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声响起,贝斯声响起,鼓声响起,歌声响起。
当杜威·费恩带着他那帮摇滚子弟登台演出的时候,当他的理想伴着歌声升腾而起的时候,当那些孩子不再一无所知的时候,当观众们大声喊着School of Rock的时候,我没想到我的眼泪居然顺着眼角流了下来,它像被某种不可知的力量所震撼喷发而出,情不自禁的。
一部略显搞笑和夸张的电影,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
一部以摇滚乐为主题的电影,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
影片结束了,字幕出来了,该吃晚饭了还是该看着黑下来的屏幕默默的思考。
我二十三岁了,还有三个月工作,还有几年结婚,还有几十年可以活,还有数不清的客套话等着我去说,还有数不清的无奈和叹息,还有一场我看不到的葬礼。
“放弃吧认输吧,因为生活就是这样的,你不可能赢。
你可以努力尝试,但结果一定会以一败涂地而告终,因为这世界是‘老大’说了算的……”老大在哪里,我该到哪里去寻找他,老大是我自己么,老大是我这些个无聊的排比句么?
老大,如果有一天我找到你,你可以卖给我一个理想么?
尽管最后我可能会失败会一无所有,但至少我表演过在我心中的School of Rock。
那时候我会是个好学生的。
是一个很神奇的,纯粹失真的理想幻梦。
从「杜威冒名顶替Mr.S(。
我也不会拼,感谢杜威起的这个昵称)」开始写了一场大梦,我无数次的觉得这个世界会像《死亡诗社》一样被推门而入,但一直没有。
所以我一直无法相信这个世界,也无法共情杜威这个人。
在前一个半小时里他就是一个冒名顶替好友,去一个管理森严的小学里破坏教学规则的人。
他仿佛一个「摇滚纳粹」,向小学生脑袋里灌输「推翻The man」的摇滚思想和摇滚传统。
所以当真的Ned收到代表「现实」的支票的时候,我是有一点希望他被戳破的,我想知道他会怎样抗争现实。
但他做的选择是「祈求再多一天的时间,然后去自首认罪」。
在那一刻我仍然希望他是可以被制裁的,因为直至此刻,他仍然是一个用自我意识扰乱了身边所有人人生轨迹的「独裁人物」。
是从Ned女友逼迫Ned的那一刻开始,我的内心开始偏向了杜威。
也有可能是前面不断地铺垫铺垫从「I'm not cool」变成「the coolest」的华裔键盘手小孩从「对任何事情都say I don't know」到大喊「step off」再到写出「Baby we was making straight A's(我们的成绩全都是甲等) but we are stuck in a dumb daze(但我们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的懦弱吉他手从「放弃摇滚梦走向正常工作」,到坦白自己放弃其实并不容易,真正的放弃原因是因为「知道我没有那么有天赋」(某种意义上是无法再毫无希望的路上继续坚持)的室友。
这是「一意孤行的独裁人」给别人带来的影响。
当然他也在被他们影响,杜威应该也在小朋友们身上找到了真正的乐队影子——是不欺骗,是evrybody vote,是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权利。
重要的事情不是推翻The man,而是意识到在你自己的人生里没有永恒权威永恒正确的The man。
在校园里随时有可能「被听到」、「被高发」的,毫不牢固的故事前提;男主角身边巧合的「爱摇滚女歌手的校长」、「有摇滚梦的教师室友」;还有男主角本身过分浮夸的表演风格。
一切都好像是过分理想主义的一场幻梦,在最后整个场馆内大喊「school of rock」的时候达到理想主义的顶峰。
「一意孤行的理想主义」被大众认可了。
祝大家都有机会做这样的一场幻梦。
只是一种态度。。。
不懂摇滚的说。。。
摇滚就是反摇滚。。。
非hardcore。。。
悬在中间,nowhere。。。
伪君子的摇滚不在此地。。。
只是因为Jack Black 。。。
kids的摇滚还是不一样。。。
没有感到真正的激情。。
kids能懂多少的摇滚???
