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被海報吸引,虛實很有時空感。
看完后,很喜歡,讓我想到《ONCE》。
邂逅或訪客,都是某種偶然的相遇。
你以為這樣的相遇會發生什么,會有什么美好的大團圓,但生活從來不是這樣。
它最擅長的就是波瀾不驚,無頭無尾,讓故事上演,而你毫無察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驕傲和無奈,過往的秘密,不確定的未來。
或許跟他一樣,沒干什么壞事,只是想好好的過日子,玩點自己喜歡的東西,可為什么這么不公平。
或許又跟他一樣,每天忙碌,二十年如一日的忙碌,卻跟別人說自己是在裝,不知道自己的生活。
我都懂。
但卻是個在悲觀情緒下隱藏著小喜感的人。
不管怎樣,信念還在。
雖然看到最后,年輕的戀人分開,失落的母親重歸故土。
而他似乎是在初涼的秋風中來的地鐵站,慌忙的眼神和凌亂的頭發,一個人在地跌站瘋狂的擊鼓,而周圍并未有預料中的沸騰。
這場景真是有些心酸。
難道要我木木然的說:“這就是人生”嗎。
那我更想說,什么他媽的狗屁人生。
Walter在公园看到打鼓,黑人鼓手摇头晃脑一副陶醉其中的样子。
一同开会的伙伴走过来开了句玩笑。
西服革履和狂放无忌总让人感觉格格不入,即使只是听听而已。
人们总是不自觉的把生活分割成几个世界,它们一同在这个地球上流转,并行不悖,却极少交集。
就像你骑着自行车顶着大风下班回家时,看到迎面驶来的凯迪拉克里面一个秃顶胖子和浓妆美女耳鬓厮磨。
你们同生活在一个城市,但他们常去的地方你从未涉足,而你流连的场所也永远难觅其踪。
这些世界的排异性参见Walter对Zainab说,Don't worry. I'll keep my pants on.时,Zainab的表情。
可惜了Walter难得的幽默感。
Tarek对Walter说,我知道你很聪明,但打鼓的时候要完全投入,什么都不要想。
聪明人往往难以体会某些快乐,原因就是他们太聪明了。
因而无法全身心投入某一件事情,他们清楚世界不会因为一时的快乐而对你笑脸相迎,时刻保持着一部分理智以应对随时可能到来的伤害。
我们常嘲笑女人在恋爱的时候智商为零,可其实在任何时候智商都不为零才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Walter二十年来无所事事,并不是自甘堕落,而是一种怅然若失后的无力感作祟。
我们时常会抱怨自己为了父母、妻儿奔波劳碌、做牛做马,可Walter的痛苦就在于他的努力没有人能享受,妻子去世多年,儿子远在伦敦。
当你的成功不会给任何人带来快乐的时候,你就不会对获得有太多的渴求了。
所以他要学钢琴,即使并不喜欢,因为钢琴能让他感到自己和妻子还有某些联系;所以他要留宿不知底细的外国人,这种事在9·11之后还有多少美国人会做;所以他会请长假,为Tarek倾尽全力。
一切只是因为,我想让自己的存在对某些人来说变得有意义而已。
Walter第一次遇到Tarek,被人在自己的家揪着领子质问,“你在这干什么”时。
Walter的态度甚至显得软弱。
和在监狱得知Tarek被遣返回国后的爆发判若两人。
表面上看,一直是Walter在给予Tarek帮助,可Walter从一具行尸走肉,变得有血有肉,全然是拜Tarek所赐。
有个能让你为他冲冠一怒的人,是何等的幸福。
关于鼓。
打击乐器永远是最易于解压的。
知识分子总是放不下身段,所谓发乎于情,止乎于礼,总是习惯令行为动作永远停留在知书达理的范畴。
