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辜者》《无辜者》是由埃斯基尔·沃格特执导,这个导演我也不过多介绍了,因为我自己也不是特别了解他,网上所能查到的资料也是有限的,感兴趣的观众可以自己去查一查,另外主演们也根本差不到太多的资料,那我们就跳过这个环节直接聊聊这部2021最好的一部惊悚片吧,《无辜者》。
(儿童世界)《无辜者》当我看完之后我已经确定这是我2021年看过最好的一部惊悚片,《无辜者》导演聚焦到了儿童身上,但是这绝对不是一部儿童电影,整部电影充斥着成人的世界观,电影主要讲述四位孩子拥有超能力后发生的恐怖故事。
其实我们可以想一想儿童拥有超能力和成人拥有超能力谁更加的恐怖,当然肯定是儿童,因为儿童没有自主的思维能力没有人性和道德的约束更别说有什么太多的感情色彩,大多数只剩下主观视角。
《无辜者》的台词并不多,因为大多数的视角都是给到了孩子身上上,但是用空间氛围与画面构图去推动故事,这也是这部电影的一大看点,想要学习摄影拍的小伙伴可以吧这部电影当做为教科书进行学习,整部电影很干净,但是导演用这种干净的画面拍出了让我寒毛直竖的恐怖片真的是挺厉害的,我记得上一部让我有这种感觉的电影还是《仲夏夜惊魂》,可以说这部电影延续了《仲夏夜惊魂》的所有优点,电影没有过多的对白大多都导演利用空间元素完成恐怖片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小黑女孩被妈妈杀掉的那一场戏真的拍的非常的惊悚,构图和配乐配合的非常的好,整体的惊吓也摆脱了一惊一乍更多展现的是画面的高级质感。
《无辜者》拍摄手法比较文艺,可能也有很多观众会被劝退,但是你只要坚持到一半我相信你能感受到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无辜者》也可以算给现在已经崩盘的恐怖片市场打了一针很好的强心针,我觉得这位导演在不久的将来应该会被好莱坞挖去吧。
电影中的小孩不再童真,更多的是展现童年的所有坏事,并且这些坏事会让你有一种反胃的感觉,整体故事基调也是相当的压抑,导演用一种非常写实的方式进入儿童世界,虽然电影是超能力的小孩,但导演可能还是映射出现实世界里,大人们对于边缘儿童的忽视与教育的缺失。
四位小孩在家庭与生活中都拥有一定的缺口,黑人小孩作为全片中的反派也是拥有一定的说服力,虽然他代表着恶,但是这种恶是有因果,从小缺少家庭关爱的他让他的内心已经扭曲,没有善恶认识剩下的只有自我,以前他怕自己的妈妈和欺负他的男孩,但当他拥有超能力后剩下的也只是报仇,欺负比自己更加弱小的人与动物,虐猫杀人也成为常态,他害怕比他更强的人,比如后面出场的智力缺陷的小女孩。
种下这一切恶果的就是他的教育,他的妈妈以一直非常暴力的方式摧毁了他的童年也摧毁了他的一生,甚至得到了弑母的恶果。
黑人小女孩与智力缺陷的小女孩,他们代表着全片的善良,可能这种善也是能成为她们心灵相通互相感知的原因,她们在自己的家中都得到了应有的关爱,黑人小女孩虽然一直拥有一位爱着她的母亲,但是她缺少了父亲的关爱这样也让她渴望得到更多的关爱,并且也能理解爱与不爱的感受,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她一直帮助着智力缺陷的小女孩的原因。
智力缺乏的小女孩,因为天生的残缺所以她的父母对她更加的爱护,但是这种爱护其实也并不了解她,也不知道她到底想要得到什么,因为她天生收到父母的保护也让她的潜意识更加的强大,也让她学会了如何去保护她能保护的人,这也成为她走向善的最终答案。
接下来就是我们的女主,小女孩她更像是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她嫉妒比她更加受到关爱的姐姐,所以在鞋子里放玻璃,用自己的手用力的掐自己的姐姐,但是经过一系列的发生与理解,让她了解了真正爱的意义,所以最后她也得到了觉醒,她也知道应该去保护谁。
《无辜者》虽然没有过多的对白,但是他的故事思路是非常的扎实。
可以说无论你是商业片爱好者还是文艺片爱好者在这部电影中你都能得到你所想得到的东西,我反正是被他的画面构图给惊艳到了,期待导演的下一部作品。
喜欢恐怖片、惊悚片的观众一定不要错过这部优秀的电影作品。
我发现了一个最惊悚的事实,就是几个孩子都是超能力者,孩子的父母们却全然不知。
这亲子关系得有多疏离?
孩子活在孩子的孤独里,成人活在成人的痛苦里。
回到片名《无辜者》,我想导演想讨论的很明显了。
在影片里的几个孩子都是在父母缺位,缺爱的环境下野蛮生长。
我们能在孩子的身上找到父母对待孩子的影子。
暴力冷漠的母亲催生出漠视生命的恶魔,对残疾姐姐悉心照顾的母亲催生出嫉妒心理的小太妹,父亲不知所踪深夜以泪洗面的母亲催生出胆小懦弱的爱莎。
可偏偏孩子们都是超能力者,他们甚至可以互通心灵。
我想即使不意象化成超能力,孩子也总更能读懂孩子吧?
