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日·祭

四十九日·祭,49日·祭,金陵十三钗,Forty Nine Days

主演:张嘉益,宋佳,胡歌,张歆怡,黄志忠,张可佳,马浩博,吕聿来,文章,李倩,吕中,郭广平,李洪涛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4

《四十九日·祭》剧照

四十九日·祭 剧照 NO.1四十九日·祭 剧照 NO.2四十九日·祭 剧照 NO.3四十九日·祭 剧照 NO.4四十九日·祭 剧照 NO.5四十九日·祭 剧照 NO.6四十九日·祭 剧照 NO.13四十九日·祭 剧照 NO.14四十九日·祭 剧照 NO.15四十九日·祭 剧照 NO.16四十九日·祭 剧照 NO.17四十九日·祭 剧照 NO.18四十九日·祭 剧照 NO.19四十九日·祭 剧照 NO.20

《四十九日·祭》剧情介绍

四十九日·祭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蹂躏中原,巍巍古都南京沦陷,数万军民被丧失人性的侵略者残忍杀害。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当年繁华的南京城已经成为令人不忍卒睹的人间地狱。侵略者无视国际条约,对西方国家划定的安全区也垂涎三尺。在市中央,置身于炮火硝烟之中的圣马德伦教堂巍峨耸立,竭尽全力庇护来此避难的人们。神父不愿离去,法比(张嘉译 饰)硬撑着留下来陪伴。生活在最底层的玉墨(宋佳 饰)、春池(高叶 饰)、豆蔻(张可佳 饰)等人辗转来到教堂,可即便落难如斯仍不免遭受其他同胞的蔑视和嘲讽。 命运的考验越来越残酷,为了保卫至高无上的生命,法比、戴涛(胡歌 饰)等人共同经历了人生最彻头彻骨的洗礼……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森鸮吉祥寺losers法外情真第三季父与子三日刺杀伦敦·休斯:猎男大法冷血长官放开我爱情万万岁达尔文游戏大戏法阿坝一家人真实异形魔怪:尖叫岛浪漫的体质恐怖故事:暗夜行者杜德治愈力笑容的代价熟女镇第三季巨怪猎人:泰坦的觉醒主播流浪记这座城胜者为王完美无瑕这一刻,想见你蛋糕最强番长是少女-GirlBeatsBoys-心慌‧心郁‧逐个捉王子竖笛与双肩背包OAD神枪手

《四十九日·祭》长篇影评

 1 ) 如诗如泣的哀婉绝唱—评《四十九日祭》中戴教官的爱情

我对人性中的恶向来不惮以最大程度去揣测,但知道未必等于愿意看到,就像早年看的一部电影《731》我甚至可以读出那些施虐者的内心活动!

可也正因为读出来了于是就更无法忍受被虐者的绝望,以至于不得不中途离席。

大概也因为对于绝望的那种深刻感受,所以对于绝望中的那些许微光才有了无法自拔的痴迷—电视剧《四十九日祭》中戴教官的爱情就是重重绝望的黑幕中那一丁点儿微光。

戴教官的出场平凡而朴素,一袭军大衣裹着一张分外年轻的脸,而随后的回首回望却似乎注定了一场慷慨悲伤的结局。

他在既定位置布防,她在布防位置演绎一段无果的爱情,感叹着命运对女人的尖刻。

也许在他作为一个完全无关的旁观者却全程目睹了这个女人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爱情的妥协时,就触发了他心底最柔软的琴弦,他为她送上了一段全情荡漾的雨中舞,既撩动了剧中人的心弦,也撩动了观剧人的心弦,为残酷的历史抹下惊鸿一瞥的亮色,激荡的小提琴奏出欢快的乐章,跳跃的音符宛如正在狂欢的生命即将见证人性的黑暗。

战争的画面总是激烈又短促,伴随着那些来不及绽放的生命,扑倒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尚未芬芳就已枯萎,尚未开放就已凋谢。

