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座山

Le otto montagne,情越八重山(港),回不去的那座山(台),The Eight Mountains,Les huit montagnes

主演:卢卡·马里内利,亚历桑德罗·博尔吉,卢波·巴尔别罗,克里斯蒂亚诺·萨塞拉,Elisabetta Mazzullo,Andrea Palma,Surakshya Panta,埃琳娜·莱蒂,菲利波·蒂米,Elisa Zanotto,Ch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比利时,法国,英国语言:意大利语,英语,尼泊尔语年份:2022

《八座山》剧照

八座山 剧照 NO.1八座山 剧照 NO.2八座山 剧照 NO.3八座山 剧照 NO.4八座山 剧照 NO.5八座山 剧照 NO.6八座山 剧照 NO.13八座山 剧照 NO.14八座山 剧照 NO.15八座山 剧照 NO.16八座山 剧照 NO.17八座山 剧照 NO.18八座山 剧照 NO.19八座山 剧照 NO.20

《八座山》剧情介绍

八座山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八座山讲述了一段友情的故事。孩子成长为男人,他们在这一过程中试图不重复父亲的命运,但他们选择的人生道路却最终把他们带回了各自的家园。彼得罗是一个城里的孩子,而布鲁诺则是一座被遗忘的山中小村的最后一个孩子。随着时光的流逝,布鲁诺依然忠于大山,而彼得罗则回来又离开。各自的经历都让他们品尝到爱与失去,带他们回忆各自的起源,看命运的画卷徐徐展开。彼得罗和布鲁诺也最终发现了永恒友谊的真谛。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花花公子俱乐部迈阿密的一夜军情五处第八季神秘海域猎鹰追击军情五处第三季灵媒儿童十字军决胜零距离跳槽的魔王大人单身汉毕业时限只有神知道的世界第2季燃烧的石头消失在远空中游戏规则疯狂躲避球搏击傲娇小女生双面劳伦斯青春密语第五季罗摩衍那:史诗彼德与狼少女☆歌剧RevueStarlightOVA故土易埋千阳女子监狱第六季悲梦上海滩之猛龙闯金关特别难解之谜解答篇相思鸟之恋

《八座山》长篇影评

 1 ) 《八座山》:向云端

这是一部让人心旷神怡的电影。

电影改编自意大利作家Paolo Cognetti的获奖小说。

关于两个男孩与父亲的关系,与大自然的关系,成长以及命运。

长达146分钟的电影里,意大利优美连绵的山脉是绝对的主角,风霜雨雪,草木葳蕤,壮阔的日出,包容一切的山谷,在沉默中注视着时间。

来自都市的彼特罗,跟随父母到乡下度假,认识了布鲁诺,两个十二岁的男孩开启一段难忘的假日生活。

彼特罗的父母很喜欢布鲁诺,想帮他到城市读书,甚至愿意承担一切费用。

此时的他们,互相欣赏对方的生活。

彼特罗羡慕布鲁诺的自然潇洒,他反对把他带到磨灭人性的城市里,而布鲁诺早已厌倦了乡下的生活,期待走出大山。

布鲁诺的父亲为了让儿子帮忙干活,也暗中反对读书计划,某一天突然带着布鲁诺去打工,上学计划中断,两个男孩的友谊也搁浅了。

十五年后,两个青年再次相遇。

彼特罗的父亲热爱大山,热爱自然,却因为繁忙的工作没有多少时间享受他期望的生活,他认真严肃地引导彼特罗,希望他认真学习,按部就班地成长。

彼特罗从小就不喜欢父亲把自己的想法和喜好强加给自己,他无心分辨父亲的话究竟有没有道理,他只是一味地反抗。

父亲带着遗憾骤然离世,彼特罗顿时陷入迷茫。

布鲁诺的父亲最终没让他上学,他成了一名建筑工人,跟醉鬼父亲打了一架后,独自居住,再没相见。

彼特罗回到山村,布鲁诺想给他在山上修一座石头房子。

这几个月,两个人又像重新回到了童年时光,爬山,游泳,在草地上看云,在山脊上游荡。

崇峰峻岭,烟云缭绕,无处不在的大山依然美不胜收,一段彼特罗翻山越岭的长镜头,一帧两个人在石房子屋顶对视的画面,胜过千言万语。

彼特罗逐渐理解了父亲的遗憾,布鲁诺逐渐安心于山岭间的生活。

他们变得越来越像父亲。

彼特罗去到尼泊尔,希望继续寻找生活的意义。

在那里,他遇到了女孩阿斯密。

他决定留在尼泊尔。

布鲁诺和之前拜访彼特罗的朋友劳拉结婚生子,生活在山间农场,过着朴实的生活。

最初的吸引过后,生活的矛盾越积越多,甚至爆发剧烈的争吵。

因为经济危机,布罗诺的农场被收走,但他好像从来没有担心过这个问题,表现得很无所谓。

他们都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

彼特罗一直若离若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不满于父亲的犹豫不决和言行不一。

在山间和远方的不断游走,让他找到了内心的宁静。

他不想像父亲那样留下遗憾,他选择顺从自己的内心。

布鲁诺以一种粗暴的方式回归了自然,婚姻是一次努力,但他最终发现自己无法适应由纷繁的规则和情感的牵绊包围的生活,他只想独自住在小屋里,养两头牛,仅此而已。

有意无意中,他们都回到了父亲的“老路”上,他们留给身边人的印象也许跟父辈一样,尽管他们的父辈可能没得选,而他们是主动选择。

在这一点上,他们达成了互相理解。

正如布鲁诺所说:“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人必须停下来问自己一些问题,对自己说:‘这个我能做,这个不行。

’”“八山之旅”来自彼特罗在尼泊尔听到的传说:如果世界是个圆,最高峰就在圆的中心,问题是,谁学到了最多?

谁见到了八山八海?

谁登上了最高峰?

两个男人,在远山上,夜空下,寒风中,思考着。

不到最后,没有人有把握自己找到了答案。

电影最后,彼特罗生活在尼泊尔,布鲁诺消失在山中的一场大雪。

寻找高峰的旅程还在继续。

当我们疲惫的时候,会把目光放在云端,山间,他乡,究竟是远方能找到答案,还是远方就是答案?

