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记得一切,哪怕是同学们玩笑的说他老了,在他的意识还没有完全复苏的时候,他就记得。
同样的肉身,却穿越了几个世纪的文化。
多亏他的语言天赋。
他有神性同时具有辨识心,于是终于忍无可忍举起凳子砸碎镜面,脱离另一个自己。
他卧倒在浴缸里,同另一个自己在水中通灵。
水是很好的通灵媒介。
不得不说,此片穿越的领域之多,实则庞大。
分了两天看完本片。
怅然。
有做苏菲旋舞那般的劳累感,就是一种释放后的全新的回归感。
这部片子似个人的后花园,不一定要人人观赏,或者有的观赏后也不明就里,茫然无措。
当然也不见得就参透多少,精神方面的感想并不是一定都要光面堂皇的招展。
片中大量运用荣格理论中的象征手法。
比如玫瑰,手,裸体,香烟。
值得一提的是那几个烟圈,生动。
口一张轻轻吐出。
在说明人内在同外在的一个必然联系。
当然多亏当中的神学心理学历史学哲学语言学等等学科的穿插,让这部拼图一般的片显得更加充沛。
喜欢它的没有结局。
第三支放在手里的玫瑰,是新的开始。
情感的描述在这部片子是点缀,只是主线一直都是:无论如何要记得。
他一直记得自己拥有过的,人生是否是为了寻找自己遗失而开始的我不清楚。
但是需要记得自己得到过的。
如果还要爱就不该忘记她。
如果还要爱就不该忘记他们。
(准备看)等待了9个月 终于在p2p上下到这个电影 关于一个70多岁的语言学家被雷劈后还童的经历 他研究语言起源和人类认知(和圣经中提到的有关)该片重视对东方文化宗教语言的研究 显然对轮回很感兴趣 但是最终可能还是回归到西方宗教体系中去 和《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的信仰没什么差别 8过老美在这方面还是很值得学习的 (现在看到一半)感受到一个学者首先要有足够的寿命和状态 能活90多应该差不多 男主人公多米尼克被电击后就从70岁还童到35岁 其次 要有过人的阅读能力 多米尼克因电击获得了超人的阅读力晋升为智人 再次 要有第一手的资料 多米尼克研究语言起源遇到了另一个被电击的人维多妮卡 她不仅有多米尼克年轻时情人的面庞还因电击轮回了古老的佛教徒鲁皮尼的灵魂 时不时给托米尼克还魂些埃及语、梵语、巴比伦语的第一手资料(1:45:33一半多一点)维多妮卡在不断的还魂中为多米尼克提供了大量的语言资料 但是她在越来越接近人类“母语”的过程中飞速老去 而研究者多米尼克仍旧保持着灵魂的兴奋(我觉得用这个来鼓励研究人员很好) 逐渐两个主人公靠近了“Youth Without Youth”的主题 Youth已经不是能够看得见的东西(ending) 学者总归是孤独的 所以编剧自然加载了双重人格的部分来填补孤独时的空白 表现为无穷尽的自我对话内省 这种情结在美国十分畅销 当人格中的某一个获得绝对胜利的时候学者就获得了解脱 死掉了这个结尾让我很无语 太高深的东西难收场是可以理解的
拥有一件破衣服代表了你的贫穷拥有一堆并不能让人变得富有 相反 只让人显得n倍的贫穷很多东西 多反而是少知识是这样经典的圆周理论 知道的越多 意识到的未知也就越多记忆是这样私藏的越多 觉得自己把握住的就越少感情是这样情到浓时情转薄 时间也是这样永生又怎样呢不过是拉长了所有的痛苦从小白兔的反胃变成了长颈鹿的呕吐(????)有一段matei的自述i do not doubt that the material will be preserved. Otherwise, my life would be no meaning.