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这部剧完整的看完了,里面的女人看着没一个正常的。
老公出轨,这个乌兰其居然还能原谅,更夸张的是还要去照顾他。
并且时刻表现出一张圣母脸,仿佛在说你看啊我就是老好人来打我,我也绝不会反抗。
里面的阿藤花自私自利,没有做过一件好事,居然晚年还跟朝鲁搞起了黄昏恋,这是想晚年再找个长期饭票了。
全剧看着正能量,细看下来全是不符合当下女性的价值观。
编剧想表示:出轨可以原谅,自私自利也能过上好日子,善良的人早死。
行了,我们知道了。
一部电视剧看了能让人白天惦记,梦里萦绕的当属《国家孩子》了,我看了三遍,哭了三遍,特别是为人母为人父的,最能感受到这种揪心的疼。
六十年代国家粮荒严重,兄妹二人随同三千多福利院的孩子被国家统一安排送往内蒙古大草原生活,哥哥非常不愿意离开上海的家,一心地想带妹妹返回自己的家乡。
无奈事与愿违,当一次次地尝试从内蒙古逃走失败后,孩子彻底绝望了。
特别是当孩子站在高岗上朝着家的方向无助地、绝望地喊出那句响彻天际的、直击心扉的“爸爸”时,那一刻让人肝肠寸断,心痛不已,忍不住泪如雨下。
然而,回应他的只是一望无边的草原,其实他的爸爸早已不在人世了,无人能够帮得了他。
现实残酷地暂时断了孩子回家的念头,逼迫他们去接受另一种生活方式。
善良的草原人民用宽厚的胸怀接纳了这群汉族孩子,悉心地把他们抚养大了,最终用善良和宽容感化了他们。
但回家的念头一直埋在心里,从未断过。
他们成年后,羽翼丰满了,自己有能力来达成这个在心底埋藏了多年的心愿了,于是开启了上海的寻亲之路。
回家这条线贯穿全剧,思乡情牵动人心,浓浓的人情味令人感慨动容、唏嘘不已!
一部真正的好剧,在于给观众带来深思,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太需要这样有深度有内涵的电视剧了!
弘扬民族大爱,知恩感恩是我们能给予这个时代、给予社会的!
整部剧风景醇美!
朴实的风土人情!
精心打造真!
善!
美!
这是一部真实的故事!
值得一看再看!
不得不说,大草原真的很美!
不知道那里已成为多少人的诗和远方!
一开始讲述把上海的孤儿们分配到草原上领养,就像一根刺扎进了我的内心深处。
孩子们大点的都有了情感认知,国家单方面把孩子们分配到遥远的地方,手起刀落啊,划重点是上海的孩子……对于这种涉及政治的话题,也就不再深谈了,弱弱的说一句,大家想想延安保育院的孤儿,国家花了大气力送他们去苏联深造学习,截然不同的命运,同样是孩子啊……
看了国家孩子后,去搜了下,这个竟然是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很震撼!
(以下来源百度) 1960年前后,由于受全国性饥荒所困,一大批江苏、浙江孤儿被无奈的父母遗弃于上海,随后又被转送到陕西、河北、河南、辽宁、山东、江苏苏北以乃至内蒙古等20个省份。
据保守估计,其人数至少有五万之巨。
当时南方水灾严重,导致人多地少的江南水乡一带外流人口陡增,多数流落在上海一带乞讨糊口。
尽管他们在繁华的大都市乞讨,但也无法养活嗷嗷待哺的婴幼儿。
因此,只得将自己的亲生骨肉遗弃在码头、车站或商店等人口流动频繁的地段,期望好心人来收养,给自己的孩子一条活路。
当时还流传一句话:“送到上海就能吃饱饭了。
”1960年5至6月,中央曾连续发出关于京津沪等城市粮食供应告急的文件,而6月6日发出《关于为京津沪和辽宁调运粮食的紧急指示》中称,北京存粮为7天,天津也仅10天,上海已无存粮。
显示了当时的严峻形势。
另据《上海民政志》记载,上海社会福利机构在1958年共收容婴幼儿1770人入院,其中弃婴占98%。
1959年收婴3525人。
1960年1至3月,共有弃婴5277人入院,最多的一天收容109人。
1960年年收容量创历史最高记录。
由于城市粮食匮乏,在国家民政部门的统筹安排下,这些弃婴开始被火车搭载,转送到全国各地,由情况尚好的地区的人家收养。
最早在1947年,河南省就开始陆续接受来自南方的孤儿。
据当时温州孤儿院的工作人员李根程透露,从1957年到1960年底,仅她参与护送了的就达11批,一共670多名,主要是到河南的洛阳、三门峡、偃师三地。
以后,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找到内蒙古第一书记乌兰夫,希望他帮助一些奶粉。
但乌兰夫在请示总理周恩来后,决定让内蒙牧区接收一批。
同时,所有运载着孤儿们的火车、汽车沿着由南向北的道路一路转送,将孤儿们分别安置收养,凡是所到之处,几乎走一路,安置一路,跑遍大江南北。
路途中究竟留下了多少孩子抛别家乡的哭声,事后人们估算的一个保守数字,是5万人。
到了1964年,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解决,孤儿北送工作相应停止。
随着时势渐转,劫后余生的家人们投入到另一项工作去——在茫茫人海中,捞针一般去寻找当年被弃的亲人。
这一颗星生气的是阿藤花,为什么男女主人公一直纵容她,谦让她,他到底经历了什么苦,为什么要可怜她,难道谁过得好嘛。
过好自己,自己过得并不好还去可怜别人。
我头一次看电视剧气的无法看下去。
真是他们不是善良,是傻气,就算要体现草原人的淳朴,也不能这么夸张呀。
真心希望能给阿藤花一次疼的教训,让他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让着她,给他一次次机会,帮他做所有事,世界上哪有那么好的事总发生在一个只依靠别人,或者剥夺别人的身上
出现了违背你的观念的剧情就是说这个剧三观不正吗?
