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时候看的电影,应该算是启蒙美国电影了,那时候没把这片子当战争片,纯当爱情片看的。
后来重看过几次,我想说的是不管它的情节有多商业多俗套我还是喜欢丹尼带着伊芙琳在夕阳的天空中的飞翔,金灿灿的云朵排山倒海,飞机掠过的轰鸣,煽情的恰到好处的配乐,那绚丽一直在我的记忆里直到现在。
就是喜欢贝金赛尔这样的美女,古典大气,眉目分明。
有些爱情经过以后当初的感觉会不知不觉丢的一干二净,记忆那么短,要让美好定格,我们需要一些够震撼的人生片段。
别说我俗的一塌糊涂,我还真觉得这样的爱情其实够刻骨铭心了。
第一次看是在繁忙的高中。
学校放假了(其实只有一天),窝在家中看了整晚的电视。
一直到了10点多还不愿睡,于是锁定了CCTV-6的“佳片有约”的《珍珠港》。
应该说这是第一部深深震撼了我的电影。
甚而电视做广告时也不舍离去,双眼紧紧盯着屏幕,生怕错过一点画面。
看完后已是两点多了,但仍然激动的不得了,在日记本上胡乱写着一些纯感性化的文字,抒发着自己狂乱的情感。
后来,就考大学了。
在那长长的假期中,某台又播放了《珍珠港》,依然很晚,依然看得很激动。
在这期间,我也向几个最好的朋友强烈推荐过,但他们有没有机会就不得而知。
再后来,大学轻松又繁忙的生活吸引我的注意力,差不多半年时间没有好好看一部电影。
直到有一天,自己无比悠闲的坐在机房里,想要看一部电影,首页即为《珍珠港》,于是又打开了。
当飞机在一片金黄的晚霞中伴着那舒缓的音乐缓缓飞来,感动之情充满胸襟,我竟不能自持的浑身颤抖……宿舍也有一个爱好电影的女孩,和她聊天时《珍珠港》的名字没少挂在嘴边,谈的多了,自己也会好好想想。
其实《珍珠港》的爱情故事挺俗的,而且战争中有能不能有那么浪漫悬空的爱情也让人难以确信,影片还是那种“灾难+真情”的典型好莱坞式,为什么我会那么喜欢?
我决定积极一点,要让他们和我互动,便向写作老师建议放此影片,没想到老师真的买来并要放了。
我当然是要去了,他们拖家带口的也去了好多人。
晚上的电影,我下午去占时居然就没位了。
于是,搬凳子,忙的不亦乐乎。
真到了晚上,人又多了,不仅屋里连个站的地都没了,而且前后门都挤了好多人,真有种我大一时看免费电影的感觉。
这种状况,我很满意。
可以说是圆满谢幕。
但一种怅然若失之感又取代了之前的焦急期盼,我又为此亢奋了一个多星期。
纯音乐、中英文主体曲,通通下来听。
我真的是中毒了——你知道吗,那些旋律、那些画面就是让我激动,可真让我说出具体原因,我却无法表达。
喜欢《珍珠港》到如此地步,在向别人推荐它时反而留有余地了(这种自卑感是谈起自己时常有的)。
我想,在我的内心深处,是把它和自己融为一体了。
不知道这是不是正常痴迷的最极限。
反正它至少让我明白,对于我来说,好的电影,是一个随着自己而来的至亲,它让你沉醉不知归路,而不会让你有不舒服的尴尬拘谨等和人交往时常有的感觉。
在它面前,我是完全放松的,呈现出的是最本真的状态。
而曲终人散后的惘然,也许是它更深层次的完美。
当再有机会,我相信自己还是会去看的。
与我同在不仅仅是一部电影,不仅仅那么简单。
作为一部以二战珍珠港事件为背景的史诗电影,《珍珠港》以三个小时的宏大篇幅,交织了战争的残酷与爱情的纠葛,更以震撼的视听语言和细腻的情感刻画,成为影史中难以忽视的战争题材佳作。
一、配乐:历史回响与情感共鸣的双重震撼 影片开篇的经典配乐《Tennessee》由汉斯·季默操刀,恢弘的弦乐与空灵的钢琴声交织,瞬间将观众带入田纳西州的金色麦田与少年翱翔的梦境。
这段旋律不仅是两位主角雷夫与丹尼友谊的象征,更成为贯穿全片的“命运主题”——它见证了兄弟情谊的纯粹,也暗喻了战争对理想与青春的撕裂。
而主题曲《There You'll Be》则以悲壮的人声吟唱,为伊芙琳与两位飞行员的三角恋情注入超越生死的力量,成为“乱世佳人”式爱情的最佳注脚。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日军偷袭珍珠港时的配乐《Attack》,以密集的鼓点和压迫感的电子音效,将战争的突发性与破坏力推向极致,与《决战中途岛》等战争片的音乐设计异曲同工。
二、历史叙事:人性切片与家国情怀的平衡 导演迈克尔·贝并未局限于对历史事件的复刻,而是通过个体命运的切片,构建起战争史诗的微观视角。
