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时候和班上同学看的,今天因为推荐同学,再看了一遍,基本已经忘了高中看的时候的感觉,也许当时在太多同学的面前没哭吧,或者是当时还没能理解这么多。
外婆是08年3月份出车祸死的,当时的我是不知道我外婆走没有走,只是静静的躺在那里,反正现在对当时的记忆也就是泪人一个。
记得小时候外婆有那么一点重男轻女,每次我过生日活着过节都安排的特别丰富,我妈嫌我外婆太惯着我,我小时候的第一辆车是外婆给的,第一个摇摇床也是外婆给的,外婆还去给别人买过熊的皮来给我织成帽子,怕我冬天的时候冻着......记得在我6岁生日的时候,瞒着我妈给我买了一架钢琴(我妈后来给我说,那架钢琴8万块,外婆是省下多少钱给我买的啊),也开启了我的音乐之路。
每次我最想去的就是外婆家,在那里我可以肆无忌惮的玩。
每次我和外婆外公三个人吃饭,外婆可以做一桌子的菜,具体多少我已经记不清了,反正就是每家人过年的时候请客人的那种“一桌子的菜”还不带重样的,每次外婆笑嘻嘻的看着我吃,特别高兴,我现在都还记得外婆看我吃饭的样子,结果就是每次都是拉了肚子,我妈来接我,无奈的叫我外婆下次少弄一点。
小时候在外婆家都是我最好的童年回忆,小时候也最期待外婆送给我的生日礼物。
直到08年的那场车祸带走了外婆,之后再也没有了那种“拉肚子”的待遇,也没有为了一个生日礼物可以提前激动一个月。
小时候外婆就经常给我说“多吃点哈,以后要长的高高帅帅的”如果外婆还在,现在能看见已经长到185的我该有多高兴。
对外婆的爱,不加半点杂质,无论我在哪儿,外婆的爱都是永远不能替代的
我忘记什么时候了,曾经看到有一个活动,叫做“活下去的十个理由”,我特别清楚的记得易在上面写了点什么,那时候她还是个雌雄未辨的怪小孩。
我记得她说,要给奶奶买花雨伞,要为奶奶学很多种语言,用世界各地的话叫她奶奶。
我看了这些有说不出的感觉,那时候我觉得她在很细致的感受一些东西。
嗯,后来我们之间的事你也许也知道了。
以上是题外话,只说明我写这篇东西的一个原因。
每个行走在人生道路上的人从来都不是孤立无援的,若说这有力支撑,是父母,是兄弟姐妹,当然,还有我们的外婆。
我说,所有亲属当中,我最爱我的外婆,比父母还要爱。
我一直有愧于不善表达自己的感情,我甚至不明白我对外婆的爱从何而来。
我偷偷觉得,这是200%的母爱。
每个人可能遇到不同性格的母亲,有急躁有温婉有善解人意,可能偶尔让你暴躁让你无法理解让你大发雷霆,外婆却是那个永远会等在村口树下张望你的人,是会在过年的时候费尽心思做一桌好菜的人,是会把自己的积蓄偷偷塞给你用作零花钱的人。
不同的家庭在这一刻得到了共鸣。
我的外公,很多年以前就去世了。
现在,外婆身体健康是我的心愿。
我时刻在懊悔自己的不善表达,会埋怨自己在外婆面前过于愚笨,我不会说贴心的话,不会做好吃的饭菜,没有能力赚大把的钱。
我会做的,只是在外婆无聊时陪她说话,在她空闲时陪她搓麻推牌九。
我真是一个木讷的人。
但是我爱你,外婆。
下午看了《外婆的家》,电影最后字幕上有一行字是“献给天下所有的外婆”。
电影的故事很简单,妈妈因为生活艰难,将儿子送回外婆家过暑假。
而这个年轻的妈妈已经十几年没有回过自己山里的家。
外婆不能说话,弯腰驼背,拄着拐棍走在山路上。
两个月的时间,外孙对外婆的感情由拒绝到接近,到依依不舍,所有情愫在细节中蕴藏。
汽车慢慢开走了,外孙跑到车的后窗跟自己的外婆招手,而外婆踽踽而行返回家中,外孙留下的卡片,背后幼稚的图画和文字,让人不禁潸然泪下。
我没有足够的能力评论这部电影,只是想到了自己的外婆和许多往事。
和许多朋友不一样,我祖父辈的亲人大部分都在我出生之前就去世了,那一辈的亲人,我只见过外婆,而她如今也还活着,即使身体大不如前,但每次返家,第一个想见的还是她。
这种习惯大概出来上高中的时候就养成了,每次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去外婆家。
那是十年前了吧,她的身体比现在好很多,每次都是跟我讲许多家长里短。
