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子弹列车》作为今年最成功的商业爆米花电影之一,获得了豆瓣和imdb网友极大的认可(与包容)。
这次,“什么电台”的影视主播宋老师就与“伊坂幸太郎老粉”沐见汐一起,聊聊在电影和小说中的杀手们的可爱之处。
在本期视频中,你将了解:1. 电影好看吗?
讲了什么?
2. 电影有何看点和槽点?
3. 伊坂幸太郎是谁?
他和中国有何联系?
4. 伊坂小说中的杀手们和电影中的角色有何差异?
我们最喜欢的是谁?
5. 全网独家小彩蛋:前作角色神秘返场+主要角色名字的致敬意味大公开!
如果喜欢的话,请给本视频点个赞吧^ ^50分钟,万字浅聊《子弹列车》:杀手的世界,可比电影有趣多啦!
_哔哩哔哩_bilibili
《子弹列车》里的布拉德.皮特颓废,怕事,作为一个职业杀手连枪都不敢拿,俨然一个被生活磨平棱角,平庸,没有什么能耐的失败者。
很难想象这样的皮特还是那个《夜访吸血鬼》里让人一眼万年的吸血鬼贵族,而同为《夜访吸血鬼》里的贵族,隔壁的汤姆.克鲁斯已经被经验远没有自己丰富的飞行员勒令完结自己的军旅生涯。
不得不说,英雄迟暮的戏码在任何人的身上都“百试不爽”,即使是曾经好莱坞的“当红辣子鸡”。
布拉德.皮特作为曾经的好莱坞顶流却有着众多口碑炸裂的代表作,随便数数《返老还童》,《七宗罪》等都是影迷们如数家珍的荧幕回忆,连最新上线的《子弹列车》豆瓣都有着7.9的高分。
不得不说皮特是一个演艺事业极度长寿,作品又极度优质的演员。
但是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皮特今年已经年至花甲,到了逗鸟,牵着孙子在公园散步的年纪。
所以《子弹列车》里的皮特颓废,怕事,还废话多也就不那么让人感到意外了。
不过这些特质却让60年的老帅哥极具魅力。
隔壁的阿汤哥60岁了还是美国海军里最优秀的飞行员,而布拉德.皮特一个60岁的杀手不愿与人发生冲突,但是当事儿真正的找上自己也绝对不怕事儿。
面对自己不认识却要置自己于死地的杀手,虽然本着能说通绝不动手的原则,在对方完全阻止不了的怒气面前,皮特“吃力”迎战,最终“跌跌撞撞”的将对方反杀。
虽然作为杀手现在已经只接送货的任务,但是该出手时,皮特也绝不含糊。
而整个《子弹列车》里最棘手,最恐怖的杀手可能就要数绰号为“毒蜂”的职业女杀手了。
为什么说她是最棘手的呢?
首先基本上没有人见过她的真面目,因为基本上见过她真面目的人都死了。
其次她的杀人手法极其残忍,她喜欢用毒蛇的毒液杀人,被她盯上的人活不过30秒,而且会全身喷血,眼里会直接流血而亡。
当皮特对上这样一号杀手后,皮特临危不乱地用“毒蜂”的毒针同样扎了“毒蜂”,在“毒蜂”掏出解毒剂为自己解毒时,皮特又眼疾手快的抢先注射了解毒剂。
“毒蜂”就这样死在了自己最引以为傲的杀人手法下。
虽然皮特看上去武力值平平,但是真遇上什么事儿,也绝不怕事,而与年轻时相比,皮特的脑力值远不是彼时可比。
所以可以看到皮特现在所接的角色也在有意向生活,向年龄妥协。
毕竟60岁的人还意气风发,皮特诠释起来有难度,观众的接受度可能也没有那么高。
但不管他们所诠释的角色怎么妥协,他们其实还是那个“无所不能”的人。
隔壁的阿汤哥虽然处处透着军旅生活结束的气息,但是当他坐上战斗机,依旧是那个无所不能的“独行侠”。
所以这些好莱坞最具魅力的老男人,因为年龄的原因角色的选择已经越来越向平常人靠拢,每个人都会服老,他们也会。
但是就算老了,他们依旧会以另一种方式散发出属于自己的魅力。
《子弹列车》的皮特多了一些碎碎念,多了一些胆怯,但处事的方式和手段却有着与年龄相符的老道和沉着,这是时间带给角色的沉淀。
没有人能够抗拒时间,但时间也会给予我们完全不一样的东西。
有人说电影与原著差别较大,人物关系交代不清,所以显得突兀,但不妨碍我们理解导演所表达的各种暗喻。
实际上本片的核心就是白死神安排所有仇敌上了命运列车进行互相厮杀,他想从中得利。
1、白死神——野蛮独裁暴君,靠杀死黑帮老大岸峰篡权上位的俄罗斯人,安排自己的儿子在玻利维亚接应,儿子在去机场时遭遇车祸被警察带走,白死神的妻子担心儿子就去警局协调,在路上被代号为卡佛的杀手安排的车祸撞伤(卡佛的实际目标是白死神,结果误伤了其妻子),白死神安排最好的医生为妻子做手术,但术前医生被黄蜂的毒蛇液杀死,最终导致白死神妻子不治身亡。
所以白死神将这些仇家都安排到一起进行厮杀:白死神安排人绑架自己的儿子并索要1000万赎金,然后雇佣柠檬和蜜柑解救自己的儿子,雇佣卡佛(实际是瓢虫顶替卡佛)偷1000万赎金的箱子,雇佣黄蜂杀死自己的儿子(因为儿子是自己权力的潜在威胁,而心爱的妻子也是因这个逆子所害),柠檬和蜜柑都是在玻利维亚火拼中将白死神手下歼灭的人,他们此次运送人和钱的任务肯定完不成。
