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在这世界的角落》战争的残酷性和人民的生活状态的具体体现来说还是层次薄了,主要还是文字狱的部分。
有一点一直很纠结,照美第一次见到爸爸,监狱管理人员言语侮辱父亲她不顾母亲阻挠直接顶撞,像个成熟的大人。
然而后来其他人侮辱父亲,说她父亲活该,她都没有任何反应,基本停留在天真烂漫的小女孩要吃要喝的层面。
我终于注意到战争期间,女性都没有穿和服,而是穿了裤子,方便逃生躲避。
一部让人泪流满面的片子,让我震惊的不是小百合温良贤淑的样子,也不是洋次导演细腻琐碎的刻画,而是昭和年间原来邻国也有狰狞不堪的混乱年代,那样年代下生活的人们竟然和天朝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如出一辙,文字狱,无情的征兵、战争,人情泯灭...小百合碎碎挪动着脚步,为全家人准备晚饭,在他们家里,因为思想前卫开明的父亲在,所以父亲被叫做老爸,母亲被叫做老妈,父亲吃饭的时候又拿起报纸看,大女儿不高兴了,吃饭的时候不许再看报纸,这是不尊重我们和老妈,父亲乖乖的认真吃饭,给他们讲故事,母亲端坐着,细长的眼睛流露出慈爱的目光但是只因对中日战争说了几句客观评论,才华横溢的父亲被抓入牢狱,一个天伦家庭被生生拆散,狱官的狗嘴脸,淫荡无耻的奸笑,弱势的母亲忍气吞声,忍受住所有的冷言碎语,只因对父亲深深的爱虽然家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冰霜境地,母亲坚强的支撑起家里的天空,父亲入狱的那段日子里,姑姑久子和父亲的学生山崎是家里的常客,为姐妹俩带来了很多的欢乐可是父亲孱弱的身体还是没能顶得住阴暗冰冷牢房的摧残,母亲和姐妹俩的悲伤还未曾过去,山崎被征入伍的消息也接踵传来,由于战争的全面爆发,就连腿残耳聋的山崎也被纳入征兵之列,但是脆弱的日本已经无力抵抗,财力兵力均无以为继,不久后山崎阵亡,美国在广岛投放的原子弹让可爱的久子姑姑也不堪原子病的困扰很快离世战争摧毁了带给这个家庭欢乐的所有支柱,苦难的母亲相继失去最爱的人和精神相依的山崎,还要独自承担起整个家庭的生活已经无法想象单薄的母亲如何供养两个女儿长大、上学,母亲那么敬慕父亲的才华,父亲是大学老师,两个女儿也一定上了大学小百合出演这样的角色再合适不过了,永远都端庄温柔坚忍,尽管出演的时候已经60多岁,洋次导演把这段大悲剧拍的悲恸却不哀伤,虽然战争年代,幸福是件奢侈的事,但因为有母亲,姐妹俩依然快乐成长
昨天(注:这个评论是09年6月2日写在博客的)半夜一个人坐在底下看山田洋次的<母亲>。
包子来寝室玩,她们趟在床上闹腾得天翻地覆。
这是唯一一次无论如何我都没有说过一句话的电影。
开始总有淡淡的辛酸,悲怜,可是看到后面真的是很感人。
因为这部电影的立脚点,它的视角,重来没有正面接触过战争。
最开始野上家的入狱也只是思想罪,而非什么战死。
可他正是这种像我们文化大革命时间的思想统治,这种独立见地的扼杀,最后的野山先生死时,何尝不能算作思想上的战死呢。
里面的两个小演员,吉勇小百合试验的野山太太,浅野忠信饰演的山崎先生...等等一些列人物的出色出演,都让我在这个闹腾的夜晚得到了平静,仿佛跟着他们回到了那个思想压抑那个军国的年代。
而最终,真正让我抽噎到不行的,其实是山野太太死前的"感谢你们"旁白中两个女儿时不时的话外音。
此时真的是万籁俱静,感觉所有的人都睡了,而世上只有我一个人坐在下面压抑的哀伤。
因为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奶奶,在文革的时候她的父亲(我祖父)因为是大地主直接在之前就枪毙了,而她的丈夫,我的爷爷,因被诬陷后来也入狱了。