当然在这些年轻生命的护卫下,总有一些人会留下来,见证着用热血铸就的誓言。

然而当硝烟过后伴随着低垂呜咽的小提琴声再见戴教官时,已是他负伤带血踯躅前行的样子,没有言语,没有激烈的表情,安静的战场和零星的枪炮声却预示着更加残酷的现实才刚刚拉开了序幕。

地窖中的几场戏是戴教官哀婉爱情的行板,在那里我们窥见了一个面对女人会羞涩、会脸红的大男孩,面对生死却又坦然又无畏,他跟着大家一起放肆的舞蹈,却又因为这片刻的欢愉而内疚,他和她在钟楼上期冀着太平时光的到来,却又为了守护大家而离开。

然而,然而当面对鬼子的暴行时我们才发现他从未走远。

他救援书娟之后的几句对白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场面,从一个视他为亲人和依靠的小女孩的角度去描绘了这段没有诉诸于口的爱情,书娟说:“你要是回去的话,可千万别上那个女人的当。

”“什么?

”“你知道我说的是谁。

”“怎么冷不丁说出这种话来。

”“旁观者清,我什么都知道。

”“……”“我告诉你,我眼睛什么都能看得到。

”“……”“你要是当我是朋友的话,就听我的话。

”“……,……哦。

”没有反驳,没有陈述,可是却有淡淡的温情为那注定哀伤的爱渲染出柔和的温度。

负伤的戴教官令人心痛心酸,然而这样的他却将我们带入哀婉绝唱的高 潮,当他傲娇着说:“我不要那些其他的……有你在这儿就好。

”我的心象蝴蝶的翅膀一样,轻轻颤动着;当他轻巧着说:“你怎么知道我在这儿……这么容易我就暴露了。

”我跟着他的笑容一起微微的轻笑;当他忧郁着说:“哎我一直想啊,要是能再见到你,我一定得跟你多说会儿话,现在见到了吧,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我仿佛看见了那个羞涩的男孩站在清晨凉凉的曦光中;当他带着留恋的语气说:“我记得你在钟楼上跟我说过,要是能在巷子里再听到有卖烟卷儿的声音,那就说明太平时光又回来了……我这两天恍恍惚惚的,总是想着你说的这句话,有那么一阵子我好像真的听到了那些声音,有卖香烟的、卖馄饨的、卖甜酒酿的,还有卖栀子花、白兰花……哎那个卖桂花汤圆的是怎么吆喝的来着?

你给我学一个。

”(“桂花,小元宵。

”)“啧不是,哪有人哭丧着脸叫卖啊?

好好儿学一个。

”(“桂花小元宵”)“^_^,^_^,就是这个声儿……”我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情绪,潸.然.泪.下。

那样美好又温馨的情感呀,却又这样短暂而伤怀,象流淌过心中的诗,象飘散在空中的歌,在没有终点的时空中缠绵,却在眼前渐渐走向终点。

我看着他象孩子一样满足,我看着他象兄弟一样刚毅,我看着他带走了我们全部的热情和依恋,留下的是活下去的信念。

没有一个角色让我如此念念不忘又小心翼翼,没有一种爱情让我哀伤悲恸又温馨怀念,曾经有人说美丽到极致会让人绝望,不外如是吧。

剧评结束了,但是对戴教官的感情却依然徘徊,也许还有下一次的相遇。

 2 ) 时时警醒 不可忘却

不仅仅是一部剧,更是一种提醒和祭奠!

一点点美中不足:要是剧里的江浙角色讲地方方言就更有表现力、更真实了!

相比于电影版来说,女学生和女人们的关系缓和有了更多的铺垫,不过这也是电视剧时长的天然优势,这一点还是很好的。

但有时候节奏又稍显拖沓,可能导演是为了让观众更有代入感,放了很多“无用”镜头,但其实这个效果没达到,反而显得拖沓。

还有个我觉得很值得吐槽的地方,有时候书娟显得过于冷静了,动不动就拿出相机拍照。

以下是一些看剧时的实时感受:#第三集看到受伤的士兵和成堆的平民尸体,开始难受了,唉…#第七集魏特琳女士扑倒在一个小女孩身上保护她,女孩哭喊着妈妈别走,安全区里也并不安全,可她们不知道,这只是金陵城噩梦的开始。

#第八集胡歌演的戴涛和宋佳演的玉墨在这一集都很有代入感。

能感受到战事的紧张和魔鬼迫近的恐惧。

#第十七集孟繁明知道女儿音讯后的哭戏和喜悦表现力很足,非常传神!

