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孽迷宫》影评---精神分析的观点来自豆《瓣欲孽迷宫》的剧情简介 • • • • • •芭芭拉•戴利•贝兰克(朱丽安•摩尔 饰)美艳动人,她的丈夫布鲁克林(史蒂芬•迪兰 饰)是一名探险家。
虽然丈夫腰缠万贯,让芭芭拉的生活富足,但她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幸福,因为丈夫到处探险的关系,她常常得不到丈夫的陪伴,因而变得让人感觉十分水性杨花。
儿子托尼(艾迪•雷德梅纳 饰)成为了她的一切,并常常牵制儿子做事。
芭芭拉知道托尼是名同性恋,并极力撮合他与西班牙女友的爱情,可是托尼最后并没有跟那名女孩在一起。
布鲁克林却跟儿子的女友私奔了,这样令芭芭拉感到十分伤心。
托尼也十分不舍得父亲的离开,他也目睹了母亲自父亲离开后的痛苦。
之后他们四处为家,一直患病的芭芭拉还曾自杀过。
芭芭拉多年来一直没有放弃要让儿子变回异性恋,她竟然要与儿子发生关系,以让儿子尝试性爱的味道。
终于,托尼再也无法忍受母亲了,一把尖刀刺向了芭芭拉……我不是很喜欢这个简介,因为这个电影似乎如果只是简介的话,根本就表达不出这个故事所要传达出的一些东西。
电影本身设计的就不是很明确的一个故事,更像是一幕幕的剧。
但是电影想要表达的内容,单单是托尼的精神病性的东西就是很破碎的,需要看两遍即以上才明白电影的一些东西。
当看第一遍电影的时候,不知道主演为什么要说一些话,比如他总是提到一只死去的狗,从小的时候一直到他在杀死妈妈之前。
如果我们从前开始分析的话,可能你看不懂为什么这样,托尼一直都是很正常的为什么突然就杀死自己的妈妈,还患了精神病呢?
我们可以通过倒叙的方式,即从结果推论原因。
这样就可以更好、更明白的了解这个故事。
故事的结局是托尼在和妈妈的争执中杀死的她。
但是还没有完,后面提到他被送到精神病医院。
后和尼尼住在美国,但是又在一次争执中拿刀刺中了尼尼。
他被送到一个岛上,在1981年就是35岁的时候,用塑料袋罩在头上,自杀了。
这才是故事的完整结局。
为什么说托尼是精神病患者呢?
如果你剩下故事的最后15分钟不看的话,你很难得出结论说他是如此。
你也不会知道,他为什么先杀死自己的妈妈,然后自杀。
其实最让人明白故事的,反而是这十几分钟内托尼和妈妈的对话,以及托尼写给爸爸的话。
很多人说,我更本就听不懂托尼在讲些什么,他就是在胡言乱语,怎么说这让人明白电影呢?
其实一般的观众看不懂是对的,因为这更本就是精神病患者说的话,你怎么能够明白呢?
托尼最后说的话,丝毫没有逻辑,并且说的也不是现实世界中发生的,比如他认为芭芭拉写了东西放进了一个袋子里,这是现实中没有发生的。
然后说“这里没有安宁,我无法控制自己”。
这时托尼完全活在自己的幻想中,自我已经完全的丧失了。
他不能觉察区分哪些是幻想,那些是现实。
自我的调节功能完全失去了,被潜意思吞噬了。
当他在和妈妈讲话的时候,妈妈听不懂时,激起他强烈地愤怒,强大的死亡驱力推动他杀死和消灭引起他愤怒的客体,这是自我和超我完全丧失了,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要求立即满足需要,就是消灭引起愤怒的客体,就是妈妈。
当她杀死妈妈后,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没有道德超我的谴责,成了很正常的事情。
托尼在最后写给父亲的心中,表达了自己已经破碎的思想和情感。
但是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托尼心中的核心冲突。
比如这样的话“很长时间我不知道自己是谁”,在此说明了他意识的丧失。
而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确实希望我们能再在一起”,表达了在托尼潜意识中未实现愿望和未满足的需求。
还有“我不用再活在自己制造的阴影中”,表明在托尼的潜意识中,把父亲离开家,离开妈妈和自己归结为自己的原因。
这在前面的情节中也有表现,比如托尼13岁的时候问妈妈“爸爸是不是讨厌我?
