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狗屎来袭请闪开!
没看过原著但几乎可以猜到必然浸满乡土的遗 精,点子对越剧女昏恋的yy。
那么本电影就在原作上精准提炼出“点子凝视”主线,处处都是点子的目光去呈现二女的形象、柔、 媚、弱、婉、对男人有不可止的狂热。
其实一挖掘,这些幻想之所以如此百发百中出现于每一个v基因,是因为这些对女人视角的幻想是转换了每一名男性的最终幻想,它们最希望的就是成为这样的东西,被同伴男性狠狠贯穿小屁洞。
因此在原著忠诚上达到百分百,影片主创对此这种点子意淫大感高潮,照本宣收。
作品的主角,不是越剧,不是越剧演员,不是“女”小生,其实是一部裹着狗屎的av呀。
但是呢,本片的劳动精神非常好,本片的大男主作为资源咖,一滴汗水也不用付出,就可以获得所有女人为他争风吃醋的待遇。
这是拍戏拍成皇弟了!
哪里还有这么宠的创作团队呢!
能创造出这么一堆狗屎的创作团队,少有地感到佩服,根据祸福平衡原则,希望以后不要碰到这么大坨的狗屎了。
忘了概括本片了,两个县城尖子生来到大城市参加竞赛,前途不说一派光明,至少安安稳稳。
但是龟公(故意用伥鬼女性形象扮演)一定要尖子生结昏,一定要二女争一男,比如鱼头男宝。
为了鱼头男宝,二女大打出手,大撕一场,小生变成绿茶,花旦脱衣卖身。
最后小生失败,丢了工作,丢了艾情,走之前还要当一次飞机杯❗之后流离失所,靠“老好人”接盘(给小生找按摩女996的工作🐶),完了被人说三陪。
花旦被鱼头虐,被工作虐,被同事虐,没本事的人虐得受不了,觉得只有结婚一条路!
再发生一系列的事,小生千里“被”送炮,花旦和浙老板远赴美国,用鱼头男宝自己说出来都不明白的一段话结尾,哎,那就是,———(开头)女人们,让我考考你!
主创,被你考到了!
好大的狗屎呀!
豆瓣的影迷朋友你们好,我是《柳浪闻莺》的导演戴玮,很开心能入驻豆瓣,今天想和大家分享我们电影的一些幕后故事。
很多看过电影的朋友见到我,第一句话就问:导演,你是怎么找到工老师,垂髫和银心的,他们演的太好了,太适合片中的角色啦!
…还有的说:“导演选角很准啊,他们就像从小说里走出来的,三位演员太贴近人物了”!
是啊,从改编剧本到开机前确定启用的三位主演,用了二年多的时间,那段时间里我几乎天天和故事里的“垂髫、银心、工欲善”生活在一起,他们在我眼前越来越真实,栩栩如生,我仿佛看到了他们的模样,终于有一天我在众多的演员中看到他(她)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像是重逢的老友…1、汪飏:我等垂髫等了整整十年!
垂髫是全片的灵魂人物,她的人选让我着实费了不少功夫,一开始我们确定了两个方向,一是想找和垂髫气质贴近的“科班演员”,二是要在“戏曲演员女小生”中选出一个来,我记得大约见了几十名女演员,还有戏曲演员,不仅要试戏,还要试戏曲妆,一路看下来都感觉不对,直到有天男演员许凝向我推荐了汪飏,第一眼看到她的照片,我立刻被吸引了,她身上那股子 “劲儿”对了,是垂髫的劲儿…我还记得第一次见汪飏,她就和我说,导演,我看了两遍剧本,被感动哭了,我能大胆的说句心里话吗?
我就是垂髫,我等她等了十年!
”…很快剧组安排汪飏扮上了女小生的妆容,再穿上戏服,英气逼人,仿佛真是从戏曲《梁祝》里走出来“梁山伯”,可以用“惊艳”来形容她!
2、 郑云龙:你敢用我,我就敢演!
相比垂髫,工欲善更是难寻,他是杭州的一名画家,是一个瘦弱白净,文质彬彬的江南才子。
他与垂髫在艺术上精神上息息相通,决定了汪飏出演垂髫,这个“工欲善”还要和汪飏有CP感!
在进组前夕,监制程青松和作曲董颖达向我推荐了音乐剧演员郑云龙,我当时不认识大龙,还特意去看了“声入人心”的综艺节目,最吸引我的是他独特的气质和忧郁的神情。
但我深知“工欲善”有多难演,我对从来没有演过戏的郑云龙有点犹豫,董颖达坚持让我见见大龙本人,就这样我从杭州剧组到上海见了大龙,第一次见,他给我的感觉是很阳光很开朗,和忧郁的画家工欲善截然相反,而且大龙直言,这个角色和我本人反差挺大的,但对这个故事,在戏团的生活很感兴趣,“从小我就在京剧团的后台玩耍,因为我妈妈曾是京剧团的演员,后来为了我放弃了舞台和事业…”我问他,你想演吗?