而成人和孩子之间却隔了一层不知道是什么。
影片里的孩子都是无辜者。
无辜地生了一场病智力只停留在4岁。
无辜地承受着父母给孩子带来的一切负面影响。
无辜地成为一个超能力失控的恶魔被反杀。
我想,这不是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讨论。
单纯如安娜,智力只有4岁的孩子也因失去朋友妹妹有危险成为施暴者。
看似无辜却也大开杀戒。
整部影片充满了对孩子天真的抹杀,温暖可爱如爱莎,也被导演抹上一脸白癜风。
让你爱不起来,极不舒服。
所以,到底是孩子不可爱还是成人不可爱呢?
孩子有什么错呢?
请善待孩子们吧,你温柔待他,才不会亲手培养下一个恶魔。
孩子也不过是成人世界的投射而已。
孩子的世界,有时候并不比成年人单纯。
《狩猎》《伊甸湖》《谁能杀死孩子》等影视作品,就让我们看到了孩童的阴谋与谎言,乃至人性中暴力阴暗的一面。
最近,有一部新出的电影同样聚焦这个主题,带我们进入儿童的隐秘世界。
有人评价:它就是今年最吓人的惊悚片,没有之一——无辜者
这是一部挪威电影,提名了今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一种关注大奖。
导演埃斯基尔·沃格特,此前仅拍过一部长片电影《盲视》。
影片讲述了一位失明女子和她幻想出的另一个内在世界,在虚与实的切换和交错之间,呈现出了他精湛的故事编排能力。
凭借这部处女作,他一举拿下柏林影展最佳欧洲电影奖、圣丹斯电影节编剧奖,可谓一鸣惊人。
在这部新作中,埃斯基尔同样表现出了极强的想象力。
他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一群孩子之间,让人毛骨悚然的故事。
温馨提示:下文有剧透影片一开始,小女孩益达和家人搬家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开始了新生活。
益达有一个姐姐安娜,她患有先天性残疾和精神障碍,无法自由行动也不能清晰说话。
益达
安娜从外表看来,益达和大多数童真可爱的小女孩无异。
但在她的深处,却隐藏着一个恶魔。
她会面无表情地踩死脚下的蚯蚓,站在阳台上朝楼下吐口水。
或许是觉得残障的姐姐分走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她还会把这份怒气报复在姐姐身上。
趁大人不注意时,她会使劲掐姐姐的皮肤,甚至把玻璃的碎片放进姐姐的鞋子里……
搬到新家之后,益达认识了一些新的小伙伴。
其中有一个名叫本杰明的男孩,他和益达一样,同样内心住了一个恶魔。
本杰明成长于一个单亲家庭,和离异的母亲一同居住。
他性格孤僻,没什么朋友,偶尔还会被年纪更大的男孩欺负。
和益达见面后,他们逐渐成为了朋友,两人内心深处的恶意也实现了某种程度的联结。
在本杰明的带动下,他们以十分残忍的手段杀死了一只小猫。
事后,益达感到过惶恐和后怕,但本杰明却毫不在意,甚至以此为乐。
除了喜欢虐杀动物之外,本杰明还有一个更让人毛骨悚然的特点:他拥有一项超能力,可以通过意念控制物体的移动,甚至控制人的行为。
他曾在益达面前表演过这项超能力,还在与益达的姐姐安娜发生争执时,使用超能力将安娜弄伤。
实际上,除了本杰明之外,安娜和另一个小女孩爱莎都拥有某种程度上的“超能力”。
安娜可以使用自己的意念控制物体的运动,让旋转中的盘子始终保持旋转。
而安娜、爱莎、本杰明三人之间存在某种心理感应,即便他们相隔很远,也能感知到对方的所见、所听和所想。
爱莎这是一个只存在于几名孩子之间的秘密,身边的大人们对于这一切毫无察觉。
而这种超能力一旦不被约束,被恶念支配,就会引发难以想象的灾难。
本杰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为了报复欺负过他的男孩,使用超能力控制一名陌生人,将这个男孩杀死。
和母亲发生矛盾后,他也使用超能力将其残忍伤害。
恶意一旦漫无边界地滋生,后果将不堪设想。
爱莎为了阻止本杰明继续杀人,和他争吵起来,结果却被本杰明报复杀害。
为了结束这样的悲剧,曾经与本杰明为伍的益达站了出来,想要制止他再次犯错。
而拥有超能力的姐姐安娜也和益达联手,至于他们能否成功,就留待大家去电影中寻找答案了。
《无辜者》的制作团队说:“这是一部成人电影,讲述了进入儿童秘密世界的令人震惊的旅程。
”此前,像这类聚焦“恶童”内心世界的经典影视作品,相信大家都看过不少。
去年的爆款国产剧《隐秘的角落》,让我们看到一个儿童超越成年人的缜密心思,阴谋与算计。
提名奥斯卡的《狩猎》,展示了小孩子用谎言彻底毁掉一个人的全过程。
还有更加赤裸的《伊甸湖》《谁能杀死孩子》,让我们直观感受到恶童的血腥暴力和残忍杀戮。
《伊甸湖》不过,要说到儿童犯罪题材的代表,就不得不提到一部作品——威廉·马奇的小说《坏种》。