然而就像没听说过卖猪肉的得抑郁症一样,越是表面光鲜的越是高危人群,这也许是所谓的rp守恒论。
最后Walter在地铁旁若无人的打鼓,随着远去的鼓声一同带走的还有生活所带来的种种不快。
很多事情我们无法改变,唯一可以掌控的只有自己的心境。
聚焦美国非法移民这个边缘群体,既然是非法移民被遣送回原籍似乎理所应当,但是他是这个名叫Terek阳光大男孩,真诚热情,待人友善,有音乐才华,有相爱的女友,他们小心翼翼地生活尽可能不找麻烦,但终于还是逃不过被抓到,被无情地遣返回叙利亚,离开这片他眷恋却从未属于他的土地。
不太喜欢Walter这个角色,他的身上带着长居象牙塔中的人的理想和天真,和不善交际的人所常有的自我中心,他的付出是克制的力所能及,他的愤怒也仅限于无用的吼叫,他是主角,几个非法移民的出现给他平淡的生活增添了新的涟漪,他们对他充满感激,但是或许是我的期望放得太高,我觉得他做的远远不够。
@无过无过 推荐我看这个电影主要是因为有非洲鼓和移民两个要素,看完之后,我顺便还补充了自己欠缺的地理知识。
叙利亚位于亚洲西部,与非洲东北部不远,塞内加尔位于非洲西北,也就是说两个国家就像一头牛的两只角。
叙利亚讲阿拉伯语,而塞内加尔官方语言是法语,两个国家人民都信仰伊斯兰教,也许他们电影中的另一种沟通语言是阿拉伯语?
当男猪脚企图申请政治避难留在美国的时候,他老妈和他决定不走繁琐的移民渠道?
而是选择黑下去,黑下去。。。。。
最后黑不成了只好遣返回国了??
美国是一个除了土著印第安人,全部来自全球各地的移民国家,与深圳的原住民没几个、绝大多数都是全国外来务工人员类似。
美国和深圳对外来人员都有相应的机制转户口,相应的不公对待给两种身份之人。
非洲鼓,是一个载体而已,承载故事的一个平台,教授去地铁演奏也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突破自己拉不下脸来在公众面前演奏的心理障碍。
这种人在纽约的中央公园,纽约大学,地铁站确实见到不少,他们挺快乐的,赚钱够不够吃口饭就没研究过了。
而
美国教授粗暴地对待自己的学生,转而关心非法闯入自己住宅的叙利亚人和塞内加尔人;美国教授变卖了去世的妻子的钢琴,转而热衷于在纽约地铁中拍打非洲鼓;美国教授对自己的专业会议和学术文章索然无味,转而忘情于会场外黑人兄弟的街头艺术;……教授生活是富足而庸俗的,拿到了Tenure,青年教师会请他当挂名作者,国际会议中做presentation,这一切都说明他在学术圈中已经混得不错了,因而也就遭遇瓶颈没有前进的方向了。
而这样的生活往往最容易产生绝望(参见《革命之路》中的肥温)。
再加上丧偶和儿子远居英国,美国教授对生活的态度彻底转变为颓废派。
此时,非法移民、黑人、阿拉伯人、穆斯林、非洲鼓、街头艺术闯进来了……无疑,这所有的visitor都是新鲜的,但更重要的是,这些visitor都是低眉顺眼的,都是永远对他表示感谢的,都是讨好他的,都是希望得到他的支持帮助和认同的。
于是美国教授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帮助这些“好人”,甚至不惜离开学校,不惜撕破温情脉脉的面纱在移民局发出雷人一吼。
是啊,电影中非法移民被美化得无以言表。
男孩以音乐为生命,为了在纽约(注意啊,依然是纽约,西方中心主义的破绽总是一不留神就露出马脚)拍打非洲鼓不惜冒被遣返的风险;女孩心灵手巧,编制的手工艺品人见人爱;母亲外柔内刚,方正端庄,舐犊情深,婆媳融洽……他们温良恭俭让,懂礼貌讲卫生,谦逊平和,乐观豁达。
总之一句话,天使在人间!
这样的天使,你万恶的美国移民局居然还要遣返?
