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odd. This is probably the last time I’ll ever be in a car with Jake. Soon this’ll all be a distant memory. We’ll both be in different places, remembering this moment. This shared laugh. And maybe there’ll be regret. Maybe time will soften the harder edges and... we’ll both think that was sort of nice. Why did it have to end? And there’s no way back at that point. There’s never a way back.’
说是电影,更像是一本杂文,透出浓浓的文学性。
像是混杂了诗歌,散文,议论文的一本杂文小说,文学性实足,但是观感不佳,至少对我是这样。
它确实有点有趣,有点特殊,有其存在的价值,往后倒退几年也许我会喜欢,但是现在,真的喜欢不起来。
可能是这几年思考的太多,特别是当我知道那个唯一的问题并没有人知道答案后,一切就显得更加的无力和苍白。
只剩下荒芜一片。
It's not bad movie, just I don't like it.是的,问题只有一个,可惜谁都没有答案。
却还在那里拼命讨论,讨论人性,讨论真理,讨论宇宙,虚无存在,存在主义,各种各样的主义,各种各样的宗教,我厌倦了,连打分都不想了。
因为它,只是让无趣显得更加的无趣。
我想结束这一切。
“我”是谁?
看完电影不难看出“我”是Lucy,是Jake,也是那个孤僻的老头——学校的清洁工,更是我们每个人本身。
其实从来都不存在要被Jake带回家的女朋友,不存在这段见父母的特定经历,整部电影都是一个挫败、自卑、敏感且孤独的老头晚年的一次终极幻想——掺杂着失败、痛苦、恐惧等记忆缩影的幻想。
这个幻想不是基于一次特定的经历,而是浓缩了老头一生中无数次被拒绝被排斥被否定的受挫经历。
其实电影从一开始就已经透露很多线索了。
1. 双线叙事电影从一开始就对故事进行了双线叙事的处理:一条线是Jake和Lucy;另一条线则是在学校工作的奇怪老头。
这两条线同时展开,不禁让人联想两组人物的关联性,我一开始以为老头会是Jake的父亲之类的角色。
但越到电影后面,越能发现Jake和老头之间存在的关联。
2. 男女主的“心有灵犀”第一次是在开头没多久,Jake和Lucy就显现了他们之间超乎寻常的默契。
女主第一次在脑海中闪现“我想结束这一切”的时候,男主像是能够听到她内心的声音一般,问她在说什么,而事实上女主根本没有说出声。
第二次是女主脑海闪现一句诗之后,男主瞬间就提起写这首诗的诗人。
第三次是男主问女主听不听音乐时,这里有一个细节处理,男主捂住了自己的嘴,其实他并没有发出声音,但女主听到了他要问的问题,回答说好。
似乎男主自己也发现了自己和女主存在某种心有灵犀的共通性,可以彼此知晓对方内心闪现的想法。
这里的“心有灵犀”其实就在为男女主其实是同一个人(Lucy是Jake幻想出来的角色)做铺垫。
3. 女主名字和职业的疑点先说名字,女主究竟叫什么?
Lucy?
Louisa? Lucia?一开始在车上,女主不断接到和自己名字相同的未接来电。
人怎么会收到自己的电话呢?
只有两种可能,第一种,这个人是冒名顶替,是一个假的Lucy。
第二种,这个人物本身不存在,因此不需要合理性。
在Jake给父母介绍女友的时候,Lucy突然变成了Louisa。
而在餐桌上,女主的电话又响起来,这一次未接来电显示上既有Lucy也有Louisa。
而在Jake父母的鼓励下,她终于接起电话后,对方却是苍老的男声,不断重复一些似是而非的句子。
这时候穿插清洁工老头的故事,老头见证了一个叫伊芳的女服务员被示爱的过程,而紧接着,女主就收到了显示为伊芳的来电。
如果说刚刚来电的都是她自己,那这里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伊芳也是女主的影子?
再后来,女主的名字又变成了Lucia,而她的服装、配饰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再说一下女主的职业。
在车上,我们知道她要写一篇论文,看似是和生物学有关的,猜测她为理科学生。
但到了男主家介绍的时候,她的职业却是画家。
勉强可以理解为她的所学专业和职业不同。
但。
紧接着,转场之后,男主突然说女主是女服务员,他们俩是在餐厅相遇相爱的。
这就逻辑不通了吧?
这一切都说明,女主这个人,是一个不存在的幻想缩影。
不同的名字、职业,揭示了这个人物是结合了无数次男主的失败感情经历的浓缩体,他可能有过几个类似的短暂交往经历,但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
4. 在时间隧道里游走的父母在回家见父母的过程中,也暴露了很多问题。
比如到了家门口却先不进去、迟迟不下楼的父母、诡异的氛围(男主和父亲僵硬握手,抗拒母亲抚摸自己)……以及最魔幻超现实的部分:父母的年龄不断改变,一开始的健康状态,再到突然白了头,母亲突然变成了青年状态,转眼又老态龙钟,病入膏肓。
这也在揭示着正在发生的事情不是一次事件,而是在不同时间里不断重复的恶性循环。
挫败自卑的性格——不相信有人真的爱自己——认为所有和自己恋爱的人都很勉强(也许男主根本都没有恋爱经历,从冰激凌店害怕被女收银员嘲笑而不敢出现在柜台前的例子来看,他对异性有一种近乎夸张的恐惧,而即使在幻想的领域,他因为自卑也无法想象有人会真的爱他)——认为自己的父母也是减分项——见完父母之后女朋友就更坚定了要离开他——加深他的挫败感。
“带女朋友回家”其实是一个象征性的隐喻,因为每一次都暴露了他的恐惧——对方想要离开他,想要尽快结束这一切,厌恶他(包括他的原生家庭),而他唯一能做的只有拼命拖延时间,努力讨好对方,但往往适得其反。
和父母的关系也揭露了他从小的经历,平凡,不聪明,没有天分,但很努力——像极了每一个普通人。
5. “我”是谁?
在后半段,我一度以为Lucy是一个失去记忆的女孩,家人在努力帮助她找回记忆。
但很快就明白,女主不仅是男主幻想出来的女朋友,更是他自身的一部分。
在车上的时候,女主诵读了一首她写的诗:骨头狗。
这首诗很大程度揭示了男主的内心,而他当即做出的反应也是:这首诗就像是在写我。
女主笑笑:写诗不就是想要这样的效果吗?
拥有普适性,让读的人感同身受。
当女主走进男主童年的房间,发现了那首《骨头狗》的时候,她自己都大吃一惊。
因为她其实就是Jake呀。
而在回程的时候,他提出要回到中学,精确地说出了有多少个教室等布局,这不是普通学生会注意到的,反而像是清洁工会留意的细节。
而清洁工老头被学生窃窃嘲笑也恰恰与Jake总被冰激凌店的女店员们嘲笑相吻合。
不难得出,Jake就是那个清洁工老头,他孤独、自卑、充满挫败感,他就这样过完了他平庸的一生,没有荣耀,没有幸福,只能在幻想中实现人生的高潮。
但他真的就一无是处吗?
