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第一季我感觉第二季面对的问题也很现实,出柜 升学 自我和对方的存在 家庭,每一集多多少少都会出现一些问题,然后看着他们解决。
我很喜欢的是他们解决的过程中没有歇斯底里,他们会直接发问,会真的问说出柜真的有那么难吗,但也会在后续说不出柜也可以。
会不知道怎么跟爸爸介绍,但在饭桌上还是会说出来这是我男朋友,会和朋友们说吻痕的由来。
剧里朋友们真好啊,知道秘密但不会传播出去,会问是否需要我们保密,这属于是一种真的尊重。
其实喜欢这部剧就是很多细节拍的很好,如果要说真的能一直描述。
反正是完全值得再二刷三刷的剧,剧里大家面对的问题或许长大后一样会遇到,也不是说第一次就能处理好,可能一直都是学习的过程。
第二季感觉每个人都更加探索了自己,也看到了更多不同其他角色的故事,每个人的形象更加丰富,不再是focus在两个人的故事,而且一群人的故事。
一群人的故事也不会显得很乱,群像剧永远是我的爱。
小情侣们真的太甜了。
Elle创作的那幅作品叫做《Safe Place》,这是他们这个小团体共同创造的,在这个空间里,他们每个人都可以心无旁骛的做自己,相互陪伴,而不必顾虑外界的任何纷扰,这也是本季最动容的一个情节。
我们每个人都期望能有那么一个可以完全的卸下伪装和防备的地方,不必去纠结如何小心翼翼的处事生活,不必在意别人知道了本来的我后又会投来怎样的目光,在这里即便大家都只是默不作声的各自忙碌,但你也会觉得心安,因为这些人是生命里最能够坦诚、信任、依赖和支持的彼此。
真的好~ 很开心Nick也完美的融入在了原来的小团体中,像一个暖心的大哥哥一样,在他们彷徨无措的时候,适时的出现,三言两语点醒他们自己内心最热烈的想法,勇敢的迈出坚实的步子,太有魅力了。
剧中最后点到了一个立意,就是我们无须太过执着于我是否要出柜、向谁出柜以及怎么出柜。
因为你就是你自己,有自己的故事和人生,也有自己的优秀和不完美,不管如何你如何做,在意你的人仍然会真真切切的为你爱你,讨厌你的也依旧会有无数的理由对你恶意中伤,而更多的人也只是在茶余饭后多了一个谈资,时间过去他们也完全不会在意和他们可能并没有太多关系的你。
所以何必让自己这么纠结这么累呢?
不管如何,你做的任何决定都不是为了他们,而是你自己。
剧中还有各种情侣之间的小细节和小情绪也太戳人心了,永远为他们感动、为他们骄傲。
也同样的想说为自己骄傲,为自己身边有那些真正值得的人骄傲。
[ 本文视频版链接:老直啊 ]《心跳漏一拍》第一季我只当作是甜甜的下饭剧看,我欣赏它的反狗血套路和对待酷儿群体的考虑周全,还有不偷懒地关爱经常被隐形和误解的 Bi 的心情,希望这样的剧可以多一点。
等看到第二季时,它竟然让我眼前一亮,没想到小甜剧的质量可以做得这么好,比第一季更好了。
不仅甜度继续保持,而且各种情感的心理细节更丰富了,就像一个温柔的医生在一寸一寸地修复伤疤。
Charlie 因为曾经被霸凌过所以想守护 Nick 的出柜过程免受任何伤害;Nick 因为心疼 Charlie 的过去而想治愈他的现在和未来;Darcy 终于不用再维持完美和积极向上;Elle 结识了更多懂她的新朋友;Isaac 发现自己是无性恋后那种舒畅的自由;Olivia Colman 真是好到我想喊妈;以及整部剧讲出——「出柜」不是酷儿必须马上要向所有人履行的义务,真的是只有对酷儿生活有多方面体悟的人才能写出来的剧本。
这个系列的编剧和漫画原作者 Alice Oseman 是一位公开的无性恋者,从她的笔触中可以感受到她的贴心,其实剧本初稿中是含有大量脏话的,但是为了面向更年轻的观众,Alice 选择把它们删除了,因为她觉得现在针对更年轻观众的描绘积极酷儿关系的作品依然很少很少,所以能确保这一点更重要。
但尽管我们在故事中看到主角们喝奶昔而不是吃小药丸,也丝毫不妨碍它描写酷儿生活的黑暗面,包括原生家庭的毒素、霸凌对人的侵蚀、Bi 的焦虑、出柜压力、心理创伤、进食障碍、自残行为等等,这些细密的伤疤反而在奶昔包裹的甜腻中显得更令人心疼,就好像梵高用痛苦的颜料为你捧上一幅向日葵。
酷儿们的生命力就是可以在最垃圾的世界里顽强地自我治愈和互相治愈。
下面我想展开聊聊这部剧里我比较有感触的几组关系:▍Nick 和 Charlie我还能说什么呢?