由此发展下去,终究在某一天,这位前教授会抱着他的非洲鼓,到中国驻美使馆前抗议,或是到国会党团(多半是民主党)里游说,因为那些“雪山天使,狮子儿女”也是如此圣洁,却遭到无良的邪恶政权的迫害……这就是现如今西方学术界和艺术界中左派的典型写照;这也是储君怒斥的“吃饱了没事干的外国人”的典型状态;而在我等发展中国家的小民看来,这就是咸吃萝卜淡操心的典型征兆。
行文至此,想起了李零老师《<动物农庄>读书笔记》中的一段话,照录于此,以为结语:“很多玩理论、玩环保、玩人权的(还有后殖民主义、东方主义、女权、同性恋等等),都是左翼的变种。
现在的左翼,避实就虚,避重就轻,一盘散沙,经常往右转。
”
记得曾看过一句话,说一个人如果在某个地方待久了,就容易落寞和沉沦。
我想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觉,日复一日重复着相同或相似的事情,原本的新鲜感与兴奋感在机械地往复里消磨殆尽。
有的人尝试着改变,无论主动还是被动;有的人固守坚持,于是选择继续落寞和沉沦。
人生里总是充满了很多变化,不管是人是物还是时代,也不管是有心为之还是无意追随。
毫无变化的生活是可怕的,好比一滩死水,微风吹动涟漪,却丝毫不见任何生气。
虽然我们大多数还是跟着潮流在走,不会像少部分人一样去境离乡来寻找新生活。
但生活本身会给我们很多惊喜,前提是你要尝试去接受它。
比如结识新的朋友,遇到新的事物。
电影的例子是极端的,但是萍水相逢在某种程度上又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电影的主人公Walter的这段遇见看起来比较罕见,但本质上它却常常在我们生命中发生。
有多少人不是像Walter那样,沉浸在日复一日的简单生活里,却觉得每天忙得不知所措。
空虚的生活本来无所事事,却让人身心疲惫耗在其中。
长此以往,我们就沦陷在这样的节奏里,每日觉得精疲力尽,每日觉得时光荏苒,但实际上却没有做什么有事情。
就像Walter自己说的:“我不忙,我只是装着很忙。
”几十年教同一门课,几十年生活的调子一成不变。
无所事事里的低效率,再加上对沉浸在对妻子的缅怀中,忍受人生晚景的寂寞。
这样的生活真是乏善可陈到极点,但这样的生活却是很多人正“乐在其中”的模式。
Walter每日就这样消耗着剩下的时光,教全校最少的班却把自己打扮成最忙的人。
“我要写书,你知道的。
”其实呢,发呆,无止境的缅怀。
就连他笨手笨脚地学习钢琴其实也是一种缅怀,对身为钢琴家妻子的无境怀念,只是年老体衰的他学习一门乐器是多么艰难,何况老师也说他缺乏天赋。
总之,日子就一天天在琐碎乏味的生活里消磨,得过且过。
但一个意外发生了,因工作需要返回纽约旧宅的他发现自家多了两个陌生的闯入者。
出于怜悯也好,厌倦寂寞也罢,总之收留这两人的Walter的生活却因此惊起点点涟漪。
其实电影有个很政治的外壳,因为那两名意外“访客”是非法移民,无论是以后情节急转直下,还是片中处处表现两名非法移民——Tarek和Zainab的善良,都是对美国移民政策的深切批判。
但我并不太想去纠缠这个问题,因为不管Tarek和Zainab多么奉公守法,就像Tarek自己说的,他只想好好生活玩玩音乐;也不管Tarek的母亲Mouna多么爱子心切,多么熟悉西方的文化,或者她的丈夫因言论在叙利亚受了多少迫害,归根结底他们仍旧是非法移民。
对于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而言,仅仅是所谓道德上的标准就姑息非法移民,那等于是置法律于不顾,这样的社会和国家又有何法治可言。
所以,非法移民是必须要遣返的,是不是个好人不是应该获得谅解的理由,用道德标准来衡量法律无疑是可笑的。
但于个人而言,Walter的生活也确实因为他们而改变,他力图帮助Tarek是人之常情。
我在想对于Walter而言,究竟是Tarek给了他更多改变,因为他教会自己打非洲鼓;还是Tarek的母亲Mouna更多,因为她给了Walter丧妻后难再得的情感慰藉。
虽然故事不可避免的走向无果,但对Walter而言,这一切虽匆匆而过,倒也是惊鸿一瞥。
我常在想Walter为什么没有留下Mouna,他们若是结合其实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也许他们尽管在那段朝夕相处里相互慰藉,但心生情愫究竟到了何种地步,日后又会走向何方,无论是Walter还是Mouna都没有把握。
