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 vengeance前两天台湾电影金马奖,在颁发最佳导演奖的时候主办方公然模仿07年奥斯卡颁奖典礼的同一奖项颁奖嘉宾的配置,由李安,侯孝贤,杜琪峰,关锦鹏一起颁奖。
颁奖前桃子做足戏码,让四位大导发挥演技,侯孝贤身为评委会主席一直争取节约时间,所以这个桥段配合的极不耐烦,关锦鹏也是没有心思敷衍了事,李安则认认真真的遵照桃子的每个要求,梗还蛮多,当然最让人叫绝的还是这位始终吝啬普通话连颁奖词都说粤语的杜琪峰。
杜导在台上很自然的和其他几位分开,即使这样依然气场十足,这个流程貌似就是为他量身打造,这也是他与其他几位的与众不同之处,像他为年轻导演指点迷津时所说,六亲不认,乐在其中(后面那句是我加的…)首先我要说的是我并不是老杜以及银河映画的忠实粉丝,没有那么多港片情节,之前看的一部杜导的片还是很久之前的铁三角,所以以一个门外汉的角度看,复仇还是很有观赏性的。
复仇与其说是一部银河映画终极粉丝的集体狂欢不如说是一部港片的入门之作。
有复仇情节,有兄弟情意,有案件重演,有雨中枪战,当然还有经典的站位,有大嫂偷换,有杀手行刺,所有这些情节汇聚在一起就是这部复仇。
影片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这是一部浪漫的电影,浪漫无处不在。
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四人在表哥的场地试枪那段,原来浪漫并不是只有在感情的基础上才能产生的,男人们也可以玩的很浪漫。
影片刚开始很有喜感,任达华饰演的老大对即将被杀死的老婆深情一吻意味深长,毕竟是要上路的人了..但是暗杀大嫂一段有点不明就里,若是三个训练有素的杀手对付一对奸夫淫妇竟然要费那么大力气…那他们的实力也太弱了。
三人探视案发现场穿插案情进展的处理很好,镜头感这个强呀还有那栋房子每个细节的处理也很精妙,只有老头不声不响的就做好一顿法式大餐,让我突然想起之前锅里蟑螂的镜头…接着复仇的时候故事性变的更加强烈,老头开始显现出失意的症状,一手拿照片一手持枪的时候像极了记忆碎片。
后来枪击,杀戮,最后一段复仇演变成两端复仇,记得三人在老头失意后有一段对话“当一个人没有了记忆,你们说他的仇恨还在不在。
”“如果他可以选,你说他宁愿记得还是不记得。
”“他不记得我记得。
”可能这就是杀手的本色,也可以说就是一个义字,三个人为了一个义,明知命不久矣可是依然固守坚持,可能这种情怀只有江湖众人才能了解,我们看来,这份坚守也就是一种浪漫罢了。
影片里还有两个让我羡慕的两个人,一个是鬼的表哥,另一个是老五,身在江湖却依然闲云野鹤,完全一种世外高人的感觉,这种日子应该也是浪漫的,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杜琪峰的电影女人总是配角,邵美琪的女警察不过是过场而已,可是叶璇饰演的哆仔婆却印象深刻,最后化身烈焰女郎有够惊艳,像极了另一个乌玛瑟曼,或者另一个亲切的金子。
众多男人已经不必多言,只是看到黄秋生的时候觉得他这次真不是一般帅而已…在这部浪漫至极的电影里是最闪光的一点。
我想可能浪漫不是爱情的专利,杜琪峰这样告诉我们,浪漫还有很多选择。
将《Vengeance》作为第一部电影记录,完全是因为黄秋生。
一个杀手。
市井,却不卑不亢。
狠心,却有自己的原则。
个人觉得,虽说他不是主角,却更吸引人。
他的一言一行,不觉中带着香港特有的腔调与特色。
那种调侃的语气,与不知觉的小动作,是最吸引我的。