为什么你不考虑一下,作者只是为了反映这种现象呢?
《红楼梦》没有让贾宝玉和林黛玉在一起算不算三观不正呢?
在很多战争影片里边,正义的一方面仍然牺牲了,算不算三观不正呢?
国内观众要嗯不变是这样的欣赏水平的话,中国的影视剧再过很多年也赶不上美剧。
我不明白为什么一个胡子拉碴的哈图大叔,让我数次泪目,那个套上马杆就威风凌凌的草原雄鹰,为什么在自己的孩子莫名死掉之后,还要坚决领养这个间接害死自己儿子的调皮蛋!
为什么在腿被人打断,朝鲁要替他报仇的时候,选择沉默,最后一醉酩恩仇!
比天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
海纳百川的是我们草原的雄鹰!
草原的雄鹰心系草原,草原的孩子心系阿爸和额吉,听不懂的歌词,听不懂的旋律,那个时刻我突然就明白了,这是一曲悠扬肝肠的草原之歌,它生生世世飘荡在草原上,哺育着在那里生长的儿女,感受这大自然的神圣与伟大,人们的恩怨在这里又算得了什么,不过是过往的一片云朵,埋葬在深处的一处枯骨,天人合一的境界,谁又能懂?
写给那些草原上的雄鹰,孩子们的阿爸,哈图大叔!
祝您万寿无疆!
草原千古!
看完久久不能平静,《永生不忘》在耳边余音绕梁。
感谢《国家孩子》这部央视主题大剧,带我了解“国家孩子”那段并不经常被提及的历史。
我被剧中草原人民的淳朴善良、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所感动,也被个人命运在时代浪潮中的沉沉浮浮震撼。
由于生活年代和个人经历,剧中很多人物的行为在当代人看来难以理解。
比如:小时的朝鲁(鲁小忠)为什么不论如何都不相信爸爸已经死了,屡禁不止、想尽办法地要往上海的老家折腾;小忠对哈图亲生儿子宝力根的死负有间接责任,为什么哈图没有要求惩罚小忠却相信一切都是”长生天“的安排而收养小忠;通噶为什么不再为自己坚持一下,把上大学的机会给了阿藤花;跳崖自尽真的是王朝阳唯一的出路吗;乌兰怎么那么轻易地原谅了出轨在先的徐世铎,在他中风被情妇抛弃之后几十年如一日地悉心照料;朝鲁和阿藤花之间又是怎样复杂的感情……最想表白通噶跟乌兰,真的是影视剧中很难见到人设没有缺点却毫不圣母的女性。
乌兰从见到通噶(当时还是小鱼)开始,就像母亲一样疼爱她。
记得有一场赚到我眼泪的戏:当时小鱼还在神经性失语,乌兰的追求者为了拆散她们娘俩撺掇北京来的“贵人”带走小鱼。
乌兰骑马追汽车给小鱼送“羊拐”,在车门关闭的那一刻,小鱼喊出了“额吉”(蒙语的“妈妈”)。
通噶长大后跟她额吉很像,她俩本来就很气场相投,在加上相同的生活环境,让人有种母女俩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感觉。
就像草原上的花,乍一看普普通通,也都遭受过痛失至亲、被抛弃、背叛的痛苦,但她们骨子里透出的善良、坚韧、勇敢,让生命绽放。
她们值得最真挚、美好的爱与尊重。
朝鲁、谢若水、阿藤花都有一身缺点,但人物的成长性很强。
我不认为人物的成长等于洗白,因为在经历了他们所经历的那些事情后,人在性格、心态上必然会有转变。
年少时朝鲁虽然重情义、有主意、有魄力,但是死脑筋、倔得像头牛,做事情简单粗暴,经常干出人神共愤的荒唐事;谢若水是四个主角中学业最好的,但他是软弱的妈宝男,对养母满都拉又爱又怕,他处理不好自己的感情问题,一味地逃避,他不渣但是怂;阿藤花这个女人说好听的是有心机、争强好胜,但她三十岁之前都挺“浑”的,极端自私、嫉妒心强、损人利己。
他们的“丑陋”在一定程度上情有可原,悲惨的童年、对原生家庭痛苦的记忆给他们心里留下了几十年都解不开的疙瘩。
