口就叫做——青春。
这个渡口从来不动,移动的是我们。
我们无可奈何离这个渡口越来越远。
所以,青春永远不老,老的只是我们。
青春甜如蜜,吾愿常采撷。
青春醇如酒,吾愿醉不醒。
——这是泰戈尔的青春。
青春是一个可怕的东西,它是由穿着高统靴和化妆服的孩子在上面踩踏的一个舞台。
他们在舞台上做作地说着他们记熟的话,说着他们狂热地相信、但又一知半解的话。
——这是米兰昆德拉的青春。
如果,你十七岁,你想的只是能不能上大学,不再是处男,尿尿可以一直线的话,你该是多么幸福的小朋友啊。
——这是孟克柔定义的青春。
好似无暇的美玉,一晃就可以照见惨绿少年的眉眼。
在影片中出现了一些有关青春的小道具。
开头的时候喜欢张士豪的杜月珍不厌其烦的收集张士豪的小物件:篮球——上面好像还有张士豪和人赛球时的硝烟味;周记本——张士豪的字——写的好丑哦;原子笔——张士豪的,如果把这杆笔写那个人的名字写完,他就会喜欢我;。。。。。。
开头的时候,张士豪蹬着自行车穿着蓝色的花衬衣在屏幕上惊艳的闪过。
那件随风飘曳的蓝色花衬衣,于是深深的叫我着迷。
一些我喜欢的场面。。。。。。
整部电影的叙事节奏很得当,我一般很怕看拖沓的电影。
特别是为了一个小高潮的煽情不得不堆积大量的镜头在情绪的铺排上,再怎么用催泪的音乐,演员再怎么歇斯底里,我都会按快进的。
我也很恶心导演把一些我觉得有意思的场景拍的过于省胶片——但是,在导演都把电影往2个半小时,3个小时拍的大背景下,这些情况一般不多见。
这部电影我就觉得不错。
不拖沓不粗略。
一些场景我很喜欢。
杜月珍和戴着张士豪头像的孟克柔在自己的小房间里跳着舞。
那么快乐。
可是你却可以看到孟克柔的表情却很不搭调的有些冰冷。
这为后面揭示,孟克柔喜欢杜月珍做了铺垫。
在游泳池孟克柔和张士豪的一张遭遇战,张士豪虎头虎脑的有点得意的问:根本就没有杜月珍吧,是不是你喜欢我?
当时张士豪微微眯着的眼睛,咧着的嘴角和得意的坏笑,真的是太可爱了!
说到这里,我想提下,那些青春期的偏执,就好像上面那个镜头里,张士豪不断重复着那句话,一遍又一遍的。
电影的前半部分,张士豪一看到孟克柔就机械性的做自我介绍:喂,我叫张士豪,天蝎座,O型,游泳队,吉他社!
孟克柔为了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可以喜欢男生而不断重复那句话:你想不想吻我?
张士豪在知道杜月珍确实存在后,赌气的冲着孟克柔一遍又一遍叫着:你到底什么意思啊!
这些重复不但不叫人觉得台词苍白,反而妙趣横生。
尤其是张士豪的那句:“喂,我叫张士豪,天蝎座,O型,游泳队,吉他社!
”可爱的天崩地裂。
孟克柔和张士豪有很多戏的背景是在充溢着车流的马路上,两个单纯的孩子,骑着自行车,一前一后赌气似的比着快慢。
背景的车流被符号化了,在一个街口过去,他们都被那背景的符号化的车流所湮没,这里的象征意味是,他们终于要以这样的一种方式融入成年人的世界,符合成年人的标准,遵守成年人的规则。
在湮没的那一瞬,两个人互相看着。
谁都不说话。
虽然我闭着眼睛,也看不见自己,但是我却可以看见你。。。。。。。
这是孟克柔最后说的话,她闭着眼睛,看不见自己,因为她需要在走近蓝色大门的时候对自我重新定义。
其实不仅是孟克柔,张士豪和杜月珍。
所有需要跨过蓝色大门的孩子都要在跨过的那一瞬,自我重新定义。
蜕变。
进入新群体。
成为体育老师或者孟妈妈那样的人。
远离青春。
长大成人。
一个夏日的午后,我咬着手指甲飚泪看完这样一部讲述夏日午后的青春琐事的电影,叫我有点懊恼。
因为,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跨过了那道门,连点感觉也没有的。
敲字的时候在听王菲的《催眠》。
“第一口蛋糕的滋味”这句话简直就是为这个电影量身定做的。
第一口蛋糕的滋味,味道怎样?