看完影片后,我一直说,真是讽刺,那个“狼人”原来是为他女儿复仇的,后来却忘记了这一切,最后杀了仇人的动机,竟是为了黄秋生。
竞男说,这就是电影的主旨,复仇。
这也是杜琪峰的特色,兄弟。
Les Frères。
Brothers。
我问, Champs Elysées上真有这间餐馆么。
影片另一触动来源于叶璇。
他离开时,她大吼了一句,又不留下来吃饭。
他死去后,她一直在哭。
虽然大吼,虽然离去,但我想,她还是很爱他的吧,他也是,不然不会将她藏于一处远离江湖血腥的海边小屋。
一直觉得,如果真有其人,他们之间一定曾有过动人的爱情故事。
Luc在豆瓣说,在表现手法上,《复仇》依然是最纯正的‘银河影像’。
多场群戏里,杜琪峰抛出他最拿手的场面调度语言。
演员的站位,画面的构图,以及道具和配乐的渲染等等,一如他过去的作品。
《放逐》《文雀》里那些著名的段落再现,让喜欢银河风格的影迷大呼过瘾。
甚至于,某些场面和姿势,还有些香港八九十年代武侠片和吴宇森枪战片的味道。
但也有人批评的,“算是香港电影的标本,有90年代黑社会镜头,邵美琪的表情很港剧,火拼的时候又很像80年代前的抗战片,任达华的色像很是幼稚,不知道跟他当年的三级片有没得拼.小有些无语”不可否认,邵美琪同学确实很港剧,而这部电影确实也很有港产片的特色,即便名义上的主角是Johnny Hallyday同学。
末了,我跟竞男说,确实还是香港的编剧,韦家辉,完全没有国际化电影的感觉。
(据说杜琪峰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是他的第一部国际制作,“我相信这次合作可以将我的电影生涯带入一个新的阶段。
”抱歉,可能让您老失望了- -""" ) 只是谁说这种电影就不能打动人呢,还记得完场时还有法国人在拍掌。
而我,个人而言,非常怀念这种香港出品。
那种气息与细微末节,是即便荷里活也难模仿的。
不足之处,某些场景略有拖沓,如林中枪战,如在海滩。
想起一个场景,在海边,林家栋说,如果一个人已经失去记忆,那么复仇还有没有必要呢。
林雪说,你觉得如果他能选择他会选择记得还是忘记这一切呢。
有人说,这其实是点题。
但这时候,我却忍不住笑场了。
抽空看了杜琪峰的复仇。
仍旧延续他的三合会情结。
他拍澳门五光十色的夜晚,拍月夜下抖落的树叶,拍人群熙攘的雨中闹市,拍演员脸上的深纹,拍子弹如何与肉体接触,从而迸发出潇洒的血雾。
仿佛他所有的感情都倾注在每格慢放的镜头上,生怕留下半点遗憾。
或者说,现在的杜,已不需要情节去支撑他的作品。
⭐ ◀ ▶ ⭐ ⭐ ⭐一個飽經風霜的「獨行殺手」造型的「老家活兒」雇傭來三個「殺手」,誓以血還血、以牙還牙為他慘遭殺害的女婿和外孫而復仇;面對一個意義漸漸消隱的「復仇」承諾,面對一個逐步踏入失憶沙海而遺忘復仇初衷的「雇主」,拿錢辦事兒,是「行規」,是「道義」,是身為「殺手」骨子裏置生死於世外的使命和義務;對於「老家夥兒」而言,他則依賴以「照相」、「郵票」和「手槍上的名字」來作為自己日漸遺失記憶的載體,以具象的物件來象征他內心「復仇」意誌的外化延伸;極盡浪漫主義來塑造「兄弟情誼」和其「反英雄」特質,高度風格化的表演和場景調度,大量憂郁的吉他伴奏,「自行車打靶場景」頗有「西部電影」的余韻和荒涼感;「空間運動」是【杜琪峰】電影的一個顯象特征,其不僅體現於精心編排的「鏡頭語言敘事」,也指「角色」效忠關系裏「命運」的跌宕和跳躍,以「巧合」來編織一種強烈的「宿命論」色彩;我喜歡「野林槍火之戰」前雙方因「孩子」而共同默許的對峙;隨著月光的漸隱漸現,尤為風格化和純粹抒情的場面表現賦予其一種超現實的美學意味;「殺手」如同置身於一條無盡的自我犧牲和毀滅的「莫比烏斯環」,沒有孰黑孰白,沒有希望和退路,兩端唯有「死亡」的共同歸宿!