当他们经历了生活的毒打,再在身边的人的帮助下重新站起来之后,才拥有了脱胎换骨的成熟:朝鲁做生意差点犯法,又丧妻丧子;谢若水养父早逝,又被安排了蹩脚的婚姻、不顺心的工作;阿藤花老公出轨,又丢过饭碗……有一段高潮是谢若水作为国家干部,对峙准备租赁草场用于开矿的朝鲁,朝鲁箭在弦上对准谢若水让他退缩。
那时,谢若水不再软弱,他敢于为了他心中的正义跟远强于自己的对手“肉搏”,而朝鲁也终于学会了妥协、克制、遵守规则。
最终,化干戈为玉帛的二人相拥而泣。
回想起六零年一趟北上的列车将朝鲁、通噶、若水和阿藤花四个人的命运绑在一起,朝鲁和通噶是亲兄妹,若水追求过通噶,朝鲁和阿藤花暧昧过——感情线安排得满满的。
半个世纪的生命轨迹交集让他们之间的情谊早就超越了友谊、男女情,而是手足亲情——打过闹过,却终究不离不弃。
他们四个的感情太珍贵,在当下怕是寻不到了。
到组建寻亲团时,年过半百的四位主人公们,都已经可以理顺自己的生活,独当一面了。
重回上海对于他们就是解开人生心结,放下执念的最后一步。
实现目标后,一群老小孩带着初心返回草原——他们寻到了“根”,也坚定了未来的路,这或许就是“故乡”的意义吧。
无意中拿着遥控器调到了这部电视剧,居然看进去了!
还挺感人的!
一群孤儿孩子从上海被送到了遥远的草原与牧民结对抚养,善良的牧民真诚的养育着这些孩子们,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起来。
电视剧剧情接地气儿,牧民淳朴善良,孩子们天真烂漫!
另人忍不住心中感慨一番!
无意中拿着遥控器调到了这部电视剧,居然看进去了!
还挺感人的!
一群孤儿孩子从上海被送到了遥远的草原与牧民结对抚养,善良的牧民真诚的养育着这些孩子们,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起来。
电视剧剧情接地气儿,牧民淳朴善良,孩子们天真烂漫!
另人忍不住心中感慨一番!
请合理好么……稍微用点脑子编剧
我要收回觉得好看的话 前面是真好看 后面是真的很扯
乌兰琪琪格的性格真心不错,是一个有大爱的人。
那个时候就有妈宝男
阿藤花心口不一表率,朝鲁全剧最大憨批,通嘎拉嘎倔强圣母,谢若水妈宝男。就这样也配做国家孩子?是不是只要冠上国家的标签,就可以不用脑子?
看了一下发现居然还不错,除了马太小以外确实是可以的
感觉剪辑有点问题,连不上。阿藤花这种是女主?!
陪爸妈看,他们很喜欢,了解了大概,我比较喜欢通嘎拉嘎的颜值,阿藤花的演员是江苏徐州的,片尾曲网易云独家只给试听几秒,完整版要充钱,妈了个比的。
本来题材挺感兴趣,可是拍着拍着就拍废了呢
结尾有点弱了,但中间故事线做的不错,尤其几位主角的感情线,这种遗憾与错过极大地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
感人
大部分剧情让人泪目,中间有一小段比较拖沓。朝鲁迷茫那段印象比较深,想起了曾经的自己。
阿滕花的善终减一星。她不配。
故事还行 但是背景设定好多不符合年代
一星给小演员们
亲情很感人
前八集真的很好,小演员真的很不错
献礼片中难得的上乘之作。每个人物都值得品味,尤其是谢若水,真的是很多中国男人的缩影。
阿藤花很气人😡
这剧是个献礼片,演了几十年,我爸看我听听的。太精彩了,怎么会有这么惨的主角。男主一个上海人小时候死了父母被送去内蒙古,一去就死了个好朋友,搞了个对象结果跑了,之后结婚吧媳妇儿难产一尸两命,经历坎坷一生后老了只剩俩臭钱,在上海旧居新开发的小区上买了四套房。女主是男主的妹,父母死了先失语一阵子,成长过程中第一个对象自杀了,第二个对象被他妈拆散了,第三个对象才到位;热爱学习,可两次有资格上医学院都放弃了(莫名其妙);精华是有个新爹,是个中华疯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