他毫不犹豫:你敢用我,我就敢演。
于是马上安排了试妆试戏,那次大龙和汪飏一起试了一场,他俩的感觉特别对,大龙还告诉我他在减肥留头发,想从外形气质更靠近工欲善。
我确信:他就是工欲善了。
一个月后电影开机,大龙竟然瘦了一大圈,服装师和我说,他的服装都穿不了啦,必须重新购买。
3、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阚昕
阚昕,95后小女生,我第一次见到她本人是离电影开机不到一周的时间,之前的“银心”演员因特殊原因离开了剧组,我们要尽快找到新的“银心”,电影才能保证按时开机,但前提是新的银心必须有越剧的功底,我们把目光锁定在学过“戏曲”的演员或专业的戏曲演员身上,当时有一个学过四年黄梅戏的女演员是第一候选,我们电影的美术指导邱生推荐了另一位女演员阚昕,她是个新人,没参演过大银幕,但从外形气质很符合“银心”,看了她的一段表演视频,我和表演指导刘丹都很喜欢,决定在这两位女演员里选择一位,很快通知她们录制了同一场戏,当晚阚昕的表演视频发过来的时候,我和刘丹异口同声,银心就是她!
她从进组的那刻起,压力就伴随着她,八段越剧表演和角色内心复杂的情感戏都是她每时每刻遇到的挑战。
剧组杀青的那天,阚昕和我说: 导演,能遇到这部戏,我感觉我太幸运了,感谢你的信任帮助…我想说,阚昕, 《柳浪闻莺》遇到你何尝不是幸运的呢,你是天上掉下来的那个“林妹妹”啊!
可以打到7分左右。
这个戏好看的点有三,一是题材,二是两个女角之间的情感联结,三是工欲善的表演。
烟雨江南,西湖边的《梁祝》,是刻在南方人血液里面的基因。
戏太好听了。
垂髫和银心第一次上台的时候。
光影中飞扬的尘埃中,垂髫扬扇亮嗓,气场自如,和那个戴着墨镜的寡言女孩截然不同,生动至极,舞台上的垂髫太有魅力了,无论是小说里还是电影,很难让人不动心。
工欲善在其中代表了观众的眼睛:他看银心的戏时,眼睛是呆滞、冷的、游移的,而看垂髫一上场,他的目光里则变成了一点羞、一点怯、一点柔情,一点欲言又止。
银心从头到尾没入过他二人的这折戏。
工欲善是这场戏里最迷离的浪漫因子,之前说,扇代表着中国文化中的暧昧,这场戏里,他才是暧昧。
他是明媚的诱惑。
无辜的、痴情的工具人。
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他也从没入过她二人的戏。
工欲善这个人,如果不是由郑云龙来演,我对他是生不出任何好感的。
人是好人,可总是半掖半藏,捉摸不透。
话也不直说,难怪银心恨他,也难怪他错过垂髫。
我没想到那段情欲戏会以这样悲情的方式展现。
聊赠一折扇,三个人的情缘都到此了结了。
这两个女角的丰富性调和得很恰到好处,淡妆浓抹总相宜。
垂髫向往在舞台上唱戏,银心是只要有条件,她可以只给一个人唱戏。
戏对垂髫是信仰,对银心来说是营生,是画舫里的消遣,或许还有那么一点点喜爱,也不过是漫长岁月里对反复做的事情不由自主生出来的感情。
女小生是介乎男女之间,杂糅成更加纯粹的第三性。
结尾处的垂髫独自在亭里唱戏,工欲善在远处凝望。
我个人的理解是:她已经参透越剧里的女小生的含义,也参透了自己,她不需要男人了。
她已能自臻圆满。
我看到了旧时代的女性主义,一种超越新时代的人的女性主义观念。
今天天气不错,我要去西湖边看看早春的新景了,即使现在不见抽枝的嫩绿的柳,吹吹风,看看人,也挺好。
[/cp]
景美,人美,背景美。
仅柳浪闻莺四个字便可窥见杭州烟雨朦胧间的泼墨绿意。
很喜欢电影中的一些定点镜头。
可是这剧情实在是对不起人和景,从工欲善醉酒唤垂髫名字开始,就流入了俗套。
本来是看郑云龙的,但讲实话,表演有点僵硬,表演痕迹较明显,不流畅。
且工欲善这个角色实在是太悬浮,太花瓶,完全没有立起来。
(绒绒还需锤炼演技呀,舞台和电影还有有很大区别的,希望大龙下次的作品更好)