罗斯福总统从轮椅上艰难站起的场景,堪称全片最富象征意义的瞬间——身体残疾的领袖以意志之力挺立,不仅点燃了美国反击的决心,更以“Do not tell me it can't be done”的宣言,成为民族精神的具象化表达。
这种对历史人物的艺术化处理,既避免了说教感,又以人性化的细节让观众与时代共情。
战争场面的刻画同样充满矛盾张力:日军飞行员在轰炸前示意孩童躲避的镜头,与美军士兵在沉船中绝望敲击舱门的特写,共同揭示了战争对普通人的无差别伤害。
而杜立特将军率领敢死队轰炸东京的段落,则通过卸除战机防护板、飞行员集体向前一步的细节,将个人牺牲与家国大义熔铸成悲壮的诗篇。
三、情感叙事:三角恋背后的时代隐喻 雷夫、丹尼与伊芙琳的三角关系,常被诟病为“狗血”,实则承载着更深层的时代隐喻。
雷夫为保护丹尼远赴欧洲战场的抉择,丹尼在挚友“阵亡”后与伊芙琳的相互疗愈,以及雷夫“复活”后三人尴尬对峙的三角构图,均折射出战争对人际关系的异化与重构。
伊芙琳的怀孕成为最富戏剧性的设计——新生命的到来既是对丹尼牺牲的传承,也象征着战后一代对创伤的超越。
当雷夫最终带着小丹尼驾驶飞机掠过麦田时,镜头与片头少年时光重叠,完成了从个体伤痛到历史循环的史诗闭环。
四、争议与超越:商业外壳下的历史沉思 尽管被贴上“商业大片”标签,《珍珠港》仍以独特的叙事野心引发思考。
有评论批评其对日军“武士道精神”的客观呈现,但恰恰是这种去脸谱化的刻画,揭示了战争中人性的复杂——日本士兵出征前凝视家人照片的温情,与执行任务时的冷酷形成微妙对照。
而影片对珍珠港事件后的美国社会心态转变(从自负到觉醒)的描绘,亦超越了简单的爱国主义表达,触及战争如何重塑民族性格的深层命题。
结语 《珍珠港》或许不是最严谨的历史教科书,但它以澎湃的配乐、壮丽的视觉和充满争议的情感叙事,在战争史诗的类型框架下,完成了对人性光辉的深情回望。
正如伊芙琳的独白所言:“我们经历痛苦,也因此变得更加强大。
”当战火硝烟散尽,留在观众心中的不仅是沉船与爆炸的残影,更是乱世中那些“向死而生”的勇气与希望。
这些天一个人的日子有些无聊,又拿出《珍珠港》来打发三个小时被雨水淹没的时间。
谁都知道我爱《珍珠港》,谁都知道我对《珍珠港》百看不厌。
我不管在那些所谓的影评人对它是贬是褒,我不是专业人士,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看电影的人。
只要是触动观众心灵的、能引发观众深思的就是好片。
《珍珠港》它确实是部商业片,但又有几部商业片能让人这么震撼,能让那么多人一遍又一遍地去重复感受。
作为电影,三角恋确实是个恶俗的话题,但放在战争这个大背景下,又显得是十足的无奈。
为了有一个算的上圆满的结局,看到一半处大概都会猜到结局Rafe与Danny必须有一个面对死亡。
头几次看电影对两个男性人物,我是没有偏爱的。
Rafe作为主角中的主角,自然要尽可能的包含优点。
他英俊帅气,他的飞行技术一流,他是空军军官,他有饱满的自信,他向往飞向真正的战场,他对爱情忠贞不二,他对朋友处处保护与包容,他有时候会有小男孩儿的可爱与冲动,他在临行的前夜为了责任自愿放弃了幸福的一夜。
他几乎是完美的,所以吸引了美丽的Evelyn。
再看Danny,也许就觉得不是那么完美。
起初我也是不太喜欢他的,胆小,懦弱,不太敢去追求。
他总是活在Rafe的光芒之下,飞行技术没有Rafe高,处处要受Rafe的保护,甚至连爱情都掩盖在Rafe之下。
面对飞机Danny总是很自信,可以镇定地指挥,但转身遇到Evelyn,立刻就会语无伦次、面带红晕。
渐渐就有些喜欢这个带点悲情色彩的人物,这样的有着缺点的人物才显得真实,腼腆的Danny或许更招人怜爱。
有一句话,男一号是女一号来爱的,而男二号是大家来爱的。
Danny虽然处处需要Rafe的支持与保护,但最后他却用生命保护了Rafe。
还有很多人在批判Danny和Evelyn不该在Rafe离开之后就展开新的爱情,但毕竟那时候都因为情报的不准确以为Rafe已经牺牲了,大家都需要新的生活、如果Rafe真的离开了人世,他也一定会希望自己最好的朋友用一生去替代自己照顾爱人。
难道Evelyn非要像梁祝那样殉情、或者在思念中孤独终老大家才满意?
