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剧本中的大量描述性语句可以看出导演对构建一个真实的世界十分有耐心,有一段松散的、非逻辑的片段被安插在影片刚开始持续了十五分钟,这实际上解决了人物出场的处理,克鲁尼以一个惆怅的赌徒状态出现,再用一场十分冗长的处理民事案件的戏来写人物对他现处事业状态的疲惫和无力感。
重点是对女律师的处理,这个女人完全以一种与线索不相关的状态处理出场,以及后文拍摄大量时间的再次出场——反复练习录制广告的演说词——都强调她的脆弱、不安和心理承受能力低下。
这种前置的处理完全为了让人物特征快速在观众心中建立,可是基本上,影片在前一个小时对事件复杂化和世界的过度构建让它快要失去了它的观众。
我们度过那段小插曲回到四天前,我们来到人物的家庭中看到他的家庭状况,通常人物的描述中难免需要用他的有问题的家庭来写或是他在家中缺席的存在,我们看到他的前妻和一个外观老龄化严重的形象生活在一件被长焦镜头压缩的逼仄的公寓中,那个男人被形容为穿着休闲格子衬衫的、提前谢顶的、始终在家中出现的奶爸形象的典型。
而实际上,克鲁尼的性格特征和戏剧性抉择出现次数并不多,戏剧性和家庭设置也显得传统,在影片中点连续三场关于人物的戏中,呈现出了出现经济问题(利益)、寻找上司解决经济问题、遇到亚瑟谈论主线事件(道德)。
另一个被集中塑造的女律师在第一幕结束时为观众展现了她作为反面角色的身份定义,这样一来,亚瑟的人物身份也逐渐清晰。
很准确地,在中点这个激励克鲁尼行动的人物被移除了,克鲁尼开始介入事件,而基本上,这样一来电影的处理又没有悬念可言,视点的众多让观众既对事件的密度感到冗杂又对人物特征倍觉含混不清,人物在后半段的发力几乎成了注定之事,结局也不是什么出乎意料的事。
然而在人物左手拿着自己的佣金支票右手拿着没交给上司的“道德真相”时,电影表现出了人物的应有之义,他只好揣起道德买下用来给自己不幸的人生和破碎的家庭一个好一点的答复——买下那个餐馆,再用剩下一点钱赌博以片刻逃避生活,随后电影就来到片头的部分了。
我们在这时可以看到女律师在厕所做心理康复训练时并没有和明确地指称与克鲁尼和杀手的线索相关,只是做出了这种暗示,平行处理在了一起。
影片最尽力处理的显然是如何将故事包圆的问题,总是连他家人中可以在警局帮到他的,或是一个毒虫酒鬼的兄弟还可以在他险些遇难后阴差阳错地载他一程。
可是,哪里有包的圆的故事和完美的剧作呢。
作为边缘人生存,已经融入到生活中,这也许是与可悲命运的直接联系。
但谁能否认,身份的模糊并不能左右生存的必要。
边缘人,在主流之外,却不是另类。
同样的养家糊口,自我生计,只是没有名份和认同。
在权利与执行之间,有着模糊的层面。
一个人即不是权利的拥有者,也不是社会地位的认同者,还不是碌碌无为的凡人。
他是什么?
克莱顿先生,既不是资本的掌控者,也不是专属的专业人士。
他混迹于他们其中,做的是这些人都不能做的事。
小到作坊大到财团,哪里没有这样的人。
而这样的人,存在的价值是否连城毋须考证,而入世的心境却微妙得很。
走上一条路,不归。
遵循游戏规则,角色其中。
这样走下来,距离优越生活的标准早不远,距离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却绝口不提。
这个“不提”最可悲,混迹于高端事务中风平浪静,时而英雄而为,时而神秘连连,时而遭人妒忌,时而风光无限。
然而,却没有一天心安理得,深心的那个窟窿被表象的完美遮掩,表象的完美怂恿着灵魂规避自我应有的存在感。
时间可以让一切成熟,始乱终弃还会否极泰来。
三番五次,成就了标准化的边缘人,权利者和正品们运用的最高级清洁工。
能力毋庸置疑,经验毋庸置疑,人脉毋庸置疑,貌似纯良太平,貌似精英勇士。
其实,只是体制中的一个可以更换的轴承。
克莱顿先生的投资破产了,无辜的样子,说到底就是为了实现体制不能赋予的自我。
他的清洁工工作很隐蔽,流连于高层和客户之间,危险的消解着潜规则。
这是他的错吗?
是他作为工具的下场吗?
