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影片应该改个名字,就叫激情燃烧的巴黎圣母院。
让看的观众一个个激情燃烧不已。
从头到尾充满着让文保窒息令消防心梗的各种无语事件!
我说的不是电影,说的是巴黎圣母院失火。
现在算是明白为什么法国是革命老区了,我一个中国人看得都要揭竿而起,更何况是法国人。
巴黎圣母院严格意义上说应该是法国的精神象征。
世界上还没有哪座建筑,既是宗教圣地,又有世界名著,还是名胜古迹。
一个为法国国王加冕的主教座堂,在三重buff叠满的情况下,居然能失火?
这个事情本身就很离谱!
更离谱的是,在21世纪科技发达的今天,竟然烧掉了?
看到影片中呈现的匆忙混乱和不知所措,真的是让人着急。
开屏就是文保单位禁烟区抽烟,无保护金属切割,经年垃圾堆积,易燃品随意堆放等多重雷击。
刚开始失火时,最负责的居然是只受过两个小时培训的代班临时工。
如果不是他因为不放心代码的问题去打电话询问了上司,估计这个火还不知道要烧到什么程度才能被人发现。
一个类似于1级文物的保护单位,消防系统频繁误报,居然无人理会。
屋顶冒烟,居然无人报警。
消防车被围挡挡住了,就不走了。
圣母院的院长把钥匙随身带,还忘记了密码。
教堂顶上在失火,下面居然还点着蜡烛。
法国人做事真的是让人大开眼界。
我估计一开始导演是想宣传一点法国消防伟光正的东西,但是估计后来自己都看不下去了。
消防总队的队长不是担心巴黎圣母院会不会被烧毁,而是担心媒体和政客那边的问题。
不过最震惊的是,他担的心居然是有道理的。
领导来检查,居然搞了一个共享屏幕。
让那些自以为是的政客以为是自己在指挥,避免干预实际的救火情况。
不愿意为了抢救文物而让队员冒险。
想让法国总统马克龙替他下这个得罪人的决定。
果然是两场大火在烧,太刺激了!
云梯也没有,水压也不够,人还到不了。
消防员上去以后既没有水也灭不了火,还险些被困在屋顶下不来。
巴黎圣母院里左一个门,右一个门,每一个门都还要上锁,而且都还要上不止一个锁。
锁上了以后也没有人来开门,非要人走到门前进不去了,跟下面通知,才有人上来开门。
圣物也找不到,找到的还是个假的,最后眼看着教堂硬生生的被烧塌。
因为担心钟楼快要烧塌,所以就不派消防员上去。
最后还是要不听话的消防员上去亲自看过以后主动请缨,才肯答应派人上去。
作为观众,真的看得是又气又急。
导演用混合伪记录片的模式,巧妙的表达了他认为圣母院被烧毁完全就是人祸这个观点。
稍微吹捧一下法国消防,估计也就是为了平衡影片的政治立场吧。
覆巢之下无完卵,虽然大家都不是祸首,但是也没人无辜。
圣母的表情早已说明了一切,人类真的是愚蠢又悲哀!
这部电影真的不错,看之前以为会是无聊的纪录片。
可是看的过程中我真的痛心疾首。
刚开始所有的一切都像是在说圣母院着火好像是一种必然。
明明有好多次机会可以灭火。
看得我直叹气。
后面马克龙饰演马克龙,以及指挥官说到:“我们的队员可以为了拯救他人的生命付出一切,但没有任何一位消防员值得去为这一堆破石头献出生命,任何石头都不行。
”真的是不落传统的主旋律电影的俗套。
最后巴黎人民在河边唱圣歌,真的很打动我。
《燃烧的巴黎圣母院》,2023年最“燃”的电影。
一方面是真的烧起来了,另一方面也有点主旋律的味道,挺鼓舞人心。
有意外之喜的电影。
是我第一次看这种类型的电影,半纪实类的剧情电影。
取材自巴黎圣母院大火事件,电影剧情应该是从历史资料中提取了一些片段进行了故事方面的艺术加工,并且在成片中加入了历史的影像资料,大概是这么个形式。
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看看虽然电影没有很紧凑的结构,但是有很紧张刺激的节奏,前后之间联系很紧密。
即使镜头中的故事是忙乱的,但是导演的视角是有条不紊的。
再加上出色的配乐,将当时的气氛烘托到了极致,对荧幕中发生的一切难免捏一把汗。
再加上今天的IMAX荧幕,将巴黎圣母院这一八百五十年的风貌尽数呈现,从烧毁之前再到最后灭火,建筑与历史结合的美感,直观的体现在荧幕上。
并且电影中的灭火情节部分我觉得拍的挺好的。
不同于东亚的消防员情节,他们更像是对待一份工作一样去面对,他们愿意为生命牺牲,却也不做过多无谓牺牲。
