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看,最后一个类似地球的蓝色星球的出现已经到了几百万年,但那时舰船里的人早死光了,一开始觉得是十佳的讽刺,但是如果从物种的角度来看,如果人类没有在绝望中毁灭自己,那么他们的后代就有机会遇见这份神赐的礼物,到底什么是自由,希望?
第一代舰船上的人沉溺于失去,充满绝望,自己放弃了自己,导致了整个社会走向崩溃,如果这代人能够走出过去的牢笼,建立新的生活的基石,还有人生价值,多生娃儿,生活不一定过不下去,到了第二代,那些娃儿没有过去的枷锁,习惯于当下恶劣的环境,随着时间的流逝,未始不能建立新的舰船文明,最后也有机会得到救赎绝望?
为何会绝望?
今天刚好看到一个研究生上吊自杀的新闻,实在不理解,如果你做不到什么。
或得不到什么,把他丢开就行了,为何要绝望,难道生活的一点小瑕疵就足以否定了整个生活,你说你要花园里的那朵花,可那花已经名花有足了,不可能是你的,难道花园里的春光与明媚就此消失了,不是还有无数的花等待你去采撷吗人生之乐,就像三千弱水,我只取一瓢,这嘌不行,就换一瓢,说到底,不是人生之乐太少,而是你的瓢太浅,终其一生,永远无法享尽人生的乐趣,最讨厌这种以些微小时就蒙蔽双眼,否定生命的人,学会放下,再转头看看,无处不是自由,希望当人在绝望之中,如果没有足够的理性和胸怀,也许宗教真的是唯一的救赎,,,从一开始的欺骗到最后的绝望与崩溃,陷溺实在是太深,如果能够早早地鼓起勇气面对绝望,断掉希望,得不到的希望就是妄想,也许能在灰烬中激起火星,获得拯救,,
非常适合二倍速看完的片,充满北欧性冷淡风,即便有非常多裸体镜头,宣扬的是压抑与绝望,带给人的是无生机的死亡,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要死一部分人,可以是老人,坏人,丑人,消极的,精神不稳定的人呢?
内核不是科幻是孤岛绝望,而这么多人的社会,样本足够丰富,会那么绝望吗?
要知道大多数人类都是一辈子都不出村的活了一辈子还是有乐观生活的,还是人类知道的太多,犯了知识分子的矫情病,知识越多越不快乐,那还不如不要有太多知识,世界留给单纯快乐的人,矫情的人多了带给人的就是绝望,这样的电影有什么意义呢?
1968年,库布里克拍摄了一部划时代的科幻电影,叫做《2001太空漫游》。
他站在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基础上去遥望距离他比较遥远的二十一世纪。
从这个角度去看的话,库布里克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穿越回过去的人,因为在那部电影中,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太过于超前,以至于当时的人们不敢相信,但是真正到了二十一世纪之后,我们从片中看到的那些理念没问题了,但实践起来却一言难尽。
因此,那部电影被称为在当时的电影界属于跨时代的里程碑制作,电影本身不仅仅遵循了一个物理上以及航天上的设定,而且通过这个设定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而最为可贵的是,那些想象在今天已经成为了现实。
这是库布里克令人折服的地方,同时也是那部作品让人尊敬的点。
为什么那部电影可以得到很多人的喜欢,究其原因还是在于电影本身提出来的概念,以及概念本身在当时引起的反响,之前的科幻电影仅仅是满足于视觉上的科幻,并没有对于科幻本身的概念性的东西做一个相当全面的解释。
但是库布里克在当时的科幻电影大环境下,进行了科学的猜想以及实现,这是难得可贵的。
