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之间
Între revoluții,Between Revolutions,Intre revolutii
导演:弗拉德·佩特里
主演:伊林卡·哈特纳,维多利亚·斯托伊丘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克罗地亚,卡塔尔,伊朗语言:罗马尼亚语,波斯语年份:2023
简介:70年代,伊朗女孩赫拉在罗马尼亚上大学,她认识了一个叫玛利亚的同学。在79年反对君主制的革命爆发后,赫拉怀着政治变革的希望回国,此后再也没离开。接下来的几十年,赫拉和玛利亚通过书信传情的方式,交流她们对政治、社会和人生的看法,直到罗马尼亚也迎来苏东巨变。两场革命之间,是两个女人超越时空的精神恋爱。导演用详实的历史..详细 >
这不是纪录片,而是历史影像的真实虚构,是我最喜欢的一种重构历史的方法。文本写得太好,配乐和影像都很高级。里头两个关于宏大-微小的镜头记忆深刻:一是游乐场里的“摇头飞椅”项目,罗马尼亚传统服饰的女性的巨大伞型柱上,拴着无数小小的亭子在甩,“保护神”之下命悬一线;二是沙滩上堆起的斜卧裸女,残缺的身体本来体积不大,但是对比起不断流走、风蚀的沙砾,也很直观地看到各处细微处的瓦解。政治里混杂诗意很高级,但诗意中避不开政治又觉得很恐怖。
#🍋观影# 心有戚戚焉
珍贵的影像,特别的拍摄手法,以两位不同国籍的女性的信件作为主线,从两位女性的个人生活和家庭经历展现了从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到1989年罗马尼亚七日革命,两个国家十年间动荡的历史。看到曾经自由美丽的伊朗女性被迫穿上黑袍,不甚唏嘘。信件的文字很美很细腻,果然是出自女性编剧之手。
导演用伊朗女孩赫拉和罗马尼亚女孩玛利亚在70年代的跨国书信,串起了那个时代两个国家零零散散的影像。影片是今年发行的,玛丽亚的书信由其本人朗读,赫拉如同玛利亚在信中提及,已经失联,再也收不到她的回信了。我们不知道在伊朗社会经历了种种变革之后,她的人生,何以为继。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我想到一位电影博主最近在评金🐎60时提到的电影的生命力。我们这个时代充斥着七零八碎的短视频,其中相当一部分给人的震撼程度不亚于某些电影场景,可是,最终,时代的浪潮褪去,它们算什么?没有一种作者思想去将他们以逻辑形式剪辑在一起,它的生命力,就如它的时长一样短暂吧。阅后即忘。无法明正言顺的留在人类影像史上。以上一些题外话罢了。
大量的历史影像如洪流般的革命浪潮底下,几个无名之辈的喃喃低语,是高墙上的青苔和野草。
临时起意买了票结果看到了目前最棒的一场。整个片子类似伪纪录片,但脚本都来自档案馆和私人影像,画面在虚实之间来回切换:两个主人公一别多年对彼此的思念和对自由的渴望,只能通过书信(画外音)穿越时空来艰难对话。最后Zahra彻底没有了音信,Maria在信里说她已经想不起Zahra的声音,只能戴着她给的耳环在镜子里假装在一起,假装We used to be one…太难过了。书信里情感真挚细腻是那种女导演才有的风格,Q&A的时候才反应过来导演是男性,但女编剧没有来放映现场,因为去给自己过生日了lol 开头Azar Nafisi的诗:You need imagination in order to imagine a future that doesn't exist. 然而导演还是愿意相信希望
历史在书信中呈现
实际是个伪纪录片,蛮巧妙的,使用两国的纪录片、宣传片,以档案和私人回忆编写出这个充满ironic的故事(但导演说,他还是觉得有希望的)。
宝藏导演,码了
补了点历史
在一致的挥臂、叫喊和泪水中,夹杂着一些永无法融入、凝视远方的缄默,像是人流止步回望的独身者,转过身,将立马感受到那股潮流的力量,背过身,四面八方的冲击不断引起内心深处的那股无法停息的孤独,谁吹起了黑夜的号角,这喧闹中也听得无比清晰。
胜利的果实也会被窃取,第一次对狂热的街感到恐惧
用两个人的书信串联起两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历史影像。国家之间的历史进程是那样独特,却又那样相似。历史仍在不停地重复。这些原始影像的价值或许比故事本身更值得纪念。
真实的影像,虚构的对话。Buff叠了太多,伤心都不知道从哪里开始……
半虚构性质的纪录片,和年初看的短片当我望向你的时候类似,都是追求文本层与影音层的分离效果,文本层是虚构的一对同志情侣间的秘密通信,以书信内容为线索,剪入反映革命之间——从伊朗1979革命到罗马尼亚十二月事件十年间两国历史变化的影像素材,期间涉及到了推翻巴列维王朝、两伊战争、霍梅尼之死、东欧剧变、齐奥倒台等众多历史事件。有意思的是,片中两位主角间最后不得不相忘于江湖的结局与现实中伊朗罗马尼亚两国的遭遇是印证的——都以革命开始,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成为了今日两个不同世界的国家。后革命时代的罗马尼亚尽管走得磕磕绊绊,时至今日仍是欧盟的吊车尾,但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尤其是女性终究比起伊朗还是幸福太多。类似题材补充可看四月三周两天和我在伊朗长大。
Old footage+信件旁白阅读,这是一个不错的纪录片,要耐心看,当成故事片会看不下去。
纪录片还可以这样散发魅力。导演可能先发现了两位女性几十年的书信,然后想通过某种方式把她们的情谊表达出来,于是有了这部电影。罗马尼亚上学的伊朗女孩在在70年代末回国,此后几十年她与在罗马尼亚认识的另一女孩保持了书信传情的方式,信中有她们对政局、社会和人生的看法。到九十年代,罗马尼亚也发生了政局变化。一定程度上说,这个导演挺投机的,本来这些信件完全可以用剧情片的形式呈现,但用历史资料展现却也能有不错的效果,至少某些时刻我能被打动。
不在一起的人生战友。“自由是我们的文化,沉默是我们的耻辱。”
#MSFF#我们的青春也曾掷地有声,不惧怕所有的压迫和反对,一如既往地用书信传递燃烧着的爱意,在笔墨之间进行着肆意的拥抱;可我们的青春最终却悄无声音,因为所有的书信都在某个时刻被翻箱倒柜了出来,变成一地灰烬,它们被埋葬在街道上震耳欲聋的呼号声与飘扬的旗帜当中,在一次次撼动地球的革命之间变洗掉了所有颜色。但那是我们永远的青春,它在时代的浪潮的确里是没人在乎的一朵小浪花,可对我们来说,那就是我们的整片宇宙,在这片宇宙里,只剩“我想你”“我爱你”“我要和你在一起”“我要与你渡过所有磨难”,是我们永永远远的宇宙。
两个人得情感铺垫得少了 听那些诗句莫名其妙的 有一句台词很动人:“我从你这里知道胜利是可以回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