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个人感觉第二部质量还可以,不算狗尾续貂。
建议先看1再看2,否则容易看不懂。
《饥饿站台》是一部很典型的政治寓言电影,到了第二部更加直白。
导演用第一部打造了一部高概念密室电影,看完之后很多观众给出了“最优解”或“破局方法”。
到了第二部,导演终于忍不住也给出了自己的破局方法。
这个方法也有很多观众猜到了,就是左派的平等主义。
(我在第一部的影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423849/)第二部里出现了忠诚派、受膏者、野蛮人等概念,其中忠诚派是在监狱坑里建立秩序的一批人,导演借用了佛祖“割肉喂鹰”的典故,创造了一个在监狱坑里觉醒的大师,该大师为了团结监狱坑里的人们,选择割自己的肉喂养其他人,用无私的奉献精神让其他人觉悟。
这批被大师割肉喂养后觉悟的人们,就成了大师的第一批追随者,即“受膏者”,他们组建了忠诚派,为监狱坑带来了一种可以实现共赢的法律体系。
梳理之后,监狱坑里的势力可以看做是如下对应关系:忠诚派=左派=崇尚平等忠诚派主张每个人只吃自己选择的食物,受膏者会组织忠诚派对违反法律的人进行镇压。
忠诚派甚至禁止人们吃死人的那份食物。
不难猜到,这条法律看似不合理,其实是避免了人们为了制造更多的“死人食物”而自相残杀。
就像现实世界中,即便是自然死亡的大象,象牙也会被摧毁处理,为得就是避免有人钻漏洞制造更多的“自然死亡象牙”。
野蛮人=右派=崇尚自由野蛮人通常是忠诚派法律体系下的受害者(例如女主的第一个室友,法律没有保障他们的食物和权益),所以不再信任法律、平等这些概念,主张自由,我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结合两部电影来看,明显能看到左派的主张相对于右派来说更好一些。
虽然第二部里忠诚派的法律并没有覆盖到全部的333层,但每个月都有进步,能够让更多人幸存。
可是忠诚派和受膏者的法律在第二部依然崩盘了。
问题出在了盲眼受膏者为代表的人物身上。
盲眼受膏者强调平等和法律,并执行严刑峻法。
盲眼受膏者的一个追随者被称为“罗伯斯庇尔”,就是法国历史上典型的左派人物。
盲眼受膏者甚至不允许手下们在善意的前提下违反法律,因为这会导致人人都有“法律的解释权”,导致法律被篡改(防的是陈清泉这种人)。
他的理论有一定道理,但这也导致了教条主义和原教旨主义,让法律不近人情。
(影射现实世界原教旨主义者的“释经权”)
分析盲眼受膏者一派,可以看出他们的很多做法都是偏激的,类似极左。
比如死人的食物是否就真的应该被冲进厕所?
上文我虽然拿象牙来作比较,但其实象牙和食物是不一样的,象牙只有观赏价值,食物却是刚需,是能救命的。
以及他在对待手下“善意的违法法律时”,比如那个为了保证通讯链不中断而没有执行任务的人,是否处罚过于严苛?