有的人就会成为工具,有的人就会成为使用者。
谁是使用者,是那些获得首肯的人。
谁在首肯,这不是关键。
关键在于,顺着脉络上升的究竟是怎样的人。
《全面反击》相当隐晦的展示了一种对比,新的掌权者和常年的清洁工之间的比较。
前者和后者明显不同的是,能力上的差距。
可以看出,被使用和被信赖有多么天壤之别。
也可以看出,这根本不重要。
难看的是,对克莱顿先生的认知早已被固化、被倾向了。
谁都习惯,谁都清楚,谁都不言而喻,包括他自己。
没有这个电影,也没有了这个荒诞却精彩的对比,因为很真实。
好莱坞电影不喜欢深刻,所以《全面反击》只抛出了这个基调,讲得还是黄金叙事的惊险高潮。
而高明之处在于,这故事被设置在纯现实的环境下,恍然如同真事儿。
一个被体制抛弃的人的全面的绝地反击,一个草根英雄的大作为,借机全面影射社会现实。
乔治克鲁尼原本不是实力派演员,近年来开窍发奋,直奔实力派而来。
评论说这是他最优秀的一次演出,私下以为,他相当合适这个角色。
偶像变实力的资本在于积累,俨然大器晚成。
其经验值贵在丰饶,在崇拜和肤浅中成长。
换作任何当红男星,他们个性化的丰富表情都不适合本片风格。
这个半记录式的导演风格实在适合克鲁尼式成熟帅气的固执呆板。
没了这点内敛的英气锐利和不苟言笑,影片素质很会走入颓势。
加之经验和阅历的丰富,克鲁尼实在合适克莱顿先生。
编剧出身的导演奉献了超强剧本,工整划一严丝合缝,还异常专业。
冷色系影像更突出了影片叙事所强化的危机感。
导演将这个俗套的好莱坞故事变得更紧凑更具备张力,属于稳健叙事的典范。
对于一个老套路故事来说,《全面反击》堪称惊艳。
关于良心和资本之间的斗争实在是现实问题,其中充斥谋杀和潜规则更是引人注目。
其实,克莱顿先生的边缘人命运也许更贴切人心。
一个小人物的牺牲与这个人一辈子的忠诚付出,一次逼不得已的良心发现与这世界上充斥的权谋和狡诈,这种对比是电影的精髓所在。
影片结束是麦克与那位女士的对话让我很不安,心里有些打鼓,会不会又是“录音破案”。
不幸言中,果然“电影是不会说谎的”。
对于这种结尾实在只能用老套来形容。
本来就影片内容、拍摄与表演来看,麦克已经突破了那种美式英雄的形象,开始有血有肉了,以至于看到这种靠偷录对话来彻底打击罪恶的桥段,让我觉得有一种不真实感,还以为镜头会最后闪回到麦克的特写,告诉观众那只是他的一个假想。
恕我冒昧,结局应该是麦克从此隐姓埋名以安慰自己的内疚,去当个负责人的小保安什么的;北方公司与律师事务所迅速地与受害者家庭和解,然后在一番搜寻后发现麦克也没给自己捣乱,也就算了;麦克的警察兄弟和败家子兄弟给个一起缅怀麦克的镜头。
这才是真正的世界。
其实就个人力量而言,能够让这么个大公司和解,已经算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要是麦克死了,我怀疑北方公司是否还有意愿和解。
我一直认为,电影其实与安排小说结构差不多,情节电影有情节电影的套路,人物电影有人物电影的重心,如果导演与编剧对剧本理解角度不同搞乱了套,那出来的电影很可能变成上下不稳中间晃荡,好故事也讲成乱七八糟。
2007年秋季在全美上映的由乔治.克鲁尼制片并出演的新片《Michael Clayton》可以说就是一部典型的人物电影:主要情节与悬念都都相对简单直接,电影注重的更是人物性格的构建与重要角色的勾画,情节安排为凸显人物特色而服务。
剧中乔治.克鲁尼饰演一位事业生活两失意的律师Michael Clayton。
这位当了十七年的律师在事务所却连个合伙人都不是,甚至不上庭,只专门负责处理辣手案件的清理工作;嗜赌,离异,听了自己酒鬼兄弟的鼓吹,把退休用的身家性命钱投到一个餐馆上,结果经营不善欠了一屁股债。