似乎所有人都想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证明寻找一个"到此一游"的印记他的寄托曾经是想语言的起源 生命的源头结果 在情人的面前再大的理想都瞬间瓦解不知道为什么最终爱情永远会是最终的赢家也许这才是人们可以把握得住的也许是因为人类在历史的长河里显得太过渺小 于是愿意相信 美好的瞬间有战胜永恒的可能也许 只是导演瞥了眼生命这样幽深不见底的黑洞话题觉得自己铁定参悟不了于是转而爱情这个简单又讨巧的主题也或许 这是真的 在情人的世界里面 一眼即是万年
2008年的某天凌晨看完这部电影,在混乱的思绪中写下这些。
一些线索:1) Laura说很想帮助他的研究,可是永远进入不了他的世界,所以她不得不和他解除婚约,嫁给他人,并死于难产。
这是他永远的痛苦记忆。
然后他遇见了Laura的替身。
她真真实实帮助了他的研究—找到语言的起源,而且进入了他的生活-- 可以看到他的另一个人格。
一切看似完美。
然而结局仍是分离,幸好没有难产—他看见了她抱着自己的孩子,在火车站。
这两个女人分别是他两段生命中的真爱。
分离也是注定的,否则,当他重新回到原来世界的时候,应该是已婚身份了。
2) 他终其一生想要完成他的著作— 语言的起源,或者,至少在Laura离开他之前他是充满斗志向所有人宣称自己将迅速完成研究的。
可是Laura的离开不外乎是对他的致命一击。
每晚的梦魇困扰着他— 不同的语言文字,混杂着Laura的脸孔和永远爱他的誓言。
所以直到70岁,他还是没有完成。
他开始绝望。
于是选择自杀,然后意外遭到雷劈。
他获得了年轻的身体,并且获得了一个理性的人格,帮助他在各个方面度过难关(教他向医生说需要一个新的身份;在替身Laura噩梦时告诉他要给他暗示,对她说一直爱她,成功平抚了她的不安;等等)直冲向最后的目标— 完成研究。
他重新有了精力和机遇(替身Laura的语言)完成他的著作,然而最后他还是杀死了那个理性的人格,选择放弃。
一如雷劈意外之前的他那样。
感性战胜了理性。
人类感性的一面永远是对进一步知识探索的一个障碍。
这可能就是影片对我最大的启示。
正如理性人格对他说:所以你永远都完成不了研究。
片中很多内容都在叙述这一个观点— 例如,纳粹的女特务从一开始的刺探他,到后来为他而死;希特勒想找到长生的秘诀残暴对待动物和诸多的不择手段导致了人类的灾难,最后被大多数人强烈反对并且压制了;原子弹的发明可能进而促成新人种,拿来进一步研究,然而人类控制了它的使用,等等。。
3) 有很多西方哲学最喜欢探讨的事物:多重人格,镜子,梦境,时间-空间,轮回,主世界和次世界,voyaging,超自然力量,scripted life, 本我和超我…… 在西方文化中,通常镜子和梦境是使人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通道。
影片中大量运用了这两个元素来制造过渡和切换。
镜子中的呈象都是反的,影片也运用这一点来表现完全不同的两个人格:一个代表感性,一个代表理性。
感性的人格喜欢女人(明知道是纳粹女人,仍然挡不住诱惑),富有同情心(拿起骷髅端详,眼泛泪光),难忘旧情(Laura),满怀爱情(不愿意看到心爱的人因为自己老去而选择离开并放弃理想)。
而在这些时候,理性的人格只是在旁边事不关己的站着。
在发现骷髅的时候他说:我现在让你自己呆一会。
4) 对三支玫瑰的解释他最后说的话是:等到下次你们再问我这些问题,我就可以回答了。
老头们问:是什么问题?