并非如此,他精通诗歌、艺术,热爱哲学和绘画,内心世界充盈又丰富。
可是这与他外在呈现形象(肥胖 内向 乏味 不善言辞 自卑 敏感)并不冲突。
同时,男主还优柔寡断,不善拒绝,明明想要结束一切,却始终把想法埋在心里,做出违心的举动和行为。
他让我想起了一个人,同样是查理考夫曼电影里的主人公——《纽约提喻法》里的男主,一个彻头彻尾的Loser。
我开始怀疑,这个人本质上就是查理考夫曼自己,就是我们每个人。
电影整体的风格很抑,开头近30分钟都在车内,而之后的场景也大部分都在家里。
限定空间对于电影来说,非常考验台词的戏剧张力。
在看似沉闷无聊的车内以及室内空间,男女主的谈话却不简单。
我最喜欢的部分就在于导演很善于用隐喻。
举几个例子。
1. 车上两个人谈起了火车,男主说了一句moving train停下来会很危险。
而这句话也暗示了两人目前所处的境况——驶向男主家的车上,预示着虽然女主内心后悔,想要停止这一切,但现在两人已经没有回头路了。
(人生是不是也如此?
2. 谈论虫子,说到并非万物都想生存,也许虫子的人生从一开始就被设定好了。
(那人类呢?
3. 在农场讨论羊、猪的命运,“农场生活是很残酷的”,“万物皆有一死”,以及冻死的羊。
(老死的人?
暗示人类的命运?
) “人总倾向于相信希望始终存在,也就是死后仍有来生,这是人类独有的幻想,幻想事情总是会变化。
可能是因为只有人类才明白事情其实不会变好吧。
真假无从断言,但我怀疑只有人类知晓自身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其他动物都活在当下,人类却做不到,所以人类创造了希望。
”4. 男女主的关系,也是很多人爱情的缩影。
明明不适合,却因为沉没成本而一直拖着不结束。
“这样下去有什么意义,我知道这段感情的走向,他是个好人,但……这样下去不会有结果,我早已心知肚明。
也许明知无路可走,却仍继续下去是人类的天性。
另一条路需要太多精力,还有果断。
人们停留在不合适的关系中,只因这样更轻松。
”“我想结束这一切。
”但我只是想,我却做不出来。
因为我不懂得如何拒绝。
因为生而为人,言不由衷。
因此,“有时想法比行为更接近真相,也更接近现实。
” 就像人类知道事情并不总是会变好,才会编出“希望”这个东西来自我安慰。
我想结束这一切。
(一篇自用笔记)农舍+公路版《纽约提喻法》,自知版《穆赫兰道》。
开片库里肖夫影像。
超现实/意识流:时空流转(小狗骨灰瓶、洗衣、母亡)+虚实穿梭(①叙事层次:片中片与当下事件②身份问题:被Jake听到自白,像她的Jake童年照片,署名Jake的她的画,电视剧主角Yvonne与Lousia的来电,被错叫Loucia/Lousia/Ames,生物学者、物理学者、服务生、画家、诗人之间变幻的职业)。
Lucy是一个装置、一个《搏击俱乐部》般的拼合Jake及其一生所有爱人形象的意识造物,时空错乱则在某种程度上呼应Jake幻想过程的迟疑——该把她放在时间线何处?
通过捏造相恋,Jake捏造了自己,一个理想的Doppelgänger(二重身)。
素材拼贴:电影(片中片)、舞蹈、动画、演讲、舞台剧。
强弱有别的两种音量:心理距离(车上自白与对话)、物理距离、真与幻(地下室呼喊)的距离。
构图:①海报的那帧画面,Lucy居中,对称,均衡,摒除Jake及其父母,“只有Lucy在宴席”的视觉错觉是“只有Lucy并非脱胎于真实琐碎”的反喻。
②闪回的无人走廊,引向消失点的直线,纵深感强烈,空荡而幽深的内心的具象。
③雪地黑车,左上布光的对比最强,而周围阴暗如死将至;鸟瞰远景,主宰性的全知视角下,走出车的角色小如蝼蚁。
阐释性/暗示性的自指/互文: 指向形式,剧情的虚幻属性与Lucy的理想属性:①威廉·华兹华斯《颂诗·忆童年而悟永生》里的Lucy。
②Anne Kavan小说Ice的主角亦在追求一个无名女子。
③Lucy自喻吹过Jake父母的风、时间。
④居伊·德波《景观社会》。
⑤Jake卧室里有《纽约客》前影评家Pauline Kael的选集For Keep:30 Years at the Movies。
Lucy在车上评价《醉酒的女人》与Gena Rowlands的表演,一字不差地模仿Kael的言论,而年龄不定、各层次的表情、精神崩解等评价吻合Jake父母年龄与Lucy身份多重性的意识加工。
指向内容/主题,Jake的生活困境与所思。
①模仿,被他者的电影、诗、画作填充的精神世界。
地下室临摹调性主义画家Blakelock的画作;Lucy自白“很少有人在死前拥有自己的灵魂”,接着引用爱默生与王尔德;而Jake死前模仿的约翰·纳什演讲源自《美丽心灵》,唱段Lonely Room源自《俄拉克荷马》。
②给自己喂精神鸦片,希望的利用与否定。
Lucy自白“只有人类知道自身死亡之必然性”“所以发明希望”;Jake讽刺“Every cloud has a fucking sliver lining”。
③外貌焦虑。
Jake讨论美丑问题。
④原生家庭,渴望并幻想母亲的赞美。
车内讨论精神分析,“母亲是所有心理问题的根源这种废话,那是厌女的噱头、弗洛伊德式的胡说八道”。
⑤恐惧衰老。
Getting old ain't for sissies, as Bette Davis said;Lucy关于老年的课题;车内讨论,“怎么能因年龄而敬佩一个人”。
⑥停止幻想,最终自杀。
David Foster Wallace的A supposedly fun thing, I will never do again,以及他的出名的死;校园舞蹈《俄拉克荷马》Curly之死。
“回家”是回忆的溯源,“我想结束这一切”由Lucy想分手到Jake与自己分手,幻想、生命、自我安慰,以与猪和解、雪地之死终结。
其他印象片段:牛顿第一感情定律。
Bonedog,妻子形状的孤独;一切都不动,除了你体内潮起潮落的盐;你的眼睛已成为一种饥饿。
Genius与Genus问答游戏。
勤奋胸针与聪明胸针。
Lucy反复下楼。
塔尔西镇奶品店的挽留。
-You don't have to go.-I don't have to go where?-Forward, in time.You…you can stay here.两个角度特别的影评:以公路旅行为喻体构建毁灭的必然性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866355/物体及语言细节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858751/
我愿称之为游戏式+小说式影片,可考据可推理,随便滑进度条哪点都能愉快重温,比考夫曼的前作《纽约提喻法》睡点高多了,昨晚看到凌晨都不困,只略后悔把它在想看列表塞那么久,都2022了……
导演查理考夫曼的意识流电影,晦涩感又上一层楼。
从其早年作品《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考夫曼便乐此不疲地探索着意识在荧幕上的表现空间。
而今年的新片《我想结束这一切》,更突出这种意识流表现手法,虽然很有朦胧的美感,但叙事不连贯而显得混乱,加上片中男女主引经据典摸不着头脑,可能让不少人只看了个锤子。
那么我们来捋一捋。
其实电影改编的原著叙事逻辑原本很清晰。
其理解的关键在于:男女主人公Jake和Lucy以及在高中拖地的大爷,三个人是同一个人,或者说基于同一个人的回忆构想出的不同人物。
拖地的老大爷根据回忆想象出了年轻时的自己即Jake和女版的自己Lucy。
男女主人公是同一个人在电影里有不少线索。
一是Lucy在看Jake家里照片时候,对着Jake小时候的照片说那是自己,而给照片的镜头也出现了男孩女孩两个版本。