说实在的,虽然是为了小郑老师买票、而且他的表现让我觉得这票也不亏,但就我个人而言,这种小众文艺电影与其在影院看大屏幕,不如上流媒体或者视频网站、窝在家里泡茶开投影来得舒服。
杭州的景真的很好,好到导演的审美也能拍出不错的画面🚬非要说的话,我会感觉这电影是导演系本科毕业生或者全新手的作品。
作为文艺片而言,它没有太多新意,每个画面看起来都似曾相识———就像我拼凑着写毕业论文一样的勉强。
剧情基本上等同于没有,非常、非常、非常平淡,除了两位女主角的故事尚且称得上通顺以外,男主和男配简直就像从石头缝里蹦出来一样,剧情需要他们的时候,好,出现/打人/为女主找工作/收留女主过夜;不需要的时候,简直就像凭空消失了一样。
虽然是小成本电影,但我还是想看到比较丰满的剧情和人物形象,尤其是琴师那个角色,根据剧情看上去像是一个默默守护和扶持垂髫的好大哥,结果一部剧里只有三四句话还是怎么,看不仔细以为他和垂髫一个盲人一个哑巴,实在是让人觉得摸不着头脑。
剧本里的两次船戏……作为观众并没有感受到那种绝望的汹涌的爱意,说实话镜头语言挺俗的,像是往前倒几十年的香艳老电影?
那种模模糊糊的感觉,但又能看得出导演在努力往文艺片靠,最后整得有点四不像了。
据说小郑老师因为这个角色瘦了三十斤,体现在镜头上确实是值得的(而且确实好看,他骨架大,很适合大荧幕)。
工欲善身上,说懦弱又不完全妥当,我个人的理解是一种很颓圮的气质,即使他在笑的时候,也让人觉得没来由的悲伤,直觉这个人背后有很多深不见底的故事。
如果背景换一个时代,比如说九十年代再往前二十年那会儿,他应当会更加契合。
看电影的时候我就在想,如果是在六、七十年代,他演一个学问很深、成分不好的知青教师,应当也是很合适的。
垂髫和银心演得都很好,垂髫的坚韧和银心的温弱,她们应当就是我想象中早几十年ntxl的相处状态,彼此依赖又彼此怀疑,最后一方远渡重洋,一方凭借往昔岁月里的零星爱意凑活一生。
最动心的一幕是垂髫和银心在乡下水边搭的台子上演社戏,下场后工欲善来后台找垂髫,垂髫不理他,他就弯着腰,小声地、慢慢地喊垂髫的名字。
他眼睛实在是太大了,瘦下来几乎占了半张脸,这样一双眼睛悲伤起来几乎是无敌的,他的嘴在叫垂髫的名字,眼睛里说的却是爱意,懦弱的、不断的爱意。
啧,好想抹布他。
总而言之就是一部没什么新意的、挺悲伤的三角爱情故事吧,难得的是真·三角,一边都不缺的那种。
我妈觉得挺好,我的话,等它不要钱的时候应该还会再看一遍。
再看也完全是为了工欲善的眼睛,以及杭州的雨和雪吧。
突然想到,虽然电影很俗,但我实在很喜欢老工这个扮相———毕竟是当年因为吸烟上黑热搜,结果因为狗仔图氛围感太绝、吸粉吸到黑他的营销号要打码的程度。
小郑老师拍戏期间实在是瘦得太厉害,以至于一米八七的大骨架伶仃得不得了,整个人几乎不用讲话和进行过多的肢体语言,活脱脱就是一个潦倒的艺术家。
他脸颊两侧的肉消下去,眼睛在那张脸上就显得过分大和鲜明。
本来就很擅长用眼睛讲话的人可怜起来就太招人了。
杭州似乎一年到头全在下雨,他眼睛里于是也同样地氤氲着经年累月的水雾,露出恳求的神色时没有人能逃脱那双眼睛而不感到心痛。
我几乎无法在工欲善身上找到什么值得称颂的优点,似乎就像银心所说的那样,他是一个“小男人”。
但他所有的那些软弱、无生机和求之不得,这些特质又恰恰与杭州的烟雨天相契合,使得这样的一个角色在以悲剧作为主调的电影里显得尤为合理了。
作为一个小时候学过国画,画过扇面(虽然没几张),十来岁开始喜欢昆曲,读过很多昆曲表演论文,看过很多昆曲演员采访和文集,在越剧强势地区上了大学,而且非常喜欢郑云龙先生的人,看完《柳浪闻莺》,眼泪在心里淌了一大片。
作为电影背景的故事,有着国画和戏曲双线背景,可以说是小众plus了。