你能感受到他们的奉献,但是他们不会被刻画成神。
他们只是竭尽自己所能,去拯救这个他们热爱的世界。
导演没有刻意去制造矛盾和苦难,只是让消防员们一个一个去解决问题,虽然没有刻意煽情,但是等到钟楼上肆虐的大火,在画面上逐渐减弱,直至黑暗重新回到曾经卡西莫多待过的钟楼,真的跟消防员们一起松了一口气,也有点小庆幸。
有历史片段的纪实,还有故事主导的节拍,确实是一部出乎我意料精彩的电影。
刚好后排坐了一个法国友人家庭,感觉自己好像真在法国见证这个历史事件。
看完对巴黎的交通太失望了。
很纪实,很有压迫感和紧张感,从起火到救火整个过程,映射了法国社会的现状,互不相让的车辆和行人、施工的街道、管理的疏忽,都暴露了耽误救火的情景,救火过程中的紧张氛围渲染得很到位,浓烟大雾以及融化的铅水都让救火难度增大不少,影片当中真正的主角一直都是巴黎圣母院,人类历史的瑰宝最后在经历了大火后更显宝贵,结尾个人认为结束得有点突然,如果再拉个长镜头会更加舒服
看的时候一人包场了,看得对废物法国人火冒三丈。
前面可以说是安全隐患大合集Be like燃烧的烟头,破旧的电线,随手放置的易燃易爆品,显示错误起火地址的报警器,没怎么培训就上班的安保人员,消防车出动行人车辆不让行,到场发现消防栓年久失修水压不够,调船去抢救结果有水闸,云梯不够高从外省调堵在路上,高科技巨人灭火机器人是废物……还有所有圣物藏品用的钥匙保管,有800把钥匙在一个人手里,起火时候那个人在凡尔赛,等他经历波折赶回来拿到正确钥匙进去抢救荆棘王冠的时候,忘记保险箱密码了!
给另外记得的人打电话,结果因为围观起火的人太多网络堵塞打不通只能发短信,等回复的时候手机电量只剩下2%!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消防队上将把所有进去救火队员撤回来然后跟马克龙说我不能牺牲人命去救石头,最后的办法是志愿者敢死队但是必须你下命令了这是你的责任,马克龙没说话过一会有人来给上将说他沉默就是表示默许了🙅🙅🙅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人>艺术品>圣母院“消防员无人伤亡,1500件艺术品完好无损,巴黎圣母院没有倒塌”人本主义烧了没关系活着最重要!
“今天再造,八百年后又是文物”短评加图。。。。。。。。。。。。。。。。。。。。。。。。。。。。。。。。。。。。。。。。。。。。。。。。。。。。。。。。。。。。。。。。。。。。。。。。。。。
学校每月放映会看的。
转来行政岗之后看这部电影有了不同的角度:这是一次考验标准工作流程的熟练度、不同职能部门调度的配合度、应急预案的完备性、掌权与放权的平衡度、公信力与公民责任的微妙反应的硬战。
历史事件从上帝视角回看总会给人一种大声说“当初就是xxx才会xxx”的莫名自信,不过坦白说,如果这部片子是媲美纪录片的纪实程度的话,我感觉这个级别的动员和效果已经是不错的权衡利弊了。
如果非要事后诸葛,或许可以是这一些接连出错的行政细节:基层前线员工日常上报被无视导致狼来了悲剧、发现端倪但作为基层没有动力/能力干预的局外人心态、依赖逐级汇报信息不做现场调研的寻租/甩锅心态、事不关己攞景赠兴的看客心态、逐级汇报/授权/强制力在紧急状况下的拿捏尺度过于保守…那个唯一掌握钥匙的人此刻不是庄严神之人,反倒是呆板简陋的行政机制下生出的傻叉蛋子,即使在神的圣殿里,单一授权与现代化机构的风险管理机制相比显得力不从心。
所幸影片安排了勇敢突破官僚体制压力、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而大胆谏言的基层消防员一桥段成功给救火/救文物/救人类文明一个结局。
不过我在想当年现场冲锋陷阵的有多少可以真的豁出去逞“匹夫之勇”,“用人命救石头”这笔帐应该在每个人心中都未必是一个计算结果,那么文物抢救事件的结果,就要取决于用哪一种计算方式了,而这件事最重要的起因应该是平时对教堂的维护投入就很不足,从铺设的现代化监控设施有但没用就可见一斑:老化的电线水管、缺失的摄像头、具有巨大安全隐患的旧式门机关设计、重要物件存取流程的繁琐冗余、施工工人及工作人员素质和公民责任良莠不齐,换句话说,对于拯救这座需要用人命换石头的圣殿,前期是否有视其为同等重要的对象去做预防性保护呢?
