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影片向我们展示了人性中共同的弱点:成功后,把成功的原因通通归到自己身上,变得忘乎所以的自大而不可一世;失败了,除了从别人身上找缺点,再不会做点别的。
影片的开始,是主人公执教的德比郡主场迎战当时英国甲级联赛冠军利兹联队。
那时,克拉夫是怀着无比的崇敬之情等待利兹联主帅唐.里维的到来的,但里维把急于与之握手的克拉夫撂在一边,径直从他身边走过。
就这么一件事,让克拉夫心中升起仇恨的怒火。
在与好朋友也是球队副教练的泰勒共同努力下,德比郡从乙级联赛升入甲级,并夺取了联赛冠军。
克拉夫一时风光无限,认为自己是这一切的缔造者,把球队主席也不放在眼里。
因为对一场比赛的安排与主席起了严重冲突。
为了提高自己在球队的地位,克拉夫自以为是地提交了自己和泰勒两人的辞呈,以为球队会反过来求他,结果遭到解雇。
一场激烈的争吵中,克拉夫把球队所有的荣誉都揽到自己身上,把泰勒说得一文不值,两个分道扬镳。
克拉夫来到他曾经恨之入骨的利兹联做教练,以为在这么顶级的球队自己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作为教练的价值,结果却是屡战屡败,他认为是球员在和自己对着干,于是想通过买入新球员加以改善,却毫无起色,最终被球队辞退。
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在没有泰勒帮助的情况下会一事无成。
影片结尾克拉夫下跪像泰勒道歉才挽回这个最好的朋友兼助手。
后来他们俩带领诺丁汉森林队又一次完成升班马奇迹,而且两夺欧洲冠军杯。
对影片主人公,我开始是怀着一种敬佩之情,敬佩他充满雄心壮志,同时还活力四射,但随着影片的进行,他的自大、目空一切,以及让人受不了的大嘴巴,让我产生些许的厌恶之情。
直到看到他向泰勒跪地认错,我才意识到其实他身上的那些缺点不过是人性中共有的缺点。
没有人可以避免那些缺点,也只有这么经历了这些缺点带来的害处,人才能认识到它们并且自省。
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会有那么点狂妄自大,没有被这狂妄牵着鼻子走经历失败前,没有谁会清楚意识到它的存在。
可只要承认这种弱点的存在,并加以警惕,抱有雄心的我们是可以获得不断的成功的。
怎么说也看了十几年足球了,但相比对电影的热爱,发觉自己似乎算不上个真正的球迷。
只要是好电影,不管哪种类型、哪国语言都要看,无论悲喜结局,看完都会大呼过瘾;看足球时则倾向性太强,只看自己喜欢的球队、球员,观看前后顾虑重重,得不到想要的结果便会闷闷不乐。
没办法,电影是虚幻的,足球是现实的,现实总是要比虚幻更残酷。
所以,当现实中的足球被搬到电影中,故事也就透着些残酷的味道,虽不重,但绝对要比“一球成名”之流尖锐、深刻许多。
教练与教练之间,教练与球员之间,教练与俱乐部上层之间,周而复始的矛盾,成绩好了还好,只要一连续输球,所有矛盾立刻翻倍激化——这就是体育,尤其是足球。
看过太多现实中的相关案例了,可真被放到电影中,还是很让人感慨。
影片的叙事结构很棒,将布莱恩克拉克在德比郡和利兹联队的两段执教生涯穿插讲述,每一边都很好看,这相当难得。
最喜欢布莱恩在德比郡升到甲级联赛后第二次对阵利兹的那场,赛前平静中忽然爆发的动员,看得人热血沸腾,比赛时从窗外呐喊声揣测战况的紧张与不安,让人真开始喜欢上这个疯子教练。
被仇恨蒙蔽双眼匆忙中执教利兹似乎是布莱恩犯下的一个错误,但实际上他所犯的最大错误是背叛了朋友兼最好的助手彼得泰勒。
有句话说得好:人在人下要把自己当成人,人在人上要把别人当成人。
对有能耐的人来说,上半句似乎不难做到,而对下半句的背离往往成了他们前往滑铁卢的车票。
利兹前主教练唐里维在得意之时得罪了布莱恩,布莱恩更牛,于得意之时砸掉了自己和好朋友的饭碗,并且在恶语中伤好友之后扬长而去。
好在那短暂的44天执教生涯成为布莱恩克拉克的人生巨大财富,成为他日后带领诺丁汉森林队创造辉煌奇迹的奠基石。
人生总有潮涨潮落,或许我等普通人没有电影中那样的大起大落,但一样有自己的高潮与低谷,关键是我们能在潮落时学到些什么,能于潮涨时保持些什么。
PS:感谢迈克尔辛,一如既往的高水准表演
当你已经成为了冠军,当你成功的把老霸主拉下马,当你正春风得意之时,老霸主忽然伸出了橄榄枝,你会怎么做?
