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巴掌大的地方,可以拆成几十份相互地图炮。
2000年前后,罗马一代目托蒂就有各种笑话——包括口音,作为南方人的托蒂成了北方人的笑话。
没错,罗马在意大利南方,被视自己为纯正意大利血统的北方人当作野蛮人——北方人视意大利南方人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混血。
后来还出了一本《托蒂笑话集》,各种我们get不到点的笑话。
本片开场没几分钟就地图炮,嘲笑米兰人。
接着变成南欧人(主要是意大利)和北欧人的地图炮,甚至地上丢了一片纸巾都说“肯定有意大利人来过,还很有可能是意大利南方人”——在挪威住了几天的意大利南方人说的。
客观说,这片子笑点的密集程度没有意大利版《前任》多。
电影就是这样平面,一个意大利挫男遇见了一个美女,一眼(独眼龙吧?
)就看上她了。
同样,她也看上他了,,,,,,,等等,我们先回到起点:你遇上一个所谓对的人,ta是你的菜,你的菜且单身,你的菜且单身且喜欢你,你的菜且单身且喜欢你且你还是个挫货,这概率怎么跟我一个朋友陪她朋友去试镜,导演没看上她朋友却看上她然后一炮走红且没有被潜规则还德艺双馨的概率差不多。
艺术可能源于生活,但电影嘛,吃个爆米花,趁热吃就行。
一部让我从头笑到尾的喜剧,讲述一个意志坚定又自带优越感的直男癌宝妈男奋力保住铁饭碗的故事,充满戏谑的意大利电影。
电影源于生活又高度精炼。
笔者身处的工作环境在一个体制内单位,但我不属于捧着铁饭碗的群体。
每天和这样一个群体共事,对这部意大利去年上半年的票房冠军的电影还是有很多感触和认同度的。
《我去哪儿》调侃了意大利体制内铁饭碗,把公职人员黑出了天际。
机构沉冗,工作人员慵懒涣散,各种隐形福利滋生腐败贪污,不作为,无担当,各种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低下,缺乏创新精神和真正意义上的公仆精神。
【一宗罪:冗员。
】无论国家体制是怎样的,体制内公职人员应该是精炼的一支队伍,电影里男主本来是高枕无忧的生活却被国家精简机构的一个决定而打破了平静。
诺大的一个国家机构说裁员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留下的是一群老年人,然后是已婚要养家糊口的,个人身体有残疾的,最后是家庭成员有残疾的,经过层层筛选,男主成了他们部门的“幸运儿”,但就是有像男主这样“意志坚定”的主儿才有了下面的故事。
【二宗罪:慵懒涣散的工作状态。
】男主说他总是按时上班,近12点踩着他的自行车,奋力一蹬,家的对面就是单位了。
办公桌前一坐,他的工作就是颁发狩猎证,在上面盖章做实。
15年,就这么一帆风顺的过来了。
我的周围也有那么一些人,迟到早退、上班看个报纸玩个手机喝个茶、看着领导不在还能打个盹儿。
当然忙的时候也没少去各种抱怨到处喊叫自己多辛苦,多不容易。
呵呵哒,那是因为你们平时太闲了,突如其来的工作量肯定彻底给松了筋骨。
有那么几个人给我深刻的印象,我这边忙得快成小陀螺了,某人打电话十万火急喊我去他办公室,说电脑出问题,让我上楼看看,结果是对方在上班时间看演唱会,无奈我们单位的网速又不给力,总是缓冲,我当时真想拿起键盘冲着他脑门拍下去,当然,我没有这么做。
还有,某人坐在那边一本正经的写了一百来字,然后跑过来说,你帮我打一下吧,我也没好气的说,有你伏案写字那点时间,你自己也一个个字敲出来了!
自己就可以顺手就做的小事儿也懒得自己经手,各种给人添麻烦,以自己打字慢、不会发传真、不会做表格、不会等等为理由推脱工作,诸如此类有举不胜举的例子。
【三宗罪:有点小权就滋生出贪污腐败。
】土特产绝对不是我主动索取的,肯定是来办事的人顺手带来的。
这个顺手就成了理所应当的潜规则了,他离开工作单位的时候,把办公室的“存货”分给同事,在挪威的超市看到大樱桃,他就怀念起自己想当年不用花钱就有人送上一筐筐新鲜的大樱桃。
无限怀念啊~ 吃拿卡要,感觉是很小的事儿,根本觉得自己和苍蝇老虎不沾边,人都是有贪念的,久而久之放任自己肯定是会被严重的纪律问题去问责的。
到时候只得一声叹息了。
【四宗罪:不作为 无担当,推诿扯皮。
】记得电影里那个负责裁员的金发女么?