基层人的互害都是由这个暴君所致,他个人情绪的宣泄,他手中权力的任性,他贪婪野蛮的本性,他是一切邪恶之源,其他人的命运则随着命运列车沉浮。
2、木村父子——被暴力伤害的一家人。
木村父亲曾经效力在岸峰手下,白死神上位进行清洗,把木村的妈妈杀死,而木村那时还小,躲在壁橱里侥幸逃生,长大后木村也加入黑社会,帮白死神交付1000万赎金,虽然整日醉醺醺,但木村不忘杀母之恨。
而白死神女儿王子为了逼迫木村去杀自己的父亲,就绑架了木村的儿子并从楼顶推下,安排杀手在医院,如果木村不答应,就可以随时杀死木村的儿子,但木村老爹已安排人将孙子救下,将杀手除掉。
爷孙三人是深受暴力伤害和被压迫的人,当暴力肆无忌惮,他们走投无路时只能奋起反抗,木村老爹最终的正义刀术将邪恶帮凶崭得支离破碎。
3、王子(白死神的女儿)——新的暴君,她痛恨父亲专横跋扈,也痛恨自己的哥哥,所以看到哥哥死后还向哥哥脸上吐口水,她在装1000万钱的箱子里设置的炸弹,她将手枪做了手脚,最终导致白死神用这个枪想杀死瓢虫时炸膛把自己半个脑袋轰掉。
她在局面不利时总是装扮可怜, 在有利于自己时则心狠手辣,所以王子是屠掉恶龙的新恶龙。
4、柠檬和蜜柑——权力下辛苦做事的人,他们兢兢业业工作,混口饭吃,但殊不知所有执行的任务正是指派任务的人在毁掉任务,他们只不过是韭菜中的一捆,早晚被收割和牺牲掉的,蜜柑就是在与瓢虫和王子打斗中被牺牲了,而柠檬最终觉醒,从列车跳河后上岸,及时驾驶一辆运送桔子的车将新的暴君王子撞死。
5、恶狼——分不清敌我的愤青,在婚礼上,本来是瓢虫撞了恶狼一下,使得他去清洗衣服,从而躲过了黄蜂在蛋糕里下的毒,而吃蛋糕的所有宾客及恶狼的妻子都七窍流血而亡,是瓢虫救了他一命。
当得知杀死他妻子的人在列车上,列车一开门就看到瓢虫,因在婚礼上他看到过瓢虫,头脑发热就认为瓢虫是投毒的罪魁祸首,全然忘记要复仇前先看看复仇对象的相片,结果被自己投出的匕首撞到瓢虫的钱箱反弹刺死。
这些人不明真相,通过自己的认知来判定好坏,往往被人利用。
6、黄蜂——冷血的暴力工具,漠视生命,滥杀无辜,不分对错,只听主人的指令,毒杀婚礼,毒杀医生,杀死女列车员,毒杀白死神儿子,他们是暴力的爪牙,最终在与瓢虫对决比快的情形下,死在自己的毒蛇液之下,享受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7、瓢虫——命运中求得幸运的人, 瓢虫在西方文化中通常被认为是好运和幸运的象征,身上有7个点的瓢虫被视为一种吉祥的符号,所以瓢虫总能在打斗关键中取胜,而且所有的危险解除都是危险降临到自己头上时的被动防御,他不滥杀生命,都是对方运气太差或咎由自取,火车出轨后,瓢虫翻滚都能撞上软软的充气木偶上得以保全,虽然箱子爆炸任务失败,但保住了性命。
这类人就是那些命运挣扎,求得生存,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做事有底线,上天就会眷顾的人。
本片可不是简单的爆米花电影,每个角色都影射当今社会的各类人等,当从画面上看到白死神手上纹身时......
《子弹列车》。
9分。
根据伊坂幸太郎小说《瓢虫》改编,大卫·里奇导演,布拉德·皮特、乔伊·金主演作品。
早知道这么爽的片,我就应该第一时间看;假如这片子有机会在大陆小范围公映,我也会再去看一遍。
要知道昆汀大爷也已经很久没出爽片了,姜文和宁浩也相当长时间了。
难得爽片,值得二刷三刷。
一场有计划但未必有胜算的复仇,一个永远走霉运但身手还算不错的杀手,一个装傻卖萌但心狠手辣的无知少女,两个逗逼但价值观还算正常的兄弟杀手,以及一群隐藏在其中的莫名其妙的人,他们都如计划坐上了高速列车。
大家都有任务,但大家都是复杂任务的棋子。
即便最终准备收拾残局的大BOSS,也意外发现事情并非手起刀落那般简单。
我非常喜欢这个故事的讲述以及表达方式,它废话堆砌但哲理和线索隐藏其中,它表演无厘头但每一个角色都很饱满,它风格前卫但看起来酸爽无比,尤其是片尾的字幕和电影元素的结合展现真是好玩有趣至极。
好在大卫·里奇绝大部分片我都看过,而接下来他所有的爽片我都会强烈安利。
一个讲命运故事的电影。
每个人对待命运有不同的态度,而且每个人有不同的命运。
有人的相信命运,有人想逆命改天有人。
一个命运衰的不行的小帅,这一生的前半生都在倒霉运。
每次选择最简单任务,但得来的全是最艰巨的过程,而且结果的很惨。
但是这次,上来这趟列车,有了想不到的结果。
他把自己的霉运,都在之前给消耗完毕了。