当时少年时品尝蛋糕的你才知道。
我们已经长大?
我们也正在长大。
我们也闭着眼睛,我们也看不见自己,但是我们却可以看见那些曾经和我相似成长着的人儿。
站在一扇蓝色的大门前,下午三点的阳光,几颗青春痘。。。。。。
笑着走过,身后,蓝色大门戛然紧闭,再也不对我们开放。
微信公众号:moviesss 首发于 MOViE木卫
重看《蓝色大门》,还能聊些什么?
答案只能是,青春。
电影里的张士豪有许多问题,接近于十万个为什么。
他不停地追问,问题如下:“你什么意思嘛”、“我有什么不好?
”、“那你为什么要我吻你?
”电影里的孟克柔,问题似乎只有一个。
她需要面对自己的性取向,它的难度,似乎大于其他两位主角人物,而十七岁的爱情,往往不需要答案(准确说呢,是十七岁也可以不必有爱情),所以她的问题,只是会以困惑的形式,继续存在。
大学时候看《蓝色大门》。
它对于我,只有台湾的小清新自然气息,街头的车阵,台北浓密的绿荫,师大附中校园操场上,永远充溢的阳光。
这一次,三亚的沙滩影院。
当我站在三十岁的角度回看这部电影,我更关注的,是青春期阶段,男生与女生的距离和速度。
距离问题,并不是长焦镜头拍摄的骑行,也不是孟克柔释放了对方可以走近的信息,结果又拒绝了对方。
距离是男与女的试探和较量。
当张士豪和孟克柔为了躲避巡查的教官,他们藏匿在衣帽架子后面,蹲踞在夜色下的泳池边。
他们漫无主题地,聊着天。
你会以为,他们已经挨得很近,下一幕你发现,他们彼此间,还隔有一段距离。
以及,对孟克柔的“主动”,帅剌剌的张士豪,更多是暴露了内心腼腆的一面,不断后退。
只有到了被拒绝明示后,他又变得不思议的主动。
《蓝色大门》泳池段落的涟漪水纹,一直影响到了后来,多年不祛。
每每我看到电影里的夜下泳池,林书宇关于友情散场的《九降风》、谭惠贞直击僭越师生的《以青春的名义》,首先想起的,就是《蓝色大门》的一池子水。
如果蓝色是忧郁,那么,它大致上还是代表了整部电影的基调,无可避免的,青春期与成长到来,莫名的,小小的忧郁。
许多人看了《蓝色大门》,会冒出一处不明白:大门可能是通往成长之路,但为什么是蓝色的大门呢。
电影里,好像并没有抛出明确答案。
有人也一度猜想,是关于开头结尾,成长以后的人生畅想罢。
希腊、地中海、圣托里尼,遥远的美好之类。
这样的描述已经远在天边,答案又可能近在眼前。
因为学校游泳馆的大门,就是一扇蓝色的铁门。
在泳池边,张士豪认识了孟克柔。
速度,是关于成长的速度,发自本能的亲密渴望与追逐冲动。
人们大致认为,由于身体发育,女生的成长速度,会比男生来得早。
这就反映在了前面说的,有着许多问题的张士豪,和只需面对终极问题的孟克柔。
单车街头出现的第一幕。
孟克柔冲“情敌”张士豪,投了“原来是这个家伙”的一眼。
然后,你寸进,我小挪。
你再进,我紧跟。
结尾,《蓝色大门》又强调,并重复了一次投入街上的比赛追赶,再以孟克柔的青春寄语,作为结束收场。
在此之前,当他们一起被教官点名,去擦拭敷贴在地面上的一纸情书。
两个人用鞋去搓踏,踩跺,又气又好笑的画面,就像在跳小步舞。
当孟克柔戴上了“面具”,扮演林月珍喜欢的张士豪,只有重温回看,你才会发现易智言设置这一幕,不只是一场女生间的游戏那么简单。
还有两次放国歌时,迅速把观众带入到校园情境。
第一次,所有人都定住了不动。
第二次,孟克柔与张士豪穿过人群,视周围为无物。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Honey就是在歌声中出场。
所有人都站定了,而他,大步向前,单挑山东,慷而慨。
好像一直忘了说林月珍,她的困惑与纠结,更像是青春的白描。
比如临阵退缩,比如把一支原子笔,写对方名字写到尽。
从暗恋到单恋,古往今来,有无数凄而美的故事,只是情深不寿。
爱情并不是单向的,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运动。
爱情是两个人的携手并肩,需要勇气,还有运气,而且,往往还有保质期。
好的三年五载,几十个年头。
糟糕的,不出十天半个月,恶语相向,伤人误己。
不修饰的桂纶镁和陈柏霖,基本上是以素颜的天然形象,出现在《蓝色大门》中。
反观《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当九把刀把自己设定为柯震东,就属于美图秀秀加拉腿弹簧APP一起上了,美化得得有些严重。
陈柏霖像重复什么问题那样,也不断重复着自我介绍,“天蝎座,O型,游泳队,吉他社,我还不错哦!