杜琪峰 ★ 男 🔥 54 R 🔴 2009 🔵 中國 X 香港 🟣 2024 ▲ 7月 🟣 ➊ 🟣 24🟣 線上 觀影 🟣 網絡資源下載 🟢 55 inch🟣 Ⅱ ≈ 109分鐘🟣 原聲音軌 ★ 中文字幕 🍁 ★ ★ ★ 6 9 🍁【杜琪峰】槍火 X 三部曲 第3部 作品
情节纯粹是为了耍酷,完全脱离了正常的思维——黄秋生在仅仅为了几万欧元、一块旧表以及远在法国的还看不见摸不着的一套房子一个餐厅,就背叛自己财雄势大的老板?
仅仅因为老板杀了那个老外全家(或许说是杀了别人的小孩触犯了黄秋生底线?
)另外,片尾,一个记忆都有问题的人,能团灭掉一个黑社会团伙??。。
很怀疑这个团伙是咋混到这份上的。。
“没有了记忆,还会有仇恨吗?
”黄秋生嘴里蹦出来的这句台词多少有些突兀,却如同鬼魅一般穿起了整部[复仇]。
厨师兼前杀手Costello为报女儿一家的仇,不远万里地来到了澳门。
从城市、人到语言,他面对的都是全然未知的世界,具体情况堪比在东京拍三得利广告的比尔·墨瑞老头。
半是威逼,半是利诱,他得以跟黄sir、林家栋、林雪组成的铁三角成了“兄弟”。
因为过去,他将要在未来失掉记忆,由此“兄弟”更加重要,他们既是帮手,又是希望。
当Costello真的失忆时,铁三角面对着抉择,他们可以名正言顺地吞掉他的财产远走高飞,但是这样一来他们就绝不能成为杜琪峰的“义士”。
所以,看着傻呵呵跟孩子玩耍的法国老头,黄 sir问了这么一句。
复仇的责任如接力棒一般来回倒手,而复仇的目的也随着对象的而偏移。
最后,在记忆不复存在的情况下,情义顺理成章地成为维系复仇的关键。
整部影片充溢着浪漫。
虽然加入了异国元素,月光影翳之下的战场却暗藏着十面埋伏(字面意义上,而非那部恐怖电影)式的紧张,仿佛侠客决战的悠远传说。
明暗交错时,枪手们寻找着一枪致命的机会。
铁三角的最后一战,硕大无比的废纸叠成的方块掩体,杀手们和风推动着它们,杀机暗藏。
“兄弟” 们在悲怆的超现实原野中魂归天国。
相遇不久,他们比试枪法。
在罗大佑的配乐中,子弹给破旧的自行车注入了生命力,渐行渐远。
那个场景,不知道混杂着何种感情,很难确定,那究竟是快意恩仇的兄弟之情,还是早已尘封的童年记忆……其后,已无记忆的Costello,凭藉来自月光的启示,重上复仇之路。
除了一个外国人,很难说[复仇]比老杜先前的电影多了些什么,还是那些熟悉的面孔、城市和黑暗。
浪漫情怀在影片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展演,影片的节奏让位于对细节的展示。
当凌厉快速成为战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时,[复仇]反道行之,“子弹时间”美好且冗长。
幽默则似乎是杜琪峰的黑色世界中的常态,足以制造些善意和自然的笑场。
影片最终的结局出人意料之处就是没有出人意料,这点倒是走回了“平常路”。
那里,最后一人茕茕孑立,掩不住的还有孤独。
附:老杜的Q&AQ这是你第一部以法国人作主角的电影。
你是如何做出融汇东西方的决定呢?
A若干年前我就有一这个愿望——制作一部不只有港人的电影,因为我感觉这样的交流对我有好处。
同样,我也希望让更多人去香港片电影。
我想这很有意思。
这个计划来自法国,给了我想法成真的机会。
Q你的电影总是关注匪徒和刺客的生活,有些角色还会重章复唱。
是什么教你继续这个素材?
A我想这跟我的成长有关。
作为小孩,我真是喜欢看动作片(martial arts movies)。
比如,我实在喜欢西部片,甚至关于古罗马角斗士的电影。
做电视导演时,我拍的节目有许多是剑侠的和动作的剧集(swordplay and martial arts series)。
所以我以为这个世界已经成为我血液的一部分,而那是我觉得最适合去拍的一个世界。
Q尽管这部电影首先是惊险刺激的情节剧(action thriller),却还有不少的幽默。
你能谈谈把幽默注入作品的兴趣吗?