无独有偶,对于此类型的跨时代的电影本身就非常小众,因此,很多导演进行尝试的时候,就会尤为慎重,一不留神,一部佳作就有可能折翼。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就属于一部非常另类的作品,它并没有用炫彩夺目的特效来为我们展示未来世界的华丽,仅仅是用一个朴素的概念,就足以让很多科幻电影汗颜。
这部电影叫做《安尼亚拉号》是一部软科幻与硬科幻结合的作品。
相比于很多的超级英雄为大家营造的科幻环境,本片还是比较保守的,相比于星际迷航等科幻巨制,本片算是小成本的。
但是这些硬件的薄弱并不代表本片的内核质量较低,即使是最苛刻的科幻影迷们,在本片中找到瑕疵也不容易。
这部电影围绕着一个飞船展开,一个名为安尼亚拉号的飞船在太空航行,它的目的地是火星,这艘飞船可以和陆地上的泰坦尼克号相媲美,它是那么的华丽且充满人情味。
没有人认为这艘飞船会因为一点小毛病而彻底沦陷。
但是这个小毛病很快就到来了。
因为飞船的动力装置中一个小型的核反应堆出了问题,因此,应急系统将整个动力系统全部弹出到太空,此后的飞船没有了动力装置,很快的就成为了茫茫宇宙中的一叶扁舟。
于是,船上的人们开始了恐慌与骚乱。
关键时刻,船长为大家画了一个“饼”来充饥。
他预言,飞船在航行4年之后,就能利用某一行星的引力来重新回到预定轨道。
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大家顿时充满了希望。
但是很快,这个消息就被船上的一个天文学家否定了,她知道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因此,坦然接受了这艘飞船将永不靠岸的事实。
人们继续在安稳中度过着这平静的日子,好在船上还有一个可以让人们沉浸其中的虚拟世界。
不过好景不长,这样的虚拟空间最终也消失殆尽。
日子又开始没了希望。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最终,漫长的时间的拷问下,谁也没有经得住考验,人们大都离开了这个世界,唯有这艘孤零零的飞船继续着自己未尽的航行。
本片在当今超人满天飞的时代,是一部非常奇特的电影,完全是一股子清流,而且本片引入的这种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当人们开始拥抱科技的时候,科技是否真的是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为人类造福。
当危机发生的时候,我们的科技能否真的像预测的那样,依旧能有效地保障我们的安全,这些都是非常好的问题。
本片阐述的一个核心就是希望,这是在《流浪地球》中,人们提到的话题,当一切看上去非常渺茫,人们是否依然会有希望,这个问题是一个设问,且没有人能给出绝对的回答。
《流浪地球》中的人们面对这个问题,用几代人的代价去回答,这个问题最后让人们看到了答案的曙光。
但是在本片中,即使是活到最后的人们依旧是不能目睹答案的真容,这就是悲剧所在。
面对这茫茫的宇宙,我们很多时候觉得自己的能力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甚至很多时候,对于未知的区域总是掉以轻心,但是悲剧却并不会因此而推迟来到的步伐。
很多悲剧发生的时候,总是没有任何的预兆,但是粗心的人们却总喜欢用漠视来面对这些惊天灾难。
我们经常用战胜来形容自己与灾难之间的平衡。
但总是忘却了灾难本身需要我们付出的代价很重。
在这个世界上,希望与绝望,往往只距离一瞬。
……你好,再见
流浪太空,多么浪漫又残酷的题材!
我满怀期待的点开了这部电影,看到最后,怎么说呢,就这?
故事整体上我感觉只能说勉强合格。
首先,故事的逻辑上存在诸多硬伤,比如,拥有这么多人的大型客船,因为一次事故丧失动力,被迫偏航,飞船上的生活已经如此舒适证明科技已经相当发达,就没有政府或者企业选择营救吗?