即使我们的伪摇滚又能懂多少。。。
重在参与。
想不到林克莱特2003年拍了这部电影,在我搜寻他的影片时没发现。
这是我看过的拍的非常好的关于摇滚乐的电影,导演和演员生动,准确的解释了摇滚精神的内核。
落魄的摇滚乐手杜威,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混进名校做了代课老师,本意想混几个代课工资交房租,却一不小心把这个名校班级的学生培养成了一个成功的摇滚乐队。
这是个简单,理想,大团圆的故事,情节也难免落入俗套,但通往结果的过程中,杜威生动的,身体力行的阐释了摇滚精神,摇滚精神包括:1.反抗大人物,反抗强权;2.真诚,直抒胸臆,表达你生活中的愤怒。
他一直在践行这些摇滚价值观,和人(也是以前一起玩音乐的朋友,但已经“改邪归正”)合租的狭小房间里,堆满了各种摇滚唱片,他熟知地上地下,古往今来的知名摇滚乐队的每一首歌,每一个角色,贝斯手怎么耍酷,主音吉他如何疯狂的摇动胳膊,每个摇滚乐队的闪光点以及每首歌曲的特点(你学习一下这首歌里的鼓点,你去好好听听这首了的solo,这首歌里的和声唱的最好你学习一下),但同时,他不名一文,已经欠租半年,还被自己创建的乐队踢出局。
他被自己组建的乐队踢出局是因为其它队友更想达到的目标是比赛获奖,成名在望,飞黄腾达。
而他还是理想主义的摇滚客,骂队友的歌词虚情假意简直就是垃圾。
“你们都是垃圾,我找你们来是你们的幸运,你们竟然把我踢出局,傻逼,你们会后悔的!
”他又成了光杆儿司令,但头脑中关于摇滚乐的理想与被踢出局的愤怒让他快要爆炸了,他迅速写出了一首表达自己愤怒的歌,非常带劲儿,他开始四处找人组建新的乐队。
这时他和合租室友女友关于欠租的矛盾也大爆发了,他不得不弄到一笔钱交租,合租友人是代课老师,这天他收到电话找代课老师,于是走投无路的杜威,灵机一动接下了这个活儿。
这个小学是当地知名私校,家长对学校要求很高,学费也很高,他只是想混混工资,所以什么都不教,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学生上音乐课--众所周知,名校的音乐课就是交响乐团,有人弹钢琴,大提琴,古典吉他,吹管儿。
他看了之后又灵机一动,何不就地取材,组个摇滚乐队,于是他把古典吉他手叫上来,递给他一把电吉他,很快他就上手了。
把弹钢琴的孩子(亚裔)叫上来让他负责keyboard,拉大提琴的负责贝司,随便试了几个唱歌的弄上来做和声,一个乐队就这么组成了。
接下来的几个星期,他迅速给学生普及了摇滚乐知识,排练了几首歌。
去参加了比赛,最后他们的乐队没有获奖,但得到了观众和家长的一致欢迎。
这部电影打动我的是杜威对摇滚精神的践行,他教给学生,摇滚精神就是反抗大人物,反抗主流的胆量,讲完对学生说,我对你们而言就是大人物,来,试试反抗我。
于是班上一个比较叛逆的孩子率先开始:你是个混蛋。
接着别的同学也陆续骂出来直到最内向的亚裔同学骂:你又胖又丑,是个loser。
他大鼓掌,对了,同学们,记住这种感觉,这就是摇滚精神。
接下来他告诉学生,摇滚乐就是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愤怒,来,说出令你们愤怒的事,一个同学说:做家务,他马上拨动和弦唱出几句:我讨厌做家务,那让我疯狂。
另一个说:bully,他也立刻唱出来。
这正是摇滚乐的精神。
摇滚乐一定要看着像二逼吗?