外婆姊妹九个,排行老四,我有三个姨姥姥,五个舅姥姥。
然后表舅表姨加起来大约有二十几个,人多事杂,说起来就停不下来。
我小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婆家度过。
父亲这边没有老人照顾我,母亲是长女,我是外婆那边儿最大的小孩,所以表弟表妹们出生之前我是独享一家人的关照的。
我还记得小舅结婚的时候,小舅长我十四岁,他结婚的时候我已经上一年级了。
他结婚前夜,母亲、表姨都在张罗着帮忙,晚饭时候,外婆坚持要把养了很多年的那只鹅宰掉,说是要感谢这些帮忙的亲戚朋友。
那只鹅不是纯白色的,翅膀上都大片的黑灰色羽毛,除了下蛋,还会看家,一直是外婆钟爱的。
平时的鹅蛋也大部分给我吃了,她自己却舍不得。
那个时侯电视机还没有电视机。
五舅老爷家买了彩电,外婆每天晚饭后去他家看电视剧,印象最深的是《渴望》。
外婆家到五舅老爷家也就一百多米的路,一个窄窄的小巷子,路过四户人家的大门就到了。
五舅老爷跟邻居在正屋打麻将,五舅姥姥跟姥姥还有三舅姥姥在里屋看电视。
经常是他们看着,我就睡着了。
然后看完电视剧,外婆就背我回家,月亮好的时候,外婆手电筒都不用,我现在还能想起月光投下来,路边的树枝在路上投下斑驳的影子。
冬天的时候天黑的早,学校离外婆家比我自己家近,我就一直住在外婆家。
特别是考初中前期,学校了添加了晚自习,每天外婆给我留门。
因为外婆邻居有个同学跟我同路,都是他看我进门再回自己的家。
他只大我三岁,却大我一辈,我管他叫舅舅。
表弟小我三岁,后来也到外婆家住。
我们三个睡一个炕,我在最里面,表弟在中间。
还是升学前夕,母亲说要给我加营养,买了很多鸡蛋给外婆,说一起吃。
每天早上表弟还没有醒的时候,外婆就会先把我叫醒,让我吃完鸡蛋再跟表弟一起吃正常的早饭。
那个时侯还不明白,后来才大约知道,外婆对于子女看的都很公平,不想谁沾了谁的光,尽管现在看来这是好小的一件事。
上大学走的时候,外婆从自己的箱子里拿出一双袜子给我,说:“这是你小舅结婚的时候我买的。
”想想那个时候,小舅结婚已经十年过去,姥姥还放着一双袜子给我。
那种袜子如今很难买到了,质量很好也很舒服,大学的时候晾在外面,不知道是不是被风吹走了,现在想想还有点遗憾。
大二暑假回家,发现表弟被传销组织骗走了。
全家集合在一起想办法,外婆在一边本来只是难过,可突然之间就哭起来。
我跑过去安慰,她总是往坏的方面想,猜是不是表弟被人杀了之类。
我赶紧电话广州的同学,大舅和舅妈日夜兼程过去,万般巧合把表弟弄了回来。
外婆这才放心。
那是我第一次见外婆掉眼泪。
算是家族病史吧,外婆有高血压,胃里也不太好。
每年冬天血脂稠的时候都需要打吊瓶冲血管。
去年买了一台血压仪给她,可以随时在家自己测量血压的那种。
后来听妈妈说,她会叫邻居过去都一起用,还很骄傲地说是外甥买的之类的话。
我一直都觉得外婆做的馒头和粥是最好吃的,到现在都是。
去年十一,二姨姥姥身体不适,我蹬三轮车带姥姥去看她的姐姐。
路上我买了牛奶和水果,外婆却坚持在一个食品店停下,买了一些点心和麻花,说,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
我知道姥姥的脾气,这也不是跟我见外。
两个老人家见面也没有什么喜悦或者惊奇,只是那么平淡地说话,各自的子女、儿媳、孙辈,还有共同认识的人里面谁又没了之类。
临分别的时候,外婆对二姨姥姥说过段时间我再来看你。
可是我知道,要是母亲或者舅舅们不送姥姥过来,她自己已经不能走这么远的路了,即使那只是骑车不过十几分钟的路程。
我们长大了,外婆也老了。
所以,电影中的外婆跟那个开杂货铺的朋友说话的时候,另一位老人“死之前再见一面”的说法,让我很动容,这才是生命的大智慧吧。
电影中的外婆拿了母亲带过来的补品去看另一位独居的老人,那位老人也感叹,我没事,就是老了。
他们对于物质生活的淡泊和对生命的尊重,是我这一辈子都要去学习的。
我很庆幸我有自己的外婆,每半个月都会跟她打电话——即使每次她都怕我花太多的电话费而匆匆挂机——有她在,我的心里就很踏实。