他说:是我们都关心的问题。
然而他死了。
可是谁又能说死后不能知道更多活着的时候无法知道的事情呢。
“下一次”是死亡之后的聚会吧。
死亡或许是除了梦境和镜子之外第三个通往另一世界的“道”(片子中多处出现汉字— “惟有道”);也是第三朵玫瑰的意义所在(最后出现的是一个女人的声音在问第三朵要放在哪里) 是另一段旅途对他的召唤,也是他第三段人生的开始。
玫瑰,在这里,代表人性中的温暖(代表爱情,代表女人,等等);同时,也应和了法语中常说的“La vie en rose” – 代表着人生。
不论是从看电影的机遇,还是电影里的任何SIGN。
这部片子都是讲的我。
首先,我也是1月8日;其次,影片多米尼克的第一个年龄出现在26岁,而我25岁,26岁时我将正在读研;然后,影片中的几个重要的哲学思想也我的一模一样;并且,在多米尼克与女人在海边时,我当时的预感是“这个女人是他梦境创造的一个整理与学习的工具”,而当女人衰老时,我的进一步感知"当女人死去,男人即完成他的过程,他也会死"PS:我是不可知论者;最后,阐述几点:1、多重人格的统一的使得人走向完美的过程;2、当人看透时对未来有可预见性;3、人的尽头即是完成生命的意义
(芷宁写于2008年7月9日)倘若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在饱经沧桑、年过古稀后,重又恢复年轻而强健的身体,同时还获得了一份刻骨铭心的爱情,是不是一件超完美的奇遇?
除却梦幻唯美派的作品,这个答案都是理性而否定的,经验和突变、爱情和选择、相守和衰老在这个过程中变得纠结而矛盾,且不可调和,更无法挽回,事实上,这个答案不仅是否定的,它更是残酷的。
想要获取穷其一生都想知道的学识秘密和历史坐标,却要以爱人的生命极限为代价,影片《没有青春的青春》用超现实的故事和娴熟的光影技法,以迷梦般的境界阐述了主人公语言学家多米尼克·马泰的意识体系和没有青春的高龄体验。
影片是电影大师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近10年来的首次光影回归,有网友在看了该片后认为这位《教父》三部曲的导演“不过如此”,这话令人感到有点悲哀,就像感叹一些小孩无法理解《无名的裘德》中裘德的命运一般,说“不过如此”的那位貌似没能留意影片所具有的悲怆感和纵深度,也没能觉察一位老人对生命、对青春的感佩和拆析,更没理会老人家这些年来在哲学体系上所取得的成就和慎思,如时间与人类意识。
在片中,科波拉对时间的各种可能性的推断进行了迷梦般的追寻,通过对多米尼克获得神奇能力及其跌宕人生的架构,为人们拉开了一个认知体系,关乎历史变迁、关乎人种学、关乎人本性,更关乎语言学的渊源,片中多次引用了《奥义》和《庄子》中的经典,特别是对“庄生晓梦迷蝴蝶”的一再借述,令这出繁复迷离却始终在探究真相的梦境更富有了一丝迷惑且魅惑的气息。
影片的风格十分个人化,当然,个人化的东西本就不可能被所有人欣赏,因为它看上去有一种清寂辽远的疏离感,没有浅层的互动,还执着于自我阐述和剖析,更是在真挚而平静地解说着科波拉个人的“影像思考”。
对此《电影沙龙》如此评价——“如果影片不需要太过浓重的文艺气息的话,科波拉实在是没必要如此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
”不过,个人却很激赏科波拉此次的“自恋”,蛰伏10年的他不想重复以往拍摄过的类型,内心也因不能将寄托厚望的《Megalopolis》完成而充满了挫败感,此时他看到了小说家米尔恰·伊利亚德的短篇原著,对男主人公的人生感同身受,并籍此感受到重获年轻的喜悦,更享受着历练成熟所带来的智慧和欣然。
