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了比《热辣滚烫》和《百元之恋》,发现贾玲的本土化落地洁净了很多。
《百元之恋》的丧有环境的丧,一个个的,都不止女主一个,同一个便利店里有被辞退后天天等过期食品的疯女人,有被前妻抛弃的落魄男人。
塑造环境的脏,是落魄男人给女主两拳后实施性侵,还有男主来便利店吐了一地。
贾玲的改编一方面是洁净了不洁,另一方面是吃透了一切会让女性不舒服的点,进行了规避和改编。
被猥亵,一拳打倒对方而不是被打倒。
恋爱脑就是做饭给对方吃,和自己奋斗形成对比。
而百元之恋》女主则是被男主烧的一顿饭感动到哭中带笑(最近发现白粥姐原来最早是日本进口,从《恋爱世纪》到《百元之恋》都是这个套路)。
妹妹也特意给姐姐评价“容易嫁个好男人”这不得不说是吃透当下的热点,而《百元之恋》妹妹看比赛只有“打回去啊”“站起来啊”,亲人还是会向着她,男主也是,所以最后会原谅吧。
贾玲安排的学拳步骤基本上是人生一步一步坍塌,最后废墟上开始学拳,对男主的幻灭是其中的一环,但是不是最重要的。
(还是觉得豆豆那个片段一般般。
)《百元之恋》开始学拳要更早,糟心事与学拳齐头并进,并不因为开始学拳,男主和性侵这些糟心事就自动消失,男主先是主动约会女主又暗戳戳贬低她,再到第二次主动送票比赛失败,同一天女主被落魄男性侵,男主失业后烂醉被女主捡回家,最后找到新工作兼对象立刻甩了女主。
贾玲把男主比赛失利、睡在一起合为一天,男主比赛幻灭和老板猥亵,再到答应豆豆合为一天,最后是节目背刺又一天。
《百元之恋》其实没有减肥这部分,同样有的只是报名比赛和不停练习,而《热辣滚烫》为了减肥的春夏秋冬部分压缩了情节,让人物外观变化更加直观。
《百元之恋》里女主父亲来找女主,说女主不一样了,观众自然会感觉到女主眼神里的精气神不一样了。
《百元之恋》和疯女人的女性互助其实很有意思,女主一直悄悄瞒过店长给疯女人过期食物,最后还为了她揍了店长被炒鱿鱼,刚好疯女人拿刀来抢劫,劫富济贫,颇有侠女滋味。
《百元之恋》女主教小侄子的部分也有意思,一下子看出小侄子还在被霸凌,就教他每天练500组出拳,十天后去报仇。
想起《西出玉门》叶流西教肥唐打架。
保护了自己,也会想要帮助周围人自救。
男女主形象或多或少也有区别。
《百元之恋》女主是麻木和无力反抗。
男主是个普普通通看不起女主但是觉得她好拿捏的渣男。
《热辣滚烫》女主是温吞善良被欺负。
男主是假清高假装有理想实际一秒向钱低头还没水平没能力。
贾玲改编的有些部分感觉在匠心和匠气之间徘徊,情节大致相同,桥段有所不同。
很喜欢贾玲偷偷抽烟还要假装自己是个好女孩,用烟烧掉衣服上的线头掩盖自己的幽默感。
当时我还腹诽男主不行啊,他私底下烟酒都来。
让外卖员带垃圾下去的那段就有些匠气。
垮掉最厉害的莫过于完全新编的上电视台的部分。
从父亲谈话到回去工作到重逢追上男主,开始原地练拳再到疯狂练习,剪头发,最后走过长廊,几乎一模一样还原,原作设的爽点和节奏铺垫本身就很厉害。
贾玲将侧重点放在了最后的闪回,花了大的巧思,营造煽情,电影院看哭得我停不下来。
原作把“好想赢”放在最后边哭边喊,改编多了“要赢一次”这个合理的出发点并宣之于口,让周围人都知道,可能不太合失败者的心理,但是更合戏剧的需要吧。
发朋友圈,告别男主,的确不丧了。
《百元之恋》看完还是会被这么丧震撼到,回归生活,都没赢,但是也能更好一点。
不知道多少次下定决心,吃完晚饭后一定要去散散步,当然最好是跑上几圈,即使减不下几两肉,锻炼身体总是没错的!
然而——买来的死飞只骑过三次,羽毛球拍拿起来一层灰,工作三年存了勉强五位数,学人家买股票瞬间被套牢。
上班一整天哈欠连天,半夜一点却对着手机睡不着。
最要命的是,韩寒的狗开了生日趴,王思聪家的碧池王可可带着两只iWatch,连微博上的营销号都可以靠猫狗挣钱换豪宅。
……这什么世道,竟然真的人不如狗!!!
真是无语问苍天。
一边狂吃零食一边45度角仰望天空止住眼泪,我看完了这部《百元之恋》。
光看海报也知道,这部电影的颜值相当不高,女主角的脸是大写的“半死不活爱啥啥”,跟满大街的行尸走肉没两样。
为什么叫《百元之恋》?
千万别往小清新的地方猜,所谓的“百元”,其实是日币的100円,按照前段时间“破五”的汇率来算,也就值人民币五、六块钱。
女主角斋藤一子,32岁,不修边幅的女汉子(其实并没有多汉),没有正经工作,整天窝家里玩游戏,被家人嫌弃,老处女。
在她看来,她自己只值100円。
而在电影的前半部分,她烂泥一样的生活状态,麻木的脸,也确实让人觉得不值什么钱。
连自己的名字和妹妹的名字,也简单得如此随便:姐姐:一子。
妹妹:二三子。
和二三子大打一架的一子,从家里搬了出来,在自己常去的便利店做起了收银员。
大概就应了那句话,极品总是成对、成堆出现的。
百元店的同事和常客们,也个个是奇葩。
店长患了忧郁症,同事话唠又猥琐,还有个因盗窃被开除的大妈,总是厚着脸皮回来拿快过期的食物,勉强算是可爱。
就这样过下去了吗?
一子根本连想都不去想未来。
三十多年都这么过来了,还能怎么样呢。
又不是好莱坞的励志轻喜剧,麻雀攀上富豪变凤凰,智障成功跑出一片天。
就这样自暴自弃下去不好吗?