故事的时代又跟现在相距了三十年之久,很多细节早已被人淡忘,当时普遍的社会心理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已经非常陌生,很多场景也难以重现。
所以影视化的难度相当大。
而我喜欢这部电影就是因为,主创们很明显尽了全力。
无论是大龙在一个月内减重20多斤,以接近小说中的工欲善的形象,还是电影中出现的年代感十足的建筑和道具,虽然未必尽善尽美,但却是他们在种种客观条件限制下的倾力投入,只为展现那样一个平凡而又特殊的年代下一个微小而又动人的故事。
故事开始于1992年夏,那是一个表面上平静无波,实则暗潮涌动的时代。
全国正在加速迈入经济过热,以事后的数据来看,92年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6.4%,93年飙升到了14.7%,94年更是达到了恐怖的24.1%。
当然,影片开始之时,垂髫、银心和工欲善还不知道这些。
他们能直接感受到的,就是物价上涨,原先旱涝保收的国营单位逐渐变得朝不保夕。
这样一个多事之秋,自然是人心浮动,有门路的各寻出路,迫于压力,方方面面也少不了各种算计和比较。
影片中有不少细节,简略而又准确的照拂了这样的现实。
在这样一个时代,戏曲界面临着重重困境。
老戏正在逐渐失去市场,新编戏也难以力挽狂澜。
越剧从诞生起,到1992年,不过七八十年,本是最年轻的一个剧种,而且,越剧几乎从诞生之日起,就以新颖活泼、题材广泛的新编戏著称,表演上也更加通俗谐趣,并不像昆曲那么严谨规整。
但在商品经济和流行文化的双重冲击下,这些特点也并不足以挽救越剧,垂髫和银心几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要面对一个灰暗的未来。
女小生是各个剧种都有,但以越剧尤其突出的一个行当。
它的诞生,顺应了新文化运动后女性解放的时代潮流。
关于女小生应该怎么演,就如影片开头垂髫求教工欲善的那样,也一直有各种观点和争论。
影片最后,垂髫说,“工老师,你的谜我破了。
女小生既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她像是超越了性别,是白马非马。
”呼应了开头的时候她去请教工欲善,“我演梁山伯是应该收呢,还是扬呢?
”工欲善说,你不用去问别人,你想怎么演就怎么演。
白马因为有了自己的特点,从而非马。
女小生的表演者也许一辈子也无法真正靠近男性的一些特质和心理,但她艺术表演的过程,是超越了性别去演出一个她自己理解的男性角色,是她个性化的创造,所以,垂髫说,我超越了性别,我就是白马。
作为一个读过很多戏曲(主要是昆曲)表演论文的人,我很少见到影视作品里对戏曲表演问题有这么严肃的讨论,真是惊喜又感动。
按片中对时间的交代和大部分人求学就业的岁数计算,结尾时工欲善和垂髫都是30岁左右,正是舞台演员开始步入成熟的时候,是他们最有创造力的时候。
垂髫对“女小生是第三性,是超越性别的存在”的领悟就说明了这一点。
但此时,由于戏曲行业的衰落,也由于自身的眼伤问题,垂髫已经无戏可演。
在影片中段,我看着垂髫辗转于盲人按摩店和草台戏班之间,想到了我看过的著名昆曲演员的回忆。
想起他们说,90年代初是最困难的时候,他们在大街上摆摊给人刻印,到乡下一村一村跑堂会,去影楼给人化妆,去歌舞厅唱民歌或者流行。
想起他们回忆他们在最困难的时候,依然如何坚持练功,认真对待每一次难得的演出,在剧院需要他们的时候,毫不犹豫的放弃外面的高薪工作,回归舞台。
这些昆曲演员,最后都坚持下来了,熬出头了。
尤其是我提到的这些老师,每一位都得过梅花奖。
看《柳浪闻莺》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长久以来,我只听到了这些最终成功了的故事,而那些迫于生活压力,囿于人生机缘,没能坚持下来的戏曲演员呢?
