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了自己的消费,然后从高楼大厦掉落回人间,走在大街上的你,会不会对一个从垃圾箱里苦苦找寻空饮料瓶子的人悲悯不已。
答案是肯定的,很多时候,我们不仅仅是悲悯,而且还会有着一丝丝的愧疚。
这个时候,很多人会觉得自己有一种负罪感。
但是这种情感并不会持续很久,一般情况下,过不了几天,此情此景就会逐渐被忘记。
当自己站在高处,自然就会对那些底层的人产生悲悯。
同样的,幸福的人才有权利看待不幸的人生,这是同一个道理。
因为我们不曾体会过某种痛苦,所以,当这种痛苦降临到别人的身上之时,我们就会展现出自己可以接纳一切的面孔。
自然而然的对于别人的生活开始了指导。
殊不知,自己才是最需要被指导的那个人。
没有一个人可以对于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
甚至是抛开自己想当然的去体味。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自身并不具备感受任意一种生活方式的能力。
今天推荐的影片是一部略带沉闷的电影。
故事讲的是一个暴躁的中年男人约瑟夫,他在妻子离世之后,变得异常愤怒。
经常无缘无故的发脾气,每一回自己都会在事后懊恼不已。
一次偶然的机会,约瑟夫遇见了汉娜,一个看上去兼济天下的女人。
但是汉娜也有自己的苦恼。
因为与自己的丈夫生活不睦,汉娜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
她自觉可以拯救约瑟夫,但是最后却被约瑟夫拯救了。
本来已经看到了生活的下限的约瑟夫,在汉娜进入到了自己的生活之后,开始改变自己了。
最终,约瑟夫完成了自己的救赎,同时汉娜也下定决心彻底摆脱了自己的变态丈夫,一切都已经回归正轨了。
这是一个略带无聊的故事,因为故事本身没有多少的水花,但是同时也是非常亲切的。
因为诸如汉娜以及约瑟夫这样的人在我们身边都可以找到原型。
因为贴近生活,所以我们很多时候会感同身受。
约瑟夫为什么暴躁,那是有原因的,妻子离世给他的打击至深。
乏味的生活只能酗酒解决。
而自己因为暴怒的脾气甚至杀死了自己心爱的狗狗。
苦恼人的生活中仅仅只有一个邻居小男孩能给予自己一点安慰。
这样的生活每一天都在重复着,约瑟夫看不到未来,因此一切都是在不断的循环着,直到汉娜出现。
汉娜是一个看上去非常和善的女人,正如同约瑟夫所说的一样,他为什么走进汉娜的店里,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汉娜是唯二可以对着自己微笑的人。
约瑟夫并非像自己表现出来的那样粗鲁与暴怒。
而汉娜在第一次与约瑟夫接触之后,并没有显现出来厌恶,相反,汉娜决心拯救这个看起来暴怒的家伙。
通过与约瑟夫不断的接触,汉娜隐藏在自己心中的不为人知的故事被勾起了。
两个孤独的人最容易产生共鸣。
这也是本片的核心所在。
刚开始的时候,是汉娜对于约瑟夫拯救。
等到了约瑟夫开始反思自己的时候,角色发生了转换。
正如约瑟夫第一次与汉娜对话的时候所言一样。
幸福的人才有权利观看别人的苦难。
而刚开始的汉娜假装自己的是一个幸福的人,至少是在外人看来。
家居高档别墅区,然后有一个看上去温文尔雅的丈夫,自己也经营着一家店。
没有人会认为当夜幕降临,这个温文尔雅的丈夫会做出什么禽兽行径。
美好的外表终究只是外表,当这个伪装的面具被揭下之后,汉娜的苦痛才被显现出来了。
当约瑟夫不再动不动就发脾气,当他开始变得温顺,与此同时,汉娜的暴怒才渐渐被激起。
一直处于弱势群体的汉娜,不断的积攒着自己的暴怒,终于在某一个夜晚,她爆发了。
然后这个沉睡的暴龙苏醒了。
一切尘埃落定。
最终汉娜救赎了自己,而约瑟夫也帮助自己的朋友完成了一件件“大事情”,以往的那些不愉快成为了过去,而真正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在自己经历过了苦难之后,对于眼前所看到的悲悯的人们,才会真正具备品头论足的权力。
当生活一成不变且让自己变得如一潭死水,那么改变的时候就已经到来。
如果我们继续任由生活肆意的摩擦自己,那么只会让一切变得越来越糟,试想一下,如果约瑟夫在邻居男孩的兔子被撕咬后,就采取行动,那么男孩的脸上就不会留下疤痕。
可惜没有如果,但是迟到的正义也是正义。
还好,一切还没有太过于糟糕。
……欢迎留言明天再见
从开始男主角一脚踹死爱犬到最后杀死他人的恶犬,虽然有小混混的打斗和不少言语上的龃龉,影片大部分关于暴力的镜头放到了人的特写,并没有过多的直接暴力呈现,就如同导演希望表达的暴力关键并不在于暴力本身,而是源起与转移。
生命因痛苦而爆发以及爆发后的加剧痛苦真不是这样写写几行字,也不是影像如何映射就能表达,不过如此沉重主题和相符合的电影化语言,还是一个非常好的自我触及的契机。
人们常常用咄咄逼人来掩饰弱点,真正持久的力量存在于忍受中,只有软骨头才急躁粗暴,他们因此丧失了人的尊严。
我等待,我观看。
恩惠也许来,也许不来。
也许这种既平静又不平静的等待就是恩惠的使者,抑或恩惠本身。
英国法律体系还算完善,都被打成那样了,不收集证据离婚?
