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的老人将生命的最后一刻完全交付给电话那头的陌生人,女主顺着电话线仿佛握住了老人的手,静静地听着那头的人生。
自杀热线这项工作不敢想,心理必须很强大才能坚持吧。
他们承受着分担和减轻自杀者痛苦的责任,他们需要倾听最后时刻的遗言,他们想要把自杀者带出生死线,与时间赛跑,却也无能为力。
最终女主还是流着泪放下了摩擦许久的手表,指针的转动归于平静。
他们每天经历的,是与即将离开世界的人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是被自杀者托付了灵魂的惶恐。
或许自杀热线的工作者认为,这只是一种临终关怀,而非急救。
因为每个人的抉择只要从了心不后悔,都值得尊重。
木已成舟,惟有陪伴。
或许自杀者才是勇敢的,但更多的是孤独,只有在自杀前的一刻才能突破生活的压力和残忍的挫败,放下不该有的防备与障碍。
只有陌生人,才能全身心的交付受伤的灵魂和孤独的心,因为家人只怕已经被情感左右到无法平静地道别。
没有人喜欢孤独终老。
来自天堂的电话— —评电影《自杀热线》自杀无疑是人间悲剧,是让人们感到无限痛惜的,微电影《自杀热线》却给我们带来了一种解脱、一种跨越时空的爱情故事,一种对生死的挑战。
影片几乎是一人一笔一电话一钟表完整的讲诉女主角咳瑟发抖的聆听自杀者的故事。
笔,记录人生、时间、记录历程。
这就是回忆,若人只活着回忆中是那么痛苦,自杀在影片中则是一种新生。
宗教信仰的不同建于中西方人对生与死的概念不同、三观的不同。
开头男、女之间的羞涩,到结尾面带笑容的热吻,前呼后应,点明主题。
导演在影片开头用移、切镜头加上管炫乐揭开影片故事总基调——悲哀中带有幸福。
冷、暖色调交叉,形成强烈的对比蒙太奇。
虽说影片只有两人之间对话,但导演却用视听语言悄然无息的诉说“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
钟表——记录人生历程的时刻钟表是本影片重要的道具之一,导演对钟表进行大特写,影片开头没有漏出时针,到片尾才用中景对准钟表,给观众一种错觉:原来这场救赎才进行一个小时。
其实在这部影片里时间已经不能概括、描述了。
导演用穿越时空的手法侧面歌颂这段爱情——四维空间。
导演将时间定格在八点,则代表着两人之间的感情如同每天早餐八点一样美好、带有幸福美好的希望,愿每日的清晨都有你在的主题思想。
影片没有过多的激昂的乐器,导演中钟表、钟表声,不仅渲染紧张气氛,还逐步将影片推向高潮,将爱情推向美好。
“自杀”如此悲剧,但在钟表的衬托下是一种“两人重逢”的办法。
若把影片比喻成人,那么这部影片就是位羞涩细腻的女子,喜爱通过看似普通的细节来让观众琢磨出影片主题思想所折射出来的现实理论。
插叙——美好景象影片结尾,导演插入一段老人回家的场景,从影片来说是格格不入的,但从本质来说那是两人感情的表现,也是导演和观众想看到的。
“我去找你啦啊”“那你现在找到我啦”导演用两句话概括影片主题思想,也是给电话那头的男主角一个交代。
音乐从凄凉、回忆到甜蜜、美好,侧面表达两人之间的感情饱含沧桑却从一而终。
紧闭的大门被打开,门却是天堂之门、跨时空之门。
两人开头的害羞的见面、过程的老年回忆、结尾的青涩之吻无疑是一种重逢。
门的概念如俄罗斯微电影《门》一样,代表死亡。
电话——联接最爱的你自杀代表生命的终点,影片中男人在死前还不忘给心爱的女人打电话救赎,可见导演的心思是如此的紧密,在电影结构时间上是混乱的。
“自杀热线”在国外是打给救助站的电话,导演巧妙的突出自己国家是有爱的,是如一家子般温暖的。
人们对生与死的理解、对于生命的探索从未停止。
导演将爱情故事和人生哲理融汇贯通,浅析对生命的态度,深刻反映啦社会伦理道德的一面。
电话里压抑的哭声,断断续续,好像什么都听不清。