我从来不敢想,要是哪一天外婆没了,我们这些人会变成什么样子。
她还在等着我带一个姑娘回去,给她生一个重外孙,可是,这真的可能要让她失望了。
一片澄澈的天空辉映着麦浪起伏的旷野,一辆机车带着车后一群嬉闹的孩子划破麦田上的宁静,慢慢把视线带向阴沟里那腐烂的尸体......导演奉俊昊用一抹柔和的暖色把观众引向一个惊悚而恐怖的连环杀人案件,用阴沉昏暗的影像追踪着那隐藏在黑暗中的凶手,然后含着惋惜与追忆的情感再次回到那一望无际的金色麦田,为那一去不复返的时代奏罢悲歌后,阖上封面。
《杀人回忆》是韩国导演奉俊昊2003年的作品,它取材于19861991年真实发生在韩国的系列奸杀案,在导演调动了丰富的摄影元素后,仿佛幻化为那一个时代的万华镜,极具象征和讽刺意味地折射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困顿与迷茫,并蕴藉着韩国电影独特的情感特质。
奉俊昊在片中一如既往地表达了对底层人物的关切与同情,也呈现了其他许多在他日后电影中常见的元素,如《母亲》中悬疑故事的构架和出乎意料的结局,或是《汉江怪物》里那惹人怜爱却惨死怪物腹中的小女孩,又或是《雪国列车》里包裹在反乌托邦外壳下的政治讽刺,都被鲜明地打上奉俊昊个人的印记。
他独特的影像魅力,在《杀人回忆》扣人心弦的故事中拥有了完美的诠释:(一)纵览全局的深焦镜头 深焦镜头在呈现影片中重要的母题“混乱”时起到绝佳效果。
在影片里有一个经典的长镜头,它以一个跟镜头紧随宋康昊饰演的朴警官身后,来到了一片混乱的案发现场,路边有无所事事的观望的人群,田野里有四处忙碌的警官,同时又有驶过的拖拉机破坏着案发现场的脚印,丰富的场面调度和机位变动完整地呈现了小镇的办案环境。
深焦镜头在其中的运用极其关键,它让观众大景深中很难确定具体的观察点,从而自然而生一种迷茫和混乱的感觉,而这正是导演所要蕴藉的。
为了表现相同的主题,在警局中的影像也多用深焦镜头,如影片6:00左右朴警官在询问一个嫌疑人时,深焦镜头里的警局是一片忙碌与混乱的景象,有人争吵、有人走动、有人查阅资料,喧嚣与吵闹溢满影像,之后导演巧妙地运用叠化,滤去所有人忙碌的身影,只剩下朴警官一人仰着头茫然地睡去,于表意则更深一层。
(二)深邃辽阔的远景 影片里那一望无际的金色麦田烘托出了一种与整部片子阴沉气息不同的宁谧和温暖,仿佛一抹轻柔的阳光缓缓渗入历史深处的阴影里,把我们带向那遥远的黑色时代。
远景是表达孤独与疏远时最恰当的景别,影片中其他几处远景的运用也很具电影美学,如金相庆饰演的苏探员从汉城来到这个杀人事件频发的小镇时,从浓雾笼罩的纵深画面里缓缓出现,画面右边歪斜着十字架模样的稻草人。
这个远景镜头营造了阴森的氛围,与整个案情扑朔迷离的进程相照应。
稻草人也是一个具有象征意味的物象,它歪倒在发现尸体的路边,见证过真正的凶手却静默不动,而所有着急忙碌寻找凶手的警员们最后只能接受一无所获的结局。
另一处是在苏探员因为广播稿的线索而奔走于广播站与垃圾场时,出现的一个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远景镜头:在构图上,画面的2/3被堆积成山的用塑料袋包裹的垃圾占据,左上角的烟囱里涌出浓浓的黑烟,苏探员在画面的右上方孤独地伫立着,昏沉的光线刻画出他的迷茫和困惑,卑微感油然而生。
奉俊昊能把握住景别和构图蕴含的情感,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三)错落有致的特写 与远景镜头极端相对的是特写。
特写镜头多出现在审问时以营造紧张窒息的氛围,在快节奏的剪辑里更显动作性,也因低调灯光衬托出的昏暗画面而更加扑朔迷离。
经常出现的朴警官的特写也常是困惑和不解,特写的运用在影片结尾处的定格画面中达到极致。
在这个镜头里,朴警官先是疑惑地低头,然后直接突破“第四堵墙”与观众对视,画面定格于他凝聚所有情感的眼神里,整部影片戛然而止,把所有痛苦、迷茫、无助、卑微的情愫全部升华为对那个黑暗时代的惋惜与追忆。