二是Lucy展示过自己的画的照片后,发现这些画就在Jake家地下室里,而且还标注有自己对这些画的解释。
再有,Lucy在车里讲了一首给自己的诗(bonedog),Jake说这首诗写的是自己,而这首诗也确在Jake小时候的卧室里一本叫Rotten Perfect Mouth的书里找到了。
Jake妈妈说Jake从来都缺少朋友,惊讶能找到Lucy这样懂他的女友;以及Jake说他的拖鞋就是Lucy的拖鞋(My slippers are your slippers),也都微弱地暗示他们是同一人。
男女主人公是同一个人,也解释了为什么经常Lucy思考发呆时候,Jake似乎可以感应到她在想什么。
他们相互之间的评价,既显得贴切,也有丝心酸。
而电影中穿插的拖地大爷,在结尾前并没有明显揭示其身份。
但我们也能发现,在Jake第二次和爸妈讲述如何初遇Lucy时候,他说Lucy是服务员给他上过某种burger,刚好对应了拖地大爷先前看到电视里的情节,暗示男女主的故事是大爷的想象。
另外大爷看到学校里音乐剧的排练,而Jake对音乐剧颇喜欢,尤其是大爷在学校看的oklahoma。
影片接近结尾处,Lucy和大爷见面后,大爷的身份暗示更为明显。
Lucy形容不出Jake的长相,却和大爷动容地相互对视,离开前拥抱了大爷。
大爷回到卡车里,车窗上一会儿是Lucy和Jake经过的冰淇凌店广告,一会儿是Jake的童年阴影,肚子里长蛆的猪猪,猪猪还跳出来带大爷和观众来到电影最后一幕。
最后一幕便是大爷/Jake去领音乐剧版诺贝尔奖,Lucy和Jake父母给他打call。
虽然有的联系很不直接,但如此多的情节或意象重叠,代表了大爷和Jake/Lucy的意识记忆是相连的。
总结来说,电影是大爷年迈之后在回忆和想象中创造了Lucy和Jake两位主人公,Lucy对Jake的感情有所挣扎,代表了大爷自我认知里的胆怯和些许自卑。
因为故事情节都是基于回忆的想象,那么看到三个年龄段的Jake父母是可能的,人物场景违和的跳跃也能解释,甚至冒出来的超现实诡异镜头,如装满同样冰淇凌的垃圾箱,都是类似梦境的表现。
就像电影里Lucy所想,这里人物是静态的,(回忆里)时间是动态的,像冷风一样穿过人物。
在梦一般的回忆想象后,电影最后一个镜头是大爷卡车压在厚厚积雪之下,暗示他并没有从车里出来。
片名I‘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直译为我在考虑结束些事情,影片开头我以为是结束Lucy和Jake短暂的感情,看到结尾未曾想,结束的其实是他们唏嘘的这一生。
——《你无须在时间中继续前行,或许》本文首发于2020年9月12日公众号【陀螺电影】,此版相较原文略有更新和改动。
前言美国著名编剧、导演查理·考夫曼(Charlie Kaufman)上周五在网飞上线了他的新片《我想结束这一切》。
这部改编自加拿大作家伊安·雷德(Iain Reid)同名小说的作品,被考夫曼认为是他最后一次执导电影。
伊安·雷德同名小说《我想结束这一切》考夫曼在1999年完成《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的剧本之后,凭借天马行空,桀骜不驯的想象力在好莱坞一举成名。
《人性》《改编剧本》《暖暖内含光》海报而后接连创作的《人性》(2001),《改编剧本》(2002),《暖暖内含光》(2004)都继承了他一贯的风格——精巧的设定,繁复的构思,“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脑洞。
2008年亲自执导的电影《纽约提喻法》更是登峰造极,在戏剧和电影中创造了一个同现实一样庞杂的世界。
考夫曼不为常人所预测的剧情走向,和情感厚度,让他二十多年来在剧作趋向保守扁平的好莱坞成为一股持续的清流。
正因如此,我在为他作评前便考虑另辟蹊径,以一种不同于寻常影评,甚至反影评的方式切入考夫曼的内心。
他高度戏剧化、碎片化的创作正像剧中人所说,是一场“细节无数…稍纵即逝的盛大演出”。
一旦沉迷于对每个细节一一解读,我们将失去考夫曼贯彻故事始终,浑然一体的忧郁;
而如果妄想三言两语就提炼他的精髓的话,则会因为失却了迷人瞬间的点缀,陷入堆砌文字的老生常谈。
这次为考夫曼量身定做的尝试,试着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首当其冲的不是重构,不是估价,也不是分解,而是以文字重现他的知觉场,用意象的暧昧和宽广,来临摹考夫曼刁钻又狂放的灵魂。
《我想结束这一切》I'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导演: 查理·考夫曼编剧: 查理·考夫曼 / 伊恩·里德主演: 杰西·普莱蒙 / 杰西·巴克利 / 托妮·科莱特 / 大卫·休里斯 / 盖伊·博伊德类型: 剧情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语言: 英语上映日期: 2020-08-28(美国点映) / 2020-09-04(美国)片长: 134分钟 编辑/冷狗 排版/小浣熊 荧幕回到那一片纯澈的雪地时,端坐其上的是疏朗的天空,和一尊汽车形状的静默。
早晨的日光是如此的详和与寂寥,明朗中现出一丝死神雁过留痕的阴影。
《我想结束这一切》海报群鸟的啼啭从瑟缩寒枝上回荡到乡野的空气间。
落雪的黄昏如果像人之将死一般黯淡,雪后初晴就仿佛定格了音容笑貌的逝者,一扇开向永恒阳光的眼睛。
这是考夫曼新作《我想结束这一切》的最后一个画面。
也是我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第一次在一部电影结束后,依旧愿意心无杂念地凝视、静坐、噤声、屏息。
希望自己的生命交融在这幅清朗的雪景中,随着死亡一般邈远的风景在思绪里伸展,不顾尽头。
疲倦感,我们最熟悉的老朋友,从《筋疲力尽》开始,影史就似乎同它形影不离,在考夫曼的手中它再一次显出日久弥新的况味。
这次,它附着在车窗上,猪圈里,满载的语音信箱,又或者哭笑之间的沉寂时分:好像被裹挟在风雪中,一夜之间为世界的每个角落铺上了奇形怪状的孤独。
故事开始在一个冬之将至的傍晚,杰克带着女友回家和父母见面。
在一路白莹莹的原野上,他们谈论消逝的记忆,女友颓唐的诗行,和失去了存活欲的生命。
走进杰克儿时的农庄,女友却好像踏入了时间和身份的迷宫。
她丢失了名字,丢失了历史和未来,在餐桌上被尴尬地追问。
她在房间里见到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杰克父亲,阴阳怪气的母亲,装满同一件黑色制服的洗衣机,神出鬼没的狗。
好不容易驶上回家的路,大雪依旧肆虐,杰克变得焦躁易怒,沉默寡言。
他们在决定从陶西甜品店买了两杯冰淇淋之后,走上一条通向杰克中学的小路。
在这个空空如也的偌大校园里,女友发现一个垂垂老矣的清道夫,才意识到整个自己和杰克的故事——只是这个老人临终前孤独的回忆。
如果我们还记得起上一个冬天时世界发生了什么,我们又都是怎么熬过的,这个故事便不再像听上去地那样自言自语,遥不可及。
疫情和寒流一同在窗外肆虐的时分,我们蜷居在公寓里,捂着温热又残缺的肢体,操着陌生的乡音和邦人试探奄奄一息的未来。
天色白中透病,好像每个人的枕上也按捺着一场经年的大雪。
教堂和舞厅一起空了,我们关上门扉,收起裙摆,小小的房间就是一条举步维艰的雪路,霜冻结满了双手,通向地球停转时分。
同样的寒冷证明着故事和我们发生在和同一个时空。
还有多少温热的心脏,或者萌芽的未来让我们自发地攥紧手中的热情?