再者,人家的拍摄资金源于自家在加州经营得非常成功的葡萄园,就算人自费抒发一下累积10年的头脑风暴也不为过,更何况这个风暴很可观,经得起思辨和推敲。
科波拉曾表示:“……你可以把这部影片当成是一个浮士德式的故事:一个老人重新获得青春,拥有一个完成他穷其一生追求的伟大作品的机会,然后再次坠入爱河,不过最终他还是死去了……”与歌德、托马斯·曼笔下浮士德不同的是,多米尼克没和魔鬼签约,他的超能力源于自然的力量,74岁的他被雷劈后,获得了年轻的身体和解开更多知识之谜的本钱,而故事背景设置在欧洲的动荡期(主要情节发生在1938-1956年间的罗马尼亚和瑞士),故而不论哲学诉求还是知识溯源,都变得颠沛流离而扑朔迷离。
多米尼克和同样因雷电击中而被另一个古老灵魂附体继而获得超凡能力的女人维罗妮卡的相遇相知相守、仿佛预示着迷题解密的可能性,似要揭开人类历史和语言的真相,堪比人类语言刻录机的维罗妮卡给了上下苦苦求索的多米尼克一次契机,然而,知识和容颜都被时间所捆绑被羁绊,一切就像迷梦蝴蝶一样,必须避开美好的婚恋,借来的青春也终将结束,片尾,衰老的多米尼克终于死在了布加勒斯特积雪的街头,时年1968年,欧洲的又一个特殊年份。
可以说,影片的呈现手法相当丰富细腻,演员也将角色演绎到了一定的精神层面,特别是出演多米尼克的蒂姆·罗斯,他对人物的精彩拿捏和收放,使得这个难拿而缥缈的形象丰满立体而真实。
同时,影片于光影流转之间,流露出的探究而优雅的气息十分迷人,不断氤氲变换着的画面不时地形成一种时光流逝、心脑复苏、感悟丰饶的态势,特别是画面倒置与回溯的手法,配合适时响起的配乐,令那种精神层面的探寻仿佛是在生命中或匆忙穿梭或短暂停留,又仿佛在反刍生命铸成的历程,并将最终的真相浮出雾霭——人类所追寻的东西常常显露出触手可及的假象,实际上却永远不可控,拥有的东西虽伴在左右却总在飞速流失,就像人们无法超越摆脱皮囊的束缚一般。
或许该片那庄肃而寂寥的哲学氛围使得很多人无福消受,也或许正如《新闻日报》所言——“影片还是非常伟大的,只是它的优秀之处太过分散了,让你没办法一下子就产生共鸣。
”影片在意大利首映时也令观众产生了“不知所措及不确定”的观感。
然而,这部承载了很多象征意味的影片却是值得思索和回味的,它以语言的探寻作为人类历史和权利的佐证,这样的光影探索显然具有很深远的意义和价值,而且,科波拉大师显然也已步入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或许很多年后再看这部影片时,会获得更多新的领悟,那么,就将它留待光阴检验吧。
http://nicolew.blog.hexun.com/20806950_d.html
如果仅仅从电影技巧或叙事方式来说,应该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可惜导演野心太大,希冀用短短两个小时展现关于人类或者关于某种价值观的宏大景观。
对于电影而言,宏大叙事,往往会导致失败。
关于时间,科学,语言,起源,神秘学,符号学……等等等等,让我很容易想到浮士德还有一部黑白电影(很抱歉我忘记了名字,是一个人和他的影子的故事)。
看起来很深奥,就像皇帝的新衣,每个人都觉得自已应该懂,不懂便是才识浅薄。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皇帝的新衣,但我愿意做那个无知无畏的孩子。
这是一部单薄的电影。
导演尝试讲述一些自己也没有完全理解的东西。
比如说,东方文化。
庄周梦蝶不是转世轮回,道教与佛教也是两码事。
Coppola不是完全不懂,而是把两者混淆了,从而让这一部也许有无限可能性的电影变成了当代流行的穿越小说晦涩版,而且是结构封闭的晦涩版。
围城里“你我他”小姐的父亲说常常用中国古典瓷器招待外国朋友,把他们都得乐呵呵的。
