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海伦娜·维特曼
主演:Theresa George,Josefina Gill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17
简介:Two women spend a weekend together at the North Sea. Walks on the beach, fish buns at a snack stand, mobile weather forecasts. Sky, horizon, water. One of th..详细 >
喜欢余晖快消散时蓝黑色夹杂金粉的海 路灯下飘散的雪 窗上摇晃起伏的船舱 露台栏杆间的满月 迷茫漂流 我们下一站在哪
有阿巴斯《24格》的风格,慢镜头下的海面美到醉人。喜欢导演和主创w 2018 NDNF
只有一个人,才能去感受。
#74th Venezia 影评人周# 8/10 节奏极度缓慢镜头极长的实验性影像作品,绝大部分时间都将镜头对准海面,镜头随海浪波动,勾勒出绝美图像。
怎么可以把海浪拍的这么好,明明要比一些人短评里提到的阿巴斯好看多了,给观众提供了"入口",观影过程中能够明显感受到"变化",情绪能够一直被牵动。
如果一切都可以用浪潮传递
从过于松散,没有确切时空只保留简单动作的自然影像中慢慢下沉进混沌里。海从背景板慢慢成为主体,伴随忘却日夜的睡眠变为梦境/精神空间,最后连同声音组成高度抽象的临界区域。编排是真的大胆,执行也是真的好(主要靠素材选择+混音来逐渐提炼异质)。衔接也做得很厉害,比如火车站的窗户成为人为的液态影像与海洋呼应。最后致敬波长的zoom in充满温情。海是相隔千里的漂流者们之间的连接,更是依托。得学学!
摇摇晃晃 还是没把我晃睡着
2024年第一部。奇妙之处正在于同《利维坦》等其他感官人类学电影的差异——并非主观的将镜头抛入其中才可以营造具身性,重要的当然是角度,或者说为感受营造的场域。保持静观,通过声音拉近与所感之物的距离,镜头长久的凝视不但提供了关于大海的各种想象,甚至衍生出了一瞬间的疏离,仿佛来自另一个星球的神迹冲刷着、激荡着那些已然遍布灰尘的感知。海伦娜或许是当下最会拍大海的导演之一。
从标题到海报再到整个片子呈现的意境都很喜欢,放空自己随波逐流,海浪美得无与伦比,摇晃晕眩也非常有临境感。那一点去掉也无妨的叙事和对话反而有些多余。
靠意境撑起剧情,不喜欢的人,看起来不知道他拍的是什么,完全看不进去,喜欢的人,看起来就像欣赏会动的油画,我却介于两者之间,忽而惊喜忽而不解,最后却晕了船(=_=)
看了一半实在看不下去了,看了35分钟仍旧不知道主题是什么。每个动作都很长,雪花足足飞舞一分钟,骑自行车、开车都各有一分钟,总长才95分钟。我决定放弃了
嗯,厉害!(7.1/168 2021·1·16)
有点晕船
#Venice2017# 影评人周。纯粹是个实验电影或者说“慢电影/slow cinema”,对海浪不同天气不同光线下状态的研究(很像阿巴斯的[五]和[24格]),以及与之匹配的各种流动的元素的排列组合研究。声音制作十分讲究。最后一个长镜头致敬迈克尔·斯诺的实验电影名作[波长Wavelength]。
海浪奔涌,将倒影的轮廓映照得格外清晰。
沉浸式体验
海拍得很美,但真得有个足够闲适的心境去看,否则真看不下去。
7开篇的一切那么好,最后的回归很失败。
