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确是思考的动物吗?
拜校友赠票看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参展影片,知道了汉娜-阿伦特这个人和关于她的这一段历史,激发了一些无意义的思考。
在40多年后的今天,当年造成轩然大波的阿伦特观点“平庸的邪恶”已经成为看待参与过纳粹德国活动的无数德国人和其他人的主流观点。
前两年的获奖影片《Reader》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但是在当时,一个从纳粹集中营中逃出来的犹太人提出这样的观点——即某名具体的纳粹军官并非自主拥有邪恶的思想和行为,只是通过盲目地执行命令协助了邪恶的实现——却被犹太人群看做是一种背叛。
在我看来,这是对思想家的双重讽刺:即群众不能理解思想家的思想,同时群众对其思想做出的情绪反应正是思想家极力想要指出的问题:纳粹德国的民众是随着从众的惯性和莫名的对犹太人的偏见而默认了纳粹对犹太人的灭绝;而战后的犹太人是抱着从众的复仇的情绪和同样莫名的民族主义仇恨阿伦特“为纳粹开脱”的观点。
在情绪驱使的两段历史潮流之上,思想家在孤独地阐述着她的观点,年轻的学生听进去了,因为他们没有过去的包袱,没有个人的历史遭遇,作为一种思想他们貌似理解了;但是所有其他人,都被情绪席卷着,完全听不进去。
思想家说,独立的思考(和判断),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这听起来很美的话,无疑是一种理想化的误导。
如果要落实到具体的个人的话,我们来猜一下,当今地球上的60亿人口,有多少是能够思考的,又有多少是能够独立思考的。
理性,这是自启蒙运动以降的至高目标和不懈追求,带领西方世界在300多年的时间里创造了空前的人类福祉,但是残酷的一战和二战让这一追求遭遇了空前的失败,造成了理想的崩塌。
我私下认为,这就是为什么战后的所有艺术都如此丑陋不堪,因为(视觉)艺术最能直观反映当代心灵的面貌。
如果说对理性的追求在西方遭到了重挫,那么我们中国人就太幸运了,因为我们从来就没有追求过那个东西。
在人类的所有属性中,理性算是非常纯粹和崇高的,但却也是最脆弱的。
古今中外,茫茫人海,有多少人像阿伦特这样,把一生投入理性的思考,又有多少人像她一样,为理性做出过牺牲?
相比之下,人们为其他的东西不懈追求,奋勇牺牲前仆后继:金钱、权利、爱情、性、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宗教——所有这些,很不幸的,都跟理性没有什么关系,如果不是对立的话。
从前读MBA,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教Organization Behavior的教授讲的一句话(他正好也是美国犹太人):永远不要设想人们是理性的(不论是在股市里、谈判桌上或者会议室里)。
而近年来在金融领域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就是心理状态和情绪对投资行为的影响。
总而言之,如果阿伦特的思考有任何缺陷的话,那就是她对于人类的理性程度和对理性追求的热情都估计过高了。
在我看来,这个人类,离理性的光辉殿堂,还有半个世界的距离。
它所表现出的,给予人的感觉粗暴而直接。
这样一部传记电影,看起来似乎深刻,有人还说“它达到了一个传记电影少有的高度”。
然而,我看到的,它只是将汉娜一个极深刻且具代表性的关于“平庸的恶”这个论题拿来包裹整部电影,于是,它看似将电影带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刻”,但其实缺乏真正有价值的内容。
就像一个画家想要表现美丽的海伦,却只是为她布满华丽的装饰,却无法真正表现出她的美。
它为观众带来的更多的是一种快感,一种结果,一种光环和成就,而不是什么前所未有的深刻。
电影里,一个从头到尾都在抽烟的汉娜,甚至是一开始就给了一段长达两分钟的抽烟镜头。
这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思考一个问题,抽一根烟这确实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但是当你用一种文学方式,或者是如这种影像的方式去表现它,甚至是强化它,这却可以给予他人更多的解读内容。
对于一名女性哲学家来讲,这带有明显的标识,应该避免聚焦于此,而不是强化。
这可以体现什么呢,或者说对于人们理解汉娜有什么帮助呢?
只有曲解。
不应该用这种粗暴的方式去体现一个独立的女性,这甚至让人看不到比其汉娜本身性格特点更多抑或是更重要的内容。
不过后面还有更多的让人难以招架的方式。
譬如他人对于汉娜的评价。
当汉娜因为艾希曼审判一事,想为《纽约客》撰稿,报社里的成员这样谈论:”难以置信,那个汉娜阿伦特竟然想要为我们写稿。
“…..”她应该像其他人一样乞求得到为《纽约客》撰稿的机会。
“”弗里西斯,是她写了《极权主义的起源》“”什么鬼题目。
“”这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本书,去看看吧。
“她是第一位用我们的西方的语言文化来描绘第三帝国的作家。
“它是辉煌的,但抽象的。
“哇哦,真是辉煌。
一个带蔑视的形象,一个洋洋得意的形象,一个年迈的老人下结论。
三人各自的表现将这种成功后所带来荣耀和名誉的一种影响,在他人的一唱一合里发挥极致。
我觉得导演不懂得什么是含蓄。
当然,这是一种常规套路。
但是这一段话就这么赤裸裸地砸给了我,淬不及防。
如同在关于艾希曼的审判那段一样,人们在汉娜思索、疑惑、闪烁的眼神里看到了快感的临界点。
因为人们知道《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这部重要的作品即将诞生。
然后在演讲台上达到了高潮。
因为这是一部汉娜阿伦特的传记电影,如果不是这个定位我想我不会这么失望,顶多就是一部稀松平常的电影。
它做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模样,人们总是聚在一起谈论种种深刻的话题,然而影片中的汉娜以一种傲慢的、似乎总是可掌握全局的姿态以及总是特写的抽烟及思考镜头,以及干瘪粗暴的表现方式都无一不是说明它用一种平庸的方式的去论述平庸。
本片几乎没有娱乐属性。
对汉娜阿伦特一无所知的观众,可能会看得有点费劲。
因为……里面出现的人物众多,谈话中还夹杂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人名,一次又一次考验观众的眼力和记性。
如果你耐着性子把整本电影看完了,可能会被结尾的演讲所震撼,但回过头来想想前面细碎冗长的铺垫,会不会觉得有点“头轻脚重”?