”并且他在精神病状态中给父亲写信,本身就说明他对父亲的渴望。
电影中几次提到一只嘉特狗,也是说明,托尼渴望父亲的很好的例子。
第一次提到这只狗:托尼说,我的嘉特狗死了,他老了。
妈妈说,狗也有寿命,他也会死。
托尼说“我知道,在某个地方”。
第二次:托尼在写给父亲的信中说,你还记得叫乔托的狗吗?
它已经走了,但它还在我们心里。
我不知道你为什么害怕我。
这时,把父亲比喻成这只狗已经十分明显了。
并且表露了,认为是自己的原因父亲才离开妈妈和自己。
第三次在葬礼上:他说,还有件事要你明白,就是乔托的狗圈不见了,而且我也不会在去找它了。
第四次出现在和妈妈最后的交谈中:妈妈问托尼为什么在意发型;托尼说,每个人都有自己在意的事情,包括你,升甚至是我们的那只狗。
我很喜欢那只狗,但是他死了。
我们的狗死了,可是我们还好好活着,但我们还不断的搬家。
然后让妈妈去找那只狗。
到这里狗就是父亲的表征已经很明显了。
并且,托尼自己喜欢父亲,渴望父亲和他们在一起。
并且认为父亲的离开是他自己的原因。
在和卡洛斯的妻子谈话中,托尼说,父亲认为他没有用,也认为自己不是布鲁克斯家族的一员。
现在我们先分析托尼和父亲的关系。
影片中布鲁克斯因为工作的原因常年不在家,在加上他和芭芭拉的感情并不是那么好,经常争吵,甚至是在刚刚4个月左右的小托尼面前。
根据这不多的情节,你就可以想象芭芭拉和布鲁克斯在家庭中是什么样状态。
在前俄狄浦斯期,这种不稳定的环境人类环境,首先带给孩子的是一种“我是不可爱的”想法,认为是自己不可爱所以父母才会争吵,会让孩子形成弱小无能感。
并且这种不稳定的环境会影响健康的自我功能的形成。
在共生期,孩子不能分辨自己和他人,认为我就是别人,别人就是我,特别是和母亲。
这种融合状态下目前时好时坏,就会阻断孩子自我心理功能的形成。
自我不能很好的整合“好妈妈”和“坏妈妈”两种客体表象,也没有办法中和好的自体表象和坏的自体表象。
同时攻击驱力就会浮现出来,并且表现为高水平。
这种不健全的人格结构称为托尼长大后患精神病的基础。
影片中,父亲长时间的不回家,从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节理论看,没有父亲参与,孩子就不能还好的离开母亲,走进父亲,并以父亲作为“中转站”走向社会。
从而为以后的社会生活提供良好的基础。
并且在俄狄浦斯期,没有父亲的男性形象作为榜样,也会影响孩子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的形成。
果然,孩子13岁的时候,人际交往出现了问题,并且长大后成为同性恋。
我们在后面在分析托尼成为同性恋的具体机制。
但是父亲的缺失是其出现这些问题的伏笔,或者说是基础。
22岁的托尼,写信给爸爸,希望他回到妈妈身边,因为她一点也不快乐。
与其说是妈妈需要父亲,不如说这正是托尼内心的呼求。
在葬礼上,他在此说,父亲并没有伤害我,而是伤害了你。
其实这正是托尼内心的需要。
他接着说,他希望有一天爸爸会回来,有一天醒过来,但是他始终没有这么做。
然后说;“还有件事要你明白,就是乔托的狗圈不见了,而且我也不会在去找它了。
”表现了对父亲的失望。
总之,托尼内心一直有对父亲的爱有强烈地渴望,但是又一直得不到满足。
现在我们讨论托尼和母亲的关系。
开始影片中旁白这么描述他的妈妈:几星期前我开始对妈妈感到厌倦。
她冷淡,沉默寡言。
影片中也有几次,现实出妈妈对托尼没有信心,并且强迫他做一些事情。
在母亲的心中一直把托尼当成小孩子或者内心中想把托尼当成小孩子那样。
比如她画的他抱着婴儿的托尼的画,在影片中出现了很多次。
在芭芭拉自身没有成功后,她在洗澡的时候,托尼是在旁白的,可见母亲没有把他当成一个长大的人。
妈妈对托尼是有控制存在的。
并且这个妈妈是很特殊的,妈妈是有心理疾病的,这样的对于托尼来说是有很大的影响的,特别是在托尼还很小的时候。
现在我们看看影片中围绕托尼的性的成分。
首先托尼是同性恋,不但如此,并且他和妈妈有乱伦关系,再者他一次和芭芭拉和萨姆,三人共同发生了性关系。
同性恋稍后讨论。
先说托尼和芭芭拉及萨姆的3P。