弹丸列车无疑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商业电影,对其商业价值的繁琐和制作工艺的描述也将会是中规中矩。
而事实上,本片真正出色的地方并非其对影片节奏的把握,服化道亦或布景的精巧,也不是出奇的镜头调度或是任何关乎其工业制作的元素。
好莱坞已经在这条道路上达到饱和,乃至于它们已经变成了一种标准化的考试而非一种问答式的延展。
本片真正出色的地方,在于其对20世代主流文本超惯性叙事的高度敏感和向性,以及其在当前影像时代中所体现出的卓越典范性。
超惯性叙事,是惯性叙事的衍生物和惯性叙事的影像进路,惯性叙事常见所指为好莱坞模型中完全饱和的工业制片手段,它有别于第一种好莱坞类型片结构——弧光叙事,不再是从固有结构中创新,在稳固的骨架中进发,而是变得慵懒,展现出一种纯粹的消费性质;并将影像逻辑和商品逻辑完全挂钩,观众需要在表层影像中察觉到它背后的惯性表达,从而完成消费性目的——如此的电影即是创作性的又是公式化的。
惯性叙事的顶峰就是漫威影业以及传统的预告片电影,即观众时常抱怨的,看预告片就已经看完电影了但尽管如此还是前往影院消费,这些都体现出了惯性叙事的特点和其在上世代好莱坞中如日中天的地位,它给予观众一种饱和度带来的安全感和舒适性,从而将电影化为一种基础的精神愉悦工具。
而超惯性叙事则来源于惯性叙事的致命症结,在上个电影世代,它潜伏于B级片,并常以复合文本及恶搞片(parody sitcom)的格式出现在迷影的视野中,杰森弗雷伯格和埃隆塞尔泽正是这一叙事格式的领军人物——尽管他们时常被视为电影界的耻辱和跳梁小丑。
恶搞片的特色在于它对惯性叙事中惯性关系的无情指认,但又不同于伪纪录片和纪录片间那种暧昧式的懵懵懂懂和千丝万缕,恶搞片(parody sitcom)的指认更像是对一种藏私的桃色交易的无情曝光。
而随着流媒体的不断演进,电视媒介的喧宾夺主,隐身于电视媒介的parody sitcom逐渐开始窥探起惯性叙事的主流地位,但又碍于自身低廉快餐式的本质,由此,在如此情景下,超惯性叙事作为一种既非惯性叙事亦非传统恶搞B级片的姿态展现在主流影像的视野中。
它既饱含了对惯性电影的有意排斥和细琐嘲讽,又保持了对主流影像文化的尊重和忍让。
它不断的有意凸显出其纯粹的商业性本质以达到对惯性叙事中那遮遮掩掩的虚伪态度的不屑,另一方面又遵守着游戏规则,保持着基本的商业叙事逻辑,它既表明上向观众承诺它一切向消费生成的表象,但又暗自反抗鄙夷着如此的卑躬屈膝。
当前影像时代常见的两种超惯性叙事影像分为插件和纯粹两种,插件的代表为亚当桑德勒的长大成人系列,爆火的瑞克与莫蒂系列以及本文分析对象的弹丸列车,而纯粹则是边缘影像的范畴,其代表为颤抖的真相系列。
而弹丸列车,在超惯性叙事的评判标准下,无疑是一部极具典范性的佳作。
首先,就如同当时瑞克与莫蒂所提出的创新式的由火车叙事模式来表达的超惯性叙事模式相似,本片仍然呈现出了对它火车的布景设置的特殊性和超惯性叙事天然向性的敏锐意识。
与超惯性叙事的格式相近,列车叙事的特色在于它既包含了叙事个体的一致性也同时为每个个体留出了独立的对主文本的反抗空间。
可惜的是,早期的以火车为主的影像文本都并没有展现出对列车与超惯性叙事之间向性的思考,比如天下无贼、源代码、雪国列车等作品,都只利用了列车叙事的装置感和高效的转场递进能力,而即便是原文本中最具潜力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在所有的影像化尝试中都被约分为了普通的集中装置下的叙事文本。
而在瑞克与莫蒂这一典型的超惯性叙事案例中,列车文本被赋予了一种特殊含义,其影像装置的隔离性和集中性不再被重点圈出,取而代之的则是它对于文本一致性和特异性间对抗的表达——每一位乘客都因为和瑞克相识而被带入装置,确每个人都在讲述着不同的各自独立于主文本的故事。
由此,每个空洞符号都在向文学车长生成,但又都在各自自身的周围保持反抗。
弹丸列车的典范性在于它不仅完全的意识到了如此装置的特性,还将其成功的带向了暑期档——好莱坞工业制片典范的专属档期,电影中,最具特色的展示便是当布拉德皮特饰演的瓢虫进入到装置后,各个叙事个体间的展露模式,完全的炫技般的快速展示完全使电影滑离了主文本,而坠向一个个不见终点的轨道,但同时,如此的轨道又不是完全虚幻和难以捉摸的,它由坚实的主文本插件铸成的钢铁所支撑,由此,即便电影将炫技杂耍——消费惯性以一种完全傲慢的姿态展现在观众面前观众也不至于彻底迷失方向而认为电影在胡扯东西,而相反,观者有意的注意到其隶属于主文本的惯性身份,但同时,与主文本强烈的对立分离感和充斥过载的对消费性质张狂的表达形成了一组精炼的张力图表,迫使观众注视着消费惯性自身和影像本身间的必然隔阂,并主动疏远,由此,观看弹丸列车的观众们清楚明白的意识到电影的故事是一场有关手提箱的争夺战——这就好比列车驶向的固定终点,但每个车上的乘客都形成了对列车的疏远,他们越疏远,观者越会发现惯性叙事那令人作呕的可笑目的,那将疏远中的乘客强行拉回到消费意图转盘上的可怕牵引力;这便是超惯性叙事的经典表达模式,也是为何本片在此意义上极具典范性的缘由。