现实世界中,如果一名士兵在战场上遇到类似情况,没有机械性地执行任务,我觉得军官也会做一些柔性处理。
监狱坑里的小社会,需要缓慢进化出一套能够保障稳定运行的文明体系,而左派的平等主义只是这进化的第一步。
到了更完善的时期,它一定是左派和右派相辅相成、互相妥协的。
女主虽然在后期鼓动了野蛮人反抗,但她代表的既不是左派也不是右派,她只是想制造混乱趁机逃跑。
我觉得这可能就代表了第三种路线:当你已经身处一个监狱的时候,应该做的事情是想办法逃跑,而不是想办法去建立与监狱环境相匹配的规矩。
从这个角度讲,左派和右派都是落后的,他们只是在用自己的方法去适应环境,却没想过改变环境,或者逃离环境。
这或许也能影射到文明史:如果没有脱离大海游上岸的第一条鱼,地球就不会诞生两栖动物;如果没有技术进步来改造环境,那么人类依然是原始人,只能在洞穴里玩左派右派的内斗过家家。
相较于第一部感觉逻辑稍稍有点没跟上 感觉导演想要表达的很多 但是一股儿脑的全部倾倒在第二部有些让人撑的脑筋转不过弯来。
⁻大致认定为第二部为前传 在挑战人性的"游戏"面前 也曾有先人制定规则。
随后又出现一批批挑战反抗者 互相抗争、伤害。
而领袖的出现是否意味着一个个新思想的诞生。
在思想还未证实之前 大家都选择默默服从规则的安排 可等到在那批人中出现了反抗者。
一个不一样的发声与思想出现 即便规则被认定有利于所有人 可并非所有人都是乖乖听话的 他们又引领着一批人去挑战权威与规则。
相互抗衡的两组思想以死亡作为代价警示下一批人群。
而从被挖去双眼的规则守护领导者话语中不难得出此前也有不同的声音执行者与逆反者 而他顺从了最后胜出的那方 并笃定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很多时候人们都是随从者 可能有思想的苗头 但都是等待着那个勇敢的领袖发声又或经历惨痛的代价而做出适应那个站台 那个社会的抉择。
⁻人性也是经不住猜测的 看似平和天真的面孔之下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一面。
"醒着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或许是为了自保 有警惕意识 但在站队及出卖的那一刻 人性又一次彰显了其可怕的面貌。
⁻孩童们由最初的秩序玩耍直至最后的哄抢登顶 显然 这套人性的法则并非专属于成人世界。
而胜出的那位登顶者却被带至了成人游戏中的最后一站 最险恶的不可见底的希望渺茫的那一层。
这是惩罚还是胜利 又或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人性挑战。
⁻可能那些孩子代表的是成人内心最纯真善良的那一块净土吧!
这块净土或许是在人们内心各种思想碰撞中所诞生的的呢。
可即便胜出也仅仅埋葬在人性测试的最后一个关卡。
有第一部珠玉在前,这一部能拍出自己的东西来,其实很不容易了,值得鼓励。
但话说回来,第一部对于社会结构的分析本来就过于简化(简化到甚至不能称为“隐喻”了),所以能进一步挖掘的空间一直是存在的。
就看导演愿不愿意去发现,或者能不能抓准了。
如果说第一部最大的刺激,是最后从上往下走时,低层级中超乎想象的惨剧所带来的震撼。
第二部则反而几乎跳过了低层级的存在,只留下了最底层(小孩子),也就是“希望”的象征意义。
这并不是一种失误,反而传递出一个最简单的事实:无论你是当权者还是革命派,如果你所处的位置不够高,你连参与进去的机会都不会有。
在上层勾心斗角之间,你始终只会是他们口里谈论的——可以牺牲的“代价”,或者可以食用的“资源”。
试想一下生活在这个监狱坑下层的“普通人”的视角。
每天看到的是上方的人把资源抢夺一空,然后又为了不同的想法,在明明舒适安全的地方彼此攻击谩骂,打得血肉横飞。
在他们看来,这些人都是怪物和疯子。
甚至,如果高层打得越惨,反而会有更多败者的尸体碎块落下来,让他们可以果腹。
结果,在这个体系中,永远是野蛮人和新人更多。
有机会学会法律的所谓“文明人”始终是少数,无论牺牲多少人,也永远不可能带来受膏者口中的完美世界。
但这个世界的愿景,就如同宗教一般,催眠着所有人。
现实中也是一样,很多人以为自己信的是无神的纲领,就不会受到盲信的影响。
其实是很可笑的。
说到这里,我发现似乎很多人觉得影片里表现的是左与右的冲突,是管制和自由的对抗。
这确实是一种误解,你见过有哪一次抗争和起义,打得不是“自由”的旗号吗?
这只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也是所有冲突到最后爆发的核心。
和左与右没有任何关系。
因为无论是左还是右,只要你想把这种观念或生活方式强加给他人,尤其是不惜杀掉其他社会成员也要如此去做……极端到这一步时,左和右的行为模式是完全一样的。
因为除了集权,没有其他路可走。
所以这一部前传是集权和反集权,专治和反专治的斗争。
你问我选哪边?
我永远是反专治的但我不会去杀人。
突然发现,五年前我在绿色电影平台给《饥饿站台》打分,就给了三星,还写了条评论,说“是真正的阶层,是做这个实验的人和参与这个实验的人。
而做这个实验的人,愚蠢到只关心这个实验的食物质量,还把底下用尽生命封送上来的布丁,当成是因为里面有个头发丝儿没有人吃,这么脑洞清奇的逻辑?