已是风烛草露的Walter连亲生儿子都无力去联系交流,又怎能有勇气去和一个萍水相逢的女人共度余生。
事实终究是再多温馨体贴,不过只是人生一瞬,它能改变的东西太有限。
最后Walter可以在地铁站享受击鼓的乐趣,但他可能仍无法避免得过且过、碌碌无为的日子。
不去管那些批判抑或讽刺,其实电影里讲述的“人生访客”人人都会遇到。
人生百年,真正所谓携手相伴的,无论亲人、朋友还是爱人,都是屈指可数,绝大部分人都是匆匆的过客。
亲人爱人固然可贵,知己知音百年不见,但这些来来去去的人生访客又何尝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呢?
如果说人生中遇到的人是一首曲子,那些长期相守的人是主旋律,那些过客无疑就是曲子的串联过程,没有连接又何来起承转合的余音绕梁。
一个过客能改变的东西很少,但正是这些来了又去了的人改变了我们人生的许多,让我们不仅仅沉沦在日复一日的一成不变里。
电影里Tarek教Walter打鼓时告诉他,古典音乐是四拍,而非洲鼓是三拍。
这让我想起杨德昌解释《一 一》片名时说的话:“爵士乐手在即兴演奏前,总会低声数着‘a one and a two and a ’来定节奏……生命的调子应该像一阕爵士乐曲。
”其实生命的调子哪只有三拍抑或四拍,人生丰富,它不应该只有一种节奏。
舒缓也好,激昂也罢,适时改变生活的调子,让我们不至于沉溺在单调的深渊里愈趋落寞、无法自拔。
生命正是因丰富而深刻。
电影的音乐也很不错,除了其中钢琴弹奏的深情款款,非洲鼓极富节奏感的演奏顿时让故事充满动感。
电影原声是由Jan A.P. Kaczmarek所作,一如他的作品,像Finding Neverland或者Total Eclipse般,擅于在钢琴的脉脉弹奏里表现波动的内心情感,营造一种纯净透彻的听觉效果,拥有很浓厚的古典气息。
而在这部原声里还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寂寞感,以映衬主人公孤苦伶仃又乏善可陈的生活,旋律如同滴水般让人心生波澜又觉得一片寂静。
同时,原声还收录了尼日利亚的黑人音乐家Fela Anikulapo Kuti的一首打击乐曲,也就是出自片中Tarek送给Walter的那张专辑中的一首非洲鼓乐曲。
原文地址:http://bbs.breezecn.com/read.php?tid=247105
人容易厌烦一种生活,可能因为在某一个环境中待了太长时间,把自己看得太透而心生恐惧。
walter就是这样一个人,20年了,他尝试让自己的生活恢复得如同妻子去世之前的样子,但一切只是徒劳,他只是在原来的位置不断打转.或许真的是因为他天资不够,但倘若我们一心只想要留念,又如何创造新的生活.他所重复了20年的东西或许正是我们从出生到现在不断进行不曾停息的事务.你不能漠视这种普遍的规律正在驾驭着我们,让一切变得安分守己.我们不敢尝试用头去突破保鲜膜时的抵制感,我们也不会可以让自己坠入某个深渊而体会生命的万劫不复.正如tarek所说,你不在这个境遇里是体会不到里面的深仇大恨.关于一个老人的蜕变,多少缺少新意,于是导演就让这个老人卷入一起非法移民风波.有趣的是,walter还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的专家,只不过国际局势汹涌向前而他却总是停滞.喜新厌旧还是悲春伤秋,季节总是轮替,于是我们就借用季节之名放纵自己从不专一的情感.影片的配乐很是对称,从一开始的钢琴小曲伴随行云流水实质枯燥无味的生活,再到非洲鼓和老来悄的激情四射.当tarek进去冤狱之后,重又回到了钢琴的缠绵和纠结.不论导演的政党色彩如何,讨论移民问题的用意已经大致彰显,而影片真正动人的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取舍.walter变卖了钢琴,扛着非洲鼓在地铁站台中用与年龄极不相称的激情演奏,最后身影被奔驰的列车击得粉碎.或者这是所有"安逸症候群"们所无法想象的画面.当一个人丢弃古典乐而去找寻另一种"鼓点",是否可以说他背叛了自己的阶级.外来移民是一个独特的阶级,他们可以用纯手工的手链占据你的手腕,也可以破窗而入占据你的生命.在美国社会中,所有的等级和阶级都不是那么泾渭分明,即便他们心中存在自卑或者自持.
