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l被描述成了一个非常“理想化”——至少很符合我心目中的——记者。
不修边幅的衣着外貌,破车,杂乱到相当境界的办公桌堆满了各种文件报纸资料信息以至于根本看不出有办公桌的样子,很在意笔,说话刻薄,傲慢。
但同时,极敏锐,思维缜密又善于联想和推测并有勇气有能耐证实自己的推测,执着,干练,勇敢,不达目的不罢休,最重要的是,他相信真实的力量,相信真实的新闻的力量。
从新闻,或者“真实”,这个角度说,电影列出了“真实”身边的三个角色:一,新闻的主角,隐瞒者欺骗者,就像片子里的Stephen以及PointCore的那帮混蛋。
二,真实的报道者,像Cal这样只站在真相一边的人。
三,制造新闻的人,这也是我觉得这个片子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带入了Della这个新入行的小姑娘,曾经小有名气的博客评论家,曾经会抓着只言片语不加求证就去网上爆料的人。
当然,也包括为求发行量求“爆炸性新闻”效果而要求Cal仓促上版的总编以及确实这么做着的众多纸媒。
虽然Della或者其他纸媒的这一特性只能算是一笔带过,但还是想借题发挥的说一下,在真实面前,无论欺骗或臆想,都是一样的,没谁比谁更高尚,说白了,都是假的,程度上的轻重并不能改变本质。
只是在缺乏公信力的时代,在“真实”缺席的每一个时刻,臆想派都显然更能引起共鸣,都显然更能一呼百应,都显然更易被视为“正义的化身”。
我觉得挺可笑的,不过更可悲,相当可悲。
当然,对于那些,不用动脑或者只要稍微查证一下就知道是假的的言论还会有那么多人深信不疑广为传播给他个星星之火就立马说其燎原的人,只能表示深切的沉痛的无语。
“用事实说话”曾经是一句挺激动人心的话,曾经我还挺爱守着看七点半以后的节目,看他们套话,看他们藏着的摄影机里录下的那些嘴脸。
只可惜,到了现在,这已经完全成了种讽刺,实打实的讽刺。
Cal在电影里说,他相信人们最终是能够分辨出什么是真实的新闻的。
然而,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我们却没有机会没有渠道接近真相。
更悲哀的是,没有谁愿意也没有谁能够充当“真实”身边的第二个角色。
我挺羡慕片子里表现出来的新闻环境,尽管也有压力有冲突有威胁有恐吓,但至少还是在“坚决”,在“勇敢”,在“绝不罢休”的气魄和行动力下足以抵抗的,是有可依靠的保障的(比如那48小时)。
毕竟新闻报道原本就不该是“替谁说话”的问题,而应该是告诉人们,究竟,谁,做了什么,为什么。
以前我真一度挺想做个记者来着,不过鉴于我完全不具备像Cal那样的“执着,干练,勇敢,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惮于环境,在没开始前我就作罢了。
说来可笑,唯一一次算是以实习记者的身份去了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也丝毫谈不上什么重要的会场,刚到那儿,先就给塞了个文件夹,我当时傻,差点当场当着给我那人的面儿打开,不过幸好没。
后来打开看,里面包括一份样本新闻稿,已经写好了所有的内容,以及,300块钱——有必要吗?
真令人灰心。
另外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个结局,看的时候我就想到Trompenaar的理论来着,美国果然是普遍主义的啊。
如果换了我,我觉得这太难了。
整个电影看下来可以说非常引人入胜。
尤其在能够制造紧张感的背景音乐的配合下,我整场看的都很激动!
画面处理上有些镜头有点头晕,有些镜头很巧妙,总的来说就像海报给人的感觉一样,比较昏暗,灰色,有点纪实风格。
还有影片结束后的字幕部分,有点开眼界的感觉!!
不知道国内的大型出版社是不是也是这阵势?
看完State of Play,再看李承鹏的《中国足球内幕》,以及他博客讲述的东西,你发现做一个这正的自由撰稿人,自由的新闻人,多不容易啊。
真希望李承鹏可以得个普利策新闻奖回来,为河-蟹社会增光添彩。
当新闻理论运用到现实社会媒体报道中 无论是是纸媒还是广媒 那些当年被讲述的慷慨激昂的理论知识 此时都显得特别渺小!!