更值得观者注意的是,本片精彩之处更在于,其对karma宿命和运气的有意捕捉,令人赞叹的一个核心表达正是wolf狼一角,电影大费铺张的展示着这一角色的过往经历,给予了他主要反派同等的重视程度,确在开场的一瞬间就被瓢虫的“运气”所秒杀,这无疑又是一例关键的对本片在超惯性叙事表达敏感性上的证明。
正是宿命——主文本和惯性叙事;与运气——超惯性叙事和惯性取消和背离;间的根本矛盾披露出了其在超惯性叙事表达上的精妙绝伦;那令人赞叹的惯性之牵引和其消费本质——主角光环——在超惯性叙事中无非是另一个随机的影像画面。
这两例足以向分析者释明本片在超惯性叙事上卓越的典范性和敏锐的注意力;由此,分析者也完全可以有自信将本片列入对超惯性叙事在主流影像中的全面反攻步骤中的重要棋子列表。
一颗励志要当爆米花的非一般爆米花,外表挂满了类型片、大片、爽片的各种装饰,骨子里却是个非典型非大众极具个人风格的B级片。
环环相扣、彼此莫名关联又宿命闭环的叙事逻辑很昆汀风;非线性剪辑、加分加分再加分的BGM,就是盖.里奇;暴力美学、高饱和度布景、优雅的恶趣味,很《王牌特工》;话唠、黑色、无厘头,仿佛《死侍》附体;而荒诞与漫画,一看就有霓虹血脉。
枪支、爆炸、飞车的特效,武士刀的肃杀、近身肉搏的血腥、杂耍式的乱斗,这些杂糅、混搭从始至尾,不可知着、混乱着、失序着。
但满屏的血浆下一个字不提情感却丝丝渗透出的温情底色、sha人不眨眼的杀手却能在《托马斯和朋友》中发现人性的对照、被命运扼住颠沛流离一生却仍能坦然接受宿命,这混乱的形式下吸引人的本质自带一种迷人的黑色幽默,竟让过于夸张的情节和明显的逻辑漏洞显得不那么扎眼,甚至自成一种风格。
有病看有病,果然越看越顺眼。
这种毫无章法又自有章法的风格也在演员身上得到了互文。
主角皮特,除了那飘逸的长发,什么也不用演,往那一杵,固有印象里就是标准的好莱坞巨星汤姆.克鲁斯,但演着演着,观众回过味儿来了,哦,原来不是干净利落、勤勉正道的克鲁斯,而是蓄须留发、剑走偏锋的基诺.李维斯。
而几近耳顺的皮特,带着那自成体系的松驰感,将克鲁斯和李维斯合二为一,游刃有余的表演外加成龙杂耍式的动作设计,把面临职业意义感内心无解的杀手瓢虫的有些荒诞有些滑稽下的一丝忧伤捕捉得细腻到位,看似漫不经心,却让人颇有认同感,甚至心有戚戚焉。
《偷抢拐骗》《十一罗汉》般倒豆子似的名星配角阵容,各司其职,各有特点,没有浪费这闪瞎眼的配角清单。
快银的戏份很是吃重,几分严肃几分凶狠几分柔肠几分落魄,他与“水果”兄弟喋喋不休的对白和不经意间流露的兄弟情成为全片情感最为浓烈饱满的重笔。
而大钱、贱贱的惊鸿一瞥和第三方的吐槽简直是爆笑喷饭。
但女性角色刻画却很是失败。
“王子”的粉衣粉裙发夹小包的设定开始很惊艳,但在后期一泻千里,复仇的动机太过幼齿,无法撑起玩出花儿的故事,成为全片最失败的角色塑造。
结尾桑德拉.布洛克的短暂登场也过于循规蹈矩的廖廖,不似《罗汉》里的茱莉亚.罗伯茨那般与全片风格贴合的紧密顺滑。
看来,如何构架出立得住的女性“坏人”形象,真的已成为此类“坏人故事”剧本创作的瓶颈和难点。
CG效果前后相差巨大,感觉不仅仅是后期预算掺水,更像是玩到后期开始各式胡闹;日本人、南美人、俄罗斯人,各种刻板印象的叠加,虽是霓虹列车中的霓虹故事,却还是在讲白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而最大的缺点是这个故事本就不是昆汀式、诺兰式非常复杂的故事,于是各式花活儿多少有些故意为之的牵强和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刻意。
首先改编版完成度很高,为了短时间逻辑成立而做的主线删改和人设变化都还算顺畅。
我作为原作粉本来也做好了面目全非的心理准备,没想到一些关键剧情和flag回收还顺畅地保留了,虽然阿黑的部分我个人从情感和审美上还是无法接受……一个预警:如果因为电影而对原作感兴趣,请做好风格完全不同的心理准备,如果说原作是轻巧调皮的爵士乐,那电影就像是强烈的速度金属摇滚。
我担心某些吐槽可能会看起来像在打一些剖析电影剧情的影评的脸,但我个人认为两者是完全不必相提并论的平行宇宙。