#第十九集不是吧,徐小愚,你刚吃完巧克力,就排挤别人(捂脸)一开始就应该刚一点不吃呀。

#第二十五集徐小愚,烦人第一名!

#第二十七集戴涛和玉墨相拥在一起,窗外的光照下来,画面静谧而永恒。

戴教官和玉墨最后的相拥#第三十一集李全有在墓室里思乡的泪水,除神父外教堂所有人聚在一起分鸡蛋汤的喜悦,都让人很触动。

李叔思乡的泪水

鸡蛋的喜悦地狱之中,就怕对未来丧失希望。

唉,王小妹死前该是多么无望…

英格玛神父向玉墨下跪#第四十六&四十七集

田中和黑炭这两人脸皮真厚!

看得真让人窝火!

#第四十八集审判看得真是让人火大!

铁证如山,被告辩护律师和黑炭却还在胡搅蛮缠!

 3 ) 49天的梦魇

昨天正式看完了《49日祭》,历时一个月。

断断续续的看不下去,太惨。

我记得22集的时候,我捧着脸默默的流泪,关掉了视频。

然后就到了圣诞节那天,突然生病,一直在医院输液,大概是人多,于是一口气看完了这部电视剧。

我记得《金陵十三钗》刚拍成电影的时候,我还在上大学,当时徐克老爷的《龙门飞甲》也刚刚上映,有我爱的idol,特意组团跑去刷这两部电影。

出场之后很意外,泪点这么低的我竟然没有哭,只是一直重复,太惨太恐怖了。

我们都是后来人,没办法知道前人的感受。

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出场之后就是现实世界,忘却太容易,一顿饭吃吃笑笑就忘了。

当时间轴被拉长,变成48集,我不得不说,黎叔,你的心理承受能力真的很强。

凡人读完《金陵十三钗》,可能胸口闷到说不出话,而要把这些还原成当时的情景,拍摄完毕配音完毕剪辑完毕,每一遍,都是对自己心理的历练。

在此,再一次感谢黎叔,刨除所有的偏见,感谢用一位资深摄影师的眼光带给我们如此一部好剧。

每一次给我震撼的不是场面动作,而是彩色与黑白的变换,定格,仿佛自己和画面融为一体,飞到了1937年。

和之前的电影一样,我最爱的角色还是赵墨玉。

但是因为之前看了张嘉译和小宋佳演绎的《爷们儿》,导致我在开始的几集一直出戏,总也接受不了这一对组合。

作为一个风尘女子,可以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可以一直这么作的对待每一个男人,也真的是醉了。

但是一切都是为了活下去。

老话常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从这场战争中活下来的每一个人,都是活生生的证据。

看到46集教堂爆炸的时候,我以为全剧终了,开放式的结局何尝不是一种美好。

但是结尾的审判又让我几度落泪,赵墨玉一次又一次的出入法庭,是因为自己内心的煎熬,作为一个亲身经历者,看到罪犯花言巧语的逃脱罪行,何不是一种可怕?

在只要活下来的年代里,只有一种情感,那就是同胞情。

素不相识的男人,为了保护陌生的女人而死;素不相识的女人,看到孩子看到少女,冒着死的危险也要拉回来她们;素不相识的外国人,一次又一次的救下来受伤要死的中国人……没办法一一说下去,生与死只有一线间,但是怎么生怎么死,怎么活怎么继续,都是一件太难的事情。

很多人讨厌孟书娟,我也是。

她的爸爸很有才华,出国留洋学成归来,又如此的正义勇敢爱自己的女儿,规划城市建筑设计,都说认真的男人是最帅的,而拼尽全力和日本人周旋,解救大家的男人,该如何表达?