可惜如果中国人列席在这样的盛宴中,未免会感到一种无可奈何的滑稽。
《没有青春的青春》就是这样一个精美的中国瓷器,里面装着土司和黄油。
也许很漂亮,但全不是那么回事。
中国人不承认加了奶的红茶能代表中国茶文化——我的意思是,也许很美味,我们也很喜欢喝,但你硬要用奶茶来阐释中国茶文化,我们就那么乐意了。
将心比心,我想印度人同样如是。
如果一部电影只能从浅层阐释各种异文化,就需要导演对此有充分的自觉和高超的处理技巧。
我相信Copppla有这样的技巧,可惜他没有这样的自觉。
因此这部电影因为承载了太多的东西而终于没有办法成功的表达什么东西,却因为它无处不在的异国元素和貌似高深的哲学和科学因素而让所有人不得不小心翼翼。
这部电影不厚重,单薄得让人以为导演要剑走偏锋,然而究竟又没有那样的锋利。
P.S..电影里有一个醒目的意象:玫瑰。
我完全相信这是全片的线索所在,可惜不能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兴许这个线索的开启可以完全推翻我的这篇评论。
理解《没有青春的青春》的关键线索,包含在一句话,两次闪电和三朵玫瑰里。
存在与虚无之间的梦游——关于《没有青春的青春》的主旨和哲学的解构文=空语因明 《没有青春的青春》犹如梦话般,在经历的意识与无意识之间交融,在意义的存在与虚无之间旋转。
它如同一幅超现实主义绘画,看起来似乎难以理解,实际上却是直观要素的组合或错位。
它和存在主义(大部分)相似,都有故弄玄虚之嫌疑,但经过适当诠释之后,那些玄虚实际上相当直白。
接下来,我自以为可以对该影片作出适当诠释,避免过度诠释,避免东拉西扯,或者用不怎么靠谱的口号来说:回到影片本身。
我觉得,若回到这个影片本身来看,虽然本片的叙事并不算完好,但它的主旨和脉络还是相当清晰和一致的,并非它看起来的那么发散和含糊。
当然也会有含糊的地方,比如影片中玫瑰的意义,然而也会有明确的领会。
一,题解:人生如梦,唯有道 《没有青春的青春》的主题很明确,是用汉字写出来的:人生如梦,唯有道。
这可能对于不懂汉字的观众而言,就属于本片的故弄玄虚之处了,但对于懂汉字的观众而言,它的意思相当直白。
本片的主角就徘徊在梦与道之间,进行选择,完成自我。
天朝古典思想里的“道”,大致相当于欧洲古典思想里的“逻各斯”。
这样“人生如梦,唯有道”就可以转换为“生存如梦,唯有逻各斯”。
逻各斯的粗略宽泛原义是“言语”,而对这个词的具体粗略理解是“概念”。
那么,所谓“没有青春的青春”实际上就是概念式“青春”。
它之所以“没有青春”是因为作为概念的青春是脱离时间的,不会幼稚,也不会衰老。
除了在概念中,现实中并不存在永恒的青春,除非发生奇迹。
《没有青春的青春》就发生了这样的奇迹:男主角在奇迹中获得了“没有青春的青春”——道化的青春,概念(逻各斯)化的青春。
在这个奇迹之前,男主角本来耗费了青春和人生都在探求逻各斯-言语的起源,但以失败告终——遭遇意义的虚无。
拥有了现实的逻各斯化青春后,男主角可以完成自己探求逻各斯-言语起源的目标——或者说他完成了生活意义从虚无到存在的转变。
本片里的宗教-哲学立场实际上很简单,无非就是:道教(老庄)+佛教-中观派(天朝称之为空宗)+(叔本华)-尼采+存在主义。
它们是一个系列,而且都是“大众哲学”所熟悉的内容。
再简化这个系列,它相当于:虚无主义+存在主义。
本来,存在和虚无的意思并不限于人的生活,存在的意思大致相当于有,虚无大致是无。
对于存在主义(生存主义)的玄虚而言,存在或虚无都是和生存及其意义相联的,因此,“存在与虚无”在这样的语境下就是“生存的有意义与无意义”。
在人带着自我意识去思考这种问题的意义上,存在与虚无就关联到了意识与无意识,自我与非我。
而这些对立所获得的内容在时间中。
时间是什么?