如果是我的话,我会拒绝,然后带领我的球队继续征服世界。
但克拉夫不,他把执教利兹联作为一项挑战,作为他在追求完美足球之路上的一个挑战,他勇敢的接受了它,试图把肮脏的利兹联队变成另一个艺术足球的信徒,甚至为此不惜与助手和老朋友分道扬镳。
然而利兹联队的足球风格已经深入骨髓,就像英格兰国家队一万年都踢442一样,因此,就像堂吉诃德单枪匹马的冲向风车一样,结果是毫无悬念的失败,克拉夫在谈话节目上受尽羞辱,黯然下课。
然后影片就在这里达到了高潮:克拉夫最终赢回了他的朋友和助教,并在诺丁汉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这部影片有两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1.当德比郡队第二次挑战利兹联之前,克拉夫在更衣室里没有多说一句废话,士气就被调动到顶点。
但是作为主教练,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他甚至没有勇气走出更衣室。
2.影片的最后,导演用一行字幕“Clough remains the best couch England never got"嘲笑了英足总的高傲和克拉夫的伟大。
这个片子其实和LEEDS UTD没有太多关系,基本就是猪角布莱恩·克劳夫的单人转,他的才华,他的狂妄,他的自大以及最后的自我毁灭与新生,作为15年的FM资深玩家,这片子看得还是挺爽的。
但我真觉得他被高估了,英国最好的教练?
那叫巴斯比,老爵爷,香克利,佩斯利等等情何以堪!!
,从失败到失败,从一个失败到下一个失败。
而不是从失败逐步走向成功。
它不像好莱坞影片那样煽情。
它并不关心一个人是否成功。
成功是被放逐在影片之外的东西。
甚至可以说成功这个词还未诞生,它的意义还没有被发明出来。
主教练生活在语言垃圾的正中央。
一种英式的、建立在莎士比亚语言体系下的语言暴力的垓心。
他就在这种环境下开展工作。
从任何一个方面去考查足球都充斥着暴力。
然而他必须工作,不是为梦想而工作,也不是为改变他人而工作。
这些都太人性了,太道德化了。
都不是,有些也根本做不到。
主教练不需要通知全人类,说他拥有能够驯服这只桀骜球队的秘密武器。
也不需要事事都以最完美的姿态呈现给世人。
不需要。
主教练训练队伍不是明星走过场,教练工作是漫长、艰苦而枯燥的。
布莱恩·克洛夫的这段历史仅仅是其执教生涯中的一段插曲。
无所谓可贵,也无所谓不可贵。
经历过以后,从不稳定的强力走出来,走进一张白纸,那里才是舞台。
对于我这个从1994年世界杯才开始喜欢足球的人来说,对于英国足球史上的传奇名帅布莱恩•克拉夫,印象深刻的只有两点,一是他曾经带领诺丁汉森林两夺欧洲冠军杯,再看看如今诺丁汉森林的衰像,感觉此人能做到称霸欧洲应该是挺牛B的事儿。
二是他曾经拿弗格森说事儿,“有样东西我有两个,他只有一个——我说的可不是睾丸”,他指的是欧洲冠军杯,他2004年去世前,弗格森还只有一个。
不过,能说出这样的话,想来布莱恩•克拉夫应是一个口快直言之人,加之在足球圈获得的成绩,牛B又直言之人的故事想来应该精彩。
电影《魔鬼联队》,虽然只是截取了布莱恩•克拉夫教练生涯的一个片段,而且是一个失败的片段,但是已经足够精彩,可以感受他一生的传奇。
1974年,布莱恩•克拉夫告别德比郡,执教英格兰足坛这段时期的霸主利兹联,而之前,利兹联的主教练唐•里维刚刚接过了英格兰国家队的教鞭。
影片通过布莱恩•克拉夫上任前就在电视台对唐•里维一番口无遮拦的攻击,很快告知了观众两个俱乐部和两个教练间纠结的关系。