我还没有中年男人的心境,不过最近倒也挺自闭的。
有些人就这样见了,然后过去了。
而却是改变或者影响你的人。
必须说很闷,没有放那么多的桥段,反而感觉真实了。
话说很久之前,也对非洲手鼓感兴趣,太有节奏感了。
不过电影里的似乎节奏单一了点。
最后的航空公司广播是内嵌广告吧,如果换成中文的就引起很多人反感,这应该归结于我们对“东方航空”之类太熟悉太敏感,实际上国内外都在干这事赚钱。
之前看过类似的一个电影,一个极有时间观念的教授被老婆调了时间而改变了余生。。
靠,想起来了《混沌理论》。
不过此为侧重遇到朋友,人生有好的转变;彼为未来的不确定性。
别涕零了,没人点的。
我曾经以为自己很难适应一切新的事物、环境,还有人。
事实证明很多东西不必去适应,到了特定的点,一切都会自然而然。
但显然我的手机不这麽想,所以一来这里它就坚贞的挂了,它才三岁,还是个孩子。
我现在住的13楼,窗外右侧,不远处的西江大桥,上边走汽车下边通火车,也是一整天呼啸叫不停。
往左看的江边,是一片宽阔的沙地码头,我刚来时每天下午五六点,那里都会聚集百来号人,游泳、谈判、拍拖、打坐、遛狗……一派不亦乐乎热气腾腾的景象。
往后人数愈少,今天下午站在窗前看,只不过寥寥十数人。
打开房门往左走,走廊尽头的窗下,一大片正在施工的建筑工地,我知道它的工期,每天用手机(新鲜的,还没满月)拍下一张照片,记录一块平地拔地而起的点滴,它们告诉我,这一刻,这些刻,你鸭在这里。
几天前看了部电影《人生访客》,说的是,一生里你会遇到很多人,擦肩很多人,但能令你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能令你变成现在这个你的,仅仅是屈指可数的几个人而已。
看完这部电影,我想了很多很多……跳跃一下,小学四、五年级经常拿这句做作文的结束语,搞得班主任很烦我,猪TT(读踢)你能不能不要这麽有深度。
大哥,你是了解我的,如今我还依然这麽有。
我遇到的人很有限,因为我很挑剔,朋友与陌生人有着泾渭分明的界限。
我不喜欢武断的人、不喜欢依照自己价值观判断别人价值观正确与否的人、不喜欢长袖善舞的人,不喜欢自以为是好为人师的人……甚至,我喜欢的人,他们很好,但他们跟我厌恶的人也很好,我便会因此不再喜欢他们。
我知道我狭隘了,但为何非要那么社会呢,必须人尽可友麽。
就酱,我固执的驻守着自己的城堡,能分到多少蛋糕不言而喻。
现在回头看,这种类似封闭未必就是坏事,能让我节约出很多宝贵时间拿来合理浪费。
熟练的观众们都知道,是金子总会被抢的。
就在那样一个毫无预警晴天霹雳的夜晚,我如今的BOSS朝我俯冲而来,揪住我的辫子吼,你以为你躲起来我就找不到你了麽?