A我想这是我人生哲学的一部分,那就是生活仿佛一场游戏。
幽默的瞬间在生活中发生,所以应该出现在电影世界当中。
比如,你在电影里有个英雄人物,英雄吃不吃饭呢?
英雄洗不洗澡呢?
他是个人,跟我们一样,所以我愿意采撷这些可以博我们一笑的瞬间。
不过,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他们非常真实的东东。
Q在美国看您的电影挺难,您愿意在那边多些上映吗?
A从美国之外看,我们有美国观众非常关注美国电影的感觉,而且外国电影上映的机会比较少。
在欧洲,他们好像对外国电影更开放。
所以,我知道我的电影在美国的邀约非常有限(a very limited engagement)。
不过我已经参加纽约电影节两次,还跟那儿的观众见面,他们对我们这种电影倒也非常热情。
http://www.mtime.com/my/underground1984/blog/2511167/
沉稳的镜头,精致的构图,有点忧伤却冷峻的夜景,强对比度然而怀旧的光线,很多、很多的黑衣和慢镜。
想看到的都看到,也就满足了。
杜琪峰这次的确没有“超越”,也没有“改变”,更没有“进步”。
但即便是同样的东西,一年看一次,很烦吗?
在报纸杂志网站上竞相闪过越来越敦实的古装盔甲,蓬头垢面的乡民强盗,鲜艳如PS的山山水水,一次比一次人多的战争方阵,之后,我有点像等了一天的公车:终于到了。
熟归熟。
《文雀》里的雨夜,《枪火》中的夜枪击落叶,《放•逐》中的楼梯交火,《黑社会》中的街头对战。
南哥这次做冯先生,阿鬼和阿肥还是反水跟班,林家栋顶的是张耀扬的位置,冤家碰头必在黑诊所。
花生、烟、死前的笑,像强迫症一样永世不变。
我不是来审片的,只是打个酱油而已,脑子不时还是会被拐空:总觉得雨伞下会探出一把刀,或者楼上又会扔下一个人来(那场戏老戴在雨中的“凄凉”,我却是当惊悚看的)。
对此只能无奈而笑:怎么还玩这一套啊?
可是,当电饭锅、电冰箱里掏出枪来把拾荒人变成枪店店长,电话里“三个中国人,一个外国人”让黄秋生一脸愕然,再次献身露臀的林雪痛不欲生地喊出“Have you been police?”时,依然被喷倒。
老段子原来还夹了新词。
三对三的设计内里本来也有点意思:鱼市三人组将别人灭门后照样家庭聚会,享受自己的天伦之乐,固然是一种职业素质,却同样可解做一种“不记得”。
而他们对冯先生倒是忠心得很,死都要多问一句。
总归配置得比较粗疏,加之任达华的大Boss确实很审美疲劳(不过那种戾气依旧强势到位,换人就不好说了)。
让看官觉得无趣倒也情有可原。
算来自《枪火》出世已有十年。
有些人从《罗生门》而曹禺而二人转,有些人从少林而李小龙而外星人,我家对门由饭店而滑雪板而彩票而网吧。
不幸,早市的大饼子还是变不成必胜客,古龙的小说还是写不成福克纳的长句。
一样东西总像自己的样子,也只能随它去了。
即使搞全风格主义,《复仇》咯牙的地方也很明显。
比如海面升鬼魂,以及其后的恶有恶报。
这些地方看得出韦家辉施主的风格:专事鬼神、前世今生、因果报应。
甚至是“有条件要报,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报”。
作为一个故事,剧情应该在三人组报销之后就结束。
为义气(就算还有天理)而背主的人用性命偿还了选择,而始作俑者却浑然不觉,全不记得世上有为自己而舍命的无名英雄(和《十月围城》的想法有点撞车,后者实际也没敢那么拍)。
区别是三人组从事的并不是什么革命事业,他们更像是凭着一种本能,选择站在一个人而不是一帮人的一边(村上版:站在鸡蛋而不是墙的一边)。
领袖、救国、民族大义多少可以带来点历史的光荣,法国老头却连自家亲人都不认得了。
公众只知道死了几个“三合会的”。
私人恩怨这东西,从来只会扰乱社会治安,谁管它呢。
然而,为一个失忆老头而死和为领袖而死,真的不是一回事吗?