孟书娟做的最对的事情,大概就是用相机记录下了所有的一切。

在最后变成了呈堂证供,指控了日本人。

我可以理解十几岁的女孩处于叛逆期,一次又一次作来作去,但是我不可以理解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什么都不懂,甚至用语言来谩骂素不相识的人。

但是,黎叔依旧有缺点。

小宋佳版本的赵墨玉,远远不如倪妮版本,风情以及美貌都达不到头牌标准。

赵墨玉如果只是一个表情从头到底,对待每一个男人都是一个表情,如何打动孟繁明打动戴教官打动法比呢?

作为“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我相信,秦淮河畔的女子一定“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

所以宋佳版本的赵墨玉,还是差火候。

张嘉译一个西安人,北方的汉子来演南方的男子,本来就是一件难事儿。

张嘉译混迹多年竟然带上了京腔!

这让我简直不能忍!

这些方面,黎叔可能需要思考的更多。

但是,仅仅出现历史,就够了。

泪崩于溃,没有出现很刺眼的镜头,靠拍摄手法,黑白转换,镜头记录,就足以打动每个人的心。

回到1937年,那个一直下雨一直哭泣的年代。

历史,需要正视,且,永远不能忘。

 4 ) 铁血军魂~戴涛

近期重看四十九日.祭,上次看的时候,实在太沉重,看到第四集就看不下去了。

现在重看真的感受很深,这部剧拍的很好,比现在很多抗日剧真实,完全忠于历史,整个画面都使用黑白灰的色调,体现出历史的厚重感,使人看着揪心的痛,另人深思,另人难忘。

而该剧的成功,离不开导演和演员的共同的努力,印象最深的是胡歌所扮演的教官戴涛。

戴涛一出场,身穿德军装备,腰杆挺直,声音有力,头戴钢盔,眼神坚毅,步伐坚定,体现了军人那种钢铁般的意志,表现出抗日战士的铮铮铁骨,不畏牺牲,即使兵临城下,仍视死如归,人在城在,立志保家卫国的铁血军魂。