凄美的爱情只是传说,而我们需要的是生活,谁能说他们俩在一起了就对Rafe没感情了,就忘掉Rafe了。
只能说错误、不及时的信息造成了后来的尴尬局面。
为了电影的结局,也许只有Danny离开,小Danny来延续他的生命是最完美的。
别在说什么Danny抢了Rafe的女友,Rafe还得替他养儿子之类的无耻话题。
Danny用生命拯救了Rafe,小Danny是Danny生命的延续,Rafe和Evelyn会倾尽所有感情去爱小Danny,小Danny可以说他们三个人共同的孩子,他代表了战争结束后美国的未来。
他会为自己的父亲感到骄傲,会继承父辈们的影响继续为祖国而战。
在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下,一切感情都是放在爱情热情之后,所有的矛盾都可以抛在国家利益之后。
电影之初,Rafe为了自己飞上云霄的梦想,离开了深爱的Evelyn远去英国参战。
电影之后,Danny也同样为了自己的梦想和国家的尊严,与Rafe一起参加危险的“奇袭东京”计划,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保护了最好的兄弟,没能活着回国见自己的爱人,没能见到自己的儿子出世。
Rafe与Danny一起生长在战争的年代,有同样的冲上云霄作战的梦想,甚至还会爱上同样的女人。
他们早就不单单只是朋友,更是兄弟,是亲人。
不管有什么矛盾,什么误会,最后还是会解开,还是会共同飞向东京的上空为祖国为尊严而战。
除了这三个主角,罗斯福总统不让你震撼?
杜立特将军不让你钦佩?
那个黑人水手多利·米勒不让你感动?
当杜立特将军清清楚楚地告诉被挑选出的空军士兵,“奇袭东京”计划是冒着生命的危险,那一排士兵毫不犹豫地迈出的坚定地一步,那个特写,那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没震到你的心上?
那十六架轰炸机成功地从航母起飞,那电影中的气氛没让你感同身受?
就是这部电影,让我第一次了解了罗斯福总统,并且从此成为我的偶像。
再说日军方面。
这部电影只是为了弘扬美国人民的爱国情感,没有必要重新勾起日美两国的矛盾,对日军方面的描述也并不是单纯的丑化。
当然,作为商业片,为了打入日本市场也要求必须这么做。
但是这样的处理并没有引起观看者的不舒服,总比那些中国的很多作品里把日军当傻子写强很多,那样描述反而会被认为你当年被一个傻子国家打的爬不起来不觉得自己很丢脸么?
片中那个日本士兵给写家信的那个片段很真实。
日军也是人,也有感情,他们忠于自己的国家接受上级的命令是军人的天职,他们又有浓重的武士道精神,更是要求自身必须为国家奉献生命。
当然,想南京大屠杀、细菌战那类惨无人道的行为不在之列。
还有一个很感人的地方就是,一个日本士兵在轰炸珍珠港时看到小孩子在玩耍,打手势告诉他们要蹲下,防止伤害到无辜的儿童。
这部电影还有太多太多感人的细节与镜头。
电影是没有国界的,从电影中得到的震撼更是没有国界的。
Evelyn说American suffered,but American grew stronger。
同样的We suffered,But we grew stronger。
作为经历了这么多大灾大难中国人,同样可以从苦难与伤害中走出来,变得更坚强。
这个题目,和电影无关,只是由这部电影的主题所想到的。
对于欧洲人而言,二战的起点在德国的闪击波兰;对于苏联人而言,起点在巴巴罗萨计划;对于中国人而言,起点在卢沟桥事变;对于美国人而言,真正把“中立”的遮羞布去掉,是在珍珠港。
日本人的想法,大概是“只和朋友做生意”,以至于谈判之前假象所有人都是敌人,暗地里做足了两手准备;美国人的想法,大概是“不和敌人做生意”,在没有完全谈崩之前,生意照做,资本照样流通。
这两种想法,相安无事直到珍珠港。
背景分析西欧战场上,德军已经开始入侵苏联,同时保持对英国本土的空中火力压制;在北非战场,隆美尔将军持续推进,虽然后方的支援力度逐步减缓,但是依然可以支撑整个北非的战局。
远东战场上,日军对于北方的根据地进行了大扫荡,并期望通过粤湘桂战役,打通到缅甸的军需补给线。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已经放弃了菲律宾,和整个东南亚。
在太平洋战场上,只有关岛、中途岛、檀香山等等岛屿,而这些全要依靠太平洋舰队的保护。
换句话说,当时美国逐步开始支援西线,原因就是在赌日本不敢在远东战场上有太大的动作。
所以,珍珠港的失利,不仅仅是一个麻痹或者松懈的问题,而是一种战略上的对赌。
过程简述过程简述,看电影基本都了解;况且从小学开始的历史教育,也涵盖了这方面的内容。
结果,当然是美国对日宣战,直至1945年的战争结束。