至少我看第一遍的时候就是这种心态,看完第二遍,我有了新的发现——前面的“铺垫”才是本片想要完整呈现的阿伦特。
一般的传记片以时间为序,记录人物在不同年代的经历,本片没走这条寻常路,而是通过一件事来展现阿伦特这个人。
所以除了要讲清楚阿伦特报道艾希曼审判的来龙去脉,还要交代阿伦特的过往:有些可以通过她的叙述完成,有些必须再现当时的场景,比如阿伦特和海德格尔具有时间跨度的感情线,穿插在电影的不同处,直接导致了时间线的跳跃。
海德格尔晚年幽居山林,阿伦特几乎每年都去探望他,两人保持着一种“友达以上,旧情未满”的微妙关系。
电影如实展现两人悠闲的林间漫步,以及海德格尔猝不及防的炽热表白。
如果观众对此毫不知情,难免满头问号:这个阿伦特和老公那么恩爱,一言不合就把嘴亲上了,怎么转个身又在森林里和旧情人搞暧昧?
仔细想来,真不能怪满头问号的观众,本片对于汉娜的感情世界,表达得实在隐晦。
电影开篇就是关于婚姻的讨论,闺蜜玛丽麦卡锡红杏出墙要离婚,汉娜劝她冷静些,没有人是完美的。
“你要么接受男人的本性,要么就自己一个人过。
”言下之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才是阿伦特的“美满秘诀”。
阿伦特和丈夫海因里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包容开放的婚姻关系。
影片多次暗示海因里希在外偷腥,而阿伦特表现得毫不在意,哪怕闺蜜都提出了质疑。
海因里希也不干涉阿伦特和海德格尔的通信,各自放飞。
普通人难以想象,一对如此亲密无间的伴侣,明里暗里可能进行着某种形式的越轨……你和幸福浪漫的婚姻,差的只是一只闭上的眼睛。
闺蜜玛丽麦卡锡在片中的存在感非常强,当汉娜的文章遭受抨击,她冲到第一线反击,当汉娜暂居乡下小屋时,只有她手握一束鲜花去探望……发自内心的欣赏,是一切美好关系的基石。
阿伦特在1975年猝然离世之后,麦卡锡发表了一篇《怀念汉娜》:汉娜是最不爱出风头的一个人。
她从来不深思熟虑自己给别人的印象。
所以,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公开演讲,她都严重怯场,结束后,她只会问“还行吧?
”自然,她也不会在私下或者公共场合逢场作戏,即便是社交中常常需要的一点逢迎,她都不会,她不擅长假装。
虽然她总是骄傲于自己作为欧洲人,挺会说谎的,而不是像我们这些莽撞的美国人,总是把真相脱口说出,在这一点上,她有点小小的傲慢。
但是,这点小小的骄傲,从来和她真正的成就没有关系。
在我和她成为朋友的这么长时间,我想我从没有听她说过一次谎,哪怕是善意的谎言。
如果她发现你写的什么东西不好,她才不会拐弯抹角地跟你说,而是毫无例外地,把她的想法大声地告诉你。
我觉得这段文字很能说明阿伦特的性格,这就引出了接下来我想讨论的一点——真实的阿伦特到底是怎样的?
看完电影,我觉得芭芭拉苏科瓦表演细腻,眉宇之间情感流转,把一个女性在舆论围攻之下的矛盾和不安都演出来了,但我总觉得她的眼神里少了一些内涵。
直到我看了汉娜阿伦特的访谈录像,再回去看电影里的阿伦特,不得不说,完全是两个人。
我丝毫不否认戛纳影后芭芭拉苏科瓦的演技,但她与阿伦特的气质实在大相径庭,即便用力模仿,依然毫无交集。
真实的阿伦特有一种雌雄同体的粗砺感,不拘小节。
她斜坐在沙发上,呈打开的姿态,气场强大,抽烟动作早已和她融为一体,根本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
采访中有一个细节,她忽然摘下眼镜大力揉搓眼睛,几乎要把眼珠挤出来了,完全不是优雅淑女的作派,更像一个斗士。
她的目光坚定,毫不畏惧,仿佛体内积蓄了足够的能量,来源源不断地提供“电力”,她绝不是多情敏感的,她的肢体和语言都异常干脆,不拖泥带水。
她声音低沉,语调平稳,时而微笑,充满智慧。
反观电影里的阿伦特,她太精致了,太多愁善感了,她的姿态是内收的,眼神是闪烁的,她思考的时候,我们只注意到了她指间的香烟。
她更像是一位温柔善良但心理素质不佳的母亲,而非犀利睿智大气沉着的思想家。
本片关于“平庸之恶”的理论,浓缩在了片尾的演讲当中,这段台词字字玑珠,非常精彩!
阿伦特跳出了犹太人受害者的立场,如实记录了“犹太委员会”的劣迹,实事求是的态度着实让人敬佩。
平庸之恶并非只存在于二战时期的德国人和犹太人之间,这种不思考只听上级指令的事,生活中比比皆是,只是恶有大有小罢了。
逃离“平庸之恶”,需要社会中的每个个体,不放弃思考,不逃避判断,心有敬畏,承担起应有的道德责任。
然而在极端的政策下,这么做谈何容易?