轻松的搞定了一千多人,遇到男主真是她职业生涯里最大的坎。
她看起来已经是个狠角色了,可是她也有自己的顶头上司,也要对自己的工作失误做掩饰去解释。
最后竟然用到了色诱,真是牺牲大了。
回到现实生活中,我周围的这个群体,自私、窝里横、互相推脱责任、加班也必须拉个垫背的,生怕自己一个人吃亏了。
表面看起来大家和和气气又团结互助,实际上心里状态都是想着个扫门前雪,我多去帮你做事儿对我有啥好处?
如果没有,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事情做得好了,功劳我肯定当然不让,但是出了问题,这锅肯定不能我一个人背。
【五宗罪:办事效率低。
】他怀念起自己盖章的节奏来,duang~duang~duang~偶尔遇到感恩节什么的这节奏可以更快一些。
其实效率低这个有时候真是整个办事流程环节设置的弊端,所有的事需要层层审批,层层把关,哪个环节出了点小的差池,这个流程就无休止的停顿下来。
当然,事情需要有这样的流程,我觉得是必要的,现在很多行政审批都规定了时限,比如材料递交后七日内给批复等等,这就是进步了。
事情需要核实清楚再屡责,没错。
但绝不能一副官老爷的样子慢慢吞吞做事。
唯领导不唯制度,只抓领导重视的“大事”,而怠慢了其他的工作,不催不办,领导的事情先处理,其他的人可以缓缓。
【六宗罪:缺乏创新精神,混吃等死。
】男主仗着自己有铁饭碗就对女朋友态度傲慢,明明自己就是个一无是处的中年大叔,却优越感十足。
15年的职业生涯已经让他渐渐混成了一个混吃等死的废柴了,而在奋力保住铁饭碗的几次突围行动中,却无疑激发了他的潜能,也让他重新审视自己。
到最后给自己查摆问题的时候,你们是不是都会套用这个标准答案之一“缺乏创新精神”,不管是“三严三实”、“两学一做”还是“学、转、促”,年年学习年年查摆剖析自己的问题,年年还是老三样。
就算是你知道自己问题的症结,那你可知如何对症下药?
【七宗罪:公仆意识淡漠。
】公务员实际上就是国家机构服务群众的公仆。
可是应该不需要我去分析,你们就该体会到这点根本名存实亡了。
公仆精神不是要你真的给服务对象去当仆人或者奴才,而是要低姿态的高调做实事。
我周围有些小领导,对比自己官大的一副谄媚样,而对下属则是另一副嘴脸,这变脸堪称无缝连接。
你能再奴性一点么?
公仆精神本末倒置也是及其有特色的。
现实中的官场现形记比任何影视作品中的还要出彩啊!
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有勇气自黑就有进步的空间。
佩服意大利人的自黑精神,想说南欧和北欧差距真是很大,无论是政治、文化还是国民素质。
混吃等死的日子只能越过越浑。
P.s.文章里提到的人,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勿随意对号入座。
刚看完,全片简直笑死,意大利人黑起自己还真是无下限!
男主角是一个立志从事铁饭碗工作的妈宝男,每天工作就是盖盖章,收点小贿赂。
政府裁撤冗余机构,劝他自动辞职并给予7000欧的补偿金。
被拒绝之后就把他调到天南地北甚至北极圈,试图让他放弃铁饭碗。
但这哥们是个实在的缺根筋,调到哪里都过得很开心,甚至在挪威还遇见了爱情。
女主角是个环保主义者,很有浪漫气息,每去一个地方工作就会谈一段恋爱,因此有着三个肤色国籍信仰都不同的孩子。
男主起初很难接受,但因为爱情,他渐渐以学习挪威的文明为荣,连大胡子都完美copy,从妈宝男变成了融合多种文化的好爸爸。
因为男主思乡情切,女主辞了职和他一起回到意大利,但她和孩子们适应不了文化冲击(包括周围人的排挤和政府的无效率不作为等等),女主让男主自己选择到底是要她还是铁饭碗,让男主陷入了两难。
结局就不剧透了,但是这电影真的不错,有些部分我觉得也很符合国人的情况。
电影对意大利、挪威、非洲的政治文化生活都有描绘,尤其对意大利的高级黑看得令人捧腹,风景也拍的很美,值得一看
意大利2016年票房奇迹。
意大利著名喜剧演员凯科·扎罗内的作品第四部曲。
38岁青年凯科·扎罗内实现了自己生活中所有的梦想:和父母一起生活避免独立生活的花销,和女朋友持续交往避免婚姻和家庭的责任,狩猎与垂钓许可办公室的铁饭碗工作避免工作风险,这些他都做到了,他的生活轻松得让人嫉妒,连老天爷也看不过眼了..