哪来的这么神仙的爱情啊,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亲密关系,你甚至可能觉得他们的处事方式成熟得不像是青少年,比较连大人都没几个能在恋爱中学会像他们这样沟通。
但也许正是因为他们如此年轻,没有被成人世界腐朽的价值观和男子气概所侵蚀,反而愿意满怀憧憬地相信爱和呵护爱,才发出如此温暖的光,治愈了前来看剧的失落大人们。
这一季摆在 Nick 和 Charlie 面前最大的问题是「出柜」,也因为他们花了一整季仅仅讨论这个话题,所以提供了一个非常立体和细腻的出柜情境。
对于 Nick 来说,「出柜」就像一个必须完成的项目,一方面他感到一种表达自我的需要,另一方面他感到一种对 Charlie 的责任,第三方面又感到一种作为酷儿对其他人交代的义务,出柜这件小事,变成了同时有三种既主动又被动的意义叠加态,对于刚刚发现自己性取向的 Nick 来说,无疑产生了很大压力。
但到了最后,他们从出柜这件事里学到的是,出柜其实并不是一种酷儿必须立刻向顺异履行的义务,酷儿有自由去决定什么时间、向谁出柜,这个过程应该是关乎自己的,而不是关乎别人。
我们需要确保出柜的主体性是掌握在酷儿本人手里的,而不应该在各种社会意义的裹挟下,让出柜变成一场汇报演出,让明明是主角的酷儿本人,在这场演出中变成被他人审视和评判的客体。
我开始想,或许「出柜」这个词在新世代的语境下已经需要更新了(不包括保守地区语境),它不应该是「我必须走出去接受你们的审阅」,而是「我邀请你们进来我的世界」,更加了解我,如果你是友善的那我们可以成为朋友,如果你讨厌我那我不欠你一个证明。
在剧中,酷儿小队邀请 Imogen 来参加派对并在过程中帮助 Nick 向她出柜,就是一种很健康的实践。
对于 Charlie 来说,他深知出柜的不易和可能导致的毁灭性后果,同时内心深处又明白出柜这件事的重大意义,因为这意味着可以光明正大地恋爱,因此他对于 Nick 的出柜既满怀期待又呵护有加,他就像淋过大雨的人,想要为别人撑起雨伞,把自己的惨痛经历化为经验,为 Nick 的出柜之旅护航。
这个过程中他变成一个战士,我们看到,当两人的爱情遭遇外界的阻碍时,比如来自家长和 Nick 他哥的负面反馈,Charlie 本来想对 Nick 说“ I'm sorry”,但很快把它删掉,改成了“I'm so ANGRY.”“我很抱歉”,这是一种相对消极的态度,它背后的心理机制来自于对现实阻碍的无能为力,有一种“只能这样了”的潜意识,也许在过去 Charlie 自己被霸凌时,就是这样忍下来的,但是现在,Charlie 从“我很抱歉”到“我很愤怒”完成了一个积极的转变,他敢于表达生气的情绪了,同时他想要成为 Nick 坚强的后盾,和他一起战斗。
而他也确实是这样做的,我们在后面的剧情中看到他越来越勇敢,不仅帮朋友们怼了 Harry,还反击了曾经伤害自己的 Ben ,这种愤怒的表达,对他来说也是疗愈的一种。
我们看到一份健康的爱,让 Charlie 变得更勇敢、更强大。
▍Charlie 和 BenCharlie 和 Ben 则呈现了一份不健康的爱可能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
现实生活中,像 Nick 这样能拥有健康阳光爱情的酷儿是少数的,像 Charlie 这样经历过霸凌和糟糕亲密关系的酷儿却大有人在,对于霸凌者来说,他们总以为多年以后拉下脸来道个歉就可以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包括很多影视作品也有这样的倾向,道歉了,就圆满结束了,但其实对于受害者来说,这是一种长期的腐蚀性的伤害,《心跳漏一拍》正视了这个问题。
虽然剧集没有拍出 Charlie 以前被霸凌的过程,但这反而更可怕,因为你无法从旁观中去评估他受到的伤害,你只能从这些事对他的影响中去想象他曾受过的伤害,这也是 Nick 和朋友们的视角,就好像过去已经死去了,但过去的幽魂却始终留在 Charlie 身上,甚至阻碍着他迈向新的生活。