 2 ) 如山:有人毕生攀登,有人终身守护

彼得罗和父母到镇子里度假,认识了村里最后的男孩布鲁诺,年幼的友情产生在同龄的朋友每天在自然中的游玩,消散于彼得罗的回程和布鲁诺无法选择的留下。

青春期的彼得罗选择了离开家乡,再次归来的时候父亲去世,给他楼下了一栋山里的残屋,布鲁诺决定帮他一起,也在这个过程里彼得罗知道了布鲁诺对自己家人的陪伴,友谊和房子一起被重新建立,他们也约定每年都要回到房子里。

彼得罗在城里做主厨,布鲁诺在山上有了家庭,有了女儿,开了牧场。

彼得罗最终远行,去了尼泊尔,看到了不同的世界和山,遇到了爱情,也会按照约定每年回来,慢慢成为了作家,而布鲁诺的农场生意不景气,家人离开,他却要坚守在山里。

最终,布鲁诺在一场大雪中消失在山里,彼得罗则在尼泊尔找到了新的生活。

这是一个关于男人,友谊,山,和延续的故事。

故事里的二人在山中相遇,友情在山中升温,又因为山延续了来自父亲的一切。

布鲁诺父亲的缺失和突然出现成为了他离不开山的诱因,也导致了他最终离开女儿重蹈父亲的覆辙;而彼得罗为了不成为父亲早早离开家闯荡,归来却发现那个曾带着自己登山的父亲和自己一模一样,也理解了父亲的两面也理解了安定的意义。

而这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也因为山,建立了结实的友情,只不过布鲁诺的人生只有一座山,而彼得罗则在跨越一座有一座的高山。

常常形容父爱如山,山意味着深沉,可靠,稳定。

而显然故事的主角们阐释了人如山般的两个样子:如山般稳定的人和勇于不断攀登的人。

不论是哪一种我都看到他们的坚韧和坚持,这是和影片中的自然一样震撼我的人性的力量。

影片拍摄了大量的自然风光,山里的景色,山中的一年四季,即使他们都略显粗糙的留着胡子穿着干活儿用的和徒步的衣服,也阻挡不了环境和自然光线下所带来的美感。

自然滤镜让整个画面都震撼开阔,也让人更加理解到底什么是山,什么是山一般的人。

 3 ) 被低估的戛纳评审团奖,两个男人的纯友谊也能如此精彩

八座山导演菲力斯·范·古宁根和夏洛特·冯黛梅尔许——访谈原文作者:Ben Lewellyn-Taylor译 者:Chloe想做制片的卑微电影学生 ,跟不上时代的Arthouse movie影迷《八座山》改编自保罗·科涅蒂所著的轰动文坛的意大利文学作品,于2022年获得了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奖。

时间跨度数十载,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对朋友:彼得罗(卢卡·马里内利饰)和布鲁诺(亚历桑德罗·博尔吉饰),他们各自成长,多年后又重新在阿尔卑斯山建立联系的故事。

当彼得罗和布鲁诺从孩子成长为男人,他们在这一过程中试图不重复父亲的命运,但他们选择的人生道路却最终把他们带回了各自的家园。

以绵延三十年的友情来写人生选择和父子关系,摄影下了大功夫,把自然的“崇高”对人的召唤和塑造写得很到位。

雄性绝对的ego一直在作茧自缚式建造人与人之间的藩篱,如一座山到另一座山之间所无从跨越的永恒的沉默。

本片由菲力斯·范·古宁根与夏洛特·冯黛梅尔许共同执导。

菲力斯是一名导演及编剧,此前创作了六部电影,其中包括他和夏洛特共同编剧的《漂亮男孩》(2018)和《破碎之家》(2012),《八座山》是他的第七部电影。

夏洛特是一名导演、编剧及演员,参演过《贝尔吉卡》(2016)。

《八座山》是她的首部导演作品。

以下是Ben Lewellyn-Taylor对两位导演的采访:

C:夏洛特·冯黛梅尔许F:菲力斯·范·古宁根Q: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场持续一生的友谊,这样的友谊是动人而罕见的,特别是在两个男人之间。

最初是什么原因吸引你们去读保罗·科涅蒂的小说呢?

C:这部小说其实两度来到菲力斯身边。

因为某个他十分信任的人向他推荐了这部小说,和他说:“或许这本书正好适合你”,他便买了。

但在那之后它就一直搁置在床头柜上。

一年之后,突然间,他又和这本书发生了联系,但这次是由于一家拥有这部作品版权的意大利电影制作公司,他们很喜欢菲力斯导演的电影。

对于这本畅销小说,这家公司如获至珍,希望为其找到一个合适的导演进行改编,所以,他们选择了菲力斯,而菲力斯第一次读就爱上了这部小说。

后来,我当然也读了。

当时,我们全家其实在进行一场穿越意大利的公路旅行,因为我们热爱意大利。

我们本来是要往南开的,但我们收到了保罗·科涅蒂的邀约,他请我们来阿尔卑斯山。

因为他在那度过了许多个夏天,那一年有一半时间他都在那,而且,他听说了菲力斯要将小说拍成电影,便和我们说:“我随时恭候你们的到来。

”我们当时开着车,菲力斯说:“你觉得这主意怎么样?

”所以我们直接掉头,又往北开了,当时我就想:“噢,我现在必须好好地读这本小说,没有读过它的话,我不能去那里”,所以我们读了它。

你(对菲力斯)当时一直嚷着:“大声读出来!

大声读出来!

”所以我把书里的一些部分和结尾大声读了出来。

最后的几章真的很美。

我们一起哭了,然后我说:“对你来说这个故事很棒。

我真开心。

”遇见保罗的时候,我们全家都在那儿,这真是个巧合。

那是一个美丽的夏天。

对那些地方的介绍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保罗对我敞开心扉,他十分受欢迎。

我们被介绍到书中的世界,而且我们一直在寻找一个可以共同合作的故事,于是我想,“也许这是个合适的项目。

”我被它吸引了,我真的很喜欢这本书,我觉得我可以加一些东西进去。

如果我们想写点什么,我很乐意和你一起改编。

但一开始我没有时间,所以菲力斯独自开始了,我后来加入,我们在这本书上真的很投缘。

这真的非常美妙——对那儿的介绍、逐渐了解这本书的作者、去见启发了这个故事的作者的朋友、作者带我们去他最喜欢的,后来也成为了电影取景地的湖。

我们看了许多不同的湖,但到最后,你会觉得那才是最合适的湖,是作者最喜欢的湖,这样选择才合理。

被吸引到书中的世界,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过程。

F:我认为我们都被这本书中的一切感动了。

其中不仅包括需要友谊的男人,还包括和父亲的故事,以及故事质朴却宽广的特质。

它使你思考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无论是我在生活中想要的、我的本能告诉我的和我所反抗的,还是友谊的含义。

我个人被书中人物的美丽和纯真所打动,并且,在我生命中的那个时刻,我需要花时间和那些不愤世嫉俗、不大喊大叫、非常纯真的人在一起。

所以,去那些山区拍电影的想法真的很吸引我,这也是我最终同意拍这部电影的原因之一。

图源:Sideshow和Janus FilmsQ: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使得彼得罗和布鲁诺这两个非常孤独的人,能够在一生中保持这样的友谊呢?

F:当他们在一起时,有些东西是显而易见的。

对我来说,通过制作电影以及拍摄他们孩童时代的戏份(Lupo Barbiero 和 Cristiano Sassella饰),这一点就变得清晰起来。

当然,这在小说里是很清楚的,而在故事中也是如此:他们在某些方面是相容的,但当我真正看到这些的时候,我真的感受到了很多。

比如彼得罗下楼,布鲁诺坐在餐桌旁的那场早餐戏。

那场戏中,布鲁诺不是很有礼貌,但非常贴心。

他性格直率,气场很强。

他体格更高大。

对于彼得罗来说,他身上有很多值得仰慕的地方。

他代表着自由、生活和不受束缚。

C:还有冒险。

F:冒险。

另一方面,彼得罗更聪明,说话更得体,对正在发生的事情有着敏锐的感受。

但当我们拍摄那场戏时,我非常感动于两个人之间的好奇心,因为,虽然这是陈词滥调,但异质相吸,这就是基础。

然后他们在生理层面非常契合。

他们喜欢——C:喜欢跑步!