毕竟理论还是理论,一旦离开教科书,他们大多数情况都只能在死板生硬的课本里沉睡千年,等待下一波新人将它们唤醒。
偶觉得,现实有时候都不是报道出来的 报道出来的只不过是官方能向大众承认的事实罢了。
虽然不能偏离事实太过离谱儿,但至于这事实的含金量与真实性 还得大众自己去斟酌。
与其说中国新闻言论自由,不如说我们可以自由的言论那些被报道出来的新闻!!
也许这样的新闻才能算是成功地吸引了群众眼球嘛,那些无人问津的新闻稿的命运岂不是很悲催。
不过,话说回来,要是对于国家新闻的报道,也不能说偶们中国新闻工作者违背职业道德耶。
大多数国家在报道本国新闻的时候,无论实情如何,新闻报道的大标题总是本着国家利益大于一切为出发点地。
偶们也不要一味的职责我们中国的新闻工作者们吧,新闻报道出来毕竟是让众人看的,如果太违背和谐的原则,后果也很可怕吧。
有时候,新闻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不偏离事情的本来面目太过遥远的同时还口以稍微安抚一下民心。
哈哈 无论真假与否,我们不是还每天乐此不疲的在看新闻么?
设想一下,如果哪天,新闻真的如大家所愿 没有加半句修饰或者直接曝露在众人面前,我们那时的表情会是怎样的呢?
用手捂住张大的嘴巴?
睁大眼睛 也不敢相信自己看到这就是事实?
而且啊 说句有点悲哀的话,现在还有几家媒体 还活跃着那些不惧怕后果,敢于直言新闻本身的记者呢?
被总编面无表情的打回几次稿子,之后就算是再虔诚的人,也会码出那种天花乱坠就为博取众人微微一笑的文字了吧。
记者,这辈子那只是偶的梦想了吧 毕竟看新闻的人和写新闻的人 心情总是不一样的 想想当初那些 对新闻真实性的虔诚拥护者们,现如今也被淹没在自己写的稿子堆里 真斯桑心啊但是 但是 战地记者还是永远永远令我敬佩的群体,在我的记忆里,貌似一直就没把纸媒那些记者和战地记者归到一类。
(虽说都曾被称作爬格子的人。
)战火纷飞的场面绝对不是能用几句简单的修饰语就能够颠覆人们思想的 。
枪林弹雨永远都夹杂着战地记者们的汗水和心血。
那是他们用生命换回来的真正的新闻!!!!!!
敬礼 敬礼(*^__^*) 说一堆 貌似跟电影没什么太大关系,别当影评看了就。。。
哈哈 我这完全不算剧透,哦耶!!!
1974年8月8日晚,当时的美国总统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在家人的陪伴下,向全国发表电视演说,宣布辞去总统职务,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因丑闻而中途下台的美国总统。
而将这位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拉下马的,是两位《华盛顿邮报》的记者鲍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和卡尔•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以及直到2005年5月31日才露出庐山真面目的“深喉”---前联邦调查局副局长马克.费尔特(W. Mark Felt)。
那是传统纸媒无限风光的时代。
对“水门事件”真相的揭发震惊了全美,也震惊了世界,在世界新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两位勇敢的记者更成为业界的标杆,令人敬仰。
新闻记者也因此被冠以“无冕之王”,为世人所尊重。
本片所讲述的正是新闻记者揭露政治黑幕的故事。
可以明显看出导演在通过此片,向那些禀承新闻伦理和新闻责任的优秀新闻工作者致敬。
使得关于新闻界特别是传统报业的运作、现状与危机的描写一度掩盖了电影的主旨,更夺人眼球而显得有些喧宾夺主。
特别是电影结束后的字幕部分,对一张报纸从排版到包装运输全过程的真实记录更是独具匠心,配上片尾曲“Long as I see the Light”,让人印象深刻。
在美国文化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对政治和权力的警惕。
不要忘记,在独立宣言发表的年代,欧洲大陆仍是君主制盛行,资产阶级民主只不过还是一株幼苗而已。
正是出于对绝对权力的高度不信任,美国的开国元勋们确立了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运作体制。
并于1789年通过宪法第一修正案,明确宣示保护言论和新闻自由。
实际上,在美国,媒体始终扮演着第四权的角色。
正是通过无孔不入的新闻记者,才使得老百姓能洞悉权力机关运作的内幕,并对政治人物的一言一行了若指掌。
从而对那些位居权力金字塔塔尖的少数人形成有效的制衡和监督。
但这种看似完美的制度也并非无懈可击,正如本片所揭示的那样。
作为一部政治悬疑片,本片无论从剧情设置、演员的表演还是背景音乐,都堪称上乘。
而剧中的顶点集团会让人很自然联想到黑水公司,颇有些现实的意味。
而美国国土安全部,也确实将部分任务外包给私人保安公司,一如电影所展示的那样。
片子的主角是正主持调查私人保安公司黑幕的联邦参议员斯蒂芬•柯林斯(本•阿弗莱克饰)。
是出于对国家的忠诚?