更惨的是,有些普通人的人生,在捱一拳后,通常会捱更重的一拳。
32岁的老处女一子,被猥琐的同事强暴了。
她的反应却是一边喊着“好痛好痛好痛…”,一边麻木地去上班。
……被强暴为什么还能如此淡定?!!
大概因为,她已经被生活强了32年,连愤怒和屈辱的情绪,都来得比常人缓慢。
那么,如果有男人主动来约会,答应吗?
当然!
要求约会的男人狩野,是一子偷偷看了好多眼的拳击手,即使37岁了、长得一般赛绩又差,在只值五块钱的女屌丝看来,也是妥妥的男神。
于是,不仅要约,还特意买了一套新的性感内衣——这才符合约的基本素养啊!
屌丝们的约会,即使只是坐在小破货车上,也开心得想笑呢。
女人不管年龄多大,即使再颓废的外表下,藏的也可能是一颗玲珑少女心。
感冒的时候并不想哭,而在男友亲手做了一大块咬不动没味道的肉时,一子哭了。
特别是男人凶凶地说,“装什么可爱啊,小心我揍你”时,心跳扑通扑通的让人害羞。
观众们也不禁陷入幻想,大概这个不怎么样的男人,可以把快腐烂的女主角从烂泥里拔出来了吧。
然而,当初次约会被问到为什么会约一子时,男人的回答是:“因为觉得你不可能拒绝。
”太残忍了吧!
这和想象中的剧本不一样啊!!!
败犬的人生,面对的还可能是组合拳。
在你忘乎所以的时候,重重地打上你的脸。
原来,根本没有所谓的爱情降临,甜蜜是幻觉,拥抱只是短暂的相互慰藉。
狩野和一子好了没几天,就被街上的豆腐西施拐跑了。
啊原来只是骗炮,并不是谈恋爱啊。
一子依然丧着脸。
惨,还能更惨吗?
反正……也被打脸打习惯了吧。
这一次,只不过是把脸凑得太近了一点。
所以,还是继续这样过下去吗?
事业不成功、做男人也很渣的拳击手前男友,倒是给一子打开了新的大门:拳击,看起来很有趣呢。
一子把对爱情的憧憬和生活的愤懑,全部转移到了拳击上。
废柴,也有想成为斗士的时候。
掉在地上都懒得捡的百円硬币,也会有想闪光的一刹那。
虽然,她已经不年轻了。
为什么想打拳呢?
渣男曾经问。
如果是偶像剧的话,答案应该是,“因为你啊”。
而一子的回答还是那么另类滑稽:只是很喜欢互相搏斗、互相拍肩的那种感觉……从一子站上擂台的那瞬间,整部电影的画风陡然一转,暴走高燃。
她扎起头发,练习步伐,连买菜的时候都可以随时出拳。
女胖子抖落一身肥肉,变成了真正的女汉子。
连电脑屏幕前看客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她都loser了这么久,按照正常的励志电影,也该绝境逢生,焕发又一春了吧。
然而这部电影熬的鸡汤,没有加特浓的鸡精。
所有剧情都如草泥马狂奔,奔向你预想不到的方向。
你开始和一子一样期待,期待一场淋漓酣畅的胜利,期待她和其他拳击题材电影的主人公一样,即使开头被打得鼻青脸肿,最终也能笑着被抬出赛场。
导演却调皮地说,NO!
虽然我们的片名叫《XX之恋》,但完全不是走甜美小清新风的哦鼓点激昂,一子目光炯炯,一扫之前的颓废丧气,昂首走向自己的擂台。
我们幻想着,她也许会一战成名,就像别的电影里那些司空见惯的天才一样。
但是《百元之恋》很任性。
练了一阵子拳的一子,被职业拳手打得鼻青脸肿。
虽然在最后一回合,打出了自己最拿手的左勾拳,却依然输了比赛。
输了比赛。
输了。
人生真的很艰难,偏偏还有人喜欢来拆穿。
老教练说,以后不要在寂寞的时候,说什么老娘也曾燃烧过,很让人不爽。
这场比赛我很喜欢,老教练又说。
人生不是你想赢,想赢就能赢。
反而,像一子挂在嘴边的“好痛好痛好痛…”才是常态。
说好的不打脸呢,生活却顺便揉乱了你的发型。
真是,想想就气到胃疼。
电影结尾,渣男前男友来接一子,一子终于又哭了:“比赛打输了,好想赢啊,好想赢啊……”好想赢一次啊,这不是我们loser的内心呼唤吗?
我们从小就会背那句:真的猛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一直觉得,下半句应该接:废话,不面对难道去死吗?
这部电影就完全呈现了我心中的“下半句”。
片尾曲也用懒懒的语调,讲透了人生的道理。
完结是因为开始过 失败是因为战斗过 分手是因为相遇过 这些道理我都懂 连马云都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当然看他说这话也是蛮生气的)虽然现实中,我们见鬼的几率比实现梦想还要高。
饰演女主角“一子”的,是被网友们称为“日本黄渤”的安藤樱。
本人出身演艺世家,29岁,凭借本片成为日本影坛又一个年轻影后。
突然想到,高晓松费了好大劲减了肥,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你,至少比高晓松长得好看吧?