昆曲被确认为世界非物质与文化遗产要等到2001年5月18日,越剧等剧种获评国家级非物质与文化遗产则更晚。
我们现在知道这是中国声音,这是文化自信,而在当时,传承传统艺术的自豪感不能说没有,但心情的底色还是生活的困顿和前途的晦暗。
而这些迫于压力最终离开了戏曲艺术舞台的人,也是戏曲几百年的历史的一部分,他们也热爱舞台,他们的热爱,不畏困苦,不惧颠簸,他们的热爱,天生地长,纵情恣意。
他们的热爱,即便最后归于尘土,也是戏曲历经百年而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就像片中琴师还扇的时候跟工欲善说“现在我们在乡下戏班,每天都有演出,她心情好多了,就是眼睛是看不见了”。
只要有戏演,哪怕眼睛看不见了,心情也能好。
工欲善去徐州找垂髫,垂髫没跟他回来。
琴师找垂髫去乡下戏班,哪怕坐着拖拉机,四处辗转,她二话没说,立刻向还算照顾她的按摩店老板娘辞了工。
戏曲本就是起于阡陌之间的艺术,以百年的时间尺度来看,曾经遇到过的困境又何止一场经济改革。
戏曲不死,不仅仅是因为它曾拥有过的名家名流,更是因为它拥有划着乌篷船追社戏的普通观众,有着在四面透风的临时舞台上唱戏也开心的不知名演员。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这部电影,是写给戏曲演员的情书,是说给舞台工作者的温柔爱意。
看完电影,我理解了为什么大龙说这是送给妈妈的礼物,我想他妈妈一定很开心。
作为观众,尤其是作为一个喜欢戏曲(虽然主要是喜欢昆曲,而不是越剧)的观众,我只想感谢主创,让我能够有机会,哪怕是极短暂的,把目光投向那些平凡而又坚强的不知名的戏曲演员,让我能够有机会,至少在我心里,对他们说一声谢谢。
值得一提的还有,片中关于绘画的细节也非常准确。
我记得小时候我老师教我画扇面时说,画扇面本身没什么难,无非是做好构图。
如果要更有趣味一些,可以把扇面上的画设计成每多拉开一格,都能形成一幅构图完整的小画。
片中工欲善画的扇面,并不是每一张都能做到这点。
但他送给垂髫那把桃花扇,是符合这种设计的。
在他准备去徐州之前,用画画逃避银心的讨好的那场戏中,他用一只秃笔,在画上反复涂抹,这是违背画画基本技法的,显得他完全不像一个职业画家,随后镜头一转,你会看到,扇面已经被他涂黑了一大片,原有的荷花构图接近全毁。
他完全是在焦躁的消磨时间,他甚至懒得掩饰,只不过银心永远在小心翼翼地计算和比较,不会真的去看他画的扇面。
再比如,关于工欲善渣不渣的问题。
工欲善在看过社戏的第二天,劝垂髫再回杭州,说的是“你想唱戏就唱戏,我们总能想办法,西湖边多的是听戏的人。
”这基本上是在说,我养你,你就去做你热爱的事。
他本是一个很懦弱的男人,按小说的话,后面还打算全日制读研,连他也明白了,要垂髫开心,只有让她做自己最喜欢的事——继续唱戏。
至于生活压力,尤其在一个医疗、教育都刚刚开始取消双轨制,生活压力全面上升的时代下,与一个盲人一起过日子的压力,他至少在那一瞬间,应该是抛到脑后了。
所以工欲善渣吗?
他不渣。
他只是也没有超出时代的能力和见识罢了。
如果有哪怕一点点对越剧的爱,怎么能够拍得这么的难看?
本来以为就是部低配版的《游园惊梦》。
同样两女一男的配置,同样是戏曲主题,就算整体配置低一大截,至少有西湖风景打底看看也不至于太离谱。
结果看下来只能发出一个感叹,我他吗看了个三小?
你前面乌七八糟搞了那么多破事,就是为了让女主说一段任何万粉微博大V都可以随手炮制的第三性的片儿汤话,然后在调色调得跟百岁山广告一样的镜头里舞一段?
戏曲就像个吊着女主往前走的胡萝卜,除了没事拎出来在观众眼前晃一晃之外没别的用处。
舞台毫无美感,运镜完全不讲究,动辄切来切去仿佛生怕多唱一句就露了怯。
戏曲篇目跟主题完全割裂甚至互相打脸。
女二前脚把男主甩了,后脚就在台上唱皦桂英向王魁索命的戏,到底谁负谁呢?
还是说导演在里面寄托了什么哲学思辨,旨在说明戏曲这个麦格芬本身就等同于虚无?