邻里日复一日地维持相爱和劳作的表象,几分是出于真情,几分是出于惯性,又要彼此相瞒到几时?
如果生命只是童年的延续,习惯的照旧,或者信息过载的容器,那我们和一句名人名言,一具被谎言寄生的行尸走肉,一只被预先设定好生命程序的昆虫又有何不同?
这些行走的陈词滥调在剧作家的心中被不厌其烦地重复,正因生活中它们是周而复始的鸡肋。
言语和肢体并不相通,情人在某些瞬间只觉得彼此吵闹。
杰克为下车喝一杯咖啡,“墨索里尼的火车”和女友打岔,在荒唐的反覆里消磨感情的韧性。
我们这才认清,尴尬和琐碎已经像蚂蚁一样,爬满了生活的脚踝,甩不干净,一旦放任不管又瘙痒难耐。
女友在车上望着杰克的嘴唇,他似乎在提出某种邀约,但他的声音如同隔着树洞一般模糊,神情像陌生人一样焦虑又冷淡。
这样的瞬间稍纵即逝,但却像透过了坚实的伪装,瞥见了每段亲密关系的真相:肌肤,甚至血缘相亲的我们,平日委曲求全,下意识却仍然是彼此的刺猬。
在农庄惬意的火炉旁,桌上的烤火腿来自农场被蛆虫啃掉了下半截的猪;老派落后的父母在女友面前吹嘘儿子的“事迹”,回到厨房之后大声拌嘴,杰克为他们不加节制的唐突感到羞耻;女友一会儿被唤作露西,再一阵子叫做路易莎·露西亚,在看似无尽的芳名间迁徙;无独有偶,她的身份也跟着场景的变换,在神经学,绘画,量子物理,老年学和电影赏析之间游弋。
一夜里,她在时间的长河里出没无常,看见杰克的双亲过去,未来和死后的模样:她交横跋扈,他游手好闲,她强颜欢笑,他神智昏沉,她苟延残喘,他孑然一身。
女友在杰克的房间看见一本陌生的诗集,上面赫然印着自己的诗,一架子量子物理的专著,一本保琳凯尔的电影评论,又在地下室发现为自己的风景画实际上全是布莱克洛克(Ralph Albert Blakelock)所作:她从前认为亲口说出的“话语”始终只是对他人的移植。
屋外的雪下得更紧了,似乎没有寒冷会因为一个家庭的湮灭而稍作叹息。
女友指着杰克墙上的一张照片,他们同时发现画框中的孩子都是自己。
电光火石的刹那,我们参透了之前每一步踉跄,每一次错岔,每一只松动的螺丝,每一个偏移的印象,都源自于一位被遗落的老人日益疏松的记忆。
他不知道该将女友放在时间线的何处,赐予她什么身份,因为她实际上从未存在,只是他从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和回忆中拼凑出来的假面。
他在冬天重新光临尘世的这天,傍晚起身,换上清道夫的制服,望向家中的一切,舞台上青春水银泻地的姑娘,眼中满是回忆的尸体。
在他临终前的幻象里,世界幻化成了一对恋情正浓的男女,和他们眼中一幅幅流动的奇观。
他看见生命中所剩的每一个角色,被安插在各不相识的四处,随时被忧虑和恐惧牵动,掉进时间的冰窟。
他用一顿黄灯红火下的农场晚餐和自己的房屋告别,走上风霜交加的再下一程。
停顿,见自己艳羡的美好躯体最后一面。
她们是演出音乐剧的少女,只懂得对他指指点点地讪笑。
直到另一个长着疹子,脸圆嘟嘟的女孩子向他伸出了手,她是学校里被排斥的学生。
她对老人说:“你没有必要继续在时间中前行,你可以在这里留下。
” 咽下的言外之意好像在说“早已被时间风干的躯体,丢了也罢。
是时候闭上眼睛了,和我们一样化作回忆吧”。
这个掌握了每一项杰克曾经尝试学习,渴望的技能的女友,其实是清洁工梦里被理想化的对象,而杰克也是他在这个妄想里投射(美化)的自己。
女友在妄想里对他父母的乖僻,他的出身,他的掉书袋和不近人情,他“腐烂的脚趾”百依百顺,毫无怨言,正是对他在现实中孤独终老命运的补偿。
可以想象,现实中好吃甜食的他大腹便便,眼高手低,一肚半吊子的知识却干着门房的活计,父亲缺乏教养,母亲唐突莽撞,无脑吹捧儿子,双亲还时常吵架(餐后渗入客厅的背景音,老人在车厢内的闪回)。
老人无休止地做着美好恋情的梦,所以冰淇淋杯一个接一个地堆满了垃圾箱。
究竟什么时候,什么时候这一切可以结束?
一段没有意义,没有终点的爱情?
以及被这段感情所提喻的,带着“深刻的,难以言说的,无可修复的错误”的人生?
而不是在永恒濒死的循环里重复着买冰桶-吃不下-成杯丢掉的无能怪圈?
或许这便是那个一直在电话里萦绕的声音想问的唯一一个问题。
文艺复兴的人类带着新鲜的猛劲,从中世纪的集体蒙昧中款步走来,他带血的喉咙里也只有一个问题,然而却是另一个:“生存还是毁灭?
”四百年后的人类失去了全部的朝气,全部和死神搏命的激情,一口黑色的静脉血只希望生命放开他的衣领的时刻早一些,更早一些。
我们可以把这个古怪,晦涩,褪色和尴尬的世界当做空巢老人颓丧的发明——轻松的结论既合乎考夫曼苦心铺排的伏笔,也方便我们像看完一本志怪小说一样,在电影结束之后将这个细思恐极的故事抛之脑后。
可是…或许还有另一种可能?
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这一整个拥有自己“物理”定律的世界,看做考夫曼对真实生活的又一个提喻?
或许不是老年人记忆消退,事物之间才失去了分野,而是主宰这个世界的健全人太标榜清醒,太喜好在各自间划清莫须有的界限?