再如,面对如此之大的变故,初期感觉乘客们相当淡定,后续得知返航机会渺茫之后,飞船上的社会结构、运行机制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还如,飞船虽然缺少燃料,但感觉乘客们的生活质量被影响很小,主角还能在游泳池游泳,但讲道理这个时候不应该尽量节省能源保证基本生存所需么。
其次,在故事的表达手法上,明显感觉到张力不住,带给用户的high点太少,各个篇章有点流水账的味道,中途让你感觉有些无聊;最后,故事的内容上,感觉导员的关注点实在是太小了,还是那点小情小爱的事情,视角过于单一,前面的调子起的太高,后继乏力的感觉比较明显。
在角色的塑造上,怎么说呢,可能是由于电影时长较短的缘故,角色较为平淡,鲜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哪怕是贯穿全片的主角,看到最后也没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天文学家感觉完全工具人设定,反而是主角的伴侣,其坚持原则,敢做敢动的性格令人印象深刻。
最后来说一些优点吧,演员的表演整体到位,故事的立意相对较为新颖,无尽的宇宙,孤独的流浪者,让人真不免感概人类的渺小。
安妮亚拉号太空流亡,可以这么理解更适合。
这是一部在物价超级贵的国家拍摄的成本超级小的科幻片,演员之类都是名不见经传的,特效和场景都比较简单,大场面更是没有。
但基于的原作却是一部超现实主义的反浪漫科幻,我一段段看完,非常枯燥,甚至跳了许多尿点……但是看完最后一章节,随着结尾音的渐隐,我始终无法走出来我的状态——原作的立意与对于人类社会追求、伦理深性的思考,就像神明进了思想者的心境。
以下剧透也没关系,反正你们也不会看,非常小众。
影片讲述故事很简单,一艘载有8000旅客的飞船从地球飞向火星,中间为了躲避一个太空残骸,飞船自动紧急避让,结果残骸里一颗螺丝钉击中了飞船引擎燃料箱,为了不让飞船炸毁,船长只能释放掉燃料。
在太空中避让的飞船就像一支永恒的箭,偏离了原有轨道后,也再没有燃料启动引擎进行再转向,宇宙没有阻力,只能随着原来的惯性朝着未知的方向永远漂流下去……茫茫太空,无法停下来等待救援,无法对方向做任何一点点转变……这倒霉的8000乘客开始了永不结束的旅程。
够浪漫吧,就这故事立意,如果让我拍商业大片,有无数种拍法能拍出更赞的效果——当然我们不能完全忠于原作,一定会有自救与救援,一定会有偶然事件,还有英雄主义——至少也来几个《太空旅客》里路过大角星的超级场景……可惜现实主义的作品就是残酷无比,你想要高于生活的刺激,多一点点都不会给你。
8000流亡的乘客,却有可维系生存的电力(电与燃料是分开维护的)与生命维持体系——船上的管理层需要作出选择:告诉绝望的真相,还是予以希望创造最小规模的人类社会。
很显然,无助却有判断力的领袖都会选择第二种。
而整个作品告知我们,在有限的空间内,人类社会的结构、需求和伦理,生命力,将随着时间变成什么样子……最小社会的构架,最低的生存需求,是如何演变运行,最后我们的个体与集体的追求,是如何作出决断……
思考一下:我们生存在地球上,尽管地球于宇宙似尘埃,但对人类却是无比伟大……人类真像还没断奶却成长了大脑的孩童一般,我们立足地球可以遐想比如浩瀚的太空,创作的作品可以飞达宇宙的边缘,而我们也在努力去探索走出地球的方法。
母亲地球犹如巨人般观摩我们的兴奋却巍然不动……或许在哲学上四十亿年历史深厚的记忆,相比人类沉厚太多,我们一切的行为都似小儿科般不入神明的法眼。
ANIARA就是如此,尽管有8000人的涌现效应,有足够的水和空气还有电力,但在宇宙中就是如此无助,而星球给予人们的,只有在这漂流途中知道永远回不去时,才知无比宝贵,即便是那残留的记忆画面,都足以构成人们维系精神活下去的希望。