由于原作有着独特的作者个人风格和有趣逻辑,这里纯纯希望对偏推理味的群像剧有兴趣的新朋友跳进伊坂老师的坑里来w+++原作《瓢虫》(中文版叫《疾风号》)是比较有伊坂幸太郎中期风格的娱乐作品(伊坂老师的作品比较多类型,尽管早年被算进推理作家但现在我也很难认为这部作品能算纯推理,因为设定比较抓马所以前作的漫画化更符合作品气质),原作比较广为流传的金句是“ 我不允许宁静的疾驰,有刺激才叫人生。
”。
以下是台版的故事简介: 一列東北新幹線列車上,今盆洗手的「前」殺手木村、經常被誤以為是雙胞胎卻毫無血緣關係的殺手「水果二人組」、「偽」優質國中生王子慧、運勢其衰無比的「七尾」。
一群殺手因緣巧合全搭上同台列車,展開一場奇妙、刺激的廝殺之旅。
家庭人倫悲喜劇外加黑幫火拼大亂鬥,帶你盡覽瘋狂世界的美麗與哀愁……伊坂老师以昆虫命名的作品可以算是三部曲,按时间线是《蚱蜢》、《瓢虫》、《螳螂》(吐槽一下本土化后名字改成了《杀手界》《疾风号》《恐妻家》可见本国大众的读书品味多么直白……)接下来是提及一些对原作的删改点和人设变化、相关的逸话。
我只是顺着印象随讲随扯,只对改编部分有兴趣可以下拉到后半部分。
因为阅读原作也有些年头,难免对一些配角和剧情记忆模糊,如果有兴趣或不怕剧透也欢迎看将近十年前(。
)写的书评:「我们将会消灭,孤身一人」(剧透有)首先,原作是非常有日系悬疑小品气质的精巧作品,人设很有漫画感,第一作《蚱蜢》分别有两次相关的漫画化: 井田博人版 GRASSHOPPER - 蚱蜢 和大須賀めぐみ Waltz 和评价不错的剧场版电影蚱蜢 グラスホッパー其中井田版是中规中矩的漫画改编,大須賀めぐみ(港版译大须贺惠)则跟伊坂老师相当真爱数次合作,waltz是以《蚱蜢》里的人气组合岩西x蝉(在瓢虫中对应伪双子)为主角的故事(也可以当成平行世界),后来在大须贺惠改编的另一本伊坂原作的《魔王》系列也串联登场(我称之为伊坂宇宙)。
同时大须贺惠大约是给伊坂某部文库本的《瓢虫》画过封面如图:
左伪双子;右上七尾;居中王子;背后木村……可见美版改编多么狂野…当年书粉希望影视化的风格能像《两杆大烟枪》,导演的热门人选则是盖里奇(我个人持保留意见,不过电影版的导演我觉得和盖里奇确实算是殊途同归)整体来说改编保留了各路杀手汇集在列车里交错叙事的主干,删改(简化)大部分人上车的理由,最后四分之一基本原创但片尾有些点没忘了回收原作flag。
电影版从头到尾都完全是米国人对立本的刻板印象,为什么一帮老外还要聚集在东京啦……不过归功于立本的文化输出比较强势,大多只是抓马了一点,不算负面。
比如赛博色调的东京、好莱坞(美国横店x)日本区的标准花楼和看起来像鬼武者的黑道(有一幕女式和服的穿法还搞成了情趣大胸妹)。
后半鬼面还做半脸……拜托那些大哥本来下巴就是脑子一倍宽了好吗……我个人感觉米国人搞拼日本刀剧情跟拿水管也没太大的区别 ,不过爽到就行了这也不是我的关注点不展开了大家智者见智(x人设方面, 原作木村他爸这个角色其实是他父母,看起来慈眉善目,在结尾的时候我们才会知道他们俩有多么牛逼(btw白色死神的名字真是标准的美式中二)木村也不是什么厉害角色,只是个颓废madao,老婆跑了,孩子被王子推到住院的部分还是前期主线。
王子(原名王子慧)则人如其名是一个中二美少年(货真价实国中生),满嘴诡弔逻辑的愉快犯,原作我最高血压的角色,实质上的boss。
在原作里魔音穿脑的终极问题是:“为什么不可以杀人呢?
”而每个角色都对此问题有着个人见解,也无怪乎有书评称伊坂幸太郎是描写“恶”的作家(但结局总是回归爱与希望)。
王子在电影里被改成了奇怪的大龄萝莉,我不太懂米国人的审美, 要改干嘛不改成混血金发啦啦队长,我想看美女啊——很遗憾原作没什么像样的女性角色,七尾的联络人从头到尾没上车,毒蜂是个炮灰,本文最强女杀手是被删掉的老奶奶…… 既然要改为什么要找一个装嫩的大姐还梳着堪称东亚刻板印象第二名的齐耳短发!
(第一名是单色挑染)只有片尾刘海凌乱的造型还好看一点。
最后把身份改成白死神的女儿算是巧妙简洁地替换了动机(我个人甚至觉得有些洗白意味),毕竟美国人不吃日式的暗黑堕天中二病ww布拉德皮特的角色在书中对应的是“七尾”——超高校级倒霉蛋,名字暗含瓢虫的意味。
原作有他小时候被绑架的剧情,绑匪打电话给他父亲索要赎金,他父亲回答是“The spirit is willing, but the flesh is weak”(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小说前作是发生在列车事件七年前左右的故事,两部作品里基本所有角色都有隐含的对应关系。
七尾(和木村?