事实上这就是一个简单的监狱,设立这个监狱的人可能是打着要做一个实验的幌子来不停地花国家的钱吧”。
这事儿就很巧了,没想到这条夸赞第一部的唯一亮点,在五年后的续集中,以一种更加荒诞的形式进行了取消。
幼稚的换层寓言还有谁信?
《饥饿站台2》电影日记_哔哩哔哩_bilibili今天是2024年3月29日,这篇电影日记记录《饥饿站台2》。
当我看到《饥饿站台2》只是把第一部主角的性别换了一下,就像重拍了一遍似的,我就不禁琢磨,这系列电影难道在自我讽刺。
这导演啊,就跟电影里那些随意挥霍预算的实验者没两样,重复同样的套路,不仅消磨观众的耐心,而且还把网飞投资后的丑态用电影作品表达了出来。
1.从隐喻到儿戏的世界观坍塌第一部电影为啥能吸引高分呢?
它通过垂直监狱里的“食物链”来隐喻资源分配问题,虽说设定乍一看比较简单,但结尾厨师对布丁的漠视,堪称对体制绝妙的反讽,表达出管理者对系统内人们的人性挣扎根本就不在乎。
可到了第二部,这点反思完全没了踪影,直接把世界观简化成类似小学生都能编出来的“校长-班主任-学生”这样的层级链条。
333层的残酷竞争被当作绝对法则,仿佛社会就是个永无休止的套娃,每一层都在不断重复“上层压迫下层”这个单调的剧本。
稍微有点工作经验都知道,现实可比这设定复杂太多了。
2020年我看第一部的时候,正好赶上建筑行业很多人抓住机会实现阶层跃迁。
可到了2025年,这期间发生了不少事情,懂的都懂。
有无奈,也有幸运,我看到的是更为精细的社会筛选过程,我遇到了开滴滴的拆迁户,还有被淘汰的潘家园暴富者,这些例子都表明,阶层流动绝不是简单的随机轮换,而是能力、机遇和政策等多方面动态博弈的结果。
然而这电影呢,仅仅用定期换楼层这么机械的设定,就把这种复杂性给彻底抹杀了。
它的叙事就如同电影里被神化的333层一样,不过是虚构出来的终点,纯粹是为了安抚那些一直在努力攀爬的囚徒罢了。
2.续作堕落的思想退行第二部最让人失望之处在哪儿呢?
它用所谓正确的国际化阵容,来掩盖自身思想的匮乏。
第一部好歹还借助厨师的故事,揭示系统的荒诞性,这续集倒好,加了个玄之又玄的意识流孩子竞选设定,说顶层的孩子通过竞争获得去底层的资格。
这种故作高深的设计,其实恰恰暴露了导演的怯懦,他不敢直白地指出,所有人拼命奋斗想要到达的理想层,本质上就是另一个谎言。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对暴力逻辑的简单二分,一派用暴力维护秩序,另一派用暴力追求自由,最后还让“自由派”的女主角强硬跟拯救男孩扯上关系。
这种处理方式实在太幼稚了,它一边鼓吹绝对自由,一边又用道德枷锁来否定自由,就好比成功学大师一边高喊“努力就能成功”,一边又偷偷补上“穷人除外”。
3.从成功学狂热到理性回归《饥饿站台》在2020年能拿到7分,那时候成功学的热度还没完全消退。
要是这电影在2025年才首映,那评分肯定得掉到6分那档。
这五年啊,咱们的观念从“鲤鱼跃龙门”的幻想,逐渐转变成“各得其所”的认知。
公司画的大饼、学区房的神话,一个个都破灭了,观众早就厌烦那种非黑即白的阶层叙事。
现在大家连《寄生虫》那种系统共谋,或者《怒呛人生》里的阶层心理战都觉得太过极端,这些作品不敢承认世界的复杂性,此时《饥饿站台2》还用333层这种数字游戏来敷衍观众的思考。
说起来也挺讽刺的,现实和这电影仿佛形成了一种同步关系。
看第一部的时候,我就怀疑这“实验”就是官僚骗取经费的手段,看完第二部,我算是明白了,这导演就像网飞流水线上的厨子,端出一盘回锅的隔夜布丁。
我正写日记呢,影评平台不允许我喜欢《制暴:无限杀机》的键盘侠们又开始骂了,一堆消息打断了我,就在那一瞬间,我突然明白自己为啥这么生气了,咱们观众值得更好的精神食粮,大家被硬塞给一根标着“深刻”的磨牙棒太久啦!