这是一件很神奇的事,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珍视的只有那些不公平的存在——钱与物,需要劳动获取的食物,别人土地上的水和空气,但却从来不觉得地球母亲公平分给所有孩子的空间、引力、被遮挡的辐射与适宜的阳光、土地与生物的多样性、甚至给人类带来的挑战与麻烦——皆为馈赠。
在这部影片里,这些都不存在,而整艘船无论多么努力去用人类的思维来维系小社会的生存,结果都是徒劳,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只适合短暂的断奶,无论是精神上至少维系与地球种群的联系,还是说人一生的使命是去扩展地球种群的疆域,总要有一份东西是人类与地球无形的脐带,直至我们真正地从地球断奶而捕获了新的星球。
除开地球本身的馈赠,回到人类社会的延续性——最小社会8000人,存活了24年。
有种科学研究是说,某个族群的数量与多样性少于一定值的时候,这个族群将必然走向灭亡。
8000人在有限的空间内,无法产生足够的繁衍力与多样性,大部分人寄希望于回归,极少数人能积极去拥抱未来。
当影片后面段落绝望的氛围逐渐展开时,我突然觉得应该感谢这现实社会与人际给我的一切包括麻烦——因为有了饥饿和不公平才有追求,因为有了追求才有人际的关系,因为有了人际关系的爱恨而有了抉择与生活的多样性。
没有任何种群能在不断的公平享乐中延续下来,人们是因为积极解决问题才有使命价值,因为有不均匀的存在才有了流动性与活力。
人类社会的延续是建立在精神的骗局、设定的使命与真实的疆域扩张之上——没有需求制造需求,没有矛盾建立矛盾,人类社会繁荣的真相是要不断产生碰撞与挑战,这其实是我们精神耐以生存的土壤。
影片最出彩的部分,也是唯一一个能接受未来的人:在飞船上出生的一个孩子。
被人类社会养育,虽没有地球的馈赠,但孩子的认知世界里,所有的世界就是这个飞船。
哲学上来讲,这个孩子是幸运的,积极的,有未来的;伦理上来讲,这个孩子是多么的不幸,就连屏幕前的我都觉得这个孩子的人生太残酷了,他无法享受到真正地球世界的美好,而穷极一生都需要在这个孤寂的漂流石棺里度过——站在乘客的角度,的确是如此的看待——从而孩子的母亲我所料到的结局,最后连同孩子的结局,都是我迟迟难以消化的——我尽管知道会是如此的规律,却无法接受这悲剧现实的必然性。
有没有一种可能,哲学点讲,8000乘客积极养育下一代,就把飞船作为下一代的世界,船长是希望如此的——但这最小世界不是母亲这代人能接受的,换成我,也接受不了。
影片的最后,过了500万年,飞船内的一切生命都消散了,载这一船的骸骨到了天琴座的星球……如果说8000乘客都有灵魂,或许只要知道有个终点和期待,500万年也能度过去吧。
所以说,支撑人类精神生存的是希望,希望并不是现实的获得,美好的晚餐,竞争的优势,而是人类对于未来可以更好的一种期待,也承载这代人的使命,我们可以为这期待追寻无数代人,脚步不停。
就像这次疫情一般(本文于2020年初写)无数医护奔向前线,全民共克一关,期待的就是社会回归正常,尽管回归正常也不能说比之前好,但至少比现在好就无比不错了。
一次事件的降临带来无数的麻烦,却能让后续的世界有新的流动与精神状态,总比一个陈暮枯朽的世界要强。
最后感谢一下她:地球给予了我们足够的时间去实现希望,去实现我们的想象,而很漫长的一段时间,我们有且只有她可以依赖。
所以不要想那么多有的没的,过好自己,为后代的希望垫一垫基础,人类长河,终究我们都是一束漂亮的水花。
明惠我想去你家吃饭!
我有在想,如果疫情不会结束,我们永远宅在家里,这可怎么办?
春节期间,疫情刚刚爆发,那时候有过恐慌,觉得世界就这么变了吗?
真的要像电影那样,突然之间,一切都开始崩溃,往日生活不再?