”这又是典型的男生心理:我很想认识你,但又不知道怎么循序渐进慢慢相处。
有的,只会是鼓起胸腔中的自信,推销自己。
会游泳会谈吉他,基本上已经代表了校园时代,校草级别的存在。
反观十几年后,当陈柏霖板着苦大仇深脸在电影院扮深沉,那就只能说:再见,在也不见。
闲来无事时,想起少时旧时,随已过去,却仍觉有趣。
一年少十三四时,很是自卑。
总觉自己不够好看,不够挺拔,站在学校操场开早会,总是比别人矮一头。
当时班里大多女生喜欢一个男孩子,第一次注意他,是老师点名让他念书中课文,见他穿白色衬衫,个子高挑,身形潇洒,普通话讲的很标准,在众多脸上起孢的男同学中,格外清俊。
于是对他有了好感。
却不愿靠近。
偏偏老师把我和他分到前后排。
那时羞涩难耐,不敢随意和他讲话,只是小心的在上课时看他俊秀的侧脸,心中欢喜。
呵呵,年少的好感,让我至今喜欢如此类型的男子,以及白色衬衫。
大概初中三年级,很多男孩女孩开始互相传达情谊,在同学中,甚至连手都不敢碰触,在老师眼里,却属十恶不赦。
那时我们前后排关系都很好,于是大家一起到民族村过傣族泼水节。
男孩子最先投入泼水的混战中,我们女孩子就在旁边看,他过来,把身上钱包,BP机,手表,统统交给我,说,你帮我看好。
就这么一个无意的嘱托,在我心里,却过了10年都记得,呵呵,也许当时一点点的信任,对自卑的我,都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和安慰。
女同学中,甚至有人说在毕业前一定要让他爱上自己,可见他的欢迎程度。
临近毕业的一个夜晚,学校开完联欢会,同学几人相约吃夜宵。
我们两人并排骑车,在那个夏天的夜晚,他对我说,如果我追你,你会喜欢我么。
我心头一惊,难道,他看出我苦苦埋藏的心思?