好的,以上就是《饥饿站台2》。
“我们杀人,是为了创造一个没人再杀人的未来。
只有恐惧能制服野兽,恐怖就是信息。
” -被受膏者信奉的救世者。
第二部的设定和探讨的内核和第一部相反:当人们遵守规则,“忠诚派/宗派主义者”为了维持公平、严格执行他们制定的法律甚至惩罚了正派的人、让正义者无辜受害白白牺牲时,引发反抗,聚集新的团体来对抗那些“忠诚派”,宣导自由,曾被大家唾弃的贪食者反而成为了群众心之所向。
最终的结局是两败俱伤,无人幸免。
“我们是自己的囚徒,那一个牢笼,是逃不掉的。
”每个人来到监狱坑/饥饿站台都有个原因,都有也仅有一样可以选择的食物作为每日仅有的餐食(也可能一个月都吃不到),仅有唯一一件可以带进来的物品。
虽然没有1那么有深度和节奏紧张,但单看2来说也是很有社会性、伦理道德探讨价值和意义的。
另外一场人性实验。
最后那里没看懂:关于最下面那群孩子们抢着爬上去滑滑梯,越堆人越多,最后金字塔尖上的小男孩被pick带走,却送上了饥饿站台最底层333层。
应该也是女主想要拯救的被自己艺术展上的艺术作品误杀的男友儿子。
女主最后本打算逃跑,看到对面的小男孩后毫不犹豫的去守护他,最终落入最底层,和其他没有逃出饥饿站台生命终结于此的人一样。
结尾1和2的主角汇聚于底层。
第一部的男主1对男主2“咱们风雨同舟一起赶路。
咱们命运相同,有福同享。
”
4星,影片的点睛之笔是小黑孩,虽然戏份不多,但是诠释了整部影片的意义。
小黑孩一开始跟一大群孩子在金字塔上玩耍,暗示人的阶级天生就有,但是小孩子的阶级还不明显,后来小黑孩成功登顶金字塔顶端,暗示小黑孩成长强大后就要加入到成年人中的竞争与测试了。
影片快结尾时,刀叔告诉女主:他自己不想逃走,因为人是自己的囚徒到哪里都是一样的, 最后女主死了,说明人逃是逃不掉的,死才是人的最终解脱, 资源就这么多,不是饿死就是撑死,人难逃一死, 这时死去的众人们也劝女主,你死了你的人生旅途走完了。
小黑孩他还小,他还要上去接受人生的测试,走自己的人生旅途,你不用为他操心,你救不了他,人终归无法逃脱自己的人生与测试。
上一部看规则体制。
这一部看法律规矩。
上一部让观众明白了资源就这么多不会增加不会减少你们看着办。
这一部让观众们看这帮人如何建立法律让大家一起受规矩扛下去。
这两部都告诉观众横竖都要死,不是饿死就是撑死!
看看第三部要拍什么了?
我还挺期待的。
完整看完之后,其实还可以,第二部设定上是第一部的前传,算是完善了第一部里很多没提到的内容,比如监狱坑的运作方式,为什么监狱坑没人站出来维持秩序等等,一开始看以为是因为第一部结尾的问题导致第二部开始分配食物,结果没想到说的是第一部之前的故事。
有意思的是,第二部和第一部如果连起来看的话,刚刚好是一个闭环?