其实在这之前,托尼和萨姆发生了关系。
与其说是他在其中性的成分占主导,还不如把它种关系理解成对父亲亲近的渴求。
这时我们在看加上芭芭拉的三者关系,这其中对托尼来说,更多的是对父、母、子关系的强烈地愿望,通过这种方式表现出来。
下面我们谈谈托尼的同性恋倾向。
在儿童4-6左右性别角色的形成过程中,父亲缺失,就没有办法向父亲认同,这时和托尼呆在一起的是妈妈,他转而向妈妈认同,向母亲的特质认同。
由于父亲的缺失,托尼和男性建立关系的渴望的力比多的投注转移到和父亲具有相同特质的人的身上,这就导致托尼渴望与男性建立关系。
就芭芭拉和托尼的母子乱伦关系,就芭芭拉来讲丈夫经常不在家,她是有很强的性欲望的,这些性欲望不能得到及时得到满足就会压抑下去。
作为家里和她呆在一起最长时间的男人--托尼,芭芭拉对其是有力比多投注的。
当然有人说,乱伦的发生是芭芭拉想让托尼体验性爱,进而转别性倾向。
但是仅仅是这个原因,不足以构成发生乱伦的动力,也就是说动力不够强烈。
并且当两个人发生关系的时候,及以后两人均没有感觉的道德超我的谴责,这表明两人的道德超我的建立都是不完善的。
托尼可能是因为芭芭拉表象的是一个“荡妇”,所以性道德很弱。
性,在很多的时候确实是了解一个人人格结构的很好的切入点。
有人说,孩子是家庭心理疾病的承担者和受害者,这个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
(以上只是个人的观点,欢迎指正,谢谢)
truth is more shocking than fiction 这是对的可是既然改编成了电影就得有吸引人的过程和人物心理变化的微妙起伏 可能看的版本是德语的,翻译也没有译出对白的内容,所以整体观看的很没感觉。
可惜了这么挖掘人性的题材。
电影中该感动的地方没有感动,该诱惑的地方没有吸引力,该震惊的地方又很平静......OST还是挺动听的
第一人称是给孩子的,叫托尼。
然而,他讲述的却是他母亲的故事。
影片很沉闷,不得解。
人物的性感都是一维的,不复杂。
倒是托尼,我并不清楚他为何最后要刺死他的母亲。
感情的宣泄似乎也不足以成为唯一的理由。
朱丽安,倒是可以轻松的说,我只想搞个大派对,邀请所有的朋友,让他们阿谀奉承我,让他们以我为荣,让他们爱我。
我就是这么单纯。
中途真的想关了但是我还是忍住了不幸的婚姻对孩子影响是很大的。。。。。。
芭芭拉是这个华丽世界的牺牲品,从电影演员到社交名媛的转变并不成功,优雅的外表下潜藏一颗野蛮的心。
她与儿子安东尼身上流淌着同样的欲望秉性,最后却都无法逃脱被它毁灭的命运。
冰火情融等到芭芭拉意识到自己婚姻不幸的那一天,她也许会想起自己强迫老公参加各种社交晚宴的那段时光。
那是战后的欧洲,经历过二战的贵族们不顾新时代的到来,在自己的命运尚未被暗夜覆盖前,仍然可以偏居璀璨的角落,对着镜子顾盼生姿。
往昔的电光幻影留存着她最美的容颜,而今她抛弃演员事业,嫁与橡胶业大亨布鲁克林。
镁光灯前的丽影是不见了,欧洲的交际场上却因此多了一个好手段的交际花。
如果说芭芭拉的性格是一团烈火,布鲁克林的性格则完全相反,可说是一个冷如冰的美男子。
他的荣耀光芒全来自他的祖父贝克兰,一个特殊橡胶材料的发明家,令他可以衣食无忧,过上探险家的生活,着迷于远古村落的神秘历史,向往消失的印加帝国遗址。
他是自然界的探险家,她是社交界的冒险客。
两人的结合自是冰与火的融合,虽有激情的碰撞,更多的却是难以相容。
结婚之后的芭芭拉表现出了性格上的极端不稳定,酗酒,爱发脾气,以及严重的抑郁症。
她的精神问题也许是遗传自母亲,也许是婚姻加剧了她的病态。
但婚姻的牢笼未能禁锢她爱表演的天性。
虽然不久之后,他们有了儿子安东尼。
那一晚,她望着浴缸中的婴儿,只是远远地注视着,不敢靠近,以免礼服被溅出浴缸的水花沾湿。
此时,她的心尚未在儿子身上,她要在今晚的派对上开一个恶作剧。
如她所预期的那样,衣冠鬓影的绅士男女拿禁忌与金钱取乐。
西蒙妮面对老公抛出的“愿不愿意为十万美金吃上一块人肉”的问题,并未立刻作答,手捻樱桃的梗在酒里来回打转,脑中思索着漂亮得体的答案以应对大家的殷切期盼。
芭芭拉抛向老公一个难题:是否愿意和出门遇见的第一个女人回家?