还是个人政治野心?
柯林斯对顶点集团调查的动机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不同的解读。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显然柯林斯低估了被调查者的能量,就像奥巴马低估了华尔街的能量一样。
电影中的柯林斯无疑是一个高明的政客,其手腕之精妙令人称绝,虽然他的自私、冷酷与无情也让人侧目。
电影也有一个典型的好莱坞式的结局,正直的记者成为英雄,而无良的政客则最终被揪出。
但:顶点集团呢?
当在真实的世界里,奥巴马高高举起惩罚华尔街的大棒,最后也只能轻轻放下,你也就对这个结果释然了。
这就引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美国到底是普通美国人的美国,还是少数精英的美国?
不错,行政、立法和司法的三权分立,以及媒体的监督,是对权力强大的制衡。
但,当1位联邦总统,100名联邦参议员,435名联邦众议员,9名联邦最高法院终身法官,和少数几个传媒大亨,他们之间形成某种共识和默契,彼此达成交换和妥协,谁能保证他们的决策就一定会出于维护普罗大众利益的目的呢?
更何况那些站在他们身后,掌控着国家经济命脉的金融和经济大亨们。
在金融危机之下,当美国政府动用巨额资金拯救华尔街,而普通老百姓也在危机之中承受着生存与失业的巨大压力之时,华尔街的银行依旧在发放着令人咋舌的高额奖金,其嚣张与无所顾忌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到底是谁的美国?
但终究民主选举和新闻与言论自由,提供了一种可能与途径,虽然未见得就一定能揪出最大的坏蛋,就像电影中对顶点集团的调查最后不了了之一样。
而在我们的国家,连起码的新闻与言论自由都没有,讨论这些问题就恰如几个幼儿园的小朋友正研究载人航天一样,很是荒诞了。
在前行的路上我们依旧处于开始的阶段。
就用那首主题曲来结束我浅薄的感慨吧,这也正是我由衷的期待!
Put a candle in the window, 点一只烛光在窗前Because I feel I've got to move. 因为我知道自己要远行Though I'm going, going, 虽然我要走了,要离开I'll be coming home soon, 有一天我会重归故里Long as I can see the light. 就在我看到那片生命之光Pack my bag and let's get moving, 打点行囊 让我们出发Because I'm bound to drift a while. 这注定的短暂漂流When I'm gone, gone, 当我离开之后you don't have to worry long, 你不必为我心忧Long as I can see the light. 就在我看到那片生命之光Guess I've got that old trav'lin' bone, 或许我已获得古老的漂泊之骨Because this feeling won't leave me alone. 这感觉不曾远离我片刻But I won't, won't be losing my way, 但我将不会失去我的方向Long as I can see the light. 就在我看到那片生命之光Yeah! Yeah! Yeah! Oh, Yeah! 耶,耶,耶,哦 耶Put a candle in the window, 点一只烛光在窗前Because I feel I've got to move. 因为我知道自己要远行Though I'm going, going, 虽然我要走了,要离开I'll be coming home soon, 有一天我会重归故里Long as I can see the light. 就在我看到那片生命之光.……
改编自同名电视剧的电影,故事理得比较清楚,演员也都兢兢业业,可是这种政治题材电影始终无法让人有太大热情,看时平平淡淡,没有什么觉得紧张刺激的,看完后也没有什么感想,倒是片尾曲非常好听,让人印象深刻。。。
据说原本布拉德·皮特和爱德华·诺顿计划签约该片,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促成,真想念他们的《搏击俱乐部》。。。
坦桑姐姐去培训的时候,做了一次有关职业道德的测试。
其中有一题,你的好朋友做了市长,正好是你跑的线,你该怎么办?