《百元之恋》其实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励志电影。
但是它通过电影,很好的回答了一个问题。
也就是我文章标题里这句话:明明是赢不了的事,为什么很爱值得去做。
在《百元之恋》里,安藤樱扮演的一子,很明显是一个心理有问题的人。
当然由于种种原因,她不可能去看心理医生,所以也不可能有明确的诊断。
但是几乎可以确定她的心理状态,至少是处于不健康的状态。
她和很多人一样,与人沟通有障碍,无法融入社会,生命能量严重的被压抑了。
这其实和她生活的社会阶层是没有关系的,很多生活在她这个阶层的劳动人民也不会像她这样。
一子的妈妈,妹妹也都是普通的劳动阶层,也都有各自的难处和痛苦,但是她们的生命能量基本是流动的,是有勃勃生机的。
人的心灵要有能量,就像水一样,是要不断流动的才能有活力。
但是一子的心灵是一潭水沤在那了。
它不流动,可能还加了盖子,完全成了一潭死水。
安藤樱厉害就厉害在,她的肢体的表现力简直是绝了。
一个人的内心是一潭死水,让她通过身体展现了出来。
在前半部分,她的身体一直是蜷缩扭曲着的,那不是躺平,躺平可能还是舒展的。
她的身体是则完全是紧张,不舒展的。
她在深夜里骑车去便利店,你甚至不能说她像个幽灵,更像是一种丑陋的爬行动物,实心儿的,慢吞吞的,皱成一团的东西,让人看了很不愉快,但这就是一子内心世界的一个外显。
只是很多人不知道,其实人的内心状态,是会直接通过无意识的姿态表现出来的。
观众不知道32岁的一子的前半生发生过什么,但是她目前就是这种状态。
她内心里是有生命力的,也是有攻击性的,甚至可以说是暴力的,但是这一切都被困住了。
外面的人是不知道怎么砸破这个困住她的东西,把她内在的这种能量释放出来。
她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办。
而且很可能家人是害怕她攻击性这一面的,估计她自己也害怕。
总之这个攻击性就被完全的压制住了。
直到她开始打拳击。
我曾经在书里写过,暴力这种东西,其实只是人类保留的兽性里的一部分。
它本身是没有正义和邪恶之分的。
只不过看你用什么渠道去释放。
你去霸凌弱小,去犯罪也是暴力。
去当军人,做警察也是暴力,去做武术运动员,或者拳击运动员也是暴力。
但它就在那里,它是存在的。
如果你不释放,那就是向内自我攻击,或者拼命压制它,一子最初的精神状态,其实就是这样做的其中一种结果。
相信我,如果她自己的内心深处没有暴力倾向,她是不会去打拳击的。
所以拳击给了她一个释放和宣泄的出口,她的心灵之泉开始慢慢的活动了,她内心的兽性开始被唤起和确认,她的生命活力也渐渐开始恢复。
《百元之恋》好就好在,它不会编一个奇迹出来欺骗观众,拳怕少壮是一个客观规律。
一个32岁的女人,第一次参加拳击比赛,根本打不过一个经验丰富的年轻小姑娘,这是一个事实。
所以教练一直说她打不过,她也真的就是打不过。
她赢不了就是赢不了。
但是这场比赛还是把我看哭了。
比赛打了三局,前两局的时候,一子甚至都不敢还手。
一直在挨打,一直在躲。
当时她妹妹在台下看着,一直在说一句话,你倒是挥拳啊,倒是打一拳出去啊。
到了第三局,她终于向对手挥出了拳头。
相比于比赛的输赢,这一拳才是她人生的重要的一刻。
那意味着,她的兽性终于能被释放了,她终于敢竞争了,她的心可以自由了。
然后在被打得鼻青脸肿之后,她挣扎着爬起来去拥抱对手,拍拍那个小姑娘的肩膀,说谢谢。
这是一个仪式,她完成了一次真正的人和人之间的交流。
她活过来了。
见到男人,她像孩子一样痛哭,说自己好想赢啊,好想赢一次啊。
可能在很多人看来,这只是一个人失败了之后的沮丧。
但其实,一个一直压抑自己的人,如果能够大声的哭出来,大声的说出自己好想赢一次啊。
这个行为本身,就是重见天日,重获新生了。
我看到很多人吐槽这个结局。
但其实这是最合理的。
因为在一子的生活里,其实她是找不到第二个人,能听懂她说的“好想赢啊,哪怕赢一次也好“时的那种心情的。
她也是知道,他肯定懂她的这种心情,才会那么哭的。
一子在别人的面前,是不会这么哭的。
因为即使是父母妹妹,也未必能明白她。
憋在心里的话能被听到,被人懂得,是最大的慈悲了,不要受限于男女去看人心。
那痛哭的一刻,大声说出来的一刻,可能只有经历过这样的困境,生命能量曾被深埋在地下的人才会明白。
我们的攻击性需要被承认,被允许,我们的天性需要得到释放,要自由和解脱。
没有这一点,人是不可能得到幸福的。
所以《百元之恋》不是讨论赢不赢的,它揭示的是生活更本质和更深层面的问题。
同时也揭示了体育精神的本质。
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喜欢一项运动,这辈子也不可能达到什么成就,不会有什么奇迹发生,但我们依然需要它。
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想赢,还因为我们想自由。
一个人不一定非要赢了,才能做自己。
砸碎牢笼,把你自己放出来,那就是自己。
一看这颓废女屌丝般的海报,呼之欲出!
此片肯定不是煽情的傻逼片!
原以为,一子那一记有力的左勾拳,会改变她32年来废柴般的人生。
那一瞬间,我都帮一子想好了,赢到底是什么滋味:百般努力后的握拳嘶吼,还是歇斯底里的嚎啕大哭,哪种都可以向观众证明,老娘我当了32年的loser,终于赢了。
然而,影片并没有像一般的励志电影一样让一子赢。
一子明明出的是一记强劲有力的左勾拳,已将对手打倒,但对手对手的实力实在太强劲,站了起来反倒给没有防备的一子致命一击,一子倒下。
到这,我以为比赛结束。
这个时候,一子神奇地又站了起来,微颤颤地说道:“我要赢我要赢我要赢我要赢我要赢我要赢……”就此,比赛结束,一子又一次在她惨痛的人生中失败了一次。
先不说被猥琐大叔强奸,也不说被男人甩,更不说和家里人闹矛盾,一子这个角色身上所表达的这一类人,是生活中的失败者,他们与社会脱节,思想极其简单。
他妈的,老娘不是想赢一次么,有这么难么!?
难。
有些人一生中从未体验过成功的喜悦,不是因为他不努力,而是这个社会太苛刻。
赢的方式有很多种,有人却偏偏选择自己不擅长的,动机常常是因为自己没有尝试过。
一子对那个男人说,拳击是我的梦想,男人不信,我也不信。
一子对那个男人说,我觉的比赛后互拍肩膀的感觉非常好,男人将信将疑。
虽然一子输了,但她品尝到了不仅仅是和对手互拍肩膀的感觉,也品尝到了手击打在沙包上的痛,比赛势利的痛,与男子间爱情的痛。
仔细想想,没有这些痛,谁能熬过接来下生活给你一记记更生猛的勾拳呢?