因为那种绝望是那么强烈,强烈到已经缠住了电话线,时断、时续。
当约翰的第一个压抑不住的哭声响起,我才发现我已经泪流满面。
太熟悉了,那种扑面而来将人严丝合缝地裹住,从毛细血管到内脏,每一个细胞都在说:去死。
那段时间的我总是不敢看窗,因为一看就要看好久,脑海中已经模拟了下百遍跳下去的镜头,德彪西的月光在脑海中一遍一遍伴奏,只差一个低音符号,我就要迈开脚步。
爬在栏杆上望着远处的红旗竿,嚎啕大哭两个小时,对着风许愿让风把我带走。
高处的巴掌还没落下,扯着我的头往地上砸,我只希望一切都快点结束。
生活太艰难了,一波三折的是电影,炼狱焰火的才是人生。
那时候的我经常走着走着就低下头,因为悲伤突然涌入,眼泪哗哗直流。
半个月瘦了十斤。
我有一大堆的情绪要发泄,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我看周围的人都觉得很愚蠢。
如果有一个这样的热线该有多好,说不定我就不会这么难过。
真想抱抱那时独自煎熬的自己。
别哭了。
森森大军影评人 讲师 编剧自杀热线回答影迷提出的以下问题1 本片到底表达什么主题思想,片中最大的亮点和艺术在哪里?
为什么老人的家布置为白色,有何象征?
2 瓶装水,电话线,台灯……有何隐喻?
老人尸体被移走,老太太进屋……这样的剧情设置有何意义?
3 片头那本书如何解读?
为什么是翻看到半本书……片尾男女主角在一起,如何解读?
奥斯卡金像奖(2015;第87届) 获奖:1获奖·奥斯卡奖-最佳真人短片
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自杀热线》v.youku.com点击链接 看完再聊
男:这短片我看过了,要是这女的可不漂亮!
恩,典型的社工模样,人家心灵美啊!
何况接电话,关键在于声音要好听……男:我发现在西方国家,在人文关怀这方面服务真的是比咱们强很多……对,一直是所谓义工,社工在从事这方面工作,他们都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片中提到,打来求助电话的老人的妻子也曾是义工……男:是,可惜后来得癌症死去了,老人伤痛欲绝,最终也随他而去……本片虽然短小,但是有很多让人回味的,具有艺术亮点的东西需要挖掘……男:您这可夸张了,假如给我一个这样的故事,我一样能拍……就凭你?
人家可是奥斯卡……男:奥斯卡怎么了,我也是导演啊,您知道我在影视圈也混多少年了,什么场面,什么高人没见过?
我的朋友圈一致认为,奥斯卡不过如此……?
您看我这手机里的电话,多少导演,明星,还有学术界的教授……你看这人认识不?
我算领教你们这些人了,无知者无畏!
……真特么浮躁之极!
这么办,就这么个五分钟短片,我分析完之后,我让你们这些人走大街上再不敢说自己是导演是教授……你信不信?
男;哇,您这是要灭我吗?
就是这个意思,你不是嘚瑟吗?
男:不敢不敢!
我知道您是镜头语言方面的大师,行,我不跟您争,赶快给我讲评一下,本片除了故事感人,还有哪些有意思的艺术的东东?
哈,那我给你说说,片头,女主抱着一本书,有木有?
你认为如何解读……?
男:恩,说明女主爱看书,很有学识,也热爱生活……要根据女主的工作来分析,我们常说,人生就像一本书对不对?
男:哦,对对,开窍了!
女主的工作就是在翻阅人生,为求助者打开一线生机……那我再问,这本书翻到中间是怎么回事?
男:这个这个……?
哼,就你们这些人,都是这半本书,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悠……男;哦,原来是这个意思!
屁啊,哎呦,气死我了……我最后再给你解释
继续往下看,之后就是长镜头,随着镜头推移,看到绿色的桌面和电话机,一支笔一个本,同时在忙碌,女子进来后,带着瓶水,之后这瓶水就在电话机前面了,还有一盏台灯……男:我学过导演,我能说出几个。
绿色的桌面和电话机,是不是隐喻生命?