即使在我们身上,“记忆”也喜欢猝不及防地开起玩笑,我们想起《一一》中的NJ,他回到家,绕了一大圈,却一时忘记了自己是来找什么的。
或许“记忆”本就是一个布满讹误和空隙的马蜂窝?
考夫曼恰恰在采访中透露,他希望赐予这个被幻想出的世界具有真实和独立性。
与其把这层叙事看作彻底的虚构,莫如看作蛛丝马迹勾连的平行宇宙。
正因如此,女友才一路想着“我想结束这一切”,杰克也在和谐的表象下显出消极的老态:现实中清洁工的自卑在无形挤压着梦境的边缘,直到女友和真实的清洁工在走廊中碰面,他们拥抱,洒泪,离别。
这象征着他接受了这一幻象的不可能性,于是随后“杰克”的形象在音乐剧中被“清道夫”亲手消灭。
佐杜罗夫斯基在谈及未完成的《沙丘》说,“人之所以活下去,是为了给自己创造灵魂。
” 在没有灵魂的人类身上,姓名可以无规则地滑动(女主从始至终没有确切的名字),身份可以被无时限地复制,“我”和任何人都成了双向互通的角色。
我们看似满载各自的怨言,但又都是大同小异的空心人。
大段尴尬又言不由衷的对话正是对这些被“文本化”的空心人直接的描画,他们口中的话语显然不值得我们相信,从他们下摆的嘴唇,面肌不自觉的抽动和阴郁的眼神中,我们读出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再相信“话语”是出自自己之口。
正像我们不可以相信《改编剧本》中后一半的类型叙事是真实一样,电影中被剧场化,功能化的人物首先是一种对真实生活的理念折射,沾染讽喻色彩的行为艺术。
对于考夫曼,客体即是主体自证存在的幻觉,而主体又是从客体反弹回来的另一重幻觉,像《纽约提喻法》中以导演为模型原尺寸复制的城市,其终极目的便是图解自我、他人和时间之间边界的虚无。
“凑近了看,世间万物都一个样,你,我,所有想法,满是蛆虫的猪,都一个样。
”清洁工被孤独压垮了,但也终于和自己衰老的现实妥协。
他脱光了衣服,追着幻想中的猪走出了车门。
世界上是上亿个同样疲倦和自私的生命,同样地被不合时宜的他人刺痛,同样地没有灵魂却仍然不能彼此拥抱,同样地成为他人的燃料和自我的废墟,同样地身为自己,却远在自身之外。
电影的表层文本关于一个因为自卑陷入妄想的老人,而内层机制则是老人的普世性。
因此,考夫曼的迷宫并不是用来“烧脑”的(即便理清楚也无助于观众接近情节发生的根本动因),而是一种基于普世性的悲观和自察,产生的人格模糊体验。
只有在对这种体验的认同下,我们才会意识到荒谬的事件群不仅是等待解释的噱头,而更是横亘在生活深处,人际暗面的真实肌理。
考夫曼使生活恢复这种肌理的方式,是赐予他的角色“自为的时间性”,即他的人物不再“静止于时间中,如风拂过树叶”,而是掌握且超脱了“时间”本身,因此“女友”看见人们过去,未来,死后的模样,也看见了所有生物相同的基因,相同的困境。
考夫曼贡献了后新冠时代第一部浓缩了这个日渐寒冷的世界,和身在其中,每个心灵日渐紧缩的人类的电影。
我们的心中是一场大雪,窗外又何尝不是呢?
2020年向我们展示了世界停滞的可能,这或许只是一次更大危机的冰山一角,国际关系重新紧绷,消费市场一再萎缩,全球化为稳固内循环做好了后手,预备关上家门的不只是恐惧病毒的我们。
考夫曼是否有意指涉这个时代?
可能电影的无力感与2020年的相遇只是一语成谶,但不可否认的是,从踏上公路的出行,到埋没在雪中的车,这是一个“寒冷日渐逼近”的过程,及至海报上穿着拖鞋,坐在家中的木椅上,却浑身被雪掩埋僵直的女主,更是对“窗外-屋中”这层心理分野的僭越。
不再有一层防线来区别窗外和屋中,即便我们不认同自己是紧缩的个体,私人的安全地带也终将被时代的寒冰所侵蚀,又或许,我们中的每一份消极和不安,最终都集聚成预示灾劫降临的风雨云?
在双面圆满的痛楚中,考夫曼徘徊在语言的边界上,词语像松动的螺丝,被返还了无限的自由,趋近于诗歌,意识和梦境的滑动。
从这层意义上,考夫曼或许是《八部半》永恒的临摹者,他的每一部剧本都有着费里尼式千变万化的底色。
而如果《八部半》结束在一场对“我”的庆典的话,《我想结束这一切》则是终结于一次颠覆,一场自我的葬礼。
葬礼上有数不清和“我”一样老去的观众,正像费里尼的舞台上有每一个“我”熟悉的面孔,“我”徒劳地宣扬“爱”,感激他们构成了今天的我,但“我”苦涩的笑瞒不过内心:就是这段颁奖词本身,都是从《美丽心灵》照搬来的,它的DVD正像包含《骨狗》的诗集一样躺在“我”的书房里。
紧接着的音乐剧来自《俄克拉荷马》,延续我毫无新意的一生。
“我”希望台下鼓掌的群众陪同我一样老去,可是他们的老态只是倍显虚假的妆容。
他们看似众多,却只是一个个分裂的自己。
“我始终是自己的赝品。
” 活着是如此,然而可能连选择去死,都仍然是对许多自杀的传奇故事们拙劣的模仿?
我在被人类曾经无数次踏过,如今已然泥泞不堪的大路上兜兜转转,连死亡都等不到第一次原创。
而考夫曼的电影,又何尝不相似呢?
讲述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和自身幻觉搏斗,它像《美丽心灵》;两场苍茫雪海中的行车,像电影中提到的小说《冰》;一个因找寻不到自身所爱而苦恼的屌丝,又像音乐剧《俄克拉荷马》。
荧幕回到那一片纯澈的雪地时,端坐其上的是疏朗的天空,和一尊汽车形状的静默。
我埋葬了自己,接下来是如天空般永恒的缄默。
没有一种夜晚的风能掩盖你眼眸的泪孤独可以是任何形状被雪掩埋的秋千架凌晨路口的冰淇淋还有遗落在每片雪花的记忆一次又一次诵读与练习教堂空了,舞厅也空了你的心就像沉入海底的石梦有多少个房间,才能让你藏在里面你也无需前行脚步滞留着疲倦,日复一日的疲倦裹挟着细语,那是你回溯时间短暂的犹疑重复和程序,是周而复始的代码时间静默了,雪也停止了你还有一把刀,可以佯装刺破爱人的心脏可是一切仍无法挽回就像无法再踏上落雪的脚印就这样吧,做一只不体面的猪甜腻而易怒的猪世界只留下最后一个赤裸又果决,像梦里的掌声声音虚假,虚假又真实的可怕声带褪色了,褪成苍白喑哑的光还能照亮你的舞吗?