日本的成本收益分析对于日本而言,投入的成本其实不高。
日本陆军当时在中国的战场上,逐步陷入了一种僵持的状态,进攻势头已经趋于减缓;而海军还需要防护东南亚地区、香港等地。
对于一个本身国土面积就很有限,且人口也不算多的国家而言,突袭是最佳的选择。
因为两三轮的突袭,就可以让对方的军事重镇遭到重创。
而在突袭之中,自己不需要投入很多的作战部队,空军和少量的海军就足够了。
这个不算是以少胜多,因为对方尚未做好准备;在真正的攻击性部队上,日军采用偷袭战术是占据绝对优势的。
当时最高的成本,我认为是信息成本。
美国的无线电监听,日本当然了解,但是也没什么办法;如果要想迷惑美国人,除了大使佯装和美国的谈判之外,军事上要做更多的准备。
计划除了要蓄谋已久之外,还要便于传达和目标明确。
因为无线电静默的需要,在日军的战舰驶离美国侦察范围之后,各战舰的联络只能通过旗语和喊话进行,与军部的联系可能要完全中断。
否则,一旦被雷达搜索到,计划将完全暴露。
根据日军随后在太平洋战场的表现来看,零式飞机基本都是奔着自杀的目的去的,也就是说这一部分基本可以归入沉没成本。
收益主要是在战略上的。
收益这个词,不一定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
先说增益吧,增益只要是成功的瓦解了美国的太平洋舰队,消除了背后的一根毒刺。
至少在一段时期内,美国不可能有很像样的远东水军威胁到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虽然这次进攻不是针对美国本土进行的,但是考虑到美国的幅员也比较辽阔,本土的空袭威慑力不如珍珠港。
这次的偷袭,更像是在求“实地”,先占据一角再说。
再说损益,损益也是战略上的。
珍珠港这一战后,日本的战线拉得更长,并且需要深刻提防来自美国本土的背后袭击。
对于本身经济实力就很有限的日本而言,挑选美国这个对手,杠杆系数很大,既有可能步步为营,解决美国,帮助德意在西欧进一步确立优势;又有可能惹祸上身,自己陷入远东的泥潭不能自拔。
日本缺乏考虑的地方,是对美国实力恢复速度的估计。
美国之前并未真正参战,虽然经历1929-1933年的大萧条时代,但是在罗斯福的“新政”效应下,经济正在逐步走出紧缩的状态,尤其是军事工业的大发展,加速了美国经济的恢复。
因此当美国名正言顺地对日宣战后,在太平洋战场上,日本和美国陷入了一场苦战。
加之美国舰队的全球封锁,日本的对外贸易,基本限于东亚和南亚次大陆。
对于本身就是外向型经济体的日本而言,原材料是最大的短板。
短板出现后,日本无论是在陆地还是海洋,均开始呈现战略守势。
美国的成本收益分析成本的代价,无论是对于战略还是实地,都可谓巨大。
首先是太平洋舰队白白损失掉,对于太平洋战场的制衡效果就下降了很多,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威慑力从而降低到夏威夷附近,不足以对日军产生致命的威胁;其次,宣战后美国还要支援欧洲战场的“友邦”,同时要防备日军对美国本土的打击,在夹缝中更难熬;再次,是信心的丧失,当所有人都以为美国不必作战的时候,日本人成功地教育了一下美国的政客们,全美当时的“悲观主义情绪”蔓延,在血的教训面前,美国的青年们终于明白了“英雄”还是需要流血和牺牲的,这和脑中的幻想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一方面国内的经济需要提振,另一方面还要向外输出革命,美国为赌局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收益方面,从二战的结局来看,无疑是正面的。
美国青年的参军热情被全面鼓动,军队也可以名正言顺的参加盟军的各项战役,于是巴顿、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这样的将领们,终于有了施展自己能力的舞台,艾森豪威尔还成功地竞选成功美国总统。
在国内的经济上,罗斯福在国会授权的战争状态下,更为广泛的行使自己的总统权力,凯恩斯主义终于成功的成为了美国的主流经济思想,并一直被奉行到70年代的“滞涨”期之前。
在军事工业的刺激下,美国的科技和工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MIT为首的科技名校,逐步成为了美国教育的代名词。
从全球来看,虽然不参战的话,美国的第一大经济体地位会更加稳固,但是参战所获得的,远远超过了经济数据的价值,而是话语权的提高。
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体系,美苏争霸,以及随后的北约组织,完全让欧洲退出了和美国的竞争行列。