没关系。
总会有人记得。
开场谈判戏的站位设计堪称杜琪峰暴力美学的浓缩表达:封闭空间内,法国雇主Costello(约翰尼·哈里戴饰)与三兄弟(黄秋生、林家栋、林雪)形成三角对峙,光影切割出几何化的权力场域。
杜氏惯用静态构图制造张力,人物如棋盘上的棋子被宿命之手摆布,餐馆吊扇的阴影在墙面缓慢旋转,暗示时间流逝与命运轮回。
这种仪式感贯穿全片,如废弃工厂决战时四人持枪缓步推进的镜像调度,将暴力升华为一场现代舞剧。
Costello与三兄弟调查女儿遇害现场时,通过交叉剪辑将回忆与现实交织,既推进线索发现,又暗示复仇动机的复杂性。
这种手法在杜琪峰作品中常见,如《PTU》中丢枪与寻枪的平行叙事,强化宿命循环的无力感。
三兄弟与Costello闯入杀手家庭一幕堪称神来之笔:剑拔弩张之际,孩童一声"爸爸"瞬间瓦解暴力预设。
三人在家庭的包围“保护”下,暂时躲过复仇的箭——四人的寻仇,这是杜琪峰对暴力叙事的微妙颠覆。
在此延续《放·逐》中对江湖人家庭羁绊的关注,将冷血杀手还原为世俗父亲。
餐桌上的热汤与墙角的霰弹枪并置,暴力的日常化反衬出江湖人逃离宿命的无力。
这种温情时刻如短暂喘息,却更凸显黑帮片"家庭庇护所"意象的脆弱性——最终杀手全家仍被屠戮,暗示暴力终将吞噬所有避风港。
Costello脑中遗留的子弹导致记忆持续消逝,这一设定直指“记忆与身份”的哲学命题。
记忆的碎片化(女儿被害的闪回与现实的错位剪辑)直指复仇行为的虚无——当仇人面孔在脑海中模糊,复仇是否沦为空洞的姿态?
若仇恨依托记忆存在,失忆是否意味着解脱?
杜琪峰在此颠覆传统复仇片的快意恩仇,让失忆成为对暴力循环的嘲讽。
记忆与身份的解构,让复仇沦为西西弗斯式的徒劳。
影片通过Costello从执着复仇到茫然无措的转变,探讨人性本能与理性选择的矛盾。
这一设计让影片超越传统复仇叙事,升华为对存在意义的拷问。
以身体残缺隐喻精神困境,赋予角色更深的悲剧性。
全片暴力场景呈现强烈的熵增美学:废弃工地决战时飞扬的粉尘、慢镜中飘散的文件,物理空间的崩解对应着人物精神的溃败。
Costello最终在失忆中重复复仇动作,三兄弟以死亡完成对江湖道义的殉葬,所有角色都困在暴力的莫比乌斯环中。
杜琪峰在此撕碎传统黑帮片的浪漫化复仇,暴露出赤裸的虚无——当记忆消散,复仇不过是机械性的条件反射,江湖道义沦为空洞能指。
《复仇》不是杜琪峰最成熟的作品(跨国团队的磨合痕迹可见),但其通过记忆创伤与身份迷失展开的哲学思辨,将香港黑帮片提升至存在主义的高度。
当暴力成为景观,复仇不过是消费主义时代的又一重异化表演。
这种对类型片的自我解构,让《复仇》成为一曲献给黑帮片黄金时代的安魂曲。
“江湖道义现在已经不存在了,身边的人没有一个可以相信的。
” 20多年前,汪叔这样对小马哥和豪哥感叹。
李元桂(阿鬼),姚家柱(柱),徐乐(肥乐),二十多年后又讲述了另外一个江湖道义的故事。
退役杀手重出江湖寻找杀害女儿全家的杀手,不巧撞到另一帮杀手在开工,遂以全部身家请本地杀手帮忙复仇。
收了钱就得办事,办事办到一半鬼佬的失忆症又犯了,问道:报什么仇?