送进监狱坑——资源分配不均匀——囚犯乱成一锅粥——大师出现学习佛祖割肉喂鹰教出受膏者——受膏者维护秩序确保每个人只拿自己的那一份——监狱稳定资源分配均匀——受膏者权利大了之后开始变本加厉加重刑法——不满者出现自称自由人开始反抗——受膏者引导的忠诚派和自由人大决战两败俱伤——监狱进入无秩序状态——衔接第一部男主刚进监狱的时候吃饭根本就是看运气分到哪个楼层——男主不满决定站出来维护秩序——为每个人发放食物不满意的直接施以惩罚——监狱食物分配均匀,说白了就是个死循环,都想要多拿一点,但是等到吃不到饭的时候又开始后悔没有秩序了,等到有秩序吃上饭之后又开始想要多吃一点。
说实话,第二部的女主和第一部的男主真的没办法比,设定上是男女朋友关系,但是第一部的男主属于刚进去茫然——逆来顺受——默默忍受——忍无可忍开始自己制定秩序——最后完成使命,而第二部的女主就是刚进去的时候守规矩——饿肚子的时候没有及时得到帮助——心生不满——新室友想要搞事怂恿女主一起——被惩罚之后不满加剧开始煽动其他囚犯成为自由人——最后两败俱伤,和第一部的男主完全成了两个相反的例子。
不过第二部总体来说,新意虽然不多,但作为一个独立的故事来看还算不错,而且第二部里有不少第一部的彩蛋,比如女主遇到的最后一个室友就是第一部开头男主遇到的室友老头。
第二部的时候,老头还是个阳光开朗大男孩。
第一部的时候就变成一个自私自利的老登了。
老头的变化其实在第二部也说的很清楚了,不管是吃肉还是用刀这些习惯,有一部分来自女主的影响,也有一部分来源于老头本身就是个老阴蛋。
除此之外,第二部还有第一部最后的绳子哥。
绳子哥还是不忘初心,只想着用绳子逃出去。
第一部的绳子哥。
除了这两个角色之外,第二部结尾也讲述了第一部结尾之后的事情,所有人在监狱坑死了之后都会进入333层下面的世界(感觉设定上像是冥界),然后第一部男主把小女孩送上去之后,第二部女主出现,两人相认,全剧终。
总的来说,第二部还是值得一看的,虽然不如第一部那样惊艳,但第二部可以看到一个新设定的监狱坑,也可以看到第一部的一些熟面孔,虽然女主的操作让人有些血压升高,但总体来说如果消磨时间的话,这部电影算是个不错的选择。
当年的《饥饿站台》给了太大的震撼,续集如约而至。
可以看得出来,续集是裹挟着更大的野心的,但是最后好像有点走火入魔的感觉。
这种关于“人性”的思考,为什么一定要向《黑客帝国》致敬呢,导致了很多无法自圆其说的硬伤。
所以,不如把续集看成一次头脑风暴吧,撇开那些所谓的故弄玄虚,应该还是很可以发人深省的。
开局这个画面,大概已经预示了一切。
人类,就是在这无穷无尽的“攀登”中践踏了一切,一将功成万骨枯,老外,浅薄的把这一切都“送给了”努力,但后续的故事里头,大概又说了,“努力”并没有那么重要。
其实,仔细考虑一下这个规则,很有意思的。
记得以前看过类似的书。
说的是如何解决打饭时分配不公的问题。
基本所有的值日生都会不自觉的往自己的碗里多放一些,如果还可以,就替和自己关系好的碗里多放一些,这个团体里头,总会有关系亲疏的,由此必然引发矛盾。
等到其他值日生“上台”,报复是可以想见。
矛盾累积越来越多,就会“爆发战争”。
那么,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避免这个问题呢。
书中提供的方法是,值日生可以掌握分配,但必须是最后一个吃饭的,这样,大家就没有办法搞什么“小团体”了。
不得不说,这个解决办法相当的绝妙。
现在,试验放大了。
在这个饥饿站台上,如果每个人都遵守规则,那么食物必然是可以安全抵达最后一层。
但是,问题是,这么多层次,完全没有办法保障所有人都能“自我坚持”。
而“层次”是随机的,很难保证,那些没有吃到食物但捱过一个月的人,如果调换到“高层”,会不会选择报复?
其实,“随机”是个很缺乏逻辑的概念,因为根本没有操作的可能性,只能出现在头脑风暴中。
为什么不设定,谁违反规则,就自动到“底层”呢?
故事里头,回避了这个选项,因为,这或许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导致“卫道”无法产生。
故事里头的这个胖子,看起来很凶狠,但其实内心垮得一批。
一个i,就让胖子彻底崩溃了。
仔细想一想,真是这个“i”的事儿吗?