观看的第一部意大利电影,也是2016年意大利的电影票房冠军,一部高度对于体制内自黑的片。
假如有一天,我们的体制也面临改革,那么体制内的人该怎么办呢,能适应吗?
假如遇到一堆文化政治水平完全不一致的人,让你给他们讲讲你人生的故事,你又有什么可讲呢?
片中的男主十几年在体制内,不停的盖章盖章,左手盖了右手盖,忙时了还需要双手盖,多么无趣的工作呀。
但是地位高,福利好,自己觉得高高在上,从而一步步的麻痹了自己。
当遇到了变故后,男主对于体制的依赖达到了极限,为了不签那份离职协议,使劲了浑身解数,在艰苦也适应了过来,也演绎了一段爆笑的人生,丰富多彩的人生。
并且遇到了一生的真爱,突破了文化的禁锢,并且为了家庭放弃了体制内,无疑相信很多观众对于其选择都是支持的,毕竟短暂的一生不能受到体制的约束,需要去追求的生活的不确定性,这样的人生不才是真正的人生吗?
但是国内的文化氛围和国外差很多,现在身处体制内彷徨的你该作何选择呢?
最近微信还在谈东北人喜欢体制内的问题。
的确,这部电影就适时了,尽管是部意大利片。
片中的主人公,作为浪漫代言词的意大利人居然喜欢体制内,甚至宁可被一贬再贬,一直到北极,都不放弃公务员的身份。
联系一下,我们就可以理解东北年轻人的想法了。
人类本来就趋利避害,不然早就灭绝了。
工作轻松,即便两手盖章,也比当工人轻松得多。
何况,时不时有意外的收获,小到一只鹌鹑,大到不用排队……普通人是很容易“小确幸”的,何况相比之下(尤其是其他领域,其他工作都是那么辛苦累还前途未明),自然是体制好。
到底什么东西可以打救主人公,自然只有爱情了。
为了爱情,主人公牺牲掉一切,重新开始新的人生。
甚至,那种个人的收益(比如片中,离开体制所得到的“高额的政府补偿”),最终也不如救苦救难,给那些缺医少药,被疟疾肆虐的孩子提供支助来得更重要。
所以,说白了,如果躲着东北,躲着家乡生活,当然是“体制内”。
如果离开家乡,追求浪漫、理想的,那些讲究“诗与远方”的人来说,自然不是“体制内”。
说白了,人各有志。
不要光盯着留在东北的年轻人,要看看那些闯关东的纯爷们。
17.8.24
这是我第一次看热纳罗.努基阿德的作品,看完之后,深深被这个导演的才华所折服,他将意大利国民的共性特点赋予到一个拥有政府工作,所谓“铁饭碗”的务必自大的“妈宝男”的身上,在看这个作品之前,老师让我们了解了意大利的历史和政治,西方的意大利和东方的中国同样是文明的发源地,同样有着复杂的充满人情事故的社会关系。
在政治上,公务员之多将近其他欧洲国家的三倍……所有的这些相似点的铺垫,以至于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有一种深深的代入感。
在影片故事叙述方面,导演通过男主在挪威的文明学习和磨合表达着传统人情文化与规则制度的碰撞,既有对外文化的欣赏和赞同也夹杂着对自我文化的强烈认同(比如在超市买水那一部分既有对挪威讲规则的赞同,又有对意大利人懂人情的认同)。
前一部分,我对于主角这个人物是站在上帝视角方面感到蔑视的,觉得他自大而油滑,但到后面看到他的坚持他的善良,看到他在挪威的街头超市大喊我是意大利人,感觉到了他内心的热诚,我觉得这也是导演在表达一种对于自我文化的批判和认同。
但是我觉得最后男主对于慈善的捐赠和女上司的感动,有点强行升华的感觉。
电影对意大利的所谓"铁饭碗"工作极尽讽刺,公职人员享受着高福利高待遇,却好吃懒做,不思进取(男主15年来做着同一样简单而重复的工作就是最好的例证),恬不知耻光明正大地接受别人小恩小惠的贿赂。
此外,电影还把意大利人刻画成"不文明人",他们乱扔垃圾,路上驾车拼命按喇叭,不排队...这样自黑的剧情也是少见。