借助对日本的占领,美国至少从目前来看,已经不可能再出现第二次珍珠港事件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的收益,直到现在都还存在影响力。
雷夫(本·阿弗莱克)和丹尼(乔什·哈奈特)是一对相交多年的好友,他们曾一起学习驾驶飞机,在老家作喷洒农药的机师。
二战爆发后,他们又一起参加了美国空军部队,雷夫作为美国空军的志愿人员在英国皇家空军服役(当时美国还没有参战),而丹尼则被派驻扎到珍珠港的空军基地。
虽然两人身处异地,但这对好朋友却同时爱上了战地医院里的女护士伊雯琳(凯特·贝金赛尔)。
就在此时,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发生了,美国宣布加入战争。
三人之间的感情面临着烈火硝烟的严峻考验。
为了成全好友与自己所爱的女人,雷夫毅然参加了敢死队,与杜莱特上尉(亚力克·鲍德温)一起奔赴前线执行“奇袭东京”计划;而在珍珠港,丹尼同样为了爱情和信念在坚强地战斗着。
三个彼此深爱着的人的命运与轰轰烈烈的战争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了一起……关于影片拍摄 提到《珍珠港》一片,首先要说的就是它那1亿4500万美元的制作成本——这是好莱坞有史以来最高的影片制作成本。
很多了解电影的人可能会问:《泰坦尼克》的制作成本不是超过了2亿美元吗,比《珍珠港》高多了。
但实际上《泰》片原先的拍摄预算其实只有1亿美元左右,只是由于詹姆斯·卡梅隆的“挥霍无度”才导致该片成本突破2亿。
而《珍》在拍摄前申报的预算就是1亿4500万,因此《珍珠港》是名副其实的好莱坞拍摄成本历史第一高。
和史无前例的高成本相匹配的当然是空前的大排场。
为了在银幕上再现当年残酷壮烈的战争场面(很多看过预告片及试映片的人都觉得《珍》片中的战争场面可与《拯救大兵瑞恩》抗衡),《珍珠港》剧组不但得到美国国防部的鼎力支持,得以进驻瓦胡岛美军事基地内的珍珠港取景,而且还斥巨资购买了15架老式美军战斗机,真枪实弹、有板有眼地拍摄了片中大部分爆炸、空袭、海战镜头和场景(当然,在后期制作时也采用了先进的数码影象合成技术制作出一些实拍无法达到的效果)。
此外,剧组外景地还包括洛杉矶、旧金山、墨西哥州的Baja California(即当年为拍摄《泰坦尼克》而建造的巨型水上摄影棚)以及大洋彼岸的英格兰等地,由此可见《珍》片耗资之巨、场面之大非普通影片所能比拟。
关于制作人员 能驾御这种超宏大场面的导演和制片人当然绝非是等闲之辈,迈克尔·贝和杰瑞·布鲁克海默这对老搭档可能是迪斯尼公司所能找到的制作《珍》片最合适不过的人选了。
杰瑞·布鲁克海默是好莱坞资深制片人,拥有自己的独立制片公司,出自他之手的作品大多是票房上颇为成功的影片,如早期的《贝弗利山警探》、《壮志凌云》及近期的《全民公敌》、《世界末日》、《极速60秒》等等。
而导演迈克尔·贝(《勇闯夺命岛》《绝地战警》)与布鲁克海默是多年的合作拍档,其中最成功的一次可能就要数气势与《珍》同样恢弘的《世界末日》了——有拍摄这样一部大制作卖座影片的成功经历,迪斯尼公司当然也就可以比较放心地把《珍珠港》交给贝和布鲁克海默去拍了。
当然,迪斯尼信任迈克尔·贝的原因恐怕还有一个,那就是迈克尔一向精打细算、从不会像某些人那样超出预算,因此迪斯尼最终为这部超高预算的片子开绿灯也就不奇怪了。
除了导演和制片人值得说道外,本片的编剧也很有来头,他就是曾写过《铁面人》(莱昂纳多演的那个新版本)、并因《勇敢的心》的剧本获奥斯卡提名的编剧兰道尔·华莱士。
关于演员 本片的三位男女主角虽说都是初出茅庐不久的新人,但可以算得上是偶像与实力的最佳组合,票房号召力不可小觑。
高高大大、英俊潇洒、时而活力四射、时而又情深款款的本·阿弗莱克是这三人中名气最响的一位,自出道以来扮演的无一例外都是白马王子或者钻石王老五式的角色,给他冠以“少女杀手”的美名一点儿也不过分;而同样高大健美但样貌朴实的乔什·哈奈特(《H20抓鬼节》《老师不是人》《爱在地球尽头》《处女自杀》)是近期好莱坞新秀中公认的演技派苗子,这两个年轻人搭档饰演一对在爱情与友情中间徘徊的好兄弟,至少能迷倒一片喜欢浪漫的小女生——她们可是票房的主力之一。
女主角凯特·贝金赛尔的名气可能比两位男主角稍逊一筹,但她的演技并不比他们差,在电影《倒塌的宫殿》中,贝金赛尔的表现甚至超过了资力较深的克莱尔·丹丝,难怪她被评为2001年最有希望的新人之一。
除了三位主角,《珍珠港》中还有一些颇有分量的配角,如老演员亚力克·鲍德温、庄·沃伊特(安吉丽娜·朱丽的老爸)以及很擅长饰演军人的小古巴·戈丁等等,堪称是票房号召力与演技派的最佳组合。
另外,在有关《珍珠港》一片的各种消息中,有一条涉及演员的很引人注目。