或许,他发现了一些“不可道人”的真相,才导致整个世界观的崩塌。
所以,胖子很快就挂了,这样的人,活着本身就很痛苦。
有趣的是,胖子其实没犯什么事儿,无非,可能就写了一些文字而已,这足够让“他们”害怕了,所以,“预防犯罪”。
女主,也是自愿进来的。
她,好像是为了所谓的“救赎”。
有点“不需要价值但非要上价值”的意思。
她自己也说了,只是需要点时间来“思考人生”,所以,一切都是她的头脑风波,也未尝不可。
你可以欣赏一下一个“神经不正常”的艺术家“没苦强吃”的倔强。
在这个设定里头,如果有人不遵守规则,是由上两层的人来进行“惩罚”的。
有监督,加上自律,完全可以让食物抵达“底层”。
然而,结果就是这么可笑,“底层”完全没有活路。
而规则制定者却得意洋洋声称,已经完美解决问题。
你解决个der啊。
胖子首先看不下去了,选择了以死明志。
自由是什么?
那些鼓噪“不自由毋宁死”的人,自己死了几个?
还不都是被打了鸡血的一个个丢掉了小命?
如果,所谓的自由,连想吃什么都不能吃什么,那这是什么样的自由呢?
胖子不能码字,否则就是文字狱。
我们挨打不能反抗,否则就是互殴。
甚至,你还不能用梯子,否则叔叔找你喝咖啡。
但是,你不想吃还不行。
这可能不是权利,但必须是一项义务。
否则,到哪里去找牛马呢。
如果,你对这些“设计逻辑”提出怀疑,那对不起,卫道士应运而生。
这些人,从天而降。
故事里头,从来没说,这些人下来平乱之后,到底是如何上去的,有意思。
其实,平乱的过程,无非是一场“力量不对等的较量”,最后,由负责司法解释的单位进行解释。
不用担心,法条其实是可以随便解释的,但,解释权不在你。
所以,“底层”朴素的理解,大多数都是错的。
建议大家,有空多学学法,不做法盲。
在所有法之前,先学好“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
很多时候,你只是因为不懂“规则”,而丧失了维权资格,而“他们”从来不会提醒你,然后,表示遗憾。
老外的司法标志,好像是个蒙住双眼的女神。
这家伙,好巧不巧,也是自戳双目。
但是,言论……字幕没有截完整,大家凭想象吧。
女主决定反抗了。
但第一时间,就走了水。
这个告密者,是个很知道学习的积极分子。
但是,女主毕竟是有光环的,毅然决然的决定一条道走到黑。
说起来,她蛊惑的方式也很简单,无非是“大家吃顿好的”。
就这么个朴素的愿望,立马纠结了超越卫道士的人马,还真是神奇。
但是,这帮“野蛮人”还是低估了卫道士的智商。
人家,只要好好站在上头,然后清除所有的食物,等着他们恶毙就行。
你指望来一场公平的对决?
而且,“他们”会说,只惩罚主犯,从犯一律免罪。
充分发挥鼓动群众斗群众的战斗力。
一帮乌合之众,哪懂得这么高深的心理战术?
为了避免这种“一边倒”的局面,这里,故事刻意设计“随机”的规则发挥了巨大作用。
“野蛮人”里头的军士,忽然发现,咱们的下面,还有“他们”的人。
实在不行,咱们就吃“他们”的人,反正咱们是野蛮人。
这个设定,让野蛮人有了翻盘的机会。
只是游戏,当不得真。
现实中,早就一棒打死。
所以,整个故事只能解释成女主的头脑风暴吧。
那所谓的野狗,只是一个“精神”与“神经”之间的一个标志。
她到底做了什么,才需要时间原谅自己?