其实并不是,一个学生在参加彩排时看到一堆纹身夹克的乐手被深深的吸引了,乐手带他到车上打牌。
杜威找到他告诉他,那些不是真正的摇滚乐手,他们只是装模做样。
杜威是个胖子,没有纹身,也不穿夹克,但他玩起音乐来那种激情无人能及,他的创作能力也是。
同时,他尊重乐队里的每个人,他真诚的问一个学生:我能不能在这儿加段SOLO,我感觉来了。
这就是他教给学生的摇滚精神:反抗大人物,反抗主流,表达你的愤怒,同时,真诚,不要装模做样,尊重每一个乐队成员的意见。
我觉得年轻人对摇滚乐会有天生的热爱,因为你在那青春的年纪,已经长大成人,但世界不属于你这个校园里的青头仔,世界属于那些已经工作的人,你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你空有一腔抱负却毫无机会实现,你愤世嫉俗,对一个理想的,平等公正友爱的美好世界充满了向往。
但身边全是假恶丑各种装模做样,小人步步高升,君子默默无闻。
又或者,你爱的姑娘不爱你,姑娘爱的是傻逼。
这时,摇滚乐给你你要的一切。
抚慰你青春热血的心意难平。
这种精神会渗入你的血液,你未必会成为摇滚乐手,但你可以终生保有这种难得的精神,它在你血液里流淌,当你人到中年,被生活的重担操的万念俱灰,对什么都不再有兴趣,摇滚精神让你重新回到那叛逆的岁月,虽然你不会再叛逆,但它能擦去生活的锈迹,让人再次闪亮。
School of Rock摇滚学校是最喜欢的电影之一,看了不少遍了.总结一下喜欢这部电影的一些小小原因.1导演Richard Linklater 此人也导演过另一部我超喜欢的电影Before Sunset,如果两部电影都看过的话应该发现这两部电影太不同了,能都游刃有余应该就是所谓才华的东西吧.2男主角Jack Black 居然有这么让我欣赏的人.一个重金属乐队的吉他手,同时还是一个天才的喜剧演员,生活中他的两个角色都做得完美.3女主角Joan Cusack 好演员,有内涵.她是John Cusack的姐姐,他们姐弟和Jack Black,Catherine Zeta Jones,Tim Robbins一起出演的High Fidelity也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4一群超可爱的小孩.Speechless,只有佩服casting director的过人眼力,每个小孩都那么适合他们演的角色.5编剧 Mike White 他是该片的作者,作为一个有过人才华的著名编剧,同时也是一个著名演员,在这个电影里也演Ned,演得真好,更让我惊讶的是他居然和Jack Black一起创作了影片中许多歌曲,原来他也是个摇滚音乐人.6电影插曲 我佩服导演编剧等人的音乐品位,在电影里,我听到了the Clash的Stay free,Romanes的Do you remember rock'n roll radio,这里面是重金属乐队Kiss翻唱的版本,还有Cream乐队的Sunshine of your love(Eric Clapton在这个乐队时的歌),The doors的touch me,AC/DC的back in black,the Who的Substitute,Metallica的the wait,Romanes的my brain is hanging upside down,还有就不一一举了,我在里面至少还听到了led zeppelin,velvet underground,david bowie等的一些经典歌,呵呵,里面唯一的一个女声的插曲就是我blog的前两篇提到的我最欣赏的三个女声之一的Stevie Nicks,是她的经典歌edge of seventeen.这个电影里的所有插曲,都是很老的歌,它们也唤回了我大学时代听这些音乐的美好回忆.7无数的细节,我无法一一列举,太多了,太多的只有真正热爱摇滚乐的人才能会心一笑的小细节,大多数台词其实都有可以让人笑或感动或思考的力量,整个电影没有一句废话,我觉得这是一部拍给我们看的电影.我们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们在看Jack Black和Mike White的时候,其实就是在看我们自己.8我从头笑到了尾.