F:喜欢跑步、跳跃,所以他们有非常相似的地方,由此他们成为了一体。

C:他们分享彼此的精力。

他们对此心照不宣。

“让我们来建造水坝吧,让我们一起扔石头吧。

”F:然后,很显然的,在他们各自的生活中,这种动态关系完全改变了。

但两者之间的友谊仍然存在,我猜是以另一种形式。

他们俩的生活处境总存在着并列关系,使他们可以互相吸引,和对方共度时光,反思自己的生活,分享他们认为对于彼此有益的事情,互相照顾。

以及,保持彼此间的兴趣,在某种程度上相互帮助。

剧照《八座山》Q:我认为这种动态真的很有趣,特别是因为我读到演员们最初在他们的角色中被颠倒了,所以对于彼得罗来说,他一开始对自己很不自信,而布鲁诺则很稳重,后来随着电影的进展,他们相遇又分道扬镳。

你在写作或导演的过程中,在多大程度上被演员对角色的表演所感动了?

F: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选角的过程,它对于导演指导演员非常重要,以及意识到什么因素可以让小说里的人物跃然于银幕之上。

我猜我们只是让人物的性格层次更加丰富,不去做最显而易见的选择,以及利用演员的能量让角色更加饱满。

利用演员在现实中的能量为人物添加一个相反的层次,使其更加丰富。

C:我们确实发现,如果你以一种过于文学化的方式来塑造人物:一个更有学识涵养,另一个更像农场男孩。

在山里长大的男孩,身上必须有种诗意,一种对于拥有某种艺术气息的渴望——或许他的身体里住着一个艺术家,他可能想成为一名作家。

但他永远不会变成那样,可这才是他所真正喜欢的,彼得罗所仰慕的。

他身上有种诗意,而彼得罗也有,彼得罗有着一种狂野、未被驯服的特质,却不知该把它带到哪里去。

该如何做呢?

那么就去旅行。

他想要真真正正的活着,但如何实现?

不该被束缚在城市里,可一直独自漫游也不是答案。

以及,你如何分享你的爱呢?

是给予自己和他人养分吗?

所以选角的过程很重要,要找到两个既分享不羁的灵魂,同时又有截然相反的东西的人。

图源:Sideshow和Janus FilmsQ:在其他电影里,男人之间的沉默更像是一件消极的事情,但此片实际上有相当多的沉默,角色没有说话,这非常美妙。

他们一起坐着,一起看向某处。

我想问你在电影中如何使用“沉默”作为积极的元素。

C:我们希望沉默和说出口的话一样重要。

所以,这也是选角过程中的一部份,不是吗?

当你让两个人一起相处,他们同时沉默是有道理的。

我意识到,我最喜欢相处的是这类人:你可以和他/她一起坐在长椅上四处眺望,两人不用说话却感到很舒适。

这种存在时的舒适感就是我们所想要的。

以及沉默这一元素,在所处的当下沉默:享受这一切,行走,以及身体上的体验。

身处于群山之间是艰辛的,去向某处也是如此,这一切总是很累人。

我们直接将所有的元素都展现出来——风、鸟儿、和所有一切。

有时山上会变得很安静,而突然这种安静又消失了,你能听见许多东西。

而这取决于风,风把什么带给了你。

所以你该如何在电影中展现空气的稀薄感、以及人对这种稀薄的感受呢?

我们尝试通过声音来表现,并赋予寂静以其应有的位置,以此创造一种感官体验。

这一点一直非常重要,因此我们试图利用声音和画面实现:在画面中留足够的空间,创造出有空间感的构图,让你看到渺小的人和巍峨的山,或者两个人被限制在4:3的画幅比中,这样更紧凑。

我们在对话中写了很多关于“寂静”的部分,有太多了。

这并不是一应一答式的对话,而是努力寻找表达的对话。

电影中几乎所有对话都是这样,这是基础:“好了,我们到了这儿,我们现在该怎么沟通呢?

”F:你总是会从这两个人身上感受到他们对连结的渴望,但他们都受困于自身。

C:所以,沉默其实是你自己和他人之间、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张力,是无言的交流,也是对无能为力的否定。

Q: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时刻,当布鲁诺在谈论表达悲伤的词语时,英语中翻译为“它看起来很漫长”。

两人谈话结束之际,彼得罗说,“我可能不会回来了”,而布鲁诺无法回应这句话,他不知该如何表达这种悲伤。

C:而他(彼得罗)微笑了,他明白布鲁诺的意思。

他将要回到他的牛群身边。

但这就是事实:你得尊重你朋友的选择,即便有时这意味着两人分隔两地和漫长的孤单时刻。

而持续一辈子的友谊正是这样子的。

你们一起相聚,好像昨天一般。

为重逢而喜悦、为分享这种生活而喜悦以及为从小就认识彼此而喜悦。

然后每次的相聚都伴随着别离。

别离伴随着痛苦。

因为你可以像爱你的伴侣一样爱你的朋友。

剧照《八座山》Q:这使我想起里尔克的名言:“我认为这是两个人之间关系的最高任务:彼此保护对方的孤独。

”你们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帮助你们表达“想要和一个人在一起的同时也想保护彼此的孤独”这种动态关系的?

C:我曾经和一个很要好的朋友有过艰难的时刻,当时她疏远了我。

在我生命的早期,这真的使我很受伤,后来我和我最好的朋友弥补了这件事情,但是我想,我们当时太亲密了,而实际上我们是需要一些距离来成长的。

有时候,你们两个是共生的关系,然后事情就爆发了,因为对彼此诚实是很难的。

接着一切都分崩离析,因为你并不能找到合适的语言去温和地处理它。

你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轨迹。

F:我们既是爱人,也是朋友,我们共同养育一个孩子,我们各自有着自己忙碌的生活。

所以我想这部电影之于我们就像房子之于彼得罗和布鲁诺。

而我们一起度过的不是一个夏天,而是近两年。

并且我认为我们非常需要它。

而当电影完成了,我们也得和它告别了。

(共同)制作一部电影就好比一周每天二十四小时无时无刻都在一起,而我认为这在一段时间内是好的。

我曾经也和夏洛特有过艰难的相处时光,那时我们将各走各路,而我为此感到孤单和悲伤。

但经历过那次后,你便会珍惜,而且这段经历会帮助你前进,放下对他人的执念,你知道你确确实实过过那样的生活,而某天或许你可以回到那种生活,如果命运为你这么决定的话,或者你们一起决定。