假设艾希曼经过了思考,明白杀害犹太人是反人类的行为,但是他权衡了一下,不杀的话自己和家人可能会有大麻烦,最后,他还是做出了更利己的决定……平庸之恶,恶的不是个体,而是极权暴政。
个体能做的,恐怕也只有对权力滥用保持一份警惕,以及对自己的道德底线,多一分坚守吧。
最后附上演讲全文: “《纽约客》派我去报导艾希曼审判,我认定法庭只有一个目的,行使正义。
这任务不简单,因为艾希曼所犯的罪行,在法典里找不到,而这样的罪犯在纽伦堡审判之前也前所未见。
即便如此,法官还是要把艾希曼界定为因其行为而受审的人,受审的并非“体制”,不是“历史”,不是“主义”,更不是反犹主义,只是一个人。
像艾希曼这样的纳粹战犯有个问题,他们坚持这些不是自己的主观行为,仿佛这样一来就没人应被惩罚,也没什么需要被宽恕。
他再三强调,与检方的指控恰巧相反,他从未做过任何自主行为。
他也没有一丁点儿“意图”,不管是好是坏,他做的只是“遵循命令”。
这是典型的纳粹式辩解……他让我们明白,世界上最极端的恶,是无名之辈所犯,行恶之人无动机,无信念,也非心怀恶念或以恶为志,他们只是拒绝当人,我将这种表现称作“平庸之恶”。
” 问:“阿伦特女士,你回避了这场争论最重要的一环。
你说如果犹太人领袖不和纳粹合作就不会死那么多人。
” 答:“这个议题在审判时出现,我如实报道。
我不得不厘清犹太领袖和纳粹之间的关系,因为他们曾直接参与了艾希曼的行为。
” 问:“你责怪犹太人自己造成了对他们的大屠杀?
” 答:“我从没责怪过犹太人!
反抗是不可行的,但或许在反抗与合作之间有别的形式,或许有些犹太领袖可以采取别的行为。
提出这个问题极其重要,因为犹太领袖所扮演的角色让我们更加深信,纳粹在欧洲社会中造成了全面的道德沦丧。
不仅在德国,几乎遍布欧洲,不单是施暴者,也包括受害者。
” 问:“迫害是专门反犹太人的,为什么你文中描绘艾希曼的所作所为是反人类的罪行?” 答:“因为犹太人是人,而纳粹恰恰就是想否定这一特性。
对犹太人犯下的罪行,就是对人类犯下的罪行。
众所周知,我是一个犹太人。
大家指责我是“反犹太”,替纳粹辩护,蔑视同胞。
这不是所谓的争论,这是诽谤!我不是在为艾希曼辩护,我只是想把这个极其平庸的人与他所做的恐怖行为联系起来。
尝试去理解并不等于要宽恕。
了解真相是我的职责,敢论述这件事的人就要敢担当。
自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以来,我们把“思考”看成是自己与自己的无声对话,艾希曼拒绝成为人的同时,也放弃了身而为人的特质,就是“思考”的能力。
因此,他无法再进行道德判断。
这种“不思考”,导致了许多普通人犯下滔天恶行。
没错,我是用哲学的视角来考虑这个问题的。
思考的表现不是渊博的知识,而是一种区分对错美丑的能力。
我希望思考能带给人力量,在紧要关头避免惨剧的发生。
”
感觉并不会欺诈,判断却会。
Thinkers向人们分析和解释这个世界,和在其上发生的一切。
为的是不让人们的思想走上歧途,进而让这些事情不再发生,或一再发生。
一生中,我们要与太多事作斗争,不间断地、不减量地、很多时候不情愿地。
(看看阿伦特在电影中说了什么,再看看我在开头说的)The manifestation of the wind of thoughts is not knowledge, but the ability to tell right from wrong, beautiful from ugly. And I hope, that thinking gives people the strength to prevent catastrophes in these rare moments, when the chips are down.Sometimes, something is more important than someone.===========================结尾阿伦特在思索并自我验证:恶不可能既平凡又深刻。
恶总是extreme,而不可能是radical,只有善良可以同时又deep又radical。
翻译的不见得准确,所以也无法仔细去理解她的意思。
如果不善不恶是一种中间态,不假思索的行善和作恶各为+1,那么有意识的善举和恶行,它们的难易程度是有差异的。
作恶需要躲避他人的审视、内心的纠结、道德的评判,还可能有来自法律和习俗的惩罚,一进一出,善与恶的使力比为0:2。
也就是说,达到同样程度的善与恶,后者要比前者投入更多的力气,这里当然实际操作的力气和思考所花费的心力。
如果善是一种绿色气体,而恶是红色气体,注入同样的硬质透明容器,红色的颜色要比绿色更深。
而如果红色的浓度和绿色一样,则代表着量的减少,也就是说思考的不够。
换句话说,如果恶的结果没能配得上为它付出的思考,那么也就没有值得的恶。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难道恶都是来自于人们轻浮的想象?
或是一种便于描述的归类?
比如恶魔,比如撒旦,但没有这样的东西啊。
如果善的极致是∞,那么从上面的推论,恶的极致就应该是∞+2,但没有这样的东西啊。
因此,才是banality of evil,而不是evilness of banality. 所以,几乎一切的恶都是降了智的、思考不足的产物。
============================对于全人类,阿伦特这样的思想者太重要。
而对于她个人来说,这样的思考深度非常不划算。
人们达成共识的条件要求异常苛刻,却对煽动和情绪极为热衷。
比如说起中医,是不是众说纷纭?
即便是吸烟,想要达成一致也不太容易。
那么对于放射暴露呢?