她那么小,不知道有没有一米五,当时经济困难的时候生育有四个子女,自己只是个小学老师。
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度过的。
这让我一下从<母亲>投射到了自己家。
前段时间她八十大寿,在祝寿讲话的时候她说,我永远记得当我们困难时帮助过我们家的人,那些老师那些给我们打了一把手的亲戚。
在我觉得简直是悲惨的人生中,她们度过来了,一个瘦小的女人带着一家的孩子,可是她最后始终铭记的不是自己的坚强和伟大,而是那些有意或者无意给予过自己帮助的人。
真的是验证了那句,患难见真情。
后来爷爷终于平反出狱了,可是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没有他,据说出狱不久也就病逝了。
而我爸正好是幺子,他的成长中几乎就没有父亲的出现。
看这部战争背景下的家庭亲情片的时候,不会觉得其实我就是被这个国家侵略的子民我应该把他们小日本怎么怎么样的想法,因为这个时候你会真的抛弃国界的概念,对同是人民的痛苦感同身受。
忽然想起起初知道这部片子是在豆瓣上看一篇<南京南京>的批判文,下面有留言南方周末专刊里的评论说到了日本山野洋次拍的同时侵华战争的<母亲>,他在上海一家小影院看完的时候,全场的人都深受打动,有人鼓掌,有妇女哭的悲戚。
我不想再花心思赞美小百合的眼神,也不想夸赞浅野忠信的不一样的演技。
这些都有人说过了。
我只想沉静在这些伟大的妇女的人生中,淡淡的悲伤。
为时代,也为她们。
听说都是吉永小百合演的,刚巧我正在读《细雪》,电影版还没看过,所以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在揣测,年轻的吉永小百合如何演绎谷崎润一郎笔下的雪子。
雪子的体态、性格如何展现,她穿和服,穿现代装,应该也是这部电影中也采取了的凸显人物特色的一种处理方式吧?
印象最深刻的是海边穿连衣裙的母亲奔向水中去救山先生,充分展现出了她的现代女性一面;对应地,在丈夫被抓进监狱后首次参加邻里集会,那个温顺地不发一言,变换坐姿跪拜天皇的女性又是多么传统。
影片一开始,母亲一直都穿着暗色的和服,对她的工作也没多做交代,直到时间往后推,她开始担当起男人应当承担的责任,要养家糊口,要像男人一样去外面挣钱,才能满足战争时期家中的各项开支。
作为一个母亲,她的每日工作包括安抚好两个孩子上学,还要为丈夫的出狱做各种努力,最后才是脱去传统女性的衣帽,化妆上班,成为一个现代女性的自己,实在是很美很高大的一个形象。
母亲骨子里是有主见的,不顾父亲反对嫁给一个政治犯,甚至在家境拮据的情况下,还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丈夫,没有接受父亲的提议甚至无视断绝父女关系的威胁。
插句题外话,这部电影和《远山的呼唤》在女性角色塑造上果然是异曲同工,不必多说了,只是断绝父母关系这个梗能否不运用呢?
作为一个东方文化的浸润者,日本的亲情关系相对来说非常淡漠,这点让我很难接受。
为了丈夫,在警察厅又要低三下四看别人脸色,不惜打自己的女儿,这种种行为丰满了一个妻子和一个母亲的形象。
作为战争中的女性,她也有无助和害怕,所以诚实地说,有奈良的奇怪舅公在比较安心;可作为母亲为了女儿也选择了赶他回老家。
作为妻子,坚定地站在丈夫这一边,先是反抗父亲,之后还有老师,当她听到丈夫昔日的老师不信任,甚至怀疑丈夫的政治犯身份时,毅然选择离开……一方面不得不向旧社会服软、低头,另一方面从容应对新挑战,这是一个母亲战时的性格。
战争使得日本女性从幕后走向了舞台中央,战争使得普通民众成为受害者,没有例外,导演试图将反战视角和女性视角结合,不知达到最佳效果没有?