真的太可笑了。
至于稀烂的主线故事,网友说得已经够多了也不赘述了。
奉劝还没看的影迷朋友慎重,看这个真的啥都图不到。
预期不高,意外好看,剧情之外有很多值得的地方,尤其是复古色调和对舞台的呈现我特喜欢。
片中的杭州是温柔的,有着年代感的质朴——西湖边是笔直的树,绵绵的雨,让整个色调都青绿绿、翠生生的,衬着工欲善和垂髫撑着的黑伞;剧团后门,大树掩映,废弃的烟囱包裹着薄薄青苔,泛着虚渺的绿气,女孩们赌着气,并没意识到命运在面前缓缓岔开;剧团大楼中央的天井,贴满马赛克的高墙,几何的压迫感,一场大雨,洗刷了忿忿的心(这段的调度也很好);影片沉稳地表达了一个毫不黏腻的理想夏天。
喜欢这个海报当然片中其实四季不缺,各有美感,老电影的色调,非常符合被我记忆篡改的上世纪90年代,这种素雅在大银幕久违了。
工欲善位于小木楼二楼的工作室里,美术做得相当好,凌而不乱,到处都是东西,也并不是每样都美,但陈设非常协调,不做作,有一种活生生的气氛,能想到我那些做书法古琴的朋友们那里的真实状态。
片中工欲善自己画扇子那段打光漂亮很多对这个空间的打光很到位——开始他们感情相对单纯时,光线成束从木窗中笔直地射进来,互相交织充盈,灰尘轻扬,让整个画面安静又舒适,置身其中的人也形成层次感。
后面感情纠葛,工作室就显得逼仄冰冷许多,而且多是夜景;影片最后,甚至觉得这个房子都跟着他们的感情一起老了。
阴冷逼仄的“老”房子影片还把舞台拍得非常美,而且简洁又现代,演戏的人显得如此精致又光彩夺目。
最震撼的是垂髫参加选拔,扮上相,脸上柔和的过渡色,让我第一次理解了“面似桃花”这个词该是什么样子。
最初只是觉得她非常适合戏妆,没想到一上舞台英气逼人,眼神流转,举手投足,肢体的仪式感太强太细腻了,配合唱段有丰富的小动作,当你get到时会觉得尤其抓人。
加上前景打光立体,背后的轮廓光打得也非常出彩,根根头发丝都泛着金光,每个动作神态都得以精确地捕捉,真的把我震到了。
这个剧照没有很好地表现出影片中的舞台这些细节只有在精心的布光中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才能被摄影机充分地捕捉下来,才能被我们这么详实地看到,才能深入人心,让我这样原本对传统戏曲并不怎么感兴趣的人也get到它的美。
看的时候也在感叹,戏曲是好,但真是个太需要精致的舞美、灯光、服化完美配合,才能更好表达、更充分表现的艺术,对观众也有很高的要求,所以难怪影片无法给这门艺术的困境找出任何出路,它实在跟这个时代的简单粗暴是全然相悖的。
或许,vr等技术让近距离沉浸式的观看实现,没准恰好适合这种高质量、多细节的内容?
影片还很好地利用了镜子,将主角们一次次置于镜子营造的多维空间中,让并不对位的人物巧妙地进入同一画面,构图上用心了。
三位主演选得很好。
垂髫现实和舞台上形成极大反差,上面说了她太适合戏妆。
银心心思活络但让人烦不起来,她说“我害怕”的时候,你会可惜这个没有亲密关系的她却也无可奈何。
工欲善很好地演出了那种人格的被动感,我一开始还在想这样内心的娇柔、毫无主见的“小男人”有什么好,即便是郑云龙也不值得吧,没想到后半段剧情反转,不得不暗想:“文青千万别把自己活得太拧巴”,而且高兴地看到大陆银幕上终于成功塑造出男花瓶了,非常难得。
男花瓶,真好影片最后,跟着镜头回到西湖边,突然意识到“柳浪闻莺”这个词这么美:茂盛的柳枝如波浪般层层叠叠涌动着柔软的绿色,黄莺隐潜其中,随风轻啼,小巧又灵活,树下的人看不到,只听见细细密密的鸟鸣,而且这四字利落地表现了两重意向的位置关系——这么丰富灵动又精炼出来,生机勃勃,只是太久前就听过,忘记细想罢了。
首发于八又迷影组公众号
工欲善真是个好花瓶,电影里怎么说来着?
“小男人”。
赏心悦目的存在(褒义),多数时候有南方男人独有的孱弱和脆弱,然而一副宽大身板骨架戳在那儿,让人总觉得这男人在扮猪吃老虎。
两个女人一个男人的故事总让人想到《七月与安生》,男人叫工欲善,私以为其实和叫家明没什么区别。
都是女人欲望的承载工具,扁平得无药可救。
美景好看,绿山绿水绿雨,片尾的柳树叶子青翠欲滴,如波如海,让人心向往之。
梁山伯因祝英台另配他人导致抑郁而终,最终与祝英台双双化蝶,可以说是为爱而死,人物身上投射了太多理想和浪漫的想象。
就像电影中工欲善这个角色,被两个女人摆来弄去,毫无招架之力,没有一点自己的灵魂,然而在电影里就是美丽得不行,因为他所展现的是一个理想化的情人形象:文雅、英俊、痴情,能带给人爱情的幻觉,所以哪怕从头到尾他都没有任何用处,(开始没有留住女一,后来没有拒绝女二,连为了女一坐牢的都不是他),仍然让观众心向往之。
这就有点像台上的梁山伯,面对英台另嫁他人束手无策,人还未嫁他自己先撑不住病死了,然而因为他是为爱而死,依旧成了一桩佳话,为什么?