水和台灯也是这个意思吧?
说得好!
注意,女主在一边接电话一边记录,尽可能和求助者保持通话状态,寻求机会与他面谈。
男 :可惜这老头吃药了,没救了!
木已成舟,本子上也写了……老人谈到音乐,注意,音乐在电影中出现,几乎每次都代表隽永,永恒之意……男:恩,音乐是上帝给人类的最美的礼物,总能引发我们最美好的记忆和片段。
女主盯着钟表,手里的表,牢牢抓在手心里:隐喻自杀者将生命在最后一刻完全交付给社工,仿佛女主此时紧握着电话另一端的老人的手……这种信任确实令人感动,女主不断地流泪……他们的谈话令人动情,此时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与美好!
女主拖着长长的电话线走到书架翻找记录,却没有发现老人的名字,因为老人之前电话用的是假名……男:这些都是隐喻吧,说明我在用电话追踪你,寻找你……她热爱自己的职业,有敬业精神!
这些都是社会工作者,义工,而且接听自杀热线这项工作承受的压力有多大你知道吗?
支持他们做下去的可不仅仅是敬业……男:那还能有啥?
非常关键,我后面会告诉你……本片每一句对白,每一个动作都是铺垫,都有指向性!
男:我有个问题,老人的家布置为白色,还有白色的门……有何目的?
白色的钟,旁边是可爱的天使……隐喻天堂!
男:可是老人当时并没有死啊……但木已成舟啊!
你知道吗,这里隐喻自杀者已经进入天堂了,后来他的妻子回来,尸体被人带出去……我现在强调:只是尸体被带走,导演想说明一件事:说明在最后的这段时间,老人的灵魂留在的家中,他也就可以永远和妻子相依相伴……哦,原来是这个意思!
尸体已被转移出门,灵魂在家里……那也就是说,他打的求助电话意义不大了?
对,没错!
木已成舟!
这个地方很关键,我后面还要继续解读……
我们先思考这个自杀热线的设置目的!
自杀这种事情,在当代人类社会已经比较普遍,国家出于人文关怀的目的来增设这样的配套服务,除了挽救自杀者,将他们带出生死线,更重要的是,分担和减轻精神患者此时的痛苦……男:我记得老人说过,妻子患癌症三年,痛苦死去……这对白有何目的?
木已成舟,药物无法治疗很多疾病,到了某个地步和阶段,我们能提供的帮助只能是理解并尽可能让一些救助者在平静的毫无痛苦的幸福的告别人世……所以你看,老人在回忆自己与音乐的交集的时候,那种自豪之情溢于言表……男:我也能看出老人很善良,愿意与人交朋友……对啊!
所以你发现了没?
本片突出自杀热线的这一个重要作用,除救助外,更多的是让求助者体味到曾经的人间的幸福,这就是人文关怀……男:那您说老人为什么没有出现镜头画面?
这是心与心的交流,灵魂的托付,明白吗?
以下我提示你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看:老人死去,老太太回家,刚说过,这个剧情设计很关键,说明在老人的观念中,他并没有走出这个门,此时,老人好像对老伴说:我一直在等你啊,怎么才回来……?
关键是,导演搞这些想表达什么思想……?
男:让我想想,老人的灵魂留在家里,等待早已经故去的老伴……为什么呢?
因为爱就在这里啊……有家有爱,这里就是最美的天堂!
思考题来了:人间与天堂的区别是什么,真的是生与死吗?
不是的,人间与天堂是完全可以划等号的,但需要一个条件,一个字,爱!
总结本片主题:倘若有爱,人间就是天堂!
男:没有爱的地方,人间即是地狱!
家是温暖的,有爱在,家就在,人间与天堂有什么区别?
房子涂成白色,就代表天堂了呗,看那个座钟,天使的摆件,与办公室显示着同步的时间……看,一条电话线,将天堂与人间联系起来了,那这条电话线象征什么?
爱啊!
片尾:男女主角在一起,酒吧,这里是人间吧?
两人接吻,这是爱吧?