大名鼎鼎的史蒂芬·金曾评价道:“如果你想知道八岁的小孩能有多坏多冷血,那就读一读威廉·马奇的这部小说吧。
”可以说,这部诞生于1954年的小说开创了儿童犯罪题材的先河。
后来的《孤儿怨》《第39号案件》《尤伦卡》等电影,均改编自这本小说。
《坏种》同名电影于1956年上映,并荣获了当年奥斯卡的三项提名。
2018年,这部电影被翻拍,由麦肯娜·格瑞丝饰演天使面孔、恶魔心灵的小女孩艾玛,成为了无数人的阴影。
这些电影的出现,不禁让人联想到生物学上的犯罪基因理论。
它指的是有一部分人从出生起,身上就带着犯罪的基因,会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
但在这部《无辜者》中,导演却不仅仅是想表达“性本恶”的论调。
恰恰相反,他通过片中超自然的设定,以儿童片的外壳,表达了对成人世界的控诉。
电影中,拥有超能力的爱莎和本杰明都生长于单亲家庭。
爱莎喜欢在一个人的时候玩洋娃娃,而本杰明则建立了自娱自乐的秘密基地。
可以看出,他们都在家庭关爱方面存在某种程度的缺失,甚至还受到过暴力对待。
身上有伤痕此外,片中的儿童和成人之间,也存在着一重天然的屏障。
儿童之间可以通过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来进行交流,所以即便是无法说话的安娜也能和爱莎产生心理感应。
但是父母和儿童之间却沟通困难,他们不了解儿童的精神世界,只会用成人世界的法则来粗暴地解读儿童的表达与情感。
片名叫《无辜者》,但是从这个角度来看,在电影中一起又一起的悲剧面前,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片中赋予几名儿童的超能力。
电影用这个看似超自然的噱头,隐晦地探讨了儿童世界里善与恶的界线与转换。
安娜、爱莎、本杰明都拥有特殊的超能力,他们是儿童中少见的特例,也代表了两类人性的极端:安娜、爱莎代表的“性本善”,而本杰明则代表了“性本恶”。
但现实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像益达一样没有超能力的普通人,在儿童时期善恶观也并不稳定。
这样的人可能会从小就淘气、恶作剧,甚至做出伤害他人的事情。
但随着环境的影响和教育,他们也会树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对善恶有正确的判断。
于是在电影末尾,益达选择与曾经的好友本杰明决裂,和姐姐安娜一起对抗恶魔。
因为在儿童的世界里,善恶并没有明显的界线,善与恶的转换往往就在一瞬间,这取决于他们所处的环境和身边的人。
总的来说,《无辜者》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恐怖和惊悚片。
它没有怪力乱神的阴森场面和突然冒出的跳跃式惊吓,更多地是呈现一种让人沉浸其中的心理惊悚。
配合片中阴冷的摄影和沉闷的配乐,在惊悚氛围的塑造上张力十足,让人全程都头皮发麻。
如果你也喜欢这类心理惊悚电影,这部年度惊悚片一定不要错过。
除了本杰明控制大人去杀人,几个主角之间的肢体冲突却并不多。
冲突像孩子们的超能力一样只随着人工湖的水波纹和地面的沙石纹路在无形中出现。
电影塑造了本杰明这样的一个恶,爱莎这样的善,安娜这样的纯洁,和益达这样的成长期在善恶之间摇摆不动的儿童。
或许电影想要探索儿童世界善恶的走向,就像本杰明也是被环境不重视,从小恶走向大恶,而爱莎和本杰明有相似的背景却也被环境塑造成早熟而善良,安娜因为智力停留在三岁,代表着无法被污染的纯洁力量,代表了一切的最开始状态。
而益达则是在从小恶做出不同的选择产生不同的想法反思自己,最后走向善。
演员演技很好,但是或许是为了塑造这样的主旨和人物形象,无辜者这部电影反而失去了一定的恐怖感,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吓人,期望值很高,看下来就觉得平平无奇,只能从主题内涵方面夸而没有让人感觉毛骨悚然难以忘怀的神秘恐怖感,是一部恐怖片的失格。
虐猫恐怖,控制别人杀人恐怖,让男孩腿折断恐怖。
但是让我具体想起来又觉得并没有那么深刻的记忆点。
北欧气质很足的恐怖片。
明明讲着相当残忍的事情,却以一种冷静而缓慢的叙事娓娓道来。
本杰明的黑化印证了很多带恶人都有个不幸的童年。
本杰明身在单亲家庭,母亲又不怎么关心他,在外还受到霸凌。
这样的经历给本杰明留下了内心扭曲的种子,因此当他具有超能力(物体移动和心灵魔法,像绯红女巫)时,他便很自然地把这些能力用在他不喜欢的人身上。
从虐猫开始,越来越狠:操控开水烫亲妈,把别人家小孩弄骨折,操控爱莎的母亲杀死爱莎。
很多时候阻止恶念转化为行动是因为善恶观的存在,但这层防护网对一个小孩来说并不存在。