クリープハイプ唱的ED也是绝了:“完结是因为开始过,失败是因为战斗过,分手是因为相遇过,这些道理我都懂,眼泪只会妨碍我,去看清那些重要的事情,明明不想却还是流出来,反而让我更悲伤。
喜欢上一个人也是,像上了消费税一样,百元之爱需交八元的爱之税,这些我都懂,痛い痛い痛い痛い痛い痛い痛い痛い痛い痛い痛い痛い痛い痛い痛い痛い。
”是啊,你愤怒地向生活给了一记漂亮的左勾拳,生活必定还你一个。
最后,你还得和生活互拍肩膀去,拥抱它。
此时,你是生活的失败者,却是自己的大赢家。
输和赢,并不需要去很在意,喜不喜欢谁,并不是很重要。
关键在于,你是自己生活的主角,别人只是配角,无法代替你这个主角的位置。
关键在于,你肯不肯用自己不擅长的左手,挥出一记左勾拳了。
不知道应该写哪里就写这里吧。
《热辣滚烫》这个电影过年的时候火了,3月份北美也上映了。
于是我也跑去电影院看了。
在那之前也看了原版日本版的《百元之恋》,对比这两部电影是非常有意思的。
可以看到《热辣滚烫》在试图遵循《百元之恋》的故事线的同时,比较好地和中国大陆本土的情况相结合,这也是这部电影成功的原因吧。
虽然我是因为要录播客看了电影,虽然我也在播客上说了自己想说的,但还是想来写一下。
比较来说,我个人更喜欢《百元之恋》。
除了在电影技术和镜头语言上更加完整精炼外,《百元之恋》 呈现的价值观和想要表达的东西,我也能更get到。
直白的说,《百元之恋》表现的不是一个女权的故事,而是一个边缘人群的故事。
是在晚期资本主义中,被制度性不公压迫的边缘人去反抗的故事。
而拳击这项运动,在日本的context下,并非是中产的,而正是底层边缘人群更容易接触到的运动。
至于被各种权力所压迫的女主(电影都表现在男性角色上),在这个社会系统中不被当作人平等看待的女主,只有站在拳击台上,面对对手(同样是女性,我们不知道对方的故事,但她也可能是另一个女主),才第一次被平等的看待,即便输了比赛,只要她站在拳击台上,她就和对手是平等的,是被当作人看待的,才能得到一个平等的拥抱。
然而结局也表明,这一瞬间的平等,个体的斗争的无意义。
甚至底层之间的连接(比如女主和拿便利店便当的homeless大妈),也不可能对抗这个体制。
个人的努力似乎是徒劳的。
但在这个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似乎我们能看到的,让我们感动的,却是这徒劳中的一点点光亮。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百元之恋》更丧的原因。
《百元之恋》的女主并非要“赢一次”,她只是想被当作一个正常的平等的人对待而已,但系统性的歧视和压迫,让她最终无法做任何的反抗。
因此《百元之恋》不是女权(女主换成任何日本社会边缘群体都成立的故事),也不左,但却把问题核心直接指向新自由主义和晚期资本主义本身。
反观《热辣滚烫》,除了电影语言的不成熟之外,导演明显的着眼点和关心点就和《百元之恋》完全不同。
《热辣滚烫》中女主从始至终的信念就是为了“赢一次”。
当然这个“赢”并非是世俗意义上的,大众主流价值观的赢,而是内在的赢一次。
最终她虽然在拳击场上输了,但是她赢回了自己的人生。
通过拳击和健身,她不仅获得了一身健美的肌肉,还得到了一颗坚强的心,不再被人利用,不再讨好别人,而是要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人生。
因此《热辣滚烫》和《百元之恋》是完完全全不同的,它们共享的只是一个故事线。
而且因为是翻拍,“拳击”在《百元之恋》里是非常非常符合故事逻辑的选择,而在《热辣滚烫》这边,则可以替代成任何运动或其他活动。
在这一点上,《热辣滚烫》的原创性,故事的逻辑和批评性就大大降低了。
另一方面《热辣滚烫》关注的更多的是个人,尤其是女性的成长。
这可能也是让很多国内观众,尤其是女性产生共鸣的原因之一。
因为女主原本就是一个柔弱的,唯命是从的,讨好性人格。
这和她的肥胖其实没有任何关系。
这种性格的女性在国内可能是大多数,当她通过拳击,让自己的身心都坚强起来的时候,就符合了国内主流的一种女权话语,一种靠自己的力量,坚强起来自立自强的话语。
同时很可惜的是《热辣滚烫》里也没有任何反应女性之间互助的镜头,更多的则是来自其他女性对女主的嘲笑,利用,或者来自符合主流男性审美的女性与女主之间的视觉对比因此来引发笑点。
因此,《热辣滚烫》更好的对比可能不是原版《百元之恋》,而是《芭比》。
从某个方面来说,《热辣滚烫》可以算是中国版的《芭比》。
我们很难在一部大陆片里看到,第一对男性角色的嘲讽,对“男人至死是少年”的嘲讽;第二对女性健身的反思,女主减肥了,但她减肥后的身材也完全不符合主流男性审美,她强壮有力,她可以对任何人说“不”,她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
这种新自由主义的自我成长,或许是当下大陆女性观众更能买账,更能共情的表述方式吧。
此片的意外性也算是一个很大的看点,所以剧透勿点剧透勿点剧透勿点!
以下正题:当时我是真的没有想到这是一个拳击片。
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看这片子,姓安藤的只认识安藤政信,新井浩文虽说名字听着耳熟却不认识脸,只知道片名叫百元之恋,想着应该是一个爱情片。
然后女主角登场了,瞬间动摇了:这么一个烂泥一样的女主怎么谈恋爱啊,真的有人要么?