很少看喜剧片,尤其好莱坞的,感觉大部分编剧脑死亡。
今年压根没看几部喜剧,只是英语课上老师放了几部喜剧我跟着乐了乐。
前些日子看了《海盗电台》,暂且不说它跟摇滚有啥联系,总之那种没心没肺的态度感染了我,也感动了我。
《摇滚校园》也是这样,里面孩子们学摇滚的场景这是让我乐得屁颠屁颠的。
喜剧嘛,就是图个乐,可是看了很多恶评说啥伪摇啥的,我就不懂了。
挺好的喜剧非要拿来较真,真没劲呀。
真是笑开了花,这就够了
《摇滚学校》是这样的一部电影,即便是只听过小甜甜的音乐苦手,这部片子也能让你充分地感受摇滚的乐趣;但如果你对欧美摇滚了若指掌的话,本片也不会给你留下任何可以挑出毛病的破绽,相反,你获得的乐趣还会更多一些。
这部片子基本上就是Jack Black一个人的电影,这个胖家伙一个人几乎霸占了全片的所有镜头。
喜欢看耍宝的人绝对不会感到失望,Black的表演一如既往,不会让你的面部神经放松的。
但喜感只是我以前看这部片子对Black的第一印象,这次重看《摇滚学校》,我忽然发觉了一些不太一样的东西。
Black一个人在电杆上贴征集乐队成员受到的嘲笑场景、他鼓励怯场的胖姑娘找回自信的场景,那种投入的表演,没有相似的生活经历是演不出来的。
Black就像是一名香港式的演员,比如黄秋生,在诸多客观条件的枷锁限制下仍旧努力地绽放自己的光彩。
用这样的感觉来看待他的表演,最后在现场演奏的投入也随之变得更加动人。
喜欢经典摇滚的朋友们不会不喜欢这部片子,首先一听Smoke on the Water那三个有力的和弦,基本上摇滚的范儿就放在那儿了。
经常看不起商业片中对考据考证方面的朋友们,在这部片子里也找不到破绽:片中只有两秒镜头的一块摇滚历史的黑板板书,基本已经完美地总结了欧美摇滚著名乐队的风格承接。
这块板书没听过十年以上的摇滚的人是写不出来的。
后来GOOGLE了一下才知道,原来这块板书就是Black自己写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其实除了这些形式上的东西之外,这部片子真正用浅近的方式告诉了观众到底什么是摇滚,这是一部套着商业片枷锁片子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那,到底什么是摇滚?
1. 就是片中那首名为“摇滚学校”的歌词,最重要的两句是:摇滚没有规则,摇滚没有节奏,如果你还是有所顾虑,那么你最好还是按时去上课吧。
搞定了这两句,就搞定了什么是摇滚。
2. “摇滚是什么”http://bearbig.ycool.com/post.2985885.html这是我对摇滚的理解。
看这部片子时,常常会想到当年狗熊留着长发戴着金属手链,背着吉他四处访友的青春。
其实我很像片中的纳德,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而且也在幸福地生活着,只是,心的深处,仍然留着一个站在舞台上肆意狂放的摇滚梦想。
虽然现在这样的梦想很少会专门去想起,但也永远不会忘记。
Chris Martin和Gwyneth Paltrow分开了,我很难过。
《X&Y》那张专辑宣传的时候,“Fix you”作为第二主打被推上了排行榜,噱头是Chris写给Gwyneth的情歌。
那一年,Gwyneth参加奥斯卡,金色的礼服已经遮不住高高隆起的腹部,人们指着这位奥斯卡影后的肚子说,你看,这是酷玩主唱的孩子。
如今再看到Gwyneth的消息,不过是抑郁症或者客串了Glee唱了几首歌,西班牙语说的很好;而Chris那一边,被爆出勾搭上了新晋奥斯卡小影后,被牵连进入好莱坞艳照门里面。
突然想听Fix You, 歌词挺适合现在的Gwyneth,只是能来Fix她人,已经不再是Chris.以上总结只是想说,摇滚是一件很理想的事。