据说《珍》片的主要演职人员在开拍前都签了合同,答应等到影片上映后再拿自己的片酬和分红,此举创下一个先例,也可见演员们对本片的前途颇为看好。
关于影片内容 提到《珍珠港》一片的情节,我们不得不又一次把它和《泰坦尼克》相提并论,因为这两部影片有着太多相似之处:都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都把爱情作为主题、都有毁灭性的灾难(而且还都是沉船场面)、也都用了“虚构的主角+真实的配角”式的组织方式。
同《泰》片一样,《珍》片中的三位男女主人公都是剧作家杜撰出来的人物,而围绕在他们周围的那些配角都是历史中活生生的真人。
小古巴·戈丁扮演的军人多利·米勒就是珍珠港一战中的战斗英雄,在战舰“西维吉尼亚号”遭到袭击后,他操起一挺高射机枪率先奋起抗敌,营救了舰艇上的许多管兵;亚力克·鲍德温扮演的吉米·杜莱特上尉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人,他带领空军部队在珍珠港事件之后成功地完成了奇袭东京的作战计划,给美国人出了一口恶气(斯宾塞·屈塞还主演过一部专门讲述该战役的电影《东京上空的三十秒》Thirty Seconds Over Tokyo)。
当然了,庄·沃伊特饰演的罗斯福总统就更是来自于真实的历史了。
不过,历史是历史,电影是电影。
好莱坞为了吸引观众,多赚些钞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或添加或删除地肆意改编历史,以投合大众的喜好。
所以,影片还没上映,就有一批经历过珍珠港事件的美国老兵站出来,抗议《珍珠港》歪曲历史、有损美国老兵形象等等,倒是从反面给电影做了免费宣传。
关于影片宣传 与大制作的影片相配套的,当然是铺天盖地、轰炸式的宣传攻势——这也正好是对片名《珍珠港》的最佳阐释。
据说本片在拍摄期间曾一度将片名定为“田纳西号”(这是在珍珠港事件中被击沉的一艘军舰的名字,可听起来好象有抄袭“泰坦尼克”之嫌),但出于宣传方面的考虑,制作者最后以“珍珠港”为影片命名,使观众一闻片名即能掌握影片大致内容,而且叫起来也比“田纳西号”好听、响亮多了。
在片名上的修改只是影片宣传策略中很小的一部分,事实上,自开机那刻起,围绕影片的新闻报道几乎从未间断过,在距上映还有几个月的时候,影片就已推出了多款海报,同时在网上早早公布了预告片,务求在影片正式上映之际把人们的热情调节到最高点。
为了提高影片的受关注程度,迪斯尼公司不但使用了超大的海报设计(《珍》的海报是普通影片海报的三倍大),而且特意在去年珍珠港事件纪念日公布了影片剧照,并安排摄制人员参加了美国军方举行的纪念仪式,借此大造声势。
5月21日,迪斯尼将在夏威夷的珍珠港纪念馆举行影片首映式,届时,2000多名特邀嘉宾将在“亚力桑那号”的甲板上欣赏《珍珠港》一片及附加的烟火表演,其中可能还包括曾参加过二战的美国前总统布什——这样的排场可能也算得上前所未有了吧。
介绍了这么多有关《珍珠港》的方方面面,目的只是想告诉你:如果你是个忠实的好莱坞迷,那么《珍珠港》无论如何不能错过。
还记得当年《泰坦尼克》带给我们的震撼与感动吗?
《珍珠港》很可能是三年过后又一部《泰坦尼克》——假如我们还需要并且期待当年的震撼与感动的话。
日军轰炸珍珠港那一段绝了,炸弹落在战舰上燃起火焰,火势延伸到海面上,沉没的亚利桑那号,连发瞄准轰炸机的高射炮,睡梦初醒就死于炸弹下的人们,真切感受到了战争片的壮阔和对于战争的沉思。
这部电影对日本人的刻画还挺细致的,他们视死如归的武士道精神,希望用生命换去国家胜利和家庭荣誉的决心,既勇敢又天真。
让我想起来《三体·黑暗森林》里面引用的一句神风特工队队员留给他妈妈的一句话,“妈妈,我将变成萤火虫。
” Rafe和Danny在空中侧身晃倒日机对撞,太燃了!
每每看到炮击那些小日子过得不错的家伙的时候,真的不要太爽,谁让它是一部抗日片呢。
Evelyn真的太太太太太正了,我个人宣布她是世界上最美的美国女人。
她在机场身着红色连衣裙走来的画面真的让我心动了。
虽然两兄弟爱上同一个女人的剧情已经司空见惯了,但是这部真的让我非常胃疼。
开头渲染那么久Rafe和Evelyn的甜,纯粹是为了后面的刀。
自己舍不得睡的女人,出去打个仗回来给兄弟睡了,还tmd怀孕了,这谁受得了哇,这要不是个战争片,Danny肯定没有好果子吃。
我不明白为啥剧情要显得Evelyn对于Danny的追求很困扰的样子,结果一起坐个飞机就跟他睡了,为什么要这么又当又……算了,不影响我喜欢她。
当Rafe和Danny并肩走进医院的时候,Evelyn是不是在想,"Oh,my boyfriends are coming." Danny最后会被写死我已经是意料之内了。
要当爸爸了是吧?
还不让他知道?
那不是出任务必死的flag就立下了吗?