电影很注重从多角度构筑Michael性格的层次,比如在家庭一线上,Michael既对不成器的兄弟恨铁不成钢,甚至冷酷,但同时又对所有的亲人十分温暖,尤其是对自己的小孩,自己再失意也还在努力的当个好爸爸;而在工作一线上,Michael一方面无精打采得过且过,但一到事态紧急,尤其面对客户合理无理的巨大压力时,他又表现得镇定自若,游刃有余,各个细节都在暗示他作为一名具有丰富经验律师的强大实力。
尽管人物电影中的情节大多相对简单,但情节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具有再丰富层次的人物性格,如果不能在某种特别环境中被激发出性格中的某种极端,只通过单纯的干巴巴叙述,那结果必定是毫无情趣的。
与靠蹊跷悬念引人入胜的情节电影不同,人物电影中的情节不在其多么曲折,更重要的是如何安排故事的行进与节奏,如何使用最适于展现人物性格多个层面的叙事手段来强化中心角色,矛盾为人物服务,而不是相反。
在《Michael Clayton》中,导演Tony Gilroy 采取了反复穿插Michael家庭与事业两条线的方式来烘托引导人物的多层性格。
家庭这条线本身对主情节的铺展其实并没有实际功用,每穿插一次,不是为Michael的性格做出补充,就是为他后来的行为加入注脚。
倒序手法的应用与依靠辅助人物故意来引出或者扰乱谜团的安排,一方面增加了这个本来简单故事的可看性,另一方面也为人物性格的铺垫提供了充分空间。
除了编剧与叙事手法,关键演员的表演对一部人物电影成功的重要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哪怕电影中给出的细节证据再充分,表演不够强劲不具备说服力,电影的中心——人物,也会彻底失败。
《Michael Clayton》成功的另一个原因就在于选角的恰当。
乔治.克鲁尼在片中的表现尽管算不上最突出,但外放的部分刻画得很到位。
男配角英国演员Tom Wilkinson饰演的发疯律师我认为是片中表演上的最大亮点,神经质、喋喋不休、偏执而具有神秘色彩,十分引人入胜。
女配角英国演员Tilda Swinton这次依然演反角,尽管话并不多,但外强中干的特性被表达得十分到位。
总体来说,《Michael Clayton》在情节内容上并无新意:典型的好莱坞主题+典型的克鲁尼套路;但导演基本遵循了人物电影的安排方法,线索穿插与节奏安排上都严格以人物性格刻画为中心,使这部非常好莱坞,原本水平马虎的故事片提升了一个层次,成为2007年度人物电影的典范。
刊登于《电影世界》杂志,转载请注明。
一个30亿美金的大case,就因为一个看似很荒诞的,而实际上也很荒诞原因而完全逆转了。
根本就没有什么“全面反击”。
如果michael clayton没有被炸车的话,估计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了。
他还是如往常一样,在律师事务所干自己的看门人的活。
不是合约都签了三年了么。
那么,michael clayton为啥要把u north公司搞垮呢?
是MC良心发现,所以要声张正义吗?
显然不是。
mc第一次发现那个红色封面的秘密材料的时候,本来是要去找马蒂谈谈Athur的死因的,结果呢,8万美金到手,就啥也不说了。
那是什么趋势mc去搞垮u north呢?
真实的原因或许就如michael clayton在诱使凯伦·克劳德说出收买的证据时说过的,“8万美金他就把athur卖了,而她不来收买他反而要炸死他。
” 所以。。。
这个剧情还真荒诞啊。。。
-_-b
为什么乔治克鲁尼越来越喜欢这种晦涩,或者说剪辑的七零八落而显得晦涩的电影?