布鲁克林竟爽然表示愿意,芭芭拉笑而不语,微扬的嘴角吐出烟雾模糊了她的面容。
待到席散出门之际,芭芭拉面对迎面而来的的士,大笑不已:既然你可以,那我又为何不可与第一个遇见的人回家?
芭芭拉跳上的士,留下愤怒的丈夫扬长而去。
芭芭拉的放荡行为早已超出丈夫的忍耐极限,而安东尼的到来又让他们之间的关系发生微妙的变化。
禁忌文学转眼间,安东尼已经八岁了。
父母带着他在欧洲大陆之间游转,犹若草原上居无定所的游牧民族,但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享乐。
芭芭拉与布鲁克林凭借家族生意带来的丰厚财富,得以不必工作,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他比同龄孩子经历更多,却也失去了一个安稳的童年,他好像做坐在旋转木马上望着眼前万花筒般转过的生活,由此而生的不安全感激发了内心的叛逆。
在巴黎那段时间,他已经能用法语阅读小说。
爱慕虚荣的母亲自然不放过这一炫耀的机会。
一日,寓所来了一位曾为普鲁斯特做传的老作家尚皮耶·苏威特。
芭芭拉兴奋不已,普鲁斯特那些繁复拗口的长句子是她所不能消化的,这位作家写的普鲁斯特传记同样因为她的法文不够好而没能仔细阅读,但这并不妨碍她缠着苏威特表达仰慕之情。
但她好奇地向对方询问普鲁斯特是否是同性恋的传闻,却暴露她专注八卦多于文学的肤浅本质。
芭芭拉牵着安东尼的手,想让儿子阅读一段法文给大家听。
安东尼打开那本烫金红皮的小说。
犹豫再三,抬眼瞧了瞧母亲,最终还是支支吾吾的放弃了。
镜头给了那本书的内页一个特写,虽然作者的名字躲藏在画面的右上角,但萨德两字早已道尽天机,《朱斯蒂娜,或喻贞洁的厄运》作为萨德的代表作,以其可怕的性虐描写而备受争议。
苏威特打个圆场,也许孩子是太累,就别念了吧。
没想到这下可惹恼了芭芭拉,怒斥苏威特其实道貌岸然,方才望着自己的背影用法语说出轻浮之言。
上流社会的虚伪被芭芭拉无情地嘲弄,无论是之前她扬言要与陌生人回家,还是怒而斥责苏威特的伪善,皆因性情使然。
父子迷情父亲对儿子多少有了嫉妒,似乎安东尼“抢走”了芭芭拉。
而安东尼身上多少有些俄狄浦斯情结,虽然他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性取向更像是一个弯男。
母亲近于罗曼蒂克的爱意和父亲近于愤怒的妒忌,无疑加剧了这段婚姻的瓦解。
1967年,西班牙的卡达奎斯,芭芭拉一家在此度假。
安东尼或是骑马,或是坐在海岸边弹着吉他。
随后,他与父亲一边聊天一边等着芭芭拉的出现。
布鲁克林见妻子久等不来,责怪她作为演员的本性依然没有改掉,一如既往的做作。
安东尼为母亲辩解,只换来父亲的斥责。
面对同一个女人,父亲与儿子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预示他们此后远离与依赖这个女人的命运。
布兰卡是安东尼在海岸边结识的女子,独立有个性,很快吸引了安东尼的注意。
布鲁克林对这个人也很感兴趣,还向儿子打听她的名字。
安东尼以为父亲关心自己。
父亲也以后来人传授经验的态度敷衍了事。
布兰卡为这个死寂入水的家庭带去一点点涟漪。
芭芭拉极力撮合两人。
当晚,百页窗外泄进的微光为裸体相对的两人镀上了一层银边。
布兰卡望着面前柔嫩的少年,赞美了他,嘴唇迎上了他的面颊。
1968年,一个行色匆匆的女人走在马约卡的机场大厅,粉红色的服装像是出席闺蜜的聚会,墨镜后的诡笑却泄露了她此行的目的。
刚下飞机的布鲁克林搂着布兰卡,犹如度完蜜月归来的新人,而这里只是他们的中点站,马上两人就要匆匆赶往下一站。
等候在那里的芭芭拉迎面走来,谩骂声响彻整个候机厅。