说是行政灾难,更像是一个注定的结局,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堪一击的朽木被击碎主要还是因为它腐朽了。
整部片子看得很舒服,节奏适宜、没有尴尬及令人生厌的感情纠结和角色过分雕花,把事情交代得清清楚楚,个中滋味点到为止,留给观众自己衡量这次文物抢救的是非对错。
题外话:从没去过巴黎的我在这部灾难片的航拍镜头中依然对它心驰神往:马赛克街道贴砖、放射性的建筑街道布局…单车缓慢穿梭在大树夹道的林荫路上,流连近两千年的历史底片,透过这些砖瓦石塑,仿佛簿记上的雨雪风霜也近在眼前。
1. 巴黎的气质,自由 随意 所以艺术 所以混乱。
消防栓漏水 消防车不足 没水 价值连城藏品钥匙只在一个人手中 反复狼来了式火警 路况 街区 对消防员生命的看重重于百年地标和藏品。
这些都毫无效率,放在中国牺牲几百个人也要第一时间救回的程度。
但是还是那句话,这些都是巴黎人的气质,对自由和生命的追寻 一次次革命 没有这些甚至不会有圣母院。
作为中国人我其实一直都觉得巴黎在吃老本,但是,战狼式全力扑救真的比看着它毁灭更好吗?
2. 我不是基督教徒,从石膏圣母像和植物编织的荆棘皇冠中看不到神的存在。
但看完这个电影我觉得,如果他真的存在,不在历史 考证 和景点中,他存在于人们相信他存在 为之眼含泪水寄托自己的愿望 为之受苦 疼痛 爱 和流血 为之一同唱圣歌共享命运的时刻中,god is a verb
我是从建筑历史的视角来看这部电影的。
以以前书本上讨论过的原真性(Authenticity)、纪念碑性(Monumentality),从未如此真实、如此巨大的在我面前轰响。
法国人借着电影中角色之口讲出:“我的队友可以义无反顾的为另一个生命牺牲,但不会为一块石头付出生命,无论是什么石头。
”“建筑倒了可以重建,人的生命消失了就没有了。
”纪念碑性并不在于高大雄伟的建筑本身,而在于其中所集合的人类共同意志和劳动,在于其内在的纪念性,“能够表达人类最高文化需要”。
电影中没有个人英雄主义,而是一幅丰满的人物群像,每个人都在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并且彼此信任,彼此照应。
让-雅克·阿诺导演对于戏剧性和真实性的平衡及克制的表达令人赞叹。
故事、剧情、半纪实取材自53min的纪录片《巴黎圣母院火灾全纪录》,2019年的巴黎圣母院大火事件,形式类似HBO美剧《切尔诺贝利》。
2022年法国上映,豆瓣7.0。
《情人》《狼图腾》让-雅克·阿诺执导纪录电影,以一位圣母院员工视角切入,客观冷静地重现当时发生的前前后后。
以多重视角和大量现场画面,沉浸式再现巴黎圣母院大火发生的24小时。
影片中有关教堂部分的实景拍摄,都取自于布尔日大教堂和圣埃蒂安教堂,后两者同样是有着上千年历史的第一批哥特式天主教堂。
缺点:散点叙事使之失焦,纪录片本就不易,更不论是故事片,从人祸、自然事件的多方面猜想,涉及表现少数族裔法兰西文化的包容性,zf的怠慢,圣母的凝视,又以观照社会的纯洁的孩子结尾,刻意的批判使故事落于俗套,让-雅克·阿诺的才华,去拍动物世界吧。
向尽职尽责的巴黎消防员致敬
看之前没看导演是谁,觉得电影虽然写实但确实没啥可靠性,甚至后面都只能拉着看。看完知道了导演,大师为啥会以这样的形式去呈现,确实也不太明白,完整的去还原一个火灾过程作为电影来说确实也挺无聊的。
酒店电视
安全生产教育片(真的很想痛骂法国人)
IMAX四连第二部不明白为什么要做成IMAX,感觉没有什么特别需要观看效果的地方。剧情也乏善可陈,感受到了法国人的自由散漫,以及诸多巧合造成了这场大火。