男:哦,果然是您说的那些思想,导演最后又再提示:人间和天堂一样,都充满了爱……有爱的人,善良的人终究会在一起,他们绝不会孤独的,这对情侣也一定会幸福,那是来自上天的祝福……男:哈,无论天堂和人间,都是成双成对的,都有爱,现在我更看出这种对应关系了……有爱的地方都是天堂!
现在明白为什么老人接电话的时候,镜头来回切换,房间与接听室,还有同步的时间……?
男 :绝!
您要不说主题思想,我就是再怎么扯,也说不到点子上……恩,所以以后千万别不要我嘚瑟,不要在我面前说你是导演,你跟我的水平,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男:那是那是!
以后我再也不嘚瑟了,就听您一人嘚瑟……
我们发现,本片为了营造这个思想主题,强调自杀热线这种临终关怀的作用,而非急救!其实我们看,真实的情况也是如此,打进自杀热线的求助电话,其中有很多根本就是无法挽救的情况,所谓木已成舟……男:对,对,网络直播有这样的情况,有些是抑郁症的患者,他们向网友通话未必是求助,或许只是倾诉和发泄,不想寂寞的死去……是啊,大多已经服药了,很多自杀者早已厌倦人世,我们再怎样劝说也无法打消那种可怕的念头……现在明白为什么女主片头翻阅的是半本书了吗?
男:恩,假如说,人生就是一本书,那些自杀者,刚刚活到人生的中段,就是那半本书啊……这才像个导演水平,对奥斯卡戛纳这些作品,真的要有敬畏精神,明白不?
男:现在发现,就这么个短片,太艺术了!
别说拍,这些创意我想都想不到的,看都没看懂呢……嗨,好想自杀的感觉……一直以来,我为什么总是奉劝影迷们,千万不要小看奥斯卡戛纳这些殿堂级作品,艺术大师的品味和高度很多是常人难以想象,无法逾越的!
假如连这些作品的好坏都看不出来,不知道人家到底凭什么获的奖……想想自己的差距有多大!
不要觉得自己拍个什么片子就是导演了,还差很多啊年轻人!
男:是喽,以后我一定好好跟您学习四维一体理论……太神奇了!
森森大军:《花园派对》本案已经告破zhuanlan.zhihu.com森森大军:重点解读:《火车快飞》片中出现的这只奶牛zhuanlan.zhihu.com森森大军:戛纳三分钟获奖短片《黑洞》,你看懂了吗?
zhuanlan.zhihu.com森森大军:三大电影节获奖电影 《索引》zhuanlan.zhihu.com
整部影片的基调是平和的,情节没有太过复杂,带有淡淡的忧伤,富有人文主义色彩。
影片一开始,镜头从上往下慢慢移动至车站台,伴随着柔和的音乐,只见一个戴着粉色的姑娘眉头抱着书。
她时不时拉了拉自己的帽子,看得出女主角是个内敛且羞涩的女孩。
她叫海瑟,在救助中心工作。
接下来,通过长镜头,随着镜头推移,看到绿色的桌面和电话机,女孩进来后,带着瓶水,放在了电话机前面,桌上还有一盏台灯。
这些物体都蕴含着生命。
电话铃声打破了寂静,女主在一边接电话一边记录,尽可能和求助者(老人)保持通话状态,寻求机会与他面谈。
但老人已经吃了大把安眠药,木已成舟。
海瑟红着眼,含着泪,静静的聆听着,对方谈到的音乐代表着生命永恒,是上帝给人类的最美的礼物,总能引发我们最美好的记忆和片段。
海瑟不断抬眼看墙上挂着的钟,手里也摩挲着表,镜头不断推向柜子上的白色钟表,运用夸张,将秒钟的声音放大,整部影片充满紧张的氛围感。
她手中紧紧握住的表,隐喻了老人将生命在最后一刻完全交付给海瑟,仿佛她此时紧握着电话另一端的老人的手。
这种信任确实令人感动,女主角不断地流泪,他们的谈话令人动情,此时让观众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与美好。
女主拖着长长的电话线走到书架翻找记录,却没有发现老人的名字,因为老人之前电话用的是假名。
海瑟在用电话追踪他,寻找他,她热爱自己的职业,有敬业精神。