对于大多数和我年纪相仿的人来说,过去的人生里,总有一段时光被摇滚乐深深地吸引。
流行、迷幻、重金属、视觉……总有一种摇滚、几首代表作,让鼓膜的痛觉也变得微妙起来。
看到《School of Rock》简介时,以为这是一部通俗老套的反教育题材喜剧,和很多闹来闹去的校园喜剧一样,永远赶不上《修女也疯狂》和《春风化雨》在电影史上的经典席位。
但看到几个Dewey在几个小孩间组织起乐队时,我去点开了豆瓣主页看这部电影的评分,7.7, 在校园喜剧里已经是很高的分数。
这部戏的每个演员都很投入,就连家长都演的很出彩,导演也让每个小孩发挥到了恰当好处的位置。
在Dewey启发孩子们的音乐天赋时,颇有罗宾威廉姆斯在《春风化雨》里,引导学生们读诗的样子。
我很庆幸在大学英语课上,给全班同学放了《春风化雨》这部我很喜欢的影片,让他们中的很多人记住了罗宾威廉姆斯,也记住了那部片子想要表达的青春热血和现实的无可奈何。
起初,英语老师不太中意这部电影,觉得基调太沉闷,不如动画片和喜剧看起来轻松。
但在影片结尾后,他又讲了很多有关这部电影的故事,比如说学校的名字沃顿,电影里出现的诗人名字、分别都有什么代表作。
之后他把这部电影留在了机房的桌面上,放给后来上课的班级看,我觉得很高兴。
因为我选这部电影的用意,也想要表达对这样以为良师益友的敬意,英语老师风趣幽默的上课风格,和认真的教学态度,也正是我想感谢的。
去翻了好多年前写给《春风化雨》的影评,里面有一段把Keating老师和初中的语文老师做了比较:“看到结尾,我才觉得他有点像我们初中的第一位语文老师,和他一样拥有激情大脑的人,因为突然出了车祸,才临时换了老师。
后面的那个老师,说我们前两年的语文基本上是没学,可是我记得我写过一小篇日记,大概说那个老师是当时教我们的最好的一个,因为他尊重我们的想法。
当时的我们,好像确实有很多想法。
现在看来,到底那位老师给我们的是什么,不好说,他能给我们那段年龄最想要的,但给不了我们更多上重点高中的机会。
”两年前的一天,我刷微博时发现初中同学刚公布语文老师去世的消息,那天晚上,我也很难过。
家长和孩子总是从两个方面定义好老师。
孩子们想要自由,而自由又是家长们的公敌。
而家长也曾经是孩子,或许他们曾经按部就班地成就了自己的事业,或者在年轻时荒废了学习,希望孩子的人生道路上能少走弯路。
这种关心,也造就了所谓的“generation gap”。
蒋方舟在有关台湾“学运”的评论里写道,年轻人最大的敌人,是长大了的年轻人。
成人也是不完美的,他们会有猜疑和偏见,因为社会曾经用各种经验教训,告诉他们怎么保护自己。
曾经我也不是个受大人们喜欢的孩子,我不爱学习,叛逆。
但在一个进步了的社会里,只有听话的孩子才会被宠爱。
于是就会有大人怀疑某些孩子的未来,认为未来社会应该是掌握在影片中所描述的那些孩子手里的,因为他们出身富裕、循规蹈矩;而本来就不讨人喜欢的孩子,未来只会给社会带来麻烦。
有的孩子的价值观早早成熟,而孩子的立场又简单,所以他们能看到成人的缺点。
所以《School of Rock》里的孩子也许应该有个现实的结局,他们也知道老师并不会拉丁文,他们在享受了摇滚带来的自由后,还是会朝着主流的方向发展。
一边维持全A的成绩,一边维护着自己的爱好。
因为我们在还是孩子的时候所看到大人的缺点,通常会提醒着我们不要成为同样的大人。
就像电影主角Dewey说的,你们难道想像我这样一事无成吗?
总有一天,孩子们也会长大,重复家长们的人生和故事,但聪明的孩子,人生中会同时出现“成功”和“爱好”这两件事情。
一直标榜自己是个摇滚的粉,但是看了这部rock片,还是觉得看不懂。
一、自我对于“老大”say no的勇气,是不是要在成长经验中积累呢?
有些时候这种愤怒和发泄,我以为是自发,而不是他启。
对于摇滚,这样一个狂野又浪漫,堕落又糜烂的音乐形式,乖乖牌们永远是观望且艳羡,释放天性,但是天性是不是对于天然本性的自我追寻呢?