在电影艺术的三大特色“蒙太奇、特写和变化的方位”中,特写是消除观众与演员的芥蒂而直接感受其情感的最好方式,一个好的导演能运用特写捕捉到很多细微的情感流动,也能为气氛的烘托或节奏的酝酿增色很多,越急促紧张的影片里近景和特写就越多。
《杀人回忆》的特写镜头契合影片节奏,增强了戏剧性效果。
(四)阴沉黑暗的色彩 影片的叙事极具黑色电影的惊悚、悬疑的氛围,它容易让人联想到大卫芬奇的《七宗罪》和《十二宫》,也证明奉俊昊成熟的导演技巧。
在影片中有一段凶手作案的完整影像,那是一个大雨滂沱的黑夜,女子撑着伞走在工厂外的小径上,交错的光影不断掠过随风摇曳的麦田,快节奏的音乐和女子惊恐的表情让气氛紧张到极点,导演利用光线、运动和剪辑再现了隐藏在漆黑中的杀人者的恐怖,在倾洒的雨和呼啸的风里一个年轻女子的生命再次消陨。
整部影片就仿佛柔焦镜头里的一个闪电偶尔撕裂天空的雨夜,在某一瞬间的光亮之后再次归于黑暗。
审问厅里的黑暗氛围同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审问时只能看到演员脸上的面光,这种低调的摄影风格却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观众渴望得到真相的观影心理。
朴警官的助手,好用武力的勇古在无法承受嫌疑人的傲慢大打出手时,伴随着灯砸碎的声音,审讯厅里变成一片漆黑,这不仅讽刺了警厅的作风,也暗示了勇古接下来被截肢的悲剧命运。
冷色调的影像在片中占主导地位。
《杀人回忆》的影像魅力也体现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
如片中反复出现的“火车”物象。
当朴警官在苇草里寻找线索的时候,火车第一次从他身后飞驰而过,为之后的情节埋下伏笔:曾被怀疑是嫌疑人的傻子光昊之后葬身于火车呼啸的车轮下,案件中唯一的人证因此消弭在四溅的血花里;苏探员在对他认定是凶手的第三个嫌疑人拳脚相加时,也是在火车的隧道边,在火车依然飞驰而逝之后,被证明无罪的嫌疑人安然离去,仅剩苏探员黯然神伤。
“火车”元素在情感上有一种消逝与远离的意味,于全片的基调而言更是如此。
另一个反复出现的细节是广播和报纸之类的传播媒体。
在广播里经常响起防空警报,在表面上是对民众的关心,可在广播的声音穿透不到的地方,不为人知的杀戮与罪恶仍在继续,一次次因为镇压暴动而调走的军队也让躲在阴影里的凶杀者肆意残忍地继续迫害生命。
导演敏锐的目光渗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学校、警局、化工厂、广播站等,让影像全面的触碰时代。
从故事的角度看,开放式的结局、人物的转变以及蕴含其中的小人物的悲哀也都各具特色:开放式结局。
如文中所提到的,影片结束于朴警官困惑的特写里,留给观众永恒的谜,按导演奉俊昊所说,这部影片本身就没有想确切指明凶手,影片中不同时段出现的凶手掠影也都是由不同人扮演。
连环凶杀案最终的答案,也许是那第三个嫌疑人,也许是不同人接连作案,或者如我更相信的,那整个黑色的时代引发了悲剧。
人物的转变。
汉城来的苏警官,在目睹女中学的惨死后痛苦地完成了人格的转变,用曾经被他排斥的暴力对嫌疑人大打出手。
这让人想起韩国电影《追击者》的结尾,男主角与一度逍遥法外的杀人凶手激烈地搏斗,用血腥与暴力对罪恶进行最原始的制裁,也对那些惨死的生命完成最后的救赎。
暴力作为一种强烈的视觉元素,能让观众积蓄已久的情感随着演员的打斗淋漓地宣泄。
苏警官愤怒地挥拳,可那嫌疑人却被证明无罪,影片最后的希望也随着苏警官的转变慢慢消湮了。
小人物的悲哀。
片中三个嫌疑人:第一个是被人欺负、疏远和鄙夷的智障儿光昊,悲惨地死在火车车轮下;第二个是家庭压力巨大,在生活的夹缝中为了寻求解脱的痛苦中年男人。
第三个年轻的嫌疑人符合作案的条件,导演调动观众情绪使人主观相信他就是凶手,却又因线索缺失和决定性的DNA鉴定书而陷入无可奈何的境地,看着他慢慢离去,两个绝望的警官也成了被边缘化的小人物,彷徨在那迷惘的雨滴里。
再次想起那飘满白云的天空下金色的旷野,影片从这里开始,也从这里结束。