施工现场随意丢弃的烟头,第一天上班的安保人员,老旧不靠谱的报警系统,堵在路上的消防车队,妨碍交通的各色行人,爆胎的velib,拿错了的couronne,忘记密码的regisseur ,一级又一级没啥用的行政,最后还是靠几个消防员殊死一搏扑灭了le beffroi nord的火,无数槽点确定真的不是在自黑嘛!开头错过的那么多时间,圣母院就在那里烧啊烧,但也不知道几分是演绎唉。
浪费我的钱和时间,拍个纪录片会怎样啊(另外马克龙好帅啊)
也太流水帐了,昏昏欲睡
半纪实(指紧跟时事并且插入了很多当时的真实影像)+剧情,没有像某国同类型片一样过分强调主演,视角一直紧紧围绕着巴黎圣母院从起火到灭火的全过程,宗教人士、工作人员、消防人员、社会群众乃至国际社会为了一件事而揪心,十分群像化地完成了本片,出彩的当属节奏把控,观看全程一直让人很紧张,但除此之外并无其他亮点。
我是不能想像故宫着火相关部门敢这样抓马地救……以及最后消防员拿着水枪灭火BGM是耶稣基督是救世主,堪比疫情时在教堂消杀那张照片。
印象最深的就是水打钟
永远会在看到尖塔倒下的那一刻泣不成声。但也就仅此而已了,这个选题还能拍成这样也是超出我想象。不论是做纪录片,还是再放开自编剧情去讨论生命与文明之间的抉择,甚至哪怕是圣母院燃烧的特效都值得一看。然后偏偏做了这几者的杂糅,消防过程混乱不堪,不是指角色在灾难面前的处理,而是镜头配乐和叙事节奏,可以说是杂乱无章的流水账;燃烧场景大量选取视频资料(or伪纪录片?),但作为电影素材看多了实在乏味,既未展现出圣母院恢宏悲悯,又被糟糕叙事淡化了现实本身的冲击;至于观点输出与价值观的冲突,情节本身没有发展到必须做出抉择的程度,再怎么宣扬生命至上都没有落脚点——虽然我个人完全认同这个观点。最后,一句题外话,“堪称奇迹的是没有一个消防员死亡甚至重伤”。
剧情和技术层面都夸不出来,这么重要的真实事件改编,拍成了邻居家老房子着火即视感,虽然有很多气氛渲染,但真的无法入戏。
讓-雅克·阿諾是一名頗難定位的法國導演,其執導履歷包含了形形色色的各種片子,從《玫瑰之名》到《熊的故事》,從《情人》到《狼圖騰》,簡直不像是出自同一人的手筆。此次他選擇災難/傳記類劇情片而非紀錄片的形式來處理四年前的聖母院大火,是比較聰明的做法,如此製作的難點在於將真實的紀錄影像同新拍攝的劇情影像完美交疊,這方面本片完成得不錯。對聖母院大火的反觀通常有兩個角度,一是走文藝片路子的對歷史建築、都市空間、宗教情懷等的歌詠與懷舊,二是對應急管理體制的可靠性和官僚主義,以及防災減災、文物保護預案系統的有效性的政治反思。本片在這兩方面都沾了一點兒,從正面的角度說是情、理兼備,另一方面看則是有些不上不下,這也導致影片的整體觀感頗為平庸。2023年4月27日23:10於嘉悅富基廣場11號廳,次日該片於本市下映。
艰难打4,事件本身的回顾让死去的记忆又来攻击我并成功。否则的话导演拍得真的一般,太多cliche的小插曲感觉没什么必要画蛇添足。
什么狗屁电影
揪着一颗心看完了。一眨眼,已经过去了三年。
巴黎圣母院的燃烧加上这三年的经历总结一句话,想干啥就干点啥,别犹豫。早晨九点半那场,本来以为会睡着,没想到很认真的看完,围观的群众都只能看到燃烧的大火和浓烟,而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这部影片力图用纪实的手法去还原时间,更像是一种隐喻,法国经过黄马甲,岌岌可危,但却屹立不倒。
商业灾难剧情片,bc映后导演好会说话
前半段紧张紧凑,但是后面慢慢就松了,以救出真荆棘王冠为分界线,倒是没有过度歌颂英雄或抨击官僚、警察,就是比较详实的纪录了巴黎圣母院遭劫那日的始末,特效做的不错
在拍传记片的时候嵌入大量虚构情节并非无法接受,但大部分情节都刻意得实在难以忍受,群演棒读腔也很重,弦乐还一直在强行烘托气氛,看得好累。叙事混乱,拍出了流水账赶场子的感觉,分明是真实的事件却让人看得无法进入,远不如当时看巴黎圣母院燃烧的随便一张照片来的震动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