酷儿的亲密关系中同样可能存在诸如情感勒索、道德绑架、精神控制、甚至暴力等行为,而这些隐秘的伤害又因为酷儿的身份而更难向人倾诉,受害者甚至可能会出于拯救情结而去不断包容加害者,这种毒素会慢慢侵蚀受害者的自我价值,而加害者的道歉并不能瞬间消除这一切,受害者需要付出漫长的时间和努力去慢慢康复。
所以 Charlie 对 Ben 说的那番话实在是非常解气,相信经历过有毒关系的酷儿都深有同感,我们真的不欠烂人一个原谅。
▍Darcy 和 TaraDarcy 是一个很让人心疼的角色,她刻画出了一种拉拉的真实处境。
追求完美的情结在拉拉中是更容易存在的,因为同时身为指派女性和性少数,那种来自原生家庭的「你永远不够好」的魔咒是双倍的, 所以 Darcy 总是想做到最好,她爱 Tara 的方式就是想给她最完美的东西,最完美的恋爱,最完美的生日派对,也包括最完美的自己,她不断地说“为了你我一定要完美”,但在内心深处她又知道这只是一种需要拼命维持的理想状态,她呈现的样子越积极越美好,代表着她所隐藏的现实越痛苦越负面。
这种矛盾的张力不断在她身上拉扯,让她越来越疲惫。
白天在学校当一个全世界最乐观自信的拉拉,晚上要独自面对最负能量满满的家,任谁都很难真正开心起来。
也正是因为这种割裂感,让 Darcy 更难向人敞开心扉,慢慢地她会出现认知失调,觉得无法真正做到完美乐观是自己的问题,是自己没有办法处理好家庭关系,是自己不够勇敢,甚至可能最终把那个坚强的阳光的自己看作是假的,把遭受痛苦的自己当作是真实的。
这就是同时身为女性和性少数的拉拉们在原生家庭中,极易被推入的一种有毒陷阱。
但我们很多人没有意识到。
这部剧拍了出来,我觉得很好。
Darcy是幸运的,因为她有Tara。
Tara 一开始也以为 Darcy 是一个充满阳光的人,以为她不回应“我爱你”是因为确实不爱,但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永远是沟通。
在 Nick 和 Charlie 的影响下,Tara 试着跟 Darcy 沟通,当她发现 Darcy 一直以来背负的压力后,她没有滤镜破碎,反而很温柔地接住了她,对她说你根本不需要完美,没有人是完美的,哪怕是一团糟也没关系,重要的是两个人一起面对。
这真的很治愈。
相信最近看过《芭比》的观众更能理解,原生家庭和社会文化给女性(尤其是拉拉)施加一种无形的观念,就是你被尊重和被爱的权利是需要去争取的,你必须要做得很好很好,成为一个对别人很有价值的人,才能争取到那种爱,而在东亚地区尤为慕强和奉行优绩至上的文化氛围中,这种枷锁更加根深蒂固。
但《芭比》和 Darcy 的故事则是在说,其实你是你本身就已经「足够」值得被爱,我们被尊重的权利不应该是需要成为最完美性少数才能求来的赏赐。
我很幸运,很早就学会了自我肯定和自我赋权,现在已经是一个很懂得欣赏自己的快乐拉拉,所以,我觉得 Darcy 的故事很有意义,对拉拉群体是重要的,我很希望更多的拉拉可以摆脱那种「你永远不够好」的陷阱,获得心灵的自由。
▍IsaacIsaac 的无性恋探索过程我也非常喜欢,提及这个群体的影视作品非常少,甚至电影工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喜欢给所有影片加入性爱场面。
在这样一个爱和性高于一切的世界里,无性恋者感受到的难以适从和格格不入,在确认自我的那一刻得到解放,很多人喜欢说身份认同不重要,我只同意一半,的确,这些标签本身是毫不重要的,你可以完全不了解酷儿理论的各种术语但却了解自己,理论是我们了解自己的工具而不是目的,重要的是你手握的不是问题而是答案,你知道你自己的答案,那个让你自由的答案。
身份认同就是这个答案,因此,标签不重要,但身份认同,重要。