另个女人,孩子被咬了也不敢吱声?
拿掉北部小清新片的滤镜,里面的女人遇事犹如弱智,看的真莫名其妙。
影评字数较少,没什么想写的了,恼火。
零零落落零零落落了垃圾股哟博宇烦你;将bi哦丽云一天的苦瓜v是第一;苦逼865否他vu月份i u他vu cut被骗87次与他人时754分后看见你会有付出他饭否和v客户和不落窠臼你还是要与他人
唉现在简直看不了我们collie被折磨的戏份,看着心疼。
collie奥斯卡采访时候记者说看过暴龙就知道总有一天你会得奥斯卡,深表赞同。
20210102更新:看了Youtube才知道爱奇艺的是删减版,删得毫无痕迹……真是好气这样不尊重电影作品的完整性只是因为有一段暴力镜头就删掉,这种环境怎么可能创造出好作品呢……这段戏有多重要没有这一段就不会知道为什么汉娜做出这样的选择,就不能理解这种深刻的痛苦和悲哀。
看了导演和演员的interview,真是很感动,this is absolutely a very beautiful movie,而collie的演绎简直完美。
演丈夫的eddie说演的时候就代入olivia本人,olivia is such an easy person to love, so it's really easy to abuse her, because that's the way he loves her。
然后说我并不是这部电影的主角,但我会向所有人推荐这部电影,because we can finally see what Olivia can do, as she can always.
看电影前是被海报吸引,看完后是被那股感情死死牵着脱不开来。
如果说美国人的片子讲究的是强烈和一泄到底,英国人就是持重再持重。
特别是英国新现实主义衣钵下的作品,总到最后一刻才把那情感的阀门彻底拧开。
暴龙的演员个个都是角儿,收得住,放得开,不过火也没有不到位。
从头到尾一丝表情的变化都稳住了气息,这是看完片子让我最唏嘘的地方之一。
片子也不复杂,无外乎讲的是暴力的循环和暴力中人们的无力。
就像海报的隐喻,每个人内心都潜藏着暴力,不同的是有的被孕育爆发,有的被默默压了下去。
原声也很不错。
更惊喜的是,片子让我很后知后觉的认识了Peter Mullan这个长得像老白的好演员和见识了Paddy Considine的导演才华,这两人我以后跟定了
每一个细胞都是坚韧的,从原始的自然继承过反抗价值的基因,是复仇的儿子,是不可饶恕的情人,也是自我毁灭之路的生父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怒火,有的人控制它,有的人却不断让它喷发。
当后者成为自己愤怒的受害者时,他们或许才会尝试着去控制,这就是一个关于改变的故事。
暴龙本来用于形容主人公的亡妻,她太胖了,走路都会让地板震颤,所以这么叫她,但她却可以原谅任何人的任何错误,是个“大孩子”,这里就多多少少含了一点讽刺的意味。
有时,或许暴龙也会想与他人友好相处,或许也会有人愿意接纳他。
他们可能会伤害到对方,因为所尝试的改变终究要有牺牲,双方的差异也会产生矛盾。
但这是好事,他们会明白自己不是无敌的。
改变也带来了积极的意义,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世界不是完美的。
听过一个“愤怒与钉子”的故事,我们忍住了愤怒,拔出了钉子,那伤口虽然不能痊愈,但是他们至少不会再受到更深的伤害。
外表光鲜美丽,其实只是华丽的袍子,这言语熟知于十几年前却不能真切的明白意义。
看过了那么多人之后,谈话,温存,熟悉,之后发现每个人的生命后的故事都却满是外人看不见的伤痕。
里面的吉他很好听,缓慢缓慢,述说着平常的生活。
或许这生活切切实实的发生在每一天,作为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平常的一天。
我不明白其意义,其实本来就没有意义。
给自己编织一个外壳好让他们觉得自己很完美,给生活附加一个本来未有的意义,让事情发生的时候不显得那么突兀,给自己的道德观一个解释,好让自己相信会有好的结果。
然而虔诚也好,友善也好,世界本来恰恰这么存在,不因为你的善良而世界就对你善良。
世界在运转着,只是运转着。
堕落的未曾是你的灵魂,堕落的也不是你的周遭,只是你的行为决定着你的生活于何种方式呈现给你。