“犯人喜欢重新回到犯案的地点,因为他们想在那里回忆作案的经历”,随着奉俊昊的镜头,我们回到了那个黑色的时代,虽然杀手的身影依然隐藏在黑暗里,但奉俊昊能让他从影像里缓缓升起,俘获我们心灵所有的惋惜与追忆。
岩代太郎谱写的主题曲《Recollection of Homicide》响起,把惋惜与追忆的情愫烘托到极致,拂动着悲伤的风,游弋在那无垠的麦田里。
昨天看了一部非常棒的电影《爱回家》, 水晶版剔透的情感,朴素简单的生活气息,让我的内心感到无比的安宁。
这部电影充分展示了导演李廷香的非凡实力,主演金乙粉是一个非职业演员,而她自身所散发出的自然本色,堪称最慈祥的外祖母。
古灵精怪的小外孙相宇,又穷又哑的外婆,浓浓亲情。
单身母亲的尚宇妈妈带着尚宇来到乡下,将尚宇暂时留在78岁的外婆身边。
喝着可乐长大的小外孙,年事已高的外婆,他们近在咫尺,但却仿佛相隔几个光年般遥远。
后来我了解到,随着影片的拍摄,金艺芬老人表演渐入佳境,并且还展现出惊人的记忆力,经常指出穿帮镜头。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个小小的村落,仿佛与世界失去了联系。
告别了肯得基、游戏机和电视机,突然来到几乎与世隔绝的乡村,相宇感到完全无法适应。
孤独而又无所适从的尚宇只得把所有的气愤发泄到外婆身上,他开始捉弄外婆和乡下的孩子。
相宇为了买游戏机的电池,偷偷拿走了外婆的银簪去换钱;外婆的眼睛看不清楚,但是相宇为了自己方便,把针线穿的老长老长;邻居家的小孩总是拿来水果给他尝,但是他却戏弄这些乡下孩子,把外婆补了一个晚上的破鞋扔掉;不吃外婆夹到碗里的菜;醒来看到罐子里的水煮鸡大发雷霆,哭着说,这不是肯德基不是肯德基。
可是,外婆始终是温暖的,相宇半夜起夜害怕,要外婆守在寒风中等他上厕所;外婆自己舍不得吃,却把女儿带回的补品送给邻居;她背着小箩筐到镇上卖菜,让相宇坐公交车回家,自己却伛偻着背走过崎岖的小路;临走的时候,外婆不忘去看望镇上的老太太,临走时说道,我们下次还要见面,在死前还要见上一面.。
朝夕相处间,相宇渐渐喜欢上了外婆,喜欢上了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
从电影一开始,根植内心的能量就频频苏醒,我闭上双眼,就能看到来自童年村落的星星,我多么想永远住在那个梦里。
可是,离别总会到来,临走的晚上,相宇在夜里仔细的穿好针线,并做了很多写好名字和地址的明信片,“我病了”,“我想念你”,相宇终于说出来自己对外婆的爱。
看着相宇穿针的小手,我忍不住泪流满面,小时候我多么讨人厌啊,外婆给我做衣服的时候,我总是躲得远远的,因为她总是要我穿针引线,而我却一次次的嫌麻烦,总是要喊我好几次我才不情愿的过来。
《爱回家》里精彩的生活片断,仿佛就是自己小时候经历的再现,这种感觉真是太奇妙了。
外婆佝偻的身影,淡淡的表情,显得无比温暖。
看完电影,我想起了一首小诗,“故乡啊,那么小,小的只剩下两个字。
”因为小时候我也跟奶奶住在乡下,四四方方的房屋,葱茏的大树,夜晚摇摇的月影,闭上眼睛,仿佛还能闻到小屋的青青草香。
一个人那么爱一片土地,有时反而是因为不在这片土地。
人生苦短,我应该多回去看看。
在电脑特技和暴力横行的电影市场里,关于外婆的故事可以算是一种另类,并且有点像童话故事。
但是,在电影里童话是可以存在的。
《爱,回家》这部片子娓娓讲述平凡、朴素、单纯的生活,没有虚构的痕迹,同时也不陷入幼稚的煽情,它奉献的是爽朗的笑声和温馨的感动,这就是该片所追求的效果。
李贞香导演意在拍摄能充分体现生命意义的电影。
该片仅88分钟,故事简单,不太多的对白,却令人感动。
其实,观众亦预知男孩最后必然被外婆感化,但导演拍得毫不煽情,亦不大放催泪弹,反而拍出真实的细节感,如做家乡鸡、等巴士、剪头发、穿针线等朴素的情节,让新时代的都市人看到刻苦的纯朴、真情,实在令不少观众感动。
喜欢陈珊妮那首《来不及》,没有做过考证,觉得这是唱给某位长辈的歌:来不及送你一程来不及问你什么算永恒甚至来不及哭出声来不及陪你一阵来不及送你一程来不及为你尽点责任你的皮肤都穿松了来不及为你抹点粉我就是来不及说一声我就是来不及送你我就是来不及说一声我爱你不想再对这部电影做过多的评价了,真情永远动人,它让我记忆的影子在萤幕上呈现得越来越清晰。