包括 Nick 的 Bisexual 认同,他总是在出柜时反复强调他是双,就是因为这种认同总是被人忽略掉,别人通常只在意弯的部分,或者觉得双是一种占便宜的不稳定的取向,被排在鄙视链的末端,但 Nick 想表达的是,双就是双,不是又直又弯的叠加态。
而且尊重他的身份认同,和尊重其它类型的身份认同一样重要。
这些细微的酷儿心情,剧集都很有耐心地呈现和照料,不以为小。
所以在观看的过程中我感到很舒畅,不仅仅在于小情侣们的感情实在是甜到爆炸,更在于幕后创作者对酷儿群体事无巨细的尊重。
除了爱情,剧中的友情也相当令人艳羡,我几乎每集都像他们的同学一样夸赞他们有这样的朋友圈。
之前我在《香港 Pride Parade 纪实》那期视频中也有谈到社群的重要性,一个小小的酷儿社群是我们在这个世界抵御风雨的避难所,是我们能够乐观面对生活的充电站。
我很能理解酷儿观众看完这部剧后内心巨大的失落感,因为如此美好阳光的日常生活,就是我们从未拥有过的青春啊,我们习惯于黑暗的眼睛,被这五彩斑斓的幸福灼伤了。
不过没关系,就像剧中老师说的,探索自我的美妙之旅几岁开始都不算晚。
至少我们还有《心跳漏一拍》。
作为一个酷儿,我很想感谢 Alice Oseman 创造了这些治愈人心的故事,新世代的酷儿们值得更健康的成长环境,尽管现实和银幕中的理想相去甚远,但是真心希望那些支持酷儿群体的创作者、电影人、音乐人们,不要停止创作。
去创造,去播撒,去爱,这个世界受困于黑暗角落里的酷儿,会因为你们的创作,而触碰到光。
后记这原本是一个视频影评,但在 Bilibili 和微博全部未过审。
《心跳漏一拍》是一部非常阳光的关爱酷儿青少年的作品,我觉得当中探讨酷儿心理健康的部分非常有价值,因此做了很用心的视频,详细地讲酷儿青少年在生活中可能遭遇的精神伤害、如何应对以及更勇敢地生活,但是最讽刺的是,Bilibili 给我的判定理由是「含有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的内容」,看来他们认为酷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不算健康。
互联网将世界的空间和时间一并拍平了,当我们在观看《心跳漏一拍》这样的剧集时,当我们沐浴在这疗愈的虚构阳光下短暂地喘口气时,现实却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这个群体距离「存在」还有很远,我们距离像这样被「尊重」还有更远。
后记的后记经过再三修改和上传,视频版终于发出去了。
过审方法:把所有酷儿相关词汇替换成英文词汇(因为不想使用谐音和缩写这是我最后的倔强),等到午夜过后再上传。
视频版链接:Bilibili:老直啊微博:老直的电影海滩本文提到的相关视频:香港 Pride Parade 纪实
明明可以流但不流泪的部分。
漠不关心的父亲,欺负霸凌他的恐同哥哥,这些他长期习惯的“家庭困境”。
作为“男性化”的一方,不轻谈泪,从“女性化”一方的同性恋来审视,更加增加金毛身世的立体性 第二次留下一滴泪,第一次在第一季网络查询“什么是双性恋”时。
第二季,他尝试走出舒适圈,避免别人误解他性取向的麻烦,他要出柜坦诚他是双性恋,但庞大的世界社会排山倒海的话语仍然过于沉重,他恐惧和害怕,甚至一度退缩:“双性恋就是男女两边出轨,别去找对象”、“你怎么知道你是双,你怎么知道你不是同性恋”、“同性恋就同性恋,扯什么双性恋”、“同性恋有什么好不承认的”、“双性恋必须选边,你到底更喜欢男还是女”,他自己都还在迷茫,他也没法一一解释 但全季最高潮,让他崩溃大哭的还是他爱人的过往。
当他们以3分钟一hug,5分钟一小小kiss,10分钟一大段糖份吻戏逐步推向对“性”的讨论的时候。
他开始注意到比他在LGBT这条路上走了更久的他的同性恋伴侣。
他的同性恋伴侣陪他一路认同自己,适应社会,到现在开始让社会接受自己。
但这个作为过来人的同性恋,曾经有过比他更糟糕的经历。