但我认为我们应该珍惜已有的东西,并尊重另一方的个人空间。

C:但这也是尊重生活的本质。

事情一直在变化,而这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挑战。

我们不能回到从前,尽管在精神观念中,时间是一个圆,它并不存在,只是一个幻象,但你知道,我们受困于这个幻象中,感觉无法回到过去。

而当人们死亡,他们真的不在了,这个事实是很难让人接受的。

所以,要在生活的所有小事上接受这个事实,比如每次的再见,以及重大的别离,接受生活的本质就是不断的到来和离开。

只要我们还活着,好的和正确的事物总会再次到来,我们要对此有信心。

如果事情确实需要一个结束,就会结束。

这对我来说也是很难的——接受一切都会结束的事实。

友谊、生命和爱情都会结束。

是的,我们当时曾经想过是否要在这个(拍摄)过程中结束我们的关系,但我们很高兴没有那么做。

(两人大笑)但我们确实对这个观点敞开心扉谈过。

在此之前,我们执著于“两个人需要在一起”这个想法,或者说,两个没有可能不在一起。

后来在某个固定的时刻,观念又转变为,“或许吧,我们看看,你知道的。

让我们对这个过程有信心,更好的总会发生,而我们将永远都是朋友。

”我相信如此。

我们永远都会是朋友。

我永远都会爱着你,无论是以什么形式。

F:(唱)And Iiiiii will always love you…(两人大笑)C:但是我们仍然是一对,我们对此都很开心。

图源:Sideshow和Janus FilmsQ:夏洛特,你提到,当你在山里时,你尝试去捕捉各种各样的元素。

在多大程度上,你对这些元素做出回应,让这些元素来影响你对电影的处理呢?

C:首先你要做一个计划。

你会说,“我们为此需要糟糕的天气,我们为此需要一场雨,我们为此需要一阵风,我们为此需要一阵雾,我们为此需要一场雪。

”接着就是明白你没有能力去控制这一切的事实。

那么我们如何回应自然所给予我们的呢?

所以我们列了计划A,计划B,我们还有这样的日程表:“假如天气好,假如这样,假如那样”,考虑到所有的变化因素。

所以处理好这件事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以及灯光,灯光真的使我惊讶。

我从来没有拍摄过一部电影,不是吗?

我只做过演员。

我对灯光、时机和拍摄场地的重要性一无所知,特别是拍外景。

我们的摄影指导,鲁本·英彭斯(Ruben Impens),他总是在查看太阳何时升起,具体在什么时候、在哪里,然后你就会希望没有云遮住太阳,因为你需要这个自然光。

所以每夜,每周,我们都希望接下来三天的天气预报是准确的。

你会计划,然后每个人都对计划的随时改变严阵以待。

我们优先考虑的是光出现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

那是我们的主要指导方向。

光和天气情况。

然后当你想,“好的,这场戏的一切都准备好了”,接着事情可能会发生改变,你就得灵活应变:掉转过来,换一种方式拍摄某些东西。

“噢,天,光不对。

我们怎么办呢?

”你设想的这场戏是光从角色后面照过来,可突然间你没法这样做了。

接着我总会说:“噢,不,天呐。

”菲力斯和鲁本应对这种状况已经非常老练了,他们一起拍过六部电影,就可以很迅速地反应:“好,让我们带着摄影机尝试找到下一个解决方案。

好的,我们就在这里拍。

”所以,当他们已经有足够的经验接受这种情况时,我还要重新考虑一遍:“好的,我们最初的计划失败了。

这么做也可以成功。

咱们就这么做吧。

这样可能没那么漂亮,但也行。

只要这场戏拍出来是好的,演员也在这儿。

这样的经历使我在电影制作上学会了很多东西,以及在现实中拍电影的准确性。

”F:我们是在初夏开始拍摄的。

接着我们把电影分成不同的部份进行拍摄。

有一个部分是在夏末拍的,然后我们去了尼泊尔,接着又回到了意大利拍冬天的戏份,分成了两个部份,这真是不可思议。

这么做,或多或少与故事的时间顺序有关,又不完全是这样,而是把电影拍摄过程分解成许多不同的大部分。

我们可以因此随着故事的进展进行评估。

我们经常会在下一个部份重新拍摄初次剪辑后差强人意的内容。

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收获了许多在山里拍摄的经验,我们能够适应,让拍摄变的更顺利,意识到冬天何时到来、将会多艰辛以及我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

能够以那样的方式拍摄电影,是非常奢侈的,而这个过程只是机缘巧合的结果,是由于故事本身的特质,以及我们一路下来所做的一系列决定。

但这也决定了一切是如何开始的,使得事情变得更好,因为我们可以在此过程中进行评估,将我们的标准提高。

Q:电影的成片很棒。

你们对于故事依照时间顺序而展开是怎么想的?

电影讲述了主角的童年,还有青春期的短暂时光,尽管这一段被简略处理了,但当青春期的他们目光相遇时,这一互动也深深传达出了两人之间的联系。

F:那场简短的戏份真的让人觉得他们并没有说很多话,他们无法把所有的事情都倾诉给对方。

C:从一开始就很清楚,我们不会用倒叙讲这个故事。

我们之前就讨论过,要让时间无情地前进。

这样做是为了让观众有一种体验,即感到对青春的渴望,或是说对于回到过去、改变一些事情的渴望,但你无能为力,角色也一样,以及在现实生活中这也是不可能的。

我们在编剧和剪辑过程中有过争执。

我们认为真正重要的是,你会看到他们是如何邂逅的,却有一种他们会分离的预感。

这两个孤独的男孩,相遇又别离。

经常有人建议我们把这一段都剪掉,直接从他们两个作为朋友开始。

我们捍卫了我们原来的观点,因为我们希望电影保有这种纯真的脆弱性,某些事情的种子,然后将其深入展开。

当电影跳到角色的青春期时,是会给人一点惊讶的,或许吧。

忽然间,他(彼得罗)躺在他的床上,而床对于他来说变小了,他的脚更长了,他孤身一人。

时间无情地流逝,而他失去了他的朋友。

你会发自内心地感到不舒服,也不愿意谈论自己。

这很艰难,彼得罗被困住了。

所以当他俩相遇时,这是书中的一个场景,我们一直认为这是生命中的重要时刻——你想对某人说:“我爱你。

我想念我俩相处的时光。

”但你们只是朋友,尽管这不是什么浪漫的事,但你就是做不到,你也不知怎么做。

接着,你的生活再次跳过了这个时刻。

以及,实际上这挺有趣的,我们没有依照相似的外形去选主角的孩童和成人时期的演员。

我们只是认为,如果演员的气质是合适的,那你就会相信,会选他来演。

我们从来没有对此发表过任何意见。

尽管演员看起来都长得不一样。

所以,这其中有些东西真的会带着你前进,它是不同的。

你进入了人生中的另一阶段,而这不一样,你也不一样了,忽然间你就有了胡子。

所以,这么做让我们感到兴奋不已:拮取角色人生中的一个阶段,然后剪掉它,于是你便失去了那段时光。

它一去不复返,你失去了它,你发现角色在十年间从未和父亲说过话,而事实上,他是自己发现这个事实的。

时光飞逝,而他一直在忙些什么?

什么也没做,只是工作和活着。

他以为他在城市中过着有趣的生活,然后他意识到,“靠,我在干什么?

”这是人生常态。

当你意识到一些东西的时候,时光已经悄然溜走了。

于是你就会想,“为什么我花了这么久时间才意识到这件事?