本杰明还是个爱玩的孩子,追随了自己心里直观的感受并用自己引以为傲的能力表现出来。
你讲给他什么性本善啊性本恶的人家也不懂,他只是扑闪着自己的大眼睛,好奇地抚摸小猫,下一秒踩碎了它的头盖骨。
当然如果没有遭到阻止,我们完全可以猜测本杰明的未来就是范大娘说的“混世人魔”:江湖顿时笼罩在一片腥风血雨之中。
爱莎是四个孩子中善良的代表。
她家里的经历正好与本杰明对比,爱莎虽然也是单亲家庭也因为白癜风遭人排挤,但她的母亲会轻声细语地安慰她呵护她。
再加上心灵感应的能力,理解可以增强一个人的共情,这是爱莎善和体贴的来由。
伊达是四个小孩中比较成熟的一个,意味着她心思比较重,会用计谋。
伊达本身也是善恶并存的,从一开始用恶作剧欺负没有痛觉的姐姐安娜并觉得好玩,因为父母关注智力低下的姐姐多一点而嫉妒,却因为虐猫事件中直观地看到了残忍和痛苦而慢慢觉醒了同理心,最后和本杰明决裂,和姐姐一起与本杰明决战。
总之能让我从本片中看到的,儿童的天性与引导叭,以及会联想到连环变态杀人狂是如何炼成的。
但是操控慈爱的老妈杀死善良的女儿这种设定效果很好,但下次请别拍了。
太反伦理了吧~很难接受。
这是一部关于人性的影片,它是讲给成人的儿童寓言故事,也许大人们已经忘记了自己曾经也是由儿童一路走过来的,这个过程中有善有恶,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一个孩子是怎样一步步由恶走向善的过程……四个小主人公,只有益达没有超能力,爱莎代表善,本杰明代表恶,安娜代表正义和善良终将战胜邪恶。
女主益达则是从恶走向善的一条明线。
这里不讲善良,我们来说一说小男孩本杰明的恶,每个孩子从出生落地都是一颗种子,都需要土壤、空气、阳光和水,土壤象征着家庭环境——父母之间的关系是否和睦恩爱;空气象征着家人对孩子无条件的爱(精神上);阳光和水象征着给予孩子衣食住行(物质上)。
很显然本杰明的家庭这些都是缺失的。
一个从小得不到爱的孩子大概内心充满的只有怨气和恨意,他们的情感一直都处在隔离状态,对“情”没有任何感受,以至于用一些残忍的手段来刺激自己的感受,让自己觉得还活着!
其实他们知道那是错的是不好的,但是他们的内心是很脆弱且痛苦的甚至无法停止自己的行为(无爱的人给不出自己没有的东西),从本杰明回到家痛哭的举动可见端倪。
这样的人除非在日后幸运遇到一个充满爱的人拯救他,或者自我救赎(一般很难)或许才可以走出无情的沼泽。
最后那段姐姐(安娜)杀死本杰明,在之前已有征兆,姐姐的意念能力在本杰明之上,从前面对决那次的阵势就能看出来,本杰明已经害怕姐姐,最后她杀本杰明的时候在我看来旁边大部分孩子(包括小婴儿)都会有感应,姐姐威力很大,她甚至可以召集跟她一样有意念的孩子们一起增加威力从而对抗敌人(面对恶意不必善良)。
后来,我感觉可能是我过度解读了,孩子们本身都是有灵性的,对于这种生死决断都会有感知,姐姐本身威力已经足够大了,不需要有人来帮忙。
漫长的镜头,叮咚缓慢侵袭进入人心唤起恐惧的配乐,还有四位小演员的绝佳演技,观影过程中可以让你轻易代入。
在代入的过程中绝不是轻松舒服的。
成年后,几乎不太能回忆起童年由一些小细节引发的行为,不管这些行为是出自邪恶的意志亦或是善良的意志——但往往是那些最令人深刻的回忆常驻于心。
伊达偷偷的捏姐姐安娜的皮肉,因为安娜的人格缺陷导致她不能全然的做出相应正常的反应,于是伊达的恶意加大,往姐姐的鞋子里塞上许多玻璃渣,导致姐姐脚底出血受伤,也是非常惊悚的细节……善恶就在一念之间。
当下思考问题的时候,你的一念可以将整件事情引导到天堂和地狱,最后你会化身为天使亦或者魔鬼。
但就算是魔鬼,也可以蜕变成天使,就像伊达。
伊达的行为,让我回忆起我童年的时候,也会趁母亲抱着其他家的小孩宠爱的时候因升起的巨大的嫉妒心和占有欲而偷偷的暗地里掐那个小女孩的肉,听她大哭以后,会获得一种扭曲的满足感。
这些都是异常和邪恶的倾向,即使在孩童中也不比大人出现的更多或者少。
当一个孩子的心理,被一个不健全又无爱的原生家庭影响后,很容易变得缺爱,思想与行为变得异常,甚至像本杰明一样具邪恶倾向,但最终做出的选择不是说完全就是原生家庭,童年环境造成的,本杰明自身的性格与心理也非常扭曲和黑暗,他是具攻击性的,没有包容心与接受能力,相信他也根本不知道那些到底是什么,他缺乏一个引导,于是当邪恶在这个孩子身上,通过自由意志扭曲的做出行为选择的时候,可以看到他的力量是多么具有破坏性和严重性。
他也根本意识不到他行为本身的影响。
邪恶,本就不可理喻。
在看到他丢猫并杀猫的过程中,我也不自觉想起我和一位朋友的聊天:
也许大多数孩子在做一些毫无同理心的事情的当下并没有意识到这件事行为本身代表着什么,直到长大以后。
这离不开个人性格以及人格的阴暗面和成长经历环境造就的影响。
但重点还是关乎自由意志的选择——这个世界是二元性的,因此在做选择的时候,大多数人其实都会不自觉偏向更加冷漠、负面、自私的选择,就好像生于这个世界,多少都会被沾染上异常和负面的特质。