很多人觉得女主演讲英语时的德语口音是个问题,其实是人物设计,而且我觉得挺好的。
虽然阿伦特本人讲英语并不是这样(像影片中所有的R都发成小舌音,THE RIGHT FROM THE WRONG简直惨不忍闻)。
其实苏科瓦英语非常好,网上一找一堆,要讲成这样还挺刻意难为的(毕竟她长期生活在美国),应该是人物特色的一种设计吧。
比如CH一直按德语发音这个梗,在开始的时候是朋友圈聚会,闺蜜纠正她,其他人觉得不可思议。
后来在接到主编催稿电话时,她说CHAT ON THE PHONE也依然是用她一贯的错误发音,保持了一致。
非常棒的是阿伦特书房的再现,桌后面的书柜,和能查到的照片中的家具比例几乎完全一样。
包括布吕歇那边的烟斗等等。
然后片中的60年代纽约全景、耶路撒冷街道这些场景,都很有代入感。
导演说剧中80%的对白都来自真实的文章、书信。
所以无论剧情如何设计,总体而言是非常靠谱的。
就好比影片末尾的演讲,实际上是虚拟的,但一字一句都来自她本人。
甚至关于海德格尔在她心中的位置,以及关于布吕歇(包括阿伦特自己)和他人半公开的多伴侣关系,影片也都有体现,留白恰到好处。
他们之间相互的昵称(戏称),Stup以及Frau Professor,包括一两句法语套话,都是忠实再现的细节。
以色列派Siegfried去找阿伦特的时候,阿伦特一认出对方就开始说德语,而对方开始则是说英语,外交使节嘛,而且有陪同的。。。
直到后来二人争执了才无缝切换到成德语,这个设计也是满分。
不过Hans Jonas的青年扮演者比中老年扮演者头发还稀少,可能算是一个小BUG。
苏科瓦本人已戒烟多年,为了这个角色,她恢复吸烟,然后竟然能在拍完之后又戒掉,真是太厉害了!
其实英语编剧在里面也演了一个小角色,阿伦特最后一次去看病重的 Kurt Blumenfeld 时,出门迎接她的人就是编剧Pam Katz ;-)阿伦特是我看的第二部冯·特罗塔作品,当时非常疯狂,硬头皮德语连蒙带猜看完,又找到很远的图书馆有DVD借过来,看西语字幕确认。
直到后来网上出现更多配音和原声字幕版,才有条件经常翻回去看看。
可能还有不全的,以后想到了再记。
首先来说媚俗点1. 抽烟。
汉娜抽烟的镜头不下10个吧,即使抽烟是个文艺的,有些文人可能还为之丧了小命,但是并不是每个文艺女青年都要抽烟。
即使汉娜幸好是个烟鬼,也不必在慢镜头推进的时候,再拿抽烟搞个更慢的镜头,汉娜绝对有除了抽烟之外,让大家过目不忘的其他特质,我想她老人家躺在棺材里有天听说我们后人这样埋汰她,肯定跳出来,指着我们的鼻子骂我们不懂事,要学习的!
2. 绯闻。
她和海德格尔,是永久的绯闻,不灭的神话。
不得不承认,没看之前,自己也期待过,电影中会有点涉及。
但真的如愿以偿了,又不免失望。
海德格尔潜入她房间扑上去的时候,小心无比激动, 生怕眼睁睁地看着一朵鲜花被猪给拱了。
还好,导演也只是点到为止,剩下的让大家去想象了!
3.语言。
电影语言主要是德语,辅助为英语,对我来说没啥,说英语的时候,因为我主要精力用来看字幕了,可我的几个朋友受不了,说口音太怪,故意为之等等喋喋不休了一路。
实际上,我还没揣摩透,为啥导演会安排三个关于语言的情节,一个是同事聚会,纠正汉娜的发音,一个是纽约时报编者?
和汉娜讨论语言问题,另外一个就是,编辑部的人暗暗嘲笑汉娜的语法问题。
我不觉得这和主题有关,或者说这点不值得这么多镜头。
4. 有关艾希曼的被捕。
那个镜头太假,以致于看完之后今天我才反应过来,是被捕。
这个还不是重点,重点在于,那个镜头给人的直接感觉是,SS重现,而不是一个恶者罪有应得。
更多的是一种,国家机构的强权。
不过这也可能是我最近看集中营文献过多而产生的后遗症。
值得推荐的地方:1. 艾希曼耶路撒冷原材料的应用。
我觉得,这个是这个电影给我的第一个最大的冲击。
艾希曼的慢条斯理,冷静,逻辑清晰,面无表情...... 和幸存者控诉时的难以自控,语无伦次,甚至崩溃离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再长点,我估计我都承受不住。
这个也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汉娜的平庸的恶的观点。
2. 汉娜的私生活。
电影中比较感人的是,她的两个朋友,一个是互相调侃却相看不厌,一个是贴心相助一路相随,看着她们一起欢笑一起飙泪,感觉汉娜很幸运,在高处不胜寒的时候,还有朋友在身边。
相比之下,男性朋友,大多比较扯皮,包括海德格尔。
3. 成书过程。
如果不看电影,不读传记,大多数人可能想象不到,这本书会给汉娜带来这么多的打击和困扰,我们应该还会一厢情愿地认为,当时世人和我们现在一样对这本经典教材一样顶礼膜拜呢。
在最困难的时刻顶住了,坚持下去了,才会成全自己。
4. 时人对该书的反应。
当校委会粗暴地决意停下汉娜的课,汉娜决定公开为自己辩解时,我既为她的勇气而鼓掌,同时也为她的无奈而气馁。
当学生为她的演讲而鼓掌的时候,我也真正为之欢呼。
在此,经常套以“幼稚”的年轻的学生,在此却远远把那些“渊博” 的教授们给落下了,十分值得玩味。
5. 关于形而上的问题。
这个影片中提到了很多次“思考”,用海德格尔老爷爷的话就是“das Denken”。
我觉得,当中插叙汉娜去质问海德格尔,为什么对世人不解释也好,还是汉娜说,艾希曼的“平庸的恶”不是在于他不能思考,而是否认了自己思考的能力,不愿思考也罢,还有第四条中校委会和学生两种不同的反应,都表明了思考的能力和意愿的问题。
其实这个归结到底就是“不能”还是“不愿”的问题,进一步说也就是勇气的问题。
用康德老爷爷的话说,就是要有勇气利用自己的理智,脱去蒙昧,逐步启蒙。
总体来说,在糅合了大众口味,人物传记和历史史实和哲学思考的情况下,还能把片子拍成这样,值得推荐。
PS: 今天看了本有关纳粹战犯心理分析的书,有讲到 1946年的时候,有人组织对战犯进行系统的心理分析,一共邀请了10个心理分析师,最终没人做出任何回应。
后来分析,他们很清楚,公众的心理期待是什么,所以不敢把他们的结果公之于众。
1974年,又重新做了一次,8个战犯8个普通人,分给15个心理分析师,匿名,要求他们说出,分析对象属于那些人群,结果没人认为在其中有战犯,甚至有人认为其中有民权维护人,有艺术家,心理学家。。。
玩味之处,这一结果其实并不支撑汉娜的观点,平庸的恶,因为他们连恶都算不上!