”但这就是我们作为人所会经历的。

事情就是这样。

你无法强迫任何事情。

你必须有所意识,然后做出改变。

有时这需要一段时间。

所以,电影的剪辑其实反映了我们自身。

就好像它是一面镜子,反映了你在生活中感受时间的方式,以及时间的飞逝,而有些时光却走得很慢。

就比如你可能会困在时间里,事情变得很慢,可接些来这一切就溜走了。

图源:Sideshow和Janus FilmsQ:小说中有一个关于八座山的深刻概念,但我喜欢电影中两位主角在醉酒时讨论它。

你们是怎么决定要将狂欢和崇高置放在一起的?

F:我们明白这个概念必须成为电影的一部份,但它在剧本中无处不在,这样做效果并不好。

C:我们在故事的任何地方都尝试过置放这一概念。

F:它太严肃了。

C:它好像一种说教。

F:我们当初并没有在彼得罗和布鲁诺两人之间对这一概念进行处理,而仅仅是彼得罗:彼得罗在尼泊尔从女朋友那得知了这一概念。

这么做是为了使他俩联系得更紧密。

但是,在拍摄过程中一切突然变得清晰了。

我们进行了一次即兴。

当新想法产生时,我们已经在拍了,接着我们计划这个概念出现在第二个拍摄部分的深夜戏份的最后一场,作为其他戏份的补充。

突然间这一切变得很清晰,“这样做才是奏效的。

”因为这非常有趣, 能够把概念讲清楚。

是这一时刻给了这两个虽然很坦率,但难以互相敞开心扉的男人些许从容。

Q:当人们醉了的时候才会互相倾谈,讨论一些深奥的事情,这太真实了。

C:这是真的。

F:拍摄过程也是真实的。

C:是的,当拍的时候,菲力斯说:“我们尝试这样做。

让他们醉着即兴表演。

”F:当时真是不可思议。

他们演得很棒。

-FIN-

 4 ) 想成为布鲁诺

整个片子营造的那种对立,却又交织的感觉特别棒。

他们成为朋友,比起自己的选择更像不得不为之的,正如片中所说,那个村庄只有一个孩子。

他们想要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就像片中所说的那样,一个想要守在中间的那座山上,而另一个想要走完八座山。

片中他们长时间待在一起的一共应该有三段,每段的结束都不算那么愉快,每每要进入那种美好的兄弟情谊,惬意的乡村生活的时候就会被打破。

第一次是被父亲拽去打工了,第二次是孩子的降临,第三次就是彻底留在山里了。

相比彼得罗,布鲁诺的想法更直接,他更早地就知道他要什么,而最后也得到他所想要的,就是融入这篇大山。

彼得罗登山去找寻父亲留下的足迹时,是那么美好,仿佛真的能留在山间一般,但紧接着就是布鲁诺的草场被收回。

可能就像布鲁诺当初说的那样,感受大自然,那喝西北风吗?

整个片子不断地在营造美好,破坏美好,最后结束于某种现实的美好。

但其实,我想成为布鲁诺,我想拥有他身上那种不顾现实的坚守。

可惜真的只是留在那片山野之上。

比较有意思的是彼得罗和布鲁诺的两次换位,在彼得罗离家出走之后,布鲁诺接替了儿子的身份,获得了更多的照顾,而在第二段美好的时光过后,彼得罗取代了布鲁诺想成为登山家的梦想,而布鲁诺却和彼得罗带来的女人一起生活了。

他们的生活交织在一起,却走向两个极端。

但最后谁说的准呢,到底是躺在被天葬的布鲁诺更幸福还是在尼泊尔的彼得罗更幸福。

最后他们想要的真的就是一开始那个儿时的他们想要的吗,布鲁诺离开山村时的那种兴奋,和最后疯了一般地想留在这里,这可能又是他们哪次生活换位之后的结果吧。

这所有的一切可能就是整个片子营造的那种对立却又交织的感觉吧。

同时山的景色特别美,尤其是黑夜中窜出的篝火的火星。

2023-6-17看

 5 ) 《八座山》影评:意大利阿尔卑斯山上睿智而耐心的友谊故事

这部戛纳获奖影片讲述了两个人从童年到成年的复杂生活与友谊。

《八座山》是两个一生的朋友的故事,变成了一个关于生活本身的故事。

这也是一部似乎在你眼前成长的电影,随着时间的流逝,它跨越了大陆,同时慢慢积累了力量。

到最后,它达到了一个顶峰,提供了一个令人振奋的人生经历的视角。

比利时导演菲利克斯·范·格罗宁根(Felix van Groeningen)和夏洛特·范德米尔施(Charlotte Vandermeersch)以两个男孩和一本儿童读物的简单和智慧开始了他们的电影。

彼得罗和他的父母在意大利阿尔卑斯山度过了他的夏天,离开了都灵的日常生活。

与此同时,布鲁诺似乎是一个人口达到两位数的古老山村里的最后一个孩子。

这个腼腆的城市男孩似乎注定会遇到更大胆的乡村男孩。

他们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从彼得罗的角度,通过一个深思熟虑的画外音巧妙地叙述了一点。

山上的草地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和乐趣的地方,尽管不是所有的乐趣,因为布鲁诺已经在为他的家人做农活了。

影片很快跳转到彼得罗与父亲闹翻后,这对情侣在青少年时期分道扬镳。

当两个朋友作为成年人重新联系时,他们通过手工重建小屋来重新建立联系。

自始至终,彼得罗和布鲁诺为彼此提供了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的镜子。

彼得罗周游世界,一路旅行到尼泊尔,并写了一部小说。

卢卡·马里内利(Luca Marinelli)饰演的这个角色充满了警惕的幽默,他最出名的作品是另一个跨越时间的故事《马丁·伊登》(Martin Eden)。

布鲁诺(亚历山德罗·博尔吉饰)适应了养牛和卖奶酪的生活,尽管与流动工人父亲关系紧张,但他仍感受到祖传义务的牵拉。

《八座山》在最佳状态下实现了电影作为心理时光机的承诺。

在某一时刻,彼得罗似乎迷失了方向,而布鲁诺则与拜访彼得罗的朋友劳拉建立了家庭。

后来,你开始怀疑的是布鲁诺,因为他对农业的一心一意开始看起来像是自我放逐。

“时间似乎很长,”他有一次说,这是当地人表达情绪低落的一种强烈表达。

从这个意义上说,山脉成为了一个既崇高又平凡的地方,而这部电影的摄影师鲁本·因彭斯(Ruben Impens)不断地寻找新的视角来拍摄那种引人注目的高山美景,而这种美景在银幕上很容易变得反常地司空见惯。

(影片中有几个徒步旅行的场景非常引人注目,其中有斯坦尼康出色的无重力巡航效果。

)这些电影人同样擅长于营造家庭空间的亲密感——无论是温暖的还是令人窒息的——通常是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