她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仅是知道她已无法挽留丈夫,同时也为安东尼担心。
布鲁克林却一脸云淡风轻,不时做出无所谓的表情,这段婚姻早已不在他的心头。
辱骂完毕的芭芭拉离开丈夫,等上机场外的计程车。
这一幕恍若当年那个恶作剧的夜晚,她与陌生人回了家。
这次却成了真,只是少了女王戏弄他人的快感,多了一份借陌生人取暖的凄惨。
缺席的男人父亲与丈夫的缺席让这个家庭一步步沉沦。
显然,父亲的背叛让安东尼更加成熟。
他仿佛老了许多,从他拿烟的姿势,倚在沙发上的坐姿,及至走在路上的步伐,都如同一朵苍白的花朵,无力与倦态在他的脸上流淌而过。
他是颓废派的诗人,把自己置身于光明与黑暗的交界。
他在男朋友的画室里流连忘返。
少了父亲的约束,他开始大胆寻找自己理想的同性之爱。
芭芭拉的命运在此时已经达到了悲惨的顶峰,丈夫弃她寻新欢,儿子走上弯路难以掰直。
她像一个孤苦无依的怨妇,独自拾级而上,慢慢步入那没有光亮的黑暗之中。
当芭芭拉来到儿子的居所时,安东尼正接过艺术家男友用嘴递过的香烟。
这支烟被芭芭拉一把夺去,嫉妒地看着他们。
不久,寂寞的芭芭拉也找到了男人。
山姆是专门陪欧洲贵妇玩乐的男同,行使丈夫的职责,陪她们吃饭、听歌剧。
不过,山姆比较特殊,这项工作对他而言,与其是赚钱,更多的只是为了让自己开心。
善解人意的山姆用心灵鸡汤式的话语治愈芭芭拉,鼓励她参与社交名媛的聚会、拿起画笔绘画。
但芭芭拉怎能料到山姆怜惜着安东尼,并把这份心意传递给他。
敏感的安东尼在黎明时分登山姆的床榻,作画失败的芭芭拉狂野地抱住山姆。
母亲与儿子都是一样的缺爱,山姆成了他们疯狂索取爱的对象。
终于有一日,山姆躺在了芭芭拉与安尼的中间,他的两只手分别抚摸两边的面颊。
这种畸形的爱自然无法维持太久,山姆离去后,失去心灵寄托的芭芭拉陷入更深的抑郁中,在这种非理智的状态下,她与安东尼发生了一段不伦之爱。
寂静的大宅里只有他们的喘息声回荡其间,两个受尽伤害的人只能以这种突破禁忌的方式沉沦下去。
安东尼受到母亲的遗传,神经愈发脆弱,终于在妄想中用刀捅入母亲腹中。
他这一下是如此决绝与无情,芭芭拉立刻丧命。
安东尼冷静沉着地点燃一支烟,拨通了警局的电话。
他坐在母亲的尸体边,吃起刚叫来的中餐外卖。
过往的记忆如同前世闪过他的脑海,他爱芭芭拉胜过任何人,最后却亲手杀死她。
此时的他心灵反倒坦然许多。
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安东尼后来进入精神病院,释放之后因再次行凶被送进纽约的赖克斯岛监狱。
最后,安东尼以自杀结束了生命。
影片上映之后,山姆的原型塞缪尔·亚当·格林撰文表示他确实与芭芭拉发生过恋情,但自己绝非双性恋,没有与安东尼发生过关系。
他想通过法律途径控告制片人,但到去世的时候都未解决,也让这段迷离的往事随他而去。
最初是因為Julianne Moore才決意這部片子,我實在是喜歡女人的優雅姿態。
她放肆的笑聲,不留情面的嘲諷,但忘記了蝴蝶從來不能自由地飛翔。
喜歡扮演Tony的小男孩,緘默,輕易許下對母親的愛,應允永遠,一同在床上吃早飯。
也許正是這般的前因美好,才讓Barbara不肯放棄他,不愿就此放他隨性。
人類,總是對自己深信的美好產生極強的控制欲念。
他讓我記住的是在浴室的笑容。
不聲不響,卻笑得著實燦爛,讓人心驚。
可是這樣的笑容只有Barbara可以面對,她亦是對他微笑,仿若是兩人的秘密。
父親是生活在母親的逼仄環境下,得不到輕鬆,再怎么也是表面平和,暗涌深埋。
終究是有了導火便找到了離開的路。
影片對我而言是在Eddie Redmayne出場后明亮起來的。
這個演員實在太法國氣,羸弱,蒼白了整個畫面。
Tony,本該極萬千寵愛于一生的孩子,是如何招致了最終如此不堪的命運?