好奇了,继续看。
然后“香蕉男”男主出场了。
顺便说他是一个快要退役的拳击手。
此时,片子已经出现了好几个女主注视拳击俱乐部的画面,然而单蠢的我还没了解导演的恶意。
两个人搭讪了,去约会了,尽管两个废柴loser在一起不会比一个loser的日常更有爱,但总算走了恋爱的剧情,默默吐槽“结果还是一个爱情片吗哈哈哈哈”的我稍稍放下了心。
然后出现了猥琐男同事,在完成了破坏两人还未萌芽的恋情顺便夺走了大龄女主的处女之身这两个任务后,这个同事就和他的出现一样莫名其妙的消失了。
看到这段的时候我已经完全风中凌乱了,可怜的我当时还以为这是个纯纯的爱情片……在被这个无理取闹的剧情狠狠打脸的同时,我决定继续看下去。
我要看看这个磨人的小妖精到底会有什么走向。
好了,故事还在继续。
男主突然又出现了,因为已经拳击退役,没有了工作,结果比之前更像一滩烂泥了。
女主就像捡垃圾一样把他捡回了家。
两个人就这么不清不楚的同居了。
这次我学乖了,没有被这个表象所欺骗,果然,还没有几天男主就出轨加出走了。
到这里为止,我所以为的爱情片它终于结束了。
但是离影片结束还有40分钟。
顺便说,那个各种打脸的爱情片剧情走了差不多70分钟。
在剩下的40分钟里,你总要拍点什么吧。
于是,女主开始去打拳击了。
到了这个时候我也差不多醒悟了,原来之前的都是铺垫啊,拳击才是正题。
好了,终于可以安心看片子了。
看女主一点点变瘦,眼神越来越犀利,运动量越来越大,出拳越来越快,期间顺便又和被别的女人抛弃的男主说上了话,又回到了被赶出来的家里帮忙,和家里人也和解了。
然后终于来到了人生中的首场比赛。
总是在小隔间里吃泡面的俱乐部老板说了“一拳都打不中的哦”,“被打到可是很痛的哦”,“拳击可不是游戏”,“以后寂寞的时候,可不要说老娘曾经也燃过的话哦”,好了,了解了,对于最后会被打得很惨我也有了心理准备。
果然也确实被打成了猪头,但也挣扎着打到对方了。
不过,还是输了。
散场之后,对着男主痛哭流涕说,好想赢。
然后男主拉着这个猪头脸女主说,一起去吃饭吧。
在还剩下40分钟的时候,我以为剩下的时间是正题,然后,当最后的ed响起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太天真了。
啊,原来这个电影的本体是这首片ed才对啊。
顺便说这个歌手的歌太魔性了,我不小心听了她其他的歌,现在已经无力自拔了。
还没有掉火坑的就不要去尝试了。
也许可以说是废柴人生的触底反弹,也确实是到了最底谷,但总觉得和励志没有太大的关系。
对于这片子本身的感觉特别的复杂,尽管看的时候因为剧情的意外性自己给自己找乐子,但是看完了真觉得一种五味杂陈的感觉,就和喝黄酒似得,初时不觉得,但是后劲儿特大。
最近一部看完心情特复杂的片子是列宁格勒堡牛仔去美国,那也是好多年前的事儿了。
差不多是从上高二开始,我就对有关励志的东西非常不感冒了。
标志就是和《意林》《读者》两本杂志说了再见(这不是段子,也感谢这两本杂志多年的衷心陪伴,虽然我最喜欢的是里面的漫画)。
究其原因,《一生必看的几部励志片》,《最好的25部励志片》,《走向成功的xx本书》等等榜单重合率之高,我昨天看到微博一个友邻转发的帖子还是10年就看到的,一字不差!
榜单上的电影(书籍)有着这样那样的共同点---他们太正能量了,正能量的我在和别人说起这部电影的时候,会为我今天没有四点起床,为我这辈子没有跑去跳一次蹦极,为我没有一夜赚下三百万而羞愧的没有办法抬起头。
看到了太多把题材和人物完全分开(《激战》和《破风》),把实现人生价值等同于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中国合伙人》),或是用这样那样的笔触强调主角的身世之残,然后上演一出“感动世界十大杰出人物”般的故事(大部分励志片),励志、梦想等词汇和与之有关的一切事物都被我打上了预防针,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还会不会再被这样的电影感动-直到我今天看到了《百元之恋》。
我喜欢这部电影,在于它没有说出哪怕一句会被微博转发几百次的名言警句,在于它不是用剧烈的drama,而是用镜头和细节把感悟表现出来给大家体会的勇气,在于它没有浓烈的鸡汤和狗血,在于它真真正正的接了地气,让人在电影里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众生。
上一次看到这样的电影,还是看《柔道龙虎榜》的时候(我最喜欢的电影)。
我们的生活其实并不都是如电影一般drama,然而《百元》中一子的遭遇却仿佛就在我们身边:没有工作,长得很“不可貌相”,32岁的老处女,家里不是被琐事和过去所困,变成怨妇的妹妹,就是一辈子庸庸碌碌,家里都要被翻了还屁都不敢多放一个的父母,和自己成日玩耍的侄子沉默寡言,被人当做脓包欺负,好不容易找了一个超市的工作,老店长是个说两句话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的忧郁症,夜班同事是一个嘴巴没有拉链,张口闭口胡扯直接气跑初恋,嘴上说的好听心里只有生殖器的臭流氓,就连下了班也不安生,新来的店长是个斤斤计较怨天尤人,连过期菜都不肯给人家疯老婆子(一个喜欢把byebye和赛由那拉一起说的前店员)的蠢货。
天哪!
这和剧情片演的不一样啊!
说好的团结互助底层人民一家亲呢!
以上这些也就算了,反正loser惯了对日子也麻木了。
被人强奸完第二天还一切照常的去上班呢。
每天傻傻的远望的那个男人,开着破货车的拳手终于把自己约出来了,吃着他煮的没有味道还完全咬不动的肉,都感动的哭出来,还能听到他“装什么可爱小心打死你”,感觉自己不久之后就可以承包鱼塘了,转个头就被卖豆腐的女子给勾走了,留下一句“约你是因为你不会拒绝”。
天哪!
这和爱情片演的不一样啊!
不是说我的梦想里怎么能没有你吗!