还好电影只是电影,生活有了疫情下的新常态,电影也的确如电影那般,因为没有希望,崩掉了。
但是结尾戏谑的一点是,最终,他们找到了新地球。
如果人们放弃生命是因为再也看不到希望,那他们要是知道未来有一天真的会有新的目的的又会不会活下来,欣欣向荣,形成一个新社会?
人是活在未来的,生活是需要奔头的,如果这样一个机会是在子子孙孙以后才能实现,那么短短几十年生命,看到与看不到希望又真的那么重要了吗?
无限究竟是趋近于一,还是意味着零呢?
(一点随随便便的想法,周末什么都没想,游戏,电影,整整沉迷了两天。
就会想,咦,我到底是在干嘛啊,围着电脑做了一天,纯粹消磨时间。
难道我每个周末都这样过吗?
未来三年五年十年?
生活也挺枯燥的啊…但我想清醒的活在当下。
)
感谢小天使的陪伴
没看过小说。
诺奖在早年间会颁给那些人性实验的作品,如《蝇王》。
就电影来说,塑造的是透彻心扉的绝望。
为了故事走向的观赏性,增加了几次希望,但是总体来看还是绝望。
中间穿插人性实验。
但是没有常见的人性善恶的较量,凸显的是科学、理智、乐观逐渐败给信仰、迷失和绝望。
善抑或恶,在当今电影届,可能已被讨论滥了吧。
说到底,在百千光年、百万年的宇宙尺度面前,渺小的人类,除了绝望,还能有什么。
与电影美剧《第五大道》的设定类似,就是一艘原本用来度假的宇宙飞船出现了飞行故障,导致一船的游客再也无法到达目的地的故事。
第五大道 第一季 (2020)7.62020 / 美国 / 喜剧 科幻 / 娜塔莉·贝利 安妮·格里芬 彼得·费洛斯 阿尔曼多·伊安努奇 贝姬·马丁 / 休·劳瑞 乔什·加德曾经帅气冷峻的豪斯医生,在这部剧里搞笑不断可令人唏嘘的是,这部电影是一个实打实的悲剧,而且更是有种将悲伤积水成渊的感觉。
女主是飞船上一个体验项目的负责人,起初她的体验项目在整个设施俱全的飞船上,是那样的不值一提。
可随着飞船故障,所有人的情绪无处释放,她的体验室也成了必须预约,炙手可热的地方。
只是让人无语的是,就像是人类对于地球的“剥削”,飞船上的所有游客开始将不好的情绪“倒”给体验室的人工智能,而这个具有智能化情绪分享功能的AI,也最终因无法荷载所有人的负面情绪崩溃。
面对体验室的崩坏,所有游客不是自我反省,而是将矛头指向了一直在尽心尽力服务大家的女主。
这个看似架空却无比真实的科幻电影,细腻地描绘出了在一个类似于伊甸园一般的环境中,人类是如何走向自我毁灭的过程。
常言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这是我在观影过程中最直接的感觉,无论是一直隐瞒真相的船长,还是那群自以为是的乘客,都随着飞船荒废,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
最让人意外的是,剧本改编自瑞典诺贝尔奖得主哈里·马丁森1956年所写的科幻小说《安妮拉》,并拍摄于2018年。
虽然电影里没有华丽的特效镜头,但每一个时间节点,都给人以难以名状的震撼。
仅仅过了24年,飞船里所谓的秩序就完全崩塌当仿若死星一般的安尼亚拉号滑过寂静的宇宙时,我感受到的不仅是人类的渺小,还有人类社会的脆弱和不堪一击。
没有华丽的音乐和台词,但绝望的感觉依旧扑面而来我记得在自然界,很多洞穴生物因为长期看不到阳光,最终都失去了视力,而电影也有类似的桥段:人类,这种靠太阳生存,依赖光明的生物,最终也因能源耗尽,失去了视力。
联系“眼睛就是心灵的窗户”这句话,不难想象出这些苦苦挣扎的最后几人,最终将走向怎样的结局。
看到这里,我已不知该说些什么最终,飞船终于飘到了一个适宜人类定居的星球,但却是人类无法承受的时间长度。
在永恒的宇宙和无尽的时间面前,人类的悲欢,人类的生死,又算得了什么呢?