呵,却口头仍不放松,我说,不,不会,我不喜欢你这样的男孩,无法有一种安定的感觉。
当时他深深看我一眼,从此,我们再也没聊过这个话题。
毕业之后,在云大再见他时,更发英俊潇洒。
他给我看钱包里女友照片,和泼水节那天我偷偷看到在钱包里的又是一人。
几年之后,同学聚会见到他,带到聚会的女友又换一人。
他身边的女友永远都漂亮,他是应该配一个漂亮的女友。
而他,是我这一生至今,唯一暗恋过的男子。
二同样那时,一位女同学,和我同年同月同日生,从进学校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成了好友。
两人天天一起上学,一起放学,一起吃路边摊,一起唱歌。
她对我很好很照顾,我像她的小妹妹,吃瓜子,要剥好给我,吃雪糕,要把纸拿掉勺子叉好,下课放学,我值日,她帮我扫地。
她一直以中性的形象打扮,我们走在学校里,别人都以为她是男孩,甚至有低年级女生写情书给她,她长相清秀,个子高挑,如果是男生,一定非常帅气。
而她对我好的没有理由,无以复加。
我却在这种隐隐中感觉到莫名的恐惧。
直至老师单独把我叫到办公室,说,你们两人在学校有领导来检查工作时,不许搭肩走路,别人会误会你们早恋。
我讪讪的,开始不敢和她更贴近。
一日放学,我故意迟迟不走,她一直等我,觉察到我的改变,对我大发脾气,我回家大哭一场,觉得伤害了她,深深自责。
第二天,主动和她道歉,我们重修于好。
后来,女同学开始排斥她,说她是LES,让我不要和她靠近,会失身。
我真的开始害怕了,想起她对我的好,似乎也有了奇怪的含义。
放学故意不走那条路,下课故意不和她一起玩,她逐渐,被全班女生疏远。
那时的我多么愚蠢。
伤害了一个可爱,善良,最有女人心思的女孩。
对于后面她的转变,让我深深内疚和自责。
大学毕业之后,她举办了画展,专程到我家把请贴送给我,看到她那么多年学画的成就,我真心为她高兴。
略微谈了几句,她起身告辞,至此,我们已经三年没有联系过,她的打扮更加的像男孩。
看了她的画展出来,无意在街角看到她牵着一个女孩子的手,看到我神色慌乱,我想当时我也面如死灰,我看到女孩环抱着她的腰,而她的眼神,她的眼神带着一种哀求。
我心碎了。
是我,或者我们,同学,朋友,老师,学校,社会,一起把她推到这个边缘,一起,一起做了罪人。
2年之后,和男友逛百盛遇到她,她对我微笑,我亦对她微笑,眼中仍然有着往日情谊,男友大为吃醋,谁啊这男的,你还和她笑那么暧昧。
呵呵,这是个女人。
啊!?
他显然完全不相信。
少年的我,想来真是一个让人讨厌的孩子。
敏感,自大,自卑,盲目,任性,天真,而矫情。
这些矛盾的特质,注定让我在以后的道路中经历坎坷,接受挫折,既而能够坦然,自信,内省的面对自己。
是谁说过,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决定于20岁之前的经历。
那时的一切,让我对爱情,倾慕的男性,喜欢的女性,向往的生活,都有很多的引子。
我知道自己正在改变,当我真正可以平静,快乐,愉悦,满足的度过余生,就是最大的幸福。
很干净的剧情,少量的语言,但意蕴却绵长,从片中看到了自己,因而产生共鸣,那时候,是多么的单纯,却还揣着小烦恼。
台北的街景让人暖心。
市民风俗、小资情调,这个大环境下演绎一些青春的小事,无关风雨,只与蓝色大门有关。
友谊、爱情、依恋,在青春年华中,我们留下什么,便会成为什么样的大人。
有时候,在那一刹那,边长大了,懂得保护自己,不去伤害别人,知道负起责任,不会为小事闹心,虽然变得更加现实,但也免去了“无用”的烦恼。
偶尔安静下来,也是会渴望你的人,有那么一个人,站在蓝色大门前等着自己,共同回忆着年少,携手推开那扇通往“成熟”的门。
真的还在吗?
真的会有吗?