但这里有一段关于自由意志的说法:“你使用自由意志的效率取决于你与高我(也就是灵魂、内在的良善)的连接程度。
你与高我断开的程度决定了哪些地方你不能使用自由意志。
但是你总是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力。
你可以使用这种权力来扩展你的自由意志。
你自己所显化出来的领域叫做“可使用范围”。
使用你的自由意志可以扩展这个范围。
这没有限制。
2019年3月16日匈牙利布达佩斯灵魂家族工作坊”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也许不同人有不同理解。
简单来说,如果在做选择的时候——无论你处于何种年龄阶段和人生历程,你都可以静下心想想,我是否还有更好的选择?
——有意识的将自由意志导向更加积极正面的倾向,比如在和人发生冲突和争吵时,大多数人都会下意识的反击、会骂别人,但如果每个人都能意识到,他们其实是真的有选择的——也就是自由意志,那么他可以在吵架的当下思考:那个人如此攻击我,可以从中体悟到,其实他也受伤了,但他不知道如何处理和面对他自己的问题和情绪,所以他也是无助的。
如果在这个当下,静心,做出这样的思考,那么往往在当下你就能做出更加正面积极的选择——你也许会和气的告知对方:我能理解你的处境,但我希望我们都可以静下心再好好谈谈。
就好像本杰明在面对她母亲的责备时,他或许也能说出理解他母亲的话来——但他只是个不成熟的孩子,又能对他有多高的要求呢?
好吧,有些延伸展开的说了。
实质上,每一个选择的当下,都是能让自己更加有效率的做出更加正向自由意志的机会,如果能好好运用,那么这股良善的力量也会像安娜一样,战胜那个摔不死又无法被轻易觉察的黑暗的。
无论是小孩还是大人,拥有更多的同理心,就更能团结更多的正义的力量。
《无辜者》的主角是四个孩子。
在某种意义上,他们颇能代表大量接受移民的背景下当今北欧社会的人口:出身典型北欧中产家庭的伊达(Ida)和有自闭症和语言障碍的姐姐安娜(Anna)都是一头金发,眉毛淡到看不见。
这样的形象让人想起《闪灵》等恐怖片里常见的金发儿童形象。
和母亲同住的黑人小姑娘爱莎(Aisha)有一头浓密的黑色鬈毛儿。
而同为单亲家庭的小男孩本(Ben)则是典型的阿拉伯人长相。
四个孩子的家长各自忙着自己的活计,孩子们有些孤独地给自己找着乐子。
他们似乎在对彼此的感应中结识,玩到一块儿,并在这一过程中认识了自己的超能力。
在《无辜者》的开头,伊达似乎不满父母在姐姐安娜身上倾注了太多精力而偷偷往安娜鞋子里放了碎玻璃。
疼痛的安娜只能咿呀咿呀却无法表达,到回家后脱鞋才看到脚底鲜血淋漓。
而黑人小姑娘爱莎则在自己家中感受到了这一疼痛——原来,她不仅拥有心灵感应的能力,还和安娜尤为心意相通,不分彼此。
她和安娜后来成为了好朋友。
爱莎更引导患有语言障碍的安娜表达自己。
《无辜者》开头的另一个细节是,小男孩本向伊达展示了自己的用意念驱动事物移动的能力(此时他的能力只能移动很小的石头)。
拥有力量而不懂这些力量所带来的伤害的意义,他和伊达将一只可爱的奶牛猫从楼顶摔了下去。
随后,更是残忍地虐杀了猫咪。
(不同与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当家主母》虐杀猫咪镜头,这一镜头是用道具拍摄并用很暗的打光隐藏细节,并未伤害到动物的生命。
)这个细节至关重要,因为当“死亡”这一残酷概念骤然闯入儿童天真的世界,父母如何引导其理解便对儿童的生命认知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如哈内克荣膺金棕榈奖的名作《白丝带》里,当小男孩初识死亡的真意(死去的人再也不会回来),他先是愤怒、悲伤、不愿接受,随即在巨大的恐惧中去验证上帝的权威(这样的事也只有无畏的儿童做得出来了)。
而当他认识到上帝可能只是个淡漠的旁观者时,那由父亲灌输而来的对上帝的敬畏也荡然无存。
而色厉内荏的父权也随着上帝金像的掉漆而一并倒塌。
在对一切权威的蔑视中,这些手臂上系着白丝带嘴里唱着宗教歌曲的小孩从杀鸟开始,一步步走向二战的刽子手。
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之间仿佛有一道神秘的沟壑。
活泼无邪的孩子们不知道哪天开始便学会了沉默和欺骗——这些成人的花招。
而这样的习得往往比大人们以为得要早太多。
当人们希望回答,是坏人长大了还是长大后人变坏了的问题时,对“恶的起源”这个问题的影视探索正在不同角度生产出引人深思的艺术作品。
比如《无辜者》的背景明明是物质和精神文明都高度发达的“人间天堂”北欧社会,不是被宗教和容克地主统治的保守德国乡村。
四个孩子的肤色也符合种族融合的美好图景。
那么这些隐隐约约的隔阂、显而易见的孤独和莫名其妙的暴力又从何而来呢?