画面一转,白色的门映入眼帘,并且墙壁也是白色的。
白色的钟,旁边是可爱的天使,这些都隐喻天堂,木已成舟,老人已经进入天堂了,后来他的妻子回来,尸体被人带出去。
只是尸体被带走,在最后的这段时间,老人的灵魂留在的家中,他也就可以永远和妻子相依相伴。
尸体已被转移出门,灵魂在家里,其实老人打的求助电话意义并不大了。
这个自杀热线的设置目的除了挽救自杀者,将他们带出生死线,更重要的是,分担和减轻精神患者此时的痛苦。
自杀这种事情,在当代人类社会已经比较普遍,国家出于人文关怀的目的来增设这样的配套服务。
老人说,妻子患癌症三年,痛苦死去。
说明药物无法治疗很多疾病,到了某个地步和阶段,我们能提供的帮助只能是理解并尽可能让一些救助者在平静的毫无痛苦的幸福的告别人世。
所以,老人在回忆自己与音乐的交集的时候,那种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也能看出老人很善良,愿意与人交朋友。
本片突出自杀热线的这一个重要作用,除救助外,更多的是让求助者体味到曾经的人间的幸福,这就是人文关怀。
老人没有出现镜头画面,这是心与心的交流,灵魂的托付。
老人死去,老太太回家,这个剧情设计很关键,说明在老人的观念中,他并没有走出这个门,此时,老人好像对老伴说:我一直在等你啊,怎么才回来?
老人的灵魂留在家里,等待早已经故去的老伴。
因为爱就在这里,所以他没有走出这扇门,有家有爱,这里就是最美的天堂。
人间与天堂是完全可以划等号的,但需要一个条件,那就是爱。
没有爱的地方,人间即是地狱。
对于一个自杀者来说,天堂是最美好的。
在人间,家是最温暖的,有爱在,家就在。
一条电话线,将天堂与人间联系起来了,那条电话线也象征着爱。
男女主角在音乐厅里两人接吻,这是爱。
人间和天堂一样,都充满了爱。
有爱的人,善良的人终究会在一起,他们绝不会孤独的,这对情侣也一定会幸福,那是来自上天的祝福。
回过头来讲,老人接电话的时候,镜头来回切换,白色的门与救助中心,还有同步的时间,另外在片头,镜头从上外下拍,这其实就在暗示天堂与人间的对应关系。
本片为了营造这个思想主题,强调自杀热线这种临终关怀的作用,而非急救。
其实我们看,真实的情况也是如此,打进自杀热线的求助电话,其中有很多根本就是无法挽救的情况,所谓木已成舟。
(ps:片头女主翻阅的是半本书。
假如说,人生就是一本书,而那些自杀者,刚刚活到人生的中段,生命戛然而止,当然就是半本书。
)
看着20分钟的进度条,听一个陌生人语无伦次地讲着让自己完全摸不着头脑的只言片语……说实话,我开始只觉得不耐烦。
随着一根电话线逐渐勾勒出一张憔悴的面庞,像拼一幅缺块的拼图一样听一个陌生的男人讲述过往,那些模糊且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事竟也慢慢触动到了心底的悲伤。
通过这一段连对方姓名都难以捉摸的短暂通话,海瑟成为男人最后的(也可能是妻子离去后唯一的)倾听者。
看完全片,我却只清晰地记起那些美好——男人在花圃里种了一圈玫瑰、在著名俱乐部演奏过次中音萨克斯风,当然还有夫妻二人最后的“团聚”。
我忽然联想起自己收藏的那些反转片。
时间的快门虽只将短暂的美好定格并埋藏,也许生活中更多的无奈与失意会常充斥在人们身旁,但那万般灿烂的玫瑰园也将因此而永不褪色。
当他人生活中美好、平常而又独特的瞬间走入自己的脑海,跨越时间和地域,与陌生人共享一个瞬间、一段经历、一份记忆,我想那或许也算是拥有了一种幸运和财富吧。
虽然短片时长受限,呈现出的情感并不够饱满,只有最后一段让人受到短暂的触动,但看完短片也让我联想了很多(写下的文字可能并没有按照片中想传达的意思走,只是突发的感想,望理解)。