杀手是有行规的,所以明知柜子里面有小孩,也“不能开门”,可是“开了门,看到了你的脸,你说怎么办?
”,在别人家人面前动手那是胜之不武,事主即使死了或者失忆了,收了钱事还是要照办,即使是去送死。
东西方文化在这片子里磨合的很好,东方的江湖即使是要你死我活,但作为同行还是惺惺相惜,而西方人却是绝对不接受仇人一丝恩惠的。
东方的献身、信诺和西方的信仰启示,都表现很自然。
道义这东西你说有就有,你说没有也就没有了,它不可描述,只可见诸于人心。
近几年杜琪峰拍的最好的一部动作片,也是血浆用得最多的一部,同时也是林家栋最出彩的一部片。
枪贩冯淬帆的角色很有古龙人物的意思,电饭锅、冰箱、空调里到处都是武器。
黄日华、吴廷烨和叶璇出场虽不多,但是都不乏亮点。
请自行忽略结尾,那是给洋人看的。
信耶稣,得永生。
我把它的立意理解为:有些事情,即使你已经忘记,也是要去做的。
这是老派江湖的责任感,法国人没见过,我们却在英雄本色中早已熟悉。
看似遥远的21世纪已经过去了10年,一切都是实际广义至上,道义、责任,放两旁,不见了。
其中的每个人,都有很多机会退出。
但他们都没有,仅仅是因为“很多钱”吗?
我看不是。
他们对于自己的选择,是单纯觉得“这是我选的,所以撞了南墙也不能回头”。
为什么觉得失恋的人可以看看呢?
因为你可以思考下:有些东西,如果忘记了比较快乐,你是不是还一定要强迫自己记住。
偏爱杜琪峰这种将影片风格像TVGAME一样升级导演——我要的不是放逐续集,而是枪火三代。
这片太顶了 感觉比柔道龙虎榜好看?山顶烧烤那场我反复观摩 牛得我擦鼻血
說實話,香港電影沒落了,要想重振江湖,得拓寬路子,這部電影算不錯了。
完全的杜琪峰风格
杜琪峰入围三大的电影在摄影和音乐上都是很完美的,尤其是《文雀》和《复仇》。
熟面孔。。。。演员的搭配让我想起了意外。。。。
一群不要命不要钱的热血中年下着雨穿着雨衣互射,还有那个幼稚到极致的摇滚老外,神经病!
武侠情结,走火入魔了都。
还好把。不管觉得剧情有些太烂了。不符合实际。
在杜韦的作品中算中下水平吧。
兄弟。
當年有幸在大銀幕看了遍,多年後重溫,更覺浪漫。
杀手第一原则,不杀与买卖无关的无辜;杀手第二原则,赡养被杀者的后代;这两个原则,黄秋生都做到了,他是杀手中的典范。杜琪峰电影里的黑帮小团体,越来越像是一份优雅的职业。
我先看的内地引进版DVD,然后再看得港版下载,最后感慨,操啊,这完全是两部电影啊!另外,国语配音实在是太牛屄了,这帮配音的难道都没吃饱饭吗?
Hey,brother。一句话,足矣。
没有了记忆。却仍会记起。周遭的一切会赋予你新的回忆。-------------------------忘记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如果不能自我解脱。就当是救赎吧。可是。如果有的选。你会选择忘记吗?
四人站在回收站打自行车简直帅瞎了。大银幕重看加分,阿兰·德龙当年没能出演实在是太遗憾了,因为杜sir在本片真正做到了对《独行杀手》的继承与颠覆:杀手依然有型但不再孤独;哪怕记忆也会失去,承诺依然是承诺;而那些与手足一同出生入死的经历也将成为杀手最后的慰藉
不感冒
绝对是被低估了。估计有很多人是阉割版受害者。诚然,比起枪火,放·逐,杀手组的性格变得没有那么出彩,但是这部电影对“迷失”的主题,以及把中国的“义”和西方的“复仇”有机结合,是一种很精妙的文化输出。复仇委托人和执行人身份的互换,导演没有给出直接解答,但是问题非常精妙:没有情的仇,还需要继续复下去吗?复仇是其本身,还是原因更重要?
三星半,比放逐差,不过依然黑色幽默和男人情怀,三人组合总感觉有所欠缺,才想起少了镇宇的邪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