《STATE OF PLAY》就是这样一道选择题。
不过是把市长换成议员。
题目的标准答案是申请换岗。
影片中的拉塞尔克劳却不能这样全身而退,尽管他已经很有意识地回避了。
也许是之前的经历,居然很多地方能会心一笑。
比如,传统纸媒如何应对网络冲击,不少人连基本事实都没有搞清楚就开始在博客里发表评论了比如,公共人物如何应对公共危机,久经检验的72小时理论比如,你知道某些独家的未经证实的细枝末节会引起轰动,但在整个事件中毫无价值,写不写?
你不写,结果同行报道引起轰动,虽然不后悔,但总是懊恼的,因为你认为真正核心的部分总是缺乏铁板钉钉的消息来源和证据,编辑又挥舞大棒限期交稿,纠结啊纠结不过最有用的是向拉塞尔克劳学习了一下威逼利诱以及单刀直入的贴身心理战术。
哈哈且第一次看到报纸从制版到打包的现代化流水线过程。
在我有生之年,它会消失么?
state of play大家用这个名字查一下u'll find 另一部美剧,不要怀疑他们讲的是一个故事。
不过还是来说说这部电影:演员阵容强大,大家不要怀疑Russell是个帅哥,他的演技也一流,虽然不看好Ben,但最后他的表现也不错;故事显得有些仓促,当然你也可以说它是紧凑,不过对于我这个一向中肯的人来说真的有些仓促,虽然你并不会发现什么大荒谬大漏洞,不过急转直下的变化来得有些突然,尽管是应该突然一点,可是给人一种突兀感,并且有一种失望:明明可以有高潮的地方却一笔带过了。
不过最后结尾的处理是我一向喜欢的冷静。
Over'll 这是一部高于还行,可以推荐一下的好片~
这个片子难道主要是想打造一个夕阳产业的孤胆英雄和其邪恶兄弟的对决么?
故事未免编的太绕,报纸行业真的如同黄沙漫天夕阳如血的西部街头?
一个老当益壮外面粗糙内心细腻的记者如同一个销魂的孤胆侠客?
看完回味一下,劲使的有点过火!
报纸真的快不行了?
在这个美国电影里显得十分的悲壮。
“真正的新闻还是要印刷后让读者捧在手里读”,这句台词出自影片里面一个写博客的小妞之口。
说出了对报纸传媒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
电影里面那报社小妞的博客发表的很快,一天一个猛料,不用和记者克罗素大叔那样总是要调查调查反复调查,所以,大叔很鄙夷的说网络上的都是八卦,印在报纸上的才是真正的新闻。
总之博客或者网络就是个可爱的小白菜,需要跟着报纸大叔后面认真学习,还有就是要付出真的感情哟。
印在纸上也好,流传在网页上也罢,这并不是新闻价值判断堕落的原因。
你甚至都不能轻易下这个结论。
而且,认真的东西,复杂的东西受众不买账,不鸟你,根本不是网络取代报纸所造成的。
受众就是需要在最短的时候获得最猛的东西。
以前是爆炸性新闻,现在可能是美国达人的选秀结果,某个体育比赛的比分。
最猛的标准随时受到当下的生活需求的影响而变化。
以前大家觉得,波大点的姑娘就是猛料,后来大家觉得婚外情才是猛的,后来大家觉得你不曝光点丑闻黑幕你算什么猛人啊。
再后来呢,大家想知道一些真正可以影响到我未来生活的真材实料。
所以受众并不是一直不变的傻子,你报纸是不是真牛逼不是一天两天的销量,而是一个季度以来的广告价值。
好像南方周末广告卖的最好的时候不是新闻最好的时候,为啥,因为市场反应没那么快啊。
今天搞个貌似露毛猛料,怎么样嘛,卖多几张纸能多赚几个钱,要的是恒久远的信任感啊。
关于这种类似理想一些的光辉信任感和使命感,我们的记者大叔的光辉形象再度光辉,本片意图继续为传媒悲情的意图溢于言表啊。
报纸死掉不死掉和受众是否低b或者高级的获取信息没有任何关系,你看报纸也好,网络也好,影响你的也许并不是某个报纸或者某个网站,而是你身边的意见领袖商量出来的结果。
再说了,网络上也有真正的猛料,猛料也在互联网上可以迅速找到受众,报纸也有看了让人恶心的酸汤文章,但钱都花了,你还能不让我拿纸包个饼子?