年轻的吉永小百合应该很漂亮吧,从评论里才知道,此片中的她已经六十多岁了,真心没看出来,还是很美的啦!
接连看了两部山田洋次的电影《母亲》、《如果和母亲一起生活》,两部电影都是二战时期,都是讲述的母亲的故事,都是吉永小百合主演,影片一开始男主就缺席,都是反战主题,这也许是战争年代的特有特征,两部片子有些续篇的逻辑。
母亲主要讲述的是1940-1942的故事,丈夫因为左倾思想被拘留,一个女人艰难的扛起生活的重担,养育了两个女儿。
如果与母亲一起生活,讲述了广岛原子弹爆炸后的故事,一个母亲从失去儿子的悲痛中走出来的故事。
两部片子从女性的视角,控诉了战争对普通百姓的伤害,反思军国主义思想的危害。
请大家警惕一切狂热的思想!
每个人物都不急不徐,缓缓道来。
和《再见萤火虫》很浓烈地悲伤不一样,一幅亲切的画卷,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二战前夕的日本用一个小小的横截面刻画出来。
那个大叔以青春期的少女看来虽然讨厌,却其实是最老练的,政府不可信,顶。
也许战争让他无路可去,也被家人嫌弃,最后只好横死山上,欸,可怜啊。
那些穿得光鲜的年青人,满怀热诚地去参军了,报孝国家。
就这样葬送了。
年轻花季的姑姑说:开始学之后,才发现自己,原来没有才能。
让小照学的话,也许会比我更有前途。
而前面有小照在翻姑姑速写薄入迷的小细节。
而这才是战争开始,一个那么漂亮年轻的姑姑刚刚回老家广岛。
小孩子肚子饿,听到爸爸去世的消息,一点反应都没有,不会哭,不会叫,而是一个和他们不相关的年青人抱着他们说,可怜啊,然后哭了。
袜子的破洞。
连在浅海区游个泳都会溺水的左耳听不到,眼睛深度近视的丙等身体的山崎也入伍了。
他第一次袜子上的破洞,说话时总喜欢撩头发,也许他自己不觉得,可在别人面前,这小动作真是让人捧腹。
战争,其实就是,生离死别。
那个对事世不是很了解,会让人感觉很笨拙的山崎,最后有了这样的领悟。
战争,就是让活人去死,活着的人受苦。
“撒有拉拉”,果然是生离死别才会用的道别语。
写信。
把心里想说的话,一五一十写下来,这才是写信的意义。
嗯。
里面在结尾时关于母亲的那一段描述真是动容,我可以以这样的形象作偶像,可不应该这样要求我自己的母亲。
看见片名,便吸引了我,无论如何,关于母亲的电影,始终都会触动我的内心,漾起我悠悠的思绪和感恩之情。
山田洋次以二战为背景,用影像细腻的描绘了一个纯朴的东方女性形象,有血有肉,有棱有角,宛若观看着自己母亲的表演,心生共鸣。
这里,我不想过多的谈论这部电影的细节部分,面对丈夫的不公平迫害,佳代并没有就此沉沦下去,她依然乐观的面对人生,在山崎的帮助下,历经险阻,终于取得了对丈夫的探视权。
然后,探监并不是令人愉快的事情,丈夫遭受的非人摧残以及警察们冷嘲热讽都预示了接下去的悲苦日子。
佳代为了继续维持开支,找到了一份在小学担任临时教师的工作,不满45公斤的身体还要和学生们一起又蹦又跳。
生活的压力和抚养儿女的重担硬生生的落在了她的双肩上,而她却一如既往的扬起灿烂的面容,给自己和孩子以坚定的信心。
传统的东方女性(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在内)身上都隐藏着坚韧的性格,她们往往将家庭放在第一,一生为止操劳,无怨无悔。
俗话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也从侧面说明了东方女性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在以男性之上的社会里,产生的一种不自觉的依附于传统的性格特征。
她们甘做阶梯,隐身于丈夫和孩子的身后,一边给予巨大的物质帮助(持家)和精神鼓励(育儿),一边却默默的牺牲着自己的梦想和欢乐,不过,或许她们也正享受着这种幸福吧。