除了社会对同性恋的不宽容恶意,言语暴力,他前任的背叛以及整个校园对于“女性特质”“女性化”男性同性恋的集体霸凌,校园霸凌让他陷入进食障碍的折磨,甚至曾经不断割腕轻生。
他抱着他哭得很凶,他可以麻木地面对自己的家人,他不是那么害怕面对这个社会,但他对爱人心里的千疮百孔无能为力。
他们彼此的包容与爱让彼此的形象更加高大,每一季他们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把互相推向更高处,成为更好的人
预告看了很期待今天上午开始重新从第一集刷,相较第一季有了更多内容上的延伸,让我更加清晰的认识到come out对于一个人心理和生理上的压力究竟有多大,人们总用所谓世俗的眼观框定这个人的行为,我觉得我今年跟往年比对一些概念还有心态上有了更多转变,我想起我去年并不太舒适的点以及22年开播后,对于跨性别人群有时候的心态更多是嘴上支持,但并不是特别认同这一类人的爱恋,但最近这两天看我对于艾尔和陶之间的关系转变反而觉得很美好,对于友情和爱情的定义和思考让我在陶身上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也总是认为友谊高于一切,但似乎爱情来时会模糊这个准则,多年朋友转变成恋人并不会是立刻进入这种爱情状态的,成为恋人后是不是也会觉得以前朋友的状态反而更舒适,我觉得做爱人和做朋友即便是体贴彼此,要关注的点总是不一样的,关于这个部分的内容,我在艾尔和陶身上看到具象化。
尼克在出柜问题上的反复挣扎,以及自己信守承诺的信念总是被现实击破,我总替他揪心,看着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以前对于向大众坦白自己性取向这个事实有多难开口这件事没有清楚认知,当然玩的好的我可以说我更喜欢同性,留心说出口的情绪时我发现自己还是会紧张的,我甚至忘了我在一个并不是说玩的最好或者很好的女生面前说出这个问题,甚至被对方猜到我是不是更喜欢同性时,我那一瞬间的慌张,虽然心里认为我说出口,难道我就会因为你跟我同一个性别我就会喜欢你吗,不要有这种错觉,但实际上还是会因为怕对方有这种认知而去专门解释,即使我喜欢同性也不代表我就喜欢你这种内容。
这个行为和思考模式让我觉得好固化,就是那种我们注定摆脱不了觉得自己不同于普通人所以会被审视和批判的认知,或许我从心里就觉得我与其他人不同,尽管我总喊着性别与爱情无关的口号,实际上难道不是我本身就陷入了一种不平等的思维模式里吗。
在被《奥本海默》震撼的失语的这段时间里,在反反复复斟酌那怎么也写不完的“万余字”时,竟把第二季看完了。
简单、纯爱到全是心跳的这部剧怎么就和着《奥本海默》那异常复杂异常庞大的思考成为了我这段时间的全部呢?
可能,答案就在这虽然非常低龄向但清新不做作、真诚有见地的一人一事一言中。
总听身边有人说工作太累,闲暇就只能看不动脑子的剧。
私以为不动脑子可以,但伤了眼睛、脏了耳朵、污了心,着实是对不起脑子。
所以,如果你感觉白天里工作学习生活很累,那不妨在无人打扰的夜晚打开《Heartstopper》,不需要动脑,也可以在他们小小的确幸中开心的愉悦、幸福的尖叫。
I'm a messed-up person, CharlieI. I liked you. You know that, don't you? I know I was a piece of shit, but I really liked you. If I'd just had more time… I want to be like you too, but… my parents would never accept who I really am.I'm sorry, for everything. I just wanted something good. You ware something good.我是个一团糟的人,查理。
我喜欢过你,你知道的,对吧?