以及看了这个短片才惊觉Edward Hogg简直和Brett Chukerman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看惯了他在《名姝》里冷峻的脸,才发现他其实拥有世界上最甜的笑容。
仅一个微笑,整个人都散发出温柔的光芒。
看完全片,好像又看了一遍《敦刻尔克》一.寂静又真实的声音设计将"死亡"前两个人的真实状态完美地展现出来(也有演员演技),有句话说"真正的悲痛是无声的",这是对本片最好的诠释吧。
1.开头的萨克斯声是对情节的暗示。
阳光明媚的一天,女主坐在公交车站看书,她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柔缓的萨克斯将我们带入影片,让我以为这是一部传统抒情片。
但当时间接近死亡时,萨克斯再次响起,不仅是为了贴合情节,也是老人对女主自卑自信心树立的展示。
2.片尾的童声歌曲是主题的点睛之笔。
片尾曲未响起前,本以为这只是一部反映现实生活"自杀"的片子,但童声歌曲的响起配合画面里憧憬的内容,为全片增加了另一个主题——不仅是接线员陪伴了老人人生的最后几分钟,也是老人帮接线员树立了自信。
3.片中的大量篇幅并没有加入音乐来变现接线员内心情感变化,而是安安静静只有两人交谈的声音。
像长镜头一样,是为了展现这种环境下两人的最真实状态。
4.钟表未出现前就响起指针的滴答声,声音很小,小到必须仔细听才听得出。
导演这样做首先是为了侧面展示接线员内心的急切,其次是不影响之前创造的安静真实的氛围。
二.道具的设计1.片头女主虽坐在公交车站,但她腚下的椅子是红色的,又细又长,如一条红线一般,暗示了女主接线员的工作——事关生命。
2.女主的帽子是粉色的。
可能有人说这都有含义?
是的,如果你把帽子换成灰色,那是另外一种意思,压抑。
但帽子就是粉色的,一是说明女子力的身份就像一个过度带一般缓冲了由粉向红的转化,二是说明女主尚是一个年轻的女子。
三.镜头的巧妙运用高度契合了导演想把影片的艺术真实性提高的思想。
1.全片有大量的长镜头。
不管是慢推还是固定,时间长度上都非常长。
2.前面说到影片没有用音乐来表现女主内心,那就是导演在镜头语言上下了功夫。
每一处特写几乎都是对女主内心状态的展示,从最初的等待到最后的急躁。
如女主用手摸手表。
3.不断穿插钟表的镜头也是对整片节奏的把握。
越接近死亡,钟表出现时间越长,出现次数越多,指针滴答声越大。
总之,从视听语言的使用就可看出导演扎实的功底,没有一点浪费,每一处都有它的意义,让影片非常充实。
谢邀
看这部片子时,与我的日常工作有所对比,读了很多书,参加了很多培训班,希望学到改变人心的技巧。
而最终,治愈人心的工作,还是需要交付人心。
咨询师的视角:如果把片子界定为临终关怀,是在面对必然死亡的基础上,陪伴与理解的态度,这个还不到那个份上,而且如果真的当临终关怀做也不会有那么多的纠结。
这个片子的纠结点是在咨询师的职责上,她到底是要怎样的态度,面对他?
影片中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尊重,平等做的都很好,是做到骨子里的好,因为,咨询师并没有被害怕他真的死亡的恐惧所占据,而是这一刻,我与你在一起,倾听你,尊重你:你选择生,为自己而生;你选择死,为自己而死;平等:你是成年人,有选择的能力与判断;我真诚地与你一起见证你的选择。
但如果这是一份工作,企业有雇佣你的目的,社会有对你职责的期待,当咨询师的被恐惧或职责所占据,是什么样呢?
那么选择生仿佛是为了咨询师、家人、朋友甚至社会,不再是他为自己的生命负责,而是你;你不信任他是成年人,更像个小孩子,需要你导引。
来访者的视角:为何打电话?
如实的看到自己的决定。
怎样算如实?