---聊着聊着就想把几年前写的这篇找出来,真是纯情啊—————喜欢一个男生,收集所有他的一切。
他每月剪一次头发,头发还是硬硬冲冲的,他的个子很高,他的眉毛很浓,他的眼睛很深,他笑起来很坏,他走起来很垮。
他盯着你的时候很桀骜,他抱狗的时候很柔情。
他喜欢吐舌头和抽鼻子,他照相的时候头往左偏。
他在975班,天蝎座,0型血,游泳队,吉他社。
每天上课就煎熬,下课就一眼不眨等着他从窗外经过。
他扣篮很酷,他的鞋子很大,十号半吧。
打完球他会在福利社喝汽水,就在他后面的一张桌坐下。
等他走掉,坐他坐过的位子,把他喝过的汽水瓶带回家。
看他踢足球,大辣辣的太阳,远远的站着。
看到他受伤下来,一堆女生呼啦围上去,就默默走掉。
太阳晒得人快要晕眩,闷得人无法呼吸,怎么就没种走上去告诉他自己的名字。
我叫月珍,我想认识你。
我叫月珍,我想和你做朋友。
我叫月珍。。。。。。
废纸篓里堆满了只写了一两行字的粉红色信纸。
还是默默跟他,大晚上趴在游泳馆的后墙上,只为听他在里面游泳的声音。
水花单调地哗啦哗啦,却是听过最美丽的和弦。
捡他丢掉的原子笔,每晚在偷的他的周记本上写他的名字。
张士豪,张士豪,张士豪。。。。。。
听说如果把这支笔的油全写完了,他就会爱上自己。
偷偷拍他的照片,做自己的桌面。
偷偷逃课去车棚擦他的车子,他骑车的时候,花衬衫就鼓鼓的兜起风来,他连背影都好看。
半夜睡不着,起来在后院跳绳,如果连着跳100个,就去告诉他。
如果连着跳200个,他会答应我。
如果连着跳300个,他就是我以后的老公。
如果。。。。。。
坐在地上喘气,301个。
然后,安稳的去睡,第二天忘记这件事。
17岁,安静的是纯白的白纸,透明的是叶间的露珠。
17岁,克柔对张士豪说,如果你的17岁,只是想着保送大学,自己还是处男,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17岁,月珍在自己家门口转过身来,问张士豪:我们可以交往吗?
张士豪愤怒的撇撇嘴说,不可以。
17岁的蓝色大门,是属于孟克柔和张士豪的片子,而17岁,是属于月珍自己的独角戏。
17岁,为一个人做了那么多那么多傻事,过些年来看一定会哑然失笑。
但是,在自己的17岁,只是想着保送大学真的是件幸福的事吗?
那些傻事,一件也没有做过,就真的聪明吗?
我们或许遇过多少个炎热的夏天,但是白色栀子花,却只盛放在那一季。
错过了,就是错过了。
当初恋升华成青春的经历时,往往内涵也就丰富了,影片很干净的剧情,少量的语言,但意蕴却绵长,从片中想到自己,因而产生共鸣,那时候,是多么的单纯,却还揣着小烦恼。
台北的街景让人暖心。
市民风俗、小资情调,在这个大环境下演绎一些青春的小事,无关风雨,只与蓝色大门有关,友谊、爱情、依恋,在青春年华中,我们留下什么,便会成为什么样的大人。
有时候,在那一刹那便长大了,懂得保护自己,不去伤害别人,知道负起责任,不会为小事闹心,虽然变得更加现实,但也免去了“无用”的烦恼。
偶尔安静下来,也是会渴望,有那么一个人,站在蓝色大门前等着自己,共同回忆着年少,携手推开那扇通往“成熟”的门。
真的还在吗?
真的会有吗?
五一假期刚过,赵薇执导的处女作《致青春》高调入市3天收1.42亿占据宝座。
我还没有来得及去看,却想起很久以前看过的另外一部电影《蓝色大门》。
如果很多人还都深切记得《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那句:“那些年错过的大雨那些年错过的爱情好想告诉你我没有忘记”,那么,我依然还深深记得《蓝色大门》里,张世豪一遍又一遍问孟克柔:“你什么意思嘛,什么意思嘛”。
这个镜头一直一直在我脑海里晃,晃着晃着大家好像都开始缅怀青春了。
我曾很高调地写过一句:“我对青春没有任何兴趣。
”这句话,若让我自己解释,大抵就是我无法定义青春这个阶段,很多人说青春是18岁到25岁;也有人说青春应该是16岁到30岁。
总的来说就是谁也没有办法给青春一个定义,又或者是像我这样的女人,像杜拉斯写的那样,又或者如洁尘所写——早早地“提笔就老”了,从来都没有过所谓的青春。
我好像没有过所谓的少女阶段,哪怕是在我十四岁的时候,我也从来没有眷恋过粉红色,从来没有痴恋过格子衫,也从来对玩偶之类不感兴趣。
我好像早早就开始沉迷于稳重与古老的东西——但是,我痴迷过一个男生,这个必须要算青春,因为没有说出口。
那么青春对我而言就算是一种心情。
那种心情是热的,而青春过去了以后,心情是凉的。
怎么说呢?