我不知道把被唤起的思念说给谁听,只好把它写下来,给自己看吧。
九十分鐘的戲內對白不夠百句,場景亦只得數個地方,但沒有冷場。
鄉間的婆婆已老得不能說話,但仍然費盡心思來討好她的城市小霸王孫兒。
這位城市小霸王真是頑皮,對著七十多歲的婆婆也要作弄,但婆婆還是百般遷就,深愛著他。
《愛.回家》的節奏比較慢,但又不會另人覺得沉悶,看完後還令人有「唔夠喉」的感覺。
全片只得八十多分鐘,如果導演能在片末加多點筆墨、詳細點來說離別那幕會更好。
這片導演李廷香是韓國少有的女性導演,她的第一部片是《愛情倒後鏡》,愛看韓片的朋友相信已看過了,而《愛.回家》是她的第二部電影。
《愛.回家》在韓國非常受歡迎,更在韓國大鐘獎連奪數個大獎和被譽為韓國一百大經典的第二位,票房到現時仍是2002年之冠。
而這片最令多人談論的地方,亦是導演最厲害的地方,便是婆婆這個角色在戲內一句對白也沒有,但仍然能令觀眾印象深刻,尤其是她用手在胸前打圈那個動作。
筆者在網上看見不少戲迷在談論這個動作的意思,有人說是「對不起」的意思,但筆者反而覺得應該是「我愛你」或「我想念你」的意思,你又有何看法呢?
http://www.yiklung.net/blog/archives/2002/10/15/66/
观看完这部影片,我感觉到的不是外婆对于外孙无声的爱,而是看到老人孤身一人却无人照顾的无奈和酸涩。
尽管影片一直都在讲述外婆与外孙在乡下的生活琐事,但从外婆为了外孙能够吃得更好,穿得更舒适而更加辛苦劳作就能看出,在韩国的社会中,年迈的老人在乡村仍然充当着劳动力的角色,他们没有子女赡养,所以在如此境况下他们仍然需要每日劳作去维持自己的生存。
整个影片中,外婆都是以一种失语的苍白形象呈现出来,并在影片的开头就通过外孙的反应来折射出外婆的形象:脏,贫穷,佝偻,老花眼,独居,务农,而且在整个影片里外婆出现的场景较少,导演拍摄了大量外婆的物品和行为举止:鞋,簪子,外婆的背影,走路的姿势,从外孙的视角来描绘出外婆的形象。
影片中,小卖部的老奶奶以及在影片后半段外婆带着自己的孙子去探望的身患疾病的老爷爷都是韩国社会中孤寡老人的真实写照。
据统计,韩国的老年人自杀率是经合组织成员国平均水平的5倍,由此看来,在韩国社会中有很多与世隔绝的独居老人们在孤独和寒冷中绝望地等待着死神的来临。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高龄独居的外婆永远佝偻着背,行动颤颤巍巍,面无悲喜,仿佛看透了孤独和寂寞,影片的结尾外婆在黄昏中独自一人走回了破烂的房屋,我感受到的是深深的无力感。
电影的名字《爱·回家》,在我的理解中,爱和回家是分开的,而回家是指外孙回到城市,而外婆与外孙之间留下的只有无声的爱,无论是谁都能明白外婆在乡下的房子不是家,而尽管外孙在乡下陪伴了外婆一段时光,可是他仍然会离开,而我们也不会知道这一次的离别会不会就是永远。
看完了影片,我的内心是无法抑制的悲伤和痛苦,经历了外婆的离世之后,我才明白了她在我心中占有多大的位置,而影片中对外婆的刻画与描述让我心里更是涌起了深深的无力和酸涩,因为我知道还有很多的空巢老人,他们有子女却从未在年老的时候体会温情与陪伴。
导演通过这部影片带给观众的不仅是传递祖孙俩的爱带给人的感动,我认为更多的是呼吁人们更加关注那些需要陪伴的空巢老人,为他们在人世间最后的一段的时光中带来温暖与幸福。
2002年,所有的电影记忆,都像被《我的野蛮女友》冲淡了,但还是有一部电影,在我脑海最深处,时时牵动着我的心。
昨晚,再次邂逅此片,心终有归宿,泪水再次释放。
不知道如何提起这支沉重的笔,不知道如何描述这位朴实的婆婆。
影片没有惯有煽情的生死离别,一切都是那么平实,却比所有做作的煽情更催人雨下,真实,唯美,都是心灵上久违的鸡汤。
影片中那张慈祥的脸,我永远也忘不了,是张刻满沧桑,是张已落尽枯叶的亲情树枝网。
好想抚摸着那张脸,说一声:“对不起!