不被他人的价值观与判断诱引下的真实自我。
本篇影评作业为个人原创,仅供学习借鉴参考。
随着经济社会日益泡沫化膨胀,科技与利益不断介入并主导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掺杂了许多不该有的防备与障碍,或多或少丢失了本性中的纯粹。
人被生活压力、残忍的挫败所支配着,一步一步走向自我了结的死亡深渊。
短片《自杀热线》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濒死边缘尊重与勇敢之间彼此成就的故事。
影片以浪漫主义的影像风格直面高自杀率的社会现象,弱化尖锐的社会矛盾与情感纠葛,同时剖析一个自杀者在弥留之际的心路历程,抚慰现实伤痛,并重新赋予“尊重”与“勇敢”崭新的定义。
接下来我将从两个方面浅析该影片在拍摄技巧运用中的闪光之处。
一、唯美的光影造型和巧妙的撞色处理奠定影片整体的风格基调若把短片《自杀热线》的每一帧画面单独拆分,则每一帧都是极为优秀的摄影作品。
这都取决于影片浪漫主义的光影造型和巧妙的撞色搭配。
全片整体光线柔美细腻,富有日本言情剧诗画般的“日式浪漫”风格。
虽说讲述的是与自杀有关的故事,但导演却在一开篇便用光影暗示观众,这将会是一部治愈系短片。
不仅如此,光影之间的巧妙设置也为人物塑造和叙事进行了装饰和点缀。
例如当女主角海瑟坐在公交车站的长椅上阅读手里的书时,车站周围的外部环境是清冷、寡淡的蓝白色光线,甚至路过的行人也一副“性冷淡”的冷色调穿搭风格;相反的是女主角坐着的位置有暖阳倾洒,呈现出暖和、明亮的视觉反差。
这一对比性质的暗示不言自明地交待了女主角热诚纯善的人物性格,像冬日暖阳,似迎面春风。
别出心裁的是,影片中暖黄阳光也胜似戏剧舞台上的灯光一般,直接将人物关系、内心活动及当下处境表现得准确到位。
例如女主角海瑟看向办公室角落被阳光照射的男同事,表明她对他萌动的爱慕情愫;当女主角与电话里自杀的老人对话时,光和影将她的脸分割为两半,亮暗分明暗示着女主角与生活的光明作伴,与死亡的黑暗交涉。
这样一来,人物处境便清楚明朗了。
可见,光与影按比例划分、蓝黄冷暖色调的碰撞,为影片带来美轮美奂的视觉体验的同时,更彰显出导演出色的照明艺术功底和对于微电影制作诀窍的精准把控。
二、压缩景别与放缓剪辑节奏以拓宽情绪表达空间短片《自杀热线》自始至终都聚焦于人物情感表达和对话空间中,并独具匠心地压缩全片景别范围与类型、放慢剪辑的节奏。
这是一种对于微电影来说创新大胆的拍摄尝试。
全片故事主体发生在女主角与欲自杀老人之间的通话过程中,导演将景别范围牢牢控制在近景与中景之间,抛弃画幅外相对无效的画面信息,使得画面的内容呈现更为精确到位,与此同时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也更容易提高专注度,顺利进入营造好的情绪空间。
显然这是一种褒贬不一的尝试。
微电影因时长的限制往往会导致交代叙事细节的难度大大提高,而该片单调的镜头语言和频繁重复的场景切换,虽说能一定程度上提高观众专注程度与内容传达的有效性,但同时沉闷枯燥的视觉审美疲劳也在所难免。
电影是运动的艺术,仅通过画面质感说服观众的摄制思路显然行不通。
客观地说,导演镜头语言的设置安排也算得上苦心孤诣,只是情绪渲染与传达效果稍显乏力,得不到理想中的实际效果。
综上所述,短片《自杀热线》的确做到了在以渲染情绪为主的浪漫主义上的成功,用文艺的外壳包裹残酷争议不断的社会现实问题——关于自杀的挽留与否和人权尊重问题。
影片中欲自杀的老人在临死前拨通热线与女主角通话,释放自己压抑的情绪并表达出个人的情感诉求;真切的字句感动了女主角,并推动她迈出与暗恋已久男同事相处的第一步。
两人在交谈当中潜移默化地相互推了各自一把,推向对于他们来说都更为完满的结局。
影片最后救护车赶到老人家里,救护人员冲向门口,一个巧妙地蒙太奇镜头,进门的是老人死去的伴侣。
这一“回光返照”的情节设定是导演留下的答案:老人离世并与妻子相见才是他人生最完满的结局;救护车则代表人道主义的拯救。