在海灘撫琴的男孩,笑起來眼梢有著細密的皺紋,眉眼里都是溫暖。
在父親與自己的女友私奔后更多的是沉默。
女權傾向的家庭里,男孩子便愈加的渴望父愛。
他不怪父親奪己所好,他告訴母親:他沒有傷害我,他傷害到的是你。
也許是他根本就不在意那個西班牙女孩。
海灘的那場戲,過多的暴露了他對男性的愛慕。
是為那樣的男子氣息所傾倒。
他需要的是如同父親一般的氣息。
之後的畫面,最為煽情的當是他將信件放于父親居所外那段了。
先是入門的地毯,后是花盆,而後花壇,用泥土掩埋,卻又努力拉出一角,害怕父親無法見得。
這般的孩子心性,他真的長大了嗎?
他說,在父親離開后,照顧母親的責任便落到了自己身上。
Barbara在家自殺,決裂的姿態,他救回了母親,便當真以為是自己救了的。
可是你看著Tony在Barbara出院后的餐館,幫她恢復記憶時的樣子。
手執香烟,一臉少年輕狂的意氣風發,一臉不知世事。
或許,我們都過多的要求了他的成長。
沒有父親的嚴苛,這樣的孩子在人格形成中缺少了的到底有多少?
對於死去的狗,他始終保留著它的項圈,是因為這是他在所有不情愿面對的變遷中唯一可以控制的,還是他留戀的是曾經看起來的幸福家庭。
幸福過,他才可以堅信父親會回來,母親會好起來,自己可以繼續無憂任性的成長。
故事得以成形,都是因為人類的執念。
母親最後誘使兒子同她亂倫,Tony并未有多加阻止,他帶著更多的是好奇的神情,仿佛是等著母親教他怎么來取得身體的愉悅。
之後那句:did you come?更是讓我聽來心酸。
在這對相依的母子身上,真的沒有任何情欲的成分,亂倫,不過是Barbara不堪承受自己孩子的不完美,她最終橫下心來,要用自己的身體,挽回他。
誰堪忍受三人同床的場景,最後自諷大笑,難道真是因為覺得有趣么?