)对应前作的主角,而前作主角也以经历一切后变得通透豁达的活神父状态上了这趟车——原作里车子好好进站了,没有这么毁天灭地的结局——和七尾进行了一段点题的对话。
这里插一句。
原作的日文名直译过来是《玛利亚甲虫》,相关典故如下: 中世纪时期的欧洲农民已经知晓蚜虫常会毁坏农作物的事实。
为了让田地免受这些蚜虫的危害,他们向圣母玛利亚祷告以寻求帮助。
也许经常是瓢虫飞来吃掉蚜虫从而拯救了庄稼的缘故,它们被命名为“圣母的甲虫”或“圣母的信使”。
德国人使用的是类似的名字, Marienkafe,即玛利亚的甲虫。
——吉尔伯特·沃尔鲍尔 《当昆虫遇见人类文明》在书中也提及, 瓢虫有一种以小小翅膀背负(见证)了他人悲苦的意味。
也因此我个人认为这是一本完全的群像剧,七尾与其说主角,不如说是所有人命运的见证者。
这一点电影的戏份分布也很合理,虽然最后完全变成奇怪的日本黑道对决有点跑偏…… 伊坂老师给七尾另外有写一个短篇故事叫《倒霉蛋的笑》,依然是他苦难人生的缩影(笑 下面是我在原作最喜欢的伪双子环节,我要拿起我的意大利炮开喷了。
原作中的伪双子是非常时髦的原宿风青年组合,喜欢小火车的是柠檬,聒噪b型血的弟弟角色,会嘴上嫌弃却偷偷阅读蜜柑的严肃小说;蜜柑则是严肃认真a型血,一样言不由衷地记住所有小火车的细节。
二人登场初期就立下了“我们就算死了也会复活”的flag,在结尾的回收是七尾拿小火车贴纸中了三等奖,奖品是满满一箱柠檬和蜜柑(这破彩蛋也很杀我);贴纸识破王子的点电影里有保留,但原作俩人是一起死在厕所里(重点)尸体被草率的处理掉,算不上善终。
原作描写蜜柑发现柠檬之死而动摇的一段我大写摘抄,以下是最喜欢的一段: 柠檬的脸浮现出来。
不是现在眼前合着眼皮,眼皮上被血迹覆盖的男子,而是总在一旁叽呱个没完的柠檬的脸。
「我也想要有人称赞我说,你是个有用的小火车呀。
」蜜柑想起那孩子般双眼发亮的表情,感到胸口破裂,被撕成片片,冰冷的风钻进里面,激起阵阵涟漪,而且这样的悸动是生平头一遭,令他大感动摇。
小说的文章在脑中响起。
「我们将会消灭,孤身一人。
」 无论共有的时间有多长,消失的时候,总是各走各的,孤身一人。
引自 水果 “我们将会消灭,孤身一人。
”是原作中蜜柑所阅读的伍尔芙小说《To the Lighthouse》内文(这本书还提到杀死瓢虫要利用勺子)。
过了很多年这段还是痛杀我……所以无法原谅电影版中伪双子的改动并不只是因为替换了一个黑哥(和朋友zz不zq吐槽说为什么不干脆改叫黑加仑)而是为了zzzq完全篡改了二人前后赴死的结局变成了一人幸终,反而像个BE(但对结尾彩蛋竟然变相回收了复活flag的改编我还是认同编剧水准的)。
相比之下,毒蜂改成拉美裔倒不显得违和,但是太过炮灰导致我不明白电影里明明代号是毒蜂为什么要用蛇毒……因为顶着乘务员金发彻底变成搞笑角色,对唯一的巨乳姐姐好一点啊!
(在大须贺惠版的《魔王》好像有客串过,原作定位姑且算是美少女吧)恶狼的部分、奇怪壮汉0,还有布拉德皮特深爱的日本坐冲马桶等等,则是独属于电影的醍醐味了。
说到结局。
我想对东亚作品进行西方改编往往会折射出二者的理念差异。
浅显的诸如原作是“一切麻烦落幕,火车顺利抵达终点”,而电影“爆炸吧!
毁灭吧!
”。
我个人便有一些没什么道理的解读。
东方内核总会追求一种玄妙的象征。
列车给人以“周而复始”感、进站则有一种开放式结局的意味:列车总会进站,也终将再次疾驰。
这与全系列采用昆虫命名以象征某种“杀手的生态”一样,带着一丝深长的韵味。
而西方人或者说比较简单直接的观众,则更希望故事有一个强劲的戏剧高潮,然后一切就此落幕。
他们较难理解前者,需要明确的“终结”和“结束”的讯号。
这两者并无高下,却是迥异的两种选择,以一部作品中体现出来,也是很有趣的现象。
那么乱七八糟的原作话题也就先说到这里,剧情的修改太过千丝万缕,建议有兴趣的朋友去看原作(随时安利)。
回头看去这个系列伴随我度过了最精彩的人生阶段,“我不允许宁静的疾驰,有刺激才叫人生。
”或许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我的诸多选择。
没想到有生之年会改成美国电影,确实感到人生处处是惊喜。
谨以此文小小表达对伊坂老师多年的爱和对此系列的钟爱。
整体而言《子弹列车》是一部有头有尾外加有点可惜的群像剧,以故事而言因为要在短短几个小时说完里面许多角色的背景故事,并在这些杀手之间跳跃,就变得需要取舍,这点我觉得导演或编剧在拿捏只有要让人觉得有趣。
作为大卫·雷奇在封闭空间完成动作大片的挑战之作,随着数位杀手轮番登场,影片中拳拳到肉的动作戏与火爆场面可谓一个接一个,不少影迷直呼:“久违地爽到了,这才是好莱坞动作巨制该有的样子!
”而娱乐新闻网站HOLLYWOOD FIRST LOOK更是称赞该片是一张能让观众重返电影院的特等座车票,“它狂野无比、动作高燃,且具有出色的娱乐性!
” 著名娱乐杂志COMPLEX则评价该片从头到尾都是一场狂野冒险,“完全猜不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每一幕都能让我感到紧张刺激,目不转睛。
” 值得一提的是,该片的硬核打斗兼具令人捧腹的幽默感,喜剧“笑果”十足。
大卫·雷奇标志性风格的话痨类型元素、无厘头荒诞爆点的黑色幽默、演员轻松自如的表演,都让观众在紧张刺激之余得到了一种情绪的切换。
电影《子弹列车》由导演大卫·雷奇执导,布拉德·皮特、乔伊·金、布莱恩·泰里·亨利、莎姬·贝兹、安德鲁·浩二、亚伦·泰勒-约翰逊、真田广之、迈克尔·珊农、凯伦·福原、丘增、罗根·勒曼、Bad Bunny、桑德拉·布洛克等联袂出演。
从高口碑原著到超强卡司阵容,该片无疑成为了今年最值得期待的悬疑动作爽片。
在电影里许多运镜风格和动作设计我觉得都有和动画元素致敬的味道,导演也指导过《死侍》、监制过《壮志凌云》,有了伊坂幸太郎原作架构出的小说背景支撑,让《子弹列车》可以大胆在列车上发挥动作戏。
虽然如此,有一点却很吊诡,都修改这么多小说情节了,怎么没把日本小说那爱说大道理的桥段给砍掉?