《飞向太空2002》已经略显端倪,《辛瑞那》则明显的具有这种色彩,这部《全面反击》亦如是。
电影在Tom Wilkinson激情甚至有些疯狂的旁白(或者说无对应画面的台词)中开始,Tilda Swinton扮演的总顾问凯瑞•克劳德痛苦的蜷缩在洗手间里。
倒叙的叙事结构无疑是给与观众更多的疑问以引导后续的情节。
但对于非英语国家的观众,更多的感觉恐怕是一头雾水。
直到乔治克鲁尼扮演的麦克克莱顿的汽车炸弹引爆之后,镜头才开始回到一切的起点4天前。
麦克克莱顿是一个失败的律师,甚至连一个律师都算不上,他受雇于一个大型的律师事务所---肯纳巴哈与莱丁事务所里面做特别顾问,通过各种非正当的手段,帮助老板为客户应付种种意外的突发状况。
他离了婚,儿子也不和他在一起。
投资了个小酒吧,却为此债台高筑。
他整日为生计奔波忙碌,沉迷于毒品的弟弟却总为他惹麻烦。
而最近,最让他头疼的是他的好友亚瑟。
麦克的朋友亚瑟(Tom Wilkinson饰)是同一个律师事务所的王牌律师。
6年来他一直代表事务所和农业用品巨头Unorth合作,为Unorth的产品被控有毒一案进行辩护。
就在前几天,他因为在一次听证会上裸露身体惹出了丑闻。
凯瑞•克劳德是Unorth的总顾问,12年前由现董事长丹介绍进公司,她一直兢兢业业,终于有了今天的位置。
让她头疼的就是与Unorth一直合作的肯纳巴哈与莱丁事务所的首席律师---同样也是一直处理Unorth产品有毒案的律师-亚瑟,爆出了裸露身体的大丑闻。
三条情节的线索以麦克克莱顿为媒体不断交错。
麦克克莱顿对阿瑟苦苦相劝,希望他能继续回到“正常的轨道”上去,阿瑟则对此置若罔闻,对他的倒戈一意孤行,并已经开始准备站到原告方揭露Unorth的内幕。
当然,凯瑞克劳德也不是吃素的,她发现Unorth的秘密后,立刻开始用在董事长丹的授意下派人监视阿瑟,在发现阿瑟已经掌握了证据之后,只好授意杀手灭口。
阿瑟被杀,麦克克莱顿见到了阿瑟一直秘密联系的原告代表安娜,凯瑞克劳德以为麦克也参与了阿瑟的反叛计划,于是命令杀手在麦克的汽车里面放置了汽车炸弹。
麦克克莱顿侥幸死里逃生,于是他找到阿瑟的证据,拿它威胁凯瑞克劳德,并录下录音,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
飞速交叉的情节线索和缜密而颇有些繁杂的台词让你很难一下子体会电影背后的深意。
但好在毕竟是一个封闭式的结局。
电影的海报倒似乎可以给点提示“The truth can be adjusted”(真相可以被调整,大意就是真相可以被修改)。
凯瑞•克劳德在两次准备报告会的时候(一次面对记者,一次面对董事会),导演用了两次绝妙的蒙太奇。
演员Tilda Swinton在穿便衣准备和穿套装进行报告的镜头中不断切换,只有措辞谨慎的台词成为切换的连接点。
充分的表现了凯瑞这一角色的痛苦、矛盾、和谨小慎微。
演员的表演也许是这部影片的一大亮点,Tom Wilkinson的语言充满激情,表演也充满张力。
和克鲁尼两场对手戏都演的激情四射。
他和乔治克鲁尼因此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男配角提名。
Tilda Swinton也因此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
导演在影片中设置的细节值得称道。
电影中有一个暗线,麦克克莱顿的儿子亨利的小红书《Realm and conquest》(王国和征服),他和阿瑟的电话里提到了书中的一章:“一群人,他们不知为何来到了同一个的地方,他们做着同一个梦彼此却不知道。
”这章的名字叫做《Summons to conquest》(征服的召唤),后来阿瑟整理的Unorth材料上赫然印刷着Summons to conquest。
最后,说说电影的字幕。
毫无疑问,这样一部充满专业背景和复杂线索的影片,对于一个非英语国家的观众来说,要想充分领会,一个好的字幕不可或缺。
破烂熊、伊甸园和风软的字幕都不能让人满意。
但对于这样一部电影,结合生活背景,翻译出电影中台词的灵魂,无疑难度是很大的。
无论如何,对于贡献了字幕的创作者,我们都应当给予无限的感激。
电影很长,很闷,有着很阴郁的人物,和精彩的表演,我只在Clayton知道真相之后不断的拷问自己,是否还有面对真相的勇气。
一直的镜头在Clayton的带领下有着随波逐流的麻木气息,婚姻失败,投资失败,嗜赌,虽然是个优秀的问题处理专家,却始终无法登上前台,只能躲在后面为老板擦屁股。
他在努力的喘息,努力的生存,努力做一个好父亲,可是这从来都不容易。
这又有一个大公司U/North,掌控着所有人,Karen看似有着生杀大权,杀手二人组看似有着生杀大权,U/North的董事长老头也是有权有势,可是他们都像是一个个被利用的棋子,真正活着,真正有生命的却好像是“U/North”。
这是一个古怪的想法,但却是我看很多这种类型影片下来的唯一想法,原本有生命的人最后都变成了原本虚无的资本公司的工具,无论是董事长、CEO还是普通员工,都被那个原本没有任何实体的名字奴役,我们就像流水线上的一段,不知道手中的原料哪里来,不知道经过我们手的东西会走向何方,最终会变成什么。
我们像是死了,而活着的只有这个资本的流动过程。
我想到了《A Scanner Darkly》、《The Constant Gardener》还有《Renaissance》,一个个高科技公司光鲜的外衣之下,都是一条条血淋淋的生命,人类贪婪的渴望着利益和财富,最后都变成利益之下的奴仆,或者麻木了,或者身不由己的变成了其中一颗没有过去没有将来的无生命的齿轮,随着这台巨大的机器,永无休止的转动。
George Clooney,Tilda Swinton和Tom Wilkinson的演技都异常精彩,镜头的剪辑在Tilda Swinton所饰演的Karen的两次公开演说和先前穿着内衣准备演讲之间,切换的极其精彩,最后一刻和Clayton的直接对决很经典。
可是看过之后总绕在我心头的却是Clayton那天真却聪明的孩子Henry,和他一直读的并推荐给老爸甚至Arthur,最后也成为了揭密的关键的那本红皮书《Realm and Conquest》。
Henry:所有这些人,一开始他们都有梦想。
你知道追寻是什么吗?