因为这种情节在现实中太稀有,只能存在于戏台上。
现实中的男人少有如此孱弱而痴心,而由女人扮演的男人不是现实中的男人或者女人,它不是普通的你我他,而是超脱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理想化的东西,终归只是艺术创作,是“第三种性别”,文艺创作中的人物形象大多都像是第三种性别,美好归美好,但仅仅是一种理想,就像工欲善一样,看看就算了。
哪怕世上真的有这种人,大多数人只会像女二一样消磨掉他所拥有的美而已。
《柳浪闻莺》的故事再次验证勒内基拉尔提出的“模仿欲望”理论:我们对一个人的爱,往往是对另一个人对这个人的爱的模仿。
这是关于嫉妒的理论,如普鲁斯特所说的爱源于嫉妒,“我对她不再嫉妒,也几乎没有爱恋”。
银心对垂髫亲近工欲善,产生了嫉妒,她失去垂髫对她的爱,同时嫉妒垂髫得到他人的爱。
由于无法夺回垂髫的爱,因为两人是同性,却可以让垂髫失去爱,银心只能抢夺工欲善。
银心故意将垂髫眼睛有病的事透露给剧团,导致垂髫的落选。
她很可能并不只是想得到杭州户口才这样做,更大的原因还在于她对垂髫获得工欲善的爱后产生的嫉妒,她嫉妒的是垂髫,而不是工欲善。
维系两人新的平衡,她要变得比垂髫更强。
落选导致垂髫被“驱逐”回故里,银心于是成功圈署了自己的领地——省剧团一员,男人工欲善,及附带的杭州户口。
银心主动献身工欲善,同样是对垂髫此前举动的模仿。
既然垂髫占有过工欲善,她也要把工欲善据为己有。
她对工欲善真的有爱吗?
后面,当银心得知垂髫将工欲善赠予她的作为信物的扇子归还给工欲善,她马上离弃了工欲善。
这同样是一种“模仿欲望”,同时也说明银心对工欲善并没有真正的爱。
工欲善对银心来说,只是工具,用来平衡她与垂髫之间的亦敌亦友的关系。
同样可以联想到,为何男友和闺蜜往往暗生情愫,因为闺蜜会无意识地陷入“模仿欲望”。
女性之间的友谊混杂着爱、恨、欣赏、嫉妒等多元而复杂的情感,表面上和谐一片,暗地里在比较争斗。
这难道不正是埃莱娜·费兰特在《那不勒斯四部曲》里诠释的伟大真理?
在这部系列小说中,埃莱娜和莉拉持续一生的友谊,更多在比较和嫉妒的动力下推进。
埃莱娜和莉拉之间同样有“欲望模仿”,需要第三者才能维系平衡,一个男人。
书里的人物就是尼诺,尼诺扮演了工欲善在《柳浪闻莺》里起到的作用。
当然,就刻画女性的友谊来说,《柳浪闻莺》与《那不勒斯四部曲》不是一个数量级的,这段友情时常有同性恋爱的嫌疑。
剧情不行,配乐来补。男主角。叫 工欲善? 笑死我了
3.5 纵然大部分形式都只是流于表现,文本表达无法熨帖这些形式,可拍得真美啊,拍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气韵”,黏稠,暧昧,欲说还休。两个女主的表演也充满说服力,但郑云龙差得离谱,丝毫接不住戏。
男和垂髫开始的太突兀,莫名其妙的就开始在一起了,没有起承点。 想借越剧,扇子,西湖背景讲爱情三角恋 但导演明显功力不足
没去影院反而是朋友给了我份宝贵的资源,我认认真真看完,麻痹的,如鲠在喉,连跟别人交流的欲望都没有,后来听别人说这还是山西新浪潮,很好,继续加油。
郑云龙出息了,还能演个小男人了!
除去造作的文本,文艺片的镜头逻辑可以不被这么苛责,但,总要有艺术性吧……
女主真有气质,有中国古典的丹凤眼,扮上以后好有魅力啊,好看又英气,这个演员挑的真好。
观感很神奇,感觉就像看天海佑希和赵丽颖搞了一个半小时的百合,脸盲症大爆发……虽然故事的确有点狗血,后段人物也有点垮塌,但架不住剧作全方位在线,满屏的匠气、高级的审美、绝赞的画面都让整个片子变得非常有说服力!万幸导演没把这片弄成黑白的……
所以盲人按摩是不用脱衣服的吗?