电影没有给出答案。
在《无辜者》里,小男孩本还没理解自己的超能力意味着什么,便随心所欲地施展这一能力去教训跟他不睦的伙伴们。
甚至仅仅是为了检验自己的能力便滥用之。
这正是邪恶最骇人的面貌,不是《异形》系列里异形无处不在却又无影无踪的恐怖,也不是蝙蝠侠系列中小丑那种对混乱顶礼膜拜的无秩序之恶。
邪恶最骇人的面貌是一张小孩子无知无畏的脸,他/她扑扑闪闪的睫毛那么浓密,瞳仁清亮得像一汪泉水,皮肤上可能还撒着几粒俏皮的雀斑。
然而人的律法和神的律法在他/她那儿都无计可施。
异形想要繁殖,小丑想要挑衅,而小孩子,你不知道他想要什么,也许他就是觉得好玩儿。
也许他就是觉得,既然我有这个能力,我就去做点什么。
《无辜者》的惊悚感和恐怖性正是如此:游乐场上,孩子们正快乐地踢球。
但镜头竟慢慢推上前去,像一道恶毒的目光。
那是本的视角,又何尝不是人心中时常会闪现的恶意的视角?
只是凡人并无超能力罢了。
于是那飞奔的孩子突然咔嚓一声折断了腿。
又如厨房里,温柔体贴的母亲忽然将菜刀握在腰后转过身来……恐怖不在危险的环境或逼仄的空间中,而在北欧那懒洋洋的阳光之下,在儿童无邪的双眸之中,在最亲爱的家人和盆友那里。
从见到本虐猫开始时,一开始好像有点邪恶的伊达渐渐感到不安、恐惧。
如果说她此前伤害姐姐安娜而安娜无法表达,现在她明显对生命的脆弱和伤害的意思有了认知。
而在本将魔爪伸向爱莎时,伊达终于开始对抗本的邪恶。
6岁的伊达在彷徨中请教母亲,如果身边的人伤害了他人,我该怎么做?
母亲说:告诉大人。
伊达又问:那么大人会怎么做呢?
母亲说:大人会向警察求助。
而伊达并未求助。
现在,她认识了力量和暴力仅有一线之隔。
但她选择像个小大人那样一边害怕一边维护着这个秘密,在执行计划前紧紧抱着母亲默默流泪,大有不成功便成仁的意思。
伊达假装贪玩将本引到本犯案现场之一的天桥上,将本推了下去。
而目睹了这一切的路人甲则震撼不已——小孩儿怎么会如此运筹帷幄、勇敢果决?