在熄灭的,无尽的,孑然一身的梦
看预告片以为是讲感情,看完了才发现是讲人生。
仍然很动人,只是并非我本意。
I’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开篇女主的os。
“People stay in unhealthy relationships because it’s easier. Basic physics. An object in motion tends to stay in motion. People tend to stay in relationships passed its expiration date. Newton’s first law of emotion.” 我一下子就被击中了,拉扯回一段记忆。
曾经的一段旅行,表面上的风平浪静,和我脑子里时不时出现的声音。
我忍不住总想问,一切不是挺好的么?
难道不是你想要的么?
那你还BB这些个有的没的做什么呢?
你又是谁,我又是谁呢?
然而turns out这并非片子的主旨,far from it。
所以看到中后段,我一度觉得很迷茫,想说好的所以呢点在哪里?
看完了才恍然。
一开始,因为“货不对板”,觉得有点无趣。
但之后几天,时不时想到这片子,一些情节闪回,突然又有了表达欲。
于是想写写这片子。
但我知道我永远能写的也不过是我自己,我所经历和感受到的。
不知道以我匮乏的经历,错过了这电影的多少。
我奶奶年纪大了,认知能力逐渐退化,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都愈发混乱。
在她的记忆里,我仍然生活在上一个城市。
她不再记得催促我结婚,偶尔打电话,也只是不断重复某几件事。
她对于一些事情开始表现出近乎偏执的坚持,任凭劝说终是无法改变,仿佛那些事,就是她的生命。
让我想起史铁生的自问,究竟我是为了写作而活着,还是为了活着而写作。
我们几乎无法让她接收任何新的信息。
她,或者大部分的她,似乎停留在了一个她自己的世界里,倔强的拒绝继续跟我们一起前行。
那个世界里,是以她的方式记得的时空交错的片段。
我有时候会好奇,我老了会变成什么样?
我会先失去听觉还是视力?
我能优雅地老去么?
我能放下过去么?
还是我也会变得偏执?
我又会偏执于些什么呢?
这些所谓难以忘怀的事,无非是一辈子未曾消化的感受,尴尬的,伤心的,绝望的,甚至是那些极度开心的瞬间。
它们仿佛因为我们的执念而有了重量,凝聚在某处,时不时出现,让人猝不及防。
似乎正是因为它们,我成了今天的我 — 它们定义了我。
但也因为它们,因为它们的重量,拽着我,终是放不开,不能自由。
电影中的旅程,是老爷爷一生的缩影,其中好多点,都直指my deepest fears in life。
首先自然是贯穿始终的孤独感。
开篇女主背诵的那首诗,Bonedog,我特别喜欢。
我很宅,如果有的选择,我可以在家呆一辈子,每次出门见人都要做心理建设。
大部分的时间也都算自洽,但偶尔,回到家的时候那种彻骨的孤单,配着隔壁室友跟她朋友以及男票的聊天声和欢笑声一起享用,简直是酷刑。
且此题无解,出门走入人群中,也只能收获更大型的孤独感。
学期中其实还好,毕竟在deadline面前,孤单也只能靠边站,但不那么忙的时候,孤独感总是静悄悄如约而至,无孔不入。
这次看这电影,看到里面大段引用的诗句和文字,突然唤醒了我心里多愁善感的文科生,想说果然还是文学温暖人心呀,阅读另外一个人的孤单,何尝不是一种排解呢。
但想想又觉得,数学和统计也很好。
那些公式和证明,拍着胸脯向你保证,无论你孤单与否,无论天晴还是下雨,无论别人喜不喜欢你,只要你用了心,我们对你总是真的。
(此处表白我极不擅长但很热爱的数学 然后是自卑感。
那些被塞进地下室,洗衣机里,一件一件带着学校清洁工制服logo的自卑。
你不想让别人看见,但是越掩饰越明显,他们早晚会发现。
别人在不在乎并不是重点,重点是你偏执于你的自卑,坚信你不如人,甚至你用力的搜集证据,成功的做实了自己的缺陷 — 入戏太深,这戏也就成了真。
记忆里,是永远想要离开的女朋友。
无论是穿着黄色还是粉色毛衣的,戴着珍珠项链还是不戴的,有黑色还是红色眼镜的,黄色还是蓝色围巾的,画画的还是做电影的,穿红色还是蓝色大衣的,叫Lucy还是Louisa的姑娘们,她们都没有留下来。
但她们的离开,究竟是自卑的原因还是结果呢?
我现在愈发感到,意念的力量。
比如做瑜伽的balancing pose,往往我在开始想到,什么时候会掉下来呢?
这个杂念进来的瞬间,就真的从pose掉出来了。
所以究竟是因为我真的没有能力balance那么久,所以掉了下来,还是因为我怀疑了我自己呢?
带着低人一等的想法,与人接触中不自觉就会表现出羞怯与不自然,对方也很可能觉得不舒服,交流得不痛快,不会主动接近,于是你进一步觉得自己表现差劲,如此往复,陷入死循环。
同时,所谓自卑,本质是来源于你不自觉中的价值判断,觉得自己不如别人,那么几乎必然,在面对另外一群人的时候,同样的价值判断会让你觉得自大,觉得原来他们都不行而我也很可以。
于是自卑时,你觉得自己不配与别人相提并论浪费人家的时间,自大时,你觉得他们不值得。
久而久之就成了孤家寡人。
当你意识到自己的可笑的自卑与自大,会觉得太可怕了我怎么能这样。
于是你开始留意自己说的每一句话,这样说妥当么?
是否过于自谦或自怜,或是太凡尔赛?
别人又会怎么想?
偶尔想起从前说的话做的事,又是无限惭愧,同时在各种场合,依然无法停止潜意识中自动模式的价值判断。
于是索性不说话了吧,就沉默吧,沉默是金,少说少错。
于是自卑跟孤单手拉手成了好朋友,自卑让你更孤单,孤独之下往往又自卑起来。
其实BB了这么多,大部分跟电影可能也没什么关系,只是关于我自己。
然后是深爱自己却令人尴尬的父母。
令人尴尬这部分我无法感同身受,但两代人间因为血缘的纽带而形成的命运共同体,无条件地互相支撑和爱,父母逐渐的老去,也是我经常想到的。
我每天会跟我妈打个电话,学期中一般比较简短,最近放了假,每天可以聊一个小时。
我一边做饭吃饭,她一般做家务。
其实能聊的话题往往很不同。
无非是,我大段的跟她说对于她其实非常陌生的学校的事情,无论是上课,申请,学术界,考试,等等,各种,对于她来说都是另外一个世界。
她会耐着性子听我啰哩啰嗦的讲完,时不时给点comment;然后她,大段的跟我说家里的事情,换了什么新家电,出了什么问题,亲戚们各自最近如何,某件事,是如果开始,一步步发展,她又是怎么想的,于是我也就耐着性子听她讲,见缝插针的问问题。
即便在这些完全不相干的事情中,往往我也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越长大,越在自己的性格中看到爸妈。
无论是好的还是自己不那么喜欢的quality,当你看到联系的那一刹那,都会有一点欣慰,觉得这偌大的世界,并不是只有我自己,我原是从那里来。
有一天挂电话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很感谢她陪我聊这么久,但反而她半开玩笑的说,谢谢你今天给了我这么多时间。
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其实是互相陪伴,像是两个孤单的人,抓住对方的无条件的爱,稍微依靠一下。
Jake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关注,谁又不是呢?