刚刚看了一张Adolf Eichmann的照片,问一下各位同学,在这张面孔上,能看到平庸和恶么?
http://baike.baidu.com/picview/347514/347514/0/4e0b3ea48a0b53cb9052eec2.html#albumindex=0&picindex=1
首先,汉娜作为一个待过集中营的犹太人,能够抛开自己的身份和经历去“理解”阿道夫·艾希曼,实在不是常人能做到的(当然,她自己也说了理解不等同于宽恕)。
我们在对待任何人事物的时候,都基于自己的立场,要抛弃自我的偏见是非常困难的事。
从这一点,就可以说她是伟大的。
第二,汉娜对”阿道夫·艾希曼“的评判。
她认为,他会犯下这样的行为,是因为失去了作为人的基本能力——思考。
他只是像做一件普通工作那样”高效、准确“的完成。
当党卫军在首长的指导下,完成第三帝国的伟大理想时。
他们都躲在这个庞大体系背后,机械地活着。
这个”伟大的目标,民族的崛起“就是保护个人丑陋和邪恶的最好屏障。
当众人犯罪时,个人就不会觉得那是犯罪。
当有一个高尚的理由撑腰时,屠杀和犯罪都成了”战斗“。
纳粹不是一个人,把犹太人送进毒气室的也不会是一个人。
我们是整个体系中微不足道的一点,但是就是这每一点的不作为、不反思而造就了整个纳粹。
每个人都有罪,当然你也可以说每个人都没有罪,因为他们只是执行而已,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
所以,纳粹是邪恶的,是反人类的。
而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要为第三,如果说希特勒利用民族主义和复仇情绪煽动了整个民众,那么战后犹太人的仇恨心理何尝不是民族情绪的膨胀。
你是犹太人,就不应该为纳粹说话;你是犹太人,就应该仇恨纳粹;你是犹太人就应该爱以色列。
如果,你对以上问题提出疑义,那无疑你就是叛徒。
其实这些看似很有道理的话,其实根本就没有必然的关系。
生活是有惯性的,思维也有是一个固定模式。
社会根据我们的出身给了我们身份,然后我们就要做符合这个身份的事情。
对人、对事分类,有利于我们遵循固有的应对方法来应对人事。
只有大家都按照统一的规则去生活的时候,这个社会才是平衡的(不是和平),整个国家机器才能正常的运作下去。
任何试图打破的人,都将遭到攻击和打压。
所以,汉斯是从情感上和思维惯性上都是不能接受汉娜的思想。
舆论也是很难接受这种观点的,这和他们对纳粹的固有定义相差太远了。
不符合他们的民族情感。
所以,说到邪恶。
你可以认为,人人都有邪恶的一面,只是看有没有一个面具可以躲在后面,合理、高尚地施恶。
同时,我们都有善良的一面,这个世界上没有纯粹的好人和坏人。
善恶是相对的,好坏也是相对的,你站在不同的立场,依据不同的标准,评判同一件事时,是会有不同的结论。
不知看了多少部有关艾希曼及对其审判的电影,但这一部的角度最为特别,我很喜欢。
汉娜·阿伦特是个哲学家、作家,定居美国的德国犹太人,以色列不是她的祖国,她也声称从未爱过这个建国不久的国家,尽管那里居住着与她相同种族的人。
她获得了前往以色列旁听审判艾希曼并发表“命题作文”的机会。
但当她置身于这场世纪审判中,却困惑于两点:这场审判有点像犹太民族的表演,集体情绪的宣泄,或者,究竟是在审判历史还是审判个人。
她进而发现艾希曼是个不懂得思考的普通人,不具有“人间恶魔”的特征,自然而然,“反人类”与充当杀人工具之间存在着本质差异,艾希曼充其量只算得上是纳粹机器的一个零件。
于是她出版了一篇不符合“主旋律”的书,从此众叛亲离。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她试图用哲学的思考方法与全世界抗争,与主旋律抗争,与潮水般正义的声音辩论,为自身辩护。
她争取到一些谅解,却扭转不了大方向,仍被主旋律视为叛逆。
我觉得汉娜·阿伦特是可敬的,她尊重人性,关注人类共同命运,她的灵魂没有被体征束缚住,跨越了种族与国界,书写了一个大写的人。
你怎么想?