《八座山》去年在戛纳首映,并获得了评审团奖。

直到我第二次观看这部影片时,一个早期镜头才展现出它的全部力量:两棵树长得很近,一棵树在顶部微微歪斜。

这是一种风景照片,很容易被忽视为风景如画的场景。

但它总结了这部电影的口才,它有足够的智慧和耐心,向我们展示了道路的曲折,而不是不断地告诉我们该去哪里。

 6 ) 八山八海与须弥山巅

我完全没有想到,在年底的这个时间,我还能碰见如此美丽且寂静的故事。

接近两个半小时的观影体验却完全没有一点枯燥与乏味。

山的风光与人的交融不断引出一个个精神与道德的崎岖路线,这体感是惊艳绝伦的。

起初,冰冷的雪山融水静静流淌、高山上的白雪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瀑布咆哮着冲击岩壁流入河中、星光倒映在漆黑的湖面被微风摇晃闪烁。

而转眼一看,却还有山间的种植、放牧、制作奶酪、修建房屋。

这让正处为难时期的我心里感到平静、清凉。

在其他电影里,人们面对面之间的沉默更像是一件消极的事情,但在这里,沉默成为了常态,角色没有说话,但他们所处的环境和肢体正在慢慢的诉说当下的故事,这感觉非常美妙也非常私人。

在电影中,我看着他们一起坐着,一起看向某处。

享受这一切,将行走这种身体上的体验通过眼睛投射到我的大脑之中。

身处于群山之间是艰辛的,去向某处也是如此,这一切总是很累人。

电影直接将所有的元素都铺陈而出,风、鸟儿、和所有一切。

有时两人眼中的山上会变得很安静,而突然这种安静又消失了,能听见许多东西,那是来自于山的声音。

在电影中途,里面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如果世界是个圆,圆的四周是八山八海,而最高峰就在圆的中心。

问题是,假设有两种人,一种造访过八山八海,一种抵达了须弥山巅,这两种人,谁学到了最多?

”人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一座高山或者游离四海似乎都是值得的选择,两者之间难分高下。

而这个问题的两种人分别对应着彼得罗和布鲁诺,造访八山八海的世界的旅行者,抵达须弥山癫长留此处的山民。

这两种人在人生的哲学里成为了两个极,而生活的责任则成为了一个位于中间却绝对无法绕开的点。

对于彼得罗来说,他在这两个极中不停的摇摆,他收集父亲生前攀登顶峰的留言,走过曾走过的路,完成父亲的心愿。

他爱上父亲的理想,又寻找着自己的意义,他爱着那山与远方,最终却选择留在一隅成为孩子们的导师。

他就像剩余的每个人,就像银幕外的我们,都在这个三角形中寻找一个可持续的平衡点。

而他最终在经历了无数难以忘怀的记忆后,仍然是成为了一个定居者适应了当地社会,过上了当初父亲想要让他过上的生活。

而布鲁诺不一样,他在年幼时曾经试图改变自己的生活,但在成年后就坦然接受了一切,很可惜的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心态并不能完美的形成递进,童年的索求和父辈们的关怀让他有些刚愎自用。

他性格倔强,不懂变通,宁愿让老婆孩子回娘家,牧场破产,也执念于心中“大山”这一抽象却具体的概念,独自留在山间,甚至选择在山间死去。

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一个极致,他打定主意就不再变革,这世间没有几人能够像他一样坚韧和执着。

然而这样目的笔直的钟情一旦写入骨血,未来走向必然只有以头抢地的两败俱伤,甚至甘愿彗星般葬身陨落,而他的内心也像雪山般空茫如也。

电影最后,他选择把自己的躯体还给大山,他笑着,而彼得罗也没有阻止他,或许他们两人都清楚,布鲁诺的选择正可谓死得其所。

独守山巅与八山漂泊不仅仅是不同的追求,在这段友情中,也成为了他们跨越距离的纽带。

但当纽带断裂,无论是谁,在其人生中,都将屹立着一座巍峨却无法回去的山。

它是其他一切生命的中心,是自身历史的起源。

对于在第一座最高的山上失去了一位朋友的人来说,今后只能绕着八山漫游漂泊。

或许看电影的好处就是如此吧,可以很快看完一个人的一生。

才会发现无数的朝夕之间,一个人的一生原来可以只有两三个小时。

无论是对与世隔绝的向往感,还是经济萧条之下的痛苦感和委屈感,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游牧者还是山民,选择永远都在自己手上,找到自己的存在意义,才是最重要的。

 7 ) 两个男人 八座山 人生不过如此

本片改编自保罗·科涅蒂同名小说(特雷加文学奖、美第奇文学奖)。

讲述了两个男孩跨度长达三四十年的友情的意大利电影。

两个孩子幼时相识这部彼得罗来自城市,而布鲁诺则是一座被遗忘的山中小村的最后一个孩子, 两人在阳光灿烂的山水间度过一段美好童年时光。

随着时光的流逝,布鲁诺依然忠于大山,而彼得罗则回来又离开。

各自的经历都让他们品尝到爱与失去,带他们回忆各自的起源,看命运的画卷徐徐展开。

彼得罗和布鲁诺也最终发现了永恒友谊的真谛。

全片拍遍意大利春夏秋冬山川河流,音乐轻松流畅,意大利语缠绵悱恻 温润如玉,完全可以当成最美阿尔卑斯山风景片来看。

与此同时 如这个国家语言一般 意大利人缠绵悱恻 温润如水的特色在这个电影里发挥的淋漓尽致,以自述方式娓娓道来。。。

幼年小盆友攀登冰川 长大后与老爸争吵 勇闯世界 。。。。

一桩桩 一件件 絮絮叨叨 吐槽一下 相比好莱坞,欧洲电影情节推进的确很慢 就像流行音乐和交响乐 需要一个无所事事的夜晚 躺下来 慢慢享受

 8 ) 人生中男性友谊的角色

看完电影后我一直将自己父亲带入情节,久久在思索自己与父亲的关系,习惯了父亲的形象总会有些许距离,也如同电影之中的大山一般厚重且深远。

作为一部探讨男性之间的兄弟情的影片,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本身就稀缺如此的亲密关系——一种建立在伦理关系上的理性爱和命运共同体。

“I sought my God and my God I couldn't find;I sought my soul and my soul eluded me;I sought to serve my brother in his need, and I found all three; My God, my soul, and thee.”——William Blake‘八山’让电影从标题上带有足够的灵性色彩,也正好对应于佛教中的概念Parvata,这个梵文词如今能在许多领域中找到它的身影,有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它宽泛的定义 https://www.wisdomlib.org/definition/parvata#buddhism 近些年的电影探讨趋势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如何共处发展,大命题“寻找自身意义”在近几年的大环境之下变得越发重要,苦行僧般地修行,虔诚皈依。

Pietro在八座山Yugaṃdhara,Īśādhara,Khadiraka,Sudarśana,Vinataka,Aśvakarṇa,Nemiṃdhara,Sumeru中挑出了处于佛教世界中心的Sumeru(代表excellent/wonderful Meru)作为叙述中心,可见他跟伙伴两人对阿尔卑斯山的独特情感。

这座大山是他俩的友谊见证,一种象征的标识。

正是因为这座大山,Pietro体会到短暂逃离城市的生活清净,找到一位亲密无间的伙伴——家族里的几代人靠山吃山的Bruno。

从对大都市的希冀,期望破裂,与家庭的和解,与大山的共处,与自己的独处,Bruno也在此完成了成长的蜕变。

电影之初就注定了一种悲情的语调,在Pietro向母亲大吼:“让Bruno去都灵会毁了他这样的人.....我讨厌这种决定...."Pietro没有再出现在接下来的夏天,跟父母的脾气让他在接下来与好朋友将近15年没有双方任何消息,见面也没有任何招呼,这两条平行线一直这么稳定的运行着, 交点出现于Pietro的父亲过世,他与Bruno再次相见...... 31岁的Pietro到了父亲当时的年纪,只是他没有妻子,没有孩子,没有工作.....在父亲那里继承了一堆“废墟”——在Bruno的邀请下,为了应许Pietro父亲的诺言,他们开始收拾动工....