但是,随着女性自觉意识和独立意识的逐渐清醒,一系列的女性独立运动也随之风起云涌,现代社会的日本女性,由于更多的接受了西方思潮的熏陶,已经开始慢慢淡化了女性的传统特征,她们张扬的个性,不羁的生活态度和愈发开放的非主流思想,将她们打扮的犹如藏身于黄色皮肤之下的西方嘻哈女性。
她们钟情于表现自我,对待爱情、婚姻和性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对于她们来说,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尝试的,也再没有什么是羞于启齿的,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尽情的享受生活带给她们的快乐,至于所要承担的某种责任,她们还没有来得及去加以思考。
导演在赞美以佳代为代表的传统日本女性的同时,也对日本过去的那段历史做了反思,并鲜明的表露了自己的观点。
我们在影片中看见了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以及带给人们心灵的巨大伤害,就不难看出导演持有的立场。
The house does not rest upon the ground, but upon a woman.——Mexican Proverb 家庭不是建立在土地之上的,而是建立在女性之上。
——墨西哥谚语。
我被这部片子煽哭,哭到泪流满面,难以自制。
突然想起以前在看CM的时候出现的名言警句。
虽然不足以概况全片,然而放在此地也非常能体现我的心境。
全片是以二战中普通日本人的生活为背景,也是我第一次看由日本人拍摄的二战期间的电影。
从她们孤苦无依的生活来看,战争的政治利益全部都建立在普通民众的痛苦之上,由手无寸铁甚至不具备战斗能力的老百姓承担。
我很好奇欧洲国家或者美洲国家有没有像二战时期的日本或者文革时期的中国一样经受过全民统一的洗脑?
那个时候,她们每天参加邻组交流会,开会之前唱歌,对天皇头像三跪九叩,管卢沟桥事变叫“圣战”,发扬抵制奢华运动,灯火管制,使我得以一见当时普通日本百姓所承受之苦。
虽然之前也非常清楚,当局利用军国主义思想奴化残害他们,战争,从来就是由底层人民的无数尸骨堆积起来的;但是看到最后还是觉得,许多的牺牲实在是太无谓了。
他们,是被国家抛弃的,其生命如蔽履一样被践踏,所有的悲痛只能由亲人承受。
日本在当时由于不是本土作战,人民所受冲击当然还是远远无法和中国相比。
片子容易引起中国人的共鸣,在于片子中的丈夫是一位共产主义者,反对当局对中国宣战而被判为思想政治犯,在牢里受尽折磨而死。
在当时统一被洗脑的日本,妻子却坚信丈夫的思想无罪,其勇气非常人能够想象。
拒绝亲生父亲的提议去离婚而毅然断绝父女关系;发现借书的教授也认为丈夫是思想犯而毅然离去;可以说四方碰壁苦苦煎熬,但表示:从来不后悔嫁给他。
并从不放弃原则,与被军国主义思想浸染的人们划清界限。
我想,这就是所谓的爱情吧。
我看到那个深度近视且一只耳朵失去听力的山崎拿到召书去服战,妻子握着他的手嘤嘤哭泣,心里明白他这样一个身体条件不达标的人去打仗,估计有去无回,深感无助。
我在看到他托战友带信回来的时候,以及母亲最后说不愿意在那个世界与亲人碰面,终于泪如雨下。
什么是死的觉悟。
无辜生命的逝去其本身就该让生者警醒,为什么还还要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导演从始至终在拷问这一条,并让母亲成为一个自始至终都没有“死的觉悟”的人,是他对于这一问题的鞭笞和思考吧。
这样一个平平淡淡的故事,没有高潮,但却不会让你觉得太慢或冗长。