但这次“拨乱反正”没有让本回头,倒让伊达摔伤了腿打上了石膏。
最终,在社区静谧的公园里,甩掉了腿上石膏的伊达跑向安娜一起勇敢地对抗本。
安娜仍然不会说话,走路晃晃悠悠,但她对善和友爱的信念似乎强化了她的力量。
大人们还在三三两两地聊天,对这其中的暗流涌动一无所知。
只有小朋友们不知怎地感应到了什么。
连站在楼上吃瓜的其他小朋友们,似乎都扮演了某种角色……《无辜者》最好玩的地方就是它对暴力刻画的克制。
影片以大篇幅浓墨重彩刻画的,是孩子们的互动——因孤独而凑在一起,从一开始的戒备到逐渐走近。
因发现超能力而欣喜,又因感知到危险而惶恐躲避。
四位儿童演员的表演相当惊艳,如本最害怕的是不会说话的安娜。
只要他见到安娜,眼睛的回避就出卖了他。
患有自闭症的安娜永远目光涣散无神,而在她生气时,那微微蹙起的眉头和淡金色眉毛简直是正道的光blingbling在闪。
当伊达感知到危险而跑进房间时,想象中《闪灵》里那个经典的插进门板的尖刀镜头并未出现。
取而代之的是母亲要去出门采购的叮嘱声。
而到本该是高潮的两大boss终极对决时,则以一种沉默统辖一切:脚下的泥土在无声送到,人工湖的湖水则无声地涨落,伊达和安娜紧握着双手,而正义就不声不响地来临了。
到这里,《无辜者》的恐怖似乎告一段落。
在一个温柔的大全景中,小区似乎恢复了以往的安逸恬静。
《无辜者》显然无意渲染儿童世界的邪恶和不可知,而将善和爱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儿童自己对世界的观察和学习中。
于是,尽管这些孩子的家长对孩子们的超能力和小心思都懵懂无知,儿童间却隐隐形成一个互相感召和帮助的同盟。
而对生命的感知和呵护则由此萌生。
这样的单纯使《无辜者》终于没能像同为北欧电影的《狩猎》那般寒冷彻骨,而是在酣畅淋漓的惊悚体验中保留了一丝光明——因为人的存在,世界是不可知和可怕的。
也因为人的存在,世界也可能是可知和可爱的。
唯一能提取出的一个思想,可能想表达,小孩子的天性就是无知。
由于无知,他们对于一切的事物都会充满好奇。
但他们最终会发展成什么样,还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受到的引导教育、原生家庭环境等等。
所以这部电影支持“环境>天性”。
就像Ida,虽然又是踩蚯蚓,又是摔猫,又是“欺负”姐姐,但她一直是好奇的,想要知道后果、想做又有点不敢的那种心理。
而小男孩是喜欢Ida的,所以为了讨好她用尽一切手段:去摔猫、杀猫、表演自己的超能力……因为喜欢,且对很多行为的后果无知,所以显得很极端。
他受到妈妈、大孩子的欺负,自然而然的就是想着去报仇。
本没有什么道德对错的概念。
但是不同的是,Ida生在一个比较文明有爱的家庭,受到的是正面的引导,她也知道有的行为是错的、“做坏事”,所以会问妈妈怎么办。
她想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而小男孩受到妈妈的家暴和虐待,没有人告诉他这样做不对。
他的行为是出于本能的,无论失去追求自己喜欢的,还是去报复伤害自己的。
他的行为准则就是人的本性:自利、自卫。
“ 要是有人对你做坏事怎么办?
”“那就告诉大人。
”“要是我是大人了呢?
”“那就告诉警察,自己去解决问题。
”除了这点可以思考,还有小朋友的演技着实很棒很厉害,其他的就真的很垃圾了。
情节极度拖沓松散,不知道想表达什么主题。
还有人物设定很扯淡,什么神仙斗法超自然。
发现不管惊悚片或伦理片这类重故事情节的电影,看些北欧国家拍的之后你才会有点意识到老美那些片总是跳不出那些俗套,总是重复和无脑(无意贬低,只是词汇量不够,反正就是还行但一般看完就忘吧),这应该也和老美的粗犷文化以及ZZ因素有一定关系吧。
北欧就不管你那么多了,创作者大概有大把的自由空间来表达和抒发自己心底的东西,而且没那么多限制,啥都敢拍。
说回这电影,我是没想到这竟是一部“灵异”片,《午夜凶铃》这类经典恐怖片里的灵异是故事的核心和纠结所在,而本片中的灵异是一个服务于表现人性的故事的桥梁,这个桥梁很巧妙的把人和故事搭在了一起。
但老实说,我不确定自己理解这个故事的核心,是表现少年成长中的心态,还是映射社会的现实,唤起人们关注某些东西,还是有什么更深的隐喻,也许都有,但它至少很明确的告诉了我们,一个少年的能量可以有多大,并非指特异功能,而是心的能量,不管出于尊重科学还是尊重人性,不要轻视小孩,也许我们对于小孩的教育,更准确的说是对于一个孩子应有的成长模式,快到了要推翻一切现有观念重新思考的时候了。
3.5。1.靠的是声效和空镜剪辑来制造惊悚感,超能力的震惊停留在第一次开眼长见识,后续再用也就屡见不鲜。2.拍的是超能力儿童,创作表达在关注关爱边缘儿童群体。3.吹成《闪灵》太扯淡,与导演前作《盲视》也有差距。