影片最动人的是知道时日不多,仍不忘给女主来一段浪漫的水中之舞,即使脸上布满战火的销烟,仍不忘对美的追求,表现了革命军人铁汉柔情。

在狱中,法比问戴涛,为什么不离远点,戴涛说我不想离开你们,我想靠你们近点,因为你们是亲人。

看到这不禁热泪盈眶。

在狱中看到戴涛被变态的日本兵折磨时,心里在滴血,为他心痛,即使受尽酷刑,而戴涛只还给敌人一个轻蔑的眼神。

在拍戴涛自杀那场戏,胡歌躺在又脏又潮的牢房里,用脚慢慢挪到电灯下,用木箱撑起自己的身体,用尽最后的力量打碎灯泡,用灯泡的玻璃自杀。

这场拍得太好,他没有顾及自己的形象,为了角色的要求,尽力做到最好,另人振撼。

胡歌表演这个角色真的非常成功,他把自己融入到角色当中,虽然在该剧里他不是主角,但演出了革命军人真正的军魂,中华儿女的浩然之气。

 5 ) 不咋地

剧情混乱 拖沓 胡编乱造 后面看的莫名其妙 从进教堂起就弃剧吧。

但是日寇残害百姓这点没跑。

编剧不可能是张黎 感觉连个故事都讲不通剧情混乱 拖沓 胡编乱造 后面看的莫名其妙 从进教堂起就弃剧吧。

但是日寇残害百姓这点没跑。

剧情混乱 拖沓 胡编乱造 后面看的莫名其妙 从进教堂起就弃剧吧。

但是日寇残害百姓这点没跑。

 6 ) 黄志忠的孟司长线要气死我

看到大家都在批淑娟我就放心了,这丫头真的是无限反复的挑战她父亲的底线,万没想到有一天能看剧气的肝颤,再加上那些诡异的配音,本来是五分的剧,只能给三分了。

这部电视剧大家谨慎观看吧,电视剧把电影版两个小时的压抑拉长到四十多集,尤其黄老师这条线,气得我眼皮子都在跳,一个修养极高的国民党高官,南京城的规划师,对南京城了如指掌,在简陋的地下都能辨别南京城的方位,孝敬老母,爱护女儿,平等待人,对爱情留有天真,工作谨慎认真,却因为刁蛮任性的女儿一次又一次的逃跑而留在南京羊入虎口,对日寇委曲求全,折辱自己作为学者、男人、中国人的尊严,背上汉奸骂名,却换不来女儿一个好脸色,难道编剧真的认为那个年代有这样的女孩吗?

父亲必须做到这么多才能换来女儿的认可吗?

用孟这样的国家栋梁以及南京的线路规划换来的几个女学生,实在让我无话可说,她们不管不顾,用自己要挟在乎自己的人来达成目的,害死了多少人,以这种方法拖延时长简直幼稚至极。

 7 ) 沉重而感动

其实是因为胡歌看了这部剧。

这剧拍得很紧张,很感人,让人看了很悲伤,很愤怒,又自豪又叹息。

故事是南京陷落后,一个教堂里女学生和一些妓女躲藏,最后有人死亡有人幸存的故事。

张嘉译演的这个人物,我一直不喜欢,但有几段也为之感动。

男演员普遍比女演员演得好。

胡歌的戏份不多,但形象很立体,军人时英气逼人,受伤时羞涩腼腆,被抓时望向那个玉墨,让我有一眼万年的感觉。

最后自杀,让人叹息。

这片子拍得不错,减去一半集数,我觉得就是神剧。

 8 ) 2014.12.27影评修改

想看又不敢看。

看十三钗的时候就飙泪。

南京大屠杀是我一直不敢看的题材。

十三钗纯属误入。

后果就是再一次让我感怀生命,感怀我们所处的和平世界。

活着,安稳的活着,有点生存的压力,和当年的在南京城存活相比,还算得上什么?

我们并不满意的现在,是那些逝者永远得不到的未来。

2014.12.17最终我还是看了,不过是直接看的最后一集。

玉墨出庭作证,一番慷慨陈词,说的人潸然泪下。

我想说,那句,“你难道没有母亲么?

没有姐姐么?

你为什么不让她们去做慰安妇报效你们的国家”说的真好。

辩方律师演的也很到位。

小宋佳在法庭上那段歇斯底里的自白让在场所有人泪流满面,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场的每一位都是真的落泪了。

南京大屠杀,这五个字,每个字笔画都不多,却是那样的沉重。

仍然无法想象,那个冬天的南京城,我们的同胞们,到底遭受了多大的灾难。

记得一些军旅剧出现过的片段,士兵执行杀人任务后,需要心理干预,还有现实中很多参与过伊拉克战争的美军士兵都有创伤后遗症。

受过专业训练的男兵尚且如此,南京大屠杀幸存的同胞,他们战前受过训练么?

不过都是一些市井小民,平静的过着日子罢了。

南京大屠杀的伤疤,一直烙印在他们心里,一直烙印在我们这个民族上。

记得看十三钗的时候,我看的泪流满面,有人说那不是真的,只是电影。

我想说,荧幕上的可能真的不是真的,因为,当年的南京城所遭受的,要比电影中严重到千百倍。

那段令人发指的历史,怎是你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能讲的全,讲的清的?