我知道自己以前是个烂人,但我真的喜欢过你,要是我有更多时间的话。
我希望像你俩一样,可是,我父母永远不会接受真正的我。
我为曾经做过的一切向你道歉。
我就是,想拥有一份美好,你就是那份美好。
看到这才知道标题的sorry原来是对查理的sorry。
从这个正式的道歉来看,本也在成长。
青春期时不成熟、来自周围人和家庭的压力和眼光,导致他伤害了查理。
人不是非黑即白的,他思考了自己的行为,并做出正式的道歉,这是成长了。
现实中有很多像本一样的情况存在,而真的能认真的去道歉的很少很少。
下面是查理的回复,我觉得回复的好好,我好爱这一段台词,值得全文背诵Do you remember the first time you kissed me? You didn't even ask. you didn't pause to wonder whether it was what I wanted, and I went along with it because I had a crush, and I didn't know any better. I didn't realize that you had all the control. When I eventually did realize, I thought… "This must be what I deserve." Someone taking whatever he wants from me whenever he wants. Treating me like I'm nothing the rest of the time. Now, whenever anything good happens in my life, there's a voice in the my mind telling me I'm worthless and that I don't deserve it. And now you want me to forgive you so you can feel better about yourself? I'm glad you realize what you did was wrong, but you don't get to ambush me into forgiving you. "Sorry" doesn't make up for everything you did to me. I really hope you become a better person so you don't hurt anyone else. But I don't wanna be there to see that happen. I don't wanna see you ever again.还记得你第一次吻我的时候吗?
你都没征得我同意。
你没有停下来想想,我是否希望如此,我当时暗恋你,也搞不清状况,所以才让你吻我。
我没有意识到主动权全在你,等我终于明白过来后,我心想:“一定是我活该”。
有人随心所欲,从我这里夺走他想要的东西,完事后压根不把我当回事。
到现在,只要我生活中有好事发生,我脑海里就有个声音,跟我说我一文不值,我不配。
现在你却希望我原谅你,让你自我感觉能好一点?
我很高兴你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对,但你不能突然冒出来让我原谅你。
跟我道歉弥补不了你对我所做的一切,我真心希望你变好,这样你就不会伤害别人。
但我不想呆在你身边,看你变好。
我再也不想见到你。
这一段查理说得太好了。
这些话一定要说出来的,本对他的伤害太大了。
你找不到自我,但这不能成为伤害别人的理由啊。
有时候道歉也只是为了让自己好受一点。
不能因为道歉就原谅,伤害就是伤害。
伤害已经造成,伤口已经有一个疤痕存在,即使再怎么道歉,也弥补不了曾经受过的伤害。
这就是正常人的感受,查理的不原谅就是正常人的态度。
爱的前提是相互尊重,遇见尼克以后,查理越来越勇敢的表达自己,勇敢对不舒服的事物说不了。
真好!
尼克查理离开后,从与酷儿同行的海报淌下来彩虹颜色的流水,在将要漫过本的脚的时候,他选择后退。
本不能接受自己,他父母也不能接受他,他还需要找到真正的自己。
Kit太壮,衬衫纽扣紧绷着太不纯爱,我在11年级学生身上看到肉欲是我有罪。
原来全世界的家长都在乎孩子的成绩,一切可让步,唯有学习不做任何妥协,恋爱的腻歪和作业的deadline只有二选一,当然聪明的年轻人会做出成熟抉择——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整一季扣住“不”或者说“拒绝”,人当然有拒绝的权利,不是接了吻就一定要在一起;不是一定要和父母出柜;不是所有的人都一定要成为恋人;不是一定要原谅伤害过我们的人。
这其中包含了编剧对于每个角色的赋能,我们见过太多理所当然,受害者理所应当因为心软原谅加害者,却忘记原来有拒绝的理由——道歉并不能抚平伤痛,见证坏人的蜕变并不是需要受害者旁观的。
各类套路与反套路的交织,给予我完全猜不透的观剧体验。
Colman的那句:He doesn’t have to know,sweetheart.He got no right to know,you don’t owe he anything.
Colman真是我的精神母亲,伴随着Colman淡然心疼的眼神,如此简单深刻的道理流露,短短两句直击我心,止不住的泪流。
在强迫自己对至亲坦诚时,往往忘了当初为什么做出如此选择,出于对于爱人的负责?
出于对自我需要的要求?
难道真有为不在乎自己、没有资格了解自己的人获取了解支持的必要吗?
这句话也解答我长久的迷思,拥抱一切我应得的,不在乎一切不在乎我的人的思考,给予不了支持的,就随他去吧,有爱人用力拥抱爱人,无爱人用力拥抱自己吧。
真美好!