”——《爱·回家》故事起因于暑假无人照顾的7岁小孩成佑,被妈妈送到了乡下的77岁的婆婆家。
那位哑婆婆,总是用粗糙的手掌在胸口比划着“对不起”。
那个婆婆的小外孙,典型的城市小孩成佑,任性,无理,顽劣。
成佑眼中,婆婆是个没有活力的人,只会呆坐在门口木台阶上望着夕阳;婆婆连买电动电池的銭都不能给他;婆婆连什么是肯德基都不知道;婆婆总是用脏脏的手给他夹菜;婆婆甚至连竹席上的昆虫都要放生;婆婆总是走路太慢;婆婆连穿针这点小事都要不断地麻烦我;婆婆脏死了,光脚上都还粘着山路边的废纸;婆婆什么都不懂,像个低B+白痴婆婆总是只会用那双苍老的手,在胸口比划着“对不起,对不起。
”......婆婆心里,成佑不喜欢我睡在床上,我可以睡在旁边的地上也行;成佑真聪明,他的木块玩具,我都不懂得玩;成佑不喜欢在脏脏的坛盂上大便,我可以每天用手在河边擦洗;鞋子突然不见了,我可以光着脚背着东西走在山路上;发簪突然不见了,我可以用生锈的铁勺子;成佑喜欢吃“鸡”,我可以卖了种的东西,然后换回一整只鸡,尽管我需要花一天一夜的时间走路;然后,我可以用磨刀石把已经生锈的菜刀磨好,尽管,这又要花上整个晚上的时间;成佑电动没电了,我可以剩下坐车回来的銭,买两块电池,尽管我需要走上一天的时间;成佑喜欢吃餐馆的汤面,那我可以只喝一杯茶就可以了;成佑害怕一个人晚上大便,我可以蹲在旁边守着,尽管风很大;......影片由于婆婆是哑巴,台词很少,拍的每个细节都是淳朴的,那些已被遗忘,被忽视的种种生活。
婆婆只是默默的,用她简单朴实的方式诉说着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故事。
当成佑妈妈从汉城来信了,小成佑要走了。
走前的这个晚上,小成佑教婆婆写字。
“婆婆,你要学会写字,那样你生病了就写“我生病了”,你想我就写“我思念你””。
第一次看到了婆婆哽咽的双肩,可是婆婆眼睛看不清了,长满厚茧的手也握不住笔了。
小成佑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画好了很多的明信片。
上面写着自己在汉城的地址和教婆婆写的那些字。
稚嫩的笔画,画上生病的婆婆都是那么可爱,想念的婆婆更加可爱,泪水是一串一串的。
直到要上车的前一刻,成佑才把画好的明信片给了婆婆,却还是一句话也不说。
车开走了,小成佑在车尾玻璃窗,学着婆婆那样,把手放在胸口,向婆婆比划着“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如此结局,淡淡的让我泪凝。
结束了,却没有字幕,长时间的黑屏等待后,又出现了婆婆那苍老的身影,送走小外孙后,婆婆依然腰脊弯曲的杵着拐棍,在山间小路上孤苦无依的走着。
还记得第一次,看完影片时,灯亮起,所有的人都在默默的凝视着黑白字幕的升起,像是看到自己过去的零碎记忆,拾起那已经忘却的感动,然而,像成佑一样,我们大部分人,即使已经泪流满面,却只能在远离的途中,比划着胸口的“对不起”,甚至连亲口说出来都没有勇气,而婆婆也还是一个人蹒跚在回家的山路上。
也许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这样一个婆婆,一语不发悉心的照顾着你,容忍着你,呵护着你,爱惜着你。
于是,我默默的在回忆中忏悔。
也默默的祝福我的婆婆,安好!
祝福天下所有的婆婆,安好!