在结尾的时候,伴着丈夫的旁白,你可以看到一个坚毅的女性形象正慢慢的高大起来,如同支撑起一个民族一样具有不可忽视的力量。
她使我觉得,日本这样一个国家,也许正是由千千万万个像片中母亲那样的女人的存在,咽下所有伤痛,不屈服于任何苦难,才会如此生生不息强健如斯吧。
每一个角色都是那样的细腻浅野忠信第一次看他的片子 发现演技很好他用一种淳朴的 细腻的 温柔 老实 正义 傻气的性格去演绎着山野这个角色 很喜欢他 我觉得这部片子用了一种最真实 带有一点点残忍的手法 其实并不是真的残忍 因为这种残忍其实才是一种真实 也正因为这种残忍 让片子更加烘托出母亲的可贵 哭了 很多次 也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妈妈 你还好吗
2月1日-映画の日,记得上一次在映画の日看电影是去年十二月的《三丁目的夕阳》,同样作为昭和时代剧,山田洋次的新作《母べえ》的片场和三丁目截然不同,去年12月时三丁目已上映了快一个月了,但影院中仍然人头攒动。
《母べえ》才上映了5天,影院里只剩下了那些花甲老人,看着他们的偶像吉永小百合,看着那熟悉的“山田组”制作的电影。。。。。
三丁目之所以火爆是因为它勾起了那一代日本人童年的记忆,很多人都能从影片中找到从前的自己,再加之以其戏剧化的故事很容易吸引观众们的眼球。
而《母べえ》则完全回归到正统日本电影的道路上,山田洋次又一次将镜头对准一个普通的家庭,同时以之为窗口,展现了当时的时代风貌,之前山田洋次就有许多类似的作品,例如之前《家族》一片描绘了经济高度成长期期间风间一家前往北海道开拓未来的奋斗之旅,又如《儿子》讲述了泡沫经济破灭后一对父子重归于好的故事。
乍一看这些家庭故事的内容无非就是那点事,但往往就是那点事就能给你带来那种说不出的好感。
也许三丁目的夕阳给我带来了无限的感动,但《母べえ》则让我完全为之震撼了。
故事主要围绕着野上一家而展开,野上滋是一个大学教师,为人正直,坚决抵制战争;妻子佳代美丽贤惠,女儿们也非常讨人喜爱,一家人其乐融融,所以出现了“父べえ”,“母べえ”的称呼。
但不久野上滋就因为所谓的“违反治安法”被捕,一家子平静温馨的生活就此结束。
之后母亲就成了家里唯一的支柱,她不仅温柔地守护着可爱的孩子们,还坚决的拥护自己的丈夫,为了家庭的生计到处奔波。
这个角色由日本著名女演员吉永小百合出演,对于吉永小百合,我想以无需太多的介绍,作为日本电影界公认的“银幕女神”,无论从相貌还是演技上都无可挑剔。
这次母亲这一角色在形象上和她非常相配,贤妻良母,外柔内刚的特征正是吉永小百合身上所具有的,而且她多年参加反战志愿活动和影片中崇尚和平的佳代又非常地吻合,这样的一个角色让她出演,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果不其然她通过了自身完美的人格魅力成功的诠释了母亲这一伟大的角色。
正如山田洋次所说的,这样的母亲,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很少了。
为了自己的孩子,每天东奔西走,忙忙碌碌,甚至还到小学当了代课老师;为了心爱的丈夫,她想尽一切办法去监狱探望,为此她甚至和自己的父亲断绝了父女关系。
吉永小百合在片中用其坚定的眼神告诉我们,生活会有转机的,我们一定能挺过来。
当然,光靠佳代一个人毕竟还是不够的,这时亲朋好友成了她坚强的后盾,电影里所反映出的社会是一个充满信赖与温情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交流,毫无任何顾忌,这是现代社会中难以寻觅到的,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冷淡了,那个温馨的时代真得已一去不复返了吗!?