来看看这部电影吧。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人的存在在于思考今天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一位老师发出这样的感慨:人越来越远离人的本性,异化无处不在。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对解释当前中国社会毫不过时。
我没有看过马克思的相关原典,但是“异化”这个词却是听得很多。
我把它浅显地理解为,私有制和社会分工改变乃至扭曲了人的“本质”(当然我也不知道人的本质是什么)。
人们丧失了主体性和能动性,而受制于某种外在于人的精神或者物质力量。
人成了滚滚红尘中随波逐流的那个,但是身处时代洪流里的人却是不自知的。
他们(抑或是说,我们)丢失了人的主体性,把外界的无形或有形的控制当成了自己的道德律令或是普遍真理。
电影里,汉娜阿伦特的老师海德格尔说,思考是孤独的。
或许这种思考建立在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就扎根于西方文化的“理性基础”之上。
但是何为逻辑,何为理性,什么才叫做思考?
世界上本来没有意义,因为人的出现,意义才被创造出来。
而人们又一代一代的前仆后继来研究这些意义的意义。
这种意义应该是群体性的,而属于这些意义的道德、法律、规范、善恶,都需要放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去考量。
好与坏,美与丑,也许并没有绝对的标准。
以前看过一部迪士尼的电影《疯狂原始人》。
里面说,智人取代穴居人,是因为智人会思考,会创作。
影片里,那位智人男孩会观察、模仿、变通、制作,这些或许是人类智慧的发源。
而当我们的祖先,不仅留下了许多的物质文化,还将思维方式、文化模式、乃至道德伦理、规章制度一并传给我们时,当我们发现这个世界不仅存在一种真实时,人又是因何而存在?
恶之平庸在群体里、社会里,种种因素裹挟之下,某些由人们创造、传递、流传、践行的道德律令,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想法和行动。
而道德律令,并不是抽象的存在,它由种种可以单独发挥作用的原则或者伦理组成。
而这些道德的组成要素之间,经常会发生冲突。
一方面是对上层的忠诚,一方面是数万犹太人的生命。
是选择忠诚,还是选择那些已经被塑造成“非人类”了的“东西”的“微不足道”的性命?
而且,我们不能忽视距离来谈道德(亦或者说“善”)。
有时候,我们会为宿舍楼下一只小狗的腿伤而伤心落泪,而看到报纸上登的中东的战火,一扫而过,揪心之后却以极快的速度忘却。
艾希曼在审判席上一直在说,他只是履行了职责而已,他的职责就是把那些犹太人载上火车,运往集中营。
一边是切实的责任,一边是不在自己目光所及范围之内的集中营。
是选择遵从命令,还是螳臂当车?
“遵从命令”,一句话把自己的责任撇得干干净净。
听者当然会觉得愤怒。
以上帝视角来俯视别人时,当然会觉得自己的道德无暇、以及感觉自己无所不能,可以自由选择。
但是若是真正身在其中呢?
若愤怒的听众们生来不是受苦的犹太人,而是一个有着日耳曼血统的德国人,进入了这个党派的科层制当中,面对结构带来的压力,他们又会作何选择?
汉娜阿伦特说了一句话,“我只是尝试去理解他,但是并不代表我原谅他”。
理解,代表着她知道,世界上有迥然不同的“存在”;不原谅,意味着她作为一个人,也有自己的立场。
而若是把这个逻辑放在艾希曼身上,是不是说明,他也会思考,只是他有他的社会文化背景,而他的社会加诸于他身上的规定,本身就与犹太人的生存相背离?
他爱抽象的人类,不爱具体的人“他爱抽象的人类,不爱具体的人”,这句话是我看的一篇写顾城文章的标题。
感慨颇多。
“读书人”,“思考者”,往往把某种理想放在了高处,放在了普通人够不到的地方。
又想到一部电影《王牌特工》。
情节没有什么值得回味的,但是其中反派的做法,我想了很久。
反派富可敌国,想通过一种高科技的手法,让普通人自相残杀,通过这种“优胜劣汰”的方式,提高人类的“整体水平”。
他自比为上帝,将他自己选中的人带上“诺亚方舟”。
这种逻辑,和法西斯思想出奇的一致。
虽然人们今天猛烈抨击法西斯,但是这种“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祛除异己”的做法,是不是真的已经被尘封进历史尘埃里了呢。
汉娜阿伦特倒是坦诚,“你知道我不爱任何人,我只爱自己的朋友”。
不爱犹太人,不爱德国人,不爱美国人。
爱相濡以沫的丈夫、与自己意见相左的朋友、身处远方的家人。
或许,她既爱具体的人,也爱抽象的人类吧。
不过她所认为的人类,应该是指人的主体性,即思考所带来的,对善恶、美丑的辨别,对善行、和美好事物的选择。
理智与情感《理智与情感》,简奥斯汀的一本书的名字,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二分法。
我们思考的时候往往会把二者分开。
哲人认为泛滥的情绪会影响理性,而大众却觉得,哲人们是聪明而冷漠的。
我时常在想,人们能不能够跳出二分法来思考呢。
既然理智和情感同时存在于我们的思维之中,为什么一定要拼个你死我活、鱼死网破。
剧中女主和她的反对者的行为,都可以理解。
女主尝试着不带着自己犹太人的情感,来“不是偏颇”地观察对艾希曼的审判;但是如电影里女主的朋友所说,这场审判,不仅仅针对于艾希曼个人,而是带有整个犹太民族的复仇色彩。
艾希曼,在战争的受难者看来,是刽子手,是魔鬼,是断送了他们亲人的罪大恶极者;但是在汉娜阿伦特看来,审判席上的艾希曼,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而已,他并不疯狂与偏执,或许他只是一个更大结构中的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他固然有罪,但是错不在他。
他的错在于他背后的结构。
阿伦特坚持她作为学者的操守,而普通民众也是在践行他们的情感。
孰对孰错?