第二季就像是拨开了糖果🍬的那层糖衣,看到了那颗每个千疮百孔的心。
好喜欢这种群像剧,每个人的设定都更加丰富了,nick和爸爸的纠结,查理的ED,陶害怕失去,艾尔也在意陶的想法,艾萨克发现自己是无性恋者,darce窒息的妈妈…有好的家庭也有永远无法沟通的家庭。
这部剧让我理解到,加害人与被加害人之间,有永远无法被原谅的点,比如查理没有原谅ben,这一刻真的有点让我意外,我的惯性往往觉得ben可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然后真诚的道歉,对方接受,但我没想到正确的做法也可以是:被霸凌者受到的伤害,可以说出“我不原谅,但我希望你变好,不再去伤害其他人”。
以及,查说ben第一次吻他是没有征求过同意的,我突然一震,自己竟也觉得亲密的关系好像无需多言,不需要征求意见。
但在nick和查的身上我看到了那种健康的亲密关系,比如亲吻前要问“可以吗?
”,“你确定你想要这么做?
”…nick的细心是完美的,他很会在亲密关系中好好讲话,发现问题并且马上问出来(但不是质问),比如从tao那里听说霸凌的事件,他也只是最后小心的询问查理没有说过的霸凌事件。
而查作为被霸凌者,被骂被霸凌,加害人的语言(比如骂恶心和奇怪),会让他觉得自己真的是这样的人,而过多的回忆和诉说只会对对方徒增烦恼造成伤害,所以才会选择伤害自己(例如自残或节食)。
然后有对比的是Darcy那边,她一直扮演着身为蕾丝边首当其冲拥有自信的样子,但在家里她永远被施压,所以一道家门是分割她两种人生的点,所以她不敢回应爱,也许是因为她害怕自己永远过不去父母这一道坎,所以没有底气说爱。
…除此之外种种,在舞会的结局就像是一层层拨开糖衣,即使年纪很小,我们也可以用“千疮百孔”这个词来形容人的心。
看似有点夸大,在青春期的孩子,还没有经历社会,这么小的一颗心,怎么会千疮百孔?
抛开主线宣扬的LGBT群体之外,更多触发到我的童年经验,比如我似乎从来没有从被霸凌者的角度看待过问题。
昨天和友人见面,我们刚刚好聊起过小时候的话题,因为她是转校生,所以经历过被冷落的感觉,被掀乱桌子、被朋友孤立、被指使做事等等,而我恰好是呆在“霸凌者”这个群体里,但我不霸凌,我的角色现在看来就是“墙头草”,中立,旁观者。
所以当她跟我说其实小时候这算是一种很浅程度的“霸凌”,我才意识到这个问题。
以及有很多我并不记得的事情,她说也许受害者比加害者更容易记住这件事,加害人往往会忘记(大概)的可能。
所以我想,也许站在我的角度,我或许曾经做过的事情,不好的,不成熟的行为也会对过去的朋友造成过很大的伤害,就像我也被其他人影响过一样。
想到这件事的时候,我想是突然打开了思路,觉得自己一定要好好对待身边的朋友,以免伤害到他们。
ps,我好喜欢里面的友谊,好喜欢大家一起拥抱🫂我非常非常非常期待第三季了,即使糖果磕磕绊绊细碎不堪了,我也想慢慢放在嘴里融化😢
看前几集意识到我要是有孩子一定是个可怕的鸡娃妈(多亏我没有),知道不对但心里一直在尖叫怎么可以为了谈恋爱不写作业啊啊啊!
主角们处理感情的方式比大部分成年人都要成熟,很像是在给青少年们做一个荧幕典范,在很耐心地和观众讲:出柜不需要着急,可以慢慢来,因为这么做不是为了任何人,只是为了自己可以不在乎任何人的眼光走在阳光下,可以不勇敢,但要包容,要倾听,要对话,要对爱的人说自己的遭遇和隐痛。
最近也越来越理解他们说的representation matters到底是什么意思。
昨天刚好在听命硬,侧田锤着胸唱“顽强地等再过廿个十年,等整个世界换风气”,是不是就是这样一个世界啊。
当然完美的缺点就是稍微有点无聊。
看到大部分评价是比第一季更甜,虽然打啵次数急剧增加,据统计本季所有主角加配角一共打了一百多次啵哈哈哈哈,但是反倒缺了点悸动的感觉。
毕竟恋爱戏永远是暧昧时期最好看。
老师加入带来一点成年人flirt反倒火花四溅。
很喜欢朋友们的边角料戏份,Issac意识到自己是asexual,连Imogen都开始对女生有好感,那种自我探索的感觉真好啊。
最喜欢的镜头是Nick要和Imogen出柜的时候,胆怯地跟着她往外走,一回头看到一班朋友坐在地上边笑边鼓励他,那种被朋友的爱和支持包裹的感觉是这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
我好喜欢这个LGBTQ大家庭。
Cheers!