这个数字出来的刹那,我都惊了整个飞船,变成了人类的坟墓,而静静划过地球的它,也如同静静生息繁衍的地球一样,并不因人类的生死而悲伤。
对于地球而言,人类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安尼亚拉走向毁灭的无情旅程中,有一个警告是不够强调的——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只有一次生命。
因此,我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断地保护我们的环境和人类。
600万年,那种遥远,是人类放弃希望的理由吗?
其实,即便是地球,也不过是个大号的没有动力的飞船而已,地球何尝不是如同一粒尘埃或者一个气泡,在浩瀚的宇宙中正在和太阳系一起缓慢地漂流呢?
地球和电影中的飞船没有本质的不同,只是一个大一点,一个小一点而已。
我们同样不能驾驶地球,太阳物质耗尽,就是地球的末日,这个是必然的未来,那为什么当人类在地球上的时候,能够满怀希望孕育后代,繁衍不息,而换了个小号的家园,就很快放弃希望呢?
从科学上讲,地球能维系生命繁衍,是因为有太阳,这颗恒星在不停的提供能量。
这是ANIARA号不具备的条件,即便是飞船上的食物、水、空气等等都能实现物质循环,但是能量来自哪里?
只能靠消耗物质,这一点电影并没有交代,我假定飞船上的生命支持系统由人类制造的核反应堆提供能量(就好比太阳属于地球的核反应堆一样)太阳会燃尽,飞船上的反应堆也会燃尽,二者的处境也是相同的。
我觉得,人类最难以忍受的事情,就是“失去”曾经拥有的东西,他们失去了地球家园,未来又是一片黑暗,所以他们很快崩溃。
如果飞船上的人类心理足够坚强,他们不放弃,他们繁衍了第二代,对于出生在飞船上的人,那么地球就不过是个遥远的传说,他们不会有“失去”的感觉,正如当今的人出生在地球上,你觉得你失去过什么没有?
第二代会不会满怀希望,改进科技,捕获空间物质,利用物质创造新能量呢?
他们会跟地球这条大船上的人一样去繁衍,去探索吗?
生命最终,都是虚空,人类现在已知的世界观里,文明无论多么璀璨,其实尽头就是黑暗,是死亡和毁灭。
但是地球上的人现在并没有放弃希望的迹象!
当人类从一个大号的地球,换了个小号的飞船,就因为“失去”了曾经拥有的一切,进而又失去了希望,所以自我毁灭了。
杀死人类的,其实是他们自己的内心。
假如不考虑物种延续繁衍需要的最小基数(就是假定飞船上人数足够多),假如也不考虑物质消耗问题,就是假定飞船上能实现无穷尽的物质循环利用,那么人类真的不应该放弃希望。
哲学上,有一个终极的问题:人类为什么存在?
他们目的是什么?