受众永远需要更有价值的内容。
什么内容最能影响当下受众,这是不变的理念。
也许当下没什么正经事情,主持人性丑闻就是大家最需要的。
当然,最刺激的肯定不是性。
是谁他大爷的要将我的生活方式改变,是终于你他大爷的把我的生活改变,把我的血汗钱白白欺骗。
最有价值的内容更加需要更好的展现形式,用不装b的精准语言仔细描述,用最棒的图片加以说明,找到更多当事人来加以验证!
报纸如此悲壮的要告别大众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其自身展示内容的条件有限,一张报纸的倒掉并不代表新闻理想的沦丧!
所以,永远需要升级的是内容的展示手段,多媒体的,环保的,快速的,无界面限制的。
永远值得追求的是最科学的传递手法。
新闻事业谈理想和谈感情都不如多多适应技术的发展。
所以,拿报纸倒掉网络上位的事情来塑造英雄描绘悲壮场景,显然是yy西部片之野心过大的文艺作品,当不得真。
1)首先,请允许我先大肆地抒发一下:If I was there......当然这只是一个故事,所以一切推想都只限于“假猜”。
我是一个记者。
并且狂热地迷恋于调查性报道,越复杂就越来劲。
于是,坐在电影院里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第一次失去了观影应有的relax——我居然不由自主地有一种与Russell Crowe饰演的记者并肩作战的tough却相当过瘾的体验。
是的,I was there!
为拿到每一个新的进展,同步思考着各种突破口,就差没掏出本子做笔记了。
这绝对是一种职业本能。
也许外人会觉得很无趣,或者觉得是看到一个自恋的疯子,但当事人其实早就已经high得不行了。
特别是当你拿到很重磅的“独家消息”时,心情足以激动到陷入这样的幻境之中:你夹杂在某条繁华大街的人潮之中,所有的人,在slow motion的状态下,统统是在与你逆行!
而你孤身一人,被自信的情绪所带领,丝毫不担心会被扑面而来的汹涌人潮裹挟而去。
那种自信来自于你是外界少有知道真相的人之一。
这就是做记者的乐趣所在吧。
现在想想,其实也够虚荣。
BTW,因为看得太投入了,以致于在片子放映的两个小时中,被灌满了职业责任感的我,潜意识还在很傻冒地要求自己说:没有借口拒绝接听每一个打进来的电话——万一和工作有关呢?
最终,我的观影被电话打断了七次,且真的全是与工作有关。
这叫我说什么好呢?
2)看了评分,几千人才评了六点几。
这说明,State of Play注定是为某种特定职业人群所欣赏的电影。
嘿,我说,Russell Crowe演得真不错。
至少让你看到一个“老牛记”比较真实的一面(现在你应该相信我有足够的理由这么说)——跟熟悉的线人打听事情的时候,方式之柔软灵活,活像一条水蛇;对于处理生死攸关的局面,也是个外行,做不到像007那么帅;想拿到重大报道的那种欲望,有时候会令他忽略掉“首先要保护朋友”这条原则;在最接近真相本质的最后一层“窗户纸”面前,还有什么废话可说,捅破它!!