想起片尾Tony的獨白,想起他的信件,對父愛的聲聲渴望。
終是無可奈何。
他殺死了自己的母親,沉默的場景,沒有任何激烈的爭鬥。
他平靜的報警,叫外賣。
坐在死去的Barbara身旁,等著最終的歸宿。
這個說著自己是熱遇見冷時產生的水蒸氣男孩,終究給了母親給了自己一個結局,給了父親一封絕筆信。
Tony最終死於自殺,用塑料袋套住頭頸,離開了封閉的世界。
終究是孩子的復仇。
成就一場賭氣的表演。
中产阶级家庭从内部腐败的故事的故事.看到题材就开始期待,等了半年才看到片子.养家活口的丈夫,心高气傲的母亲.电影从儿子出生开始,夫妻间渐渐有了裂痕.青春期时,儿子选择了同性爱.而后,父亲交了年少的新欢抛弃家庭.儿子,母亲和母亲的情人过了一段纠缠不清的日子,情人离开,母亲自杀未遂,与儿子发生关系后被其刺死.典型到不能再典型的人设与很值得大肆煽情的伦理题材,拍出来却是平淡似水,完全没有知音体"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极度煽情.镜头走得极为漠然,似乎并不急于探索人物的内心,单单记录下表象.中产有中产的矜持和自尊,内心潮流翻滚,外在还是要维持体面.连带着画面也有了一种隐而不发.取景也非常的精妙,充满包含隐喻的泛光与曲线.总之,就是一个在静寂无声中渐渐疯狂的故事,而那种疯狂也是温吞水似的平和.不枉我期待了那么久呀PS:男主是那种瘦瘦的,四肢细长,有些神经质的类型.男人的轮廓,少年的气质,良好的教养从每个毛孔散发出来,然而清冷中搀杂了稚嫩就不那么冷漠拒人,情动时分别有一种清澈的妩媚动人.没有好相貌一样值得萌>"<
虽然个人并不喜欢同性恋,也比较反感他们,往往一些事情出自他们之手会被人们扣上更严厉的帽子,诸如超级bt之类但他们有他们的生活,有他们的自由,有他们的天地我承认当初下这个片子的初衷很邪恶,没想到却是如此沉重的题材,想思索些什么,偏偏却一片空白,对于芭芭拉来说,家庭重于一切,但她却被人误解,这和她的行为方式有关,片子细节表现的很完美,当然看到那个双性恋的家伙和托尼,芭芭拉在一张床上大笑时,心里很不是滋味,这算什么,互相认同,戏剧化...
朱门酒肉臭连看了两部“特别”的电影,《鸠占鹊巢》和《欲孽迷宫》。
两部都是根据史实、名著改编,因此引来人们好奇的窥视就理所当然了,对我这样的形式主义者来说,挑选电影的标准首先是题目一定要吸引,其次是卡司阵容,第三就是一定有我喜欢的演员。
这两部片子刚好切合了我的标准,尤其值得称道的《鸠占鹊巢》,必须狂赞这个译名实在是太绝,电影原名The Other Boleyn Girl ,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到了中国改为《鸠占鹊巢》,全世界的人都必须承认汉语的智慧和深奥,许多译成中文的东西就多了一份意味深远,一份含蓄内敛的美。
此名的改译绝对可以列如外语片译为中文的经典之作。
同是汉语使用区,港台有时的译名就多了一份香艳和庸俗。
译的好的一对比立马显出高下,如〈她比烟花寂寞〉原名是〈狂恋大提琴〉〈这个杀手不太冷〉原名〈杀手莱昂〉,〈一条大河〉译成中文后叫〈燃情岁月〉等等。
两部片子都是讲述豪门恩怨,揭秘豪门生活的,可以被冠之以伦理情欲片,尽管逝去的年代已经离我们非常遥远,但所披露的现实却和现在的生活几近相似。
人的欲望是无法满足的,在豪门的生活中,压在小老百姓生活中的生存压力已经不存在了,他们因此有更多的时间去寻找生活的乐趣。
人,必须先有生存,其次才是生活。
所以,看他们的生活,虽然那些香鬓魅影离我们很遥远,但看他们在更丑恶的血腥中争斗、阴谋中挣扎、乱伦中迷失,痛苦的生活着,我们突然有了一些快意的安慰,我们才明白,豪门并非意味着幸福!
曾几何时,我们多么羡慕可以自由用金钱支配自己生活的人啊!
生活中支配金钱是很爽的一件事,被金钱支配却是很蠢的一件事。
再说说两剧中的乱伦,乱伦在何朝何代何地都是丑恶的不道德的不光彩的事,我曾以为,没有强大的文化底蕴伦理观念使得开放促成了外国民族的乱伦,看看在法国英国的十几世纪有多少贵妇皇室都陷入乱伦的罪恶中,谁曾料,翻一翻中国的历史荒唐事,乱伦事件亦不乏其中,(不得不承认自己在历史知识上的贫乏无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上台一年的南魏皇帝刘子业了,此人己不可称为“人”,其残暴淫乱己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程度,他分别与其姑母、亲姐乱伦,在她们婚后依然召她们入宫,大家“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并为了满足其胞姐的需要,一次性发配三十个英俊男子供其享用,并创造了一个专用的文雅名词“面首”。
相信很多人不知道这个词原来出自一个“半兽人”,呵呵再比如武皇与太平、安乐等同一个面首的事例比比皆是。
其荒诞离奇,己不是我辈可以理解。
〈欲孽迷宫〉其实翻译的并不准确,尽管我是英文盲,但就其故事情节而已,这个名字实际只是一个噱头,撩拨着人们的视觉神经。
我喜欢的演员朱丽安在里同演绎的非常成功,一个可怜的女人,一个可恨的老公,一个废物的儿子,仅此而已。
顺便说一句,看西片让我真是爱死了外国女人的宽肩宽臀高个子,走起路来摇曳生姿,到了大妈级的年纪了,还是可以这么美,连皱纹都充满风情。
二十年前有一部风靡全世界的电视剧《豪门恩怨》,央视播时我不过十几岁,每晚追看,有些情节都己忘掉,但石油大亨的一家奢侈靡乱的生活却记得很清,看时己够瞠目结舌,现在才略为体味自剧表达的意念,在剧中,喜爱的人物只有一个,就是大亨纯朴善良的女婿,对穷人充满爱心,对跋扈的妻子专一痴情,那是冷酷世界里唯一的一点暖,让人还能看到人性的光亮!