有人说陈奕迅唱《浮夸》是热的,林志炫唱《浮夸》是凉的,大抵就是这个感觉了。
太难以描述了。
所以有些人珍重青春这件事,有些人并不珍重。
我觉得青春这事过去就过去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并不是说青春已逝就一定要把它当成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还有人说——“青春是一种心态”,究竟什么样算青春心态呢?
如何把激情四射和不论后果这两件事区别开来呢。
所以看《蓝色大门》这样的电影,于成年人而言,是捡起心情的最好方式。
我有个女友说,看完《蓝色大门》以后,她特别想给大学时候暗恋的男孩子打个电话。
我问假如能打通你说什么?
她笑:说,就聊聊,就说我当年喜欢你,然后我就寒暄打哈哈,或者大笑。
一句话把我带回到当年“热”的心情。
“我喜欢你”这样明显的话放在青春的时候,大概就是咬破嘴唇也不会说出来的。
说出来就是天翻地覆,就是六月天心里下起了雪,就什么故事都没了。
青春就是要揣摩,要迷恋你站在我的背后,我却听到你的呼吸;要眼睛发涩,鼻子发酸,要你站在我的远处,是我隔壁班的爱恋,使我们每日擦肩而过却都有生离死别的内心戏。
要夏日趴在桌子上午睡,从汗黏黏的手臂上抬头发现只有自己一个人醒,黑板上还有数学题。
或者揣着一袋水饺站在某个人的楼下等着他“偶然出现”,然后凉掉。
这种事情,就是成年人爱看青春片的原因。
很多女人都告诉我,在她们人生当中经历某一件事情之后,那种文艺的,热的感觉就忽地一下没有了,简直像魔法。
所谓青春或是成年就那是一瞬间的事。
那一瞬间你从此释然,决定把一个人,一段情,拾起或者放下。
那件事或许是某次一个人走回家,或者是某一天突然炒一个蛋炒饭;或者是突然某一天一抬头看见天上银色的云。
那一瞬间,你发现你的心“凉”了。
这种凉不是悲伤不是忧郁不是脆弱,就是你突然发现时间过去了,你成年了,撩起发丝像个成熟女人;穿着高跟鞋望着镜子觉得那个人陌生了,冷静了——最重要的,放下了,开始往前走。
我自己也是一样。
我的“青春”界点缘于一次相亲。
24岁的我和那个男人相处了五天,发现并不合适,于是我们就各自愉快地说拜拜了。
那个走回去的路上,路边有个老人卖水果。
我买了一点,然后在夜色中拎着一袋苹果走回自己的公寓。
在漆黑的走道里,突然就像撞见了鬼一样撞见了另外一种情绪,那个晚上的风简直是把我一切热烈和桎梏都吹散了,三天前我都还看安妮宝贝的书,可从那之后我沉默了,冷静了,不爱谈论八卦了,我开始热爱投身于凡俗世界,讨论婚姻与股票。
然后平静和愉悦就很快成了我的常有状态。
我的青春好像“热烈”一夜消散了,一夜过站了。
回头想想,那个转折点,无惊无喜。
那一夜,我走过了我的《蓝色大门》,所以我是真的相信有这样一个时光之门的存在。
从此,这个点之前发生的所有故事都被自己叫做青春。
所以青春是没有年龄的界点的。
它代表从一个点你开始回忆过去。
所以对于很多人而言,五十岁之前都能叫青春。
但是青春一定有一首主题歌,一定有个男/女主角,一定有一段情。
谁说爱情是这个世界上最变质的事情,我坚信这世间爱情依然存在,伴随着青春;就像坚信太阳依然会升起,伴随着海天的尽头。
这个“凉”了的时候,更容易回味,回味的滋味也更好。
年轻一定算青春,可青春真的不是只有年轻。
有人问我你的青春哪去了。
我觉得我的青春一直被我留在心里。
可能是昨天,也可能是很久之前。
我一直试图保持那种“热”的心情,却怕它太灼热;所以渐渐地开始学会“凉”。
我的老公是我的高中同学,偶尔望着他的胡子和发福的腰身,会想起高中时候他瘦竹竿的样子。