拳击,在这个时候才真正地走进了她的生活里,她从来就不是金钱、梦想或是男人的依附品:即使被家里冷眼了32年,一句对父母不敬的话便让她直接发狂;同事骚扰或是疯婆子的偷取(“过期的东西,能算偷吗”),她都用沉默的宽容来对待;在喜欢的人面前,她的少女心扑通扑通的,还特意穿上那件难看的豹纹内衣,可是在那个男人问她为什么打拳的时候,她的回答是:“我喜欢那种互相搏斗,互相拍肩,那种感觉”。
生活哪有反派和主角之分,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却又都只是生活的配角或者龙套而已。
我们没有傲人的天资或是从天而降的贵人,我们付出努力却只是勉强地活着,大多数人在渐渐长大之后认识到了这一点,然后变成了抛弃一子的男人,变成了一子的妹妹,看不上别人的努力,却更看不起自己。
我们要战胜的,就是无形却天天压着你的生活,还有慢慢麻木的自己。
希望到三十多岁的时候,我还会为了赢一次,而像一个孩子一样哭泣。
(我彻底地记住安藤樱了,她可以治好很多人的脸控癌的,不分男女。
)
贾玲拍的是喜剧,原作拍的是正剧。
原作中,主角坚定地选择拳击,更多的是一种发泄、释放不满、委屈和一种躁动的情绪,不管怎么样,拳击等技击类的“运动”跟其他运动还是有很大差别的,至少且明显的就是这类运动的暴力属性。
不管如何弱化、美化,技击类的运动依然是最直接、最暴力的运动。
两部作品在配乐上也是各有风格,欧美日本的电影配乐风格更多样化,摇滚、爵士、蓝调、交响……都可以用,而且用的很好、很搭。
(当然,只说比较热门和比较优秀的那部分作品)中国大陆的电影,就还是比较喜欢通俗流行歌曲。
香港和韩国的电影介于中国大陆和欧美日之间吧!
从动作的专业角度来看,贾玲的重点是放在健身减肥上了,对比原作,女主角是真的在打拳。
看眼神也可以看得出来,贾玲的眼神最后还是温柔的,透露着我减肥成功的喜悦,原作女主角最后的眼神是很犀利的,是真的要把对手打倒的感觉,这才是武术。
可能,搏击最能体现体育精神中很重要的一个——坚持到底。
说点由此想到的题外话。
男人很多时候是在此山中,更想着尽可能地往上爬,对待身边的女人,也是如此,有时候是给人一种不得不“屈尊”“降低身段”地而找一个女人的感觉。
而当他自身的“段位”或者可以拥有更好的资源的时候,便会不怎么犹豫地摆脱掉身边的女人。
但是,是因为男人易变吗?
不!
坚决不是!
这样做的男人他一直都是这样,从未改变。
就像加缪的一句话里透露的意思一样——在众人眼中,被一个他并不引以为傲的女人爱着是很让人尴尬的。
一个男人爱不爱你非常容易分辨,看他以不以你为他的骄傲就可以了。
既然并不是那么看上对方,那为什么还要跟不爱的人在一起呢?
嗯,很多人在价值取向上是聊胜于无,追求价值匹配的。
当对方觉得你的价值已经下降了,不足以匹配他的时候,也就是他要离开你的时候。
有人说这是一部很燃的励志片,我并不以为然。
看片的时候的确有燃的场面,比如后面的拳击对打,但看后仔细回想一下,励志场面其实并不多,相反处处都是丧气满满的设定。
故事也并不是主打励志和温情,只是扒掉了虚伪的温情脉脉,把现实骨感的一面赤裸裸地呈现出来。
安藤樱饰演的女主角一子,既不是傻白甜,也不是腹黑女,纯粹是二不愣登的没见过世面的宅女一枚,更可悲的是,她已经32岁了,做了32年的老姑娘,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当妹妹已经结婚生子然后离婚了,她还依然单身并且没工作没收入。
这在电影开场就交代了。
几乎没有人觉得她是个“好女人”,同时几乎人人都觉得她是个长得不好看的“废物”。
对一子来说,年龄就像一道幸福的分水岭,除了依然苟活于世,32岁的人生似乎没有什么值得庆幸和自豪的,她不独立,嫁不出去,爱不起来,生活丧失目标,皮肤变差身材走形,整天浑浑噩噩还暴饮暴食,梦想呢早已烟消云散,而且32岁的人生里,除了男朋友缺席,她似乎从未有过梦想之类的东西……额,都到这一步了,似乎只有坐吃等死的份儿了。
说实话,看完这部丧气的电影之后,我也想和一子一样嚎啕大哭,就像她在输掉那场惨烈的比赛之后,对着只会爆粗口翻白眼的暴力前男朋友突然嚎啕大哭,“好想赢,真的好想赢啊,哪怕只有一次也好……”是啊,好想赢啊,哪怕只有一次也好啊。
失败的人生也是人生,怎么活也都是活啊,其实,归根结底也不奢望什么,哪怕输掉亲情,输掉爱情,输掉工作,输掉尊严,输掉前途,直到输掉梦想……可是对于一直失败的自己,即使没人安慰鼓励,即使你嘴上不说,可还是很不甘心啊。
一直冷眼旁观的老天,好歹也让我赢一回好嘛?
我大概可以理解一子“想要赢”的心态,她越是想要赢,越是证明已经输得很惨。
请替她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吧。
作为一个无所事事的大龄宅女,父母家人没人瞧得起她,除了和外甥抢游戏机和妹妹互相撕逼,然后把老妈气的半死,基本就毫无存在感了。
当她转身离家出走的时候,没有哪个亲人奔出来挽留她,反而差不多是终于松了一口气的表情。
这就是她的亲情。
出走后她得养活自己吧,于是在百元便利店找了一个夜班兼职,每天在柜台后面收付款,也算是个上班族了。
可是同事之间相处得不太愉快,一个离了婚的中年大叔总是对她不停骚扰,新上司虽然是个年轻小伙,却很傲慢总是颐指气使,好歹有个性格过得去的同事,却因为有抑郁症就离职了。
一个喝醉酒的夜晚,她被色眯眯的大叔拖进旅馆强奸了,她的宝贵贞操就被这个渣男玷污了。
这就是她的工作遭遇。
好不容易谈个恋爱,却遇到一个脾气古怪的男朋友,面无表情恶声恶气,从没有给她好脸色。
在为了梦想迈开第一步的时候,男朋友又果断和她“劈腿”,和一个漂亮的卖豆腐女人走了,还当着“小三”的面奚落她是他的“妹妹”。
所以,男朋友大多是靠不住的。
哦哦不对,他可能还算不上是她真正意义上的男朋友,他只是为了摆脱寂寞,约她逛了一次动物园接着上床,然后与她潇洒转身拜拜。
这就是她的爱情。
跌到谷底的人生,怎么可能不想绝地反击?