幸运的是,男主遇到了改变他的女生。
在女主的感化下,他不再只想着自己的利益,他放弃了铁饭碗的工作,他把所有的补贴用在慈善上,捐赠物资是,他写的那一句"不是感恩,不是怜悯,而是教养"真的感动到我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真值得一看。
笑点很多,自黑不能更萌,讽刺现实部分可以迁移联想
男主从小励志要像爸爸一样有份铁饭碗工作,长大后顺利上岸实现理想。
地位高,社会认同感强,有一心想把女儿嫁给公务员对他百依百顺的未来岳父岳母,装作爱他但是更爱他工作的女友。
对于现状男主拎得很清,虽然知道别人心里的小算盘,但对自己的工作爱得深沉毕竟办公室就在家对面,11点上班算起得早,每天收到源源不断的小礼物🎁,大家懂的 小日子过得也潇洒。
然而突然有一天,政府要撤除冗余机构,男主不甘心放手自己的铁饭碗啊,于是抗住一系列威逼利诱,就是不签辞职协议。
负责整顿的女上司为了让他忍不住自己投降,安排了各种奇葩岗位给他,工作地点不断变动,女票也跟着没被裁员的人跑了,但顶着主角光环的男主在每个岗位都过得风生水起。
最后,上司把他丢到了北极 (•̀ᴗ•́)و ̑̑ 可是呢,是主角总会发光,男主在北极发挥各种技能,比如通过味觉辨别矿物质啊,给北极熊撸啊,变得超级受欢迎,还遇到了人生真爱 女主角(。・㉨・。)ノ♡ 。
女主角不简单啊!我就不剧透了。
总之最后大团圆,结局很暖心具体细节大家自己去发现吧 影片的结构也新颖,各式各样的人物角色都带有不同喜感。
充分放大社会问题,自黑起来不要命最后在这里立flag希望不要打脸(*°∀°)=3 对灯发誓这段时间暂时不看电影一心写论文!!!
《我去哪儿》讲述了38岁青年凯科·扎罗内的故事,他实现了自己生活中所有的梦想:和父母一起生活避免独立生活的花销,和女朋友持续交往避免婚姻和家庭的责任,狩猎与垂钓许可办公室的铁饭碗工作避免工作风险,这些他都做到了,他的生活轻松得让人嫉妒,连老天爷也看不过眼了。
意大利著名喜剧演员凯科·扎罗内的作品第四部曲,再次创下意大利票房奇迹,仅落后于《阿凡达》和他自己的另一部作品《阳光凶猛》。
不太懂笑点
本地梗不太懂,其它还行,图个乐。
笑点奇怪啊,还有叙事有点乱
好看!女主角特别好看!我老婆就应该这个样子!
意大利人自黑真是挡也挡不住,直男癌妈宝公务猿混吃等死2333那个北欧胡子真是笑死了....
嗯,轻松但没觉得搞笑
呵呵呵= =
呵呵…
挪威的极光怎么那么好看
确实很无聊,这个评分和票房令人费解。
哈哈哈哈哈哈
好欢脱也好温暖
3.5
意大利的公务员跟我们也差不多啊
文明与野蛮意志和解,北欧与南欧文化融合,一时之间分不清是对意大利的嘲讽还是热爱…北欧生活远比影片中更暗无天日,精神上的压抑表现得很直观
真佩服开头的司机小哥,翻译水平是真的高。
意大利2016年票房奇迹也太无聊了吧...
笑点自然而且总是恰到好处,让你不自觉的哈哈大笑而不是感觉有人刻意逗你笑。笑的同时还领略了一番世界各地的风情,看他们自己把意大利人黑的体无完肤:不文明、没耐性、誓死抱住铁饭碗,死也要死在体制里,等等,这不也正是我们天朝人民最真实的写照吗?而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像男主一样真正拥抱生活呢?
最近看到的最喜欢的一部喜剧片,无论是笑点、讽刺的部分、北欧的迷人风情还是整部电影的节奏,都非常舒服。欧洲人的思想境界真是高,我们就绝对不可能做出让别人辞掉公务员的工作去追求远方这种事情。
一个电影讽刺了种族问题阶级问题两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