这种片子放在当代艺术馆更好,而且片长不应超过20分钟,因为很容易失去观众。之所以一定要给影片划类,因为如果找不到参照系就不可能对它达成共识。这部影片一开始让人想起鲁本·奥斯特伦德的电影序列,而实际上风格也是类似的,更像是鲁本电影的“前传”。然而模糊的是,电影一共两个“主人公”,开头部分的“表演”之刻意让人一度怀疑这到底是一部怎样的影片。到中间部分的时候有很晕船,后来变成升格了稍微好一点,所以这真的不是一部指向人生理平衡的电影吗,也正是因此本片走出了类型化的鲁本电影的印象,而以拒绝观众的方式保持了自身的先锋性。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喜欢余晖快消散时蓝黑色夹杂金粉的海 路灯下飘散的雪 窗上摇晃起伏的船舱 露台栏杆间的满月 迷茫漂流 我们下一站在哪
有阿巴斯《24格》的风格,慢镜头下的海面美到醉人。喜欢导演和主创w 2018 NDNF
只有一个人,才能去感受。
#74th Venezia 影评人周# 8/10 节奏极度缓慢镜头极长的实验性影像作品,绝大部分时间都将镜头对准海面,镜头随海浪波动,勾勒出绝美图像。
怎么可以把海浪拍的这么好,明明要比一些人短评里提到的阿巴斯好看多了,给观众提供了"入口",观影过程中能够明显感受到"变化",情绪能够一直被牵动。
如果一切都可以用浪潮传递
从过于松散,没有确切时空只保留简单动作的自然影像中慢慢下沉进混沌里。海从背景板慢慢成为主体,伴随忘却日夜的睡眠变为梦境/精神空间,最后连同声音组成高度抽象的临界区域。编排是真的大胆,执行也是真的好(主要靠素材选择+混音来逐渐提炼异质)。衔接也做得很厉害,比如火车站的窗户成为人为的液态影像与海洋呼应。最后致敬波长的zoom in充满温情。海是相隔千里的漂流者们之间的连接,更是依托。得学学!
摇摇晃晃 还是没把我晃睡着
2024年第一部。奇妙之处正在于同《利维坦》等其他感官人类学电影的差异——并非主观的将镜头抛入其中才可以营造具身性,重要的当然是角度,或者说为感受营造的场域。保持静观,通过声音拉近与所感之物的距离,镜头长久的凝视不但提供了关于大海的各种想象,甚至衍生出了一瞬间的疏离,仿佛来自另一个星球的神迹冲刷着、激荡着那些已然遍布灰尘的感知。海伦娜或许是当下最会拍大海的导演之一。
从标题到海报再到整个片子呈现的意境都很喜欢,放空自己随波逐流,海浪美得无与伦比,摇晃晕眩也非常有临境感。那一点去掉也无妨的叙事和对话反而有些多余。
靠意境撑起剧情,不喜欢的人,看起来不知道他拍的是什么,完全看不进去,喜欢的人,看起来就像欣赏会动的油画,我却介于两者之间,忽而惊喜忽而不解,最后却晕了船(=_=)
看了一半实在看不下去了,看了35分钟仍旧不知道主题是什么。每个动作都很长,雪花足足飞舞一分钟,骑自行车、开车都各有一分钟,总长才95分钟。我决定放弃了
嗯,厉害!(7.1/168 2021·1·16)
有点晕船
#Venice2017# 影评人周。纯粹是个实验电影或者说“慢电影/slow cinema”,对海浪不同天气不同光线下状态的研究(很像阿巴斯的[五]和[24格]),以及与之匹配的各种流动的元素的排列组合研究。声音制作十分讲究。最后一个长镜头致敬迈克尔·斯诺的实验电影名作[波长Wavelength]。
海浪奔涌,将倒影的轮廓映照得格外清晰。
沉浸式体验
海拍得很美,但真得有个足够闲适的心境去看,否则真看不下去。
7开篇的一切那么好,最后的回归很失败。
这种片子放在当代艺术馆更好,而且片长不应超过20分钟,因为很容易失去观众。之所以一定要给影片划类,因为如果找不到参照系就不可能对它达成共识。这部影片一开始让人想起鲁本·奥斯特伦德的电影序列,而实际上风格也是类似的,更像是鲁本电影的“前传”。然而模糊的是,电影一共两个“主人公”,开头部分的“表演”之刻意让人一度怀疑这到底是一部怎样的影片。到中间部分的时候有很晕船,后来变成升格了稍微好一点,所以这真的不是一部指向人生理平衡的电影吗,也正是因此本片走出了类型化的鲁本电影的印象,而以拒绝观众的方式保持了自身的先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