利兹联在联赛的霸主地位正是被刚刚升入联赛的德比郡终结,而布莱恩•克拉夫视唐•里维为死敌,也就是新贵的教练接替了死敌的位置,执教传统强队,想想之前两队从教练到球员间还互相攻击的场面,此番布莱恩却要前来执教,其如何处理与队友的关系首先就是令人担忧的事情。
果不其然,强势而情商不高的布莱恩不顾利兹联旧臣的感受,全面否定唐之前的执教方法和战术,激起了队员一阵阵反弹,面对这种情况,布莱恩不知深入沟通,反而是找来德比郡昔日弟子若干,激起了更大矛盾,最终,利兹联成绩糟糕透顶,布莱恩迅速下课,从上任到离开,历时44天。
在剧情上,影片以一种利兹联的现在与德比郡的过去闪回的方式相结合,将布莱恩的个性,以及他与唐的恩怨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看布莱恩的故事,我难免想起了穆里尼奥,两者似乎有些共同之处,都是曾经的小角色,内心多少带着些敏感,对外常常显得张狂。
而布莱恩在本片中的敏感和怨气被处理的更富于戏剧化,当年名扬欧洲的唐,带领利兹联做客德比郡时,因为没有与他握手,引发了布莱恩对其一生的怨气。
而也正是凭着这股子证明自己的豪气,他带领德比郡杀入甲级,进而夺冠,可谓扬眉吐气。
而同时,影片也将这个阶段布莱恩的张狂和因此带来的代价集中展示,这份张狂让他充满人格魅力和鼓动性,可以给球队和球迷最大的激励。
但是同时,这份张狂又具有两面性,因为这份张狂,他屡屡给球队带来口舌麻烦;因为这份张狂,他就为斗气在欧洲冠军杯重要比赛前尽遣主力与利兹联对抗,结果球员身心疲惫,甚至有人受伤,赢了战斗却输了战役;因为这份张狂,他在来到昔日死敌利兹联执教时,不知处理人际关系,让自己越来越被动,而实际上,从本片看,这并不需要他多么的八面玲珑,稍稍注意下对方的感受,或许就可以避免这样的困境发生。
而这份张狂也带给了他最大的代价――也是本片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情感线索――与助手皮特•泰勒交恶,让他们的友谊遭受沉重的打击,也正是这份友谊的波折,让影片更突出了一个男人的成长过程。
一个人的成长向来与年龄无关,你不能说一个三四十岁的男人就完全成熟了,正如布莱恩,从德比郡到利兹联,他都是那个张狂的不顾他人感受的布莱恩,而不同的是在德比郡,他有个“保姆”,一个与他性格互补的助手皮特•泰勒。
皮特的性格和布莱恩显得判若两人,他性格温和,不事张扬,同时处事传统,做事谨慎,正是他帮布莱恩物色球员,处理很多具体事务,并尽可能纠正布莱恩的偏颇之处。
然而,当被胜利冲昏的头脑的布莱恩不但企图在德比郡以球员威胁董事会,又在接受其它俱乐部邀请后又要违约前往利兹联时,皮特实在忍无可忍。
温和之人的爆发常常更加激烈,皮特甚至选择与布莱恩绝交的方式,去过自己安定的生活。
没有了皮特的布莱恩积极的一面无从发挥,消极的一面倒是尽情摧毁一切,所以,这个男人终于在挫折中成长,意识到他不是不可一世的足球皇帝,他可以桀骜不驯,却也要学会与真挚的好友相处。
布莱恩向皮特请罪,在皮特家门前动情的一跪,可谓跪出了这个男人的真性情,他就是这样情感外露的家伙,会让人讨厌的咬牙切齿,也会可爱的让人感到亲切。
影片的最后交代,两人重新结合梦幻组合,接手了一个名叫“诺丁汉森林”的小俱乐部,并奇迹般的带着这支球队杀入欧洲,连续夺得两届冠军杯,而后来的成功,也是从这两人友谊恢复并愈加坚实的一刻开始。
这是一部球迷不可错过的电影,那俱乐部内外的故事充满趣味和戏剧性,而哪怕你是一个非球迷,看看布莱恩这个个性中年男人的人生起伏也是颇有味道的体验,何况,还有那经受考验的友谊温暖人心。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a29ce2f8af5d221dd9f9fd98.html