他也一直记得我高中时候剪着童花头,穿着白色的衬衣。
彼此算是个年少的见证。
有些人天生易老,比如我。
最关键的是,有些适合呆在这种“凉”掉的氛围里,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我适合当中年人,一定会比当年轻人要当得妙的原因。
我把握不好“热”,容易放肆,容易痛苦,容易出事;我适合“凉”着来活。
我从不准朋友拖我去听演唱会,因为哭得稀里哗啦那个肯定是我。
所以,青春这事没了就没了吧。
但是我从不否认青春的意境,是真的美。
我讲个故事来结局吧。
我一个女友,看完《蓝色大门》之后想起她高中时候的男友,于是约出来见面。
那时候他已经有了家庭和孩子,在咖啡馆里她留学回来十年后第一次碰头,她看着他的胡渣和皮鞋;他看着她的项链和PRADA的手袋,突然间彼此哑然失笑,然后他们彼此像失散的老朋友一般,那样轻松惬意地聊天。
回头她跟我说,空气都像凝结了,她好像感觉从来没有那么释然过。
就像走出咖啡馆的时候,她觉得三十岁的自己无比青春。
她依然爱着他的从前,他也爱着她的过去。
她从来没有像那样坚信过人心里有一块单纯之地,像影子一样在身后。
她觉得青春的心情就是相信爱情。
对于她而言,蓝色大门从未对她打开过。
所以她觉得青春这事,只要你回头望,它就在。
不回头,永远都不存在,“像梦一场”。
“你要干嘛?
”“我是游泳队吉他社的,长得还不错啊,我有什么不好?
”“你到底要干嘛?
”“就是追你啊”“我很麻烦的”“我也很麻烦啊”。
P.S:而最后,他也会变成谁的李大仁吧。
在凌晨失眠的三四点 开着床头灯,看喜欢的段落 它们,曾陪我走过青春的梦幻 过于熟悉的情节,仍然温暖的画面 简单的动作,朴实的语言, 我看见的那些恋爱,发生在美好的季节 小心翼翼的进行,不敢惊扰大人的世界 偷偷的拉手,路灯下的拥抱,黑暗中的亲吻 我看见的那些恋爱,出现在背景纯白的年代 她是爱笑又常哭的女生,他是球场上爱耍帅的少年 下课后需要穿越的整个走廊,放学后等待的小花园 我看见的那些恋爱,很长时间被人遗忘 她拿着饮料站在他必经的楼道边,心跳急促,大脑空白一片 他和同班一个关系还不错的女生说笑着,一副很亲密的样子 在废弃的旧教学楼里,她一个人傻傻哭到毕业 我看见的那些恋爱,很多脸红的画面 他抬头看见她坐直在前面的背,头发下露出衬衫里模糊的内衣影子 她在情人节那天很早来到约会地点,牵手时悄悄别过的左脸 我看见的那些恋爱,几时都美好如斯,犹如不曾消失过。
世界来了,他们永久长远 我们所经历的暗恋,相恋,失恋 那些无法实现的情节,一直一直鼓励我们向前 勇敢的爱,勇敢的哭,勇敢的恨 那是短暂青春无法实现的诺言
我看完了。
要是十年前看完该多好。
可是十年前还没有这只片子,十年前我还是盆浆糊。
十年前跟他们同年,他们用了十年,仍离大红大紫很远很远,似乎从阳光下举着花衬衫冲进了墙角。
我用了十年把波澜壮阔的未来过的静水无波。
我想像着有一天,当我看完一只这样的电影走上路口,盯着女孩子光滑如脂的脸看的时候,她走过来说:叔叔,给俺指个路行不?
人世间的大悲哀莫过于此。
我们有时间去爱的时候没有性趣,性趣满满以后没有勇气,鼓足勇气以后没有回答,回答到来时没有机会,机会来临了不懂方法,方法掌握了对象剩下一个,对象成了妻子渐渐没有了爱情,当爱情重新来临的时候,没有时间了。
蓝色大门其实只开在懵懂的最初,向左转是流沙地,向右转是修罗场,退而入电影院,是个唯一能悼念一个半小时的地方。
如果我是女生,大概也会喜欢干净漂亮的同性。
那些胡子拉碴的粗线条生物怎么可能以身相许?