我就知道这剧的感情线存心就是来恶心观众的。
不得不说美利坚的意识形态输出功率太强大了,这电影要是放在战争时代上映,肯定能吸引一大波热血青年参军。
强势果敢的Rafe,沉没内敛的Danny,代表了两个不同类型的男人,还有Evelyn,导演很会挑人啊,这三个角色像是为他们量身定制似的,要是换成别人,我可能也不会买这个将近三小时的账了。
看的时候想起了去年看的《决战中途岛》,相较之下,《决战中途岛》相形见拙了。
要不是因为这段让人难以消化的感情线,《珍珠港》绝对不止8分。
影片珍珠港拍摄技法分析(电视编辑课作业)影片《珍珠港》是美国好莱坞于2001年出品的一部以二战为历史背景的一部战争大片。
影片集中讲述了美国两位飞行员的深厚友情以及二人与一位女护士的爱情故事,故事情节以二战中著名的日军偷袭美海军基地珍珠港为时间背景,加之以唯美的、富于表现力的镜头和激烈、富有冲击力的战争场面,为这部商业电影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影片由好莱坞著名导演迈克尔•贝执导,他所导演的《永闯夺命岛》和《绝地战警》等动作片都带有浓厚的“迈克尔•贝”特色,即富有英雄气概的主人公,优美艳丽的景色和惊险刺激的打斗场面等。
《珍珠港》这部影片也不例外,影片宏大的历史背景是吸引人们眼球的一大亮点,除此之外,影片中体现出来的炉火纯青的拍摄技法也是可圈可点的经典范例。
历史背景是对这部影片的剧情和氛围影响最大的因素,所以富于表现宏大历史背景的场景和段落充斥整部影片。
不难发现,片中的日常场景中几乎所有人物的全景、中景和近景都是仰拍,间或平拍。
这样的拍摄方式是由整个故事情节的背景和基调作决定的。
影片的主要线索虽然是主人公们的爱情故事,但是故事的战争背景是无法脱离的,所以这样的拍摄方式将剧中人物推到了历史人物的高度,也让观众有“仰望历史”的感觉。
影片中在表现白宫会议室罗斯福总统出场时,将机位放在走廊的地毯上,使镜头正对着会议室,然后总统轮椅的轮子入画转角,由人推着走进会议室。
这一镜头的上一镜头是俯拍白宫的移镜头,下一镜头是总统入画的近景固定镜头,它在这里起到了渲染凝重气氛和设置悬念的作用。
这一镜头的画面比较暗,配合轮椅的闪光会给人压抑,严肃的感觉,而这种方式的人物出场也会给人带来悬念和好奇。
它用“人物未知”和总统的代表性暗示了美国在这场战争中暧昧不明却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故事的后半部分,美国因受到日本的袭击而决定奋起反击加入战争。
同样是在白宫会议室的场景里,总统在发起反击的问题上遭遇官员们的阻力,为表现问题讨论过程中的胶着、复杂的状态,影片中使用了交叉蒙太奇和积累蒙太奇。
在总统发表意见的时候,总统的近景或特写镜头之后,伴随着总统发言的同期声反复插入官员们的近景或特写镜头。
这样的表现方式既避免了总统发言时单一镜头的沉闷,同时也表现了美国在做出这一决定的曲折与坚定。
所以,这部影片中所体现出来的浑厚的历史和政治的严肃性是实实在在的,我们在制作作品时也不能抛开这些因素,而是要将它们“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作品当中去。
影片还大量使用了近景跟镜头而且伴有前景,这种方式有助于营造现场感,使观众因视觉上的跟进而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甚至是压迫感。
在影片的前一阶段,军官与护士的联谊舞会上,这种拍摄方式体现得尤其明显。
舞会上灯光阴暗,光影交错,镜头在人群中穿梭,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在镜头与主体之间会有额外的景物等入画,这样构成的前景迫近自然,伴随着镜头的移动,观众就会置身于场景之中。
这一段落还是节奏蒙太奇的完美体现,伴随着轻快的乐曲,人们在舞池中翩翩起舞。
此时,镜头的组接紧凑,节奏较快,与背景音乐和场景气氛相呼应,体现了没有卷入战争之前的美国欢乐富足的生活。
片中另外一个集中体现节奏蒙太奇的地方是战争部分。
为了表现战争场面的惊险刺激,影片在剪辑上也加快了蒙太奇节奏,让镜头的切换速度符合影片对于冲击力和战争气氛的要求。
在日军轰炸基地的场景中,影片在大景别时总是使用摇跟的长镜头或是将镜头的时间延长。
例如,一架飞机在浓密的硝烟中入画射击,接下来的镜头是地上的卡车、飞机等被炸弹炸飞的情景,镜头一直追踪到整个过程结束。
这种做法能让观众看清毁灭的过程,这往往比残骸和硝烟更有感染力。
在处理战争中的近景时,影片中通常快速切换镜头。
在轰炸中医院抢救伤员的场景,为了表现人们的慌张和场面的混乱,影片堆砌了大量摇移不定的近景镜头,以非常快的节奏将它们串连起来。
这种做法能够充分表现慌乱的场面带给人们的刺激和冲击。
历史资料转场和空镜头被频繁地应用到这部影片中来。
影片中的几个大的历史阶段的划分是依靠插入历史资料的影片来转场的。
在两位男主人公儿时的场景之后,影片连接的是黑白的历史资料,内容是1940年德军横扫欧洲,美国拒绝参战,其作用是交代历史背景,使前后连贯不突兀。
在此后的影片中,还有两次大的转场应该用了这种手法。
片中另外一种大的转场方式是利用空镜头转场。
这种方法主要应用在美国场景与日本场景之间的切换中。
在人们以为雷夫战死,为他悼念的场景之后,租接的是一个日本军旗的镜头,然后是日军备战的场面,由此过渡到南云中一等人筹划的情节。
后面日军在拟定作战计划时,这一场景的镜头落在珍珠港的海域图上,接下来就利用一个海域和礁石的空镜头转场,然后是丹尼和伊芙在海中玩耍的场面。
这两处的转场前后都连接了两个较远的、差距较大的空间背景,但是在消除前后的断点,使过渡平缓上,二者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和看泰坦尼克号一样,真的很震撼,其中让我最震撼的是关于信仰的诠释。
我记得影片里有有一个片段,上校问飞行员:你有信仰吗?