Arthur:我知道,就像,一个特殊的梦。
Henry:除了这一群人都有相同的梦,他们都梦想他们应该去一个地方,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只是感觉他们一定要去那里。
Arthur:那他们是受到了召唤。
Henry:那正是这一章,“征服在召唤”,这是它的标题。
Arthur:但是他们知道吗?
他们都有同一个梦。
Henry:不知道,那正是有趣的地方。
他们都认为只有自己能梦到,他们可能是疯了或是什么,所以他们都不承认。
Arthur:但是他们并没有疯,对吗?
Henry:没有,它是真实发生的。
Arthur:那么它发生了,不是吗?
那些东西比他们庞大,而且他们还没有准备好去接受。
Henry:是的,但是很快他们就会准备好。
后来搜索了一下,才发现,这本故事书是电影里虚构的。
只有当我们准备好的时候,真相才会显露眼前。
一个失意的中年律师,或许是庞大机构的不起眼人物,又或许是一个危急时刻扭转格局的滑头。
浑浑噩噩的过着中年生活,朋友的滑稽表现和最后的死亡,视乎唤醒了人生那点良性意识,追查真相突然丧命,觉得最给力的是最后一段蒂尔达·斯文顿面对克鲁尼的威胁逼迫,心理纠结的过程,视乎感受到了作恶多端后恐惧的颤栗。
一、起因共同点一,和Erin Brockovich如出一辙的剧情;共同点二,幕后都有大导演索德伯格的身影。
二、经过大嘴朱莉娅和老帅哥克鲁尼这对愤怒中年,分别向我们阐述了American Dream和American Nightmare的精粹所在。
三、结果大嘴老师凭借这北美版的《秋菊打官司》成功捧得奥斯卡影后,而我们的老帅哥,依旧是个无冕之王。
如题,这种片子和洛城机密,战略高手一样,可以说好莱坞核心力量的代表电影。
编,导,演无懈可击,节奏情绪控制克制,但冷峻的特写里也透出温暖。
豆瓣分不高,正好。
一方面防止被美帝自我发现另一方面也为自己的品味而骄傲最后是一点小小的希望,中国的电影作者如果能拍出这样的片子,我就认为在文化输出方面,可以分庭抗礼了。
2009.5.20在寝室看的,在影评的帮助下终于搞清楚了中途他为什么会鬼使神差的下车,总的来说是一部相当不错的片子,在在所谓政治和法律制度背后,黑暗和罪恶是无处不在的......
忍住没快进还是完全没看懂。
看男主的
斯坦尼康镜头
不知所云。
没啥好评论的,结局很爽,大翻盘之爽,看完我也想跑下楼去打一辆车递口给司机50美金无论去哪
后20%电影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垄断,而我们对其中绝大部分都无能为力。
其难看程度令人瞠目结舌。看完以后一头舞水。
人物的心理变化演绎得很好啊,就是台词老长了。
swenton indeed surprises me
拍的相当好看。镜头干净利落,技法稳健内敛。线索与细节的穿插使人物性格具有流线的弧度。男女配角的表演也十分抢镜出彩。前部分略有生涩枯碎之感,后部分则是真真切切的淋漓痛快。题材擦边球,叙事教科书。
狗急跳墙,兔急蹬鹰。不逼则已,一逼翻天。
作为编剧而知名的Tony Gilroy的导演处女作,剧情中心线相当简单,几个叙事方面的小技巧值得借鉴,典型的人物中心电影。
看了两次都能睡着的片子居然还能获得奥斯卡
等待好字幕重看
他越来越喜欢政治这一方面的电影了
有点难懂,看了一遍没看懂
一个清醒的早晨看完了本片,人物的刻画方法很特别,也很漂亮,中年老男人是我的最爱
看了半天才看懂,觉得根本不配那些提名,还有好的多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