或者本来就不存在对错。
今天看一位人类学的老师,写他看学生的田野报告时候的感受。
他说,田野的观察者是“割裂”地去看社会的。
“学生总把人写不见了;看见人,才看见延续,见到变迁背后的不变,感受人身上不可化约的生命质感,触摸人性与社会的创造与生衍……个案需要丰富材料类型:语言、行为、情感、体验、谱系、历史文献……”嗯,也许人们都应该去看看真正的民族志。
看看如何理解“他者”,而且让“他者”理解自己。
抽烟Barbara Sukowa抽烟的时候可真好看呀。
(观后感,完)
这是一部看到片名就决定必须看的电影,所以认真地写下些东西以对得起这个决定,所以以下只是自己短暂思考的拼贴,而并不是一个典型意义上的影评。
影片从艾西曼审判这个点切入是极好、极聪明的,但同时也是冒风险的,因为这件事无论对阿伦特本人还是对现代政治思想界、哲学界都是极重大的事件。
加上汉娜阿伦特本人是犹太人,要想说好这个故事并不容易。
从实际效果看,影片试图着重在汉娜发表文章后的面对压力上用力,但其实仅仅表面描写了其众叛亲离的境况,个人觉得还太肤浅。
而这就要牵涉到另一层,在影片前半部分,汉娜思考并写作纽约客这篇文章时,电影也没有很好的描写出她的思考过程。
我指得不仅是她作为亲历集中营的犹太人在思考“平庸的恶”这样开创性观点时内心的挣扎,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她在艾西曼审判的过程中,如何从观察、思考到最后得出结论来的那个推论过程。
这可能需要编导有很深的政治哲学功底并对汉娜阿伦特研究极深,似乎有些过于勉为其难了。
但其后果就是在这个惊世骇俗的理论那么轻易地横空出世之后,汉娜所受到的孤立与痛苦在观众看来也变得不那么严重了。
导演的难处我能理解一点,毕竟要厘清一个思想家原创性的思想形成脉络以及这个过程中的心路历程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另一方面,汉娜这个特殊人物在艾西曼审判这么戏剧性的事件中所可能产生的情感冲击与个人遭遇又是如此有诱惑力地摆在导演面前,其避难就易的选择也便可以理解了。
但这样一来,跻身一流电影的可能性也成了泡影。
其实我发觉,导演应该是意识到这个问题的。
因此为了在汉娜的个人情感压力与文章(观点)发表的深层剖析之间摆摆平,导演安排了汉娜在阶梯教室的演讲。
必须承认,这个演讲非常清晰扼要的讲清楚了汉娜的思想精髓(我不清楚历史上是否真有此次演讲),但也因此而显得过于简单化,而失去了其思想本身应有的复杂性。
更重要的是,在接近结尾时安排的这一桥段,依然让影片有着头轻脚重的感觉,这就是叙事的技术问题了。
事实上,叙事与结构在本片中一直处于很纠结的状态,比如海德格尔,这么重要的一个人,和汉娜又是有着那么著名的关系,但是如何表现,在这样一个不是以他们为主线的影片里,其实是个很尴尬的事情,就现在的结果来看,依然有些脱节和多余。
而导演又在汉娜与丈夫海因里希的恩爱感情上大动笔墨,这多少也有点莫名其妙。
同时,它更是冲淡了汉娜阿伦特作为20世纪最伟大思想家在这一促成其最具原创性思想产生的重大事件(作为影片主体)中所应引发的深刻的思想性和戏剧性。
说难听一点,——变得有些平庸和媚俗了。
下面还有一些看豆瓣评论后的琐碎想法。
1、豆瓣上有朋友在疑惑为什么导演要安排三个关于语言的环节。
我的理解,汉娜在德国人朋友间说德语,可吊诡的是他们所处的环境是美国,甚至就有美国朋友在身边,以致他们不得不注意改为英语;同时,作为一个德国人在美国大学,用德语授课而用英语写文章发表,她的内心该是时时刻刻会意识到自己身处他乡,对她来说自己无论怎样都是外来者。
甚至在耶路撒冷,汉娜依然是个外人。
了解一点汉娜阿伦特一生的人会知道,这种境况固然是客观造成的,但也是汉娜自己想要的一种存在状态。
因为这正是她摆脱身份、情感干扰,站在人类理性层面进行思考的先决条件。
影片里汉娜对以色列朋友说的话,大意是“我不爱任何民族的人,我只爱我认识的朋友”,就很值得玩味,影片安排语言问题的情节,也正是想说明汉娜站在人类立场而非犹太人立场上的惊人观点,其产生是其来有自的。
2、关于思考的勇气问题。
阿伦特明确指出思考的惰性和怯懦是如此有害。
“究竟是不能还是不愿去思考”是所有尚未自觉开始自我启蒙的蒙昧者都应警醒的问题。
回到阿伦特当时的语境中,我觉得崔卫平老师的评论是最中肯的——“对于阿伦特来说,重要的不是“是”什么,而是去“做”什么;“是”只是一种状态,而只有去“做”才能提供一种说服力。
只有去行动才能表明一个人是怎样的、他是谁。
她的立场与理论成果,可以看作是对于欧洲那场灾难的全部回应,尤其是对于犹太人悲惨处境的回答。
不是她不把自己放到犹太人的脉络中去,而是犹太人必须把自己放到当代政治生活中去,放到与他人一道的行动中去,以解决他们的“无世界性”来解决他们的问题,以参与这个世界的社会政治事务来表明自己是怎样的犹太人,以改变这个世界的政治格局来改变犹太人的历史命运,以及其他民族和人民的命运。
”——回看当下,便可知我们正处身的是一个何其两难的神奇境地,一方面大多数人丧失了独立思考(自我启蒙)的能力;另一方面少数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却无法做到知行合一。
这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耻、可悲的地方。
3、影片最后,阿伦特站在窗台前抽着烟说,别人都没有指出的、自己唯一的错误在于,“并没有什么又平庸又激进的恶,恶只能是极端的,只有善才会是激进的。
”——我的理解正因为恶是平庸的,因此它只可能是消极的,哪怕是极端的消极——思维的惰性和怯懦;而善正因为有道德优越感在那里,因此更容易积极作为,从而走向激进。
想听阿伦特的课!