古希腊自然法哲学家说:人类的目的就是保存生命,繁衍后代,寻找幸福生活。
这是人类的第一要义。
我个人觉得现在的地球人,基本秉承的正是这种人类哲学,什么是信仰,这大抵是全人类的共同信仰吧。
本片可以看做是欧洲版的流浪地球,但这个结果可能不是太美好,尽管电影的结尾暗示了新的发现,但是片子的整个过程却是完全不支持的。
本片的色调比较暗,有很多情节难以展开,比如那个心理治疗所,感觉有点莫名其妙的,而且原理有点让人晕。
科幻这几年都在拍末世,主要着力点都在外星移民上,但很难有一部电影拍得很让人过瘾。
可能这就得交给电视剧吧,拭目以待。
一艘意外偏离轨道生死未卜的太空航母,本可以发生巨多出你意料的事情,但有些人就是关注于自身微不足道的空虚情感、性生活,总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哪怕置身于最应该敬畏、随时就当自己已经死去的宇宙。
设想大胆。遥远的未来,一艘地球与火星间往返输送旅客的飞船,因被太空垃圾击中反应堆偏航,为了不爆炸泄光燃料,只能漫无目的地在宇宙中漂流,期待遇到质量体改回航向,飞船携带物资有限,年复一年飞船上人们各种行为与变化。幻境人工智能在频繁看过太多人类记忆,决定自杀这个点没有想到
老掉牙的那一套,只不过把发生地放在了太空而已。
3.5;深空人类学田野调查。。三体2里出逃的那艘飞船就是这样式儿的吧。。
难看。但,起码找个美女当主角吧!
6.5分。原作诗歌集据说拿过诺奖?电影本身看起来还挺硬科幻的,让人想起2001太空漫游~~但毕竟是文艺片,更多的还是各种心理上的问题,对于宇宙环境下的人类社会的逐渐崩解刻画得也比较文艺腔。仔细想想很经不起推敲,但看在经费的份上也就算了。最后几百万年后遗骸到达新星系还算震撼~~最近有一部同样故事背景的恶搞喜剧《大道5号》,放一起看风味更佳~~~
好丧,大一点的监狱叫家园,小一点的叫石棺
为了悲剧而悲剧,这他妈有人先到火星了出了事不找火星救援?不找地球救援?这么牛批的飞船没有预警系统?最主要的逻辑都说不通你们给这么高的分?这就比如一个人出远门钱包被偷手机被偷就要在外面睡大街卖惨?不会接别人手机打电话?一个电影最基础的逻辑都没就因为是悲剧就他妈给这么高的分辣我眼睛,真有你们的
科幻并非核心元素,当飞船迷失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密闭空间下,绝境之中的人类心理状态和生存意志,生存,迷失,失去梦想,自我怀疑,自我毁灭,何尝不是流浪地球之后的人类结局。
上帝酒杯里的一颗气泡 失望 希望 绝望 重塑的社群 被困住的人 冰冷苍白 十足的北欧气质
关键词:生态崩塌,星际流亡,家园迷思。沿袭了老塔的《索拉里》。可惜后半程塞了太多所谓高概念议题,显得刻意散乱。3.5
真的很难看
惊异于飞船能飞600万年 能有这么坚固 113#2020年104部电影#
这个幻想室挺有意思,刚开始发动机就炸了.没有备用?这是要成蓝色空间号啊?一转眼3年?这不对啊,不是要讲怎么度过危机么?直接略过了?成了伊甸园?这探针这么小也能被发现?然后blabla...太冷门的影片,连简介都没中文.希望是生存的动力,看不到未来是最大的障碍.主题还可以,但是罗辑漏洞太多了,这一船也不到50个人吧?20年?几个周就会爆发危机.这么小的质量飞过恒星应该会被捕获? 凑合吧,5分
小成本科幻,反向“流浪地球”。失去动力的移民船,飘向无边宇宙,虽然一些地方没有涉及(比如救援,生存物资甚至阶级观念等),但重点在于讨论人文,把这里当成永久的监狱还是今后的家园(1956年的原著年代还没有星舰文明的概念)?尤其是当精神寄托的系统崩溃后,象征信仰的坍塌,自然性和社会性兼备的人类不同的发展结果。整体基调还是很文艺且悲观,章回体式故事推进让孤寂情绪越来越强烈,直到600万年后,尘归尘土归土
一艘船上没有任何人有行动力,引擎坏了不修引擎,Mima坏了不修Mima,Mima这个设定很棒,一丧到底,到最后绿色星球出镜加分。
很绝望,就像2022的疫情
片子很漂亮,环境很有说服力
有一点致郁
那种沉重的压抑,难以释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