反而保留那些莫名其妙的说教戏。
整体而言我觉得《子弹列车》是有趣的,可以看到一种和风和美式幽默的结合,形成一部很异色的动作电影,但又不过于突兀。
但虽然已经改良很多日本梗,但毕竟原作是日本作品,一般习惯国际大众动作片群众吃不吃这套,就有待认证了。
其实预告出来的时候我的心里真的咯噔一下啊,毕竟伊坂幸太郎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而这部电影的原著《瓢虫》(中文译名《疾风号》)也是他十分不错的一部作品。
果然,当我看完预告后我错乱了——为什么每个选角都和我脑海中构想的完全不同啊!
后来出了资源后还是看完了全片,作为(应该是)最有资格愤怒的原著党,我反倒觉得可以接受,而且还可以好好聊聊电影对于原著的改编,或许还可以视作对如今类型片剧作的一条新赛道的探讨。
1.首先注意到,评论区很多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电影中的角色塑造。
打斗过程中不忘劝对方与人为善的瓢虫、托马斯小火车迷蜜柑……这些杀手形象不再像传统类型片中那样凌厉严肃,而是有着各自鲜明的带有喜剧意味的性格特征,他们的存在本质上也为剧作增色不少,很多笑料就在这种角色的碰撞间产生。
在这一方面,电影对原著的取舍可谓是有优有劣。
它为瓢虫增加了从心理医生处接受了治疗,于是始终希望和对手沟通打开心结的设定,我觉得这一点就十分巧妙。
原著中的瓢虫仅有十分倒霉的属性,他像是被动被卷入到了这场混战中,无时无刻处于一种“我是谁我在哪我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懵逼状态,这一点在小说中可以很好地由内心独白展现,却不适合搬到银幕上,因此电影对瓢虫话唠属性点满的角色展现,我觉得是一个亮点。
至于杀手双胞胎,电影保留了蜜柑喜欢托马斯小火车的人设,但有趣的是将兄弟俩的性格做了对换。
柠檬在书中的设定是热爱文学,在愤怒的时候喜欢大段大段地引经据典,属于在平静的外表下隐藏杀意的类型,而蜜柑则更咋咋呼呼。
电影做此改编,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出于类型片剧作设计的考量,柠檬英国绅士的外表和张口就来的粗口,以及蜜柑一本正经地介绍托马斯小火车里的角色,都有一定的反差感,更加具有外显的喜剧效果。
于是对这一对,我的评价是无功无过。
还有一个安排上的不同,也让我有些可惜的地方就是,电影中对于木村爷爷派去保护孙子的杀手没有过多笔墨展开,而在原著中则是单独为他开辟了一个视角,当然,不是片子里面的护士,而是一个在前三分之二一直在一个十字路口看绿化带的普通男人。
直到王子送去的杀手到达位置,他来到杀手身后,将其推到疾驰的汽车前面,伪造成一场交通事故后事了拂衣去,我们才能发现他以怎样的角色参与到了这场混战之中。
在原著打打杀杀进行到最激烈的阶段,忽然插入一处有些莫名其妙的,他望着绿化带发出诗意感叹的描写,就像是为整个高速前进的故事踩了一脚刹车一样,读起来也别有趣味。
2.而到了王子这里,我觉得便是改编的重灾区了,这一点可以结合它的故事设置好好地聊一聊。
原著和电影都采用了相同的高概念,就是“如果一群杀手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上了同一辆列车”。
原著对这一高概念的展开是为一个主题服务的,也就是瓢虫一直在抱怨的,命运的无常。
因此,到了最后也并没有什么幕后BOSS,只是这些人一次偶然的相逢罢了;而电影的剧作改编显然还是受到了类型片框架的局限,认为一定要为这一连串事件设置一个合理的原因,因此选取了“黑帮老大为了亡妻复仇决定把所有有关的杀手召集起来一起干掉”的反转,很cliche。
当然,这样的安排是可看的,也为这部电影增加了原著最后所没有的大场面,比如列车脱轨这种,但问题就出在了王子身上。
在电影里,她被塑造成不受父亲重视,因此登上列车找棋子替她复仇的角色,而在原著中,他(没错,原著是个男生,不知道电影为什么要做此改编,硬蹭性别议题?
)的角色显然要更加有深度一些。
他对木村并没有目的性的要求,仅仅是希望证明自己能够操控一个大人,甚至让他陷入崩溃,而他参与进这场杀手的混战,也是出于这种在智识上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他游走在每一个杀手之间,向他们每个人都会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可以杀人?