由《该死的联队》一书改编而成的同名电影,讲述了英格兰足球历史上的传奇教练布莱恩·克拉夫(Brian Clough)足球生涯中最黯淡的一个片段:执教当时的豪门利兹联队仅44天就创记录的遭到了解职。
影片在讲述这一事件的同时,穿插了克拉夫之前在德比郡队如何崛起取得成功又不得不离开的经过,通过两者的比照,展现克拉夫强烈的个人风格和独特魅力,并试图解释其成败之道。
布莱恩·克拉夫其人其事即便是熟悉英国足球的观众,布莱恩·克拉夫也会显得有些久远了,还是先简单介绍下他的生平。
布莱恩·克拉夫获得过两次欧洲冠军杯冠军并且是蝉联(诺丁汉森林)、两次顶级联赛冠军(德比、诺丁汉森林)以及其他杯赛冠军若干,被英国皇室授予“帝国军官勋章”(OBE)。
他说:“我不会说我是这一行里最棒的主教练,但我绝对是顶级之一。
”有的球迷则称其为未当过国家队主帅的最伟大的英格兰教练,这是种很有趣的说法,既是充分的肯定,又饱含着遗憾。
另外他也是狂人教练第一人,自我张狂口不遮拦,可以说是穆里尼奥的大前辈。
1935年3月21日,克拉夫生于米德尔斯堡。
球员时代先后效力米德尔斯堡和桑德兰,274场联赛中,他一共打进了251个进球(在电影中这一数据也被他骄傲的提及),是个高产前锋。
1962年的一场比赛,克拉夫十字韧带受伤,在当时这样的伤对球员职业身涯来说的是致命的。
大休两年后,克拉夫尝试复出失败后便选择了退役。
1965年,克拉夫和助手彼得·泰勒在位于英格兰第四级联赛的“Hartlepool United”队开始了其执教生涯。
时年30岁的他成为整个联盟中最年轻的主教练。
1967年,克拉夫和泰勒一起入英乙(第二级联赛)的德比郡队。
通过加强球队管理和大量引员,一年之后,德比郡就以英乙冠军的身份升入甲级联赛,并在第一个赛季取得了第四名的成绩。
71-72赛季,德比郡力压利兹联和利物浦获得了甲级联赛冠军,克拉夫声名鹊起,成为德比郡的英雄。
不幸的是这也成为他在德比郡整个生涯的转折点。
随着成绩的加持和自信的增强,克拉夫率直和张狂的个性更加显露出来。
在球队事务上有些惟我独尊,不仅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而且在球员的引进上不考虑球队的财政状况甚至从不事先通知球队管理层。
因此,克拉夫和球队董事会特别是球会主席之间的关系开始变的紧张。
对外,克拉夫口无遮拦,通过媒体出言攻击。
足总、联赛、各支球队、教练和球员,甚至自己的球会和球迷也不放过。
处处树敌喜欢表演,也加深了克拉夫与球会的矛盾。
当然,其中不少也是正义之言,比如斥责足总腐败、联赛不公平特权阶级互相包庇、赛场球风粗野等。
他身体力行,要求自己的球队和球员公平比赛,坚决反对粗野和作弊,而且在那个长传冲吊流行的年代,坚持自己442和短传渗透的打法。
只是他是个孤独的斗士,不可避免遭到当时主流的打压和反对。
而有的则过分了些,不会人人都能接受觉得可爱。
比如夺冠之后的赛季德比郡队在冠军联赛半决赛负于尤文图斯,赛后克拉夫指责尤文图斯是不要脸的骗子,并质疑了意大利在二战中的表现。
还有一次做客老特拉福德战胜曼联后,克拉夫竟对着德高望重的巴斯比爵士做出“V”字型的胜利手势(克拉夫本人对此表示否认)。
1973年10月,克拉夫和助手一起向球会提交了辞呈,离开了他代了已六年的德比郡队。
之后来到Brighton & Hove Albion俱乐部,相比之前的成绩,度过一个并不算成功的赛寄。
(小说或电影和真实不一致的地方很多,后面会具体讲)1974年7月,克拉夫收到来自利兹联的邀请,成为到英格兰国家队上任的主帅唐·里维(Don Revie)的继任。