导演设计结构较为巧妙,并未刻意有强烈的故事性情节,整个电影非常舒缓,中间穿插一些意大利的特有的森林,山谷,河流,就像悄悄话让人分心一下,转而又再次回到生活之中。

生活里的Pietro在尼泊尔寻找自己的“苏美尔”完成自己的修行;在大山里的Bruno与家人热爱土地,熟悉土地,他围着妻子和女儿尽力。

“父亲”这个形象在电影中并未直接细节刻画,反倒是隐形的被印刻于“大山”这个形象之中,这仿佛预示着一种既定的命运,作为一个电影中非常重要的线索,串起了儿子与伙伴之间完整的友谊,这份延续的友谊也随着两个家族进一步推进,发展。

电影选择用4:3的屏幕格式,将风景精炼的扁平化,如同一个轮廓。

这样技术上的选择,让人直观感受到了一种精神和道德上的崎岖,加上长镜头的完全解放,配合Daniel Norgren 的舒缓乐,使无人机的拍摄奏出一首难以宁静,无法放纵的协奏曲。

后期在雪屋的长镜头刻画,后退镜头,情感的克制达到一个顶峰,成为一个比任何图像都要强烈地诠释出Bruno所致力于孤独和归隐的愿想。

最后电话那头过来问Pietro:“....这一切都是他想要的吗?..." ”不,.....我知道我撒谎了...." 电影中将主题Otto Montagne选择在酒后微醺状态下用一种调侃的语气推出来,酒足饭饱之余朋友之间的互相交换八卦般自然,Pietro向Bruno幽默地分享到“当我在尼泊尔的时候有个人把我拦住,他跟我说:你是在做八山游(这里带有宗教色彩)吗?然后他给我画了这 个...."

他还跟我说“这个对我们来说,就是世界,有八座山八片海,中间....(画外跟Bruno说像‘屁股’)有一座很大的山,叫Sumeru (the Excellent mountain)....." 紧接又向Bruno提出问题:“谁学到的东西更多?是走过八座山跨过八片大海的那个?亦或者是最终登山苏美 尔山顶的那个?“如此熟悉的场景正好与他们过往的生活对应,于是乎,Bruno回答说“我是那个站在山顶的那个,你是在山腰周围环绕着走的那个,....这个只是八座山中的一座...." Pietro呼之欲出:“我是那个到处跑遍的那个,我赢了, 那个赢的总是我....grappa della buonanotte(晚安酒)...."作为一部改编自小说的电影,两位导演在这方面做得到位且谨慎,作品呈现代表了一次在黑暗中冒险的一次独特经历。

 9 ) 对立和融合的意向是普世的

电影的前半段,我跟随Pietro的视角来到他父母在乡村长足的度假公寓初次见到了Bruno,村里唯一的孩子,一个山民。

作为城市长大的独生子女我非常轻易地与男主角Pietro共情了:乡村生活的简单纯粹放大了他对工作狂父亲,肮脏、拥挤的城市生活的排斥;他产生了一种非常天真的对于山民生活的认可,一种对反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的渴望。

此时“山民生活”与“城市生活”似乎成了两种并列平行的选择、各有利弊;又好像是站在对立面的两种人生哲学,在不同角色的个人选择中体现出来。

这种对立在Pietro青春期发誓绝对不做他父亲那样“放弃了自己的一生”的人上得到了最大化地体现。

然而就像很多典型的第一世界国家/Overly educated youth一样,Pietro只是明确了自己不想要什么,而对自己想要的生活和“在世界中的位置”并无明确的认识。

父亲六十二岁去世时他三十一岁,却连份稳定的工作或感情都没有。

因为父亲去世的缘由回到乡村与一心想着回归山民生活的Bruno相对比,城市vs.山民的这组对立的意向似乎正向着“山民”的一方倾斜;我在荧幕外恍然觉得在Pietro身上看到了自己和身边很多在城市中出生、对未来充满迷茫的年轻人的影子。

再次见到Bruno给了Pietro(非常刻板印象地)离开固有的生活环境去攀登喜马拉雅山、成为一个作者的勇气。

此时Bruno的芝士作坊生意和家庭生活也正风生水起。

两个好友夏天重聚的时候Pietro引出了电影中第二组对立的意向:“深耕一座高山”或者“游遍八大山、八大海”——人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一座高山或者游离四海似乎都是值得的选择,两者之间难分高下。

然而剧情急转直下,Bruno的芝士作坊只有夏季能够维持生计,冬季没有收入便只能靠夫人外出打工度日;Bruno倔强的性格是他当时决定留在山间的理由,也是现在不懂得变通,宁愿放老婆孩子回娘家,芝士工坊破产也执念于心中“大山”这一抽象却具体的概念,独自留在山间的理由。

(相比之下,Bruno的夫人Lara虽然也是山民出身并选择了回到大山之间,却能够在面对生计压力的时候有所变通;男女在适应能力上的区别真的是世界通用。

)Bruno芝士工坊经营不善长期依赖政府补贴、最终家庭事业双输的局面,以及Bruno与Pietro来自Turin的朋友的对话破除了都市中产对山民生活的浪漫幻想。

在电影的后半段,这两组对立似乎都被打破了。

Pietro终于发现自己的父亲也并不只是是一个“困于城市生活的工作狂”这样地单薄形象;他也有过想要抛下一切躲进山里成为一个山民的畅想。

Bruno的夫人Lara最终还是搬回了娘家,让孩子接受了普通学校的教育。

Pietro虽然选择了定居尼泊尔,但爱人Asma跟自己的母亲一样也是一名学校教师——Pietro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推开了过往的制约,但仍然是成为了一个定居者适应了当地社会。

电影里所诠释的做一个“游遍世界的游牧者”和“成为一个山民”的人生哲学是两个极,“生活的责任”在两点之外与它们构成了一个三角形。

整部电影中只有Bruno用自己的一生演绎了一个极致;剩余的每个人,如同银幕外的我们,都在这个三角形中寻找一个可持续的平衡点。

无论如何选择,生活总是喜乐参半的。

Bruno也许并不为自己葬于大山,尘土化为山间养料的结局难过。

留下的妻女和朋友呢?