不管对其背后的内容是否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捅破它”,必定是那一瞬间全部职业激情汇注的焦点。
3)Kevin Macdonald,我不怀疑这个英国人为什么酷爱拍black story。
因为他来自那个最混乱的城市——格拉斯哥。
每次一想到去格拉斯哥,我都有一点要奔赴一场探险的心情。
这是一个黑色城市。
即使站在中央火车站门前,依然没有什么安全感。
即使张口向一个交警问路,他一开口,那每个词的发音向往“斜上方”飘去的感觉,实在充满了鬼气。
这样的对话,总让我的大脑开小差,觉得面对这个警察没准会有一份相当可怕的night job都不一定。
又跑题了……拉回来。
Kevin Macdonald不算一线实力导演,但他还算是继承了英国导演的血统。
故事讲得干脆利索。
地点、人物的覆盖面,特别是台词的表达,充满了我所至爱的英国式的收敛。
精力的重点,全都放在线索推理的向下“探底”能力上。
简单说就是一种“钻”劲。
这故事最大的硬伤,我认为是在于,当进展的挖掘到了“总点给出些线索”的阶段,编剧很轻易了安排了那个偷包的女贼,带了一打照片,主动找上了记者。
这种慧眼识珠,真的好假!
此外,片子的拍摄和剪辑部分,我实在找不到亮点。
比如,想用地铁到站前给站台上等车的人带来的那种冲击力来提升凶杀前的紧张情绪?
come on但凡有点坐车体验的人,怎么可能会被这种小阵式所震摄。
4)请让我最后再发发感慨吧。
关于Stephen。
他找到Cal对他说:i think she's not suicide。
当你凑齐了所有的信息碎片于最终完成了整幅拼图游戏时,你发现,这个bad guy在说出一个事实的同时,其实是在有意把我们的帅哥记者Cal的调查向他对他有帮助的那个方向发展:打掉那些对他有威胁的势力,从而让事情向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进展。
借刀杀人——是很多人在面对媒体记者时,所抱有的打算。
想到这里,我怎么能不感慨?
因为每一个我自己所做的报道,最终完成的拼图与这则电量故事都几乎如出一辙——每个采访对象,他愿意跟你讲一些事情,又或者拒绝(有时严肃、有时则暧昧),每种行为选择的背后无非都是一种利益在驱动。
有时候,作为一个记者,我们思考最多的,往往是在寻找每个人的利益驱动点,从而帮助辩识所获信息接近事实真相的距离。
每一个人,都是趋利的。
这真是一个有点冰凉的总结。
OVER
也是为消耗赠券在电影院里看的,虽然不出彩,但也算是及格的商业片,至少比那什么特种部队眼镜蛇要强得多,好歹有几个悬念。
只是罗素克劳在片里实在不大对得起观众的眼睛。
也许有的人变老变胖,留一头邋遢长发腆着个啤酒肚还依然有型有款,但那人不会是罗素克劳哎。
皮囊就是你吃饭的主要工具,拜托敬业一点去健个身罢!
作为一个推理迷,这部片很烂!无聊又烂!!
莽大汉儿,有这么刺激的记者啊?
看了英剧这个电影就变得看不得
别相信政客,别对记者撒谎。如果不是克劳的优柔寡断,电影一个小时就结束了……
属于跨年度看完的电影,续点看。其实看最后30分钟足亦。原来我2010年就看过了,时隔五年,我有看了一遍,这次看到了新闻报道者的坚持,但是居然没有丝毫印象,自己已经看过。#20150220
就这样吧==,可怜的罗素洛克,老了怎么胖成这样……
电影悬念感拿捏的很好,那场车库躲避戏堪有《沉默的羔羊》结尾之韵味。不过最要命的是,三位主演左脸都有颗明显的痣。
太无聊了
精彩,过瘾。这简直就应该是美国大学新闻专业学生必看影片啊,罗素克劳留着长发腆着肚子饰演不修边幅却机智老练无畏的华盛顿记者,真想不出谁还能比他更有型,悲催的小本啊,那张扑克脸,还是安心当导演吧,自导自演才是你的出路。
去电影院之前就知道不会太好看
两颗半啊/本阿弗莱克主演,一定哑弹!
RussellCrowe没得话说, BenAffleck比起来演技差了个档次.
浪费时间~
故事俗套,但是对话和对手戏都很精彩
结局有点草率。不是交代的很清楚
人物一个都没立起来,所谓反转在开场即知剧本套路。
再不去电影院看这种烂片了
节奏挺好的~罗素老成啥样了都。。。
一群明星扎堆,我还是蛮喜欢的,罗素克劳又胖又老哦
一开始就猜到了结局。又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