“别人只是这么说,而我却去这么做了”。
明天起,劈柴喂马,可是明天真的来了,却那么又走了。
一身街头随意打扮的男主角从一条陋巷的赌马场走出,因与别人争吵无法控制自己的怒气而踢断了自己心爱的狗的肋骨,狗随后死去。
这是本片中男主角的出场方式,从这一场景与随后的几个场景可以看出,男主角是一个:混迹街头、无法控制自己愤怒、独处的老人。
之后,在男主角一次后悔自己发怒的过程中,女主角出场,从她的出场方式可以看到她善良、乐于助人、有坚定的信仰,通过她的帮助,男主角的情绪得到平复,并对于信仰有了新的改观,这在男女主角第二次相遇中可以看出——男主角受到女主角的影响,当晚并没有对带狗欺侮小男孩的邻居动手,这也是影片中他的第一次反常的隐忍,随后在第二天,汉娜向男主角/观众透露:她当晚曾为男主角祈祷(这无疑体现了创作者对信仰力量的认同)。
本片所有的故事,即在以男主角以及几个配角为代表的一类“街头人士”,与女主角及其丈夫为代表的“宅邸人士”之中发生。
一.街头人士及其暗语:Tyrannosaur片名Tyrannosaur来自于男主角对去世妻子的嘲讽(男主角听到Tyrannosaur便会情绪失控),其妻子终日吃垃圾食品,遂得糖尿病招致截肢与失明最终死去,在现实中的欧美国家,这类疾病一般多发于阶层地位较低的社会成员,可见设想到其妻子生前男主角所处的贫穷而又粗鲁的家庭环境,男主角的朋友也是“街头人士”典型的代表,在酒吧以身为凯尔特人的口号(原始性)为男主角抱不平、言语中夹杂着电视栏目俗语(处于传播框架尾端,受大众传媒控制),还有一个典型的形象即是邻家的小男孩,他的每一句台词都饱含着街头气息的幽默,无论是困境、尴尬还是危险,他都能不慌不忙地揶揄两句,这和男主角对妻子Tyrannosaur的嘲讽一样,只有在街头文化的语境里,直接、随意地侮辱自己妻子才不会显得突兀,这一幽默的侮辱背后需要对粗鲁的认可、对礼规的不服从、底层人天生的幽默感,但最核心的是这背后的人情味,正是这一点让他们和“宅邸人士”泾渭分明。
事实上,故事开始于男主角妻子去世五年之后,与此同时男主角最后一个挚友也不久于人世,男主角所处的是一个逝去中的旧世界与尚未准备好面对的新世界的交界处,Tyrannosaur之所以让他情绪波动,即在于这一词语来自于他回忆中的旧世界,在那里他嘲讽妻子、与挚友一起行恶。
可到了现时境地,他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于是便本能的继续行恶,直到他遇到对信仰充满热情的女主角。
二.宅邸人士及信仰之所以将汉娜及其丈夫称为“宅邸人士”,因为他们所有的交流几乎都发生在阴暗的室内,他们生活之处和街头人士不同(男主角可以在草坪上和对门家阳台上的邻居交流),完全无法从外面窥探,也正因如此他们每个人的变态、阴暗才不会暴露,尽管他们的住处“五个房间,两个车库,修剪整齐的草坪”,但彼此之间的生活则保持着礼貌的完全的隐蔽,换言之即宅邸人士没有街头人士那般原始的人情味。
和宅邸人士关系最为密切的符号,即影片中女主角与丈夫笃信的信仰,在上文中关于男女主角第二次相见的场景分析中提到,创作者虽然展示了有信仰者的危机,但危机却并不是来自于信仰本身,而是来自于信徒自身的错误,如女主角自己造成将自己困住的幸福家庭谎言、惧怕戳破自己谎言的懦弱导致自己受害、饮酒等等,所以,在女主角向耶稣照片投掷东西时,耶稣并不是遭到信徒反叛的封建符号,而是一个受误解的信仰圣人,这也正是创作者内心所相信的。
三.影片中的显性文本与隐性文本从以上的情节与人物描述不难看出,在影片中存在着创作者影响下的双重文本,一个是显性文本:失意的街头男子的老友不久于人世,他意识到自己面对着旧生活的逝去,他追寻他人的拯救与依靠,找到了微笑的看似善良的女店员,在来回的交流中男子仿佛找到了有瑕疵但可以容忍的新生活,却得知女主角已经谋杀了自己的丈夫,尽管如此,他仍然选择原谅她,并等待她出狱与自己过上新生活。