本片里所用的不是物理意义上的时间,而是存在(生存)主义意义上的时间。
本片中,在男主角对言语起源-逻各斯起源的研究中,时间是一个概念,一个言语-逻各斯的符号;在科研狂人门罗对男主角的反问中,时间“表达了人类生存状况的最强烈的意义不明确状态”。
这是典型的生存主义的时间:时间是自我生活的有意义和无意义-这种意义和那种意义之间含糊不清的状态——被过去和未来所烦扰,以及自我对这种状态的意识和无意识——被记忆和期望所纠缠。
如果有人要说生存主义所说的时间根本不是时间,那么也可能是合理的,但它就乐意用这样名不符其实的词汇。
对于本片而言,当男主角因为奇迹获得了道化的青春之后,却没有摆脱生存的焦虑(自我生存的时间性),而是成为一个失去原本身份的流亡者;为了摆脱焦虑,代表他的意义的著作和感情都要被抛弃,最后凄凉地死在雪中——完成他的时间-生存,回归虚无。
本片从虚无开始,到虚无结束。
这是道化的循环,而不是时间性的循环。
影片最后,男主角在故乡的咖啡馆似乎回到了1938年,在那个咖啡馆里,男主角意识到自己像梦游那样看到了以前的同事,他讲起了“庄周梦蝶”的典故。
这是梦游式的回归,不是说男主角最终真的死在了1938年。
他死的时候,携带的身份证件可以证明:上面写的是他修改了的身份,出生日期是1938年。
旅馆给咖啡馆打的电话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对于存在于时间中的主角而言,经历了奇迹,拥有了超人的洞察力,却仍然摆脱不了在时间中消磨。
他的人生-生存时间,似乎确实如同梦境,意义若有似无=若存在似虚无。
男主角意识到“庄周梦蝶”的故事,也是在回应时间。
他打破青春,放弃奇迹,回到时间中,完成衰老,直到死亡=意识的虚无状态。
“没有青春的青春”,无论对于道-逻各斯,还是对于生存-时间而言,都是如此。
生存-时间的青春不是永恒的,而道-逻各斯的青春也是虚妄的。
道-逻各斯,从虚无到存在,再回到虚无。
存在如此,恰如梦境。
《没有青春的青春》通过两次闪电奇迹,演绎了道-梦境的这种周期。
似乎很多观众都忽视了这两次闪电对于本片叙事的标志性意义。
第一次闪电发生在男主角身上,促成了他经历从虚无到存在的转变;第二次闪电发生在女主角身上,促成了男主角经历从存在到虚无的回复。
道-梦境的时间性交融就在这两段往复的经历中演绎,而其中涉及的宗教-哲学思想,则是对这种演绎的注释。
二,从虚无到存在
【略】三,从存在到虚无
【略】四,玫瑰的意义 第一朵玫瑰在(生存着的)自我手中,第二朵玫瑰在自我面前,第三朵玫瑰在(死去的)自我手中。
玫瑰的象征意义,就这样澄明若揭。
简化点说,第一朵玫瑰象征自我-把握,第二朵玫瑰象征你-爱,第三朵玫瑰象征时间完结-死亡。
第三朵玫瑰要放在那里呢?