 9 ) 《四十九日·祭》战争下的人性

《49日·祭》,是一部战争伦理剧,主要讲的是在南京大屠杀的49天里,一群人躲在地窖里发生的故事。

它不是谍战剧,不跟你讲地下成员有多厉害,谍报组织多缜密,男主女主多么聪明多么靓丽。

不是的,它真正讲的是人性,是伦理,是战争下平民的挣扎。

很多人看战争剧,习惯站在高处,看两方军队如何厮杀,看两方主角如何神勇,而真正在战争中受害的平民却无人关注。

的确,当时的平民小百姓没有聪明的头脑,没有热忱的斗志,没有虚与委蛇的本事,三十万的平民,就这么丧命在日军手下,无处伸冤。

这个剧是很沉重的,可惜市场上太多手撕鬼子剧,把一些人洗脑了,还以为抗战那些年中国也照样牛逼闪闪,打得日本鬼子抱着狗头就跑。

不是的,战争对于平民来说,是毁灭性的,可以轻易就把他们从人间抹去,毫无痕迹。

主角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家庭,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性格。

他们之中,有的人油滑,有的人轻浮,有的人幼稚,有的人喧闹,有的人机灵,有的人疯癫,他们之前的职业与身份完全不同,战争让他们躲在了一起。

在这四十多天里,他们待在阴冷的地窖里,每天只能啃土豆(还得按个分),为一杯水一杯酒大动肝火,困兽一般地内讧、争抢、谩骂,死亡的阴影笼罩了整个教堂。

教堂之外,整个南京一片血海,尸骨成山。

我们都知道,人与人是平等的,生命不分高低贵贱。

可当我们看到这部剧,看到日本人对南京平民那些惨无人道的恶行,却又深深地感觉到,人与人不是平等的。

他们根本没有把中国平民当做是和他们一样的活生生的人,也根本没有任何同情心和同理心。

他们毫不在意别人的尊严与生命,把快乐凌驾于别人的痛苦之上,简直是一群魔鬼。

我们看到,无论你是小老百姓,良家妇女,还是已经举手投降的战俘,在沦陷后的南京,只要是中国人,都不会被当作人来对待。

那些日本人不是为了和平而来,而是为了掠夺。

在这群人眼里,什么职业什么身份什么容貌,重要吗?

逃得过吗?

他们视人命如草芥,压根不在乎你是谁,心情不好,就杀人,不服从他,就杀人。

他们眼里没有平等,只有侵略,只有抢夺,只有虐杀。

三十万日夜哭喊的冤魂啊!

很多人看这部剧,觉得压抑,觉得沉重。

是啊,三十万的冤魂,能不沉重吗?

至今未能听到一句道歉,能不压抑吗?

这一场因他们而生的浩劫,三十万人殒命枪下,令人发指,可他们,直到八十多年后的今天,他们依旧拒不承认,他们的靖国神社还供奉着战犯,完全不道歉,完全不反思!

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不知道南京大屠杀,连我们当代年轻人都快记不起了。

所以,要有这样一个剧,给你揭开伤疤,你看了,会发现中国并不是那么强大,它曾经被人这样践踏过,这样羞辱过,这样毫无人性地屠杀过,你会感觉到痛吗?

会羞耻吗?

会愤怒吗?

如果你会,那么这个剧就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了。

记住这种痛。

没有清算的遗忘,是对逝者的一种亵渎

 10 ) 不能忘却的历史

恰逢建军节,本想翻看老片,却被人推荐,又重温了四十九日祭。

真的看不下去!

不是拍得不好,是拍得太好,心痛地看不下去!

昏暗的如同纪录片的色调,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时代。

不一样的是,鲜血,尸体,破坏的城池,血淋淋地出现在眼前。

是的,血淋淋。

四处逃命的百姓,在机枪扫射中倒下。

不同于其他片子,一摞摞的尸体,破旧的衣服,流淌的鲜血,狰狞的日兵,惊恐的百姓,压得人喘不上气。

想要放纵自己找女人的士兵,为国效力,却连一身暖和的衣裳都没有。

捐躯赴国难,视死如归,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就那样消失了。

法比,一个市井小人物,对天长叹,谁能救他们?

不是神父,不是美国军旗,什么也不是,在战乱中颠沛流离。

戴涛,不敢远离,仅仅是因为还想证明自己活着。

打仗把人的心都打近了。

那个本该是养尊处优的人,一家人都为国家献出了生命。

还有玉墨,风情万种,剧终时的控诉,是每个人的心声。

还有无数无数人,在影片中留下了鲜活的一笔。

不敢再看,不愿再看,那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四十九日·祭》短评

胡歌演完就怎么也看不下去了,挑战我耐心!