第三性插足
郑大圣和程青松也救不了,除了银心表演尚可,其他人都干啥呢,一男一女两个扑克脸,我看不到郑云龙任何的情感起伏,没完没了堆景堆音乐,显摆素材很多?结尾的解答就更好笑,什么不男不女超越男女,导演先把原著整明白再拍吧。
尽管几位主角(尤其是男主角)的表演颇有生硬和入戏不足的感觉,尽管其叙事紧凑性与戏剧张力一般,也尽管其剧本的生活感、真实感和自然感尚需进一步打磨,但独自一人在影院观看的我,还是深深被这部越剧题材电影所打动——为其隽永的命名方式与写意化的影像语言,为其跟黄蜀芹导演(本片监制郑大圣导演之母)的《人•鬼•情》《画魂》一脉相承的之于女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主体性的反思,也为其隐忍而相对真实地讲述传统戏曲在当代中国最为困难的“至暗时刻”。一部因戏曲而生的电影、一部讲述戏曲艰难之生的电影、一部形容戏曲之生动与生命力的电影,我相信瑕不掩瑜,还是值得在大银幕前体验和观看。
原作小说食之无味,以为电影应该能轻松超越比小说好,估错了,倒是挺忠于原著的无聊,主要受不了男主双鱼眼死相和糟糕的滤镜,两个女主献身都像女鬼上了男主,船戏不会拍就别瞎糊弄了,舞台上妆是真好看给一星越剧。
“我的祝英台终于找到自己的梁山伯了”、“那为什么我脑子里的祝英台都是你啊”,看得内伤了。画幅比和画面都很舒服,除了奇形怪状的丑男主,工欲善滚啊。尤其喜爱影片里几处下雨的空镜,女主淋雨不算,感觉一秒变郭敬明喽。整部片挺分裂的,大部分画面浪漫文艺,情欲戏却像三级片,阳痿版鸭王,怎会如此低级?大概是百合片里硬拍男女情水土不服或者两女争一男的狗血剧情里非要大篇幅描写女主之间的羁绊,最后哪边都不痛快,四不像。两女主从外形到性格都很符合拉拉情侣的刻板印象,很想把她们绑到晋江谈个尽兴。
真没看懂要说些啥。感情莫名其妙…chuang戏莫名其妙…不晓得要说些啥。我还是去看原著吧。不过越剧小生是真的美哎单眼皮女生好看
拍出了湿漉漉的江南和难以言表的暧昧,很喜欢董老师的配乐垂髫最后是自鲨了的意思吗?
哀婉含蓄是特点,处理矛盾时过于小心翼翼就是缺点了——虽然放在现在这个大环境下可以理解。银心爱垂髫更爱俗世,垂髫爱琴师更爱工老师更更爱银心最爱戏,反而是工老师最深刻又最单薄……越剧之外,同性爱情在大时代的命运、爱男人还是爱女人的暧昧,稍微大胆一点拍,大概会很棒吧,所以用心了,也就更显的可惜了
视听显然欠缺打磨,但就凭这个杭州人文气息我被深深代入进去了(笑)。互有情愫的垂髫与银心,越来越变成同一个人的两面,一者看不清但清醒,一者看得清又青春冲动。流动的性向与西湖荡漾的水,爱恨的纠葛与梁祝的映衬,传统越剧的凋敝与真爱的远去。多重话题总能找到微妙的勾连,散在江南烟雨婆娑中。难得有诗味的大陆电影,意外的喜欢。董颖达的配乐为电影添色颇多。
女导演改编的女作家的小说,两个女主之间的戏极好,微妙的情绪变化都有捕捉到,光影的运用也还不错,当然有些调度可以再抒情化一点。问题在于男主的戏不大好,人物本身没写好,郑先生的表演也没能把人物救起来。其实如果按照做女同戏来写的话应该删掉郑的一部分戏量,做到卡罗尔里的丈夫或者男友的量就好了,但受困于内地的创作限制显然不行,所以做成三人戏像戏梦巴黎那种才是出路,用三人复杂的情感关系来遮掩做不到的女同的部分,或许完成度能高一些。
不能剧透 但是真的 🐂🍺这必须得得奖吧 (配乐也非常非常非常厉害! 🈶️非常非常多的细节 是需要2⃣️刷才能完全理解的🎬之前没有看过越剧 也并不感兴趣 但是现在有了想要了解一些的兴趣BTW 电影的几乎所有镜头全是在鄙人从小到大生活的地方取的景!真的每一个镜头出来我都知道在哪里!!!熟悉感Max💥❕❤️ all in all 是非常!值得!看的!电影!!以及二刷!!上映了的话,请大家一定要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