这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因为克拉夫之前公开表示了对唐·里维的不屑与轻蔑,并且批评利兹联踢球风格过于侵略性,在他眼中不成规矩。
在此背景之下,而且这次没有了泰勒的帮助(留在了Brighton),克拉夫与利兹联队中的明星球员互相疏远,联赛开始阶段球队成绩不佳(6场比赛仅得4分),克拉夫在坚持了44天后被解职。
唯一不算糟糕的事,是克拉夫将继续享有由利兹联提供的高额年薪。
1975年1月,克拉夫成为英乙诺丁汉森林队主教练。
克拉夫自己也有了改变,不再象以前那样随便开炮乱放话,并且努力化解以前言语造成的问题。
次年7月,没能带领Brighton升级的泰勒回到克拉夫身边。
76-77赛季,诺丁汉森林成功升级;77-78赛季作为升班马即夺得甲级联赛冠军,同时获得联赛杯冠军。
78-79赛季获得欧洲冠军杯冠军,并卫冕联赛杯;79-80赛季,蝉联冠军杯。
1993年5月,克拉夫因为身体原因和媒体指责的丑闻,辞去主教练职务,并从此结束了他的教练生涯,诺丁汉森林也在这一年降级。
2004年9月20日,克拉夫因胃癌恶化去世,享年69岁。
故事的戏剧性《该死的联队》(“The Damned United”,作者David Peace )是本小说,而非纪实性的传记。
2006年出版后,非常成功,不仅十分畅销,而且还有人称其为“最好的体育小说”。
但书中的主要事件和人物却都是基于真实,相关的是非就难免引起争议。
当事人之一的原利兹联中场球员Johnny Giles就提出了诉讼,他说,书中的很多事情事实上根本没有发生过,所以有必要上法庭作出澄清。
而包括克拉夫在内的其他相关人员在小说出版时多已去世,无法象Johnny Giles那样采取行动。
而克拉夫的家人则对小说的出版表示失望。
由于看的只是电影,所以下面就着电影的展现来说。
克拉夫为什么会在利兹联队失败?
无论是解读事件还是刻画人物,都需要解答出这个问题。
首先,通过对克拉夫在德比郡时经历的闪回,观众可以了解到克拉夫与利兹联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
当克拉夫和德比郡队都还是无名之辈时,克拉夫对利兹联和球队主教练唐·里维都非常敬仰。
有次杯赛抽中利兹联来德比郡比赛,克拉夫满怀期待,在自己的小俱乐部中为客队的到访做足了充分的准备。
结果却是不仅比赛惨败,唐·里维和利兹联对克拉夫彻底的忽视,不仅事先准备与唐·里维共饮的红酒依然原封不动,更屈辱的是唐·里维连礼节性的双方主教练握手都没在意,这让克拉夫一直耿耿于怀。
要摆脱屈辱,就要自己奋发图强,与唐·里维及利兹联的第一次遭遇,成了克拉夫事业和命运的转折点。
几年后,克拉夫率领德比郡在主场战胜了利兹联,并力压对手获得了联赛冠军。
屈辱的宣泄不仅是在球场上,克拉夫成为了胜利者后,开始(有资格)在言语上激烈攻击唐·里维和利兹联,矛盾公开化。
夺冠后第二年,在德比郡要与尤文图斯争夺冠军杯决赛权前夕的一场联赛,碰巧遇到利兹联,克拉夫固执的派遣主力出战,结果在利兹球员恶劣粗野的动作让德比郡多名球员受伤,导致几天与尤文的比赛告负,双方仇上加仇。
其次,问题也出在克拉夫本人身上。
在德比郡的成功,让克拉夫居功自傲,甚至有些目空一切,但却没有从离开中吸取教训。
教练的成功需要依靠球员,但即便是自己带出来的亲信也有可能背叛,何况是原本就充满敌意的对方呢。
来到利兹联后,克拉夫不但没有缓和与球员之间的矛盾,而且依然自视高人一等。
在足球方面坚持自己理念是没错,但不被接受其他就免谈了。
克拉夫的傲慢,加剧了与球员之间的敌对情绪,球员不愿出力,球队成绩一败涂地。
之后的球队会议上,球员代表更是向俱乐部股东直呈对克拉夫的不满与反对,直接导致了克拉夫下课。
第三,克拉夫只身前往利兹联,身边没有了得力助手彼得·泰勒。