没用的,你那忧郁的眼神唏嘘的胡茬……就在那一刻,我决定皈依星座运程。
我无意朝未成事就站山坡上吹唢呐的人靠拢,我只是在说看完那部电影之后想的“很多很多”和紧随其后的省略号内容。
如果不是遇到这个让我做出改变的人,而是无足轻重转身即忘的某些个体,现在我在哪里做着一成不变的什么情绪是怎样波澜不惊表情又如何呆板单调,我都能一一描述出来,无非是枯燥、坚硬,无力撼动。
不是说现场的改变,到哪里都是一床一碗一筷,是关于心态和勇气的东西。
这条路未必能通罗马,罗湖指不定都被拦下,但至少我确定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还有随之而来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会因之后的成败得失而消逝。
除非谁拿富贵来淫我。
我现在坐在这里,回想这漫长的伏笔,如果不是两年半前义无反顾的,如果不是一年半前优柔果断的,如果不是三个月前误打误撞的……今晚的超女冠军也许就不是林妙可。
除了很想娘,很想俊泽哥,很想这一刻有个热水袋或暖贴,其余的都还好。
我能理解自己的思乡之情,所以隔天打一个电话回家哪怕只三两分钟。
但是不能理解每月都来的例假每次都能让我痛得这麽缠绵拖沓而我还拿她毫无办法。
淘宝上的医生特别叮嘱,来例假不能听音乐,于是我就把空调关了,胃痛总算缓和了些。
有肩周炎的朋友不妨试一试,活马当死马医嘛。
“伊~~瓦~~~”,只有我配得最像。
去年9月的时候,我在学校食堂遇到了Fan,他和他的女友在一起。
我起身朝他打招呼,脸上挂着笑容。
我肯定他是看见我的,然而他却对我视而不见,他从我身边走过。
从那以后我再没有和他打招呼,就算看见他只是一个人。
我们曾经是最好的朋友。
他会告诉我他花天酒地的爸爸,我会告诉他我最不愿意告诉别人的伤心事。
我们分享看过的电影,一起研究物理题,周末一起坐车回家。
我们曾经撕破脸皮地争吵,互相把对方拉到QQ黑名单里去,但最终我们还是一样,做回好朋友,还是能对对方说一些和别人无法说的话。
我们都有着相似的一些过去,一些经历,因此我们了解。
他是我至今认识过的人当中,最像“知己”的一个,可是我们却因为如此可笑的理由变成陌生人:他的女友觉得我们或许不只是朋友。
是啊,我们现在或许已经不再是朋友。
我们不只是朋友,还应该加个很俗的前缀:曾经的。
无论是蔡康永笔下从一号到九十一号的男孩们,还是彭羚用那清亮的声音唱过的情事,又或者只是迪安在路上搭过顺风车的喊不出名字的司机……每当看到这样的故事,听见这样的歌,我总是忍不住要感伤。
那些凡是可以用一个“过”字来形容的人和事,是或非,那些一旦提及就会涌现出的片段,那些可以称为过去,称为回忆,称为曾经的事物。
每个人的一生,据说要认识几万人,记住其中的几千人,最终只选择了里面的几百人,甚至更少作为朋友。
在认识与不认识的边界,总有人进进出出。
有些人突然闯进了你的场地正中你的红心,有些人却头也不回地跑走了。
Walter还是幸运的。
他遇见了一个让他改变的人,并且是往更好的方向。
原本的Walter,无所事事假装繁忙,对教了二十多年的同一堂课提不起半点兴趣,也没兴致和别人唠家常交朋友,简单来说,他不是在过日子,只是在混日子。
但他遇见了tarek。
于是故事就如此继续下去,Walter跟着tarek学会了打鼓,tarek因为非法居留而被逮捕,找律师,开导tarek的母亲mouna。
Tarek最终被送到不知何处,Walter一个人在地铁内,打鼓。
Walter是因为遇见tarek,才重新开启了内心,重新有了认真生活的激情。
他喜欢上打鼓,这种看着很简单,只要你敢于敲击就能发音带出节奏的乐器。