”这一点其实像是对尼采主人道德的一个通俗文学化的展现,每个杀手的回答不尽相同,而他每次都会对回答嗤之以鼻,更加坚定自己的优越感,他认为既然自己比他们清醒太多,因此杀人也是完全合乎情理的行为。
为了剧作的强行收束而浅化这一角色的可挖掘点,让他成为一个纯粹的反面角色,我认为是这部电影的可惜之处。
3.既然谈到了主题表达,其实我认为有一个角色的处理十分让我惊喜,就是里面向瓢虫复仇的豺狼。
在原著中,他只是一个没有过多笔墨的小混混,和瓢虫有过过节,认出瓢虫后向他挑事阻拦其下车,而在电影里,竟然单独为他开辟了一个视角,交代了极为丰富的前史,我觉得虽然这种设计可能是为了与后面复仇的草率失败形成反差的喜剧效果,但这正暗合了伊坂幸太郎许多作品中的一个主题——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主角。
在伊坂的《瓢虫》和前作《蚱蜢》(中文译名《杀手界》)中,每个人视角均是严格地轮流出现,没有什么严格意义上的主人公,在他的处女作《华丽人生》里更是如此,四段视角几乎没有交集,每个人都是那一天的主角。
这样的设定,我觉得真的是有着浓浓的伊坂味。
4.最后,在结构安排上,虽然同样采取了多线叙事,但并没有和原著一样,用多个视角相互补充展现同一事件,而这在原著中则是一个很大的亮点。
比如柠檬追踪瓢虫来到列车最前端,瓢虫找寻逃脱的方法时,便首先采用了柠檬步步紧逼的视角,我们跟随他来到最后却没有发现瓢虫的身影,接下来再转到瓢虫的视角讲述逃脱的经过。
这种写法很好地在故事进行的全过程都始终保持着一定的紧张度,我能够理解编剧做此取舍的原因,但这也让剧作失去了一定的精致感,变得,嗯,更像是一部动作类型爽片了。
总结其实动作类型片发展到现在,似乎已经进入了另一条赛道,不再是硬汉特工或高科技比拼,更多的是暴力血浆与喜剧的融合,从特工片里的《王牌特工》,到超级英雄片里的《死侍》,甚至韩国也有巴掌侠马东锡的《犯罪都市》,再到这一部,我们都能看见,动作类型片似乎不再高大上,而是致力于视觉上的鲜明冲击,或许在这个追求短平快刺激的时代,这种类型片的火爆,也能为我们带来某种启示。
很难打消《子弹列车》的高评分都是得益于疫情以来鲜有出色电影上映这种想法。电影从头至尾都是套路,套路的故事情节,套路的人物塑造方式,套路的日本元素,套路的MV化的试听风格,就连布拉德·皮特的表演方式也透着一股别扭劲儿。演员阵容称得上豪华,但是没有被最大化。
环环相扣,哈哈哈!卡佛公认命最好了,始作俑者竟然不用上列车。PS.好在意后来那条树蛇怎么样😂
无脑爽片。
在唐人街拍的霓虹故事分分钟出戏,故事和色调有点赛博朋克2077的味道,熟脸很多,音乐还行,这是一个美日英合伙解决毛子的故事?
要是昆汀来拍会怎样?很有点《杀死比尔》搭配《低俗小说》的味道。打戏没有口水战多,气氛还是挺欢乐的,没有伊坂在原作里那种带着讽刺的悲悯,结局一些主要角色也逆天改命了。导演估计挺喜欢日本文化,各种夸张的和风(刻板印象?),而且也挺喜欢柠檬(谁不喜欢柠檬呢?)。
这他妈就是两个小时的矿泉水广告片儿
仅从娱乐片的角度,倒也还可以,起码很热闹。不过叙事确实问题不少,尤其是改编伊坂幸太郎的小说,原著线索非常多,很多关联也很精彩。电影版基本就是一锅乱炖了,很好奇如果没看过小说是否可以很顺滑地理解整个故事,因为不少细节交代得非常潦草。这片还有个遗憾就是,动作戏方面也亮点有限,失去了以往作品的光彩。最后还完全玩飞了。最有趣的就是跟《失落之城》演员之间的互动了吧。
浪費生命,浪費時間,浪費光陰,看的過程如坐針氈,如芒刺背,如鯁在喉,毫無可取之處,純純粹粹是一部trash電影,為了滿足暑假電影市場有足夠的量在電影院上映而流水生產出來的,本來作為一部爆米花電影它本應滿足娛樂消遣的任務,可惜它連這點都無法達成,即使它擁有眾多好萊塢知名演員露臉,邁克爾珊農的加入真可謂他職業生涯的污點了,也無法better本片哪怕一星半點,全程棚內拍攝的廉價畫面特效以及單一簡陋得直讓人翻白眼的列車內場景都是實實在在地讓觀看本片的每一秒都十分難受、無趣、空虛、虛無、毫無意義,自以為精彩絕倫的多角色之間的錯綜複雜的因各角色私人視角而顯局限性從而產生的互動劇情真的不知所謂、無聊透頂、不痛不癢,只能安慰自己無淤泥焉有荷花,荷花再好看也得有底下那淤泥養著,辛苦所有參與拍攝本片的工作人員。
到这部终于可以下定论了,David Leitch相比Chad Stahelski功力还是差了不少。高速列车这一可以拿来各种做文章的密闭空间,打戏竟然拍得如此无聊乏味,而全片节奏掌控更是温吞。作为一部饱受期待的动作片,最终竟然完全靠一班明星自身的魅力撑起让其勉强不算难看,太失败了
5- 亚特兰大度假篇
一部内核非常过时的电影
很少有动作片让我笑这么开心的……大卫雷奇这帮人真会玩……虽然会略有话唠,但看布拉德皮特话唠我还是很愿意的。中间出来客串的那几个明星还是让人很惊讶的,这都能请来?
WTF is this shit ?
🍊和🍋真的好有爱,显得🐞很无趣。🤴拍的mv挺好看的,🐝是不是有点太过简单呢,腹黑的👧🏻倒是很难讨厌起来。电影和炫彩的美味糖果🍬一样,好吃又让人快乐,子弹🚅还有没有续集呢? 好想继续看👀耶!
太嗨了,这么复杂的结构和剪接,一点都不凌乱,每个角色都这么有性格。特效做得很好。配乐可以提名奥斯卡。没有打五星的人是多没有幽默感啊?!
好看,喜獾,爆笑,感恩布拉德皮特
没有任何出乎意料,匠气十足。最后那个黑胖子的彩蛋,让我不禁嗤之以鼻。话说,这种片子20年前不是盖里奇就“发明”了吗?!
疾驰列车上杀手的热闹聚会,玩的花里胡哨,且带有日漫中二风的娱乐爆米花,还挺有观赏性。来客串的大牌们不少。
强烈风格化的俗气大乱炖还是留给贺岁档吧(晓得了,塔图姆的py值200元
2022年度最佳幽默荒诞反转的赛博朋克风暴力美学日式哲学片。温馨提醒:谨慎乘坐东京开往盛冈的"疾风"号新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