泰勒对克拉夫非常重要,在德比郡时,购买球员、安排整形,克拉夫都要听取泰勒的意见。
而且泰勒与克拉夫相辅相成,可以在他与主席及球员之间起到缓冲作用,并随时指出问题给予忠告。
离开德比郡时,克拉夫自作主张把泰勒也拉下水。
之后,在事先答应了Brighton & Hove Albion俱乐部的邀请后,克拉夫难拒利兹联的诱惑,两人遂分道扬镳。
克拉夫在苦难时刻打电话求助,遭到了泰勒的拒绝。
直到克拉夫下课并有所反省后亲自登门去道歉时,两人和好,然后再一起开创辉煌。
克拉夫与利兹联第一次接触的这一段渊源,是典型的作品式叙事,即为冲突寻找最初的原点。
从手法上说,生动的细节,并且渗透进人物促进发展,是很精彩的,而且让人印象深刻。
但这样的设置同时也落入了一个传统的定式之中,即要有明确的因果,并且有一条“发展观”的线索串联。
不幸的是无论其中多么曲折,哪怕事件都真实可靠巨细靡遗,表现出来的人物反而削弱了其独特和传奇性。
另外在克拉夫身上,为主题服务,采取的是将人物身上的某一点特质进行放大和夸张,以求冲突更加激烈和明显,于是克拉夫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张狂与固执把自己逼入绝路。
夸张的不仅是克拉夫到利兹联执教时的态度,还有他和助手泰勒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影片中克拉夫和泰勒的分合,是可以确定的虚构的一段(现实中克拉夫是在Brighton俱乐部执教完一个赛季后再收到利兹联的邀请的,一直作为二把手的泰勒留在Brighton俱乐部想自己独立执教一支球队在足坛也是非常正常的事。
而还在德比郡时,两人更是亲密战友是同一阵线共同进退的,是不太可能发生影片中那样的自作主张和不快的。
),和其他部分一样,都是为了加强人物解读事件。
这一段的加入整体效果倒还是很不错的,只是克拉夫打电话向泰勒求助问要买什么球员那一幕,就有些太过戏剧性了,甚至显得有些白痴。
补充一下克拉夫与泰勒的故事。
克拉夫的成功离不开泰勒的支持倒是真的,克拉夫带领球队取得好成绩时,无论在德比郡还是诺丁汉森林,都有泰勒在身边辅助。
但泰勒自己单独执教一支球队时,成绩却也并不耀眼。
相辅相成的两个人友谊深厚,但后来两个人却真的决裂了。
1982年,泰勒从诺丁汉森林退休,但没过多久就出现在了德比郡队的主教练位置上。
1983年,泰勒在没有知会克拉夫的情况下从诺丁汉森林转会了一名球员到德比郡,两人发生激烈的争吵。
两人之间的裂痕,到泰勒1990年因病去世的时候也没有修复。
得知泰勒的死讯,克拉夫痛哭不已,不仅因为他的去世,更因为没有能和挚友在有生之年重修旧好。
虽然两人很多年没有来往了,但泰勒的葬礼克拉夫带着全家人一起出席。
泰勒的死对克拉夫影响非常大,那种情绪一直无法挥去,加重了克拉夫酗酒的恶习,直接影响到他的身体健康状况。
本片的编剧皮特·摩根(Peter Morgan),近几年正炙手可热,最有名的作品包括《女王》和《福斯特对话尼克松》等。
《该死的联队》其实和《女王》非常相似,都取材于真实的传奇人物,并集中表现主角生命中非常特殊、面临危机的一个时刻(女王面临戴安娜王妃事件,克拉夫在利兹联短命的执教),以点及面来展现和解读人物。
《该死的联队》线索清晰,层次分明,内容饱满,整体非常完整,塑造出来的克拉夫也非常鲜明,一些点睛的细节、指标性的段落让人印象深刻。
比如有一处是德比郡与利兹联关键一战的时候,克拉夫一个人躲在更衣室不敢到场边观战,紧张有满怀期待。
他焦虑的盯着更衣室的窗户,外面的观众如果起身欢呼的话(预示着进球),他就能从窗户看到他们的身影。
这一幕以静制动,内外兼修,搭配安排得非常完美!