飞行员回答说:我以前不信,但我现在开始相信了。
紧接着,他做了一个祈祷的动作。
一来一回一次简简单单的对话,却道出了人类精神生活中最本质的品性,没有那个人是不需要依靠的,哪怕那依靠是虚无缥缈的。
在珍珠港中,我理解了他们对人本身价值的看法,对信仰的看法;在罗斯福的镜头里,我又被深深的陷了进去,他不愧为是美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总统。
雷夫和丹尼是一对自小玩在一起的好兄弟,对飞行都有很大兴趣,曾一起学习过驾驶飞机,二战初期,两人又一起加入了美国空军部队。
受训期间,雷夫与军中医院里的女护士伊弗坠入爱河。
为协助欧洲各国抵抗纳粹德国的侵略,美军决定派出精英部队前往欧洲,雷夫自告奋勇前往参战,并将伊弗琳托付给丹尼照顾。
不久,噩耗传来,雷夫的飞机在空战中不幸被德军击落,生还可能几乎为零。
伊弗琳与丹尼在互相勉励的伤痛中萌生爱情。
令他们没想到的是,雷夫并没死去,当三人重聚首时,尴尬顿生。
日军偷袭珍珠港一事帮他们解了围,雷夫与丹尼决定不做情敌做战友!
丹尼临死前,雷夫让他挺住,说他快要当爸爸了,而丹尼说,不,你才是。
浪费了三个小时去看这个美国好莱坞史诗爱国励志大片
多么强大的爱国主义教育片
迈克尔贝再次诠释了什么叫大场面调度的彪悍视角和极度狗血的剧情相结合。7.7
给我人看麻了,你炸完我我炸你,剧情疲软坑长无聊,迈克尔贝这故事水平真差。画面制作上滤镜打的太过了,也不知道谁那么有钱给他投的片子,无语了。
场面壮观,可惜不太属实。真实是日军在珍珠港没有损失一架战斗机,只损失了一些轰炸机——当然也可以把它当爱情片来看。
大片史上最鸡肋爱情线,两位男主还能更没趣些吗,贝金赛尔全程都是影星劳军般的形象,几乎要感谢日本鬼子丢炸弹打断他们的你侬我侬
Kate Beckinsale 十几年前第一次看,只记得本的帅和凯特的美。再一次看完竟觉得大本好油,凯特还是那么美,可我最爱男二,哈哈哈。太帅太深情太迷人了。 再加一颗星
主旋律战争片插播狗血三角爱情。但配乐赞,卡司炫,凯特美极了!当年最粗浅的印象只是片子很长,现在看却不断感慨。不过最近看凯特的作品还是更喜欢早期在英国的。
无聊死了,对于本·阿弗莱克,实在不想再说什么
我越来越怀疑我欣赏电影的能力了,我觉得还能看的电影却被别人评为垃圾。可能我的鉴赏能力也就这么高了。
突然想起买拷贝也拍过正常电影的...
战争,爱情,恢弘的场面...比较经典,电影的主题曲也很经典.
片名:珍珠港爱情故事! 一半以上时间围绕在2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兄弟和一位女护士,剧情还极度狗血,正义气大兄弟主动抛下热恋中的护士自愿去英国参战,委托小兄弟照顾护士,不久收到KIA通知,结果小兄弟无微不至的关照女护士到她怀孕,谁知大兄弟竟然活着回来了,两兄弟在酒馆互殴后冰释前嫌。Jap发动偷袭后加入杜立特的东京空袭机队,迫降我朝后小兄弟舍身堵抢眼救下大兄弟,回到米国后大兄弟与护士前女友抚养小兄弟与护士的孩子…??????????? 还有空战穿帮镜头贼多! 核动力航母以及甲板上的蒸汽弹射出现好几次
卖拷贝还是去拍科幻片吧,没什么限制,场面炸炸炸就完事了:历史题材他驾驭不了,再多的拍摄技巧也掩盖不了一个烂剧本的空洞:珍珠港事件沦为背景板,对于该事件的理解甚至比上世纪70年代的《虎虎虎》都相去甚远……日方视角被一带而过,美方的宏观视角只有鸡血……所谓的珍珠港不过是展现三角恋的舞台,跟珍珠港事件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全剧有一大半的时间在展现三角恋情,就是一部披着战争片外衣的狗血爱情片!我非常好奇这烂片是怎么搞到的8分?几乎是快进着看完的……美国人的“主旋律”……
就算是年少的时候看的,也觉得不咋地
高中中央六看的,又是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不过还不错
看的累死人~原来剧情这么狗血~
电视老放,拼拼凑凑也算是看过了吧,反正咱就是爱小本~顺带还洒了点狗血泪= =
战争场面倒是做得很到位,而且场景业做的比较唯美。但剧情感觉没有什么说服力啊,不知道到底想要阐述什么。
1.第一个小时讲述了一段三角恋故事,得益于女主角的选角,在迈克尔·贝的镜头里,将凯特·贝金赛尔的纯欲魅力释放得淋漓尽致,为第一幕增色不少;2.第二个小时讲述了日本精心谋划与迅速进行的偷袭珍珠港,将战争的残酷性在一个小时里彻底呈现在观众眼前;3.最后一幕则讲述了美国的反击与三角恋情的归宿,略显仓促的前提下显得可有可无,没有前面的情感力度,停在珍珠港被袭后的惨烈场面或是罗斯福的慷慨陈词或许更有余味。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