从哪里找的这么老太太的老太太!伟大背驼哑巴但默默承担一切的婆婆五星!好贱好任性的小P孩扣三星。
由血缘维系着的爱总是最无私的。我们身处当下,却往往忽略,那是因为我们还不懂得如何付出,不懂得那种不求回报的关心。扪心自问:有多久没有去看望过自己的外婆外公,爷爷奶奶,有多久没对父母说过我爱你了?#520#说的不仅仅是我们口头上的一种表达,我们更应该回过头去,给那些关心你的家人一个拥抱
穿针引线我也给我的外婆做过,但是现在没有机会了
这个小屁孩竟然直到电影快结束都是一个死德行?!?!跟《海蒂与爷爷》中的疯老头相比,还是默默承受的外婆更能戳中亚洲人的心啊。#也是一个苦戏
原来韩国也拍这种乡土味这么重的文艺儿童片,简单,温暖,夹杂着淡淡的感动,可惜祖孙融合令人感动的戏做的不足,最大的动容反而是两位老人分别前,那句云淡风轻的“死前要再见一面”的约定。
意料之外的并没有打动我,有些部分过于刻意,反而使人物脸谱化失去了立体感,不过这仍然是个流畅的故事。
想起金色梦乡和孩子王了。垃圾太妹最后成了单亲母亲,生下的畜生真烦人。
韩国版《暖春》,精神春药。导演用了大量的无意义的长镜头才勉强把这个没什么内涵的剧本抻成80分钟。 @2011-07-14 03:26:42
太感人了 在孙子说想吃肯德基 于是奶奶就卖了家里的积蓄换了头鸡给孙子炖鸡的时候 以及孙子对奶奶说生病了就寄一封空白的信就知道了的时候 眼泪绷不住在眼眶里打转了 这种感人肺腑的情绪 这种打动人的感情 不是靠设定剧情刻意煽情可以达到的效果 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祖孙二人一点一滴的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奶奶的爱是伟大的 是无言的 是包容的 是涓涓细流般的 是润物细无声的 孙子叛逆不羁 充满了大城市来的骄矜 傲气和任性 但奶奶无条件的包容 都是最伟大的爱的体现 或许经年过后 孙子懂得了奶奶的付出和爱 但可能永远错过了报答的机会 这种子欲养而亲不待 是人世间对成长犯的错误和付出的代价所判处的极刑
影片犹如《变形记》的韩国慢调版,城市的钢筋水泥孕育先进也孕育冷漠,乡下的泥土生长着落后也生长着温暖。让泥里的良善老人遇上达尔文主义幼崽,本可以碰撞出更真挚动人的故事效果。但除了杂货铺的婆婆对外婆说那句:以后再来啊,死之前再见一面……大部分时候我无法被影片的刻意打动。很多观众也夹杂了回忆溢出的自我感动,我们其实知晓,结尾外孙的人物蜕变,只是一种文本所刻意追求的戏剧圆满。
好有感触,我记得小时候外婆对我很好,可是我总是那么坏,那么任性
感動到哭...裏面的外婆啊小男孩啊雖然沒有很多的臺詞.甚至也很少有所謂的談話.但就是感動...看著外婆最後追逐著小男孩離開的眼神..哭了
最喜欢的韩国片。有事才想起,这是很多为人子女者的通病,但父母却一直是我们最后的避难所。大爱无言,大音息声。回家的路怎么都不会太远。珍惜~
还是老规矩,狗挠门一律三星。是韩国电影一贯的作风,刻意地展示一些让人心里不舒服的内容,再加上这部电影纯粹是亲情主题,有点“教育人”的味道,看起来就像麦太太讲的睡前故事:从前有个小朋友撒谎,有一天,他死咗;从前有个小朋友很不孝,有一天,他扭伤了脚。
说起来,这大概是韩国版变形记吧?熊孩子再恢复普通的教养我也觉得他没什么可爱的××××××讨厌导演这样使用大家廉价的同理心。
8.2分,豆瓣有时候抽风真是讨厌,害我写的发不出来,全白写了。这是笫三次写这短评了。长话短说,电影一改《七号房的礼物》鬼哭狼嚎乱煽情的缺点,做到了平淡之中出真情,但又和《我爱你》一样,剧情太散,没有具体能让人记住的剧情。
这种纯粹秀亲情的影片就像炒青椒土豆丝,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是最难的,最考验厨师的。就本片而言,有些地方稍显刻意,比如无言、驼背、异常显老的外婆,我今年都30了,我的外婆都没有她这么老……就好像土豆丝里加了些番茄酱,有特色,但并不是很好吃。
不管对你多好,终究是要离开。
这么可爱的孩子有没有人要 没人要我就打死啦
韩国变形记?男孩一边感动一边继续作恶,成长得太快太突兀了,好像是知道电影要结束了,要离开了,一下子就懂事了,那这种懂事又能持续多久呢?老人家演得很真实,果然不是演员。电影想表达的也很好,但最终呈现效果就是感觉差了几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