或许,这是每一个还能“反省”的人心中永远的禁锢。
我们都是自己的囚徒。
但“他们”不会,因为“他们”从来不反省,甚至听不得反面意见。
感觉第二部是对第一部的一个升华,对于公平、制度的推演,其实制度的公平和公正自始至终很难维持,不断有新人去挑战,绝对的公平和合理并不存在。
现实生活也是一样,制度的不断推演最后总会出现专治、暴利、自由的反抗,可能这就是规律吧,目前好像最好的方法还是增加食物资源,其实发展经济也是现实中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后面333层后的小孩子看不懂,和第一部一样,感觉最后的剧情很抽象,但是还是非常好的影片,两部饥饿站台都很好看,不过剧情比较偏阴暗。
很难想象在第一部如此成功的情况下,第二部能拍成这样,我甚至怀疑不是同一个导演。
第一部在些许漏洞的情况下依然保证了高质量以及相对完整的站台世界观,本片去年有资源后一直舍不得看,直到今日终于看完,趁着余温还在想要写一些自己的个人看点,可能很多地方都写的不到位。
第二部前半段还算不错,情节紧张且紧凑很容易入戏,但依旧某些地方很让人难受,比如几个角色进来时的对话神神叨叨非常影响观感,这种穿插式的拍摄手法拍的和诺兰完全不是一个等级,还想让观众享受这种神秘感?
后半段更是莫名其妙,主角我一直就在想着她什么时候死,一点共鸣感都没有和第一部给人的代入感完全不同。
以下我就来说一下我个人的观点,仅仅代表个人,前作记忆没那么清楚可能会说错1.如果没记错第一部中男主用了很多合理的办法,比如几天一顿的吃法,比如摄入适当食物的吃法,这些都是相对科学的分配,但依然很难维持所有人,一点是因为食物确实不够,二点是确实也无法保证所有人都守规矩,但在本作中居然说了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一样自己的食物,如果按照平均法来推算,应该是可以满足所有人的,而唯一的困难就是需要让数百人遵守规矩,再多嘴一句333层666人确定这个平台能放下这么多?
2.里面角色定位非常无聊,从胖子说起,从一开始给予观众的那种外表凶实际废的一个反差以及铺垫了死亡让女主角成长我觉得没多大意义后面的一直出现的类似意念镜头和第一部想表现出的东西也差距甚大,而且立马出现的一个角色断臂女又让女主出现了反转,在刚刚坚定了信念的情况下又立马出现逆反心理,在明确告知规定且自己没什么能力的情况下依然选择违背,我对于女主没有丝毫同情,还有那个断臂女,我甚至觉得很爽。
女主有一段的怒吼真的很让人恼火。
3.想逃?
那你来这里干嘛?
况且真觉得能逃的出去?
还是以为偌大的一个机构只有这333层站台?
以为是过家家呢,在这里我不想讨论ZZZQ和各种宗教关联以及派别的问题,因为本片表现的太过于明显,我只想说一句那些反抗者所谓的自由就是自私自利,而女主更是带有目的的逃脱也是没脑子,大师的做法是极端的,但大致方向是对的,在一个无秩序的数百人的空间中,本就需要一个强硬的制度来管理,人性是禁不住考验的这点从无数个教训中也能感受到,哪怕好人占多数也是如此,而带坏一锅粥的可能就是一个老鼠屎,更别说一直有为止新人的加入,如果按照第二部设定是每个人选择一个食物,那大师的做法确实是最优解。
另:吐槽一下里面的东西吧,平台怎么运营和受伤怎么治疗这些我就不谈了,我谈一下其他的1.实在不理解为什么死人的食物不能吃需要倒掉,这明明或许可以救下很多人,这也是我说的大师太极端了。
2为什么惩罚者每次不能多几个人?
留下信息只留下一个不就行了,当然这点在电影中也出现过只不过依然用规定就是规定来带过,如果是老弱病残妇女这些岂不是白白送死?
还是本来就带有这个目的?
3.最后的大战也是莫名其妙,明明可以一直让下面的人挨饿到自相残杀,难道是为了大场面而故意拍出来的?
4.最后的下面是什么意思?
一大批人在下面的食物从何而来?
是上面人的尸体?
最后送上去的孩子是选出的幸运新生儿?
从到上面在经历磨难最后才有真正的自由?
最后,我以为第二部会给第一部来一个完美的衔接,就算不以第二部为结束最少也让观众能更加清楚的了解站台的情况吧,这倒好,第二部简直就算是番外或者是拍了等于没拍看了个寂寞。
作为续集实在是大失所望,特别是在第一部的质量很不错的情况下,还是那句话过于的神神叨叨并不代表着高质量,起码不适合每个国家的人看,过于的宗教感属实有点没意思。
延续了第一部的政治恐怖的内核,相当惊喜稀有
就等于是把上一部建立的规矩都推翻了呗?