显然,人生就像一场开卷考试,却没有参考答案,我们往往习惯了相互借鉴甚至抄袭;可当时间开始倒数,相信只有尊重自我选择才是最佳的作答方式。
老人勇敢直面死亡,那一通电话不是企求世间的挽留,而是最后的道别,现实也尊重了他无畏的选择;女主角勇敢去爱也顺理成章、如愿以偿。
无疑,导演想要通过该片向观众传达的是理性的人文关怀和感性的生命价值体会。
作者:李佩里图片取自豆瓣,侵权即删。
时长二十分钟的短片,以旁观的角度,直视死亡来临前,自杀者的内心深处。
整部影片的节奏从舒缓到紧凑,以至于在最后三个场景凝结。
这部短片延伸出的是生命的力量,而作为观众,我们为女接线员的救赎感动?
为男人的爱情感动?
都不是,震撼我们的是对生命的敬畏,和生命最本真的意义。
先聊聊本片的节奏,个人认为可以按三个段落划分,几乎四分之三都是以女接线员的状态为拍摄的主体,这是第一部分,从最初的接听,到获取基本的信息,节奏是相对舒缓的。
直到男人被说出“自己吃了过量的药品”,这里是前段节奏的一个大的转折点。
由此,节奏开始迅速加快,这里是第二部分。
推动加快的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道具物品的加入,比如时钟、手表,不断的通过秒针的转动镜头的穿插,营造紧张感及时间流逝感,时间的推动意味着与死亡的接近。
二是女主角的表演以及身体部位的特写,比如焦虑的手势:敲桌子、捏笔、到档案柜前的快速翻阅。
这一系列的特写穿插,将紧张感带入。
三是音乐(没细听 暂时空)。
然后是三个场景,一个场景一个镜头,通过这三个镜头来进行结尾,第一个镜头是男人的现实结局,即他获得了死亡。
第二个镜头是他的内心和情感的归宿,即他回到了妻子身边,获得了他的理想生活状态。
第三个镜头是女接线员的结局,与其说是她收获了爱情,不如说她由此事获得了生活的勇气和重塑。
这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个人认为这样的结局实际上是理想化的,痛苦的活着和解脱,男主人公选择了他所认为正确的方向,并在生命的终结过程中获得了陪伴。
并且这种救赎是相互的,在这部片子的开始,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个女孩的初始状态,杂乱的头发,颓废的状态,对男接线员的爱慕。
她在这通电话中,无疑获得了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勇气,结局的最后一个镜头,她的笑容很美很动人,是勇敢后的理想状态。
死亡并不残忍,在这部影片中,死亡变成了人生的一项选择而已,没有强加的价值观和高高在上的批评。
个人认为,很美。
Sally Hawkins是个好演员
看完没有太多感触,是我太冷漠了吗
Sally Hawkins演技真的不错。剧情可以深挖一下,当然就这样简单地暖一下也没什么不好。
两位的演技(双手赞👍)
莎莉·霍金斯演技撑全场。
我只是以为会有更多...
补.【【87届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自杀救助热线 The Phone Call-哔哩哔哩】 https://b23.tv/yC9Gc00 歪果仁都好忙啊,忙着去自杀。
绝望的人,自杀拦不住啊
3+有点不是很懂 = =
2020.06.10
实在没能打动我
大卫芬奇在这一刻灵魂附体,他不是一个人。
莎莉人保戏,一星加给演员和题材。没有政治正确和抽象文艺,是个人很喜欢的那种朴素温情小品。
???没看懂
看完后心里暖暖的
滚
Crisis Centre Call Agent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037989/?spm_id_from=333.788.videocard.1
7/10
要是叫法国人拍,就不会这么生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