愿天下LALA终成眷属,愿天下所有大叔好自为之……
电影中的高中,一切都好像漂浮在梦幻中,发白的校服,绿荫下的篮球场,快要写秃的圆珠笔,还有永不褪色的单恋。
现实中的高中,单恋应该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有这么两个男生,作为高中同学相遇了,彼此都是早熟又孤独的文学少年,因此一拍即合。
久而久之,其中一位少年自己对自己的想法都不知所以然了。
那种心境一定是非常茫然的吧。
于是就有了将自己伪装成仿若小丑的试探性的告白。
我想那个少年一定是自尊心非常强烈的人,那种能够把自己的强烈思念掩藏在嬉笑的外表之下的心灵,很美丽。
---“我喜欢你”---“你不要再说了,很恶心哎”于是两人渐行渐远,升学,出国。
在分别若干年后的深秋午后,已经长大的少年在个人bbs上写一些有的没的,此时故人那透明水蓝色的身影不知为何又掠过心头,忍不住把他揪出来嘲笑一番。
写完之后,才发现自己的眼泪不知何时流了出来。
“三年,五年,或者更久以后,我们会变成什么样的大人呢?
”不知不觉间,就已经走过那个水色时代了。
讲初恋的片子,那些花哨的引人眼球的“同性恋”还是请大家忘记吧
哥真心過鳥青春期鳥。於是這麼一來這片兒在我看來就太多噱頭鳥。
桂纶镁啊美,青涩得不行,花痴,蕾丝...这种青春很真实。台湾文艺片总能唤醒心底某种沉睡已久的温柔
这部电影就是: 孟克柔的凶巴巴的可爱+张士豪的坏坏的笑
在那个闷热而又无所事事的夏天,有着青春所有的记忆.多年后,走到那扇蓝色大门前,才发现青春也只是到此一游.高二时的桂纶镁是本色的清新,令人印象深刻."虽然我闭着眼睛也看不见自己,但是我却可以看见你."
那时候桂纶镁陈柏霖好小啊。其实我也在犹豫要喜欢男生还是女生。
没有让我感受到青春懵懂的感情细节。好像绕来绕去就是孟克柔和男生接吻只为证明自己不搞gl。果如影片的一段画外音,绕了一圈,什么也没干!
桂纶镁的扮相确实清丽啦,只是也实在狭窄了一些
看不懂,汗。讲述得显得乱了点。
张士豪好像一个复读机啊,多年以后,回忆青春的悸动就像那一瞬间的眼红,极尽掩饰,故作轻松。
啊?这有什么好看的啊,导演编剧眼中的高中生就是这样的么,对活动好无聊= ='''看的满脸黑线的感觉啊,还好陈柏霖还可以,但也超级痴呆的感觉,哎呀买呀我的神啊,豆瓣都这么文艺小清新么= =''''PS.对了,还有就是受不了他们的港台腔啊,你看准了拉!好不好嘛~
“留下什么,就变成什么样的大人。”把青春描写得淋漓尽致,青春也就几年,一去不复返。可是他们的衣服好丑。
真没觉得好看在哪里...
NC玩意~
一种遥不可及的美好
“你说这一个夏天什么都没有做,只是跑来跑去。”你感觉什么都没有做,其实做了很多。我们不再是春天里的我们...【我叫张士豪,天蝎座O型,游泳队吉他社,我还不错哦】
一个那么纠结的剧情竟然可以拍的那么轻快。
大二错过。一再错过。清晨看来,疲累的心也渐渐被柔软化鸟。别的好处暂不说,最可贵是拍摄者的视角,真是和故事里的小孩子一般高,就好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平实轻盈,轻易就打动人心。音乐青春,服饰搭的也不错。台词可信度高。男孩子的执拗和坦率也很容易给人留下好感。呵呵,其实他斜睨的眉眼,让我
“张士豪,什么时候尿尿能不分叉,什么时候我们能长大?”青春文艺片的唯美鼻祖,真的是好有青春的气息而又不矫揉造作,一起看大海,一起等绿灯,一起拼车速……可是尽管我那么爱你,你也只是没办法爱我而已。
典型的台湾青春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