😅质量严重下滑。
狗尾续貂,没有前作的话题与力量,对白和角色塞的太满了,失神几秒钟就完全看不进去,第一部已经很完整的交代了阶级和人性,这一部只能另辟蹊径讲法律与自由,但絮叨和快速的剪辑,已经让这个系列引以为傲的高概念与艺术成分的追求消失殆尽,完全是开通了别的赛道的独立电影,聒噪冗余,装腔作势,地狱坑里的内斗组队,人性恶的寓言,全靠对白和杀戮推进,叙事混乱堆砌,吵得人脑子疼,跟第一部带给人的惊艳相去甚远。★
把博弈论拍成了舞台剧
电影还行,但是总有傻逼借此来暴露自己的无知,生在福中不知福,吃饱了撑的,真是饿得轻了,就像这个傻逼的女主一样。怎么还看到了周周,我真服了。法律都不遵守,也敢号称维护法律么?法律是靠什么运转的?是暴力,不是仁慈。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还得是受膏者牛逼。千里长城毁于一旦,这傻逼女人纯粹是脑子有病啊,想不开就自己去跳楼啊,来监狱瞎尼玛晃悠什么?不是二逼么?而且还能不死?这合适么?净搞一些个傻逼人设,叼剧本也是没谁了,用脚写的?
真的没敢想这电影还能出第二部,前面半部还挺好的,后面直接改意识流了,看的一头雾水。
我们是在24层学会了法律。应该说24层遵守法律能够最大化的受益于法律。太痛苦了,没办法一口气看完,总要暂停待一会儿再继续看。
思路正确,叙事不行,总体及格。
忠诚派更像野蛮人,真正的畜生永远披着人皮。 法律的首义,是维护秩序,而非正义。
人的黑暗深不见底。
勉强能看
延续了原作的设定,继续探讨社会等级和人性困境,但在整体表现上并未达到前作水准。引入更多新角色和情节来扩展故事,但却略微散乱。内核几乎都在重复前作的很多隐喻和象征,并没有提供更多新观点。
我感觉影片自己定位没搞清,就是个密闭空间悬疑片,玩的就是立意,非整得神神叨叨,百嘛不是,比起第一部多了太多故弄玄虚的东西。
低于6分也不至于吧!无论是血浆、暴力还是深度,片子整体水准还是在线的,只是第一部地点太高,高概念的世界观算是比较健全,导致这部延续以人权自由、社会公平、阶级制度对人的异化为主题直接没意思,就毫无惊喜感了。
规则在同一种维度下是个虚数,建立、解释、遵守、打破,只会循环往复,所以本作中的二元对立是无法解决的。PS:说教味太浓。很多设定真没必要展开。
5.5/10分 勉强三星,不如第一部。1.第一部讲阶层,第二部探讨秩序与自由。我觉得讲阶级寓言没有问题,但不能丧失人性。第一部里的男主角其实是有人性表现的,但这一部就非常简单粗暴了,近乎纯粹的概念图解,同时又血腥又暴力,终于丧失人性。2.第二部其实是第一部的前传,填了一下第一部结尾的坑,最后一层的孩子是给监狱坑里面的人最后的希望。希望的存在很重要,但希望的实现不重要,底层人永远逃脱不了互相残杀的命运。
多个减肥成功的案例让“饥饿站台”减肥训练营火出圈,第二部讲述一名肥宅想拍男版《热辣滚烫》,需要减肥,为了快速减肥来到“饥饿站台”减肥训练营,短短一个月就减肥成功,从300斤减到了1斤。
怀念当年第一次看到《心慌方》的时候。这么多年了,这类密室困境类的片子还是没有能超越《心慌方》的。失败的那些片,主要问题就是,角色无法令人共情。人对非正常环境的反应,应该是真实的,符合常人逻辑的。这才是应该刻画的重点,而不是环境本身的隐喻。环境到底隐喻了什么,应该让观众自己去想,而不是导演亲自开口去说。
什么才能凌驾于法律和秩序之上?以及终极牢笼是自己的。大概有5000部749局那么好看,怀疑陆川单纯没脑子或者从不看外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