一败涂地的梦想,怎么可能对败绩安之若素?
不反击是不行的。
而眼前最好的武器就是拳击。
于是,安藤樱饰演的一子后来绝地大反击了。
讽刺的是,还是练拳击的“前男友”激发了她的梦想。
在被无情劈腿之后,“小强精神”忽然上身的一子,为了“拳击梦”不惜一切代价全力以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然后故事从此就开始基调转变了,似乎正在向着“麻雀变凤凰”的励志套路一路狂奔。
那大概也是众多loser们最想要看到的美好结局了吧。
可是太理想化了,也不真实,女主角一子一路过关斩将塑造全新自我,这些其实都是缺少现实支撑的理想化设计,如同那些动不动就要为梦想出生入死的日漫少年们一样,你当初会为了这些感人场面落泪,但时过境迁之后,多多少少都会发现一些不合逻辑的破绽。
总之,我并不觉得电影里那些“绝地大反击”的燃魂段落会经常在现实生活里发生,一子的泪水也许足以抚慰废柴们破碎的心,却不会轻易成全他们步履维艰的梦想。
现实的剧情可能是,一子的男朋友并不会回心转意,不会像电影里那样回到她的身边。
而一子的梦想之路布满艰辛,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与打击之后,她还要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巨大痛苦,才能一步步慢慢蜕变为想要成为的人。
让我们回归电影本身。
平心而论,我觉得安藤樱饰演的一子,其实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人。
或者说,她其实是“潜力股”。
否则她也不会那么坚决那么执着,直至靠努力站在了擂台赛上,即使被打得鼻青脸肿,也始终不放弃不示弱。
更可怕的是,从始至终她没被对手打哭过,生活的磨难也没有让她跪地求饶。
平时她也总是一脸“老娘怕谁”的高傲表情,不理会那些欺压伤害过她的人和事,而她只会在心爱的人面前落泪,比如“前男友”,却不会在人生的赛场上表现出一丝一毫的懦弱。
而这些并不是看上去的那么简单,也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独特品质,事实上也只有少数人拥有,也许他们天生性格坚强,或许后天被苦难磨练出来了。
丑话说在前头,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一子们”都不会好过,也不是每个野百合都会有春天。
置身一败涂地的人生里,心里也许会“想要赢”,却少有勇气和运气,更缺少一颗一子那样的觉悟之心,无数次兜兜转转和幸福擦身而过,在孤独的漂泊路上不断流浪,如同《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的松子。
而且,安藤樱饰演的一子可不是松子,有时候她的强势和勇敢会让人感到可怕,她最厉害的武器就是从挫败中不断快速成长,一次次的打击并不会让她意志消沉,反而会激发她前所未有的斗志和决心。
所以她并不会像松子那样,视男人为生活的必需品,一子会选择为爱勇敢,却不会把自己的一生幸福搭进去,她会坦然接受外界的伤害和别人的侮辱,却从不会让这些成为她一生的耻辱。
她不是对谁都nice的好人,更不是任人摆布的小白兔,更像是被困住的狮子,在被人逼到墙角的时候会一跃而起,快速挥动铁拳给伤害她的人一记反击,即使是强大的命运也无法让她低头。
这就是她为人的底线。
所以说,一子这个“废柴”是独一无二的,她可以成为所有loser们的榜样,但请不要误以为,所有的loser都可以成为一子那样的人。
毕竟,“触底反弹”的事件也不是天天发生的,残酷的现实生活会消磨一批人的斗志,会打破一些人的梦幻,会让软弱的loser再也站不起来,但也会让一些人的“小宇宙”不断爆发,让他们浴火重生凤凰涅槃,在逆境中越挫越勇,即使屡战屡败也在所不惜。
在生命的曙光乍现之前,还有无尽的挣扎与黑夜等待,除非有一天你可以顿悟,为了一个目标不断改变自己,放胆走上人生的决斗场和命运赤身肉搏,在刀光剑影中启动绝地反击,并且敢于对一败涂地的人生说“不”,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成为第二个“一子”了。
很少喜欢摇滚,但看过影片后听这首歌,真的很有感觉!
特别找来歌词供留念和鉴赏!
http://music.163.com/#/song?id=29719245百八円の恋歌手:クリープハイプ所属专辑:百八円の恋もうすぐこの映画も終わる这场电影马上就要结束こんなあたしの事は忘れてね请忘掉这样的我これから始まる毎日は今后的每一天映画になんかならなくても就算不拍成电影普通の毎日で良いから普通地过每一天就好痛い痛い痛い痛い痛い痛い痛い痛い好痛好痛好痛好痛好痛好痛好痛好痛痛い痛い痛い痛い痛い痛い痛い痛い好痛好痛好痛好痛好痛好痛好痛好痛でも但是居たい居たい居たい居たい我想在这里居たい居たい居たい居たい我想在这里居たい居たい居たい居たい我想在这里居たい居たい居たい居たい我想在这里もう見ての通り立ってるだけでやっとで正如你所见我好不容易站在这里思い通りにならない事ばかりで却净是些不如意的事情ぼやけた視界に微かに見えるのは模糊的视线里依稀看见的是取って付けたみたいな那些刻意生硬的やっと見つけた居場所终于找到的栖身之所終わったのは始まったから完结是因为开始过負けたのは戦ってたから失败是因为战斗过別れたのは出会えたから分手是因为相遇过ってわかってるけど这些道理我都懂涙なんて邪魔になるだけで眼泪只会妨碍我大事な物が見えなくなるから去看清那些重要的东西要らないのに出てくるから明明不想 