时间中的自我-存在,不会知道它的位置,除非直面虚无。
玫瑰是虚无的身体,是存在的残骸,是虚无与存在之间的朦胧。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将这篇早就该写好的影评意外的搁置了,现在地震的救灾工作还在展开,可是在已经过去的七十多个小时中,通过照片所目睹的所有,扭曲的肢体,坍塌的楼宇,绝望的恸哭,群体的露宿,等等惨象,让我对生命极其意义有了新的感触,结合未竟的影评,简单说两句。
同样是一次意外的灾祸,相对于四川灾民而言,这个名叫多米尼克。
马泰的老人幸运的太多,不但生命毫无损害,而且惊人的返老还童,拥有了超人的智慧和能力,渡过了一段“没有青春的青春”。
导演科波拉用科幻的技巧,在没有任何准备,任何铺垫的情况下开始了叙述,从这点说,本片既然不是科幻片,那么就不能像普通科幻片那样拥有一个比较美好的结局,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本片以悲剧结尾,并以悲剧气氛贯穿影片,奠定了本片从哲学层面探讨人生极其意义的基本主题。
人,有没有可能拥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这是本片一上来就开始讨论的问题,科波拉先是做了肯定的假设,对多米尼克。
马泰在遭遇雷击之后的冗长叙述都是对此命题的直接论证,直到影片最后才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超人的智慧和能力是每个人都迫切想拥有的,年轻的马泰热衷于对人类语言源头的探索,但这一课题是马泰用十辈子都不能完成的,影片中马泰的老师说:“这个年轻人确实很聪明,但是……”,省略号的部分毋庸赘言,研究这样的课题是不切实际的。
年轻的马泰却执迷不悟,乐此不疲,为此而失去的心爱的女人,孤独终老,一事无成,悲痛的意识到“我是一个失败者”。
一个老人不是静待生命的自然终结,而是准备服毒自杀,这样的事实不能不为之惋惜。
这个时候,拥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的需要便应运而生,是科波拉的假设救了他,让他重新获得了长生不老的肉体,以及超人的智慧和能力,使他巧妙的躲过纳粹搜捕,在梦中学会了多国语言,重获了爱情,差一点就完成了毕生的夙愿,这些喜剧因素给本片制造了令人欣喜的观赏性。
遗憾的是,这种超人的智慧和能力,和由人体本能所产生的爱情、受社会因素和历史条件制约的稳固个性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本片的悲剧气氛的来源,并在影片后期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一矛盾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人格的分裂,影片中叫双重人格。
一个人突然的拥有了超人的智慧和能力,对于原始的受社会历史因素制约的基本人格来说,是无法承担的,如果能真正融为一体,那么这个据说来自未来的人类必然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社会格格不入,如果不借助基本人格的身份和功能,超人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成了无本之木,因之必然会产生双重人格。
双重人格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其特征是一个人拥有两重以上相互独立,相互对立的性格特征。
但影片里男主角马泰的双重人格却并非相互独立,相互对立,其第二重人格是作为马泰的基本人格的守护者、升华者出现的,不妨先称其为超人人格。
两者亲密无间,共同生存。
马泰的基本人格在超人人格的帮助下,制造了多次匪夷所思的神秘事件,如此和谐的双重人格让人一度心生艳羡。
问题是马泰的超人人格太过理性,他纵然拥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能知生前身后事,但对于爱情——这一由基本人格自然生发的产物却束手无策,马泰在爱人垂垂老去的关键时刻没有听从超人人格的建议而放弃了人类语言源头的研究,这一事件使双重人格开始分裂并将情感重新带回影片开始时的悲观绝望之中,也导致了马泰与超人人格的彻底决裂,影片结尾处的庄周梦蝶的引用是马泰对失去超人人格之后的惯性反应,马泰最终返回了普通人类的生老病死的必然循环。
至此,整个关于“人类能不能拥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的论题有了答案,没有可能。