谁不希望有别人的认可和尊重呢。
记忆片段中的对话,无论曾经真实发生与否,都可以看出,老爷爷画画,读书,是个敏感的人,也希望被别人温柔对待。
而无论内心世界有多丰富,他的日常只是个孤身一人打扫卫生的胖子。
这种组合让人格外难受。
他是怎样,慢慢收起内心的期待,接过别人冷漠甚至不屑的目光,日复一日机械的过日子。
但世界本就是残酷无情的,就像那被蛆虫生吃掉下半身的猪,清醒的,在痛苦中,过完最后的时日。
老爷爷离开之前,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并在众人瞩目之下唱了一首自己喜欢的Oklahoma。
所以最后依然要在外界的认可中才能得到自己的平静么?
是应该开心还是伤心呢。
记忆的碎片里,Jake提出去买甜雪糕,但没吃几口就觉得太甜,随后执意的要扔掉正在车里融化的粘腻的雪糕。
老爷爷,是否也是这样,一边忍不住沉浸在甜雪糕对心和胃的双重安慰,一边又厌恶自己肥胖的身体?
每个人,会不会都有一些事情,自己很不喜欢,却又无法控制?
抽烟,喝酒,吝啬,暴食,自私 ... 这些要么是我见到的要么是我自己的。
我并不知道我想说什么,只是有时候,我意识到我在做着我很看不起的事情,然而依然我行我素,做与不做都很难受。
电影中段说,”people like to think of themselves as points, moving through time, but I think it’s the opposite. We are stationary, and time passes through us, blowing like cold wind.” 想起最近听的podcast,会说起来,其实consciousness itself is timeless, unborn and undying. 从每个人first person view来说,其实从来都不是你去到其他东西跟前,你从未移动,是全世界pass by you。
我还无法窥见这其中的深意。
20201218 update看了导演的google talk,还没看完,记一点细节1. 说正是因为整个故事是一个人在自己脑子里想出来的,所以很多镜头的处理都是,似乎镜头先于人物,似乎镜头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
我记得两个人刚到父母家里的时候,镜头先移到客厅,随后两个人才进来,然后镜头给到留声机,男主问女主要不要听音乐,
老龄化、阿尔茨海默症、思维错构、近记忆遗忘…这些死寂的表达让人恐怖彻骨。
大量堆砌的对白,即空洞枯燥,却又让人顿悟。
如果让我描绘地狱,也许就是电影里所呈现的样子吧。
暴风雪和破旧的老家,不愿理解自己的父母,丑陋的外表,逐渐习惯的嘲弄,无法实现的梦想,这些都是痛苦的根源。
生活时常像无数包围而来的蛆虫,让人被平庸淹没,将人蚕食吞噬。
年纪越大,恐惧反而变得愈发具体。
身体逐渐被时间风化时,我们惶恐不安——害怕变老、害怕忘记、害怕理想被现实击碎,害怕自己终究一生碌碌无为。
jake最后脱光衣服,回归了婴儿的状态,跟随臆想的猪走向了生命的尽头,我却哭的不能自抑。
也许我们都是jake,在死去的瞬间,伴着闪耀的美梦,悄无声息的离世。
也许我们也可以挣扎着爬起来,在穿过时间之前——去奔向那金壁辉煌的梦想。
当我们谈论电影,我们在谈些什么?
本以为这个困惑在诺兰身上已经发挥到了极致。
没想到又迎来了当头一击。
这部Netflix最新上线的网大来头可不小:导演查理·考夫曼,神棍程度与诺兰相比可谓有过之无不及。
《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改编剧本》、《 暖暖内含光》……每一部都脑洞大开。
而他这部自编自导的新作,更是彻底放飞自我——
影片从女主的视角展开。
认识6周的男友杰克邀请她去城郊小镇的父母家做客。
“见家人”一般都意味着这段感情的“更进一步”。
然而,“我想结束这一切”的念头始终萦绕在女主脑海。
“好人卡”已然发送,这段关系岌岌可危。
女主虽然不想继续,可是还是答应了杰克的邀请。
因为拒绝会耗费更大的精力、更决绝的勇气,而与之相比,答应下来无疑轻松多了。
奇怪的是,每当女主脑海里浮现“想要结束”的念头时都会被男主马上打断,就好像他能摄神取念一般。
更奇怪的是,女主衣服、外套、围巾的颜色也在不停改变。
他们一路扎扎实实地聊了半个小时,话题横跨小说、诗歌、艺术和哲学。
洋洋洒洒、包罗万象。
终于到了目的地,反常的是杰克没有带女主进屋,而是指引她在冰天雪地里参观自家的农舍。
更诡异的是,农舍里到处散落着羊和猪的尸体。
诡异的气氛,继续向后蔓延。
他们下车时明明看到杰克的母亲在楼上朝他们挥手,
可是当两人进屋后,杰克的父母却迟迟没有从楼上下来迎接他们。
等到最后女主已经不耐烦了,这时二位“老人”才姗姗来迟地从楼上下来。
杰克父母的行为举止和言语表情,处处透露着古怪和不安。
就连他家的狗子,都宛如钻头附体:
WTF?这个世界,要崩塌了吗?
别着急,更诡异的还在后头。
一段尴尬的寒暄后,杰克的爸爸提议他们开饭。
转眼之间,空无一物的餐厅突然出现一桌子丰盛的美食,这一家三口动作迅捷到宛如幻影移形般瞬间端坐在餐桌上。
饭桌上,女主的身份和设定开始疯狂变换。
交谈中,她一会儿是物理学家,一会儿是画家,一会儿又变成了餐厅的服务员。
职业魔性跳跃,就连名字也……露西,路易莎。
路易莎,露西。
此后,影片的发展就宛如脱缰野狗一般,愈发让人摸不着头脑。
时空开始交错,女主在房间中看到杰克父母不同的年龄阶段:前一秒还在饭桌上谈笑风生,下一秒已经老态龙钟在房间里步履蹒跚,再下一秒,又返老还童容光焕发。
女主不断跟杰克说今晚必须要回家,可杰克却总是在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拖延。
这个漫天大雪的古怪夜晚,似乎不会那么轻易地结束……
好样的!
看到这里还在苦苦坚持的朋友。
有没有一种脑细胞被千万只硕大的问号撑破的感觉?
这片子……玩啥呢?