怎么感觉全员恋爱。。。炸裂
看完唯一有印象的地方是nick出柜的过程生动诠释了bi无人在意的一生,bi出柜中,众人:哦我不知道你竟然是gay…而nick至少还有美丽脸蛋魔鬼身材和善解人意的男友
非常喜欢结尾部分,面对全世界的恶意,没有什么是比喜欢的人抱你一下亲你一下更让人心安的了,而这便是爱的力量,也是作品一直所传达的。不过这种爱并不止于爱情,还有友情和亲情,所以即使他们面对着烦恼或困境也不会就此消沉,因为他们并不孤单,都在用爱互相温暖着彼此,也让他们有勇气能站起来,做最真实的自己
什么时候能看到同等质量水准的女同片…真的不喜欢看苦大仇深的…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太久没看欧美剧而产生了认知断层,以至于让我对剧中对性少数群体的无比包容而产生了怀疑,这是性少数群体的天堂吗?中国母亲对儿子找trans恋爱无比支持,90%的父母可以接受自己的孩子是lgbt,连发表恐同言论的直男都会道歉,横亘在两人之间的阻碍是历史作业……所以究竟是墙外真的已经如此美好,还是这就是一个美丽的肥皂泡泡。
nope. 太腻了,也太刻意了。更像一本性向启蒙书的配套视频,你看里面有异性恋、男同性恋、女同性恋、无性恋、跨性别者……没人“闲着”,这一点也不浪漫。
太垮了
不知道为什么在我心里《以爱1》成了一座永远无法翻越的高山。
简单得有点单薄,精致得有点虚空。
从头甜到尾...LGBT齐全 甚至还有无性恋
9分,观感渐佳,从前几集的疯狂发糖到后几集人物性格与故事的挖掘,整部剧不再单纯地停留在校园爱情故事,而是逐渐成为展示LGBTQIA+性少数群体青春生活的窗口。在这一季中,每位人物的个性变得立体而真实,剧集多角度地展现了不同人物下的个人故事。从身份认同到出柜,每一步路都是漫长的,每一步也是因人而异的。每一张笑脸下都有着背后的辛酸与苦楚,但如果仅让自己默默承受一切终有坚持不下去的那一天,因此当有朋友和爱人陪伴在身边的时候,不要封闭自己,给自己和他人一个倾诉和倾听的机会。
甜到发腻的puppy love,过分纯情到虚幻,说教性太强,就怕小朋友看不懂,直接怼着脸说。话说Yas实在太好看!腿长一米八,穿的每一套衣服都太好看!
Tao好帅!Elle好美!只是腐国已经没有异性恋了吗……
延续了第一季疯狂撒糖。巴黎旅行的几集真的太美好了,但如果我在博物馆的里遇到这么一群聒噪疯跑的高中生,I’d kill ‘em all 🤫😡💣
这一季亲亲太多了,简直甜掉牙了,出柜就出了将近两季,进食障碍也没深入讲,情节展开太少了,在剧中这个平行世界里达成了异性恋成了性少数的世界观(非赞同也非不赞同这里不再扫兴赘述)。去巴黎玩的那几集还不错,欧洲真的是哪儿哪儿都要去巴黎呀。
每个人都不完美,聚在一起却如此perfect。剧集的配色好好看啊😻
Pua恋爱关系 讨好型人格 控制欲父母 崆峒深柜 厌食症与无性恋 queer生态图鉴。S2有点强行正确,但silly teens校园生活还是喜闻乐见
2.5 / 第四集写出个奇烂无比的冲突场景后触底反弹,第五集本应显得最刻板的卢浮宫之旅反而成了整整两季最华彩的段落。很可惜依然没有深度的时间停顿而空留一个隐隐约约致敬《法外之徒》的表皮(哪怕仅仅是盯着一幅画更久一点呢?)。之前觉得这个系列的问题是甜到几乎没有现实感,但从第二季看来恰恰相反,更多是拉郎配美学都执行得不够疯批不够鲜活。另一个问题是对异性恋中心制权力的描绘太过局限于语言,导致叙事太过集中于“出柜”这个言语-行为,越写越狭窄越轻飘——相应地,对诸多身体议题的退避就显得毫不意外了。
就问今年圣诞能出来第三季吗?敢不敢!快点!真好磕!
这可能是我看过的吻戏最多的一部剧(?)S1超甜的,S2就...看完没有任何感受。比起几对之间的爱情,这群孩子们的友情可能给我印象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