人类对超人或者超然的追求深刻反映在科学和各种宗教哲学中,科波拉先是否定了用极端的科学手段改变人体机能,而后重点引用了印度佛教(实际上是藏传密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来举例,因为这两种哲学都宣扬人是可以通过修为来达到超人(佛陀)或者超然物外的境界,但众所周知,这两种哲学只能给人以精神层面的升华,有修为的高僧当然不能包治百病,超然世外的南朝隐士还是被后人铭记了姓名。
科波拉知道这些,所以佛教在片中被当作探寻原始语言的途径,而老庄哲学只能用一句“人生如梦,唯有道”和庄周梦蝶的故事来寻求心灵上的解脱。
科波拉用科学、佛教和老庄哲学为例解释了人不能成为超人的原因,但具有总结性的来自哲学层面的原因科波拉没有明说,从影片比较注重写实和历史再现(不断出现的报纸头版)的风格来看,这一问题的真正原因在马克思那里,马克思主义论述了人是社会动物,人不能脱离开现实的经济社会基础而独立发展,这一唯物论观点不免让人悲观,但却是正确的。
写到这又让我想起今年以来降临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各种天灾人祸,人祸尚可讨论,可频发的天灾实在让国人委屈,于是抗灾的同时,也不免有些风水、星相之类的预言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不能说这些都是妖言惑众,至少表达了很多人在不可预知的灾难面前的一种必要的获知,即使对象是风水、星相等比科学、哲学等更不可靠的东西。
这种获知是无法阻挡的,对于未知的现象,人们总想知道原因,马克思主义太唯物、太现实,太悲观,人们反倒不容易接受,而宗教、哲学及其他学说反倒更便于接受和传播。
一味的把非共言论都和谐掉,我想也不是矛盾论所要求的吧。
人能不能成为神,答案是否定的,但佛教和老庄却给了我们追求这一境界的可能性。
伸手摘星,不可能成功,却不会弄脏你的手。
真理也许只有一个,但不能否认其他思想存在合理性,我想这也是科波拉运用如此繁杂的元素打造这么一个假说的原因吧。
七十歲那年 你自覺你的人生是個失敗, 窮一生為完成畢身著作, 錯過了青春, 痛失了摯愛, 而那本著作卻仍還未寫好. 如果上天給你一個機會, 能保持長青不老, 成為尼采所說的"超人"一般, 你會怎樣再活一次?年事已高的 francis ford coppola 回首自己的人生, 悟出人生的虛幻, 不確定性和不可知性, 老套的說句是 "虛則實之, 實則虛之". 片中有說西方的科學, 東方印度的宗教思想, 如輪迴與轉世, 甚至中國的莊周蝴蝶夢.權力, 名, 利, 物質, 女人... 你擁有過, 享有過, 你有能力排除所有障礙去追求你想要的東西, 你想吸收知識, 想洞悉人類的過去, 現在與未來, 包括語言, 科學, 哲學,與神學, 那又如何? 但你卻沒有珍惜過眼前的東西, 就算你學懂了全世界的語言, 甚至遠古與未來的語言, 卻沒有好好跟眼前人溝通, 然後她已年華老去, 這叫做成功麼?最後, 你放棄了所有, 希望換回愛人的青春, 但可以嗎? 片子令我想起 david lynch 的 "mulholland drive" (失憶大道), 不肯定片中的 dominic matei 是在造夢還是真實, 還是他和愛人在時間旅行 (time travel), 只是在不同的空間中跟另一個 dominic 相遇了. 有時會想, 科學角度上, 我在造夢時那個我會否是另一個空間的我? 又或從心理和哲學層面上, 所謂現實中意識支配的我是真實的我, 還是造夢時釋放了潛意識的我才是最真實的那個我?
当多米尼克被雷中后他的命运从此改变,不但重获青春,拥有更多的时间来完成他的研究,还再次品味到了爱情的香甜.
我突然想,庄周梦的,到底,是什么。
就算作我智商低吧,早知道看查理的。
杂
奇幻设定但没有带来什么新鲜有趣的角度诶,我是觉得食之无味,看得好困啦(≖͞_≖̥)看完狠狠地昏睡过去了。
什么jb玩意
太扯了,乱糟糟,毫无观赏性
实话实说 故事很简单 但我就是整不明白导演啥意思……
又是佛教轮回,又是道家思想,搞不懂要表达什么
一部电影。抱歉,我在打喷嚏,叙说不完
神奇的有些迷噔
科波拉知道庄子梦蝶,那他知道黄粱一梦吗?潦倒中老年男子意淫的一场迷梦罢了,梦醒了,还是什么都没有。
并不好看啊。如果导演不是科波拉,也许就没有那么多人去诠释了吧。其实我也觉得没什么真正的意义在里面。
还是coppla式的色彩,故事很强大!
小闷
不喜欢 强烈的外在扰动,导演呼唤着影像的幽灵附体,却只是显露科波拉对其信仰影像的崇拜
讲什么呢!!
当守门人沉睡,你和风暴一起转身,拥抱中老去的是时间的玫瑰.
庄周梦蝶,亦真亦假,虚虚实实。
哎……科波拉老了。他有跨世情缘以及神秘主义情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