不仅脱出了满场沸腾激情欢呼的俗套表现方式,而且更加动人。
不过,影片的设置似乎有些过于饱满,正反内外滴水不漏,少了必要的留白和一分洒脱,过分的强调情节和戏剧性,反而显得不真实(此真实不是现实的真实,而是艺术形象和整体氛围的塑造)。
扮演克拉夫的是麦克·辛(Michael Sheen),麦克·辛的作品多与皮特·摩根合作,包括了《君子协定》和《女王》中扮演托尼·布莱尔、《福斯特对话尼克松》中扮演记者福斯特等等。
他在本片中的表演,建立在大量事件包裹和冲突不断的剧情之上的,反响方面,影评人多给予肯定,而熟悉克拉夫的人则并不认可。
或许可以说麦克·辛再现的是个属于《该死的联队》的克拉夫。
我个人总觉得麦克·辛与克拉夫本人的形象与气质实在是相差很大。
最后再补充一些克拉夫的语录。
在英国足坛,没人会忘记这样一句话:“我不会说我是这一行里最棒的主教练,但我绝对是顶级之一。
”“我们是狗屎,我们不可能进决赛”——布莱恩·克劳夫1986年世界杯前这么说过,不过他是克劳夫,没有媒体敢骂他。
“如果我和一名球员争吵的话,我们会坐下谈二十分钟,然后确定我是正确的!
” 讥讽长传冲吊的英式传统足球:“如果上帝想让我们在云端踢球,他就不该为球场铺上草皮。
”“有样东西我有两个,他只有一个——我说的可不是裤裆里那玩意儿”——克拉夫说弗格森。
在他辞世前,弗格森还只有一个欧洲冠军杯。
“你们说的都没错,他确实有点像我年轻时那样子,只是他还没有我那么棒。
”克拉夫说穆里尼奥。
(欢迎关注个人公号“星期三噪音”noiwed!)
无论是球员还是教练,都有最适合自己的球队,布莱恩·克里夫就是那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教练,所以他更适合带领小球会创造大奇迹,利兹联是一段小小的插曲,他的人生可以分为德比郡和诺丁汉森林,如果他自己是球队的大脑,那么彼得·泰勒就是他的眼,黄金搭档,球坛传奇。
很喜欢用这种怀旧的镜头叙述几十年前的故事,丝毫没有违和感。
虽然不了解那段历史,但影片讲得很全面,即便稍加修饰,依然能够将准确的信息传递给我。
让我给你一些忠告,布莱恩'克利夫,现实的足球是这样的:俱乐部主席就是老板,然后是主管…然后是秘书,再然后就是球迷和运动员…最后,所有的最后…垫底的,底的不能再底的…才是那个,我们可有可无的…他妈的教练。
比较好的还原了一个伟大的教练布莱恩·克拉夫职业生涯中最低谷的一段,也就是他执教利兹联队后44天就被闪电解雇的历史,不停闪回的描述手法很有难度,但是如果你认真观看了电影,还是能够完全明白内容的。
男主麦克·辛表演不错,生动形象,很狂很厉害。。。
布莱恩·克拉夫和穆尼尼奥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虽然他并不太喜欢这位葡萄牙来的后辈。。。
一分给表演
我爱死这种足球英雄记录片了!!
纯粹是看克拉夫的生涯了...
英超最好的教练,是温格。
近期力荐,很不错的纪录片
教练是好教练,但影片确实不怎么样~
The.Damned.United.LIMITED.720p.BluRay.x264-iNFAMOUS
2010.A good one.
最后下跪认错这一出是不是有点强行基?新人教练如何处理对队内强势元老的有效控制?我原本期待会给出答案,没想到直接不干了……
布莱恩执教利兹联的受辱史。平庸的一部体育传记影片!!
叙事真不带劲,可能真实吧
作为伪球迷,对布莱恩克拉夫这位传奇教练的经历自然是不甚了解,不过足球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它包含的意义实在太深远了……
3.7/5,不同于用一场场精彩的比赛来展现足球,更是在足球背后去挖掘更深层次的文化与讲述一个传奇教练的人生,没有选择用后来的辉煌来展示这位传奇的教练,而是用一段特有的切面来展现,而且过去与现实穿插的表现也极富对比,在表达方式上,更是用洋葱一样的横切面来表现一个人在球场上的起起伏伏。
great production that fascinated me in a subject I am only mildly interested in
告诉你什么是英国足球MANAGER
导演应该不看足球,别的不说了,球队场上比赛,主教练在更衣室等着?
收起那些刺人的锋芒,或者找个好搭档在身边。
可惜我以为是剧情片啊 这个剧作可以去死了。。。好像在哄高潮结果突然没了……太过于在意传记的部分了吧,完整的情节结构还是要有的比较好
浅
我很不CJ的想象他俩的攻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