他帮助可谓素昧平生的tarek,做着一些在过去几十年来一直想都没想到的事。
Walter真的很幸运。
因为他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神秘嘉宾,一个让他重新爱上生活的人,一个改变了他的人。
我的人生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呢。
你的人生呢。
虽然很俗气,但却是现实:世界总是上演同样的戏码,错过,被错过,互相错过。
生命中一些曾经伴在身边的人,随着时间过去总是静悄悄地离开。
一个头大得像西瓜的小学同学,初中时代的同学版F4,曾被我带领全部班委罢工弄得很头痛的年轻班主任,还有更多我早已忘记名字,仅存面容或片段的那些人……还有已经提到过的Fan。
这些人曾经来到我的人生,可能来落井下石一下,可能来帮我一把,可能来teach me a lesson,可能来长居,也可能只是来打过场。
但无论如何,就算现在的我已经忘记,又或将来的我终会忘记,这些人始终走进来过,或多或少地在过去影响过我,改变过我。
所以我最不喜欢的便是,我是谁谁生命中的过客,谁谁是我人生中的路人,passers-by这类说法。
因为无论如何,这些人都不只是我生命中的临时演员,他们是神秘嘉宾。
Fan也是的,就算我们再也做不成朋友了,也曾是我的神秘嘉宾,是不可替换的角色呢。
我会难过,但只会难过一会。
因为谁知道明天这出戏会加进什么意想不到的角色呢。
一直很喜欢《神秘嘉宾》的歌词:我跟谁变得亲密 谁逐渐离我远去华丽演出共襄盛举 唯有你的背影友情客串 却留下刻骨铭心的回忆我搬到谁的隔壁 谁成了我的邻居鸣谢生命有你参与 笑纳我的邀请曲终人散 却写下不会结束的结局说不定哪天,就算看见fan和他女友在一起,我也会突然拍他的肩膀,对他说你好。
08年12月17日今天再看回这篇评论,再想起Fan。
想说的好像已经快要说尽了。
最想说的,如今只剩下一句,由陈奕迅唱出了:“奇就奇在接受了各自有路走,却没人像你让我 眼泪背着流。
”
好一般……
过于电视电影了。
开头部分不错,怪蜀黍特别拧巴,后面人物的变化交代不够充分,而且居然主旋律了。。。
感觉没拍出来本应该表达出来的内容,老头的转变也太快了。
电影里面的很多情节都是对现实最美好的想象,也有好人愿意帮助别人,但是我看到tarek母亲因为痛苦去教授房间并在床上相拥的时候真是满头问号,一个叙利亚的穆斯林妇女,和认识不到10天的男人相拥?虽然白头如新,倾盖如故的感情比比皆是,但是再怎么倾盖如故,一个中东的穆斯林妇女也不会如此啊
too preachy,而且一个正常的第三世界非法移民会不找一份稳定工作而去纽约打鼓?
很温馨
会出现?
他颤巍巍又小心翼翼坐近了那个鼓 轻轻拍了一下 他笑了 原来这么好听 看到这里我好想哭。本来已经功成名就了 还能因为自己喜欢就毅然在那么大年纪里投身于另一个从未在自己世界里开发过的领域 真是勇敢 真是榜样。
生命中的不速之客,是面对,迎接?还是拒绝、固封?
人本一家
无聊
YJ-D9+完整花絮
节奏比较慢,不太习惯。
好无聊好沉闷好老土。。
过客是个很残忍的词。。你甚至不能强留~~就像影片中被强行遣送的小伙子~在体制面前~人们显得如此柔弱~如此不堪重负。。。
how come everyone is so nice~
烦感情戏,男主是个压抑孤独的懦夫。就这个片子而言男主明明可以跟他妈结婚让他俩留下。
没有想象的好看,非洲鼓也没有绽放出让人向往的那种感觉。。。。总体一般
不对味,但是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