6分钟前
  • kkw
  • 较差

有张嘉译,就无脑捧

7分钟前
  • 豆瓣酱
  • 力荐

这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日侵剧吧,哪有铺天盖地的英雄气概,只有无穷无尽的苦难淋漓。只看了五、六集,后面烂没烂尾不知道,但前面拍得很走心。演员都很卖力,不过张嘉译还是演绎不出小痞气,宋佳的头牌像个人民教员,胡歌的军人很不错,又是一枚金陵城中闪亮的少年。

9分钟前
  • 颜回乐
  • 力荐

得回去给金陵十三钗加一颗星。。。看了一晚,果断弃

11分钟前
  • 三井肉大王
  • 较差

纯靠小仙女和大仙女推动剧情发展,战争面前的人难道都是这样嘛?编剧说不过去了

14分钟前
  • Propro
  • 较差

已阅

19分钟前
  • 只因云中雷
  • 还行

张嘉译是北京人吗?演个江苏的痞子神父都要京腔京韵??听宋佳说话特别累,感觉快憋死了。。书娟那角色不是司长家的小姐吗?这么没教养合适吗?整个剧就特别磨叽特别乱一下拍这一下又转到别处去了,导演的问题。煽情是肯定的,比电影版强的是三观正一些搔首弄姿少一些。给国军加一星吧。

20分钟前
  • 瓦达西瓦又又又桑只爱这巧克力
  • 较差

为戴教官而来的,这是我一直不敢看的题材,这几天强迫自己看完,多次流泪,多次看得心跳加速握紧拳头,就像有人说的,能睁着眼睛看完这部剧也算是一种修行了。我们总说要铭记历史,让悲剧不再重演,可悲的是,我们是一个善于遗忘的民族,更可悲的是我清楚的知道这种劫难极有可能过几百年还会再来一次.

23分钟前
  • qiuqiuhg
  • 力荐

剧情拖沓,演员配音尴尬,最重要是孟书娟这小b登塑造出来是为了个啥?来治疗我的低血压?死到临头还想着他爸搞女人,所有人逃命跑不动都不忘把箱子带上?编导真的没有一点同理心吗?作为南京人真的无法接受这种弱智片段,十集弃。电影版都甩这剧几十条街,就这水平的剧下面还一堆叫好的,当然大多数好评是因为这段历史而忽略剧中缺点,无可厚非,那么拍这种烂片来消费这段历史的编导是不是该跪下给遇难同胞谢罪?

26分钟前
  • fibre
  • 较差

胡歌那个角色是最大的败笔

27分钟前
  • 归墟
  • 较差

我是全程快进看完本片,把一部严肃的纪录片拍出这种效果真是够了,本来看完爷们儿挺期待张嘉译跟宋佳的,失望了,推荐cctv10的纪录片《丧钟为谁而鸣》,了解真实的历史。

32分钟前
  • 粮店里的烂红薯
  • 很差

没法比金陵十三钗,但高出神剧们一个宇宙的水平

34分钟前
  • 大头
  • 还行

只要一涉及南京大屠杀这个话题,我整个人都不好了,就是难受。

38分钟前
  • 看剧达人
  • 还行

希望我们都能铭记历史

39分钟前
  • 奶茶喝可乐
  • 力荐

胡歌所有角色里面最喜欢这个,一直难忘

42分钟前
  • 不见瓶中树
  • 力荐

人物塑造点个赞~ 剧情拖沓 要不能更好

43分钟前
  • 刘文二
  • 还行

选择在芒果台首播,收视滑铁卢是可以预见的。黎叔不复当年。

45分钟前
  • June Witt
  • 还行

先码吧…看到18集作为胡歌的死忠粉表示是为了胡歌来看的→_→

46分钟前
  • Momoko-
  • 还行

初中看过,唉:-(

50分钟前
  • 西柚味儿口嚼酒
  • 还行

演的什么玩意

54分钟前
  • 梦想高飞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