在我看来,电影中的角色和故事情节塑造都非常有普遍意义;从人物塑造、故事叙述、镜头语言的角度来看都是十分出色的。

除了主线情节之外,电影中含蓄地提及了当代青年的信仰(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基督和佛教意向,生活方式的选择),如何处理代际关系、家庭关系等等。

虽然故事仍然是第一世界白男之间的问题,但女性角色也是有血有肉且非常典型的——一部电影毕竟不能什么都囊括。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一句——我挺喜欢的。

 10 ) 山之巅埋葬着的

将近两个半小时却没有觉得长,已经好久没有那么被一部电影吸引并忘记了时间,美景、故事、音乐、人物,都非常恰当合适的击中我的内心,我永远会对故事当中所展现的岁月蹉跎流逝之感所打动,那些人生时光中离开的人和依然还在的人,那些形形色色的酸甜苦辣都构成了我们的人生,特别是在一座座高山,在无垠的旷野,人的宿命与渺小被加倍的让人感触。

所以在原地感受山巅的人和环游八山的人到底谁赢了?

我想答案其实在那个做出了选择的人的心中,不需要别人去妄加评判与揣摩,或许人有的时候能够卸下重负,找到那个最原始最真实的最适合自己的自我,会让自己过的更有价值,更洒脱一些,抛弃那些世俗和社会残酷现实的种种枷锁,去往那个远离尘嚣隐入尘烟的山顶,就够了,仅此而已,就好了。

我知道那些遥远的记忆、那些原生的经历决定了人的一生会做何选择,经历何种苦难,那更重要的是去拥抱,去和解,找到我,成全我,体谅我。

修筑房子时,我是那个睡在原地的水泥匠,遇到经济状况时,我是那个不肯下山的家庭成员,当我重新振作时,我是那个与自己和解明白与大山的孤处时我的宿命,直到最终我与大山融为一体,只不过对于活着的人来说,山之巅却成为了永远的禁地,那里埋葬着对父亲的内疚,对挚友的怀念,所以只能在八山孤独盘旋。

《八座山》短评

奇耻大辱,福茂完全可以下台了;戏耍观众看景致宣传片,真不知道塞了多少好处。有这时间不如出门旅游。

7分钟前
  • 木皆
  • 很差

是友情还是得未尝有的爱情,一时分不清

12分钟前
  • 飞鸟髻
  • 还行

很喜欢这种意大利式人生片,就是缓缓流淌的时光,人自然地遇见、告别、离开,一些简单的道理,不用讲述。山太美了,你在第几座山呢?

16分钟前
  • 小锅子
  • 推荐

情节看似和小说一模一样,吊诡的是,体验却是截然相反的。小说最好看的是童年的部分,因为真正写出了登山运动的魅力,而电影到成年阶段才变得赏心悦目,因为电影就是两个很有魅力的男演员在或壮丽或秀美的阿尔卑斯山风景里盖房子。归根结底,我想登山运动并不能被还原为山本身,即使是伟大的阿尔卑斯山脉也不行。但是导演可能根本没想解决这个问题。(原著里,男主一家生活在米兰,电影随手就改为都灵。说实话这让人有点茫然,难道Milano da bere已经不属于意大利人的集体记忆了吗?)当然,的确,亲眼看到所有这些雪山,冰层,树林,溪水,岩山羊,无论如何都是文字无法替代的。而且两位男主留起胡子仍然很帅。【最后,如果你真的喜欢看两个男人在山上生活:Ermanno Olmi《时间凝固》1958,quello si' e' un capolavoro.】

20分钟前
  • TARDELLINO
  • 还行

看過

25分钟前
  • 库里
  • 较差

7.5/10

26分钟前
  • avicii
  • 推荐

尼泊尔的部分太过刻奇以至于让我好几次出戏并感到这两个半小时实在漫长,但余下的部分也足以让这部电影列入我目前的年度十佳了。

27分钟前
  • 王国之光钱妙丽
  • 推荐

Everything You Know Melts Away Like Snow (多少勾起了些乡愁

30分钟前
  • 身居地狱求杯水
  • 力荐

3.5 像是读完了一本装帧精美的小书。

32分钟前
  • 房NN
  • 还行

《八座山》一个父亲,两个小伙伴,成长的故事。

36分钟前
  • 海纳百川
  • 还行

那个男人不喜欢断臂,也不喜欢老婆孩子热炕头,他是大山的孩子。

39分钟前
  • 张翔森
  • 推荐

3.5 不断重复的母题

40分钟前
  • Meng
  • 还行

小朋友的戏太可爱了。走出去和留下来这两种选择其实都是宿命,是吧?Bruno 终归会回到大山、永远留下,Pietro 的离开则越来越远,到达世界的另一端。人生选择也是爬八座山还是爬最高的山的命题。摄影绝美!剧组好用心,跑了好多地拍摄啊。镜头真的蛮有想法,最后鹰(?)啄食残肉的镜头真的令人悲悯之极…

42分钟前
  • toska
  • 推荐

#SIFF# 拍得很琐碎要是时长能剪辑到两个小时以内就好了😅很多场景片段没什么必要而且故事很平比较一般😔看的当中差点昏昏欲睡

43分钟前
  • 格雷西西西西
  • 较差

走过千山万水,却为那一片再也回不去的大山魂牵梦萦。如果不是在电影院看的肯定看不下去系列…

47分钟前
  • 伪电气白兰
  • 还行

这种故事情节,有拍两个半小时的必要吗?

50分钟前
  • 十一月妄想家
  • 较差

经典画幅比,文学画外音,高山流水的岿然情感,这年头还能讲两个男人打滚、搂抱,却是纯友情的“正常电影”,就如同主人公之一的山地人身份一样稀罕,濒危灭绝。与原著相比,童年时期被压缩,聚焦于成年时光,却也因此令女性角色几乎隐身。父子与朋友两组人物关系,在时空与地理上,越来越来越远,但观众会觉得愈发趋近理解。绕圆的圈与不动的点,线覆盖着线,84年之夏与年轻的冰川永存,当男主形象慢慢蜕变成南亚人,围绕城乡/不同文化观点的生活方式冲突,更多了一层耐人寻味。

53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个人私心特别重的一部,全神贯注地投入到童年和成长的个人故事流中,虽然是很容易拍得揉捏造作的自我叙事,但是雪山和男人的角色天然用沉默传递克制的情感。我一直哭一直哭,哭四座、五座甚至六七八座山,我回忆和共鸣,和他人共鸣,替他人共鸣,在中产欧洲白男的终点线人生世界里我找到我幻想的自由,想到自己真不是个人,而感慨那样真的是很“人”。看电影前一位姐姐送我她多买的咖啡我一下子愣住,我和我的朋友都祝她有神奇的一天;出门看到申宝好开心;和冰睿第一次出来玩,谈天说地,把所有的经验打碎了粘贴,流淌在抽象的跳跃但互相深刻地理解,太难得了太难得了,我还想哭。昨天五年没见的朋友说希望我和她来瑞士爬雪山。我因这因那而流泪。

56分钟前
  • 一块野生石头
  • 力荐

好美

60分钟前
  • DBAA
  • 推荐

观感特别好的一部,但叙事上还是觉得有点拖沓,但为了表现时间与人,可能必须要这样。另外,OST真的非常棒!

1小时前
  • 倚风帘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