好了,想知道答案的做好心理准备。
下面要开始剧透了。
作为好莱坞最知名的创作型导演之一,考夫曼的所有作品都展示出一种天马行空的意识。
他的想象力就像兔子洞一般,你不知道它通向哪里,也不知道它究竟有多深。
他有鲜明的风格和非常娴熟的电影技术能力,更有始终贯彻其一致思想的勇气。
观众想要跟上他的节奏,无疑就是一场梦游仙境般的奇幻冒险。
本片采用了他惯用的模式,但进行了颠覆和重构。
在前作《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 暖暖内含光》,以及《改编剧本》中,考夫曼都会在故事中设置一个钩子。
这个钩子可以是一个通往别人心灵的大门;一个能手动清除痛苦记忆的程序;亦或是,一个作家的创作焦虑。
这些钩子为观众撕开了一个进入导演精神世界中的一个小口子,让我们在他虚无缥缈、天马行空的世界中,有根救命稻草可以抓。
但在本片中,导演完全没有照顾观众的意思(你们已经是成熟的影迷了,该学会自动跟上我的脑洞了)。
从一开始就直接拖着观众进入了一个没有逻辑的世界,所有的设定都是抽象的。
导演在不断制造悬念、抛出问题,但始终没有解答其中的任何一个。
但如果留心导演埋下的细节你就会发现:没有逻辑的逻辑,才是最伟大的逻辑。
正如没有理由的情感,才是最让人无法抗拒的情感。
这种巨大的困惑无疑影响了情感进行带入,我们能感受到的只剩漫长无尽的焦躁。
而这恰恰直中导演下怀。
但如果留心导演埋下的细节你就会发现,虽然他没有主动的解释,但答案其实已经隐藏在影片铺垫的细节之中。
片中出现的那位老者,前一个镜头往水池中倒牛奶,后一个镜头杰克的嘴角就出现了牛奶。
而老者所居住的房子,壁纸图案和杰克父母家的一模一样;杰克说他喜欢很多知名音乐剧,但从没买票去看,而老者是学校的清洁工,在打扫学校礼堂时总能看到学生们在排练新的剧目。
所以,这位老者其实就是就是暮年的杰克。
考夫曼的作品始终都在探讨那些妄图挣脱自我思维和身体桎梏,试着弥合彼此间差异鸿沟的人物。
这点从未改变,本片也不例外。
他们中有些人可以找到化解方式,有些则在这样的混乱中越陷越深。
而本片中的杰克亦是如此,这部电影自始至终都在表达“杰克”与自我意识的挣扎并和解的过程,影片的一切都是基于这个叫杰克的老人在人生将尽时对于生平的回想和反思。
而名字不断变换的女主也是杰克思想的一部分。
这也就决定了虽然女主一直想结束、想挣脱但最终只能是徒劳无功的结果。
本片虽然从头至尾都保持着一种怪异的风格和令人毛骨悚然的基调,但严格意义上,本片绝对不是一般恐怖惊悚电影。
导演只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不断向观众施压的目的。
比如开篇和结尾加在一起长达一个小时的两场开车戏,持续输出紧张和高压的情绪,让观众不自觉地将角色的厌倦、不安和焦躁情绪代入自身,从而感受时间的漫长和痛苦,但却不给你一丝丝的机会放松。
太丧心病狂了OTZ……不过这招真心好使。
观众无不对片名产生了刻骨铭心的认同。
从某种维度上讲,对细节的过分纠结又是徒劳的。
本片的重点压根也不是谜团的答案。
导演只是希望唤起那些早已围绕在我们身边、但是一直被刻意忽略的恐惧。
我们和杰克一样,怕被疏远,但又怕交往和联系;这种对于衰老、孤独、回忆和自我反省的沉思——天下大同。
导演查理·考夫曼曾说:“如果你写不出那些难以形容的东西,就把它放在屏幕上吧”。
诚不我欺也。
给这样的神棍作品写影评,一度感觉被掏空。
长篇累牍的非线性哲学思考,故事背景大段的留白;如低频噪声般持续轰鸣的焦虑,与电影传统背道而驰的叙事结构……你不会坠入深渊,但你也休想跟高潮打个照面。
而这,是不是又像极了你我日以继夜抗拒又难以割舍的,那些你根本无法落实成语言和文字的,神秘又晦暗的迷思?
那么欢迎你,爱丽丝。
你已进入幻境。
(本文首发于十点电影)
不恐怖不惊悚不是喜欢的类型
不知道是太诗意,还是太学术,完全没看懂,一开始以为是读心术超能力,后来以为是幽灵家族,最后以为是多时空穿越,看到雪落满整个世界,我也没明白自己看的是啥,印象比较深的点是,骨狗,楼梯循环,我们静止不动,时间穿过我们,冰淇淋垃圾箱,以及希望所有的电影开车都不要讲话。
信息量好大,但是观感不太好,太长了,后面很想快进。导演是编剧出身,比较喜欢写对话,加上以前做过话剧,里面也用到了很多戏剧元素。
“关注我豆瓣:百年光影岁月”🐶
又一部被各路电影博主忽悠的电影,杂乱无章,自以为文艺、丧、感伤而凄美,实则荒唐做作!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只想结束这一切!
我们都是所读/所看过一切的集合体,真诚而不作怪
最后20分钟的「揭晓」让观感骤降三档,还不如像片中提到的《安娜·卡列尼娜》(幸福家庭之相似)那样做成「双圆拱结构」——女主和老人擦肩而过,然后继续各自的(不幸)人生
孤独终老的一生,同时也是矛盾充满幻想的一生,虽然我们每个人或许比那位清洁工人更幸福,但我们何尝不去幻想自己更丰富的人生,或者...曾经想过结束这一切。
低于预期。没想到写了《改编剧本》后还真拍了部改编(平庸)剧本,纵使考夫曼也没能化腐朽为神奇。
前半段好
没错,就是想打2星
我在给两星还是三星间徘徊,如同影片中你在选择怎么说…看的好累心…
一切源于开头的“有时想法比行为更接近真相,也更接近现实,你可以随意畅言,肆意行动,但你无法编造想法。”考夫曼试图用电影将想法重现,它们毫无逻辑,却又有迹可循,远离现实,却又源于现实。故事开始于超我,而结束于本我。一切影像都是脑内的影像,却能如此清晰的呈现。这部电影值得逐帧细品,它所传达的消息和概念多如牛毛,林奇之后再没看过如此精彩的幻象。
浓重的色彩和冰冷的空间,冷峻的运镜和对称的构图,视像的表达建立在这荒诞玄幻的世界里。人都是静态不动的生物,时间才是唯一流动着的,直到在人类的脸庞留下风霜雨雪。天气的冷,空间的冷和人的冷,是这部电影里凛冽的风暴,人类无力而微小,而这其中太多复杂深奥又玄妙的物理学、量子学和哲学实在没办法逐一解析,唯一能看懂的就是这浅薄的时间和生命意义。
我是谁我在哪儿我看了什么东西!?!?还我两小时!!!!
智力不够,影评来凑
这可能是今年最沉闷、最丧、最难理解(不喜欢烧脑这个词儿),同时也是最牛逼的电影了。其实关于那些人物是不是全都是幻想出来的不重要,幻想的也全都是现实。一个热爱读书热爱艺术的文艺青年平庸丧气孤独又如流水般逝去的一生。如果真是考夫曼的最后一部电影,以后不拍了,太可惜了。
观看了一小段这部电影后,我确信我只对对娱乐电影感兴趣,这个毛病改不了了😀😀😀
你别笑,这可能是21世纪大多数不婚主义者最终的归宿:带着暗黑原生家庭的恶性基因,熬过孤独的怯懦的不敢与他人产生感情的一生,然后在自卑与自负之间盘旋,在YY中终老和死去。这电影是个警示预言,如果你看完打了个哆嗦,那就好歹告诉自己,要打破恶性循环去接触接触人群和爱情吧。
高智商电影,太聪明的人真的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