在影片中给予佳代最大帮助的就要属山崎先生了,作为野上滋的学生,他一直没有忘记老师的教导,得知老师被捕获,不遗余力地帮助野上一家,到处打听野上滋的情况,到处奔波寻找探视的方法,使佳代减轻了不少负担,同时由于比较憨厚的个性,深得两个女儿的戏爱,扮演这个角色的人叫浅野忠信,大家没看错,就是那个号称“日本第一颓废男”的浅野忠信,那个杀人不眨眼的垣原(《杀手阿一》),那个问题青年健次(《悲伤假期》)。
如果之前没有看演员表的话,也许你都认不出那个人是浅野,他在片中的造型完全不同于之前任何作品,之前接受采访时浅野也表示这次的电影是对他是一次新的挑战,他会努力去塑造这个角色的。
毕竟浅野出道那么多年,实力是摆在那的,他基本上成功地完成了角色的转换。
我是不清楚为什么山田洋次会选择浅野来出演这个角色,可能是想借用浅野在欧洲的名声,让自己的新作能在柏林有所作为吧。
有了亲朋好友的帮助,再加上自身的努力,野上家的生活也逐渐平稳了下来。
但是就在那个时候,战争爆发了。
日本涉及到反战这一话题的电影数不胜数,前有市川昆《缅甸的竖琴》,《野火》之类的佳作,最近也冒出了《男人们的大和号》,《吾为君亡》之类的作品,姑且抛开他们一直在那里宣扬的军国主义精神,就电影而言,对战争所带来的灾难与毁灭刻画得还是很真实的。
这次《母べえ》一片主线虽然是赞扬日本传统女性的伟大,但反战这一话题也一直隐含在影片之中,无论是野上滋誓死不写忏悔书,或是叔父仙吉的反战游行,再是山崎在战场上最后那绝望的眼神都直接或者间接地表达出导演对战争的憎恨。
战争到头来最受苦的还是普通的老百姓,望着吉永小百合那悲悯的眼神,突然间苍老的面庞,我的心在颤动,战争是多么可怕啊。。。。。。
随着战争的结束,故事也差不多该结束了,母亲继续靠着自己顽强的意志,抚养着孩子们。
几十年后当母亲将不久于人世时,“母べえ,母べえ。。。
”女儿们在不停的呼唤,这一声声呼唤同样也反应出观众们的心声,相信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们都会被这样一位母亲所感动,所征服,让我们深深地表达出对她的敬意,然后,说一声:走好,母べえ。。。。。。
隐忍的力量
喜剧式的小津安二郎。 同声传译很赞呢。
对于不合理的事情要变成没感觉才行。
里面的妹纸狠漂亮。。。
好看
“她必须能够经受任何的荡涤,但不是塑料制品;有一百八十个活动零件,可以任意更换;靠不加奶和糖的浓咖啡及残羹剩饭运行;具有站立起来就不会弯曲的膝部关节;拥有一种能够迅速医治创伤和疾病的亲吻,从骨折到失恋都能治愈;此外,她必须有六双手……”
题材不喜欢
對我來說,山田洋次的電影缺乏了一種貫穿始終的情感,這無論是在技法上或者是故事的題材上有多接近小津,都無法深刻打動我的地方
真难看,还能再正一点,几个女的都象在演样板戏,浅野也丑极
吉永小百合六十三歲的作品。
你妹你妹你妹。。。这种题材杀我。。细节什么的杀我。。。
看得我鸡皮疙瘩一身。。
感動到讓人想哭。
乱世中历经磨难坎坷的一家人,吉永小百合饰演的母亲,浅野忠信饰演的废柴
yamazaki...
HK Summer IFF 2010每次看到為了生活下去而咬緊牙筋熬過去的,都會想到...我也能做到麼?
永远支持小百合,但是这片里的人物和她的年龄段差距过大,看上去太勉强了
日本少有的对战争的反思。
3.5,面对战争确实故事挺不错(喜欢的角色全死了)不过整体拍摄很平庸
在乱世中,要当烈士?还是要当为家人负责的人?因为这样的父亲,母亲带着两个孩子要受这样的罪。虽然在BGM的渲染下,我也哭了,但是,这种歌颂,我依然觉得很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