好平淡啊。
平庸,无刺点,只是把事情说清楚了。
平庸之恶这个提法显然不能满足人们心中表达恨意的需求,她被称为“冷酷”和“炫耀智力”,但时间证明阿伦特对人性的洞察是有效的,虽然至今仍有争议。
“我们”对“平庸之恶”的认可是否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在“辩解”自己的恶?“邪恶无法让平庸和激进同时存在……”“平庸之恶”更像是一个命题而不是结论。如果是一个德国人写出了“平庸之恶”会怎么样?
“邪恶不可能即平凡又深刻,它要么是凡庸但普遍的,要么是极端但深刻的。”
汉娜穷其一生研究“邪恶”甚至直至她弥留之际。没有答案,没有什么是绝对的正义和邪恶,也就很难说谁对谁错,站在民族和胜利者的角度邪恶是一个样子,站在敌对者的角度又会是另一个样子。太过执着只会越来越迷茫。#还有G多##电影#这片子不是我的菜太枯燥了。
定位尴尬,介于故事片和纪实片之间;剖析尴尬,介于详尽和深刻之间;人物感情尴尬,介于八卦暗示和事实显明之间。
2013/08/10 不知到为什么虽然电影里基本都是对Hannah的负面反馈,依然可以感到电影本身是力挺她的。几段对质戏拍得很有火花,可以感到当时极强的争议。打算买那本书来看看。
3.5//将一个非常复杂的故事尽可能简化 以富有节奏的方式讲述//作为一个极有讨论意义的原型人物 电影对其的塑造力度似乎远远不够 或许是过于复杂了 如果要在两个小时内将性别 种族和国别三个不同的维度都清楚梳理也是一种强人所难//从电影叙述的内容来说 阿伦特看起来像是个集理想和实用的哲学家 她提出问题并延伸思考 同时可以看得出她非常善于使用这项能力 而对能力的擅长和自信在一定程度上让她忽视了一些其他的东西 于是当她在课堂上进行严肃的总结时“思考”的生与死也就在同一时刻发生//还是看书吧 电影已经完全不足够支撑了
糟糕的叙事节奏,加上二流水准的阿伦特“道德哲学”,不知咋得奖的。
不深刻、节奏慢-
本片试图从汉娜•阿伦特全程参与二战中德国纳粹“死刑执行者”艾希曼的庭审并撰写《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的纪录和剖析手稿切入,来呈现汉娜个人在见证、分析德国纳粹反犹灭犹历史史料基础上的政治体制思考和“平庸之恶”的观点,以及这一惊人言论发布后她被孤立、批判、抨击的现实状况和人际损害。叙事偏于保守,在塑造人物角色的聪慧睿智方面,也许是截取的说明性事件不够多,并不出色。关于对极权政权、极端恶劣的政治环境下人类“平庸之恶”的争论,应该仍是观者关注的焦点。印象深刻的是:艾希曼令人发指的对屠杀的冷漠和对己罪行的开脱;汉娜被指控用天然傲慢和自以为是的分析来把对罪恶的审判变成超越感性的哲学思考秀;汉娜好友的反目和当时的扎心言论。人类仍需时刻警惕,以史为鉴。
拍成小学生吵架也是蛮不错的
故事简单思路清晰,配合艾希曼审判的历史影像资料,让阿伦特本来或许艰深难懂的哲学思辨变得容易理解得多。甚至我希望她能多说点,或者多跟人吵吵啊什么的... 其实阿伦特的故事给我们看到应该意义更有不同,什么时候我们才能这样谈日本呢
印象最深的是那句我们要去理解,但理解不意味着宽恕。这部片子重新唤起了我做人文的初衷。很棒的片子。
汉娜整部电影都在不停的抽烟。女版王德峰?男版阿伦特?平庸的人在好的时代干好事,在邪恶的时代干坏事,甚至会成为作恶多端的工具。工具人有什么错,错的是那个时代。
电影在中间才渐入佳境,不太喜欢前面审判场景的平行蒙太奇,黑白历史资料明显和现代拍摄场景对不上,连律师的样子都长得不一样...不过后来倒还是把故事讲得很精彩,也算是用思想的表达勾勒出了阿伦特的形象。看完让人想起“平庸的恶”。
除开思想本身,海德格尔为人极其不齿—想做icon你就做呗,又是欺自己恩师又是配合纳粹反犹。当年你没钱念书的时候怎么不跑去山林里当个农民?傻逼东西。
毫无疑问汉娜阿伦特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然后,在这个电影里,被演绎成一个带有明显妇女气,自负、琐碎、毫无魅力的中年阿姨。整个故事从艾希曼的审判开始,穿插了阿伦特和海德格尔的绯闻。然后,啥也没讲明白。还是去看阿伦特的著作吧,这个为世界带来不同思考角度的金光闪闪的女人。这个电影实在是配不上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