适合大年初一带着亲戚家的熊孩子看并全程讲解。ps。北欧肯定是tmd太无聊了,孩子们都卷起来,打个鸡血上上补习班就没那么多事儿了。ps2。从哪里找来四个看着就那么creepy的小孩。。。
现在的片子只要搭上“戛纳电影节 ”这几个字,就无疑是烂片了,就好比这部,还能再烂点嘛?也许还可以,看明年戛纳吧
满头问号
影片最出彩的地方就是对各种技能和它们实际效果的展示,很好地平衡了写实和超自然的风格,故事上稍微薄弱了一点,但总体仍是很值得一看的。
和《童夢》的相似度確實挺多的,特別是結尾大戰,都可以說是復刻了。看這部電影真的是越看疑問越多,首先這個超能力的設定不解釋就挺讓人不爽的,這4個一起玩的人最後都有超能力了,整個小區裡,在大決戰時候,能夠在那看的孩子說明都是有超能力的,也就是說光這個小區就少說有10幾個孩子有超能力,這是什麼鬼,真是變種人前奏了?還有小女兒在我看來塑造的也令人困惑,她本身應該也是有點邪惡的吧,所以才會和小男孩一起虐貓,之後還能和他繼續玩,但是後來她又沒壞到底。她好像才是片裡最大的智障,明明能說清楚,卻對家長什麼也不說,雖然她小。還有小男孩的設定也很模糊,虐貓確實能迅速表達惡,但是他之後越來越惡到能殺母就有點步子太大吧?不太能理解這個角色的成長弧。他最聰明的是先解決了黑人女孩,因為她是姐姐的心臟和思想,是她的嘴替
这几个小朋友真的神了
也不是不能接受这种奇特超自然设定,但这部还是欠缺一些氛围。
被这种打着“恐怖片”旗号的北欧电影骗过多少次了还是不长记性 这个导演依旧拍了个神神叨叨又无聊的文艺片 浪费时间
「火影忍者:北欧幻术」
奶牛猫家属看到一半想吐
小孩的世界里也没有容易二字。
7.0/10
虐猫情节,让人强烈不适
最惊悚的一刻是把猫从楼顶扔下去的那一刻,是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接着是虐猫,接着是意念控制的复仇。儿童世界奉行的逻辑跟成人世界并不一样,是一片可以用纯真掩盖所有恶念的混沌,而父母对女儿们的不信任、读心女孩和暴力男孩成长于单亲家庭所遭受的心灵的饥渴,则让孩子们彻底失去了行为的界限和参照的标准。不曾拥有过爱的人无法去理解爱,最极端的状况是作为人性表达方式的爱的彻底丧失,最终所导致的人性的丧失。一锅沸水淋在男孩母亲身上的毛骨悚然让人几乎不敢去回想,可是我们并不怪这个男孩,像《内特拉姆》中的枪击凶手,我们甚至不会认为这是一个具体的人在实施具体的行动,而仅仅是一只野兽。我们不知这只失控的野兽下一口会咬住的会是谁的脖子。所有观念发育未完成的儿童都是一些暗藏杀机的野兽。无论如何,任何失职都该怪家长。
和“高贵的野蛮人”类似,确有不少人会产生“纯真的孩童”期望,创作者则喜欢会结合社会话题、科研材料、叛逆精神、反向思考、儿童本身具有的脆弱特质等尝试塑造孩子(或孩童间)现实、残酷、邪恶的心理状态/社群关系。可以说这部片是对儿童欺凌、嗜虐的隐喻,对“邪童”原生家庭的溯因,老实说带有许多刻意的设定;当然,若将其视为变种人觉醒般的奇幻片,会轻松一些(大对决的凭空对波像极了X教授和万磁王)。仅从观感而言,无论是来到异地生活的女主角的疏离感、与自闭姐姐互动的碰壁感、初见男孩的知己感和逐渐察觉的压迫感、玩伴死后的恐惧与绝望感、以及最终与姐姐和解的如释重负感……种种表现依然火候欠佳,可斧凿气过重又可能变成童话质感,确实难啊。
其实有些犹豫给出这个三星,因为本片在我心里是没达到及格标准的。前期铺垫太长,虽有必要,但还是无聊、中后段节奏好不容易好起来了,又因设定不完善出现太多无法自圆其说的bug导致观赏性大打折扣、最后的那场“巅峰对决”就更是让我彻底无语了,有这BT能力你早用啊,你家伯牙或者伯乐就不会惨死了...看完有些无语,本以为会是一部以坏孩子为主题的恐怖片,没想到是三个神仙加一个半神混战的仙侠片。基于爱莎和本杰明一正一邪、一善一恶的镜面设定,以及中后段节奏确实好的前提,将将给到三星。
豆瓣2021年度电影榜单 - 评分最高恐怖/惊悚片:1.《网诱惊魂》,2.《恐惧街3》,3.《无辜者》,4.《血腥地狱》,5.《致命感应》。→ 没想到7.3分的惊悚悬疑片《网诱惊魂》能夺魁,而那部目前豆瓣评分更高(7.5分)、单部电影的评价人数比这五部入选影片都更多、蛮血腥暴力的惊悚恐怖喜剧片《在糟糕的日子里》却被忽视了。-→ 如果影视作品只能拍摄传播所谓正能量的故事,那么类似《无辜者》这样的惊悚恐怖片就不复存在了。★★★☆
不寒而栗。《新变种人》没能做到的惊悚质感在本片中得以展示。影片总体一直像是绷着一根弦。索然、苍凉的感觉呈现出《闪灵》的气韵。在大人无法真正融入的孩童世界,藏着令人毛骨悚然的真相。孩童无法用善恶定义。好奇与失控,冲动与恐惧。|7.5
可怕得毫无意义 就只是让人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