据说这部剧在全世界有过三十亿的人收看过,并且至今仍在一些国家播放,在迅雷,一样搜的到。
想想吧,自人类进入电气文明时代,哪一部影视作品的生命之树能如此长青?
可见,对豪门的窥探与好奇,对人性缺失的观注与悲悯,是普通人的共性。
回到现实中,豪门生活与我无关,只想起杜甫的一句“朱门酒肉臭”啊!
乱七八糟的字幕,导致只能听着半懂的台词再配合角色的诠释。
还有,这对母子身上的那一群群雀斑,真是受不了啦~相比而言,这篇转的评论还算入得了眼。
http://www.douban.com/subject/discussion/1332836/?post=ok#last
在影片的整体气氛构建上,导演汤姆·凯林为影片确定的是一种压抑而唯美的基调,虽然片中众多角色种种行为举止冒天下之大不韪,但凯林却是以一种深度挖掘而非猎奇展现的眼光来叙述,配以故事发生背景辗转纽约、巴黎、伦敦、西班牙的情节设置,更为故事偶尔的夸张和靡乱增添了合理的注脚。毕竟对于这个豪门家族里,夫妻不合、儿子同性恋、母子乱伦的复杂纠缠故事,如若稍有掌控不慎便会沦为不入流的色情题材,但导演汤姆·凯林在基调尺度把握上很好,有目的性地让观众情绪从乱伦表相深入到人物内心,对此,几位处于争议风口浪尖的主演出色而到位的表演
浮華陷阱
支离破碎,不知所云
看看简介系列
2.5
虽然题材限制,但是很不错很精致的电影
喔,.,,是你,我说怎么这么眼熟....脸只是眼熟,而腿..是独一无二你的标志!没见过这么萝卜的女明星。
一直看不来朱丽安摩尔这种款式的御姐。雀斑小伙已经长大成人,晋升为新一代最佳男主。这个片子看的简直云里雾里,翻译也是绝对的有问题。罢了,差不多看了就行了。
做下去的瞬间,我惊呆了!SO COOL
美 苍白的美
这次摩尔阿姨和雀斑双双得奖,再经广大网友提点,才想起来老早列入想看名单的这部电影一直没看,然后就果断下载看完了。虽然片名听上去很情色,但完全就是悲剧,毫无玩弄情色之意。唯一安慰的就是青葱的雀斑颜和西班牙的阳光,以及作为腐女不能忽视的情节......另,摩尔阿姨演情欲戏真心一级棒
乱得嘞..无法理解
TWISTED
生他养他爱他,最后却被他杀,杯具中的杯具。
小小演员和小雀斑真的好像!白衬衣骑着马出现的小雀斑脆弱病态到仿佛随时会在烈日下的风中消逝。
其实挺喜欢她妈妈的 只是她不适合当妈妈
真够闹腾的,乱伦神马的最操蛋了。
伦理片却不够大胆最让人恨了!好在我是雀斑控
支配和被支配是女性永远矛盾的情结 汤姆卡林的创作原则注定了他对群体更高的理解力和不同类型片的掌控力 以至于这个片已经是个女性电影 故事本身决定它的色调永远不会凝重过头(竟然也会因此欣赏凯特布兰切特在卡罗尔中的表演 小雀斑演技超神
这..很久以前看过的电影。根本就是疯狂母亲和精神受虐同性恋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