但在这层文本之下,是创作者自己的意识形态明显存在的痕迹,即本片在上文中已经指出的隐性文本:女主角在电影开始呈现的宗教的救赎姿态,使迷惘中的男主角萌生了极大的感触,使他意图放弃自己的旧生活,走向获得拯救的新生活,此时的女主角和创作者站在宗教的同一战线(女主角夜晚祈祷→主角便没有打带狗人),但随后影片通过对女主角违背宗教姿态的饮酒、懦弱、谎言、谋杀的行为来展现出女主角并不是信仰的所谓代表,但创作者对信仰的看法并没有随着女主角的变化而变化——女主角成了假信仰者,男主角心里所追寻的信仰的拯救其实并不存在,所以,他对以往的旧生活的摈弃是无妄的,男女主角都未能真正的走出各自的问题,在女主角对男主角发火并要求其离开后,她便已经失去了有信仰者的光环,逐渐展开了自己虚伪生活的真实画面,事实上她和男主一样,是追寻拯救的无信仰者,这一文本体现了创作者对宗教信仰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倾向直接导致了他在创作女主角行为时全然不归结于宗教而只归错于女主角的行为。
总的来说,导演本身是站在有信仰角度去阐述故事的,是一个受难者追寻信仰之力的过程,导演并不意在于讨论信仰被挑战的危机,而在于讨论无信仰之人的危机,在这一语境下,导演随意地将两个无信仰之人尚未解决的危机用善良的情节掩盖,这正是有信仰的意识形态明证。
不暴也不龙
nothing to lose
动物在做出反击之前只能承受一定量的羞辱或责罚,天性如此。人也是动物。情绪强烈,剧情让人感觉无奈又很现实,非常有张力。We were wasted.http://www.xiami.com/song/3528167
物极必反 有点《老爷车》的意思
他们从来就只说不做。但我去做了,这就是我和你,和这个世界的区别。
其实,这不是在谈论个性问题的施暴、变态。更多的一种共性问题的探讨,人性的阴暗面,以及如何认知如何化解这种阴暗面,然而,代价同样是残酷的
"An animal can only take so much punishment and humiliation before it snaps,fights back.That's its nature,you know?"
暴龙暴怒暴力循环,,老爷车+老无所依+。。。各种性格角力,各种莫名吸引,各种违心抗拒,各种意外的情绪拐点。。愤怒的长成是日积月累的,愤怒的爆裂是一触即发的。压抑导致怨恨,暴躁则生戾气。提早了断未必是好手段,但不至于积怨过深。
如何让暴龙沉寂片子没有试图探索。家暴很危险,貌似还是不治之症
在动物还击之前,只能忍受那么多的惩罚和羞辱,那是它的本能。人也如此。上帝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有时我们自己才充当好上帝的角色。角色由内而外拓展故事,人物性格鲜明。
比较难评价的一个现实主义电影。因为现实所以沉闷,因为现实所以生活就是这样操蛋。无论你是个暴躁的中年丧妻小老头,还是个被施虐的中年妇女,又或是邻家孩童,又或是一条狗,都被现实困扰。电影中发泄施暴的场面很多,但那些没有发泄出来的或是被隐忍起来的怨恨和戾气呢?冷色调,欠缺力度。三星半
Paddy Considine的首部長片,或許暴龍藏在每一個人的心裡....表演非常好,尤其是女主角Olivia Colman
足够空闲无聊的时候再看剩下的吧
-Hannah: God loves you. You're God's child. -Joseph: God ain't my fucking daddy, my daddy was a cunt. He knew he was a cunt. God still thinks he's God. No-one's told him otherwise.
你看,人人心中都有头暴龙,不管是处处碰壁的坏脾气loser,还是虔诚的教徒,亦或是刚刚懂事的孩童
很压抑的色彩,让你透不过去气的情节,但是将人性的弱点一览无余。两个主人公都很精彩的表演,是最近看过相当不错的片子
主题还是相当沉重的,但有些片段非常好笑,比如那个小男孩sam。。。其实每个人心底都藏着一头暴龙,尤其是那些长期逆来顺受的人
优秀的处女作一般面临的短板就是:细节上扣的不细。本片绝对是野心之作,从人物关系设置到剧情走向甚至还有有嚼头的摄影,都在探讨暴力的起源和影响。然而这样有着完美大纲的本子,细微处做的不好。剧情发展稍显笨拙,结尾更是罕见的大失节奏,一致流于表面。不过男女主角是绝赞的。可惜了女主那段哭戏
他很暴力,她不怕还为他祈祷,他们注定可以彼此敞开心扉。
这几年几部英国片给哥的感觉是:英国尼玛没救了,快死了!这片和焦土之城一样,属于故事高于风格的片,社会侧写一类的