却还是流出来余計に悲しくなる反而更让我悲伤痛い痛い痛い痛い痛い痛い痛い痛い好痛好痛好痛好痛好痛好痛好痛好痛痛い痛い痛い痛い痛い痛い痛い痛い好痛好痛好痛好痛好痛好痛好痛好痛居たい居たい居たい居たい居たい居たい我想在这里居たい居たい居たい居たい居たい我想在这里誰かを好きになる事にも喜欢上一个人也是消費税がかかっていて像上了消费税一样百円の恋に八円の愛百元之爱需要交八元的爱之税ってわかってるけど这些我都懂涙なんて邪魔になるだけで眼泪只会妨碍我大事な物が見えなくなるから去看清那些重要的东西要らないのに出てくるから虽然不想 却还是流出来余計に悔しくなる反而更让我悲伤ねぇどうして うまくできないんだろう呐 为什么怎么都做不好ねぇどうして うまくできないんだろう呐 为什么怎么都做不好居たい居たい居たい居たい居たい居たい我想在这里居たい居たい居たい居たい居たい我想在这里居たい居たい居たい居たい居たい居たい我想在这里居たい居たい居たい居たい居たい我想在这里居たい居たい居たい居たい居たい居たい我想在这里居たい居たい居たい居たい居たい我想在这里居たい居たい居たい居たい居たい居たい我想在这里居たい居たい居たい居たい我想在这里 点星
Soooo fake! 因为漫天好评,结果更让我觉得肤浅又浮躁得难以置信...勉强加一颗星为安藤樱吧...那天看完这个气呼呼去看Horse Money就深深被后者震了,借用Costa的话“I hate drama" 而这部所谓拳击励志片也是我讨厌drama的理由: “True tragedy of life just gone in drama.” 别糟蹋loser这个词了哎。
生活,像一个刚扣出来的铅块,黑沉黑沉。
不努力的人生不是人生,是猪生;但是努力也不会成功,这是现实;即使是这样无法成功的人生,也比猪生好一点点。
剧本散,人物动机不明确,反情节,但到后面,这反而成为优点,你看着女主角随遇而安,没有明确的梦想,跌倒,自己站起来,拼命想做成一件也许自己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做的事情,这不就是我们大部分的人吗。最后15分钟很动人。
我们肥宅看这种片子真是汗流浃背了……我只想把伤害过我的人都杀咯。这是实话,而不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哪有那么多的小宇宙爆发,哪有那么多的反败为胜。当你站起来准备拼死一搏的时候,比赛结束。生活难有触底反弹,当你失败99次之后,下一次可能还是输。
前三分之一颓废残酷,中间三分之一尴尬爆笑,最后三分之一热血励志。导演狡诈,这样的电影如果不是喜欢全部,也会让人喜欢至少三分之一吧。所以一通笑一通哭,一通觉得可怜,十分奇妙的观影体验。(一子和二三子这名字是不是也有点儿太偷懒了哈哈)
节奏尚可,其他方面没什么好称道的,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触动。
一个烂人的自作自受罢了,被男同事QJ那里,我很疑惑,你在大街上嚷嚷几句怎么了,你在他开房的时候跟前台服务人员说一下怎么了,带到房间里之后大声点拒绝下怎么了?就整个都是欲拒还迎的姿态,感觉你是在撩拨对方;而且他早就有过这种意图,而一子一直都没有明显拒绝。和香蕉男就完全可以说是倒贴了,好不容易奋起拼了一把,最后还是被他带走了,有人说最后他俩没在一起,那请问一子向他哭啥倾诉啥?在香蕉男面前表露了软弱的一面那不就是还想在一起?还有就是学会拳击唯一一次出手居然是去打那个唯一一个比较正常的店长?以及后来便利店被抢我觉得也有她纵容阿婆一直来拿便当的诱因,最后一次来拿便当都是自己直接开锁,这一步明显跨越了被施舍的那一步,直接成为了抢劫的开端,而女主在看到阿婆抢劫过后甚至很开心?
看得生气。平缓的配乐,慢热又狗血的剧情,让我无法共情,好像在看文艺片,但偏偏又在传递很丧的负能量(评论区一堆“文青”好像得到了“生活很丧”的共情,给爷整笑了,无病呻吟说的就是你们吧)。这种运动片没有燃的配乐根本就撑不起来,剧情还那么“现实”,那还有啥看头……拳击动作很凌厉干脆,但是这个配乐和剧情看得我快睡着了。最后居然还跟渣男前任复合,导演是想要表达虽然她比赛输了,但是起码她得到了渣男认可吗?渣男的认可有什么值得自豪骄傲值得宣扬的吗……还是说导演就是有直男癌?女主最后妥协跟渣男走,说明她还是那个没主见的丧物,最多只为别人而活整部电影充斥着日本人扭曲变态和极端的心理。但最大的卖点“中二热血”反而一点也没有展现。完全难以理解这部片子为什么这么高分,剧情的确是反套路,然并卵,因为真的很无聊
我get不到这部片子的节奏和某些人物。日本男人怎么看起来这么脏。男主脏还神神叨叨的。拍性侵有必要把镜头这么对准女演员吗?我不想说女演员敬业我只替女演员感到恶心。
对「丧」的许可对「失败」的许可对「窘困」的许可。日本拍中年人,尤其是中年女性,主打一个击破幻梦面对现实。人生都到这个地步了,灌鸡汤画大饼实属无味,自欺欺人罢了。就这一点半生积累下来的怨与执,发泄出来也就放下了。这一种「我不行但我不甘心,我不甘心但我确实不行」的诚实无奈与倔强,比之鸡血激励,在我看来要动人得多。
當一個導演平庸至極且懶惰的時候,就會這麼拍電影。用強奸戲來彰顯最廉價的性別與社會暴力,全片最重要的拳擊竟然只是出於某種雌競又或者是鬥氣,並不是出自於角色本身的內在秉性啟發⋯⋯和同題材的「惠子,凝視」根本沒有可比性
输了那么多次,好想赢一回啊
个人不是很喜欢这样的片子
垃圾三观,我认为贾玲改编要好很多,更有戏剧张力,更合理。
安藤樱太优秀了!!!
丧燃丧燃的,就是恋爱戏接受不能。
看《小偷家族》里安藤樱的表演,突然想到这部标记了两年多的电影。感觉一般,日本同类废材题材里并不算杰出吧。喜欢电影传递的观念,逆袭并不会成功,大家都过好自己的人生吧。
赢家往往只有一个,失败者却遍地皆是;太喜欢点反香烟、吃肉断筷这种揭露角色本质的独特幽默感,男女主间的互动也不落俗套,部分长镜头的处理倒是不敢苟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