所以还是那句话,要自启而非他发。
二、自学 每个人都有一个摇滚梦,每个人都有偷鸡摸狗一般寻找摇滚的旅程,当我们唱着红旗下的蛋唱着姐姐唱着黑色的梦,唱着麦田的守望者唱着海阔天空唱着雁栖湖的时候,是不是都是独自攀爬在一堆堆的黑色音乐里,独自享受独自伤心。
所以我以为,摇滚不是讲别人强行从古典音乐里拉出来,教几个POSS,摆几个干嚎,亦或在适当的时候跳下场子。
摇滚的真正精神是反叛,是对抗,是一个人在永远的战斗,不言败。
摇滚注定是孤独的,大众的摇滚,要么流行,要么被打压。
全民的觉醒,往往在某些人眼里意味着危险重重。
所以,摇滚只能小众,而且只能自我寻找。
三、如果道歉能解决一切,还要警察做神马即便是喜剧,即便喜剧里情节可以夸张可以戏谑也可以人物肆虐,但正统的我仍不得不思考,教师是做神马的。
如果老师以一种强行的姿态洗空你所有获得知识的机会和可能,这样的一种霸道算不算强权?
这样的用音乐,仅仅是摇滚来代替科学和人文的态度是不是独裁?
这样用愤怒和咆哮去撕破文明丑陋外衣的形式,算不算暴力?
在孩童时代,真善美的存在是必要的。
公共社会,秩序和角色的遵守更是重要的。
我们可以在the school of rock里面笑,却不能笑其中的种种真实。
影片的最后是皆大欢喜,但若这种欺骗可以看做善意,这样的胡闹可以得到谅解,这样的目中无他可以解读为轻喜剧,我只能说,如果道歉可以解决一切,还要警察做神马?!
虽然结局是这样明朗又简单or to be a little critical,太理想化了。。
情节深究起来也很空洞..我们还是被深深感动看到杜威的第一次成功的stage dive他巨大的身躯终于被接住了= =还是觉得很鼓舞地严重推荐结尾曲太可爱撩!!!!
可爱的孩子和摇滚的魅力都很大的it's a long way to the top......if you want to rock&roll
看完才发现是林克莱特拍的。
这种叛逆有点恐怖
演艺中心音乐剧现场,对情节我有一阵一阵的熟悉感,搜索片名后才知道过去看过影片。音乐剧的效果更好一些,以歌唱的方式将台词演绎出来,更贴切和生动。从初选到决赛,像极了童星演唱会现场,相当欢乐。
jack black~~~~~
They touched me...and I touched them.... oh no no no...
自high片=_=|||||||
摇滚无极限,小鬼也疯狂。
很没劲,只有最后演出的时候很帅!!
激情和音乐的碰撞,enjoy it guys
男人当loser当的理直气壮,还竟然能写一个这样的主角。破败的人生也有贴光环。孩子们浪费生命给一个不真诚的人当工具,满口音乐摇滚反叛,强迫一些自我意识还没成型的孩子。整个电影都一股男味,男主演和杰克尼克尔森很像,面相令人害怕。又一部意淫之作。死亡诗社我也讨厌,但这部男主更丑。最后演出小小感动一下,但这个故事开始的动机我实在无法接受。校长演员气质佳
啊这,比音乐剧差远了!去掉了音乐只是个套路又平庸的故事。
布莱克还是很搞笑的
课上看的。和Ready Player One相似之处在于,以亚文化宣传为诱因制造二元对立性,企图将其平面化并诱导大众走向认知误区,实为对该文化的恶意消费。重重矛盾被制造出来之后,它们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解决,而是在一片混乱中自行消解。失败的剧作。
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说石头是最具有英伦摇滚气质的。电影里的梦想,无论有多不切实际,总能照进残酷麻木的现实。It's a long way to the top if u wanna rock 'n' roll.
杰克布莱克。
拖欠房租、挑拨别人感情、冒名顶替、没有学术技能 这一切都因为所谓的摇滚就高尚了?简直莫名其妙。以及最恶劣的是去撩拨那种一看就不该去撩拨的女人。
里边的音乐都特棒!
摇滚无处不在
小孩子还真是不适合学摇滚啊
巨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